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11-822613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3 23:26: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新华社 长沙2016.5.14日新媒体专电:

为了报道多年来帮山区教学点招募支教志愿者的“青蛙公主”杨敏,以及当了一辈子乡村教师的杨敏父母,今年四月,我去了湖南永州宁远县。

在一个叫三元岭的地方,我认识了鲤溪镇鲤溪完全小学的校长姜武忠。他是杨敏一家的“直接领导”,管着十个农村教学点。

第一句,姜校长就差点把我噎得说不出话来。

他说:“我们有多难,你根本不了解。”他看我的目光里带着怀疑。

紧接着,我告诉他:“我明白您想说什么,持续招募支教老师正说明了山区多么缺老师,这是你们最大的难处和痛处。”

听完这句,姜武忠才真正打开了话匣子。他站在三元岭村小学的院子里,看着粉刷一新的两层小楼,反复念叨着“校舍再好,没有老师有啥用?哪怕在破庙上课,只要有老师在,就有精神在。”

姜武忠的愁,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窘迫感。

他掰着手指头跟我数:10个教学点,按编制应该有45名老师,可现在只有12名,其中仅一位在编正式教师,还马上要退休了。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对象,是宁远县教育局分管师资的副局长李学勤。在采访结束的傍晚,我们即将返程,他却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蜿蜒山路来找我们,拽着我在村子路边又聊了许久。

一见面,他就直奔主题,拿着一堆资料告诉我:定向培养、外部引进、放低门槛„„县里这两年想尽办法招老师,可280个岗位却只招到182人,其中男老师仅20人。

他给了我这样一组数据:宁远县有3.9万留守儿童,有225个村小教学点,农村小学教师缺编200人以上。

如果把视野再放大一点,永州有超过30万留守儿童,有1320个村小教学点,其中有1183个在山区。

当天晚上,我又收到李学勤的短信,他告诉我,农村教师流失率高,与社交圈子窄、大龄青年婚姻难、留不住人心等原因有关。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县里甚至举办了一个名为“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大龄未婚教师交友活动,但收效寥寥。

这位管着全县师资的副局长,使尽了浑身解数,却仍补不住缺老师的窟窿。他焦灼地盼望着我们为他呼吁。

事实上,这与我的采访初衷不谋而合。三十年来,苦撑着三元岭村教育事业的杨必先、杨社姣、杨敏一家,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足以窥见整个农村教育面临的师资之艰。

换句话说,杨敏之所以持续招募支教老师,不正是因为正式教师来得太少吗?

支教老师袁博涵跟我说,来之前他一直以为,三元岭是那种需要“翻过两座大山、跨过一条大河”的地方。在他的想象里,只有那样的地方才没人去。

可三元岭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在宁远县、在永州市、在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比它更偏、更穷的地方比比皆是。

而我之所以了解姜武忠说的“我们有多难”,了解李学勤的焦灼与无力,是因为我曾在调研中见过这样的景象——

在张家界山区,一个农村小学因为太缺老师,而不得不让炊事员教一年级的语文课;

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南封丘,外地来的男教师因收入低而找不到对象,非本地户籍的特岗教师流失率约为50%;

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大山深处的希望小学根本找不到音、体、美老师,英语教学全靠支教老师撑着;

„„

年过五十的杨社姣跟我说,“只要还有孩子需要,我就会一直守下去。”

这句话,我曾经听过很多遍,乍一听伟大,再一想却心酸。作为一名教育线路记者,在我走过的许多农村教学点,最常见的情况就是退休教师返聘,我常常见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人,守着几个孩子、一所学校。

我们歌颂坚守,也因此要更加关注坚守背后的艰辛。

令人欣慰的是,乡村师资之痛,已然引起中央和省级层面关注。

去年,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条条款款,桩桩件件,都列在了农村老师们心上。

不少地方开始行动,从工资、社保、职称等多方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多角度补充乡村师资力量。

教育是良心工程,教师是情怀事业。而我们要做的,是不能让每一份需要情怀的事业,单靠情怀苦撑。

(记者袁汝婷)新华社长沙新媒体专电

第二篇:歌颂乡村教师演讲稿

老师,祖国的栋梁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老师,您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您是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巅峰;您是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灵芝和人参。您是船夫,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渴望走向成功彼岸的我们,自己却永久地留在了此岸,等待着另一批的他们。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这就是您的工作,看似简单,其中却包含几多艰辛。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您却从不会抱怨,为了英才济济笑开颜,您的自豪亦是桃李芬芳。

君不见,那个被称为“勇敢站立的人”,河南最美乡村教师李传功老师不正是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灵魂工程师吗?尽管可怕的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左腿完全丧失了行走的能力,不得不与拐杖相伴,尽管如木偶股身不由己,但他不甘心于命运的摆布,只要还有一口气也要奏出生命的交响篇章。1980年他回到家乡,看着村里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便毅然决定,要成为一名耕耘者。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就这样19岁的他走进了简陋的课堂。以校为家,从此披星带月,而且带病坚持工作更是习以为常。为了放飞一个个梦想,他说:“只要能把孩子培养出来,我这个残废的身体算得了什么”。一年后他所教科目便取得了全乡同学科同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成为了全县“首批校园建设示范性学校”。但由于长期过度操劳,他的病情进一步的恶化,左腿甚至会有截肢的危险。可是敬爱的李老师啊,仍旧坚持着,哪怕是由学生搀扶着走进教室,也要拄着拐杖来上课。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风雪即使冰冻了所有的眷恋, 也无法熄灭心中的那团火焰,和那让孩子们遨游于知识海洋的热忱。这就是国家的栋梁啊,无所畏惧的撑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脊梁,撑起了一个国家辉煌的未来。

我想,师应该是有魂的,长青,是为师魂,它如青松翠柏,经霜愈茂;它的生命如巍巍高山,滚滚江水一样持久,深广而无坚不摧,在蓝天烈日的沐浴下,永葆活力,它又如方竹,气节傲然,寒中飘香。

春蚕一生没说过自诩的话,那吐出的银丝就是丈量生命价值的尺子。敬爱的老师,您从不会在别人面前炫耀,但那盛开的桃李,就是对您最高的评价。您对我们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拥有了一双飞向梦想的翅膀。老师,谢谢您!

第三篇:最美乡村教师--默默地坚守

默默地坚守

沿着弯弯区区的山路,经过石头山缺口,就进入了南湾办事处最偏远的石山嘴村。村里有所石山嘴小学,座落在一个小山坡上,也像村名那样质朴。因为偏远,学校缺少固定教师,支教教师来了一批又一批,在这频繁变动中,然而有个固定的身影,默默承受着、默默奉献着,辛勤耕耘,无怨无悔,一心扑在教育。犹如山口的岩石,35年如一日,默默的坚守在山里,不变的是岗位,改变的是他渐老的容颜。他,就是现年59岁的市级优秀教师,现小学负责人刘强芳。

1980年8月,他是村里的高中生,学校没有正式老师,孩子一个个又求知若渴,在这几乎与外隔绝的村子里,他这公认的“高学历”就被推到了三尺讲台,从此,他以代课教师的身份开始了教学生涯。他拿着不够养家糊口的代课工资和孩子们融在一起,努力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教育着孩子,看着孩子们一批批走出山口,演绎着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李金,一个失去母爱外来就读生。胆小,木讷、孤僻。跟随白天在山里一个小采石场工作的父亲。两间简易石头房垒砌一个临时的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爸爸劳累的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送到学校就是为了有个照顾他的地方。母爱的缺失,造成性格的缺陷,他学习很差。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刘老师,抽出时间,多方了解情况,较多的关注他。他对李金说:“基础差一些不要紧,咱可以不和同学们比,咱要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成功。”他时常这样鼓励李金。用爱来感化他,激励他。细心发现他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及时给予肯定、表扬和鼓励。为了点燃起李金自信的火花,让他体验成功和自豪。刘老师时常对他降低要求。比如考试,对他单独给予提示,作业只要求做基础知识题,尽量在班级树立他的威信。让同学对他不歧视,有好感,愿意热心帮助他,和他交朋友,共同享受在班级的快乐。

期末考试李金成为班里进步最大的一名学生,当李金自信的抬起头时,他也笑了。

刘婷、刘稳一对老实的不能再老实的姐妹。90年代初,九年义务教育在老百姓眼中分量是很轻的。“女孩子学啥,长大嫁人有口饭吃就行了。”农村家庭孩子本来就多,传宗接代思想重。她家有4个孩子,为了生计,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不回家,平时家里就靠一个家庭农妇来支撑。每到春秋两季交学费时,她们家就是困难重重,一拖再拖,一直到期末还是不能交上学费,经常辍学。一年又一年,怎么办?孩子是无辜的,不上学怎么能行呢?家长不懂教育,可自己还是明白的;刘老师多次到她们家,宣传义务教育法,给他讲知识的重要性,社会在发展,没有文化,怎样能脱贫致富的道理。同时,申请学校免去刘婷、刘稳两个孩子的杂费,并用自己的工资交清以前320元的欠款,让他们到学校来继续学习。320元现在看可能不多,但在那时,对月工资只有180元的代课教师来说却是多么大的付出。孩子终于上学了。

可是第二年春季开学,两个孩子仍然没有来报到。经了解,还是没有学费,怎么办呢?只好又给他们补交了学费。

多年来,到底补贴了多少孩子,刘老师记不清了。但他说“孩子的脸上能充满喜悦,在学校的乐园里愉快学习、生活,我就是快乐的。”

90年后,在石山嘴小学支教的老师很多,来来去去,但在教师中给大家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那时进村的唯一山路泥泞不堪,全靠步行,学校有没有居住地方,中午年轻教师都带着干粮,在炉火上轮流热一下就是午餐,实在弄不急就冷饭就着开水吃。艰苦的条件留不住年轻教师的心。人在学校,心在外怎么能搞好教学,学校全靠代课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刘老师向校长建议,改善居住条件,让年轻教师能安心教学,带动学校的发展。学校吃水困难就打井买水泵;当地教师一起动手整修一间厨房,垒砌灶台,让教师中午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围墙破了没经费维修,自己动手粉刷;没有花木,就近取材,你家一棵我家一株,硬是把花园种起来。

刘老师的家是所有年轻教师最熟悉的,不论哪届支教教师都在他家吃过饭。家里改善伙食了,总是忘不了叫上一声,一块打个牙祭。特别是雨雪天,学校缺少干柴,“下雨不方便,到我那凑合一顿?”“一块去,不就是添双筷子吗!”他总这样热心的相邀。事实上一到他那就成了中午改善伙食的机会了,家里的鸡蛋、喂养的鱼、平时舍不得的闷罐肉都会

端到桌上。校园变得温馨了,留下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支教时间越来越长,学校教学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越。

1998年,是刘老师难忘的一年,辛苦几十年的他转正了。转正那段时间,他很激动,自然更热情的邀支教老师到他家做客。刘老师平时笑呵呵,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像家里很宽裕。其实,他家并不富裕,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都在上学,紧靠他的工资是远远不够的。热心肠的他在学校是吃苦耐劳的老教师,下班了,他又是干农活的好手。总是挤出时间种田、打柴、养殖。有时家里实在周济不开,它就白天上班,夜里打柴,凌晨天不亮悄悄卖掉,清晨又早早来到校园。用这样辛苦换来的钱接济学生和老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至今,只要在那支教过的老师,见到他时,都会主动打招呼,亲切的一句“刘老师”包含了多年来难以言表的感情。

刘老师是一个要强的人,他对自己的工作从不满足。在自己还没转正时,他那股求知若渴的劲头影响许多年轻人。“你们都是城市学堂来的正规教师,见过的东西比我多,我得向你们学习。”“社会都在进步,我不努力就会跟不上趟。”他主动听年轻教师上课,努力在乡里讲公开课,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自学,成为代课老师里第一个拥有大专学历的人。所有的一切就是为了提高自己,不辜负学生,对得起教育。如果说虚心上问体现的是好学,那他这种不耻下问就是一种伟大,让年轻人都自惭形秽的伟大执着。

这些年来,学校里退休的退休,调走的调走,唯独他执着的坚守着,为一个座落在离城市十多公里,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学校送走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班学生。市级先进个人、市级优秀教师、“两创两争”文明教师、优秀班主任,数不胜数的光环显示着他踏实的脚印。“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人,无愧于教育事业。”即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2010年,他开始负责石山嘴小学的全面工作,即当老师又当领导。肩上的担子重了,身上的责任大了,他忙完班里忙学校,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教育上。他深知,“育人先育己,德高方为范”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中尽职尽责、关爱教师,关爱学生。走上讲台是良师,走下讲台是朋友。成为爱教育、钻教育,献身教育的好老师、好校长。

再有一年他就60岁了,回眸走过的教育路程,消逝的是艰辛,留下的是欣慰,石山嘴小学在他的努力下变得整洁漂亮了。然而,小山村与外界道路修通了,加上计生政策的影响,只有900多人的村子伴随着教育资源整合的步子发生着改变。孩子越来越少了,昔日的完全小学变成了一个教学点。年轻教师一个个走了,可当地留守的幼儿依然存在。为了教育,他依然默默承受着,奉献着,犹如一座石碑,镌刻着小学校的点点滴滴。他说,他要坚守这块教育阵地,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因为,他随学校一路走来,学校有了家的感

情。

信阳市南湾湖风景区石山嘴小学

第四篇:乡村教师的坚守梦

乡村教师的坚守梦

------汉中市略阳县郭镇镇北河沟教学点教师王三成先进事迹

在陕西略阳和甘肃康县两省两县交界处的郭镇镇北河沟村,有一所只有20名学生的小学教学点。55岁的王三成就是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在这个边远偏僻几乎被人遗忘的角落,在三尺讲台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已经默默耕耘了36个春秋,以他朴实无华的本色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一位乡村教师的人生篇章。

学校就是他的家

1979年王三成高中毕业后,到原吴家河公社杨坝大队北河沟小学成为一名代课老师,从此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当时北河沟小学五个年级80来名学生,只有2个老师,校舍破旧不堪、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了改变办学条件,他打报告整体搬迁学校。郭镇区政府同意给钱后,他就开始了搬迁工作。学校两个老师,其中一个是汉中城里下乡知识青年,20来岁的女娃娃,身单力薄,人生地不熟,汉师毕业分配到偏沟小恰里来教书,思想上还稳定不下来。学校搬迁的繁重任务只有靠他来操心出力。白天他除了上课,还要组织学生沿着狭窄的河沟路,推着架子车到几公里外的北河沟口拉砖,晚上再跑运其它材料。有一回晚上察看工地时,不小心

脚板被一颗大钉子扎了个洞,他自己坚持到村医疗点包扎伤口,第二天还得忍着钻心的疼痛拄着木棒一跛一拐地上课、拉砖。工地上缺工具,他就拿自家的借邻居家的镢头铁铣锄头、背篼措箕子;建设材料缺少,他就带动学生家长捐料投工。全民动员建学校,大干苦干几个月,终于如期建起一座6间砖木结构的新学校。新房子盖起来了,但还没有门窗和课桌凳,他又想办法弄木料做门窗、做课桌凳,彻底改变了黑屋子石台子土孩子的旧面貌。教室有了,师生没有厕所上,他就和学校旁边的社员商量,占用人家一块地方,挖坑打墙、背石头运沙,用一年时间修建了学校的专用厕所,改变了过去学生老师提上裤子满庄里找厕所上的窘境。

1985年在全县普及小学教育时,当地公社和大队拿不出钱维修学校。为了验收过关,实在没办法他就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油漆课桌凳、粉刷教室和院墙,当了近一个月的油漆工和粉刷匠,让学校里里焕然一新。1988年县上开展农村扫除文盲工作,他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给当地的文盲成人班上课,坚持8个多月完成了扫盲任务,被评为扫盲工作先进个人,受到汉中地区的表彰奖励。

1990年7月6日,略阳发生上百年少遇的特大洪灾。他一个人在学校值班,这里排水,那里查漏。一天夜里学校厕所被洪水包围,他提着灯,冲进齐膝盖深的洪水里,扛着木棒去顶墙,可水势太大,一面墙倒过来,一片落瓦砸在了他 的头上,血流满面差点儿昏了过去。

扎根家乡育桃李

1994年汉中师范学校在职学习期满,在毕业生分配会上他请求继续回北河沟小学任教,有同事劝说:“你真瓜呀,你看人家都想办法往城里调了,你现在转正有文凭了,还往你那个山沟沟里钻哩,到底啥事了!”他说:“地方习惯了,离家近也方便”。其实他不是没有想过到好点的地方去,那时候他35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内心里也有往外闯一闯的念头,但想想北河沟学校老师像走马灯似的留不住人,他不回学校山沟里娃就没人教,最终还是坚持了留守,决心在家门口的学校教一辈子书,为乡村的下一代读书上学尽他的绵薄之力。回到学校他和其他两名代课教师分别承包了一到六年级70多名学生的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同时还承担了学校的管理工作。

北河沟边远偏僻,资源缺乏,经济条件落后,两免一补政策没有实施前,山高路远,碎娃上学路上困难多,时常都有学生和家长坚持不了不来上学。为了不让学生辍学,他白天上课,放学后就翻山越岭、三番五次上门动员,给观念落后的家长苦口婆心的讲道理,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的说好话,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千方百计地叫学生回学校上课。山沟里的农户居住分散,为了减轻家长的送学负担,他尽量上门去接送孩子,放学再送回家。遇到雨天,道路泥泞,有家长不来接送的,他也只好亲自去送到家里。

山里娃儿上学不光路途远,而且在学校里吃饭也是问题。离学校20里远的郑家山学生,家长每天都是6点多送他们上学,走好远的山路才能赶上学校8点的课程,直到下午放学才能回家。中午时间,这些孩子靠啃干馍当午餐,能够吃上一顿热乎乎的中午饭是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心愿。为了改善这个情况,放学后他就给他们烧开水,隔三差五地抽时间给他们做一顿饭。学校实施营养餐后,学生们每天可以吃上鸡蛋面包喝上牛奶,让他和家长们心里才踏实了些。虽然他们家离学校只有两里路,但为了监管好不回家的学生在校园里不出问题,中午他还是坚守在学校做一顿简单的饭和家庭条件最差的学生一同吃。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凡有办法的都把娃送到好点的的学校里读书,留在当地上学的往往都是贫困户。今年7岁的一年级学生梁荣珍,她的姐姐在郭镇中学读书,母亲长期患病,家里还有痴呆的爷爷和奶奶,只有靠她父亲一个人在外打零工挣钱,勉强维持生计。为了支持家庭让孩子把学一直上下来,这两学期王三成老师都要拿些钱来帮助他们。对那些特别困难的学生和孤儿,他找各单位和爱心人士给予帮扶,实在没有着落的只有他想办法负担。现在不交学杂费了,过去每学期他都要替一些贫困学生他们垫交

书费和杂费。几十年来,通过他的努力和社会各方面的帮助,北河沟小学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勤学苦练教好书

2004年后,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北河沟小学调整为吴家河初级小学教学点,只保留了一二三年级和学前班。临时代课教师清退了,学校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一校一人,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上课、安全到校建,学校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情全落在了他的头上,但想到职责和使命,他勇敢地面对,坚强的承担。

他照常给学生们开齐了课程,语文、数学、品德、美术、音乐、体育,没有一门落下的。一至三年级、学前班四个层次的学生组合成四复式的教学班,在一个教室上课。复式教学组织难度大,课前必须要精心设计。课堂上给其中一个年级讲授,其他年级就写作业,学前班则在旁边看热闹玩耍。一节课要给三个年级巡回讲几次,常常把握不住时间就延堂,要提高教学效果真不容易。为了上好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他就在课外下功夫精心备课。学校从早到晚在教室里上课,没有时间备课批作业,放学后他就把教材和作业本背回家钻研和批改。他不懂音乐,没有音乐基础,他就慢慢的摸索学会了吹笛子,用他一点也不悠扬动听的笛声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歌曲,有时候放一些音乐光碟,让孩子们欣赏。没有 5

美术基础,他就反复钻研美术教材,在美术课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画画能力。

他心里清楚,他高中毕业参加教育工作,虽然从民办老师转成公办老师了,但他的专业基础还很有限,长期待在一个人的学校里,教研交流的机会少,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他必须勤学苦练才能不落得太远。他坚持订阅教学报刊杂志,积极争取去外校听课、听讲座、参加假期培训等,努力学习他人优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通过学习他知道了快乐教学法、三环六步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在全国推行的优秀教学经验,让他的专业技能逐步有了长进,学校管理、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几十年的勤于职守教书育人,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所做的贡献:1985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1989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德育工作者,1992年被评为汉中地区优秀教师,2008年被评为镇十佳教师,2013年晋升为小学高级教师,去年以来有多家媒体和政府部门看望他们,帮助解决学校工作上的问题,今年又先后推荐他为省市师德标兵。各级组织的关怀和鼓励,他情不自禁地感叹:只有敬业爱岗,加倍努力,把学生娃教好把学校办好,尽职尽责搞好本职工作,才能不辜负各方面的深情厚爱!

第五篇: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

甘肃省华池县柔远初中黄俊

(邮编:745600;手机:***)

开学第二周,学校调整我带七年级两班语文课,走进新的教室,面对一张张陌生又可爱的小脸,望着一双双灵动又好奇的眼睛,我思考着如何来上这第一节语文课。

要学习的课文是《孙权劝学》,我先让学生们结合文中注释和凭借字词典来自学课文,并划出自己你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学生们自学了15分钟后,我让他们开始提出自己遇到的疑难,我把这些疑难点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来探究这些知识点。10分钟后,我让各小组选一名学生对这些疑难点进行讲解,我一边听学生的理解,一边引导、点拨,并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强调。最后,我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了详尽的补充讲解。剩下不到10分钟的时间,我让学生们自己独立翻译和理解课文,我巡回检查指导。这时,我来到了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男生身边,拿起他的语文书,想看看刚才学生们提出的疑难点和我讲解的重难点,他记下来了没有。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的书上连一个字迹都没有留下。我有点吃惊,就问:“怎么不做点笔记?”他红着脸站起来,却不说话。我又说:“你试着翻译课文,我看你会吗?”他拿起书,翻译了一句就不出声了。我问:“是不会吗?”他点了点头。我说:“那好,你坐下来,我讲,你要把不会的词和句子记下来,行吗?”他拿起了笔,于是,我俯下身,一边指着课文,一边给他讲解,我尽量讲的慢些,并教他在书上如何做记录。可是,我还没讲完,下课铃已经响了,我只好把他领到了办公室,讲完了剩下的内容。他离开时,我问他:“你叫什么?”他挠着头不好意思的答道:“白凯元。”我告诉他,课外用些时间试着翻译课文,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再来问,他小声说:“行!”

当天,这个叫白凯元的学生没有来办公室,我想可能是他已经学会学懂了吧。第二天正好是他们班的早自习课,我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想了解白凯元的学习情况。我走到他身边时,他主动站了起来。我说:“你能不能给老师翻译翻译课文,让老师听听。”他又习惯性的挠挠头,然后,开始翻译了,虽然有几个词意和句子的翻译还不是很准确,但我心里还是感到欣慰。我又给他讲了这几个词的意思,让他再翻译一遍,这次他翻译的不但准确,而且很流利。我说:“你看,只要注意听讲,用心去学,你也是可以学会的。你坐下自己再读读课文,边理解课文边背诵课文吧。”可他却站着不动,我说:“怎么?还有问题?”他说:“老师,你能不能再给我讲讲怎样做笔记,怎样翻译古文,怎样背课文吗?”我看到他一脸期待的样子,尽管心里有点烦他,但还是给他说了说,我发现他听的很专心,说完后,他满足的坐下了。早自习快结束时,他竟然跑到我眼前说:“老师,课文我背会了,你盯我背行吗?”我说:“好啊,你背吧。”课文很短,他背得很流利,背完了,我随手在他的头上摸了一把说:“你看,你多聪明啊!”他一听,得意的笑着跑回了座位。

从那以后,我发现,白凯元不但上课听讲专注,做笔记也很认真,而且,作业做成后还自己拿来让我当面批改。一次,我改他的语文自习册,作文题目是“我很幸福”,他在文中这样写道:“以前,我最怕学语文,因为我的记性不好,理解能力差,胆子也小,小学语文基础也不扎实,所以,上课从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从来不叫我回答问题,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从来没有全背会过,时间一长,我觉得自己学不好语文,上语文课与我也没多少关系,所以,不记笔记,也不听讲。可谁知道,新来的语文老师,发现我不学语文时,他不但没批评我,还给我既讲方法,又讲内容,我竟然发现,学习语文并不是那么难,语文课学起来竟是那么的有趣。最让我难忘的是我给老师翻译完课文后,他表扬了我,我背会课文后,他用手摸了我的头,还夸我聪明呢,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那一刻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我现在真的很幸福,因为我第一次受到了老师的夸奖,第一次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我也有了一个关爱自己的老师……”读着,读着,我心里有一些感动,不是因为他说了我的好话,是因为他内心发出的这份真情,他心中产生的这份自信。有时,课外我走进教室,发现他拿一本书静静的专心的坐在座位上阅读呢。

他的变化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从两个班主任哪里要来了成绩单,把班里语文成绩较低的学生名字都记录下来。上课时,我尽量多的走到他们身边,给他们一些指导,点拨或是讲解;让他们把作业拿来当面批改。作业书写太乱时,教他们怎样写好字;爱写错别字的学生,我建议他们减持每天读几页词典;记东西太慢时,我教他们方法,或是和他们一起朗读背诵,或是让班理解能力强的,背课文速度快的同学帮他们教他们;写作文时,无话可写,爱偏题背题,我就教他们怎样审题,开头结尾,选材和安排结构,确定详略。还把自己写的文章印发给他们,让他们阅读。

没想到,这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高了,每次布置了写作训练,不论是正式作文,还是课堂小练笔,他们都写得很认真,内容也写的很真实。每天一见到我,就问“老师,有新写的文章吗?给我读读”。为了满足他们,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教育效果,我坚持每天向他们推荐一篇优秀文章,或是写一篇文章给他们读,渐渐地我发现不仅是学困生,班里其他学生也开始爱好读书,喜欢写作了。

作为一名教师,出于职责要求和良知,一个平常的习惯性举动,却改变了一个学生,不!应该是改变了所有学困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如果可能,或许还会让他们从此改变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呢。

由此看来,我们眼中的所谓“差生”的产生,有他自身的因素,如智力,习惯,方法等,但反思一下,难道就没有我们教师造成的因素吗?细细想来,我们平时只关注了学习上较优秀的学生,有谁对学困生给予过更多的关心,能俯下身子给他讲解过疑难,跟他们一起讨论过问题,交流过思想,给予过他们肯定,激励,夸奖和欣赏呢。

“白凯元效应”使我明白,作为教师要乐于走近学生身边,并俯下身子给学生教知识、教方法,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老师的心中有爱,老师心中有他。

语文教师不能只教学生读书,更要关注学生的习惯培养,关注学

生对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还要教会学生做事和做人。

对乡村教师,不能只歌颂坚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