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2014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2-41423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7 09:17:19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4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4日在池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池州市市长 赵馨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奋斗,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生产总值465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83.58亿元,增长16.6%;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25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8944元,增长12%。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结构趋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

(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工业经济不断壮大。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工业发展,做强经济实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40亿元、增长27%,占总投资的52.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0亿元、增长15.5%,增幅居全省前两位。区位优势加快凸显。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速,池州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开通北京、上海、成都、广州4条航线;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试桩工程开工,济祁高速池州连接线西岸工程开工建设,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70公里。园区功能不断提升。全市园区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投入61亿元,新拉开框架50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260万平方米。江南产业集中区完成35平方公里起步区“七通一平”,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8个、总投资813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0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5亿元。市开发区功能日趋完善。池州高新区和东至、青阳开发区扩区获批。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快集聚。电子信息产业新引进项目23个,安芯电子科技2条Gpp芯片生产线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实现产值60亿元,增长83%,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增长32%,增幅居全省第一,中恒天福泰动力40万台发动机等6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建成投产。科技创新进步明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长20%。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80%、居全省第二,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1.2件、居全省第六。云电子书包国际标准启动制订,新增省著名商标25件、名牌产品11个。东至、青阳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企业帮扶扎实有效。坚持盘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新增国有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5.5亿元、市工投公司中小企业还贷周转金3000万元,推进7家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吸引资金1.3亿元。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32亿元;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1%。

(二)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积极争取池州在国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中的核心定位,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综合实施景区景点打造、旅游环线建设、住宿餐饮配套、特色商品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70亿元,增长10%。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有力保障了“地藏菩萨圣像开光活动”安全、有序、圆满,大愿文化园正式开园后四个月共接待游客60万人次。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完成总体规划,起步区初见雏形,成为吸引市场投资的新载体,“杏花古村”等3个项目签约落户。齐山——平天湖等3个景区创建4A景区、九华天池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开业运营4家星级宾馆和6家经济型、快捷式酒店。新增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12个、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品牌生产销售企业20家,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达到总量的30%以上。制定实施旅游市场营销、机场航线培育政策,举办旅游营销推介活动70场(次),兑现奖补资金950万元。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441万人次,旅游收入345亿元,分别增长30.3%、30.2%;新增省民营文化百强企业3家,文化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25%。金融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社会融资总量120亿元,其中新增信贷投放70亿元。农商行、村镇银行实现县区全覆盖,九华农商行启动第三次增资扩股。引进设立3家创投基金和2家金融服务公司,市开发区10亿元企业债券成功发行,贵池区9.5亿元、江南产业集中区15亿元企业债券分别获批和待批,九华股份基本完成上市发审程序,8家企业启动“新三板”、“四板”挂牌。现代服务业态不断丰富。制定商贸活市战略的实施意见和激励政策,重点支持电子商务、会展经济、品牌建设等领域,新增限额以上流通企业49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亿元、增长14.5%。贵池区获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站前区入驻总部经济项目4个、楼宇经济和电子商务企业98家。全省首家市级电子商务协会正式成立。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完工。

(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在全省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国家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规划通过国家评审。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施市本级政府性投资项目73个,完成投资16.6亿元。新改建城市道路10公里、排水(雨水)管网26公里,维修改建城市桥梁5座,整治老旧小区2个。市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建成开放。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综合开发有序推进。“数字池州”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基本建成。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管理不断加强。主城区房产开工、销售面积分别增长17.5%、16.5%。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整合资金,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三权”确权登记率97%以上,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6万亩。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家、家庭农场103个、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三品”认证25个。建设部级水稻、油菜万亩示范片24个,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新建蔬菜基地2000亩,新建和改造无性系良种茶园1万亩,粮食总产65.2万吨。兑现强农惠农政策补贴资金7.7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35个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4615万元。美好乡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完成83个中心村规划编制,建成2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农村危房改造10790户。开工建设19座水库除险加固、7处中小河流治理、2处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解决14.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利投资6.3亿元。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06公里,农村公路危桥加固改造68座。新增110千伏变电站3座,农村电网改造2416公里。完成农村土地整理4.08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3.26万亩,开发复垦新增耕地8172亩。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东至、石台、青阳三县全部建成省级生态县。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完成造林700亩,清溪河、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东污水处理厂改造完成。升金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有序推进。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62个。人工造林8.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平方公里。完成地质灾害隐患避让搬迁治理工程8处,实施“矿山复绿”治理5家,整合减少矿权17个,整治关闭非煤矿山27家、小煤矿5家。

(四)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力度加大,市场主体活力明显增强。制定实施加强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全年民间投资320亿元,增长20%。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突出主导产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全领域招商、以商招商、领导带头招商,深化重点区域招商合作,成立市直六个产业招商组,加强培训、宣传,提升招商能力,营造招商氛围。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30个,建成投产项目238个,全年招商项目到位资金360亿元、增长20%。央企合作项目新开工15个,知名民营企业合作项目新签约64个。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开展两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减少286项,进驻政务中心196项、占总数的95%,项目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个工作日,减、缓、免、降各类收费64项;加强土地、岸线、广告等公共资源管理,制定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投标交易等全过程规范管理制度,营造了外来资本、民间资本、本土企业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坚持放开搞活,市本级从2013年起连续5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扶持。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1亿元,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孵化82家创业企业,全市培育创业实体7419户,净增私营企业1686户、个体工商户4900户,1家民企进入全省企业百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外经外贸稳步增长。进出口总额4.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均增长22%。市开发区综合保税仓库建成使用。池州港口岸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国家验收。

(五)民生保障和公共服务持续加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压缩一般支出,将支出重点和新增财力优先保障基本民生和公共服务,民生类支出99.7亿元,增长18.7%,占财政总支出的76.3%。民生工程扎实实施。33项民生工程和9件惠民实事完成投入27.55亿元,增长20.7%。发放医疗、孤儿、贫困生、贫困残疾人、生活无着人员等各类补助救助资金8.72亿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一事一议”奖补等各类工程项目579个,投入工程项目后续管养资金6279万元。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组织多层次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1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转移农业劳动力1.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81.5万人,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147.8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人均月增149元,20种大病医疗报销比例上调15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实现省内即时结算。城乡低保人均月补差326元和148元。建立普惠制高龄老人津贴制度,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171元以上,新增社会养老服务床位1500张。实施主城区棚户区改造项目4个,保障性住房开工17935套、基本建成16689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5588户。社会公共服务不断加强。新改建幼儿园40所,建设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8所,改造农村薄弱学校24所,新增1所省示范高中。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初步建立,新农合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1个百分点,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体工程完工,乡镇卫生院新改建13所。完成838个广播电视村村通、20个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项目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绿运会、国际铁人三项赛等重大赛事。《池州市志》完成编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在全省先进行列,人口自然增长率4.26‰。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审计、统计、物价、供销、气象、地震、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档案、保密、地方志、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不断加强。

(六)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和谐池州建设深入推进。坚持理顺关系、重心下移,不断加强村和社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促进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社区等基层服务平台逐步健全。按照为民服务统一进社区办理的目标,启动实施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创建“三年计划”,推进就业、社保、综治、计生等政府公共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平台,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发展家政、物业、中介等市场化服务,就近就地为居民服务,建立市场化服务日常监管和社区工作居民满意评价机制,建成标准化社区11个。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机制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继续深化。平安建设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加快推进,“六五”普法通过省中期督查。信访秩序规范有序,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测评得分居全省前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质量强市活动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科学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成效明显,争创省文明城市“三连冠”取得良好成绩,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实现“四连冠”。

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加强效能建设,坚持廉洁自律,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意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47件和政协委员提案311件。加大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开通政务微博,回复办理市长信箱、市长热线、网民留言1912条。认真贯彻落实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和处置长效机制,强化政府投资、经济责任、公共财政绩效等审计监督,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发展历程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做大经济总量与转型发展同步推进的难度加大,财政增收的制约因素增多;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与民生改善需求差距仍然较大,社会治理基础仍较薄弱;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快,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动发展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坚持“两点论”,运用“底线思维”,从最关键、最薄弱、最基础的环节抓起,逐步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当前,各项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国家提出建设长江经济新的支撑带,我市“三区”建设战略平台效应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具备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支撑。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性呈现常态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必须牢牢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准备,坚定信心,积极作为,提质提效,奋力把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推进“三区”发展为主线,以幸福池州建设为目标,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工业、旅游两大产业支撑,突出人居城市、新型城镇化、美好乡村三大重点建设,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和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一)坚持转型发展,加快推动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进一步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两高一首”产业,在工业强市、转型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着力提升产业层次。紧盯产业链高端,突出关键环节,强化上下游配套,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严格落实各类开发区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预期亩均税收等标准,首位产业力争新引进项目40个、建成投产20个、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重点加快80个亿元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其中技改投资140亿元;新增规模工业企业60户。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制定各类开发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进一步提升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推进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提高首位产业集中度,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用地;推进前江工业园加快向材料深加工发展、今后禁止新上冶炼项目,东至经济开发区由化工向生物医药材料产业升级,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青阳经济开发区由机械加工向装备制造产业转型,主导产业集中度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江南产业集中区工业首发区、梅龙中心城建设,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80个,建成投产2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财政收入4亿元,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江南产业集中区争创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8家,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以上,创建省著名商标10件、名牌产品5个。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吸引和留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二)坚持特色发展,大力拓展提升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围绕推进实施即将出台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在建设世界佛文化观光胜地和国际生态休闲城市上迈出新步伐,加快发展以旅游文化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056万人次、旅游收入412亿元,分别增长20%、22%;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完善旅游综合交通体系。力争九华山机场启动国际直航包机和航线申报,全年旅客吞吐量15万人次以上。开工建设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完成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济祁高速连接线建设,推进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池州港旅游口岸等项目建设,加快九华山旅游环线、高岭—牛头山、东流—尧渡、青阳—木镇、香源线二期、贵铜公路改线等国省干线建设,推进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池州—九江城际、殷汇—石台高速、过江通道、市域轨道交通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启动鹅毛洲右汊航道、青通河、秋浦河、九华河等长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工程。完成交通投资40亿元。着力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进一步发挥九华山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大力引进市场主体,重点推进大愿文化园“九华大典”、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杏花古村”等20个5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九华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步伐,提升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城市湿地森林公园、升金湖的旅游功能,建成一批经济型、快捷式酒店和停车场、旅游购物品牌连锁店,开发一批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加大景区品牌创建力度,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启动石台牯牛降5A级景区创建,新增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4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家、4星级以上农家乐10家。开展旅游系列宣传营销活动,提升整体营销策划和宣传水平,建立景区、景点、机场、酒店、农家乐、旅行社等利益共享合作机制,推动市场主体之间联动互补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态。进一步落实商贸活市战略政策措施,新增亿元流通企业2家、限额以上流通企业40户、千万美元进出口实绩企业3家以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机场、高速、铁路、港口等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以配套园区产业发展为重点的综合物流园,积极培育航空物流,大力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推进站前区电子商务园区建设,积极创建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会展企业,推进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咨询、评估、认证、代理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服务市场。

(三)坚持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美丽池州建设

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在机制创新和品牌创建上跨上新台阶,加快打造城市品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城市影响力和集聚力。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市本级安排政府性投资项目87项,年度计划投资24.5亿元。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排水除涝等专项规划,新改建城市主次干道13.5公里、雨污分流管网27公里、燃气管线95公里。深入实施清溪河、平天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推进清溪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谋划推进主城区池口片长江岸线整治工程,加快实施新港新湖等22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推进天堂湖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新改建绿色建筑90万平方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数字池州”建设,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重点培育居住和休闲养生业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抢抓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围绕“人的城镇化”新理念,推进东至、青阳两县的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实施新一轮市域及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与修编,开展县城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质达标行动,保护自然山水,留住城市记忆,优化空间布局;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促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加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积极探索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自愿、分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3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问题。加快建设美好乡村。调整完善美好乡村建设布点与规划,有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重点建设34个中心村,完善以垃圾污水处理、村庄道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管护长效机制。开工建设5处中小河流治理、2座排涝站更新改造、19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5588”行动计划,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7.6万亩,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以上。升级改造县乡公路8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1000公里,加固改造农村公路危桥60座。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继续做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加快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引进5个5000万元以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发展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家庭农场80个,新增“三品”认证10个。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强品牌整合,粮食总产稳定在65万吨以上,新建和改造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1万亩。加强“菜篮子”工程体系建设,引导蔬菜基地产品优先供应本地市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定各类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边界,落实用途管制。加快国家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低碳城市试点创建,确保市辖三县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县。推进升金湖国家级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项目。强化大气、水体监测,优化主城区能源结构,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启动应急备用水源建设规划。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人工造林7.3万亩。整顿关闭非煤矿山36家。

(四)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深化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承接落实好中央和省取消、下放的审批事项,今年再减少市级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对保留的审批事项除涉及和影响国家公共安全以外的全部进政务中心办理,办理程序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并不断改进。制定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方案,按照自上而下的原则,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成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城市管理等领域执法和服务水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服务组织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制定政府购买服务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国有资产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性资金和债务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严格使用标准和程序,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专项资金运行的绩效评估。继续推进国有房产、土地、矿产、岸线、采砂、广告、保障性住房、特许经营等资产资源配置管理规范化,实行标准公开、程序公开、市场竞争配置,进一步加强招投标交易管理,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管理体制机制,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推进其他各项改革。继续做好“营改增”扩围试点。巩固和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建立符合实际的住房保障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教育、文化、科技、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等各项改革。

(五)坚持开放发展,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三区”发展的第一要事,更好地发挥金融对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掀起新一轮民营经济大发展的热潮。推进招商工作提质提效。聚焦“两高一首”产业,立足规划布局,招真商、引实资、聚人才,确保全年引进项目410个,投产项目250个,到位资金420亿元、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增长15%。坚持领导靠前招商,强化主要领导招商工作负责制,建立招商项目全程跟踪服务和领导联系调度制度。完善招商引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升金融支撑力。社会融资总量130亿元,其中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以上。积极跟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和“新三板”扩容,运用企业债、中期票据、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融资方式,推进市工投公司按市场机制参股基金,支持企业与各类创投基金合作实施股份制改造,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力争九华股份上市发行、6家企业进入“新三板”、“四板”挂牌融资。加强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大力引进股份制银行、基金、证券及融资租赁等域外金融机构,力争交通银行池州分行开业运营,推进九华农商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丰富和创新“三农”、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积极防范金融风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民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搭建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平台,加强分层分类帮扶指导,推进项目、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对接,认真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减负政策,净增私营企业1500户、个体工商户5500户。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强各类创业园、创业市场、孵化基地建设,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整贷直发,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新增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1个,创业培训2300人,培育创业实体7000户。

(六)坚持为民发展,不断提高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

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保障和改善工作,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提升民生工程实效。坚持积极而为、量力而行,上下同步、协调一致,突出保障基本民生,组织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和市10件惠民实事,强化民生工程项目绩效和运行质量管理,推进分类管养,提高民生工程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创业带动、政策帮扶、城乡统筹“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依托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开展就业技能培训9000人,政府补助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做好医疗救助、孤儿救助、临时救助工作。建成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和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市老年公寓。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8242套,基本建成15903套,发放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5000户,规范公共租赁住房管理,确保公共资源公平善用。强化基层基础服务功能。继续开展主城区标准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平台服务功能和运行机制,把社区工作考核权交给社区居民,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倡导发展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创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70所,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巩固基本医保覆盖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建成运营市第三人民医院,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加强血防工程建设,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巩固第三届安徽省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出版发行《池州市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完成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强外事、侨务、对台、物价、供销、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积极发展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深化平安池州建设。坚持依法治市,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依法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坚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和正面引导。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巩固超限超载治理成果,推进科技治超。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稳定。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工作,巩固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发展挑战,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执行力和效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一)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个环节,着力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切实增强服务发展和服务群众能力。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提升把握发展规律、运用市场机制、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都要广泛征求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群众广泛参与决策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办好对当前有用、对长远有利的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着力提升依法行政和有效治理水平。完善政府重大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诚恳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行“正面标杆”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严格绩效管理,强化工作责任,加强督查问责,提升工作效能,推进工作高效落实。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网络监督。

(四)牢固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各项条例规定,压缩“三公”经费,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支持发展、改善民生上。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改革时不我待,发展永无止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凝聚力量,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奋力推进“三区”大发展,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而努力奋斗!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第二篇: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2月23日在池州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赵馨群

一、2011年和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形势,全面完成市二届人大六次、七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372.5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56.8亿元,增长3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5元,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6908元,增长18.5%。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坚持综合施策,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制定出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大力增加工业投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2.6亿元,增长41.2%,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引进光大银行在池设立分支机构,成立2家村镇银行、2家创业发展投资基金、1家典当公司、4家担保公司,18家小额贷款公司开业,九华股份上市力度加大,颐和新能源 进入上市辅导期;全年新增贷款79亿元,较年初增长30%,增幅位居全省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5亿元、增长22.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户,工业化率37.5%、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兑现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资金1.7亿元;131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增长16%;天方集团成为全市首家国家级龙头企业,贵池梅里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东至东流、青阳九华进入第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行列;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家,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个,省部级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3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地理证明商标1个;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面积181.4万亩;新建蔬菜基地2210亩。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增长4.6%;粮食总产69.4万吨,增长2.1%。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制定出台加快发展旅游业实施意见和旅游市场营销奖励办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75万人次、增长34.3%,实现旅游收入190亿元、增长37.6%,其中九华山接待游客490.1万人次、增长23%,创建4A级景区2家;“万村千乡”新建农家店38家,“新网工程”延伸网点158家,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新增39家;站前区专业市场营业额超过15亿元,江口物流基地三期、池州国际会展中心加快建设;成功举办2011中国·池州首届绿色运动大会和“三月三·池州杏花村诗会”,大型文化电视片《品读城市·池州》和原创动漫剧《九华小和尚》 在央视首播,九华山庙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愿文化园主体工程即将竣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1亿元、增长17.6%,服务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9.6%。

第二,明晰产业定位,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首位产业培育取得突破。将电子信息产业确定为首位产业,引进龙头项目正威半导体产业园,以及磊鑫科技年产180万台平板电脑、派沃科技年产100万套空气能热水器等一批整机项目,产业链上下游配套的触摸屏、注塑件等项目成功入驻。池州高新区成为省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百户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7.2亿元,增长30.6%;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0.3亿元。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创新型企业20家,筹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8家,60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73项;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1.4倍、6.5倍,增幅分别位居全省第二、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3.5亿元,增长46.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第三,狠抓重大项目,经济增长后劲持续增强。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89.8亿元,增长30.4%;列入省“861”行动计划项目198个,开工建设73个,竣工18个,完成投资170.7亿元,占计划的136.5%。重大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投资亿元以上工 业项目落实103个,铜冠有色年产10万吨锌、海螺三期后两条生产线、勤上光电一期、贵航特钢、西恩新材料一期、四通光电产业园1条生产线、华尔泰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泰合森一期、富莱茵汽车部件、替克斯阀门1条生产线等53个项目按期竣工或投产达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九华山机场完成工作量的70%,宁安城际铁路线下工程完成80%,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开工建设,东九高速公路池州段正在开展征地拆迁,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北岸选址已经确定。项目谋划工作取得突破。全市重点项目储备库首次突破1000个,其中200个重大项目完成规划设计达到可操作程度,列入省“861”计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规模占总量的60%。开展未利用地整理,全年批准用地计划25281亩,争取“点供”用地重大项目3个。

第四,深化示范区建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力服务江南产业集中区发展,市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园区新拉开框架面积25.3平方公里,新建标准化厂房100万平方米,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67.3亿元、占全市的74.7%。新开工10亿元以上大项目7个。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全年新引进各类项目306个,投产项目158个,到位资金257亿元,增长42.8%。三一重工机械、普洛康裕生物制药、华孚30万锭色纺、利达40万台柴油发动机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年进出口总额2.58亿美元,增长20.6%。海关实现一分钟通关,与南通海关建立转关通关合 作机制。与瑞典斯文永阿市、韩国求礼郡等国际友城开展互访和经贸合作活动。

第五,推进统筹发展,城乡环境面貌日益改善。城镇化率达46%。中心城市建设进展加快。编制完成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东部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开展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平天湖-丰收湖水系贯通工程开工建设,清溪河等三大水系贯通工程18公里水上观光游线正式开通。主城区雨、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完成52.9公里,府儒学复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清溪河堤顶道路维修等工程按期完工,秋浦河大桥、九华河大桥等18项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0.3亿元。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县区建设步伐加快,青阳县获得安徽省第二届文明县城称号,东至、石台县荣获安徽省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称号。完成水利投资5.5亿元,解决10.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6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开工,7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建设,5个万亩圩口达标工程启动实施、加固堤长36.4公里。10个乡镇启动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升级改造国省县乡公路200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危桥加固工程38座,完工9座。完成池青九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开通大渡口-安庆跨江公交。139个村开展了为民服务“一网通”工程试点。生态建设持续强化。平天湖、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获批试点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新增3个省级生态 乡镇、5个省级生态村。人工造林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平方公里。完成19个矿区矿产资源整顿整合,减少矿山开采点45个。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第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33项民生工程和19件惠民实事共投入资金18.5亿元,增长85%,民生工程在全省考核中位居第四。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2.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2.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和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提高,“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以及长期临时工养老保险等三类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735套,竣工8155套。开工建设安置房145.6万平方米,竣工101.5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4673户。社会管理不断强化。扎实开展“五级书记带头大走访”和“四民”专题活动,为民办实事8192件。深入推进“平安池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位居全省前列。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排查化解工作扎实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物价监测调控成效显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步回落。应急管理得到加强。和谐社区加快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 划,贵池区被列入国家学前教育发展项目试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42.1万平方米,新建留守儿童之家165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实际补偿比提高11个百分点。建成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6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28个农家书屋,全年送戏917场、送电影6000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全面完成。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村务公开逐步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审计、统计、物价、人事、供销、气象、地震、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通过验收。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石台县获得省委、省政府批准比照执行大别山革命老区有关扶持政策。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成效明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意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96件和政协委员提案242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建立健全网络政民互动平台,舆情应对处置机制逐步完善。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与时俱进地健全和完善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回首本届政府任期工作,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胡锦涛总书记两次视察安徽和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扩大内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成功战胜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重大挑战,有效应对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受住了复杂多变宏观环境的严峻考验,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发展成就。本届政府任期的六年,是池州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六年,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六年,社会事业投入最多的六年,人民群众受益最广的六年。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是2005年的3.1倍,六年年均增长1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是2005年的4.9倍,年均增长30.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是2005年的4.6倍,年均增长23.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1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5.3%,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 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经济总量不大仍是影响我市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做强产业、调优结构、转型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才力量与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土地、环境等要素约束加大,物价偏高压力仍存,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在今后的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和2012年工作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部崛起、扩大内需、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叠加实施,池州开发开放的机遇前所未有。同时,宏观环境错综复杂,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进 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奋力谱写幸福池州的新篇章。

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实现“六个翻番”,达到“一个赶上”、“一个同步”、“一个领先”,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六个翻番”;人均主要指标赶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同步;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领先。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建设幸福池州的物质基础。围绕加快做大经济总量、做强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目标,突出以工业化为核心,坚持有限目标,全力培育首位产业,抢占产业发展高位,加快特色 园区建设,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旅游业为突破口,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不失时机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建设幸福池州的强大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型经济的第一抓手,大力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早见成效。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分工合作。扩大外经外贸。完善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倡导体制机制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统筹协调加强城乡建设。统筹协调是建设幸福池州的基本要求。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力度,推进特色县城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创建优美乡村。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现代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千方百计促进民生和谐。民生和谐是建设幸福池州的集中体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服务业,推动创业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平抑物价增长,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 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增加有效投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幸福池州目标,更加注重打造特色产业,更加注重扩大有效投入,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改善民生,稳中求进,好中求快,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新增就业1.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工业强市,加快做大经济总量

突出工业强市发展战略,认真实施加快工业转型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政策措施,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全力培育首位产业。市和池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首位产业,按照“首位产业、首位支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要求,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进正威半导体产业园一期项目加 快建设,进一步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尽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围绕贵池前江工业园的材料产业、东至县的生物医药化工产业、青阳县的机械加工及装备制造产业、石台县的旅游生态产业,加快县区主导产业的培育。强化企业自主创新。制定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进等激励政策,启动池州高新区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力争新增1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授权量600件以上,争创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安徽名牌产品。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促进工业稳定增长。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认真实施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中小微工业企业贷款增量高于上年水平,加大地产品促销力度,扩大市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重点跟踪调度11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铜冠电子铜箔一期、磊鑫平板电脑、贵航特钢二期、利达40万台柴油发动机等重大项目按期投产,加快派沃空气能热水器、普洛康裕生物制药、超威新能源等项目建设,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户。加大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在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谋划产业项目,争取新增项目储备规模300亿元以上,确保列入省“861”项目库和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份额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28%以上。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抓好重点 行业、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厂规范达标运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低碳生态示范城市建设,创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5家以上。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认真落实土地使用税征收和财政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奖补政策,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顿规范工作,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强化水资源管理工作。

(二)着力壮大旅游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立服务业统计、考核体系,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旅游特色经济。确保接待国内外游客2600万人次、增长30%以上,旅游总收入260亿元、增长30%以上。突出九华山龙头带动,以大愿文化园建成开放为契机,推动山上与山下旅游互动发展,推进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突出主城区在全市旅游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采取政府规划引导、市场引进知名旅游企业运作的方式,加大旅游景点的开发力度,加快杏花村建设,在主城区打造一流景区;推进旅游产品集成与后包装的品牌研发,建成一批高星级宾馆、快捷式酒店、经济型酒店、旅游停车场,完成池州旅游口岸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齐山—平天湖成功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突出市、山、县旅游联动发展,加快牯牛降、升金湖、九子岩等主要景区建设,升级改造景区旅游公路,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业态;建立市域范围内无障碍旅游机制,认真实施旅游市场营销奖励政策,充分 发挥旅行社、游轮公司和旅游直通车运营公司等市场中介作用,尽快形成全市旅游串点连线成面的良好局面。加快发展金融业。确保全年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完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域外金融机构的引进力度,推进村镇银行的筹建和运营,发展担保、小额贷款、典当等业态,严格防范金融风险。扩大直接融资,确保2支以上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挂牌运作,大力引进私募基金,推进九华股份和颐和新能源的上市进程,力争本届政府任期内实现3-5家企业上市。进一步整合提升融资平台,积极推广助保金、采矿权抵押、仓单质押、商标权使用权及旅游经营权质押、林权及水面经营权担保抵押等融资创新产品。繁荣发展商贸物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农超对接等工程,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专业市场提升区域辐射力,全市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40户。推动站前区商贸物流园区与江口港区物流基地联动发展,加大站前区对外招商力度,争创省级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池州国际会展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站前区总部经济园。力争引进1-2家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坚持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动“三化同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563”提升行动,制定转型倍增计划,全市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大力实施水 稻产业提升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油菜棉花高产创建活动和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68万吨以上。完善蔬菜基地的产、供、销体系,着力解决蔬菜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让市民吃上“平价菜”、“放心菜”。力争新增1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5个市级以上畜禽水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以及15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资市场综合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水利八大工程,完成除险加固重点小型水库48座,加快5个万亩圩堤达标续建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清溪河、九华河等5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进双溪水库项目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扩挖当家塘1000口,疏浚灌溉除涝沟渠100公里,加固堰坝100处,更新改造小型泵站3000千瓦,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完成县乡公路升级改造100公里,新开工农村公路危桥改造项目40个,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分块连线成片统筹实施优美乡村创建、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提升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健康发展。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农村土地整治力度。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推 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继续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

(四)着力抓好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确保城镇化率达到47%。提升中心城市品位。按照“强化功能、提升品质、体现生态、宜居宜游”的要求,围绕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报批和城市建筑风貌等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市本级实施政府投资项目68个,今年计划投资28.1亿元,启动主城区城市森林公园、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加快平天湖—丰收湖水系贯通、污水管网等工程建设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加强城市管理,健全小区物业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市政园林公用设施分类精细化管理,加快公交车辆线路延伸和城市公交一体化进程,加大市容市貌、征收拆违、交通秩序、超限超载超速的管理与治理力度。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九华山机场建成通航,力争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建成,加快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东至—九江高速公路、秋浦河大桥、九华河大桥、迎宾大道、牛头山港区公用码头建设,坚定不移地推动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南沿江快速通道、殷汇—石台—祁门高速、池州—九江城际铁路、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铁路、阜阳—池州—景德镇铁路池州段、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池青九快速通道延伸至 青阳工程,启动尧渡—东流一级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吴田—红石公路列入省道拓宽改造,升级改造国省道路网80公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考核激励措施,推进各县区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各县老城改造和新区整体联动发展步伐,完善提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按照小城市标准培育发展10个特色镇。深入推进生态建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大力实施城市园林、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自然保护区等生态保护工程,启动主城区清溪河等水环境整治,着力构筑“山水环绕、城乡一体、碧水蓝天”的城乡生态建设格局。

(五)着力强化招商引资,推进承接产业转移

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开放合作,全面提高示范区承接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特色产业招商,全面摸排上下游配套企业和关联产业,充分运用和拓展延伸央企、知名民企、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五大合作”平台,制定“产业招商线路图”,主攻引进一批核心龙头型大项目和集群配套型项目。突出领导带队招商,按月调度通报签约项目跟踪落实情况。突出以商引商,完善招商政策体系并及时兑现,注重发挥各类商会、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园区招商主体作用。突出优化环境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严格招商引资考核奖惩,进一步营造重视招商、主动招商、支持招商、服务招商的浓厚氛围。确保全年引进规模项目300个,到位资金300亿元、增长20%以上。夯实产业承接平台。全力推进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加快市区路网、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与集中区规划和建设的衔接,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集中区。推进市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辐射力和带动力。提升5个省级开发区的承载能力。努力扩大外经外贸。加快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生物医药化工、节能环保等进出口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池州港二期列入国家“十二五”口岸发展规划并通过国家验收,进一步优化口岸通关服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

(六)着力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以发展文化产业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大愿文化园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动漫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文化产业项目的招商,力争文化产业项目库新增100个,引进5个千万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培育以游客为目标群体的演艺市场,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使用市广播电视新中心,建成开放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启动市综合档案馆规划等前期工作。加强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出一批 具有池州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力作。完成《池州市志》编纂工作。切实增强文化凝聚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景区等创建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公共秩序。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认真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规划。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在全社会掀起创业造富、就业增富、勤劳致富的热潮,推动愿拼搏的人创业、有技能的人就业、肯干事的人增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确保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拓展提升民生工程。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的原则,认真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考核奖惩,不断提高民生工程的质量效益。继续办好12件政府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培训,提高被征地农民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工程,打造一批创业示范园区,不断提升园区企业入驻率和吸纳就业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1.35万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0.9万人,促进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全面实行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统筹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完善临时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1019套,竣工13964套。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70%以上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标准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和特殊教育健康发展,加强学生交通安全管理。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扩大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血防工程建设,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供销、气象、保密、档案、地方志、防震减灾、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重视养老服务、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推动养老产业发展。

(八)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谐池州建设

坚持依法治市,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建设和管理重心下移,提升基层社会管理能力,配足配强社区干部队伍,推进社区服务用房和信息化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推进为民服务“一网通”工作,促进政府行 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深化各级干部大走访活动成果,认真落实联系群众“一会三制”和信访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领导干部接访、社会矛盾排查化解、社会舆情分析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和热点、难点问题,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深入推进平安池州建设。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重点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以及安全专项整治力度,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和改进价格调控,抓好涉及民生的价格监管工作。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保持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发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实现新一届政府的奋斗目标,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必须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科学理政、依法行政、高效施政、廉洁从政的能力和水平。

(一)抓学习,强化发展意识。深入推进学习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学习研究宏观政策,顺应宏观形势变化,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敢于突破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式,不断提升工作创新能力。

(二)抓宗旨,强化群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创新联系群众方式,想事情、看问题、抓工作都能从大局和群众利益出发,立足长远,努力解决事关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三)抓法治,强化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合法性审查、事后评价制度。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切实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意见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新闻媒体和网络监督。

(四)抓作风,强化工作执行。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电子政务、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加强政务督查、效能监察和绩效评价,深入开展市直机关单位作风评议等活动,坚决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人和事。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重点工作调度制、重大事项督办制,做到责任分解到人、措施落实到事、目标实现到位。

(五)抓廉政,强化制度保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 制,不断提高拒腐防变能力。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三公”经费。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以及政府性投资项目审计,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政府采购、国有土地出让、岸线和矿产资源开发、国有资产转让、招投标交易、人事编制管理,坚持用制度管钱、管事、管资源。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以敬畏心对待权力,以公德心对待社会,以责任心对待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前景无限美好,责任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把人民的期盼化为前进的动力,把发展的使命变成积极的行动,解放思想,开拓奋进,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幸福池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池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池州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3月22日在池州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池州市人民政府市长 方西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加快追赶奋力崛起的跨越历程

“十一五”的五年,是池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池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巨大鼓舞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追赶、奋力崛起、实现跨越”为主题,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拼搏、开明开放、务实创新”的池州精神,全面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战略,深入推进“583”工程,经受了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特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 300.8亿元,是“十五”末的2.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3%,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43.4亿元,是“十五”末的3.7倍,“十一五”年均增长30%,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97元,是“十五”末的2.0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5.2%,高于全省 1.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827元,是“十五”末的2.0倍,高于全省542元。累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 3.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9.9%,完成省定节能减排考核目标。

———过去的五年,是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五年。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1.7:35.9:42.4调整到15.2:46.6:38.2。一是新型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全面实施工业发展“1118”计划和企业“三年倍增”计划,2010年,工业增加值103.3亿元,是“十五”末的3.6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9%,高于全省6.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企业652 户,是“十五”末的4.5倍;国家级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检中心获批筹建,九华数控机床研究院、艾可蓝博士后工作站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成功组建,高新技术企业18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工业化率34.4%,比“十五”末提高9.9个百分点。二是现代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512”强龙工程和“563”提升行动计划,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90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425家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73个。新建蔬菜基地 6000亩,其中钢架大棚基地3000亩。天方“雾里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润思”祁红入选上海世博会十大名茶,“富达”大米荣获全国稻博会金奖。三是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培育壮大。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实现旅游收入分别是“十五”的4倍、10倍,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九华山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卡通动漫制作有限公司落户运营。四是商贸流通业繁荣发展。201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2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以商之都、永辉、乐天玛特等国内外大型商场为构架的主城区核心商圈基本形成。杏花村农产品批发大市场开业运营,翠柏路农贸市场、东至官港茶叶香菇市场、石台秋浦大市场、青阳富贵陵阳大市场等十大特色农副产品市场完成标准化升级改造并投入使用。站前区商贸物流园区45万平方米专业市场建成运营。江口物流基地新增吞吐能力1850万吨。

———过去的五年,是投入加大、实力增强的五年。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7亿元,是“十五”末的4.7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5亿元,是“十五”的4.9倍。一是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开工建设了海螺三期两条300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铜冠有色60万吨铅锌、中建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贵航300万吨特钢、广信农化 3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60亿元。围绕打造四个千亿产业群,编制论证了新型化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数控装备等20个百亿产业链项目,总投资4500亿元。二是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江南产业集中区落户池州,池州示范园区建设有序推进,省级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区)、前江工业园区成功挂牌,全市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市总量的60%以上,主导产业集中度超过80%,建成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三是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突破。建成三条高速、一条铁路,实现高速公路 “零突破”,圆了池州人的百年“火车梦”,池青九快速通道建成通车,新改建国省道干线424公里,九华山旅游机场、宁安城际铁路、东九高速公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等项目加快推进,累计完成交通投资120亿元,实现由交通末梢向综合性交通枢纽的历史性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统筹、发展协调的五年。全市城镇化率44.2%,比“十五”末提高14.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围绕打造“一池山水满城诗”的江南绿城,以大规划、大建设、大创建为抓手,全力实施“城市布局拓展工程、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历史文化古迹复建工程、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宜居乐业惠民工程”,拆迁改造城中村30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280万平方米,建成主干路网340公里,累计完成投入超过100亿元,基本形成 “滨江环湖、一城五区、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主城区面积拓展到120平方公里,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首届安徽省文明城市”,主城区山水环境整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居全省第一。二是特色县城和产业新城建设加快推进。贵池政务新区投入使用,东至县城新区主体框架基本形成,石台生态旅游山城加速建设,青阳县城改造稳步推进。香隅化工新城完成总体规划,大渡口工贸新城完成规划选址定位,前江新材料新城完成控制性规划。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百村十镇”示范点、和谐村示范点以及农村土地整治试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水利投资20亿元,实施尧渡河等6个水利血防、霄坑河等15个小流域治理以及秋江圩等主要沿江泵站技改工程,建成牛桥水库、石台城防续建工程以及联丰圩、七里湖圩堤防加固工程,完成182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成村村通水泥(油)路3040公里。乡村为民服务“一网通”工程试点初显成效。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五年。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围绕“大企业、大宾馆餐饮、大市场、大基础设施”,在高端策划“精准”招商、产业链配套“集群”招商、低碳产业“绿色”招商、整合存量资产“以壳”招商、央企民企合作“大项目”招商、标准化厂房“筑巢引凤” 招商上取得实效。招商引进规模项目933个,累计到位资金62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2%。荣获“浙商(省外)最佳投资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温商最佳投资城市”。二是金融支撑作用突出。引进设立徽商银行池州分行、国元农业保险池州支公司,组建九华农村商业银行和东至、青阳农村合作银行,设立10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担保公司以及2支创业发展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发展92家农村互助基金会。累计新增信贷投放161.2亿元,是“十五”的3.4倍。三是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乡镇机构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现“零差率”销售,矿业权整顿规范工作获国家十部委表彰。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累计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是“十五”的2.3倍;累计利用外资5.5亿美元,是“十五”的5.3倍。池州港口岸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对外开放,池州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边防检查站挂牌运行。与浙江台州缔结友好城市,与韩国求礼郡互建友城纪念亭落成开放。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五年。民生工程和政府惠民实事累计投入资金35.7亿元,民生工程连续三年在省考核中获一等奖,民生工程满意度连续四年全省第一。一是就业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3%以内,建成14个农民工创业园。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完成省下达计划。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累计发放低保金2.9亿元。“夕阳红”计划加快实施,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0%。医疗救助、孤儿救助、困难救济等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建成廉租住房2801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2亿元。灾后建房6599户。二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累计完成教育投入49.2亿元,池州师专实现专升本,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为省级示范建设院校,池州学院、池州一中、市职教中心、计生学校新校区投入使用,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5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47万平方米,加固改造中小学校舍56万平方米,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建立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7%。市广电中心、市医院医疗综合楼基本建成。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市体育馆建成使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序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三是平安建设成效明显。四个县区和九华山全部进入全省平安建设先进行列,群众安全感、社会治安满意率连续三年全省第一。创新“点对点”防汛调度机制,有效应对“7·8”池州有气象记录以来强降暴雨,受到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信访渠道进一步畅通,信访秩序持续好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市场价格调控积极有效,应急管理得到加强。同时,“五五”普法任务圆满完成,和谐社区加快建设,“阳光村务工程”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审计、供销、气象、地震、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突破,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两连冠”。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省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表彰。一是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注意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共办理人大代表议案17件、建议585件和政协委员提案803件,满意率分别达98.6%、98.8%。二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建立行政审批“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制度,削减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项目362项,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0项,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文件及政策措施185件。三是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实施国务院《政务信息公开条例》,建成启用市政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网上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四是严格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五年来波澜壮阔的奋进历程,我们更加深切体会到,要把池州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敢于突破、敢于担责,在创新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跨越崛起之路;必须始终坚持务实拼搏,真抓实干不清谈,自我加压不懈怠,攻坚克难不折腾,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必须始终坚持大局为重,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强烈历史使命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的双重挑战,肩负做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一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产业升级步伐亟待加快;二是城乡统筹任务仍然艰巨,县域经济仍较薄弱;三是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仍需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是池州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综观全局,加快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转移,扩大内需、主体功能区、中部崛起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加快发展的动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加快发展的后劲更加充足,大规模持续投入效应、长期积蓄的势能和潜力加速释放。同时必须看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又好又快发展和又快又好转型的任务艰巨繁重。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开创池州科学发展全面转型新局面。

根据市委二届十三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文化名市战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加快推进产业低碳化、城市人文化、农村社区化、民生幸福化进程,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大力实施“433”工程,努力培育四个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投资3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实现翻番,初步实现在全省“总量居中、人均居前、速度居先、环境居优、民生居上”。

重点推进五项战略任务:

(一)坚持转型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四个千亿产业集群为重点,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产业链完善、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链条化、集群化、品牌化、信息化、低碳化为导向,实施“千百十”工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新型化工3个千亿产业集群,培育5-7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集团和30家产值超十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5年,工业化率5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

加快发展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以千亿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集群为重点,推进服务业集聚化、连锁化、网络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旅游、房地产等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生态养生等新型服务业态,基本建成集疏运体系完善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努力打造中部地区著名的文化创意基地,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到2015年,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以建设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蔬菜基地、养殖基地、茶叶基地、中药材基地、林业基地;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以创建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1。

(二)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水平

坚定不移推进大开放战略,高起点规划布局定位,高平台集聚发展要素,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形成开放发展的强大力量。

做强产业承接平台。坚持园区发展集约化、主导产业特色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以实施“千亿园区”计划为抓手,以池州产业示范园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香隅化工产业园为龙头,以其它省级开发园区为基础,以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着力壮大园区总量,培育特色园区,打响示范品牌,努力在千亿园区建设上取得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加大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力度,强化与中央企业、知名非公企业合作,重点攻坚产业链整体承接招商、合作共建园区招商、高端人才引智招商、资本运作招商,着力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高、链条长、带动强的绿色低碳环保项目,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招才引智转变。

深入推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主动争取与长三角城市建立紧密的战略联盟,探索与友好城市(区)创新合作共建园区发展模式。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分工合作,促进相互之间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共进共赢。积极参与大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促进与核心区城市信息互通、客源互送、线路互推。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扩大规模和优化结构并举,培育3-5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外贸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外向度高、特色明显的出口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扩大机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产品和优质生态农产品出口,鼓励紧缺资源、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推进出口加工区建设,积极争取设立池州保税仓库、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建立境外生产基地、资源基地和营销网络,开拓国际劳务市场。扩大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交流。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增强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人才牵动、品牌带动,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0%。

强化创新驱动。突出增强企业主体地位,加快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10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突出加快创新载体建设,推动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建成1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突出推动产学研合作,引导100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力争建立2-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出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立共性技术要素交易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到2015年,创新型企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强化人才牵动。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面向国内外引进100名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筹建人口职业学院、工交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支持池州学院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紧缺专门人才需求。加大人才服务力度,实施“人才安心工程”,创新人才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品牌带动。加大品牌创建力度,集中力量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企业集团,推动一批产业规模优势突出、产业链条比较完善的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加大品牌整合服务力度,深入推进质量振兴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申请专利和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十二五”期间,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50件以上,创建中国驰名商标5件、安徽省著名商标10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

(四)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围绕“人的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要素对等流动、城乡福利同享新机制,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55%。

加快城镇化步伐。按照“一主两翼”的城市空间布局,围绕提升中心城市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开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五城联创”工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打造特色城市。按照建设中小城市的目标,搞好特色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打造一批宜业宜居的产业新城和经济强镇,推进贵池政务区加快打造“现代创新宜业宜居新区”、东至县城加快打造“皖西南经济文化名城”、石台县城加快打造“生态旅游山城”、青阳县城加快打造“大皖南特色旅游服务基地”,支持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滨江现代生态新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分层次把更多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

推动新农村建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县乡公路改造升级、大中型沼气、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抓好村庄规划和管理,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有序推进农村社区化。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贯彻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发展与保护、沿江与腹地、园区与城镇的关系,形成由沿江发展轴、中心城市核、内陆城镇点和腹地生态保护区组成的空间开发总体格局。分类指导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推进贵池区围绕“皖江示范区中争上游”目标,率先崛起;东至县围绕“打造皖江示范区十强县”目标,实现跨越;石台县围绕“同类县中争先进位”目标,奋力突破;青阳县围绕“跻身皖江示范区第一方阵”目标,实现赶超;九华山加快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胜地和国际性佛教道场;市开发区创国字品牌,争崛起样板;站前区打造江南一流商贸物流园区,脱颖而出。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过江通道、港口、内河水运等交通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城乡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水利支撑体系。加快新一轮城乡电网改造升级和工业供电体系建设,构建稳定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高性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高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

(五)坚持和谐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着力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扩大文化体制改革成果,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快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住房需求。

拓展提升民生工程。坚持“尽力与量力、普惠与特惠、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统一,建立民生工程备选项目库,完善民生工程体系,每年实施30项左右重点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民生工程与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效衔接;建立健全稳定多元的筹资机制、高效规范的政策执行机制、管理有效的后续维护机制、科学完备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民生工程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由“解困民生”向“普惠民生”的转型升级、由“基本民生”向“幸福民生”的转型升级。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源头治理、统筹兼顾,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加大“六五”普法力度,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化“平安池州” 建设,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加快构建源头管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三、砥砺奋进乘势而上的开局之年

今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为主线,着力推动产业转型、承接提升、创新突破、城乡统筹、民生改善,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新增就业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全年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坚持以工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出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意见,全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0%,新增规模工业企业80户。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培育计划”,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铜冠3万吨电子铜箔、正威电子芯片产业园、中建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西恩新材料等10个5亿元以上项目以及勤上光电产业园、四通光电产业园、艾可蓝节能环保、富田农化、泰合森新能源、替克斯阀门等一批亿元以上项目加快建设,确保全年新兴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规模工业10个百分点以上。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启动实施“百户企业技改提升三年倍增计划”,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90亿元。重点推进池州海螺三期后两条生产线、铜冠有色年产10万吨锌、贵航年产300万吨特钢、白鹰集团年产千台大型数控机床、华尔泰化工年产10万吨二氧化碳和30万吨硝酸扩规、中山化工系列农药、广信农化年产30万吨离子膜烧碱、富莱茵汽车配件、金润铜业年产6万吨电工圆铜线等30个5亿元以上项目按期竣工投产达产,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传统优势产业销售收入翻两番以上。

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市、县区安排专项资金,组建创新人才和团队激励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专利技术产业化扶持基金等“三大基金”,启动实施“引进百名高层次人才计划”、“培育百家创新企业计划”、“建立百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计划”、“创建百家高校院所政产学研一体计划”、“实施百项重点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等“五百”创新工程,力争全年新增2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省级企业技术研发机构,专利申报授权量增幅超过皖江示范区平均水平,市开发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至香隅化工产业园各引进投产20个高新技术项目。

狠抓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按照标准控制、倒逼安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要求,建立节能、减排、用地、融资“四位一体”的倒逼约束机制,严把环保节能关口,推进已建6个污水处理厂规范达标运营,加快工业园区、产业新城污水处理和固废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和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严把投资强度关口,原则上一般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高新技术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新引进投资 5000万元以下工业项目入驻标准化厂房、1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项目争取用地指标“点供”。同时,重点实施香隅化工产业园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继续强化企业帮扶。进一步完善企业帮扶政策措施,创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组织开展企业家培训,继续开展地产品促销活动,大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扶持创办高科技型、自主创新型、低碳环保型企业,实现市、县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全覆盖。全年非公企业户数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突出现代生态农业,加快“三农”现代化进程

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实施“万千百十”工程为抓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蔬菜产业提升工程、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继续开展油菜、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粮食总产稳定在68万吨左右,新增蔬菜基地2000亩,新增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个,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工造林5.8万亩。扎实推进东至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563”提升行动,重点引导天方集团、国润茶业、宝迪公司、梅里米业、魏氏禽业、平云牧业、皖江水产等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省、市级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5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新增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三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严格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出台的实施意见,新开工30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双溪水库工程前期工作以及秋浦河、尧渡河、青通河、黄湓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启动实施联丰圩、东湖圩、新胜圩、童埠圩等万亩圩堤达标工程和广丰圩、联丰圩泵站技改工程,加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水利投资5亿元。认真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二是完善城乡交通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新改建国省干线公路110公里,升级改造县道100公里,启动实施38座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工程,完成池青九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开通大渡口至安庆跨江公交、主城区至东部经济园区公交,有序推进公交通县达乡。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设,重点实施东至县整体推进等土地整治项目。深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积极推广农村垃圾“户清扫、组收集、村清运、镇处理”模式,启动实施农村河流“去白”工程。解决3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开工建设4个大中型沼气工程。

深化农村改革和服务。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乡村为民服务“一网通”工程试点,力争覆盖面达50%以上。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和调解仲裁机构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继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切实加大扶贫力度,强化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

(三)突出旅游文化创意,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围绕培育千亿元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集群,壮大第三产业规模,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

加快发展旅游业。制定实施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接待国内外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0%。一是加快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推进大愿佛像、大愿文化园、牯牛降开发、天台索道改建等景区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雨润·月松阁度假酒店、金九华国际大酒店、新罗大酒店、龙溪山庄等高档星级宾馆建设,确保4家以上正式开业运营。加大A级景区创建力度,规划筹建城西“十里杏花园”,加快打造大杏花村5A级旅游景区,力争新增5家4A级以上景区。二是加快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以九华山为龙头、主城区为中心、各县区为支撑,加快打造“六大精品线路”,推进市、山、县联动、联游、联投。大力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乡村)体验、康体养生等新兴旅游产品。三是加快拓展旅游市场。力争开通韩国、港台、东南亚旅游航线联线联航。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佛文化节·九华山庙会”等各类节庆活动,积极争取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开展第三届“好山好水好景好线”征文摄影大赛。(下转A3版)

(上接A2 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建国家级江南特色文化产业园为抓手,加快九华国际动漫产业园、厦门铂信动漫创意平台、池州国际会展中心、杏花村复建、府儒学重建、西庙遗址公园复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新引进5家文化创意企业,力争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30%。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为依托,整合佛文化、傩文化、诗文化、茶文化和地方戏曲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大型原创歌舞《九华神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全年新增信贷投放80亿元。一是继续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力争引进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在池设立分支机构,确保光大银行分支机构、贵池民生村镇银行、青阳九华村镇银行挂牌运营。继续组建15家小额贷款公司和5家担保公司,放大担保比例不低于1∶5。二是推进直接融资。抓好企业上市规范指导培育,力争每个县区1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支持颐和新能源、艾可蓝、九华汉高等企业上市。争取引进设立3支基金。三是创新金融服务。继续举办季度银企对接会,推广林权及水面经营权担保抵押、商标和专利使用权质押、银团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开展金融服务竞赛活动。

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一是繁荣活跃商贸流通。加快商之都二期、大润发等综合商场工程建设,积极引进奥特莱斯等品牌项目,完善城市核心商圈功能。继续探索完善站前区“无赋费区”建设机制,加快义乌小商品市场、佛教文化用品大市场、钢材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便利店、家政服务等多形式连锁服务网点,继续抓好新网工程和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农超对接等市场工程。二是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体系。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进站前区商贸物流园区与江口港区物流基地联动发展,争取引进1-2家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会展经济。依托知名节庆活动和国际会展中心等载体,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佛教文化和生态产业会展基地。

(四)突出深化开放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三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要坚持加快承接步伐,提高承接水平,力争市开发区、前江工业园、香隅化工产业园率先建成“百亿园区”。

狠抓招商引资第一位任务。坚持以税收和就业实绩检验招商引进项目实效。一是强化产业链整体承接招商。围绕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制定产业配套路线图,深入推进与央企、知名非公企业合作,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龙头核心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产业链集群中小企业“扎堆”项目。二是强化合作共建招商。抓住长三角产业转移和皖浙苏沪合作共建机遇,继续推进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引进开工10个符合省定投资强度的“园中园”项目。办好2011年中华商帮领袖交流峰会。三是强化金融手段组合招商。有条件筛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地上市企业,探索创新合作增发、定向投入、以资换股、保值退出的招商新模式,吸引带动社会资金、信贷资金投入,力促项目尽快落地。四是强化以商引商。坚持“服务一企、引进一商、带来一批”,发挥企业主体和各类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拓展招商渠道。五是强化高端人才招商。按照“核心团队-主导企业-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着力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流人才、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

大力推进园区扩容升级。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0亿元。全力以赴支持服务好江南产业集中区建设,推进池州产业示范园区路网框架成形,加快完善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七大产业组团”配套服务功能,新引资打捆开工建设 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抓住新一轮开发区规划修编机遇,推进省级开发园区有序扩容,确保市开发区升级国家级开发区、东流工业集中区升级省级开发园区。完善大渡口开发区(石台工业园)合作共建机制。

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入40亿元。力争九华山旅游机场国庆通航,推进宁安城际铁路、东九高速公路、望东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加快池州长江公路大桥、阜阳-池州-景德镇铁路池州段、池州-九江城际铁路、池州-九华山-黄山城际铁路、殷汇-石台-祁门高速公路、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进度,做好南沿江快速通道前期工作。

努力扩大外经外贸。确保全年进出口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力争2至3家企业获得省出口名牌。加快培育打造有色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特色农产品、生物化工、节能环保等六大进出口集群基地。进一步完善口岸服务机制,提高口岸运行能力。

(五)突出中心城市带动,加快城乡统筹步伐

坚持围绕未来五年千亿元城镇大投入目标,以推进城镇化为抓手,带动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46%。

完善中心城市功能。按照彰显“一池山水满城诗”的城市特色要求,建设22项市政重点工程,总投资25亿元,让污水收起来、清水流起来、小区洁起来、街道亮起来、城市绿起来、历史文化名城扬起来。一是推进水系贯通工程。重点加快南湖、月亮湖生态修复以及23个景点工程建设,全面完善旅游标识标牌系统和服务体系,确保“五·一”前开通水上旅游观光线路。二是推进功能提升工程。实施“污水管网建设年”活动,实现主城区至四大功能区、主城区主要干道以及小区污水管网联通顺畅,建成开放市博物馆、规划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三是推进安居保障工程。提升改造危旧房,建设廉租房5132套、公租房4500套、安置房150万平方米,竣工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建设平天湖-丰收圩水系贯通防洪保安工程。四是推进城市创建工程。启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规划建设森林公园,加快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工作。五是推进城市管理工程。整合城市管理力量,实施市政园林公用设施分类精细化维护管理,完善背街小巷、老旧小区整治长效机制,探索无物业服务小区管理新机制,继续加大划行归市、违法建设依法查处和交通、卫生等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加快特色县城和产业新城建设。围绕建设中小城市目标,立足各县城特色定位,进一步搞好县城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一批城市重点工程项目,加快老城改造和新区整体联动发展步伐,完善提升县城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围绕打造现代化产业新城,结合示范区建设和扩权强镇,积极推进镇级市试点并争取列入省序列,加快编制产业新城规划、骨干路网建设和完善核心区功能,原则上按10平方公里左右规划配套一个城市综合体,尽快形成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增长极。

(六)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大力加强就业工作。坚持把就业放在改善民生的优先位置,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外出务工人员档案和企业用工需求动态信息发布平台,继续探索整合各种资源推广“订单需求告示”、“需求就业培训券”和“回乡务工补贴”等制度,加大城市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园建设力度,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大力加强社会保障。认真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政策,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三是大力加强社会救助。继续推进“夕阳红”工程,逐步提高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待遇和孤儿救助、医疗救助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乡镇中心园建设,努力提高普及率。统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任务,推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深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关心特殊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巩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成果,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秋浦河等重点区域血吸虫防治工作,抓好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二是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体育事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开展文明市民(单位)评选活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积极筹办全国首届绿色运动会,继续推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社区健身路径和乡镇健身广场建设。三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逐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四是协调推进其它社会事业。重视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推进老年公寓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推动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以及供销、气象、保密、地方志、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

巩固提升民生工程。围绕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同群体的多元利益、特殊群体的现实利益,认真实施省33项民生工程,同时办好19件政府惠民实事,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覆盖不同区域、覆盖“老、少、壮、特”不同群体的民生保障“安全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1、建设主城区污水管网61.5公里;

2、建立城乡低保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

3、建立60岁以上城镇未参保居民养老补贴制度;

4、增加财政补贴,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个人账户;

5、初步建立村医养老保险制度;

6、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10个百分点;

7、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化疗对象免费治疗;

8、建立因病致贫群众生活救助制度;

9、发放城乡低保群众节日慰问消费券;

10、提高孤儿救助标准;

11、继续实施特困大学生资助;

12、补助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

13、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

14、农村生活垃圾整治;

15、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

16、建成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

17、下基层进社区送电影6000场、送戏(演出)800场;

18、建设主城区1所公办幼儿园;

19、有序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

(七)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努力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健康运行,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完善社会管理机制。突出夯实基层基础,以加强城乡社区建设为重点,完善社区“楼长制”等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探索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新办法,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居民的有效对接。突出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坚持鼓励发展和监管引导并重,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提高依法、自律、有效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突出引导公众参与,适时应用各类社会管理平台,就阶段性的热点、难点、焦点、期盼点召开座谈会,引导多元社会群体理性、平和、有序地参与社会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坚持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整顿规范市场秩序,提高安全保障水平。完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物价监测调控,健全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应急处置机制,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防灾减灾、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推进“平安池州”建设,建立健全诉求表达、矛盾排查、舆情研判、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有序推进网络问政。扎实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保持民族宗教领域和谐稳定。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宏伟目标,完成今年各项任务,需要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积极作为。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发展机遇,勇于承担历史使命,永不懈怠,永不止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一要强化宗旨意识,为民执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增强群众工作本领,认真总结群众工作经验,深刻把握群众工作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拓宽联系群众渠道,深入开展“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专题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的成效取信于民。二要强化法治意识,依法行政。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健全重大事项决策规则和程序,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向人大报告重大事项,坚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走访制度,定期召开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联席会议,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的质量,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意见,高度重视群众监督、新闻监督、网络监督。三要强化落实意识,高效施政。狠抓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担责,精于操作。狠抓行政效能,完善服务环境季度明查暗访、定期通报、民主评议等制度,健全行政审批“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服务体系。狠抓执行落实,建立健全转型发展的目标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加大行政督查力度,完善行政问责制度,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四要强化自律意识,廉洁从政。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规范土地出让和矿产开发、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国有资产转让、重大工程建设等管理,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坚持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奢侈浪费现象。健全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机制,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站在历史新起点,面对人民新期待,我们倍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倍感机遇难得、时不我待。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弘扬“池州精神”,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不断开创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市富民新局面,为建设“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新池州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2010 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 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9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支持监督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团结协作,奋力拼搏,较好地完成了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回升平稳、后劲增强、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生产总值225 亿元,增长15%以上;财政收入33.18亿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00 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5280 元,增长11%;节能减排完成省考核目标。

(一)坚持多措并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保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工业帮扶成效明显。扎实开展“工业企业帮扶年”活动,制定落实扶持工业企业渡难关的37 条意见,成功举办首届地产品展示展销会,建立市县区单位与企业“一对一”结对帮扶等机制,帮助73 户困难企业走出困境,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61 亿元,增长28%,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11 户。二是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68 亿元、增长6.6%,粮食总产67.9 万吨、增长3%。农业产业化“563”提升行动加快实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值28 亿元。“润思祁红”、“雾里青”分别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十大名茶和特许商品,“富达”大米荣获全国第八届稻博会金奖。成功组团参加首届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新增主城区蔬菜基地2000 亩。50 座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霄坑河等6 条小流域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全年水利投资4.8 亿元。建成“村村通”等农村公路940 公里。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2868 口、乡村沼气服务网点174 个。新型农民培训2.3 万人次。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三是旅游商贸拉动有力。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200 万人次,增长30%;实现旅游总收入108 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 亿元,增长18.9%。花台索道、大王洞索道投入使用,杏花村旅游区和青阳县九子岩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举办中韩(池州·求礼)友好文化旅游节、杏花村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各类节庆活动。荣获“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称号。江口物流基地二期、商之都一期、上海物流城一期等项目建成运营,站前区“无赋费区”新增专业市场营业面积9.4万平方米,实现营销额10.3 亿元。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深入实施,每万户购买家电数量居全省前列,争取农机补贴占全省份额的9%。

(二)坚持投入拉动,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全力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60 亿元,增长45%。一是项目谋划争取成绩突出。编制论证亿元以上项目120 个,总投资1460 亿元。新增省“861”项目储备占全省份额11.4%,完成投资增长71.3%。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补助资金4.4 亿元。央企对接协议投资679 亿元,位居全省第三。二是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工业投资128 亿元,增长53.5%。贵航特钢一期、中山化工二期、华尔泰12 万吨合成氨扩建、金邦铜业等22 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铜冠60 万吨铅锌、广信农化30 万吨离子膜烧碱、瑞强塑业等35 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基础设施项目取得突破。池青九快速通道基本建成,九华山机场、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加快建设,国内风景区首条轻轨-九华山旅游轨道交通项目、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东九高速公路即将开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初具开工条件,吉阳核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

(三)坚持创新突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33.5%,比上年提升3.3 个百分点。一是自主创新力度加大。制定出台扶持企业自主创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等系列政策措施;投入资金1.2 亿元,重点扶持安徽白鹰集团、艾柯蓝节能环保公司、智新生化等20 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成功举办自主创新产学研对接会,26 家企业分别与合工大等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创建九华数控机床研究院等20 家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新增7 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制定出台九大产业振兴规划纲要,铅锌、铜、特钢等八大主导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光伏太阳能、LED 光电等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取得突破,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73.6%。三是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成功跻身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铜池枞先行先试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利用市城投公司历年结存间歇资金4 亿元支持各地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入15 亿元。九大百亿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新增规模企业占全市80%,主导产业集中度达80%。贵池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挂牌。

(四)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招商引资取得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286 个,其中规模工业项目192 个,竣工投产项目158 个。成功举办“上海·池州对接项目投资说明会”、“广东·池州优势产业推介会”,积极组团参加第四届中博会。荣获“2009浙商最佳投资(省外)城市”、“苏商投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二是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增值税转型改革顺利实施,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全部取消,率先在全省建立村镇供水管理体制,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启动实施。三是金融支撑作用明显。与省工行签订170 亿元战略授信协议,东至县农村合作银行挂牌运营,九华农商行增资扩股加快推进,组建7 家小额贷款公司,发展81 家农村互助基金会,市城投公司首次成功发行

亿元企业债券,全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50.7 亿元、增长41.3%。四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池州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池州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边防检查站挂牌运行。全年进出口总额1.8 亿美元,增长65.9%;实际利用外资1.4 亿美元,增长15.7%。与阿根廷弗洛伦西奥巴莱拉市缔结友好城市,与韩国友城求礼郡互建纪念亭落成开放,成功举办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工作会议。

(五)坚持统筹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全市城镇化率41.5%。一是主城区建设加快推进。50 项市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2 亿元。商务大厦、广电大厦等封顶,中建大厦、中环大厦等建筑群加快建设。主城区水系贯通工程加快实施,环齐山平天湖10 大景观工程进展顺利。改建污水管网25 公里。30 项城市绿化、亮化工程以及城市雕塑基本完成。全面落实市区管理事权划分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依法查处违法建设继续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成功通过国家考核验收。二是县城建设取得突破。完成投入5.5亿元。贵池政务新区建设加快,东至县城新区建设全面启动,青阳县城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石台创建“中国旅游强县”通过省级验收,九华山成功进入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行列、荣获“2009 中国十大特色休闲胜地”称号。城东和各县城污水处理厂主体建设全面完工。三是中心镇建设有序发展。完成投入5.3 亿元。编制完成17 个中心集镇总体规划,出台扶持13 个省、市扩权强镇试点镇建设意见,大渡口新城建设全面推开。池青九快速通道城乡统筹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4 个乡镇、40 个村新列入全省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点。

(六)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池州加快推进。一是民生工程力度加大。32 项民生工程投入8.6 亿元、增长51.4%,10 件惠民实事投入3.7 亿元、增长85%,惠及90%以上城乡居民。主城区翠柏路和毓秀门农贸市场建成使用。二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效,完成校舍安全工程排查鉴定和加固改造任务。池州一中新校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市三中新校区、城关小学秋浦分校及市特教学校公寓楼、培智楼建成使用。全年教育投入9.4 亿元,增长23.6%。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大型黄梅戏《菊花缘》获省新剧本奖,《昭明文选》、《漫步秋浦》正式出版,全年送戏下基层进社区659 场、送电影9720 场。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4%,完成12 所乡镇卫生院、80 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甲型H1N1 流感、手足口病得到有效防控。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三是就业、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继续加强。新增就业1.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农民工技能培训1.5 万人次,建成6 个农民工创业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完成省下达计划。农村低保提标扩面5.5 万人,城市低保应保尽保2.4 万人,“夕阳红”计划新建、扩建敬老院20 座,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超过30%,医疗救助、孤儿救助、困难救济等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新建廉租住房1690 套,竣工安置房65 万平方米。四是生态建设持续加强。人工造林5.57 万亩;整合减少矿业权50 个,整顿规范工作获国家十部委表彰;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 个。五是平安建设成效显著。四个县区和九华山全部进入全省平安建设先进行列。顺利完成国庆60 周年安保各项任务,群众安全感97%、社会治安满意率98.6%,连续三年都位居全省第一。信访秩序持续好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继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同时,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村务公开逐步完善,和谐社区加快建设,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深入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权益得到保障,审计、统计、物价、人事、供销、气象、地震、对台、档案、保密、地方志、社会科学等各项工作得到加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有效,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突破。

(七)坚持高效运转,政府建设继续加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适时向人大和政协报告重要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 件、建议93 件和政协委员提案154 件。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定期直接听取各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全市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安全生产、地质灾害、民生工程、重点项目等行政责任追究办法。推行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完善“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制度,规范市政重点工程招投标管理。认真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全市党政机关公款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公务

接待费、用电用油用水经费降幅均达到省定目标。扎实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深入推进政府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奋力搏击金融危机影响的征程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实践昭示我们:践行科学发展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务必坚持科学发展;弘扬池州精神必须自我加压,自我加压务必坚持池州精神;维护发展大局必须团结和谐,团结和谐务必坚持大局为重。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池州跨越崛起,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辉煌业绩。创业充满艰辛,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池解放军指战员、武警消防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和各位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池州建设的中央和省驻池单位,向在我市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向给予市政府高度信任和倾力支持的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仍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项目规模仍然不大,产业集中度仍然较低,民生工程保障水平仍然不高,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推进,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府自身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必须倍加清醒、倍加奋进,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逐一加以解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二、2010 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 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我市经济发展环境总体向好,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中央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国家启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铜池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先行先试将加快推进。我市一批工业企业进入产能释放期,一批重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城镇化发展进入加速期。对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把各项工作做扎实、做到位,把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保持好、巩固好、发展好。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既定发展战略,围绕“稳增、调优、惠民”的要求,突出大投入拉动、大产业支撑、大城镇带动、大民生保障,奋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 %;财政收入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1.02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9‰以内;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全年工作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加强项目建设,切实扩大有效投入规模

坚持以“583”工程重大项目为引领,扎实开展“投资突破年”活动,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0 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一要狠抓重大工业项目。全力加快百个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建设,确保工业投资180 亿元以上。重点推进铜冠有色铅锌冶炼、贵航特钢二期、广信农化30 万吨离子膜烧碱、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富莱茵汽配、金润铜业、TCO 导电膜玻璃等15 个10 亿元大项目建设,力争开工中国恒天专用车、华源10 万锭纺精梳棉、3 万吨金属锰等一批央企对接项目,确保白鹰集团数控机床、富田农化、瑞强塑业、九鼎环保纸等30 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二要狠抓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5 亿元以上。重点加快九华山机场、宁安城际铁路池州段、望东长江公路大桥、九华山旅游轨道交通、江口港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建设,尽快开工东九高速公路、池州长江公路大桥。三要狠抓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吉阳核电列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九华发电二期列入电源点建设计划。加快池州至九江城际铁路、阜阳至景德镇铁路池州段、殷汇经石台至祁门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部分项目当年开工。

狠抓重大项目谋划争取。积极谋划重大项目,重点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策划论证一批带动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确保“十二五”重大项目储备4000 亿元以上,力争今年挤入省“861”项目新增储备400 亿元。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围绕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环保、“三农”、改善民生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加大项目对接和争取力度,确保新增中央投资占全省份额5%以上。

强化重大项目服务保障。不断健全重大项目领导分工负责、联动协调、考核督查机制,确保重大项目高效推进。建立重大项目用地跟踪责任制,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力争全部挤入省“861”独立选址项目用地笼子。对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全过程跟踪服务与指导,努力让列入市政府直接调度的重大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自主创新是引领池州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围绕未来一段时期谋划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确保今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60 户。

加快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整合、提升、做强,加快主导产业群培育进程。一是培育千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以铜冠有色为龙头,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群;以贵航特钢为龙头,打造特殊钢材料产业群;以海螺集团、禄思伟和国家级非金属矿产品质检中心等为龙头,打造全国重要的非金属新材料产业群;以香隅特色化工产业园区为支撑,打造新型化工中间材料循环产业群。二是培育千亿元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吉阳核电、光伏产业园为龙头,打造新能源产业群。以白鹰集团数控机床基地为龙头,打造数控机床产业群;以中耀美华、东华船舶、贵池船舶等造船基地为支撑,打造船舶制造和配套产业群;以恒天专用车、昌利锻造为龙头,打造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群。三是培育千亿元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集群。以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平天湖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景点和旅游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旅游产业群;以大愿文化园、杏花村历史文化园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九华文化”特色产业群;以中国国际佛文化节、中韩友好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依托,打造节庆会展产业群;以佛文化影视剧制作、佛文化动漫创作、傩工艺品、九华玉等为支撑,打造创意产业群;以江口物流基地、站前区商贸物流园为支撑,打造现代物流产业群。

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围绕培育主体、促进一体、夯实载体,加快建设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确保省级及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一要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重点扶持“有核心技术、有研发项目、有市场效益”企业,力争白鹰集团数控机床、艾柯蓝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LED 光电等一批高科技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二要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制定实施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意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巩固自主创新产学研对接会成果,推进市政府及26 家企业与合工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协议的落实,确保专利申请和引进数量增幅全省领先,新增市级以上技术研发机构20 家。三要加快创新基地建设。重点推进贵池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其它园区高新技术板块建设,努力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制高点、示范区。

继续强化工业企业帮扶。巩固“工业企业帮扶年”活动成果,完善帮扶政策措施,安排1 亿元资金予以规范、扶持、引导。继续实施企业“三年倍增计划”,促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办好地产品展示展销会,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引导企业围绕产业链、产业群进行整合、衔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梯度增值。同时制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实施意见,进一步落实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结构性减税、企业减负、信贷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倡导创新、鼓励创业”的浓厚氛围,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

切实促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一是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重大环保节能技术示范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引导使用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二是突出技术改造升级。安排专项资金对技改项目进行贴息补助,完成技改投资65 亿元以上。进一步淘汰小水泥、小煤矿、小化工、小轮窑等落后产能。三是突出关注低碳经济。大力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和低碳技术应用。继续坚持“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整合减少50 个矿业权,试行在线监测系统并逐步推广。

(三)着力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

坚持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促进农村和谐。

提升现代生态农业水平。一是稳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启动贵池、东至增粮规划,开展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二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563”提升行动。新增10 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20 家市级示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确保销售收入超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 家,每个县区争取引进2 个投资超亿元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积极培育优质粮油、茶叶、畜禽、名优水产等特色农产品,建设5 个农产品标准化生

产基地,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超省平均水平。加快九华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完成人工造林4.2万亩。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严格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健全“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农产品监测网络。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53 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秋浦河治理和大同圩、秋江圩、七里湖圩泵站技改工程。开展农田灌排畅通工程建设,实现农田灌得上、排得出、产出高、效益好。全年水利投资超过2 亿元。二是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解决10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因地制宜,积极试行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三是扎实推进“和谐村”、“千村百镇”示范点建设,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扶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二是巩固提升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选择5 个乡镇开展“一网通”工程试点,建立县级为民服务代理中心。积极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覆盖面,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建立林业发展长效机制。三是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扎实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探索推广“订单需求告示制”和“需求就业培训券”,引导农民有效培训。加强农民创业指导扶持,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建成5 个农民工创业园。四是继续强化开发式扶贫工作。

(四)着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围绕打造承接产业转移样板带、循环经济示范带、自主创新引领带,积极参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着力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坚持“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推进九大百亿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市的衔接合作,制定铜池枞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操作性规划,加快集中区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科学合理有效配置岸线资源,形成沿江产业密集带。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联系合作,积极探索“借地开发”模式。二是完善新园区配套功能。围绕“路网成环、水电配套、框架成形、设施完善”,重点推进大渡口开发区(石台工业园)20 公里路网及2平方公里工业起步区、贵池前江工业园6公里路网和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坚持因园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集群发展,在确保5 个省级开发区分别竣工投产40 个规模工业企业、开工建设1 个10 亿元项目的基础上,推进市开发区加快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形成集群效应;推进贵池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快引进数控机床、光电等主导产业群项目,力争创新型企业占全市1/3 以上;推进东至县加快大渡口开发区(石台工业园)中建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力争香隅化工产业园再增一个“新香隅”;推进青阳县围绕3 条百亿产业链集群招商,在10 亿元大项目集聚上实现新突破,尽快建成园区科技服务中心。全市建设35 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确保园区投资强度达到省定标准。

强力招商引资。突出“大工业、大宾馆餐饮、大市场、大房地产、大基础设施”,力争招商引进规模工业项目330 个。一是突出产业群招商。围绕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主攻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行业协会、商会、同乡会,积极挖掘上海世博会客商资源,组织开展赴台招商活动,力争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龙头、关键环节配套的大项目。二是突出以商引商。坚持“服务一企、引进一商、聚集一片”,确保全年以商引商引进规模工业项目200 个。三是突出领导招商。县区主要领导原则上一年外出招商时间不少于2 个月,专职招商领导原则上每年在外招商时间不少于8 个月。四是突出环境招商。树立“对企业负责就是对事业负责,为企业服务就是为发展服务”的理念,坚持不懈地营造“进了池州门就是池州人,到了池州市处处好办事”的浓厚氛围。

丰富融资渠道。确保全年信贷投放增长35%,力争年初掌握开贷投放主动权。一是着力引进金融机构。力争引进1-2 家金融机构,在风险投资基金引入和运作上争取实现突破。二是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完成九华农商行增资扩股,推进石台农村合作银行挂牌运营,探索设立2 家村镇银行,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50 个农村互助基金会,增强担保机构实力,放大担保系数不低于1∶5,积极发展典当业。三是推进直接融资。争取每个县区有1家企业进入辅导期,推进市城投公司二期债券成功发行。四是创新金融服务。按季召开银企对接会,引导金融机构发放银团贷款和并购贷款,定期开展金融机构“质量高效融资办案竞赛”、“县区担保公司放大效应竞赛”、“银企合作履约竞赛”、“金融产品创新竞赛”活动。

(五)着力发展旅游商贸,切实壮大第三产业规模

坚持将扩大消费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全年第三产业增长12%以上。

加快发展旅游经济。制定实施“2010 年旅游发展行动计划”,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增长25%、旅游总收入增长20%。一是加快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九华山大铜像主体完工、大愿文化园建成,力争年底前开光;推进花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完成肉身殿北大门地段环境整治;加快平天湖旅游度假区景区开发。推进雨润月松阁、新罗国际大酒店、碧桂园凤凰酒店、九芙蓉广场等10 个高档星级酒店建设,确保5 家以上建成运营。二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坚持九华山为龙头、主城区为中心、各县区为支撑,加快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佛国九华朝圣观光之旅、诗仙李白秋浦寻踪之旅、杏花村历史文化探源之旅、牯牛降原始森林探秘之旅、中国鹤湖湿地生态科考之旅、平天湖生态休闲度假之旅等六条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推进市山县联投、联游、联动。三是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积极开发世博会旅游市场,努力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佛文化节·九华山庙会”、“中韩友好文化旅游节”、“杏花村诗文化节”、“安徽石台茶叶节”、“东至陶公菊花节”。继续开展“好山好水好景好线”摄影竞赛、群众性评选活动。

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一是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加快乐购、家乐福、沃尔玛综合商场工程建设,力争商之都二期工程建成开业。大力发展便利店、超市、家政服务、社区菜市等多种形式连锁服务网点。继续抓好家电、农机、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工作,探索建立“菜篮子”基地、批发、零售一体化市场供应体系,加快建成杏花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二是搞活市场流通。重点推进站前区“无赋费区”建设,完善站南路商贸物流园基础设施,建成国际汽车城、徽商大市场,力争华天汽车集聚园、义乌小商品市场、佛教用品用具大市场、农业科技产业化交易大市场开工建设。推进江口物流基地三期工程建设。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动漫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培育发展服务外包业,开工建设动漫产业园、市会展中心。

努力扩大外经外贸。全年进出口额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稳定特色农产品、服装加工等传统优势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生物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加快培育进出口集群基地。巩固和发展国际友城关系,促进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六)着力抓好统筹发展,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

按照“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集聚人气”的要求,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围绕未来几年实现“千亿元城镇建设大投入”目标,今年开工建设500 万平方米房产,城镇化率43%以上。

增强中心城市竞争力。坚持规划引领,新开工建设50 项市政重点工程,总投资20 亿元以上,着力打造“一池山水满城诗”的城市意境。一是加快水系贯通工程建设。围绕“3538”工程,完成三大水系沟通、五大景区整合、三个关键节点建设、八大桥梁改建,启动平天湖特色雕塑工程,实现“水在城中走,人在画中游”。二是加快历史文化复建工程建设。完成孝肃街、府儒学复建工程,推进秀山门博物馆二期等4 项历史文化复建工程。三是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完成体育馆区域路网、教育园区路网等20 条路网和60 公里综合管网改造建设,继续推进城市主干道绿化、亮化工程,改造建设部分公交场站和公共停车场。四是加快高层集中区工程建设。重点加快长江南路高层集中区、东部经济园区商务中心等18 幢城市地标性建筑建设,确保金融大厦、中环大厦等10 幢竣工使用。五是推进城市创建工程。扎实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宜居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创建省第二届文明城市通过考核验收。彻底整治清溪河,建成三台山公园,着手白洋河城区段、秋浦河故道环境综合规划整治。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加强社区基层基础建设,完善“楼长制”和背街小巷整治长效机制。加快安置房、廉租房建设进度和质量监管,主城区新开工建设100 万平方米安置房,新迁入居80 万平方米。继续加大违法建设依法查处工作力度。

加快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一是加快打造特色县城。推进贵池区政务新区建设,初步形成特色风貌;东至县加快老城区改造与新区建设步伐,尽快实现河西、火车站新区与老城区的整体联动发展;石台县加快城东片区和南山片区的规划建设,基本建成10 条特色商业街;青阳县加快旅游特色县城建设步伐,拓展城南,启动西入口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九华山加快柯村新区城中村整治、九华河两岸风光治理,提升旅游景区品位。二是推进中心城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示范镇。重点要高起点规划大渡口老城改造,加快1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打造生态环保皖江绿城。三是扎实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试点工作。重点推进池青九快速通道沿线、贵铜公路沿线、清溪河上游、大渡口及升金湖周边等重要地段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打造特色城乡统筹示范带,确保整治土地5 万亩,置换土地5 千亩。四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力争划定区域内村庄规划编制率100%,各县城和13 个扩权强镇试点镇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超过80%,全面启动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县域垃圾治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七)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事业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经济与保障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划,巩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各个教育阶段学生资助体系。加强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逐步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教育。建成池州一中、市职教中心、计生学校新校区,积极筹建计生职业学院、工交职业技术学院和动漫职业技术学院。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突出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一是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继续开展消除“双零家庭”行动计划,支持更多劳动者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抓好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加快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步伐,建立城镇居民医保慢性病普通门诊统筹和调剂金制度,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逐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力争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70%,逐步提高优抚对象待遇、城乡低保和医疗救助水平。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国家规定的基本目录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参合率98%以上,资金结余率控制在10%以下。积极探索实施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统筹并轨运行机制。进一步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九类基本、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方便群众就医机制。继续做好甲型H1N1 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建成市人民医院医疗综合楼,开工建设市精神病医院。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一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二是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三是加强应急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市应急平台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四是加强物价监测调控,建立健全基本生活必需品应急处置机制,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五是扎实做好维稳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信访工作,重视网络舆情,推进城乡社区警务建设,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是加快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筹建市博物馆、图书馆、工人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宫),规划建设市演艺中心,谋划成立池州广电传媒集团、池州九华电影院线公司,建成市体育馆、市广电新中心。二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计生目标责任制,完善“村为主”机制,推进基层站所建设。认真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是统筹发展其它各项社会事业。扎实开展文明市民(单位)评选活动,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加快老年公寓建设,重视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和福利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推进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健康发展,加强供销、气象、档案、保密、地方志、防震减灾、新闻出版、社科研究等各项工作,积极支持驻池部队建设,做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工作,巩固发展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

拓展提升民生工程。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认真实施省33 项民生工程,继续办好10 件惠民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1.补助提供就业岗位10000 个。

2.对全市城乡低保群众发放节日慰问消费券。

3.新建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

4.主城区新建、改造公厕20 座,新建垃圾转运站10 座。

5.对全市慢性血吸虫病患者和化疗对象免费治疗。

6.实施孤儿救助。

7.继续推进蔬菜基地建设。

8.主城区规划建设居民小区菜市场3-5 个。

9.实施贫困大学生救助。

10.下基层进社区送电影6000 场、送戏(演出)600 场。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坚持科学施政,增强改革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善于在逆势中寻机遇,善于在风险中解难题,善于在政策中拓空间,善于在拼搏中求跨越,不断提高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再清理工作,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听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定、评价和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进一步科学谋划发展,把握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突出抓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符合池州发展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

(二)坚持依法行政,增强规范履职能力。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坚持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定期召开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联席会议,重视做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继续抓好市二届人大三次、四次会议相关议案的推进落实。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坚持直接倾听群众心声,接受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示范工作,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三)坚持务实勤政,增强高效执行能力。狠抓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狠抓效能建设,完善发展环境季度明查暗访、定期通报、民主评议、问责追究等制度,健全行政审批“一门进、一费清、一章结”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电子行政审批和监察系统应用水平,切实优化发展环境。狠抓执行落实,严格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时有限定之期,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项项有结果。

(四)坚持从严治政,增强廉洁自律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探索创新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按照节俭、高效、廉洁的原则,健全财务、用车、采购、接待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把有限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切实加强对政府班子自身和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公务员队伍。

第五篇:池州市环保局

池州市环保局 行政审批项目半月报

(5)

环保局政务中心窗口2008年3月31日

三月份下半月办件情况报告

2008年3月份下半月,市环保局政务中心窗口共受理审批项目13件,其中办结11件,受理办件中2件;按环评类型分报告书3件、报告表5件、登记表1件,另夜间施工许可4件;按承办科室分为监督管理科承办6件、自然生态科承办2件、环保窗口审批5件;按地域分为市直(含贵池区)8件、青阳县1件、东至县4件;按环评单位分市环科院3份、产业中心2份、南大环科院2份、广州环工院1份;按项目类型分工业化工类5个、矿山类2个、房地产类2个。详细情况见附表。

※窗口信息※

1、经过公开评比考核,中心27个窗口单位的严格打分,市政务服务中心环保局窗口荣获2007“红旗窗口”的光荣称号(池政管[2008]01号文)。同时获得此称号的还有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人防办、市建委;

2、为保障市烟草专卖局顺利通过ISO14000的环保认证工作,环保窗口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加强与该局联系,耐心解释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详细说明建设项目环保分类目录及审批程序,从而使该局主动要求补办环境影响评价续;

3、为认真落实我局针对杏花村宾馆、池州宾馆等七家宾馆、饭店的要求限期补办环评手续通知,环保窗口工作人员逐一进行电话联系,要求各单位上报基本材料,经汇总后向局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确定补办环境影响登记表,现已基本落实到位;

4、为帮助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向省教育厅申报中央财政补助,环保窗口工作人员在认真审查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察看,帮助该校详细分析项目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制订相关环保措施,使该校顺利完成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填报工作;

5、市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办件新增了短信告知功能,是指在审批事项办件过程中,电脑系统会自动向申请办件人发送2次手机(小灵通)短信,向申请办件人告知办件名称、受理时间、承诺时限、办结时间、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要求各窗口做到当日受理当日登记。抄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室,施永春副市长、汪时

军副秘书长

抄送:市发改委、市经委、市工商局、市国土局、市监察局、市人行、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信息科、市政府信息科,本局各领导 发:各县、区管委会环保局,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共印30份

附表

2014年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