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2号文库
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编辑:清香如梦 识别码:11-1028760 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16:24: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内容摘要】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 有效 多元化 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加德纳还认为,不同的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少数人可能7种全能,许多人可能某几项或者某一项突出。但更多的人则呈现梯形分布,即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弱、某几项缺乏。如有的人语言智能有优势;有的人音乐智能是强项;还有的人可能对体育运动特别感兴趣。也就是说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那么,在特殊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这种多元化智能理论,让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课堂,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优势和弱势能互补,也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热爱这门学科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鼓励残疾学生勤动脑,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多元化

陶行知说:我们要发展的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在特殊教育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残疾学生懒于思考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创造想象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通常属于数学和科学课范围的逻辑数理概念进行训练,而且聋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也可进一步促进语文的学习。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逻辑推理概念。比如,在归纳课文大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出示些大意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提示来找出正确的大意,从而锻炼聋生各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司马光》一课中,教师想要聋生归纳出司马光砸缸的过程时,单单提问可能学生无法正确的流畅的概括出,当教师适当的出示些关键字、词、句时让学生排列组合,更有效的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课堂沟通语言手段的多元化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老师的语言很清晰流畅,滔滔不绝,实际上听觉障碍学生真正接收和理解的并不多,同时教师也不能充分理解听障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课堂教学看成自身表演的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活动看上去花样繁多,而实际上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培养和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如何提高聋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问题成为聋校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1.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们一味的为了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单一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常会起到反效果,学生不但没有接受和掌握知识还会更加容易遗忘,如何增加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呢?我觉得把游戏和表演融于语文课堂之中更容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它不仅能把枯燥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师生情感。而表演也是一种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同时也能够锻炼聋生的组织、思维、逻辑能力。如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一课中,寓意深刻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得到了锻炼,更好的帮助其理解课文。

2.增强师生的课外交流

作为一个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传授给他们只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切机会,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聋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有很好的帮助。

3.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许多聋校都配备多媒体设施,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多媒体设备,如班班通等。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不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而且更能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达到直观具体的效果,既形象有生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属于童话故事,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让聋生观摩这则童话的动画版,从出发点上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听力障碍儿童更有着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的独特性,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不能形成很好的认识,从而造成自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加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让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2.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还是占着重要作用,但不在是审判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和学生自评或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如: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分组学习,并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这样更能有竞争意味,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性评价,让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语文课堂中评价的方式不能只单一的书面测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只有充分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的评价。

总之,上述的一些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相信随着对特殊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将会更好的去把握课堂的每分每秒,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灵活多变性,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更积极去学习去探索知识,相信运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手段,能尽可能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智能,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建琛.试谈多元智能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2_.4.[2] 蒋丹林.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南京特师学报》,202_.2.[3] 刘国江.多元智能理论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特殊教育网.(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

第二篇: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一、现状

随着聋校的规范化,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沟通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的现象很普遍,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教师在唱独角戏一样,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其实呢,下面的学生懵懵懂懂,他们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意思,师生之间鸡同鸭讲,靠猜测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并不罕见,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好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有再渊博的知识、再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学生,因为沟通不畅如同一道被阻塞的桥梁,阻碍着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二、原因及对策

原因1:师生手语不一致。对于一些新手语,生僻手语,教师如果不及时教给学生,学生就有可能打指语,或者自己根据理解创造一个手语。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打手语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很常见。从总体上说,因为聋生的手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由于不了解有些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在表达上产生误区。

对策:规范师生手语。教师要勤查手语,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有不规范的手语要及时纠正。建议师生在交流中,当时就提出看不懂的手语,做到及时沟通。

原因2:师生手语的语法不一致。教师对一个句子是按照汉语的语言顺序打的,而聋生对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会因为视觉的先后而产生理解上的误区。

有时候因为语序的不同,学生会感觉强调的部分不一样。

比如,教师在讲一个句子“我买了一个苹果”时,容易让学生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我买了一个苹果。(强调“我”)

2.苹果我买了一个。(强调“苹果”)

3.一个我买了苹果。(强调“一个”)

对此,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对策,应该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观察,研究他们的手语表达习惯,在看懂学生手语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句子的语法顺序。

原因3: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这也是形成语言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聋校的教学语言中,口语和手语一般是最普遍的,指语和书面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但是,有时候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造成了这些方法的混乱使用,没有让它们用对位置,这样造成的沟通障碍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

针对此种情况的对策是:规范课堂语言,板书语言。

原因4:一些课堂教学本身没有最大程度地结合一定的环境、聋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而无法吸引聋生,更谈不上有效沟通;

对策: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还要创设一些有利于沟通的课堂环境。

三、建议

1.把聋生的培养放在手语的练习上,强化纸上交谈这一项。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都抱着美好的愿望,即自己的学生也能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跟别人交流,能够开口说话。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开口说话这一要求。

其实,我们应该针对聋生的实际调整训练的方向。练习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温柔地教给他们如何正确流利地用手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手语成为他们最熟练、最喜欢、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正视聋生的实际,他们毕竟跟正常的学生不一样,语言是他们的弱点和差项,而手语的表达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奋感,手语的表达会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让手语的表达把聋生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动他们学习聋语的积极性。

2.适时和聋人教师沟通和交流。聋人教师和聋人学生的生活环境一样,心理状态和心灵心心相印,因此非常容易沟通,而且聋人教师的语言和手语非常迎合聋人学生的特点,因为同是聋哑人,所以他们对聋人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地了解和认同。作为一名身体器官发育正常的教师,我们应该跟聋人教师学习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聋人学生形成有效沟通的。例如,一个知识点如果与聋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就非常容易被他们接受,如果知识点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的话,那么就非常难以被学生接受了。

四、愿望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假如有一天,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好沟通,学生和家长、社会可以很好沟通,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要一直努力!

(责编 金 东)

第三篇: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

让情景教学活化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广西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

岑卫华

摘要:情境教学不仅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而且确实能促使聋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期,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培养聋生的智能均有益处。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有,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影视展现情境五种,除此之外,应灵活运用情境创设的途径,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使聋生真正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情景教学

活化

聋校课堂

聋生由于听力残疾,对他们言语的发展和掌握语言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对他们的认识活动也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欲使聋生尽可能地多学习并掌握一些祖国语言,就要求我们特教老师在教法与学法上动脑筋,花气力。

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对聋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探究,加上十七年来的实践与摸索,我感到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认知。这是因为情境教学是将每课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作为一个心理场景、一个整体作用于聋生的意识。情境的展现,不仅包含着直观教学对某一事物的感知、认识,而且包含着聋生的情感活动、智力活动及语言的表达。一、情境教学符合聋生的学习心理

教学中我先把教材描述的情境展现在聋生面前,让他们感受情境以激发其兴趣,聋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感到新异、觉得看的见、摸得着,这样更能充分调动聋生以目的为主的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使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与此同时,我根据聋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把教材内容精心创设的情境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出现,并引导聋生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从而使聋生能获得较全面、较清晰、较深刻的感知,为理解新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了基础。

由此,师生均能进入教材所特定的情境之中,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不论是低、中、高各个年级都能把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和应用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同时把具体、现象的情境与抽象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助于聋生对新知识的整体感知与全面理解;有助于对聋生进行字、词、句、段、篇的读、说、写的综合训练;更有助于聋生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即词句与形象、动作、表情等沟通起来。这样,语言与思维也必然随之而发展。对提高聋生的语文素质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途径大致为;实物演示情境、图片再现情境、表演体验情境、生活展示情境及多媒体尽其用现情境五种。

(一)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事物

实物是具体的,为使聋生认识所学事物的本质属性,需选取典型的个体和一些必备的背景物体,促使聋生对事物进行整体感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地认识事物,理解表示或描述事物的词或句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在低年级词、句教学中,教学“帽子”一词,教师在出示与教材插图相同的事物时,还准备皮帽、安全帽、军帽等多种式样的帽子。聋生通过整体感知后,初步认识了“帽子”的含义,再经过音形的教学与义的强化,不仅懂得“帽子”可戴在头上,而且还懂得“帽子”的种类是很多的。在一年级语文课学习“糖是甜的”等一词句时,把糖、盐、醋、酒等一些事物分别出示在聋生面前,让他们通过眼观、鼻闻、手摸、口尝后,从而对“酸”、“甜”、“苦”、“辣”、“咸”有了充分的感情用词和句的语言行成保持自己的记忆中。

(二)图片再现情境让学生感悟

图片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几乎离不开放大课文与放大图片。为使图片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常把放大图片涂上颜色,使画面的主要部分形象鲜明;还根据课文内容增画示意图,设计剪贴画。还适当地制作一些活动图片和动画装置,画静为动,静中有动。这样就把课文内容的情境具体行象的再现出来。使聋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感知透,理解深,掌握快。如在讲授《看月食》一课,其中第三至五节是课文的重点段。为了帮助图中月亮的两侧剪开,把硬扳纸制作的月亮阴影用铁丝穿好安置的插图背面,在讲读课文时以三球仪作配合在讲月食时,把月亮阴影从第一道逢中穿出,将课文描述的“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形象地演示出来,在由三球仪与课文第四节配合讲清月食原理,然后讲“复原”,即第五节的内容,方法也是边讲演边演示,把月亮阴影从第二道缝中穿入,逐渐进入插图背后,使聋生清楚的看到月亮“复原”了。通过这样的教学,聋生就能比较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了。

图片再现情境既能帮助聋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看图作文中起一定的作用。教师在有意识的引导聋生观图的过程中,让他们懂得画面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次要的、哪些是远景、那哪些是近景,尤其注重培养聋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启发他们对头脑中的一些感性经验和视觉表现进行回忆,以丰富画面情境,在此基础上,提示他们展开符合事理的想象,努力把画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内容通过想象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了聋生的观察力,又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还提高了他们看图作文的能力。

(三)表演体验情境让学生更领悟课文

聋生动作模仿能力强,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且便于聋生“操作”的表演动作。或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或是聋生感知并理解课文内容较深刻时,让其个人表演分角色表演,使聋生在表演过程中,抓准时机,把看、读 说、写有机地相结合,与此同时,聋生自己进入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了,而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同学,这样,聋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使聋生情绪高涨,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达到领悟课文思想意义之目的。当聋生带上头饰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表演者实现悉心领会课文中词句的含义,观看者仔细观察同学的表演,并品味课文内容,他们共同进入情境,在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小公鸡和小鸭子》一文蕴含着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思想意义了。

(四)生活展示情境让学生体念生活

把聋生带入社会、带入现实生活的场景,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客体,来学习词语和句子及课文内容,帮助聋生感知并理解教材内容极为有利。如在二年级归类学词学句的教学中,把聋生带到大街上,让他们亲自去商场买东西,去邮电局寄信,起电影院买票并排队进场看电影,去医院观看病人看病人的经过。由于观察、实践与学词学句密切结合,因此,效果格外明显。又如《雾》一文的教学中。选择大雾的早晨,把聋生带出去观看中教师适时出示词和句子的卡片,让学生把雾景与词句紧密结合,这样,在课堂中难以讲清的“笼罩”、“薄纱”、“模模糊糊”、“轮廊”、“水晶衣”等词,学生通过观察便恍然大悟了。而且对课文描写的雾景领会更深了。

(五)多媒体展现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着特教事业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步为课堂教学所使用。它的特点是把活生生的课文内容的情境展示在聋生眼前,使他们感知客体的程度加深了,便于他们理解并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让聋生结合课文内容反复观看《赵州桥》的视频,在讲读分析课文时,适时地开放视频,使聋生真正地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并由此而产生对祖先创举的敬佩之感。每年我校组织的"助残日"活动中,电视台的同志摄下了宣传活动的全过程。回校写作时,我让聋生先反复观看录像。当他们看到自己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异常兴奋,他们觉得有事可述,有景可写,有情可抒了。此时,教师稍加点拨,聋生便较胜利地完成了习作。

通过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感到情境教学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如何最优化的运用情境教学: 首先,就教师而言,必须苦练“内功”,除了具备普通学校教师的基本功外,还要有自己的特长。如有的教师的舞蹈和表演小品的特长,则可用教育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并结合应用的教具把课文所特定的情境展示出来。有的教师擅长书画,则可多用示意图、投影片等简易教具来创设情境。总之,要创造条件,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教师具有驾驭教材,设计最佳方案的能力。

其次,对聋生而言,掌握词语的数量,理解的准确性,平日思维的方式与密度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都与正常人有较量的差距。聋校便成他们群居的场所,这样一正常人交往机会就相应地减少,口语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手语存在着表意的模糊性,这对发展聋生语言与思维能力都将产生一定的负效应。

必须向最优化目标努力。作为教师来说还应灵活的运用情景创设途径,在情境教学这一整体中,坚持以全面理解教材内容为基础,强化“双基”训练为主线,培养和发展聋生思维为核心,以课堂教学与课外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为渠道,以教师深入聋生生活之中训练和发展聋生生活语言为杠杆,努力做到让聋生在情境中学知、认知、获知、用知。引导聋生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少儿读物,扩大其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语言。真正地使聋生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目的。

参考文献:聋校教学文萃 辽宁省教育委员会主办《特殊教育》

第四篇:有效评价 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有效评价 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 张绍坤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人文关爱和知识魅力的殿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拓思维空间,建立足够的学习信心,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关键词]:有效评价 聋校 语文课堂人文关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聋校的新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充满人文关爱和知识魅力的课堂。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堂评价(教师对聋生学习的评价),在凸显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思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聋生由于听力障碍,获取信息的渠道少,视野狭窄,其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阶段。有效的课堂评价可以激发聋生学习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开拓思维空间,建立足够的学习信心,使聋生能“尊其师信其道”,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

一、激励评价,激发聋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取积极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语言是激发聋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生活中,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阳光,课堂上,聋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因此,教师评价语言中要尽可能多一些赏识和激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聋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聋生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在上课前准备一百顶高帽子,课堂上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此我们要睁大眼睛寻找聋生的闪光点,不吝言词地给予热情的激励。如:“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看就懂!”、“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清楚地说一遍!”、“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进步真大。”……老师的一句激励的话语,唤起了聋生心中的憧憬,点燃了聋生自信的火花;老师一句真诚的赞赏,使聋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赏识自己,平添无穷的力量。从而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课堂,感受到学习是一项充满快乐、富有成就感的趣味性活动。

但是,教师评价语言的激励性也要适而有度。现在有些教师上公开课,不论学生回答的好坏,总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激励性评价语言表扬:“你真棒”、“你回答得真好!”、“老师很喜欢你!”、“你真了不起!”弄得听课老师和学生心里都不是滋味。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无愧于接受这个奖赏。如果对他们解决了一些过分容易的任务而大大赞扬,尤其在中高年级,则不仅难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自卑,因为这会被同学认为是无能的标志。所以,赞扬要适而有度,只有客观的、恰到好处的表扬鼓励才显得可贵,才能深深地打动聋生的心灵,激发聋生学习兴趣,成为聋生学习内在的、长久不竭的动力。

二、多元评价,促进聋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聋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聋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和聋生自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可以促使聋生在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中,形成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发展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主动、有效的互动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在多元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启迪,让聋生从中受到鼓励,增强信心,明确方向,大胆挺进,达到自我教育、自我调节、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在教学《背影》时,组织聋生用表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聋生表演时背好了台词,顺利地完成了表演。但由于聋生初次上台表演,神态不够自然,扮演父亲的聋生还忍不住露出了笑意。表演完后,我先要求表演的聋生进行自评,说一说表演时的感受,对所演人物的理解,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演父亲的聋生说:“当时家境艰难,我在表演时露出了笑意,不符合人物的心态。”接着又引导聋生进行互评,较全面地指出了表演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因此,教学中在自评的基础上应该鼓励聋生进行互相评价,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的评价。让聋生在评价中提高评价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由此可见,积极引导聋生开展多元评价,是培养聋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聋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有效手段。

三、适时评价,开拓聋生思维空间

教师从内心深处真正尊重聋生、赏识聋生,把真挚的师生情意,把对聋生的拳拳爱心,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用眼睛,用动作,用一个会心的微笑,用一次温柔的抚摸及时传达给聋生。聋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见解独到”等;聋生发言不对,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聋生感到难堪,让聋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教师这样即时的,带有鼓励性、评价点燃了聋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即时评价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聋生发言的积极性。但教师权威性的评价,常常是“一锤定音”,容易挫伤聋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助长学习上的依赖性,聋生甘当听众、观众。因此。我们的课堂中还应更多地使用延时评价,让聋生的思维有更大的驰骋空间。延时评价要求教师当聋生正在交流讨论时,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要给予聋生充分的探索新知、获取新知的时间,充分显示聋生的个性。要鼓励聋生对学习内容的自我阅读,要赏识聋生对学习内容的独到见解,促进每个聋生在原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如教学《五彩池》中“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这句话时,我采用的是这样的教法:我学生让图文结合评价课文插图。一名聋生说:“插图画得好,已画出各种颜色。”(此时我没有及时评价,只是说:“哦,还有其他看法吗?老师也想看看其他同学的看法。”)接着有的说:“插图画的不够好,没有画出闪耀的样子。”还有的说:“插图画的不好,虽然画出了五颜六色,但没有画出闪耀的感觉。”……瞧!不用教师讲,聋生自然讲得头头是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止一种,且有独到的见解。这样采用延时评价法,让聋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就使更多的聋生有了更为广阔思维空间,让他们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驰骋想象,畅所欲言,使每个聋生的回答折射出不同的个性色彩,让语文课堂充满了人文关爱。

四、因材评价,扬起聋生自信风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每个聋生原有的基础,制定“最近发展区”,有效地评价聋生,能使每个聋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人文性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差异,要学会欣赏差异,鼓励差异,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发展个性。在课堂上,教师应热心地关心每一位聋生,仔细地发现每一位聋生的潜能,善意地去赞美每一位聋生的闪光点,创设一个充满人文关爱的课堂评价。

在长期的聋校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聋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语言的满意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教师对聋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聋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对学困生,多给予鼓励,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评价,寻找肯定学困生的点滴成绩、进步,使他们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尝试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多给予欣赏,教师用激励性评价,揭示其不足,让这些孩子释放热情和潜能,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向上;对尖子生,多给予启迪,教师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使老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聋生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聋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如:对于同样的一个回答,出自学困生之口与出尖子生之口应采取不同的评价语言,对前者应多肯定。又如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后者提出三个问题才记“优”,前者能提一个问题就记“优”。这样聋生从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赞赏中,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体会成功,充分地发现自我,从而更好地发展自我,扬起聋生自信的风帆,更好地塑造聋生的个性。

因此,在聋校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显示评价魅力,进行有效评价,激发聋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每个聋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让聋校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爱,使语文课堂成为聋生流连忘返的殿堂。

参考资料:

1、《教学与管理》;《透视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202_.11);

陈翠荣。

2、《新世纪教师素养》;张行涛、郭东岐主编;第七章,建立新的课程评价体系;202_.10。

3、《中国教育报》;202_.1.3.5697号;《用科学发达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教育部长

周济在202_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 0 0 5.1.2。

4、《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_年第10期;赵明仁、王嘉毅。

5、《新课堂呼唤新评价》;《小学语文教学》;202_年第二期;廖哲敏。

6、《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2_年8月北京第一版;赵锡安。

第五篇: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让背诵回归聋校语文课堂

郯城县特殊教育学校 郭凤侠

综观现今聋校语文课堂,大多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评析、提问,学生的回答问题、流于表面形式的小组讨论所替代。至于背诵,则大多被挤出课堂,要么让学生课后去背诵,要么课堂上挤出两三分钟时间走走背诵的过场。这些做法使得学习语言文字本来就存在困难的聋生对学过的课文大多一知半解。以至于到了四、五年级还写不出多少通顺的句子,作文更是难上加难。因此,笔者认为,让背诵真正回归聋校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味赏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中,对背诵的要求更多的是“背诵课文的几个自然段或全文背诵”我们不妨把它改为“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对自己越喜欢的东西追求的主动性越大,在大脑记忆库中留下的印象也越深。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并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并且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也更牢固。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对这样的背诵要求,有的学生根本不去背诵,理由是自己都不喜欢;有的学生专挑那些短小易背的段落(有的学生专挑文中只有一两句话的段背,算是完成了背诵任务)。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结果出现的正常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在品析重点语段的过程中,确定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段落背诵的更有价值。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应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以下句段。

1.描写形象的部分。《翠鸟》作者在介绍翠鸟时,抓住它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采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多种方式进行描写。比如“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杆上”中的“喜欢”,“等待游

到水面上来的小鱼”中的“等待”。无不反映了作者为翠鸟赋予的人性化的色彩;“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作者在描写翠鸟机灵、敏捷的动作特点时,是把它和小鱼作了一番对比的。小鱼“悄悄”地吹了个泡沫,“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类似这种描写生动形象的部分,应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赏析品味,反复诵读。

2.情感浓郁的部分。如《师生情》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三位女同学不能进病房看望王老师,在病房外的举动和心情。语句含义深刻,感情真挚强烈。文中最后一句用“也许看到了……”“也许看到……”“也许看到……”,似实似虚地表达了她们内心渴望见到王老师的心情。紧接着,又用“深情地看着、等着”“默默地祝愿着”,进一步表达了同学们对王老师的爱戴、深情达到了难分难舍的程度。这种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段落是文中的重点段,应引导学生在读中去感悟。

3.蕴含哲理的部分。《两只小狮子》一课,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文中懒狮子和小树的对话,以及狮子妈妈的话都值得反复诵读、体会。

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现的是对学生的尊重;背诵有价值的段落,体现的是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课堂上教师把希望学生背诵的提出来跟学生一起赏析品味,引导学生喜欢这一部分,发现这一部分值得积累。这样做既尊重了主体,又固本强基,自由而不失度。

二、因文而异,多种方法指导背诵

背诵也是有方法可循,有窍门可依的。只要掌握了背诵方法,背诵起来就轻松得多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背诵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语言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背诵呢?

1.抓关键词句背诵。背诵《桂林山水》第二段漓江的水时,引导抓住“大海、西湖——静、清、绿——感觉”这些词,因为这些词语起着提示每一句的关键作用。第一句通过大海和西湖比较,衬托漓江水的美;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水的三大特点;最后写了自己坐在船上的感觉。让学生一边想这些关键词,一边背诵。

2.理清条理背诵。每篇课文都是按一定顺序写的,都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背诵时,可以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背诵。《翠鸟》第一自然段描写外形特点部分,按爪子、羽毛、眼睛、嘴的顺序进行描写,对照翠鸟的图片,理清描写的顺序,然后分别背诵描写这四个部位的句子。其中写羽毛颜色的四句话是背诵的难点,引导学生再理清写羽毛部分的顺序:它的颜色非常鲜艳(总述)。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的……。腹部的羽毛像……的……。(分述)这里的“头上”“背上”“腹部”是按翠鸟的外形从上而下的顺序来描写的,而且语言的表达形式基本是一样的:从“色”到”“形”。色——橄榄色、浅绿色、赤褐色;形——像头巾、像外衣、像衬衫。这样记住部位顺序,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3.想象画面背诵。借助有关的教具、学具等教学媒体,或者让学生画一画等方法,把要背诵的内容转换成画面再现出来,引导学生背诵。背诵《富饶的西沙群岛》鱼多一段时: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根据文中描述的各种鱼的样子,在课本的插图上,画上各种鱼;然后放录像,让学生认识那些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的鱼,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的鱼,眼睛圆溜溜的、身上长满刺儿、鼓起气来像皮球一样圆的鱼等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4.表演体会背诵。背诵《赵州桥》第三自然段时,先板书关联词,让学生抓住句子的表达形式:“这座桥不但……而且……。有的刻着……所有的……。”再让学生表演“双龙缠绕吐出水花;

前爪相互抵着、回首遥望……”指导着学生回忆表演背诵,或边做动作边背诵。背诵《课间十分钟》第四自然段丢沙包活动时,让学生亲自表演体会一下,然后再背诵,效果好很多。另外还可以指导学生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方式,在演中练习背诵。

5.读背结合背诵。就是学生对背诵的课文熟读之后,要求合起书本进行试背。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再翻开书本看看。对不易记住的内容或容易背错的地方多读几遍。实践证明,尝试背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

课堂上既要给学生充分时间背诵,还要通过同桌对背、接龙背诵、齐背、以默写促背诵等方式检查背诵效果,也要遵循遗忘曲线,合理安排复习。既要堂堂背诵检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背诵检查,不断强化记忆痕迹,避免其减弱或消退。

现行聋校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课文,通过背诵,不但能让聋生反复感知语序,还能让他们从中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精美篇章,并从背诵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厚积薄发”,只要能一年一年地坚持下来,必将对聋生的语言文字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