第一篇:试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试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区县:河东区学校:天津市第三十二中学学科:语文姓名:栾安明
试论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内容提要:针对中学语文课堂上存在的种种痼疾,探索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的方法,透过课堂教学的表象,分析语文教师不同的语言风格,分别以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幽默的教学语言,机智的教学语言为切入点,研究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恰当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语文课堂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 有文采 幽默 机智 学生 主体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1]“新课程”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式方面,也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这与语文教育界的前辈钱梦龙先生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可是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课堂的主人——学生,却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许多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这样尴尬的现象:“学生最不怕耽误的课是什么课?大部分学生回答是语文课。上甲课做乙事的情况哪一种课最多?语文课也排在前列。”[2]更有甚者,在《南方周 末》的一篇文章中写道:针对目前语文教材的选篇问题,女儿对父亲说:“谁在乎这个!进语文课本的东西,香的也臭了,来了《哈里·波特》,我照样不想读。”[3]这种说法未免有些偏激,但是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批评,我们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到底怎么了?为什么母语课程却无法得到青少年的认可?如果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厌烦,我们费尽心力进行的教学改革岂不是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面对这样的语文课堂现状,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批评阶段,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一个负责的理论家,如果一味以破坏、炮轰为满足,而不知正面建设,缺乏把哲学美学的方法和观念转化为操作性程序的能耐,充其量也只能是跛脚的理论家。”[4]笔者正是针对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试图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作为切入点,研究教师如何以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对课堂形成正面积极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于母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语文课堂真正的主人。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讲,使用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一度认为是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学,隐含着高度的专业性。”[5]教学语言艺术正体现了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语言就像火种一样,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让学生乐于在语文知识的殿堂中漫步。
另外,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课堂“引导者”身份的定位,以有效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 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才有可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而这一切都依赖语言这一载体去实现。
有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恹恹欲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慷慨激昂,学生在下面却神游天外,不知所云。造成这种错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语言。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语文课堂上,书声朗朗,学生会心微笑,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开心,学生在下面听得专心,师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双赢”的结果。我们认真分析那些能够获得学生认可的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教师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能运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使课堂变成一潭“活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真正要实现这样“双赢”的课堂,师生必须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不能以“俯视”的姿态对待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差异、情感特点,放下教师的“架子”,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能听懂的,喜欢听的语言,拉近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使用恰到好处的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课堂变得“美”起来。有的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花费很大精力设计出很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学生却很难接受,往往有些优美的,有文采的语言脱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听得云山雾罩,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成了“花架子”,中看不中用,如一则《杜甫诗三首》的导语设计:“杜甫出身在世代‘奉 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教育的熏陶„„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命运多舛,让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在他的如椽巨笔之下,多少辛酸苦闷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心中,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这则导语设计美则美矣,也能看出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就是缺乏了对学生这个主体的研究,在这位教师用正常语速讲这则导语的时候,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完全理解尚且会出现困难,何况授课的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那些显示教师渊博学识的“旁征博引”,起到的效果往往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缺乏对学生现状的研究,孤芳自赏的导语设计缺乏可操作性,自然更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盲目地追求课堂教学语言有文采未必是“终南捷径”,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锤炼自己的语言,让优美的教学语言带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在讲授李白的《蜀道难》之时,选择了一种“以诗解读作者”的方式走近李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先选取了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寻李白》其中几句作为板书,诗句如下:“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用现代诗歌解读古代诗人,本身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让学生在文采飞扬的诗句中受到美的熏陶。“酒”,“月光”这两种学 生熟悉的意象的选取,使学生可以从自己的知识积累中调出和这两种意象有关的诗句,对这两种意象进行分析,寻找李白的性格发展脉络,联系他的个人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风格,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踊跃发言,各种华丽的诗句让课堂充满了“美感”,教师在这里可以适当补充学生不太熟悉的诗句,例如:《侠客行》一诗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从中了解李白的豪侠性格,联系李白的锄奸惩恶的“侠客”理想,理解“三分啸成剑气”的诗句。同时,也可联系金庸先生的小说《侠客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说一说李白的诗歌对唐代、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李白在不同时期写下的诗句,既让学生了解了李白的生平、性格,也让他们总结出了李白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学生在诗歌美的熏陶下掌握了知识。
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了,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6]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自身经验,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幽默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语境中学习。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伦先生亲自执教中学语文作文课—— “怎样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在这节课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段:
“师:同学们,洪老师有没有向你们介绍过我? 生:(齐摇头)没有。
师:(笑道)那我只能自己介绍自己了。在下姓王,名叫家伦,(指课件上的漫画)这个光辉形象就是我(生笑)。我十三年前就已经从中学讲台上“金盆洗手”,到苏州大学文学院教别人怎样教语文;现在重出江湖,再操旧业(生笑)。同学们都说作文难写,多痛苦哇。告诉大家,写作文不难。今天我就教同学们“怎样让你笔下的人物活起来”(指课件题目)。“我是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教师,十三年前就已经金盆洗手了,今天重出江湖”,刚才这些话是谁说的?对,是我自己说的。但是,你们写的时候能不能把这些话变成是你们从洪老师那儿听来的呢?(学生齐说可以)好,我们找一个同学来试一试,就让我的本家王同学出来吧。”[7]王先生在执教的过程中,用“光辉形象”、“金盆洗手”、“重出江湖”、“再操旧业”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幽默风趣的语言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心理年龄等特点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出发,设置问题,把生活引入课堂,接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同学自然总结出让人物活起来的第一个办法,那就是借用别人的介绍。
在这一节课中,他同时借用了金庸先生《书剑恩仇录》中的情节,通过分析香香公主出场时,清兵的反应,自然引出作文的另一种技巧,通过写别人的反应来写一个人。王家伦先生在这节课中,把自己当作模特,举学生熟悉的武侠小说中的事例,与学生平等对话,语言幽默风趣,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能够亲其师而信其道,取得了比较好的课堂效果,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也学得扎实,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如果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笔者在教授话剧《雷雨》的过程中,也在思考如何运用合适的课堂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剧中人物鲁侍萍在三十年后见到周朴园,面对周朴园的询问,她的人物台词是:“我姓鲁,老爷。”“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仅仅让学生从台词中直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难免让课堂沉闷无趣,于是笔者让学生想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女人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笔者罗列出如下的台词:“你这没良心的,杀千刀的,你不认得我了?”“你这狼心狗肺,忘恩负义的东西!”把这样的台词一换,学生立刻在笑声中开始驳斥笔者所罗列的台词,分析出这样的台词变化不符合侍萍善良的性格,难以体现出鲁侍萍内心的怨恨,悲愤之情,无法突出她对周朴园那种复杂的、爱恨纠缠、难以言说的情感。笔者换了一种比较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笑声中,掌握了重要人物鲁侍萍的性格和心理,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对于语文课堂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
机智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有一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强调语文课堂的“预设”,但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这就使一些教师的“预设”在多变的课堂上失去了效用,在课堂上出现了教师难以“预设”的问题,这时就能考验出教师的教学智慧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机智的教 学语言不但可以缓解课堂尴尬的气氛,而且可以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一堂语文公开课上,“于漪老师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
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8]于漪老师对于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体现了其较高的教学智慧,运用机智的教学语言,因势利导,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树立了学生的信心。
笔者听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琵琶行》,在这节公开课将要结束的时候,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认为,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作者白居易与琵琶女在船上相见,聊天,不符合当时的社会 现实,所以,我认为琵琶女的形象应该是虚构的,根本没有琵琶女这个人。”由于事起突然,时间紧迫,这位语文老师把这个问题处理成:琵琶女在这篇文章中不重要,重要的是借琵琶女来表现作者的那种政治上失意,遭贬斥,怀才不遇的抑郁悲凄之情。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欠妥当,面对这样的课堂突发事件,正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的时候,如果我们机智的以恰当的教学语言加以引导,把这个问题处理成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效果可能会更好。我们可以用经常流连于青楼歌馆的宋代词人柳永为例,讲解一下古代文人墨客,与青楼歌女诗酒唱和的交往,让学生了解一下有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同时,肯定学生勇于思考、质疑的精神,还可以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有关《琵琶行》的资料,写一篇关于“琵琶女在《琵琶行》中的地位”的小论文,这样机智的处理课堂问题,不但可以让课堂更精彩,也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种教育技巧的运用,离不开机智的教学语言表达方式。
无论是恰当的有文采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还是机智的教学语言,都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反映,受到教师的教学个性品质、教育理论素养,教育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教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厚积薄发的成果。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研究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不断学习、吸收、借鉴对自己有益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有个性的,卓有成效的教学语言风格,才能在语文 教学中如鱼得水,让自己成为语文课堂上有魅力的“舞者”,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师生“双赢”。
参考书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第3页 [2]胡立根《中学语文教师的价值危机与价值重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5期 第2页
[3]缪哲《与H先生论语文课本书》,《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第一千二百三十二期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第1页 [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第386页 [6] 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第25~26页
[7]王家伦 傅嘉德 缪葵慈 陈晓姿《让笔下的任务“活”起来——一堂作文教学的课堂实录》,《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 第48页
[8]梁万兵《问题教学,教师的智慧在哪里闪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10期 第46页
第二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应该先讲,哪些应该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程始终,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功夫,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探究反思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以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开拓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顺口溜、民间谚语、俗语、当地方言、群众口语、歇后语、古语词、外来语、术语等均可引入课堂,随心所欲,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七、言之有情,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 1 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九、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言,要朴实,有条理;讲抒情文,应多用深情的语言,要华丽,有激情。朗读课文,高兴、激昂的时候,声音就高一些;深沉悲哀的地方,声音就低一些。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地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十、言之有辅,生动形象
人们彼此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除了靠有声的口头语言和无声的书面语言外,还可以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这些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更好地突出重点。如教师讲授感情成分浓厚的观点和事件或课文时,假如能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之以或憎恶、鄙睨,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之以相应的手势动作,则能加强语文教师情感信息的发射和传递,加深学生对教师有声语言内涵的理解。
在现代语文课教学中,仅用语言教学已略显单调,可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手段,在语文教学领域里使用,作教学语言的辅助和补充,如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固然重要,但精妙的语言,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
心理学家认为好用质问式语气讲话的人,性格多是胸襟狭窄,吹毛求疵,或性情乖戾、自大好胜类型。在许多场合下,诚恳和幽默的话语都会使人愉悦轻松,使本来有点冷漠的环境变得温暖亲切起来。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说:“笑话的幽默令人愉快,往往还是极为有用的。”
第三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河南省潢川县白店乡中学
彭长明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言之有理、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妙趣横生、紧紧抓住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的探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的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的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教学语文课的老师,她的语调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要知道下午学生总是容易昏昏欲睡,下午的语文课全班同学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更有精神。原因不是她讲课特别精彩,而是她的语调真的吸引学生。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高昂或者低沉的语调把你拉回,想不听都难。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
五,言之有德,文理兼备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因素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成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启迪反思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文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难点、重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有序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
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www.teniu.cc/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有关环境保护、赞美大自然的课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享受自然美,也应让他们明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如:四(下)语文教材中,《特殊的葬礼》一文讲的是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即将消失的塞特凯达斯瀑布主持葬礼,号召参加葬礼的生态学、环境学的专家教授及大批热爱大自然的人,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消亡的悲剧不再重演。《云雀的心愿》中小云雀看到由于人们乱砍滥伐造成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肆虐、洪水泛滥成灾的严重后果,告诉人们森林的重要性。而《沙漠中的绿洲》讲的则是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从国外买水买土买树苗花
第四篇: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文学院09级7班
侯蓉
200906040213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艺术中的“领袖”。之所以为“领袖”,是因为语言的艺术。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它的优势——语言,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特点。语言的艺术,到底是怎样的?那就在文中找答案。
【关键词】语言
课堂教学
艺术
口头语言
肢体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前提,要交流,得有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作为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语言的运用是有声无形的榜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上。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语言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更是具有独特的影响。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把一堂课的知识讲到,还必须对语言进行斟酌,即对语言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语言是艺术,对此需谨慎运用,切不可失了其本身的韵味。
一、口头语言艺术
头口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其进行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传递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几个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品味语言的艺术,也才能使自身的语言更具说服力。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语文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包含正确的知识信息,这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人物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榜样,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错误百出、用语粗俗。语文课堂教学中,禁止出现口头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话,这是绝对的违背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内容要准确,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下面就来看看这位老师对《中国石拱桥》的插图的介绍:“图中的赵州桥多么匀称,雕刻得多么精巧!那淡赭色的桥身和四周的蓝天、绿树、清清的河水配合得多么和谐。抬头望去,可以看见在第一拱圈中,刻着龙头。桥面一侧,是由15根石柱和16块石块组成的栏杆,它们上面雕刻着姿态活泼的龙形花纹,依稀可辨,使整座桥显得古朴美观。桥下波光粼粼的水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赵州桥的壮丽倒影和绿树的倒影共同构成的一幅别有情趣的风景画。怪不得有人说它美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一段话,如果让一个不知道赵州桥的人听完,绝对会对这座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因为这段语言,不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说明,所用的词语都是那么合适、准确。闭着眼睛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石拱桥的画面,让人有种想要触摸它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是成功的,就是准确的。(二)趣味性
顾名思义,有趣、生动、形象,不枯燥。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有这种感觉——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从小学开始就学语文,而且学的还是自己的母语。学生这样的心理,就给教师一种紧迫感,也就更加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趣味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里就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听潮》时用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请列举一些词来形容它。我也说说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仔细体味。这段导入语,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的形象,创造了生动的意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并随之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应该表现为真正的有趣,因为有趣的东西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又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成语填空、成语接龙、填字游戏,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段内穿插一个传说或者一个故事。这样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的运用了语言的趣味性,这样的语言会为课堂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现课堂的新奇多趣,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也更容易吸收与理解。
(三)启发性
课堂教学,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与知识,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更多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而语言的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要清晰。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跳一跳,摘桃子”,这是对设计问题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学会动脑,就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启发性的认识。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要着力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有所发现,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点拨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创造精神。”[1]这里有一个于漪老师教《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愣了,认为这不是问题:明摆着叫“孔乙己”嘛!于是老师引导他们阅读、思考,他们终于明白了:“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不知道,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很快联想到阿Q、小D,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依附着语言的启发性而来的。
二、肢体语言艺术
我们都知道,口头语言在教学课堂中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但它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中,常常是伴有肢体语言的,这是不可缺少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它比口头语言更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肢体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相声、小品中发挥的好,观众就会爱听、爱笑。肢体语言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在教学中发挥的好,学生也会爱听、爱笑,更爱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有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虽然得到之后会有些许的闪躲。其次就是表情的交流,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表情放松一些,就算有日常生活的琐事,也请老师不要把对它的感情带到教学中,因为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和谐。最后,也是最常用的的双手与学生的交流。口头语言常常在教学中起主导,那双手的语言就在辅助口头语言中起主导作用。我们都知道,肢体语言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像小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尽可能的表演出来,而父母就是通过小孩子的这些动作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总而言之,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一位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出示了:“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要求学生结合动作、神态读一读,欣赏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一位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这样表现,只见他手指着教室门(当作城门),表情严肃地读完了一、二句后,把头一仰,并把两手反扣在背后,在讲台前面南北来回踱着方步,用威严的口吻读了课文后面三、四句。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如同欢迎这位外交家归来一般。那位学生的表演,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掌声,同他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声势语言等辅助作用于肢体语言是分不开的。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畅谈理想,共同努力,他们离不开语言,离不开这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语言,就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学习中去。同时,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语言是艺术,是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于漪,《我与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 253页
第五篇: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良好的教师语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功效。教师的声音既有感染力,能点燃学生的热情,牵动学生的情绪,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她的声音便会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入艺术的境界,特别是语文教学。过去在教学实践中,我曾不断地发现这样的现象:因语言不简洁,不能表情达意,或因语言平淡乏味,或因语调低沉,致使学生昏昏欲睡或焦躁烦厌,学习兴趣一扫而光。可见教师语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之大。记得刚毕业踏进讲台那年,我上课的语调没有任何的抑扬顿挫,学生那疲倦和沉闷的表情写在脸上,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看着学生疲倦的表情,深深地让我尝到挫败感,我深感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同时也是教师基本功是否扎实的体现。成功的教师能靠一把声音和支粉笔就能让课堂动起来。回想起来失声那段时间,根本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教学,特别在低年级更显声音的重要性。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教师的语言是无法替代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精心锤炼。教学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教师要把握好课堂上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而实现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精彩、恰当的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一、有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法国·蒙田说过:语言只是一种工具,通过它我们的意愿和思想就得到交流,它是我们灵魂的解释者。有时候听别人讲话是一种享受,记得以前有位教语言学的老师,她的声音犹如出谷黄莺,声音很柔和,每次听她讲课都会很舒服,随着她讲课的思路走。有时候一句幽默的笑话会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一句名人哲理,让我们体会人生百态。老师的一颦一笑都牵引着我们。我发现,课堂语言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富有示范性,准确性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简明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如果教师表达不清晰,要求不明确,换来的是学生面面相窥,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情绪。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地,啰嗦而僵硬的语言让学生找不到重点。在实践教学中,我深有体会,一味地生硬的传授只会事倍功半,但能吸引学生的教学却能事半功倍,举个例子吧:在识字教学中,在已经朗读完准备教生字的时候,有的新教师时常会这样说:“小朋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学生字吧”;如果这样,学生只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换一种说法:“同学们,生字宝宝来到课堂上跟我们交朋友了,你能准确地把它的名字读出来吗”“生字宝宝可淘气了,它把拼音帽子摘下来,你还能把它认出来吗”相信像这样的过渡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此外,由于小学课堂教学还兼有对学生进行规范语言训导和陶冶的任务,新课程教学里设有口语交际这个内容,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注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习惯,如听者要讲礼貌,学会听,认真听,听清楚;讲者要表达清晰和讲礼貌,在交际过程中我还教会学生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不客气等。因此教师应注意自身语言的规范化和示范性,使用值得学生仿效的的语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能。
(二)富有启发性,激励性
生动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是教师口头语言的归宿。教师一句启示性的话,有时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激励性的话,有时能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讲到学生心坎里的话,既有思考回味的余地,又能作用于人的心灵。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很积极地回答问题,但答案不是理想的,这时,我会对他说:不要紧,老师表扬你勇敢,相信你下次会有更精彩的回答。(三)富有童趣,激发性
低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要他40分钟规规矩矩坐得端正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如何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学语言要富有童趣,语言要简练,清晰。记得我在教《葡萄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时经过的那个地方吗?(火焰山)在这旁边有个美丽的地方——新疆吐鲁番,下面随着音乐我们一起去走走。这样引人入胜的设计,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带他们走进课文。
二、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有时候“无声胜有声”,对学生来说这种教育会比不断地说教更具影响力。课堂上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次沉默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乐学的氛围,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发生作用,这便是“无声语言”的独到之处。学生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把“无声语言”引进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时候我会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符号来调动学生,如在整理学生的纪律时,我用符号“=”表示坐好,“‖”表示站立,“△”表示爬下静息,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也乐于接受,偶尔的训练比以往的说教效果要来得好。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神态语
有人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创造一个奇迹,我们顺手的摸一摸他的小脑袋,竖起的一根大拇指……这对孩子们都很敏感,他们能从我们这一举手一投足间感受我们对他的关爱,而这些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如在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问题很紧张时,我会微笑着向他点点头,以热情、信任的目光让他得到信心和勇气。当课堂纪律松散时,我会用严肃的表情来表达我的不满,学生通过察言观色,感受老师的不满意。这些简单的动作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手势语
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关注着,这时候,手势语起到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很出色时,我会竖起我的大拇指表示我的赞赏,又如上课时,学生在开小差,我会悄悄地走到他身旁敲一敲他的桌子以表示我对他的警告。
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用肢体语言让学生跟着模仿,将会大大刺激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一旦喜欢上老师,就必然会喜欢上你所教的科目。在教学中,我经常让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例如我在教《两只小狮子》一课时,我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地体会狮子的勤奋,于是,我让全班同学起立边读课文边做动作(可自由组合小组成员演示)。《葡萄沟》这篇课文,我在课堂上还让学生尝尝葡萄的味道,通过做一做,尝一尝这样直观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练和表现的机会,同时也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充满了流动的阳光,形成了一种和谐、轻松的气氛,学生在平等、愉悦的环境中玩、学,其乐无穷。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趣,很受学生欢迎,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乐学不疲。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一门高深的艺术,要让课堂舞起来,那么,老师就要不断地修炼提高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