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汇编)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2-113285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9 17:37: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笔者通过对成都“三圣花乡”等地的实地考察,结合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发现贫困山区的乡村旅游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在重视程度、经营理念、市场份额、产品特色、发展水平、设施配套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经营理念落后,开发模式单一,文化内涵缺乏,乡村意象不够;市场定位不准,挖掘资源不深,活动项目雷同,产品质量低劣;个体经营为主,发展规模不大,家族管理粗放,市场竞争脆弱;业主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各自为阵;业主与旅游管理部门实质性配合不多。从深层次分析,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发展氛围不浓。全社会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可行性认识不够,“党委重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尚未理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够具体明确,经营业主遇到困难,诉求渠道不畅通,解决途径不明确。政府、企业、集体、个人关心、投资、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热情还不够高涨。二是规划编制滞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普遍缺乏规划,全县尚无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业主盲目开发和建设,乡村旅游字人发展,无序发展,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不够。同时,全县的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也没有较好地体现旅游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光辉村的农家乐是靠新农村建设带动起来的,公路太窄,无法错车,一遇周末和黄金周,5分钟的路程却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

三是建设资金不足。现有业主大多是自筹资金开发产品,政府支持补助也仅是杯水车薪。文章由张家界旅游信息网 提供。发展资金紧张,不仅导致旅游产品层次低下,开发粗放,许多高价值旅游资源处于原始状态,好项目上不去,精品特色形不成,而且导致市场营销资金投入不足,客源市场范围狭小、单一,严重影响乡村旅游更快更大发展。

四是服务技能低下。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和服务员都是从一亩三分地走出、挽袖卷裤直接从事旅游服务,没有经过什么培训,旅游服务有何要求、标准、技巧无从知晓,“土”味走样,“洋”相百出,形形色色,参差不齐。旅游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旅游管理和市场营销的落后。

第二篇: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及路径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农村建设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202_年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的发展也得到了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属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内在动力,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和路径,主要从乡村振兴以及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加强乡村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发展;人力资源;制约因素;路径研究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在新时代的意义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对乡村振兴的要求,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第一个要求是产业兴旺,第二个要求是生态宜居,第三个要求是乡风文明,第四个要求是治理有效,第五个要求是生活富裕,第六个要求是推动农业振兴,乡村振兴主要指的是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国家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点是保障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一些,第二点是保证乡村振兴道路更加宽阔。但乡村振兴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从发展的眼光考虑,乡村振兴发展要与当代科技结合到一起,这样才能够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在中国现代化背景之下,只有乡村振兴才能够保障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如今,我国农业发展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化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农村人口开始更多的走进城市,城市人口压力越来越大,这也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建设实施开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缓慢,因此我国必须注重农业农村的发展。乡村振兴工作正在逐步展开,农村内各项工作都有新的进展,人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出应有作用,合理调节农村人口进城数量,调控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差异和经济收入差异。乡村地方政府需要主动开展人力资源活动,为乡村发展战略实施提供可靠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护。农村当地居民也需要积极参与到人力资源活动中,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加强乡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幸福和谐农村新环境。

二、乡村振兴发展期间的人力资源因素制约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主要实行城乡二元结构,该结构已经实行多年。在我国城市发展阶段,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人力资源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乡村振兴,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一)乡村人力资源数量占比过大将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基点,一般人口不划入人力资源中,在一般人口正式投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中,能够结合其他生产要素有效创造出社会价值的人口才是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主要推力,更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优势。我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主要与耕地有关,由于自然资源比较短缺,中国农村的人力资源会出现过剩的情况,这大大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尽管农村地区人口数量正在日益减少,但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工作量仍然很大。

(二)农村地区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水准并不高,很难满足农村振兴人力资本的支持,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偏低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第一方面是人们的学历普遍较低,第二方面是人们的素质偏低,第三方面是人们的技能相对较差,第四方面是高质量的劳动力比较少。

(三)农村教育系统投入严重不足在我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系持续时间比较长,所以人们根本不太重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主要有下述几点内容:第一点是大部分农村教师无法有效更新换代,同时一部分农村教师年龄较高,自身综合职业素质比较低一些。

除此之外,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学生平均装备价值比较低。第二点是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够大,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农村公路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不仅没有良好的技术,更是缺乏相关专业的人才,农村管理的渠道不够畅通。第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培训没有取得良好的成果,人力资源培训方面也缺少一个足够完整的体系,一部分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更加注重理论培训,由于农村地区在各方面发展都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支撑。第四点是农村当下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非”农的趋势,大多数农业学生已经不再熟悉农业,乡村学生对城市生活更加向往,这就造成农业院校专业人才培训成果与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求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乡村建设人才短缺现象严重。

(四)农民的保守思想使得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尽管现在中国已经开放很多,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农村地区人力资源表现出的整体素质令人忧心,很多农民家庭依旧保持传统小农思想,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个不同方面的阻碍。

依然有很多农民不愿意接受新科技产品,所以一些高科技产品的使用率比较低,农村经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多困难。而且大多数农民的种植方式都是比较分散的,很难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推进也就变得更加困难。由于人们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产品是不能够实现量化生产的,要想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意识到科技的价值,积极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中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路径

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必须重视培育新型农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说,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需要激发出自身的活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让人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向往,进而推动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一)合理发展人力资源,持续振兴农村经济推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期间,最关键的工作内容就是提升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庞大,所以要给你农村劳动力更多的关注,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需要选择更加合适的农村人力资源工作方式。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发展资本型农村产业,还要建设技术密集型农村产业,积极开拓劳动密集型农村产业,造就更多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劳动能力以及素养。因此,在农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对农民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农民实质素质偏低,打字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城乡结构,始终坚持开放兴农发展道路,建设城乡结构融合机制,把农村人口压力合理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人力资源配置。在农村地区发展过程中注意人力资源的工作占比,保证人力资源工作能够起到应有作用的同时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从现实角度出发,找到符合农村发展合理路径,明确振兴农村经济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利用人力资源处理好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为农村经济振兴之路提供有效保障。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人力资源方式调节农村人口和就业结构,为农村建设工作保留足够的人力资源。

(二)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的今天,我国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重新整合现有资源,让教师参与到教育培训中,充分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绩效工资,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职业教育,无论在培训目标上,还是在培训方式以及内容上,重点培养新型专业的农民,让他们拥有更好的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有效方法,在农村地区适当增加教育投资占比,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民智,这属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地区平均受教育水平略显不足,为了保证农村地区可以在经济振兴工作方面正常发展,需要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在农村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水平,将教育工作视为一项振兴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完善农村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加大人才管理力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水平,建立农村特有的优势产业,通过示范基地促进人才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建设完善的人才鼓励机制,给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鼓励人才积极发展,其实对于那些主动进行创业的人才。部分农村地区缺少足够严谨的地方政策管理制度,对本地人才的扶持力度不足。为了保证本地人才不大规模流失,需要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证人才优质待遇,与此同时还需要适当调整人才处理政策,利用地区政策优势吸引外部人才,加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

(四)进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尽管农村土地比较辽阔,但农村的人力资源结构极为复杂,首先需要明确农村人力资源结构详情,其次要将资源进行更好的配置,最后解决农村自然资源配置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力资源在农村经济振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处理农村发展问题、完善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人口失衡、调整农村经济收入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经济发展需要保证各方面资源供应充足,保证各个发展流程有序进行,需要不断加强人力资源结构建设,科学调整经济发展节奏,为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保驾护航。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并不容易,需要解决乡村进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尤其是人力资源问题。由于制约人力资源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并不能解决所有的制约因素,只是尽可能解决更多的人力资源制约因素,找到最为根本的问题,从而找到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

第三篇: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浅谈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因素 宿松县隘口初级中学吴纪安

谈起篮球运动,人们就会想到国内的CBA甲级联赛,更不能不想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NBA职业联赛,那如影随形般运球技术、雷霆万钧的扣篮、行云流水的进攻……让所有喜爱篮球运动的球迷过足了球瘾,大饱了眼福。其实,从中国的篮球联赛甲A、甲B来看,篮球不是属于农村的一项运动,而是城市的“专利”。一个地区篮球运动的发展是和该地区工业化、商业化发展程度成正比的,农村从人口居住环境、聚居方式等与城市有很多不同之处,农村没有林立的高楼、发达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通畅的信息和高度发达的传媒,而上述一切又是现代篮球生根、开花、结果的沃土。与城市相比,现代篮球运动在农村的发展缺少了以下多个特有的条件。

第一,不具备必须的场地设施。

要开展篮球运动就必须多多少少地建一些体育场馆,这样才能吸引一些打球的人,打球的人多了,运动自然就开展了。但是,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乡镇也不具备真正符合标准的篮球场,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连一边像样的操场也没有,有的学校所谓的篮球场其实就是一块平地、几根粗糙立柱外加两块破烂不堪的木板,再加上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圈圈。就是这样的球场也常常是农忙时的晒谷场和农闲时的放牛场。有的学校十多个班级近千名学生,六、七十个学生一个班,教、寝室的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哪里还有心思去建什么篮球场?况且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一

些人口稠密的地区人均土地占有量不到0.1亩,而建一个篮球场至少得耗去0.6-0.7亩农田,在此种情况下想要多建些球场,确实存在很大困难。

第二,不具备深厚的商业氛围。

体育是一项产业。篮球也不例外。现代篮球运动总是与商业、经济等字眼联系在一起。篮球运动之所以吸引人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商业头脑灵敏的商家、企业正是看上这一点,出钱、出物资助篮球事业,以篮球的兴旺带

动企业的发展,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应具有诸多前提条件,例如交通便利,人们有足够的消费承受能力,愿意为篮球付出,心系篮球等。商家、企业才能借篮球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而上述的种种条件,又正是农村比城市多出的劣势,即使把看球赛真当作一种大众消费方式的话,在农村就显得有些超前,在农村,人们根本没有此种需要,就是有也是极少数;假若真有一天,在农村举办一次较高水平的篮球赛,场面也一定很冷清。我想,就是免费让商家摆上几块广告牌作装饰,商家也懒于参与。

第三,不具备发达的通讯传媒。

篮球运动的普及和兴旺,我想与媒体的参与分不开的。球迷要知道赛程安排、比赛的结果,要争长论短,要了解“内幕”趣闻,这些都给媒体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休赛或比赛的季节里,一些球星能在各地的报刊、电视上叔叔亮相,有些媒体乐此不疲地提供版面或时段,这样就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篮球信息买卖市场。而我国多数农村通讯传媒发展速度比城市慢了许多,一些报刊在投递的时间和速度方

面与城市相比就成了“卯吃寅粮”了,想当年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在京、沪两地播出,引发了当地各中小学生篮球“热”,而时隔多年的农村学生对《灌篮高手》仍是一问三不知。

第四,缺少闲余时间和锻炼意识。

农村的村民居住、生活方式与城里有些不同。村民是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大多以血缘关系聚在一起,他们有共同的生活空间,也有共同的话语空间,农忙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闲余时间也是走家串户、探亲访友、谈谈天、唠唠嗑、打打牌,一部分人认为打球不如打牌“爽”,觉得打篮球进行体育锻炼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更有甚者对自己的子女打篮球参加体育锻炼都反对,认为是既劳身又伤财,是不务正业的表现。还有一些部门分管的领导,通常是“很忙”没有时间过问农村乡镇或学校的篮球活动开展情况,就是有时间也是当一下“钟点工”、“临时工”,而且一些农村学校的负责人也这么认为,学生是来学校学习文化知识的,篮球打得好有什么用?中考、高考又不能加分。少数学校为对付中考、高考,毕业班的体育课都让别的学科占用了。有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干脆准备了两份课程表。

第五,缺少资金的投入和扶持。

篮球运动是产业是经济,但是一种大众消费,由于多方面原因,国家对农村篮球运动的发展投入很少,一些县乡虽然每年以这样“杯”那样“杯”组织几次比赛,但参赛的球队也不多,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观众自然很少。多数县市对农村的篮球活动投入几乎为零,而组织一次真正的县级或市级农民篮球赛或者是学生篮球赛更是“千年等一

回”,致使一些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也是名存实亡。难怪中国篮球协会当初开展跨世纪的“小篮板工作”也只面向一些大中城市,而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则成了被篮球遗忘的角落。

综上所述,要解决制约农村篮球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增加对农村体育设施投入,让村民在闲余时间有一定运动场所。其次,大力扶持农村的乡镇企业,使其逐步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并有一定竞争实力的企业,以此增加地方财政的税收,借篮球活动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的必要。第三,是加大对农村的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让农民获得更快的致富信息,从比较繁重琐碎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闲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与篮球活动。第四,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更新学校领导人的办学理念,彻底转变办学观念,真正懂得一个学校如果缺乏体育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占总人口80%以上有着近10亿的中国农民逐步觉得篮球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学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去,为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添”砖加“瓦”。

第四篇: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因素调查报告

调查提纲

一、调查目的: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深入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查中对马鼻镇内各中小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关于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方面的调研,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份。本次调查旨在通过了解我县教育现状,有针对性梳理出影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查内容:

1、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自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许多担心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遭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

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首先,“基本普及”这一含糊的语义背后所隐藏的问题是,在15%的人口——大约为1亿8000万人——所居住的区域还远没有普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的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第二,正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政府的作为所显示的那样,这种“普及”是在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各种手段,包括“弄虚作假”这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的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如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失学率的反弹。两年前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在已经通过“普九”验收的1242个县中,失学率超过5%的有209个县,超过10%的有63个。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而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失学率高达30.4%(其中小学为39.7%,初中为20.0%),农村家庭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仍然居高不下,其中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占其收入的比例竟高达92.1%。第三,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202_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的15年间,总计有1亿5000多万少年儿童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3791.5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67.6万人。这一庞大人群的一部分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显示着他们的存在:从国家今年公布的“8500万青壮年文盲”,到各地以种种暴力手段威胁着社会的低文化层青少年犯罪。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深刻

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目的镜子。

2、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教师分布不合理。202_年以前农村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村小、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有一个村小6个年级,只有5名教师,还有一个村小只有一位公办教师,其余全是村请临时代课教师。全县还有近百名计划外教师,既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又加重乡、村及农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有一所中学,就有10名教师搞行管(如卫生、纪律、考勤、水电、印刷、门卫),造成人才浪费。

教师减员严重,补充困难。以我县202_年为例,全县教师共减员56人,包括离退休、死亡、患重大疾病、外流到外省外县、考上公务员等。而现在教师工资实行统一发放,县财力有限,保现有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教师缺编严重。而县财政无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高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

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的问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紧张,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在我们对120名初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中,有45名

教师认为教师负担过重,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占问卷人的37.5%。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条件也相当困难,老教师不断退休,新教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同时,农村小学教师负担也比较重。一些生源少、教师缺的农村小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基本上是包班任教,无论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都由一位教师担任,甚至还有一位教师担任几个年级课程的现象。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尚且力不从心,更谈不上推行素质教育。加之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处在半耕半教状态,农耕必然占去相当一部分时间,完成正常教学任务也无法保证。在对120名小学教师问卷中,68名教师认为工作负担重,占问卷人的56.7%。

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乐课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体育课要么是学生自己玩,要么是体育教师拿来一个篮球,几十个学生打上40分钟……不少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在对120名中小学教师专项问卷中,订阅有关教育报刊杂志仅1种和未订的有87人,仅在写论文时阅读使用书刊资料的占23人,能熟练或基本熟练使用电脑的仅62人。

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而且县级学校好于乡镇学校,乡镇学校好于村小,村小教师除了工资,没有任何奖金、福利,广大农村教师极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3、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县城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调查方法:

问卷法

第五篇: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制约港口发展的因素

第一,铁路疏运能力不足。目前,连云港以铁路作为疏运方式的货种主要是铁矿石、化肥和有色金属。这些货种是连云港港的支柱货种,其经济腹地主要是沿桥地区。这三个货种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一方面是沿桥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上升;另一方面连云港港环境的改善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促使吸引量增加。因此,以上三个货种还将是铁路疏运的主要对象。但从连云港最近五年铁路疏运占全部疏运中的比例变化情况看,铁路疏运在连云港港疏运中的比重202_年达30%,而1998年只有18.5%,五年内增长了11.5%。铁路集运在连云港集运中的比重达54%,从1999年开始,港口货物的集疏运对铁路的运输依存度逐年加大,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从目前港口货物运营情况看,港口铁路疏运仍然不畅,铁路车皮数量供应不足,铁路陆桥运输之间各货物流通节点的衔接还不完善,港口压货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堆物压力,影响了港口货物通关效率。

第二,公路疏运成本较高。连云港港城之间朝阳收费站十分具有争议性。收费站一方面给连云港市带来一定的财政收入,用来还贷修路;另一方面又减轻连云港市财政压力,但从目前朝阳收费站主要收费对象的情况看,主要是进出港口的车辆,主要货种是木材、粮食、化工原料及制品、集装箱等港口货物。因此,朝阳收费站的设立,从短期看,增加连云港港集疏运成本。增加客户的物流成本,影响港口的发展。

从长远看,影响连云港整体发展,影响城市发展战略的实现。因此,许多港口城市为了港口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都已果断撤消了港口周边的收费站。

第三,深水港建设欠缺。现今世界港口竞争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为枢纽港,而枢纽港的发展特点之一是航道深水化。在当前船舶大型化的趋势下,港口水深已成为船公司选择枢纽港的一个十分重要因素。而连云港港水深目前只有-11.5米,只能满足10万吨级船舶乘潮进出港,而20万吨级的原油船舶则无法进出港。青岛港由于航道水深达21米,因而原油运输船舶能够轻易进出港,去年,全国原油进口8178万吨,从青岛港进口的原油达2800万吨。连云港市要想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口,就必须加快深水港建设,加快大型码头建设。第四,现代物流发展水平较低。一是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尽管港口信息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如已建成港口口岸网,但与现代化港口差距较大,离“数字化”国际性大港差距更大,港口信息网络化、系统化程度低,电子口岸系统建设缓慢,信息传递效率低港口EDI中心应用有限,集装箱单证的传输、报关没有真正实现电子化,部门信息分割,信息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二是不重视港口现代物流业的建设。港口的技术装备、技术运用以及标准化建设仍然滞后,物流资源急需整合,现代物流业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认识到港口发展物流应以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为主、扩大增值物流服务的范围、在优势资源上做精做强等问题。

浅析贫困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汇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