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人文地理学
编辑:风华正茂 识别码:12-60868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31 07:56: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的三大主题:人地关系的传统;区域研究的传统;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文化区的分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者的联系与差异:功能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由于其形成机制的差异,两者是不同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则是相互重叠,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有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文化扩散分类:扩展扩散;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类型: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能够协调。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文化史层”研究: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的研究方法。美国地理学家惠特尔西所名。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

(一)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可能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三)适应论: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四)生态论: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五)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是受一种思想的支配的。

(六)文化决定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类不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类愿望来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七)和谐论:一是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充分合理的利用地理环境;而是要对已破坏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优化调控。

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的原则:“挑战与应战”,“逆境美德”,“中庸之道”。简述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1.在该图式中,四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六对联系带.。这个图式反映了文化的结构,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的关系。技术是指在自然生物环境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属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人口之中。2.自从进入人类社会以来,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人、生物的人,而是社会的人、文化的人,是精神文化的载体。3.在四个要素中,技术、社会组织与人口又都以自然生物环境所提供的空间与资源为承载。人口作为社会的人,又是这个社会文化系统的中心.4.因此图示中的人地关系既反映了人的主动性(例如人发明新的技术、创造新的社会组织),又反映了受自然生物环境的约束性。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归纳法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过渡。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1.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2意义:①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 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②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③适度人口的确定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有着重要意义。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低平地区和岸边(海岸,河岸)。世界上共存的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特性的人群。

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是人们最主要的社会划分之一。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的类型: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大牧场。光观农业: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型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

六个农业圈:自由农作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农作带,三圃农作带,畜牧带。

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及其分布情况:

(一)北美工业带: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西欧地区,丛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和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

(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

(四)日本工业带:面向太平洋一边;

(五)拉美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巴西东南沿海,阿根廷东部,委内瑞拉西北部和墨西哥中部;

(六)亚洲工业区:

(七)非洲工业区:

(八)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资源条件:1.加工后体积与重量大大减少而价格又低廉的原料——企业多建在原料产地(原料指向型)2.加工后成品体积增大又不便运输的原料——企业多靠近销售地(市场指向型)3.耗能多的企业——(能源指向型)企业多建在能源供应低廉而稳定的地方,如水电站附近4.需要新鲜原料的企业——距原料地近、交通方便、保鲜设备,日趋向市场方向布局。5.产品需要新鲜的企业——市场附近(市场指向型)当前发达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当前发展中国家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资金与技术的缺乏。

城市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的机制:人口增长的压力---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提高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力量;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本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科学技术是城市化得以延续的内在动力。

(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四)经济发展是现代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五)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城市化进程。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集聚力,离散力。

等级规模法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的人口规模规律。

语言:指用习惯的记号,姿势,符号,特别是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

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谱系分类法:语系,语族,语支,语种。

语言传播特性:外延性和连续性,距离衰减性,层序性和阶层性,复合性,竞争性和同化性,演化性。

民族宗教:犹太教,印度教,道教,神道教,耆那教,锡克教。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移民,传抪,领土竞争。

主要宗教分布区: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客源地:产生旅游者的地域,既游客的来源地,客源地的形成是经济发展的产物。目的地: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接待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一)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植物;2.水质量;3.大气质量 ;4.野生动物;5.旅游与地质;

(二)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1.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2.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3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作用:①旅游者的采摘、山火、踩踏、垃圾堆放对旅游区植物造成破坏;②旅游产生的生活污水及其它水污染对旅游区水环境产生破坏;③旅游交通工具及旅游区大量能量消耗造成旅游区大气和噪声污染;④旅游者的活动侵扰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影响了动物行为、生活习惯,甚至影响其种群数量,进而影响整个生态链;⑤旅游者对地质景观的破坏:采集标本、珊瑚、钟乳石等;⑥旅游建筑物缺少规划与论证,破坏天然景色;⑦对旅游地居民、工作人员生活、工作环境造成压力与不良影响。

1、示范效应:旅游者的进入使当地居民感到外面的世界的先进,从而对旅游者产生模仿,即旅游者起了示范作用。①居民的价值观念变化;②行为方式的变化;

2、新殖民主义:①本国宝贵的土地、旅游资源不适当地给了外资企业;②外商赚钱后,大量外汇向外国转移,当地收益少;③大量外国专家与管理人员高收入、高享受,与当地工作人员相差甚远;④为发展旅游区,将本地居民赶走;

3、新道德观念: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社会风气的败坏。主要表现:色情、赌博、贩毒吸毒和其它犯罪活动;

4、宗教:①旅游者行为对宗教的亵渎,影响到当地人对旅游者的态度;;②当地人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出卖了宗教性,使宗教意义大减。

5、语言: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动摇旅游地稳固的社会模式和文化特征;

6、健康:①有助于公共健康的设施的改善;②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国家的基本特征:1.拥有确定的领土;2.具有一定数量定居人口;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职能的政府;4.拥有主权。领土形状的政治地理意义:一般来说,紧实型国家便于管理和控制;延伸性型国家延伸部分一般难以管理和控制;狭长型和分离型国家多因联系不便而使国家管理及防务较为困难;穿孔型和飞地型也因两国关系容易产生摩擦而给国家外交制造麻烦。国家权力: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它通过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组合而体现。

地理物象: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心理图谱: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

当前人地关系中最直接的问题: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两个最突出的问题:文化的过度商品化; 文化帝国主义。

第二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

2、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文化概念和文化结构,文化的形成与特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

3、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人口与发展,人口增长过程,人口转变模式,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人口与发展。

4、农业地理:农业起源,农业的发展与类型,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工业地理: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产业类型及其分布,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

5、种族、人种与地理环境,民族形成与特征,民族的迁移与集聚、民俗与环境,语言类型与地理景观,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

6、聚落地理,聚落起源与发展,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7、旅游地理,旅游业的兴起,旅游的区域特征,旅游者动机与决策,旅游资源与旅游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8、行为地理,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

9、政治地理,政治地理要素,国家政治地理特征,国家权力,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10、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新的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人地关系,文化景观研究与文化景观建设。

第三篇: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分类体系中的地位。简述洪堡创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三个原则。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现代人文地理学主要特征是什么?试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及内容。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12 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具有那些特点?环境与文化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并举例说明。从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和简要评价四方面列表比较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4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文地理学。文化和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是什么?简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内容?对比文化适应和生物适应的异同。论述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名词解释:文化景观、文化整合、文化扩散、文化区、文化史层说

10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第四章我国人口分布表现出那些特征?

2举例说明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人口迁移的机制是什么?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有那几种?举一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后果?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基本空间形式。举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基本因素。

8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简述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简答现在世界人口增长趋势。论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什么?论述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名词解释:入口构成、适度人口、人口密度、人口迁移、人口分布人口增长过快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试述中国人口转变模式特点及成因,并简述我国人口转变模式和国外人口转变模式的异同?简述适度人口的应用价值和确定方法,我国适度人口规模应为多少?如何达到该规模? 18 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现代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第六章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石油农业和生态农业各有什么特点?简述农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现代农业的类型与特征?四大文明古国为何会出现在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有和共性?都市农业如何发展?影响工业分布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世界有哪些主要的工业区?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遇到了那些问题?简述二战以来,工业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比重是否合理?应如何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简答农业起源的理论传统农业的基本类型是什么?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举例说明其分布。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是什么?并说明其分布。

16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有什么影响?出现的工业部门是什么?形成哪些重要工业区?论述北美和欧洲的主要工业带的特点。

18论述影响新兴工业部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论述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发展历程、产生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20 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第七章世界种族是如何划分的?地理人种的概念及分类?民族的特征及分布?民族整合的意义是什么?试从民俗的各方面说明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分析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种族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四大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民族是如何形成的?民族与国家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东方人爱吃猪肉而西方人爱吃牛肉?

第八章世界主要语系有哪几种?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哪些特性?语言景观的涵义和内容。语言从那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语言的本质特征有哪些?我国七大方言的分布状况如何?

第九章世界主要宗教类型及其分布?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有何关系?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巴以冲突产生的根源,怎样用宗教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解释?宗教景观。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宗教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有哪些?

第十章

1城市的概念?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有几种类型?如何理解城市景观?乡村聚落的类型、形成原因、基本特点?阐述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原理。户籍制度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那些影响?城市体系有着怎样的等级规律?城市的形成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国为什么要坚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原则? 10 简要分析村落呈集聚现象的原因。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试以具体城市为例分析城市区位及自然环境对城市形成发展的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是什么?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模式有什么特点?

第十一章分析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2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它的基本构成要素有哪些?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应如何建设?(可以某城市为例)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区别、联系与形成条件?如何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冲突?我国西部地区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战略(SWOT分析),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影响?什么是旅游决策,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到2003年止,我国已有4A以上景区愈千家。请你列举10个以上你所在省4A景区的名称,并把它们按旅游地的开发类型进行分类。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11 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

第十二章感知环境与认知环境有何区别与联系?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有哪几种?分析人类行为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人类活动行为空间的因素分析。举例说明普雷德行为矩阵的应用。感知空间与认知空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十三章简述当代全球的政治地理格局基本特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有哪些主要学说?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对国家主权的影响。

4论述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演变趋势分析,并阐述当代的全球政治格局对我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科学技术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生活具有哪些影响?从政治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7 政治地理要素有哪些组成?如何理解政治地理过程?国家政治地理哪些特征,如何体现?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实力?政治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国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影响国家权利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对国家实力进行综合分析?

第十四章

1可持续发展是怎么样提出来的?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当代人文地理学主要面临哪些问题?评述地缘政治学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缘政治模式。当前人文地理学研究都有那些前言课题?如何使得PRED协调发展? 5 人口的过快增长给人类带来什么问题?世纪之交的政治格局有哪些表现?新的政治地理的有哪些特点?政治格局与人地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文化景观?简述当前文化景观研究进展。当前文化景观建设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实例,分析某个地方的文化景观建设情况。导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国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4 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及形成原因是什么?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资源的类型。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识主要有哪些?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分析比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类型。

第四篇:人文地理学试题

人文地理学

试题

题号

合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多种

活动为研究对象。

A、自然环境

B、心理行为

C、社会经济

D、环境生态

2.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货殖列传》是由

撰写的。

A、班固

B、司马迁

C、王充

D、荀况

3.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是

国。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4.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历来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生物适应,另一方面是

适应。

A、生理

B、心理

C、生态

D、文化

5.以下属于人口迁移空间形式之一的是。

A、地区迁移

B、国际人口迁移

C、短距离迁移

D、长短离迁移

6.提出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的是英国学者。

A、布莱克

B、诺斯坦

C、寇尔

D、兰迪

7.关于农业起源的人口压力说,是以

为代表的。

A、海登

B、索尔

C、博塞洛普

D、伊萨克

8.技术是20世纪后期影响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最重要的技术。

A、机械

B、化工

C、纺织

D、微电子

9.种族的划分不是对人群社会、文化性质的划分,而是对人类的一种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的。

A、形态

B、生理

C、体质

D、心理

10.以下属于民族特征之一的是。

A、共同的历史

B、共同的生理

C、共同的行为

D、共同心理素质

11.语言分类中应用最广的方法是

分类法。

A、谱系

B、类型

C、结构

D、形态

12.世界三大宗教除佛教,基督教之外,还有。

A、犹太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神道教

13.国外流行的两种旅游动机分类法之一的是

分类法。

A、托马斯·库克

B、麦金托什

C、斯塔特勒

D、特尔裴

14.地理物象呈

衰减的规律性。

A、方向

B、速度

C、规模

D、距离

15.政治地理结构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

结构。

A、政治要求

B、政治社会

C、政治地理

D、政治实力

16.英国著名地理学家

提出了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心脏地带”学说。

A、马汉

B、麦金德

C、豪斯霍弗尔

D、斯皮克曼

17.生态论是美国地理学家

提出的。

A、巴罗斯

B、罗士培

C、索尔

D、惠特尔西

18.以下属于文化区三种类型之一的是。

A、民族文化区

B、中心文化区

C、功能文化区

D、周边文化区

19.根据研究对象侧重点不同,地理学也可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

A、政治地理

B、行为地理

C、旅游地理

D、经济地理

20.关于种族的起源主要有多源论与

之说。

A、一源论

B、二源论

C、三源论

D、四源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古代出现过四种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即①、②、③、④。

2.文化的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3.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其内涵的特征有、、、。

4.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①、②、③、④。

5.发源于中国的宗教有

和。

6.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①、②、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特定的内核:一是注重区域与定向,二是人地关系的传统。()

2.法国人文地理学家白吕纳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把人生地理事实分成六纲三目。()

3.英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推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4.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农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的产物。()

5.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只有相对的意义。()

6.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起着决定性影响。()

7.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外部动因或动力。()

8.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9.自然边界是以双方共认的某些人文特征而划定的边界。()

10.人的生物特性与文化传统的传递与继承方式相同。()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种族

2.功能文化区

3.人地相关论

4.旅游业

5.政治地理单元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

2.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简述布莱克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C

2B

3A

4D

5B

6A

7C

8D

9C

10D

11A

12C

13B

14D

15D

16B

17A

18C

19D

20A

二、填充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

2.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3.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约束性

4.地理集团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经济条件的影响

5.道教、儒教

6.独立关系、冲突关系、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3√

5√

6√

8√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2.功能文化区:是以某种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

3.人地相关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除了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因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因而被称为人地相关论。

4.旅游业: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5.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简述语言的本质特征: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②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③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④语言是符号系统。

2.简述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①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相对稳定的农业;②是由原始农业发展而形成的;③是一种生计农业;④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⑤整个社会农民占绝大部分。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试论当今世界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①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需求不旺与生产能力过剩

②发达国家遇到市场有限,竞争激烈的问题

③发展中国家面临资金、技术、机器、基础设施与管理不足的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可从工业化积极一面与带来的负作用等方面分别论述酌情给分。

2.人类社会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如何?

①当代人口增长引发的问题包括对资源的压力,引起的环境问题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严重程度的分析

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A、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B、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C、在环保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D、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E、加快环保新技术的研制与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人文地理学

试题

题号

合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人文地理学只研究的空间分布,以及它的形式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A、自然现象

B、人文现象

C、社会现象

D、政治现象

2.美国地理学者森普尔和享丁顿被认为是美国

论的代表。

A、环境决定论

B、或然论

C、二元论

D、生态论

3.中国的游记类著作以明末的最为著名。

A、老残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佛国记

D、徐霞客游记

4.是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

A、冯·洪堡

B、白兰士

C、李特尔

D、白吕纳

5.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主要与四个哲学方法论流派有关,其中之一是。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理性主义

D、直觉主义

6.文化的结构主要由三个层次组成,即物质、精神文化和

文化。

A、社会

B、制度

C、政治

D、经济

7.尽管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个人需求

B、宗教信仰

C、经济因素

D、地域因素

8.人口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加速,这是处于

阶段。

A、低位静止

B、高位静止

C、后期扩张

D、早期扩张

9.农业起源理论的宴享学说是由

提出的。

A、博塞洛普

B、海登

C、索尔

D、巴罗斯

10.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大体有

类。

A、三类

B、四类

C、五类

D、六类

11.最初的人种划分是以

为主。

A、血型

B、毛发

C、肤色

D、眼色

12.共同的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A、风俗

B、语言

C、文字

D、习惯

13.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及北非、西亚的一些语言都属于

语系。

A、闪—含语系

B、汉—

藏语系

C、尼日利亚—刚果语系

D、印欧语系

14.宗教既是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A、逻辑思维

B、形象思维

C、社会形态

D、意识形态

15.伊斯兰教为公元7世纪初

于阿拉伯半岛创建的一神教。

A、安拉

B、逊尼

C、穆罕默德

D、什叶

16.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除环境感知,最大效益原则外,还有。

A、旅游行为

B、旅游心理

C、旅游习惯

D、旅游偏好

17.人类的外在行为是以

为基础的。

A、地理环境

B、地理物象

C、地理过程

D、地理形态

18.以下属于政治地理过程的是。

A、政治扩散

B、政治斗争

C、政治形式

D、政治环境

19.国力方程PP=(C+E+M)·(S+W)是由

提出来的。

A、科恩

B、摩根索

C、克莱因

D、麦金德

20.人地关系是指人与

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A、社会环境

B、自然生态

C、经济环境

D、地理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国内人口迁移形式有三种,即、、。

2.语言的本质特征是①、②、③、④。

3.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可以从、、三方面去研究。

4.购物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四种类型即、、、。

5.国家领土的三要素是、、。

6.文化区大体可分出三类,即、、。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文地理学正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2.法国学派的特点是特别重视大区域研究,重视实地考察。()

3.行为文化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之间的一种文化。()

4.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5.低死亡率是前工业社会世界人口特征之一。()

6.任何时期人口的年龄构成均直接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性别构成的变动。()

7.纺织业是工业革命的带头工业,也是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起始工业。()

8.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的财富,离开社会的语言是不存在的。()

9.宗教既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

10.客源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文化的接触扩散

2.人口转变

3.第四产业

4.地理人种

5.环境知觉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

3.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人口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2.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参考答案(三)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B

2A

3D

4C

5A

6B

7C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D

15C

16D

17B

18A

19C

20D

二、填充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是一种思维工具、是符号系统

3.年龄、职业、学历

4.马歇尔消费型、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维布雷宁消费型

5.领土规模、形状、位置

6.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

3√

4√

7√

8√

10×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接触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2.人口转变: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3.第四产业:是指为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行、广告、批发、零售、房地产等。

4.地理人种:学术上考虑到人种的混合,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5.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答案要点

1.简述地理位置对国家权力的影响:①由海、陆、山、河分布决定的自然地理位置是一国战略地位和安全战略的基本前提;②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地理因素;③由国家间陆地接壤决定的国防地理位置对一国安全的影响更为直接。

2.简述语言扩散的结果:①新来语言取代当地语言;②新来移民接受当地语言;③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④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⑤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⑥多语言国家出现。

3.简析经济适度人口与实力适度人口的区别:经济适度人口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实力适度人口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除去考虑每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因而实力适度人口在数量上要高于经济适度人口。

六、综合题(每题10分,共20分)答案要点

1.根据英国拉文斯坦的迁移法则,谈谈你对人口迁移的空间取向的认识。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工商业中心;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动机以经济为主。

何谓种族,试分析种族主义的错误及其危害。

种族是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属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属性。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只有相对的意义。要以人类外在的生理特殊性状来说明有的种族比别的种族优越或高级的论点,或试图以这种纯表现型生理特点的差异来作为世界上存在着的文化差异的根据和理论都是极端错误的。科学已经证明,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族比其它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而种族主义者却忽视这种科学事实,他们以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是十分荒谬而又极其危险的论调,会对人类的发展与繁荣构成威胁并造成极大的灾难。

第五篇: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又称人生地理学。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

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

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1.2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

近年来,一大批致力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人地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人地系统优化论、人地关系异化论、人地关系辩证论、人地太极图论、人地关系冲突论、人地关系危机论、人地关系错位论、人地关系协同论、人地差异协同论、人地协调共生论、人地协调阶段论、人地关系构型论、天地人系统论和人地关系分形论等。这些理论从正反两方面诠释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容,促使中国人地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5]。

1.3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同期 的研究水平

在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有关人地关系理论研究与争论的过程后,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逐步淡化了对人地关系理论本身的创新性探索,转而将人地关系思想植入到解决全球性或地区性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中去。而在中国,除了将人地关系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战略型新兴产业等方式体现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之外,仍在继续探索人地关系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者们普遍把“以人为本”作为人地系统优化调控的切入点与重点,提出了人地系统中“人圈”与“地圈”相互作用的动态机理是模拟人地“最佳距离”,认为只有同时实现了人地系统的产业组织与空间组织的双重协调,消除了区域盲目竞争与冲突,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对空间区位的合理占据,才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共生。这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印证在推动人地系统由低级优化向高级优化转变、并与国际人地系统研究接轨的同时,也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可以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在过去的几个世纪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但通过漫长的赶超之后,在今天已经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同期的理论研究水平。

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人地系统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手段广泛应用于解决国家及区域发展问题。随着新型人地关系理论的不断出现,与理论相适应的研究方法与方法论体系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数学模拟方法、系统集成研究方法、人地系统的动力学模拟方法、非线性人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3S技术研究方法、综合集成方法、制度创新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人地系统的研究与区域发展的实践应用中[6],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国家、城市与区域发展问题及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研究内容的扩展

3.1开始进一步挖掘文化景观背后的多重意义

中国文化地理学者研究除继续关注聚落、建筑、农田等物质文化景观外,还关注地名、饮食、音乐、美术、摩崖石刻等非物质文化景观,开始挖掘这些文化景观的多重意义[7],寻求文化多样中的一致性,透过物质景观表象探寻其背后的抽象文化,识别文化基因和文化“遗传”因子,解读内含的深层次文化理念。

3.2尝试解读电影、小说、建筑等“文本”所表征的地方文化特征

文化地理学的索尔学派主要研究生计文化层面的景观,例如谷仓、加油站等,通过这些景观在地表的分布来反映某种生计类型的空间分布。但新文化地理学者开始将文化景观视作文本,认为它们如同文字、图画、影像等其他文本形式一样,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文化理念。受西方新文化地理学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尝试研究电影、小说、建筑等所要表达的地方性或区域文化特征[8]。

3.3开始关注小尺度文化空间及文化生产的研究

中国大陆以往的文化地理学研究往往将文化空间中的实体空间与抽象空间割裂开来,即便是研究世俗民风等抽象文化事物,也只是停留在大尺度的区域框架中,缺乏对小尺度文化空间及空间生产的关注。近几年学者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研究开始增多,如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城市广场、城市文化街区、传统商业区等进行研究。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到,学者们不再仅仅注重空间的物质形式,而是开始探讨抽象文化的生产。文化空间所生产的文化不单体现在文化企业的产品中,还体现在地方的文化形象上。

3.4开展一系列地域文化认同的研究

近年来文化地理学界对许多地方文化特征的研究,既包括对区域内单个文化特质的研究,也包括对地区文化综合体的研究。前者如对传统建筑、饮食文化、禁忌文化等分析;后者如对海南岛区域文化、粤港澳区域文化、岭南文化、蒙古草原文化等的探讨[9]。这些研究均着眼于确定人们认同的地方文化要素,但尚未触及到深层次的文化地理学问题。结束语:纵览近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在理论创新、方法革新和实证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2010年时期的理论体系松散、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创新艰难等发展特点到如今的与国际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充分接轨,这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希望,研究内容也会从实际出发,更多的向实用、综合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地理学报,1998,53(2):97-105.[2]陆大道.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地理研 究,2002,21(2):135-139.[3]毛汉英.人地系统与区域持续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5:48-60.[4]蔡运龙.人地关系研究范型:哲学与伦理思辩.人文地 理,1996,11(1):18-22.[5]方创琳.中国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近进展与展望.地 理学报,2004,59(增刊):21-29.[6]方创琳.区域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与可持续发展.地学 前缘,2003,10(4):256-259.[7]周尚意.超越西方社会文化地理学的意义与可能性.地 理学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9.[8]周尚意.英美文化研究与新文化地理学.地理学报, 2004,59(增刊):162-166.[9]朱竑,钱俊希,封丹.空间象征性意义的研究进展与启 示.地理科学进展,2010,29(6):643-648.

人文地理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