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司法行政工作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范文)
拓展司法行政工作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县强则国强,县强则民富。古往今来,发展县域经济都是富民强国之举。宜宾县是国家计委规划建设的长江上游一级中心城市宜宾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城柏溪距宜宾市中心13公里。宜宾县是国家国土开发规划长江经济开发带和攀西六盘水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区域,是国家确定的粮棉大县、商品粮、商品牛、瘦肉型生猪基地县。随着宜宾至北京等地空中航线的发展,内昆铁路及县城柏溪火车编组站的建成营运,内水、宜乐高速公路的建设,溪洛渡、向家坝水电站的建设,促使宜宾县成为了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水陆空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的黄金枢纽,丰富的资源特产、迅速发展的工业企业、优惠透明的税收及土地政策、优质高效的政府服务使宜宾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投资热土、长江经济开发带能源基地。宜宾县司法行政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如何围绕全县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成为应当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围绕中心,深入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一是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调整经济结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二是立足服务社会矛盾化解,积极开展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针对群众关注的征地拆迁、劳动争议、食品药品安全、教育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公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三是立足服务民生,加强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依法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
(二)结合县情,努力推进“法治宜宾县”建设。一是按照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区)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和省、市法建办安排,我县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全面启动“法治宜宾县”创建工作;二是继续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法治示范家庭”、“依法治校示范校”和“普法依法治理模范单位”创评活动,大力推进基层依法治理;三是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活动,深化“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工作,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各项规章制度,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三)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抓好重点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一是深入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抓好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法制宣传教育。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心组学习、专题法制讲座、集中培训、任前法律知识考试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二是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继续抓好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化以培养“法律明白人”为核心的农村普法“五个一”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素质;三是深入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继续抓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坚持法制教育“五落实”,采取法制课、法制讲座、现身说法、模拟法庭、主题班会等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强化青少年学法实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四是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继续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结合单位实际和条件,通过讲座、培训、学法考试、知识竞赛、主题宣传等形式,全面深入学习与企业经营管理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努力增强依法决策、依法经营的能力;五是深入开展“法律进社区”和“法律进单位”活动,继续抓好面向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把学法用法工作延伸到其他组织和基层单位,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广泛开展公益性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全县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
二、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基础,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大力加强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一是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机构。建立县级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并以此为平台,实现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巩固和健全乡镇、村、社区(居)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加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的自律性调解组织,重点推进百人以上企业、外来人口聚居区、向家坝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移民区、大型商贸市场、消费者协会等纠纷多发的特定区域和行业建立调解组织;二是大力发展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完善人民调解员选任制度,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建立起一支懂法律、懂政策、知民情、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专(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三是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整体素质。进一步探索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管理形式和机制,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调解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
(二)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制度建设。一是努力推进人民调解规范化建设。立足人民调解的性质和特点,规范人民调解工作范围,细化调解工作流程,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按照规范化调解室“六统一”要求,统一人民调解文书格式,完成各级调解委员会印章定制;二是建立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倡导和支持一般民间纠纷向非诉讼解决渠道分流,将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矛盾首选途径和主渠道;三是全面推进人民调解个案补贴。实施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是进一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促进人民调解规范化,调动人民调解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举措,实施对人民调解个案补贴是加强今年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手段。
(三)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一是强化人民调解矛盾纠纷预防功能;二是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功能。适应新形势下矛盾纠纷发展变化趋势,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大力拓展调解领域。积极参与土地承包、环境保护、征地拆迁、物业管理、医患纠纷等社会热点、难点纠纷的调解,妥善处置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提高对跨区域、跨行业、复杂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水平;三是强化人民调解宣传教育功能。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人民调解工作始终,增强群众法律意识,把个案调解与有针对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做到调解一案、教育一片。
第二篇:浅析如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安大公路)贯穿全镇。近几年来,处于沿江经济板块的**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
提出的沿江开发战略,按照“融入沿江、错位发展、三区联动、三年倍增、跻身前
八、强镇强村”的总体工作要求,围绕打造沿江开发配套区这一目标,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镇域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实现经济总量30.5亿元,财政收入4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59元。工业已形成“轻工纺织、车船配件、机械冶金、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是全省知名、**一流的农业园区。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以**镇为例,就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从国土资源工作领域出发,发挥国土资源部门优势,探索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为推动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力保障,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镇,应当突出**沿江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农业大镇,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二次调查成果,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作为沿江开发的配套区,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在打造汽车配件、船舶配件、机械化工基地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明确挖潜增量、提高用地门坎的思路,积极形成控增量、用存量的倒逼机制,做足“点供”“盘活”“置换”“挂钩”文章,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公寓统建,集中安置。
四、提供资金保障。
**是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土部门要积极通过土地运作,以土地为媒,搭建融资平台,运用土地这根杠杆,全力撬动区域经济,使之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全力推进工业用地招拍挂。根据国家及省、市有关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文件规定,结合园区建设的工业项目实际情况,及时商定拟上市挂牌工业用地的产业定位、投资规模和规划要点等,严格执行用地最低价标准,全力推动工业用地招拍挂工作。二是适度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随着沿江开发步伐加快,**区域优势凸显,中心镇的集聚效益日益明显,经营性用地指标适度向沿江地区倾斜,加大经营性土地上市力度。三是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权属合法、界址清楚,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房地产开发项目除外),其土地收益主要留在所在镇、村优先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
镇位于**市东郊,隶属于**市,是沿江大开发的后花园,镇域面积56平方公里,人口近6万人。**镇地理位置优越,南连宁通高速、沿江高速和**港,北接328国道、江海高速、宁启铁路和即将开工兴建的“苏中机场”,西傍京沪高速,233省道
第三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全面发展sO100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当共和国迈进二十一世纪之初,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而辩证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要求全党同志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执政为民,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带领全国人民实现新世纪的三大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回顾历史的实践和经验,党要在新世纪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就必须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这两种能力。
通过近段时间的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再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我深感党风廉政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坚持开展纪律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下面谈几点体会:
一、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来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开展纪律教育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发展。发展是广义上的概念,它包括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如何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党的自身建设是关键。党风不正,民风就不正,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挫折。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使我们党有条件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和建设,但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可避免地对党员干部思想产生消极影响。党内一些消极乃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长起来,西方敌对势力正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这些都影响着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有些同志总认为抓党风廉政建设是形式主义,不要搞得太认真,否则会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发展。恰恰相反,党风廉政建设与发展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和单位不注意党风廉政建设,有个别领导还带头搞~。结果是把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工作)败下来了,使党的政策未能贯彻下去,非但没有把经济搞上去,而且还败坏了整个社会风气,根本不可能有好的投资环境。这种情况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触目惊心的。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为目标,在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二、坚持执政为民,把党风廉政建设贯彻落到实处
抓党风廉政建设关键是抓到实处,要有实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明显的实效。那么,党风廉政建设具体到基层政府、具体到党员干部身上,要抓什么?我认为首先还是要从思想上解决宗旨问题,即为谁执政的问题。党章写得很清楚,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体到实践,就是为民执政,为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如果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这一条认识模糊,甚至有错误,认为当官为自己,权力是为自己争来的,就得为自己服务谋利。那么,在这些人身上就根本不可能解决党风廉政建设的实质问题。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本质在执政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历来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当我们的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了为民执政的意识,就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很好地把它贯彻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贯彻到人民群众之中,就能够从大局出发,开拓进取,积极想办法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搞好,实现发展的目标。其实,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思想端正了,工作才会端正,工作端正了,群众就会跟着干,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就会强大,就能持之以恒,社会就能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见,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从思想上入手,要经常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及时解决党员干部中出现的思想问题,从思想上保持先进性,从而使党员干部在廉政勤政上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保持自觉性。
三、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将工作落到实处
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定要结合本单位、本部门、个人的工作实际,从提高认识,增强党性,改进作风,廉洁自律,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等方面来抓好落实工作。办事处作为政府的一个基层派出机构,直接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联系,主要工作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基层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甘当公仆,廉洁自律,深怀爱民之心,履行好为民、安民、富民之策,巩固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每个党员要加强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提高办事效率,牢固树立政策观念和法律意识,恪守职责,牢固树立为企业,为社会群众服务的思想,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居委会党员干部更要深入群众之中,知百家事,关心群众冷暖,解决群众疾苦,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贯彻到群众之中,切实维护好政府形象。
第四篇: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司法行政工作蓬勃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司法行政工作蓬勃发展
荔湾区司法局逢源街司法所 李晓康
文化建设,作为系统建设的核心存在,历来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系统要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助推。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在“三个代表”理论中,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构成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系统为落实党的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政法部门也不例外。政法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先进文化代表中的重要分支。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司法行政机关自身也应当建立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形成司法行政文化,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服务社会。进一步加强荔湾区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司法行政系统的良好形象,为和谐荔湾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要求
司法行政文化是司法行政队伍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类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司法行政队伍共同的价值追求、工作理念、思维方向和行动准则。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创新,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在继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司法行政文化体系。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司法行政职业道德风尚得 到进一步弘扬,司法行政干部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机关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队伍建设更加富有成效,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司法行政文化的主要内容
司法行政文化指的是司法行政人员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同,它是司法行政美德和精神的所在。其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精神理念文化
它是在长期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人们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行政的日常运作、社会公众形象、管理方式等都是精神理念文化的直观体现。
(二)形象文化
它是司法行政职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化和直觉观感,是一种定位。具体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即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社会上树立勤勉有加的敬业形象、守身如玉的廉洁形象、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等。
(三)制度文化
它是一定精神理念文化的产物,是司法行政部门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四)行为文化
它是指司法行政人员在依法行政、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部门活力的动态体现,也是精神理念、集体价值观的折射,包括领导人员行为、模范人物行为、机关人员行为等。
(五)执业文化
由于司法行政职能的特殊性,司法行政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必须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日常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行政从业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至于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司法行政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为了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司法行政部门需要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储存知识,阐明知识,向司法行政人员灌注知识。
(六)物质文化
这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部门表象文化,是一种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司法行政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以艺术语言、动作、音视频、图文等手段,形象反映司法行政工作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载体与场所、组织与实施等,也包括机关办公地点的位置,办公大楼的建筑形式特点,空间结构布局,环境布置摆设,内部机构图示,体现机关精神和机关作风建设要求的张贴物、标语警句、题词以及出入接待制度等等。物态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一)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是建立“新城区”,而是改造“老城区”,其首要的工作是认真对待并仔细分析司法行政现有的文化。因为司法行政文化一旦建成之后,后续发展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在建立之初,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要根据司法行政部门各个层面的需求开展能被各个部门接受的文化建设活动,低位起步,强调全方位、大容量、群众性;
第二,要切实建设一种立足于司法行政现状,又顺应司法行政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能自我更新的文化;
第三,要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系统安排,配套实施。既要从每一件小的活动起步,又要注意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尤其是用司法行政的精神理念指导每一项活动,统领全盘。
(二)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
司法行政文化的着眼点是保障机关行为的社会性、公平性、规范性、协调性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在价值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服务于人民及整个社会,并落实在各项政策和具体行动中;在内部管理上,注重程序,讲究规范,要求依法行政、照章办事、逐级负责、权责分明、协调配合;在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上,强调“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素质。以此为基点,努力培育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激励型的司法行政文化。
四、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要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培养精神等途径,全面提高司法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 4 职业道德,在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干部风采,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一)创新执法服务工作理念,加强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特点,总结提炼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工作理念,在内部大力倡导,使其为全体人员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工作动力。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忠于法律、诚信为本、修德敬业、维护正义的执业精神;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服务为民的敬业精神。在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塑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执法服务效能,加强司法行政行为文化建设。提高执法服务效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四项机制”建设,规范办事(案)程序,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提高办事(案)效率。二是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认真按照目标任务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强化工作督查。不断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对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
(三)加强素质教育,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用人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培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司法行政队伍的职业品质。大力实施素质提 高,组织开展以学电脑、学法律、学管理为内容的“三学”活动,增强干部服务为民的工作能力。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开展选树六类标兵(读书学习标兵、爱岗敬业标兵、思想工作标兵、业务技能标兵、廉洁勤政标兵、调研宣传标兵)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干部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在各自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为全系统文化建设铺垫浓厚的文化土壤。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坚持创建人民满意政法部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司法局组织的“星级司法所”评定活动。把“诚实守信、坚持真理、维护公正、舍身护法”作为司法行政干部的工作理念,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力争更多的部门跨入各级文明创建工作的先进行列。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立足实际,积极征求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书画摄影展、文艺联欢等活动,为干部展示才华、学习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充分挖掘干部的潜能,激发干部的热情,培养干部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化底蕴,展示司法行政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司法行政文化环境的挖掘创造,体现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保持办公场所的整洁,注重提高工作环境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司法行政文化长廊,设置先进模范人物宣传栏、格言警 句栏等形式,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工作环境。
(七)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要运用新闻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向社会展示,提高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司法行政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狠抓落实,推动全系统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一)要切实提高对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建设司法行政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区司法局应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研讨,澄清对文化建设的模糊认识,准确把握司法行政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要加强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各部门负责人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分析研究,集思广益,找出本部门(行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亟待完善的努力方向,制定部门(行业)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要力求体现本部门(行业)特色和工作成果。
(三)要做好结合文章。司法行政文化来自于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并要服务于司法行政工作实践,各部门要坚持把文化建设与司法行政业务工作、队伍建设相结合,抓住重点,找准切入点,创新亮点,使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断推陈出新,超越完善。
第五篇:司法行政工作浅谈
司法行政工作浅谈
根据“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活动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作为一名乡镇司法助理员,我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谈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是要调配充实人员,满足基层需求。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每个乡镇司法所应迅速配齐2-3名工作人员,从法律院校中招聘一些具有扎实法律理论功底的青年学生增补进司法行政队伍,进一步优化基层司法队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
二是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工作运转。县财政应将司法所工作经费和人头办公经费纳入预算,使司法所享受与派出所等部门同等待遇标准。司法所办公用房修建后,其办公设备也应由县财政配套解决,保障其达到省、市、县要求的司法所标准“两所一庭”的规范化建设。
三是要完善我国农村调解纠纷机制。提高农村村民对调解工作的认识、可通过向村民发放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指南,宣传调解成功的典型纠纷案例等措施,加强调解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村民对调解适用的范围、调解的性质,实效等的认识;提高调解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多元化格局的“大调解”机制。建议通过“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面整体联动”的方式形成的集控制、调解,处置于一体的“大调解”机制,从而实现人民调解,基层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等多种纠纷处理机制有机融合,发挥合力。
1四是要扎实推进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完善社区矫正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加强帮困扶助。最后是要切实加强安帮和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建立安帮和社区矫正经费的全额保障制度,将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经费、行政运行经费、办案业务经费、业务装备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工作发展的需求,建立社区矫正经费动态增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