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12-429384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4 19:46: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设置字体:大 中 小】时间:2008年04月25日

为进一步促进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十一五”宁波工业发展规划》、《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编制本规划。

一、宁波具有较好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是一种有黄、橙、红、蓝、绿和白光多种光色系列的新型固态冷光源。具有光效高、低功耗、维护成本低、尺寸小、抗冲击和抗震能力强、热量低、无红外线和紫外线辐射等优异性能。目前主要应用于手机背光、显示、信号、建筑景观、指示、特殊照明等,并日益向普通照明、LCD背光、汽车照明等领域拓展。半导体照明产业有较长的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材料、设备及外延生长,中游的芯片制造,下游的LED封装和应用产品的生产。上游环节(外延生长)是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对最终产品品质影响最大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外延的品质直接决定了后续芯片、封装及应用产品的品质和最终应用领域;中游环节(芯片制备)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投资强度大、收效慢;下游环节(LED封装和应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是投资强度较低、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领域,其中白光led是半导体照明的基础和产业发展重点,也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领域。

宁波LED产业以LED封装及LED照明应用为主,LED应用产品如灯具、手电筒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其它产业环节也有较好基础。

1、LED封装

宁波的LED封装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拥有10多家企业,总体封装能力约为160KK/月,每年产量在20亿颗左右。企业技术水平较高、规模较大,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LED应用

宁波LED应用以1000余家灯具企业为主,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灯具生产配套基地和灯具产品集散地,并且是最重要的出口基地之一。目前,全市灯具企业中以LED作为电光源的灯具约占全部灯具的30%。

3、配套产业

宁波的灯具生产配套体系非常完备,灯具设计、模具制造、零配件生产和采购、包装运输等已经形成一条龙供应体系,灯具生产需要的所有材料和部件都可以在本地得到供应。在LED的封装及电源|稳压器管理方面,引线框架、键合金丝、电源模块、电源驱动和控制芯片等都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特别是在LED引线框架、键合金丝等方面,已经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完全可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关联产业

在LED相关产业中,与LED发展最为紧密、最具优势的产业是LCD显示器和太阳能电池两个行业。其中北仑区域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LCD产业集中地之一。

宁波LED产业的主要劣势在于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链不完整、企业规模较小、人力资源匮乏;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日益激烈的产业竞争、日新月异的创新步伐,以及专利、标准等方面的发展风险。

二、国际产业态势

1、市场潜力巨大,新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涌现

据统计,近年来全球LED的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超过20%,其中高亮度LED增长更加迅速,到2010年高亮度LED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80亿美元。

2、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知名厂商合作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链中成熟技术逐渐向劳动力

成本低的地区转移

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日本、欧洲各主要厂商纷纷扩产,加快抢占市场份额。日本Nichia、Toyoda Gosei,美国Cree、Lumileds等国际著名半导体照明厂商新增投资超过几十亿美元。国际大公司之间的合作步伐正在加快,同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近年来纷纷将技术成熟的产业环节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性的产业中下游环节,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3、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知识产权及标准成为竞争热点

世界主要公司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倒装焊技术、激光剥离技术、芯片微结构技术、光子晶体技术、白光单芯片技术等发展迅速,并有大批新产品上市。国际主要厂商掌握了若干项核心专利,并采取横向和纵向扩展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布置专利网,并通过专利授权,抢占国际市场份额。

4、各国政府重视,研发投入加大

日本、美国、欧盟等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日本于2003年开始实施半导体照明计划第二期,2005年底出台LED采购减免税法;美国于2004年由能源部(DOE)设立2800万美元经费支持半导体照明研发,2005年批准新的能源政策法案,从2006年到2011年每年安排5000万美元用于半导体照明计划(NGLI)的技术研发,2006年美国DOE决定投入1000万美元资助LED照明的5个产品发展项目;欧盟也在有关计划中加大了对欧洲LED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

三、国内产业态势

1、市场潜力巨大,应用产品开发与示范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1995—2006年我国LED销售额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2006年我国LED的生产数量近660亿只,销售额达到146亿元。2006年国内高亮度LED销售额约98亿元,比2005年增长26%,所占LED市场比例也有2005年的56%增加到67%。厦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纷纷推出应用示范工程,在城市景观照明中大规模采用半导体照明。

2、民间资本积极介入,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增大,已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在半导体照明产业巨大的商机面前,香港新恒基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科集团、厦门明达光电、福建三安集团、大连路明科技集团等企业均进行了从几亿元到几十亿元不等的巨额投资,进入本领域。风险投资资金也对LED项目表现出高度的关注,积极介入前沿技术的产业化。

3、产业化关键技术及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国内用于白光照明的功率型芯片已开发成功,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2005年国产高亮度芯片已占领37%的国内市场。在功率型封装方面,白光LED发光效率已达到50 lm/W,步入国际先进水平。用于半导体照明生产的MOCVD机、划片机、分选机等关键装备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4、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相关资源的整合成为必然,部分区域正在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国内本领域几大研究单位已与一些地方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进行半导体照明技术和产品的开发。目前从全国来看,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福建及江西、环渤海湾等四个有着较好产业和研发基础的地区,每个地区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四、规划原则

1、市场导向,远近兼顾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尽快培育一批企业,不断实现成熟技术的产业化。在做大做强产业优势环节的同时,要谋划长远,规划LED整个产业链条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将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引进合作,注重创新

立足宁波现有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础、技术水平和资源状况,实行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加强与优势区域间的互动合作,整合与引进并举;同时,突出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3、突出特色,重点跨跃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出”的原则,在宁波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对关键重大项目鼓励优先发展,对该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要集成各种资源要素进行重点突破,通过“以点带面、辐射渗透”,最终形成产业集聚,带动整个宁波光电产业的发展。

4、科学统筹,持续发展

追求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不盲目“求大、求全、求快”,打造合理高效的产业链,并建立相应的行业发展协调、人才培养及引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拓展等机制,实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五、目标与任务

(一)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2008年):促进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与升级,在LED背光等高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扩大封装产业规模,实现外延芯片环节零的突破;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培育应用龙头企业3-5家,封装龙头企业2-3家,外延芯片企业2-3家。

第二阶段(2010年):在LCD背光等领域形成特色产品与核心产业;成为周边区域重要的封装生产及研发基地;扩大外延芯片产业规模;构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形成集群效应;相关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LED灯具、LCD背光以及封装、芯片企业。

第三阶段(2020年):至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并在照明、背光、景观、配套材料、控制电路等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打造国内和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集聚区。

(二)重点任务

宁波LED产业发展应该着眼于以下3项任务,重点完成5项具体工作。

三项任务:一是通过工程示范与政策引导,着眼于优势企业,促进LED与传统灯具产业的融合;二是通过招商引资与产业承接,加大薄弱环节的引进与承接,并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通过区域合作与专业协作,着眼于整个长三角地区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项具体工作:一是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加强产业间合作,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提供支撑平台;二是搭建公共研发创新平台,成为资源有效整合、成果中试及后期产业化示范平台;三是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围绕用户需求的全方位信息服务系统;四是建设示范引导工程,展现宁波特色、满足功能需求,起到示范带动和展示作用;五是培育跨区域合作机制,推进多层次的区域互动与合作,加大资源整合范围。

六、重点领域及项目

(一)重点领域

以大功率LED为代表的封装领域:利用大功率LED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形成的机遇,通过骨干企业的研发及引进台湾等地区的成熟技术或产品,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尽快形成产能,占领国内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研发能力,使宁波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大功率LED生产和研发基地。

LCD面板用LED背光领域:凭借LCD产业优势,加大在背光领域的企业引进和项目建设,加大技术投入和引进力度,力争在这一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并进一步形成技术研发优势。LED照明灯具领域:依托灯具产业资源,通过引导并促进传统灯具与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特色应用和市场基础,为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构建强劲动

力。

电源驱动芯片及模块领域:依托宁波现有的集成电路设计和生产能力,通过关键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和市场大量需求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产品批量生产并得到实际应用,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重点项目

上中游(外延芯片)产业项目:瞄准中高端市场,以引进为主,发展外延芯片产业;实现GaN芯片产能20亿只/年、四元系芯片36亿只/年以上。

下游(封装)产业项目:在近期将宁波封装能力提升达36亿只/年以上,在中高端市场形成较大市场影响力;在近期形成1.2亿只/年的大功率高亮度LED的生产能力;支持相关企业取得技术突破,切入照明、汽车、背光等应用市场。

LED照明灯具项目:将宁波照明灯具中LED灯具的比例在近期提升到40%以上;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灯具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LCD显示器LED背光应用:发展LED背光模组,占据关键应用领域;为LCD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配套保障,形成宁波特色的LED应用;在2008年形成15亿元以上、2010年形成60亿元以上的规模。

LED结合太阳能照明灯具项目:发展太阳能结合的LED灯具产业;发展高端产品、扩展产品领域;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集成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增强可靠性和太阳能电池利用效率。

半导体照明配套产品:增强大功率驱动及控制电路和模组设计、生产能力,奠定白光应用基础;LED引线框架,近期达到10亿只/年,成为重要的引线框架制造基地;2-3年形成5吨/年的键合金丝生产能力,成为国内最大的封装专用材料基地。

公共设计检测评价平台建设:建立商业化的设计、测试、评估平台。提供专业、精准、快捷的设计、测试、认证及实验室租赁服务,为LED性能测试提供技术及平台保障,解决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和研发设备缺乏的困境,增强宁波LED的研发能力。

示范景观工程项目:在“三江六岸”及周边区域建设LED景观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科技节能、绿色照明的城市景观,提供更好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充分展现LED的特色和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应用。

七、空间布局与运营机制

(一)空间布局

在空间上形成以产业核心区为中心,产业辐射区和产业承接区为大规模制造基地的相互协调、合理分工、有机协作的产业布局。

产业核心区 以高新产业区为主体,瞄准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集中一批较大规模的企业和研发、服务机构,成为研发、信息、市场、人才等服务中心。产业辐射区 依托宁海为中心的南部地区和以余姚为中心的北部地区,以LED封装及应用产品制造生产为主要产业,建立完备的产业配套体系。

产业承接区 依托宁波保税区及出口加工区,承接台湾等LED产业领先地区的产业转移,以LED背光源等产业为突破口,建成外向型的LED产业发展区。

(二)运营机制

建立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研发机构、服务机构等单位分工合作、相互协调的运营机制。政府发挥领导协调作用。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协调领导小组,实施专项产业政策与科技政策,协调各部门关系和利益,调动相关单位的积极性。

行业协会和产业组织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组织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任务和其它日常管理工作,建立信息平台、研发平台和产业联盟,成为各企业之间、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合作与沟通的桥梁,同时跟踪产业发展动向,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在政策引导下,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在规划框架内不断增强生产和研发能力,同时与政府主管机构和行业组织密切互动,形成良好的政策、产业、市场相互反馈机制。

八、保障措施

1、健全行业组织机构,完善产业服务职能

在有关行业组织中配备专职人员,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全面协调。筹建产业联盟、公共研发、公共信息等三个平台,鼓励和扶持企业在行业机构引导下建立产业合作组织,并在产业集中的区域建立专业市场和工程中心。通过半导体照明专家咨询委员会与本地及其它行业组织或咨询服务机构,共同完善宁波的产业咨询服务职能。

2、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盟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标准评价体系和人才培训平台,鼓励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加大技术引进,特别是海外高水平研发团队的集体引进。鼓励企业开展专利战略协作。

3、制订有效的产业促进政策,完善投融资机制

着眼于扶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制定产业政策,建立科学的经济发展指标和评价体系,鼓励企业加快引进先进设备,大力开发新产品。

建立行业信用评估体系,完善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基金,开拓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大力完善投融资机制。

4、建立多层次区域互动与区域合作机制

多层次推动区域互动与合作。宁波范围内:完善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间的配套协作关系;长三角范围内:积极参与区域分工与协作,扩大延伸宁波的LED产业链;全国范围内:与相关产业基地、企业、科研院所建立多渠道合作关系或产业联盟;全球范围内:引进产业项目或技术团队,将产业发展纳入全球市场体系。

5、建设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支持相关大学和院校设置相关专业;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建立健全企业家和员工科技素质培训制度。建立宁波半导体人才信息数据库;为外地来甬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就业、生活条件;鼓励海外人员到宁波创业。

第二篇: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研究报告

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研究报告

(2010-2011)

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

2011年3月

版权说明

本报告的版权归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售卖、传播、刊登、发表或引用。

对于侵犯上述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版权的行为,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将保留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力。

声明

本报告内容仅代表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的观点。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准确性及完整性,但不对因使用本报告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任何人使用本报告,视为同意以上声明。

致 谢

在数据采集和报告撰写过程中,我们的工作得到了业界多方支持。有许多科研机构、企业单位都配合、参与了我们的调研工作,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料。还有很多领域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报告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我们向给予我们工作支持的以下单位表示感谢:

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 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 北京新材料科技促进中心 中国半导体照明网 佛山国星光电 清华大学 参与“十城万盏”试点城市调研的企业 参与《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年鉴(2010-2011)》数据部分调研的企业

北京麦肯桥资讯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为广大LED企业和准备进入LED行业的企业及服务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

1.LED相关行业的数据调研与分析

(1)凭借与企业、行业机构良好的互动掌握LED行业发展、个体经营的详实数据;

(2)运用科学的抽样和统计方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LED相关产品分析报告、发展报告

运用我们的视角为客户提供各种产品分析、营销方案等研究报告;

3.LED数据库查询系统

数据库依据LED产业链的划分方式设计,内容包括上、中、下游产品信息、LED企业联系方式、LED专家联系方式、LED专利等信息。目前已有信息上万条、各种资讯上百篇。公司网站:http://

电话:010-82512798

传真:010-8251280

3目录

1.0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半导体照明灯具的优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半导体照明灯具的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家用LED照明发展预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 LED商用照明市场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太阳能光伏LED灯市场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2.0 半导体照明技术路线................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衬底...................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蓝宝石衬底............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硅衬底....................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碳化硅衬底............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外延生长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2.3封装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2.3.1半导体照明多芯片封装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3.0 半导体照明市场发展................错误!未定义书签。

3.1外延片、芯片市场................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封装市场..................错误!未定义书签。

3.3白光LED荧光粉市场..........错误!未定义书签。

3.4外延生长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LED产业区域发展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6 LED产业投资态势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4.0 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4.1产业扶持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科技发展政策.................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 LED行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 半导体照明“863”科技计划.............错误!未定义书签。5.0检测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5.1产品安全检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应用产品性能检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5.3环境性能检测.................错误!未定义书签。

5.4产品研发用检测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5.4.1荧光粉测试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5.4.2 LED产品热性能检测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5.4.2 LED可靠性和寿命检测设备...........错误!未定义书签。

5.5检测设备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6.0 半导体照明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6.1国际半导体照明标准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6.2国内半导体照明标准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7.0专利..................错误!未定义书签。

7.1国际专利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7.1.1.国际核心专利的地区分布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7.1.2 国际核心专利的产业链分布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7.2国内专利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7.3发展趋势..................错误!未定义书签。

7.4面临形势..................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篇:长春出台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

长春出台半导体照明产业规划

为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光电产业振兴,长春高新区将依托长春制造业优势,发展特色LED/OLED照明显示产业,力争打造立足东三省、辐射东北亚乃至全球的国际化半导体照明产业重要集聚区和高端制造基地。27日,该区召开论证会,邀请省市相关部门、重点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协会有关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对《长春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基地规划实施方案》进行了详细论证。长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纪工委书记杨俊良出席会议。

据了解,长春高新区与中国照明学会经过大量调研,制定了《长春高新区半导体产业基地规划实施方案》,设计了基地的产业定位、建设内容、规模与布局以及实施方案。基地将于今年启动建设,通过关键技术及企业的引入,服务平台和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外延芯片、LED背光模组、汽车船舶等特种半导体照明领域实现突破,在中高端制造、产业技术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形成特色竞争优势,培育多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若干知名品牌,将长春建设成为特点突出、优势明显、产业规模较大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到2015年末,基地力争实现年产值300亿元,完成税收45亿元;到2020年末,基地力争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完成税收150亿元。

论证会上,与会人员对基地建设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诸多合理化建议。中国照明学会秘书长窦林平表示,长春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市场空间很大,发展环境优异,如果基地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区域内汽车工业、基础工业、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吸引大量专业人才回归,加强应用研发,将取得非常好的发展。基地建设也让相关领域的企业家备感振奋,德国海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唐观玉说:“相信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大量优质的规模企业入驻,更好地统筹各方资源,使企业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实现更快发展。”

杨俊良表示,国家十分重视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其作为新兴产业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更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发展前景广阔。长春高新区将依托我市的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半导体产业基地,使其成为吉林省的一个特色基地。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行认真研究,将专家提出的意见融入到方案中,通过省市共同协调,尽快开始实施,积极打造一个高站位、高起点、具有世界影响的高端产业基地。

第四篇: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改环资〔2009〕2441号

关于印发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经贸委(经委、经信委、工信委、工信厅)、科技厅(科委)、财政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建设局)、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制定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附: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质检总局

二○○九年九月二十二日

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意见

半导体照明是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照明光源的又一次革命。半导体照明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广泛、产业带动性强、节能潜力大,被各国公认为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效照明产业。为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消费需求,促进节能减排,特制订本意见。

一、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半导体照明亦称固态照明,是指用固态发光器件作为光源的照明,包括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耗电量少、寿命长、色彩丰富、耐震动、可控性强等特点。上游产业外延材料与芯片制造,属于技术和资 金密集行业;中游产业器件与模块封装以及下游产业显示与照明应用,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行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半导体照明技术不断突破,应用领域日益扩展。在指示、显示领域的技术基本成熟,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中大尺寸背光源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市场占有率逐步提高;在功能性照明领域的技术刚刚起步,处于试点示范阶段。此外,医疗、农业等特殊领域的半导体照明技术方兴未艾。

近几年,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迅速,美国、日本、欧洲、韩国、我国台湾地区在不同领域具有较强优势,全球产值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我国先后启动了绿色照明工程、半导体照明工程,在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专项、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中先后支持半导体照明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具备了较好的研发基础,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并在下游集成应用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08年我国半导体照明总产值近700亿元,其中芯片产值19亿元,封装产值185亿元,应用产品产值450亿元。从长远发展看,世界照明工业正在转型,许多国家提出淘汰白炽灯、推广节能灯计划,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作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进程的加快,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

二、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是还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专利和核心技术缺乏。目前半导体照明的主流技术专利多为发达国家所控制,企业发展面临的专利风险日益加大。核心装备MOCVD(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支持基础理论研究的长效机制,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尚不完善,关键技术研发没有形成合力。

(二)产业整体水平较低。我国半导体照明生产企业超过3000家,其中70%集中于下游产业,且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国产LED外延材料、芯片以中低档为主,80%以上的功率型LED芯片、器件依赖进口。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品不定型,不利于形成竞争优势和知名品牌。

(三)标准和检测体系尚未建立。检测设备、检测方法研发和标准制定工作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标准与检测体系建设亟待完善,权威检测平台尚未建立,无法对现有半导体照明产品进行质量评价或认证。

(四)低水平盲目投资现象严重。目前不少地方将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但也同时存在盲目投资、低水平建设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不顾经济效益对道路照明进行盲目改造,过度投入景观照明,导致产业无序竞争,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三、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及重点领域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大力实施绿色照明工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绿色消费需求为主线,以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试点示范工程为依托,以改善制约产业发展环境为手段,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实现技术上的重点突破和产业上的重点跨越,培育振兴我国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推动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扩大内需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代表世界照明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催生新技术革命、培育新兴产业、促进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坚持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要从区域产业实际出发,注重推动传统照明行业的结构优化,提升半导体照明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和产业集中,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坚持技术引领与需求带动相结合。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社会需求为导向谋求发展。企业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的同时,要努力把握市场脉搏,积极拓展消费市场,形成以市场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带动市场需求的良性循环。

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展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要在政府宏观政策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30%左右;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功能性照明达到20%左右,液晶背光源达到50%以上,景观装饰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型MOCVD装备、关键原材料以及70%以上的芯片实现国产化,上游芯片规模化生产企业3-5家;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拥有自主品牌、较大市场影响力的骨干龙头企业10家左右;初步建立半导体照明标准体系;实现年节电400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4000万吨。

(四)重点领域

技术与装备。支持MOCVD装备、新型衬底、高纯MO源(金属有机源)等关键设备与材料的研发;开展氮化镓材料、OLED材料与器件的基础性研发;支持半导体照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光度学、色度学、测量学等;攻克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包括大功率芯片和器件、驱动电路及标准化模组、系统集成与应用等技术。

照明产品。开发和推广替代白炽灯、卤钨灯等节能效果显著、性价比高的半导体照明定型产品;开发和推广停车场、隧道、道路等性能要求高、照明时间长的功能性半导体照明定型产品;发展中大尺寸液晶显示背光源、汽车照明等增长潜力大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发展医疗、农业等特殊用途的半导体照明产品。

服务体系。完善具有国际水平的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平台;支持建立公共信息服务、跨学科设计创意以及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开展节能诊断、咨询评价、产品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

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各级发展改革、经贸、科技、工 业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质检等主管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积极推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指导,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管理规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区域产业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强城市道路照明、景观照明新建和改建工程的论证工作,统一规划设计,避免盲目拆换和过度亮化。

(二)继续加大半导体照明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要继续通过国家973计划、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渠道,加大对半导体照明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支持力度;有效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形成基础科学研究的长效机制以及成果可转移、利益可共享的合作开发机制。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联合各方集中攻克MOCVD装备等核心技术。组织实施“十城万盏”工程,结合市场需求,不断强化产品的集成创新。进一步实施专利战略,建立专利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稳步提升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以及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重点支持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实力,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化水平。组织实施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工程,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示范项目,包括道路、工矿企业、商厦和家庭等功能性照明的新建和改造,并加强监督和评估。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水平,培育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半导体照明标准制定、产品检测和节能认证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半导体照明产品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和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加大检测设备投入,提高国家级检测机构对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检验和测试能力。尽快制定出台重点支持和推广半导体照明产品的技术规范。研究建 立半导体照明标准体系,逐步出台产品的检测标准、安全标准、性能标准和能效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针对不同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分重点、有步骤地研究开展节能认证工作。

(五)积极实施促进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

各级财税、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要推动落实国家对生产新型节能照明产品的企业,从事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在规定范围内免征进口关税的优惠政策。鼓励采购国产MOCVD装备,建立使用国产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关键装备国产化。推动将半导体照明产品和关键装备列入节能环保产品目录,享受相应鼓励政策。推动将半导体照明产品纳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在道路、工矿企业、商厦和家庭等领域选择推广相对成熟的半导体照明产品,条件成熟时纳入财政补贴政策支持范围。

(六)广泛开展半导体照明节能的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各地区、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科学的舆论宣传,正确认识半导体照明产品的优势和不足,科学投资,理性消费,为半导体照明节能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抓好人才培养,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开设相关学科教育。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流动环境。

(七)加强区域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有关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加快海峡两岸半导体照明在标准、检测、应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在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等领域的合作,提出我国逐步淘汰白炽灯、加快推广节能灯以及半导体照明产品的路线图和专项规划。开展半导体照明国际技术交流,与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拓展半导体照明国际合作的领域和范围。

第五篇: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牵头单位 宁波市委政研室 参与单位

宁波市农办

宁波市计委 宁波市建委 宁波市规划局 宁波市财政局

宁波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联动发展的决策,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已经从一个经济薄弱的商埠小城发展成为国内经济发达、活力强劲的城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轻重工业的结构转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了由城市化匀速发展时期向加速发展时期转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在总体小康基础上正在向更高水平迈进;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158亿元,人均4700美元,新口径完成财政收入28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882元和7018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5.7:57:37.3,形成了以临港产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所辖县均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的成绩。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断深化城乡体制改革,构建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全市乡镇由149个减少到91个,街道从16个增加到57个,行政村从近5000个减少到3187个,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5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延伸,公路、水、电、通信等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班车通村率达87%,通等级公路行政村达到85.6%;城镇型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展顺利,408个村完成村庄整治,40个村成为省、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中心镇、小城镇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建立“片区综合价”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一批近郊村完成集体经济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造,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挑战。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对统筹城乡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又提出了迫切要求,宁波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体制和社会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市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必然选择。全市各级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

(四)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以完善城乡总体规划为先导,统筹城乡设施、产业、人口布局;以深化城乡配套改革为动力,统筹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为支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城乡繁荣,加快形成“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利益共得”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五)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初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明显缩小,为进一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基本消除城乡户籍差别,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待遇公平,建立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财政体制。消除农民就业体制障碍,实现城乡就业管理服务一体化,城乡劳动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

——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大都市形态和功能进一步完善,农民定居点规划和村庄整治建设全面完成,形成比较合理的市域空间布局和城镇结构体系,实现区域有机联系、人口相对集聚、资源集约利用。城市化率达到65%,农村新社区比例达到50%,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50万人以上。

——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以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产业互动发展,三次产业相互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实现城乡联动、区域均衡发展。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52.5:44。

——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基本形成城乡均衡的基础教育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和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建立完善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疾病预防体系,每千人医生数和床位数分别达到2.5个、4.0张;村文化阵地“六个一”达标率接近100%,建成一批示范性村落文化宫;城乡老年休养、娱乐、教育、康复事业加快发展,残疾人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

——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养老、医疗、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全面覆盖各类企业与职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普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参保率达到6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五保户自愿集中供养率100%,基本形成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接近、相互衔接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水网”、“气网”、“信息网”、“生态环保网”基本形成。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通村公路配套协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等级公路、通公共交通;城乡联网供水率80%以上,基本形成城乡联网供水格局,95%以上农民用上清洁饮用水;天然气管道基本实现中心镇以上联网;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0%,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农村;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率80%,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卫生厕所普及率90%以上;生态型循环经济体系初步建立,各县(市)基本达到生态县建设要求,“生态宁波”基本成形。

——城乡居民利益同享。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居民预期寿命达到78岁,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重超过15%,恩格尔系数降至0.35以下,基尼系数降至0.40以下,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任务

(六)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编制市域总体规划,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合理布局居住建设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农田保护空间、生态保护空间和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完善城镇职能等级体系,形成以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为主体,梯次鲜明、功能协调、布局合理的城市发展框架。加强中心城市各区片的沟通协调,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培育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对市域发展的集聚和辐射作用,规划到201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达到200万人以上;加快各副中心城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增强其在县(市)域范围的中心功能以及对中心城市的替补功能;深化中心镇综合改革,推进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在吸纳农村转移人口、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拉开大都市发展框架。市域北部为都市区,南部为生态发展区,以滨海线和国道主干线为城镇发展轴,形成T字型城镇空间结构。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县域村庄布点规划,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调整村庄布局,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构建基础设施共享网络。保护和培育镇村个性,发展一批特色镇、特色村。

(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起来,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推进产业联动,形成一二三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蔬菜、水果、水产、竹笋、茶叶、花卉六大农业优势产业和蔺草、贝母、草食畜禽三大农业特色产业。以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方向,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形成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等五大临港型大工业,以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传媒等服务产业。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根据区位条件和空间规划,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北部都市农业区、南部生态农业区、沿海渔业经济区三大农业经济区,建设沿海、沿湾、沿路三大工业产业带,构筑都市商贸科教圈、现代物流圈、生态旅游圈三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圈,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城乡产业合理集聚。重视发展城市大工业的延伸配套产业,加快城市服务业向农村的延伸辐射,增强城市对农村的产业带动效应;大力发展各次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产业,鼓励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服务业开发,依托山、海、林、园、果、湖等资源,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的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工业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型产业和节约型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城乡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实力。

(八)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动就业容量的扩大,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就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为城乡居民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就业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产业,加强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的岗位开发,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从目前的“二、一、三”向“二、三、一”转变,实现50万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本地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降低到15%以下,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提高到30%以上。完善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市、县、镇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和市场体系,建立动态化管理的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信息库,把就业管理工作延伸到农村社区,构建社区、农村与劳动部门、公共职介机构联网的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实行信息共享,跨区服务。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失业统计制度,统一就业服务内容与标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同等的就业指导。积极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农村劳动力在城镇自主创业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优惠政策,逐步消除户籍壁垒,加强城乡就业者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实行同工、同酬、同保障。

(九)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完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所有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均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全面覆盖,做到失地必保、急征急保,并随着经济发展稳步提高享受标准;构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衔接通道,鼓励被征地人员依照城镇自谋职业者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医疗保险参保面,推进门诊医疗统筹;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面,逐步建立合作医疗小病受惠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缩小城乡低保享受标准差距;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等社会福利事业,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到2010年,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保障水平逐步接近,基本实现人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把推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优生优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引导高中段教育向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集聚,农村初中向中心镇集聚,农村小学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聚,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到2010年,农村中小学基本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所有县(市)区、乡镇成为省教育强县、强镇,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普及城乡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重点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保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到2010年,全市50%的镇和40%的村建成省、市卫生镇、村。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城乡文化体育设施,把镇乡文化站建成集文化、广电、体育、成教、科普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提高城乡居民的科技素质。繁荣村落文化,挖掘、保护和弘扬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发展农村文化体育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和全民健身计划,创建文化特色村、示范户,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到2010年,省市两级“东海文化明珠”乡镇达到9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市民体质合格率达到85%以上。

(十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市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环境脏、乱、差的状况。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一绕五射”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加快建设甬台温铁路和轨道交通,形成至上海、杭州、金华、温州2小时,市域1小时,都市区30分钟的“213”高速交通圈,全市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实施乡村康庄道路工程,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和城乡公交网络化,在全省率先实现“三百”目标,即行政村通等级公路率达100%,通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100%,农村公路建设合格率达100%。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村供水、供电、供气、通信、信息等网络建设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公共设施的城乡对接和共享。加快生态市、生态县和生态村镇建设,建设以“生态大通道、绿色生态走廊、生态隔离带”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积极开展流域治理,构筑防洪体系,建设重点水源工程和区域外引水工程,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千里河道清水整治。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六大工程”

(十二)强龙工程。坚持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围绕提高竞争力和带动力,改进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重点扶持一批产品质量优、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把它们培育成强龙、巨龙,到2010年,销售超亿元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加快农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引导龙头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外资嫁接和跨区域扩张。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创新产业化机制,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发展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产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加强内部技术、资金、物资、市场服务与对外商务协调职能,提高农户经营管理水平与市场谈判能力,逐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经营户技术协作、供销稳定、利益互惠、风险共担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十三)百千工程。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主要抓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美化农村环境,到2010年,建成150个全面小康示范村,1500个以上的行政村完成全面整治。依据村庄布点规划,调整布局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与城镇联网对接。按照拆迁改造、整改结合、环境治理等不同类型,做好村落建设整治。加快城中村、近郊村、园中村改造,做好居住安置、户籍转换、撤村建居和集体资产处置,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村落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加大山区、海岛村异地迁建力度,实行向集镇、平原集聚。平原、半山区村按照设施共享、合理集聚的要求,加快拆村并点步伐,实行村落居住区、服务区、工业区、农业区分离,推进布局优化、路面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实现农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优化。加大“百千工程”政策支持力度,市、县两级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项资金,优先安排镇村用地指标用于村庄改建。

(十四)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以农村社区化建设为载体,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推进农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到2010年,1000个村完成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快制定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标准,启动新社区试点工作。推进城市近郊农村的社区化改造,妥善处置村级集体资产,深化社区股份合作社改革,以成建制、拆并等形式,构建规范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一般农村参照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逐步建立以生活、卫生、治安、医疗、健身、文化教育为重点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社区服务由副中心城市向乡镇、农村居住点延伸,逐步构建“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县、镇、社区三级网路,形成以社会福利服务、便民便利服务、就业服务为重点的“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村级为主、政府支持的原则,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分批在村级配置图书室、运动场所、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逐步形成“农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注重配备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加强老年人休养生活、文化娱乐服务。构建网络健全、功能到位、机制完善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现有乡镇卫生分院和村卫生室的管理体制,在转制成为民营医疗机构的同时,确保每个乡镇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人口集中的村(社区)有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十五分钟卫生服务圈”,为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卫生教育、计划生育等服务。构建农村环境保洁和绿化养护体系,逐步推行市场化保洁养护机制,改善村落环境面貌。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范和矛盾化解机制,分批设立村警务室,加强警民联防与治安监控,实行治安巡查制度,改进流动人口管理,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

(十五)百万农民培训工程。把加强就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增收能力的主要措施,以培训促转移,以培训促增收。2010年前,每年完成20万人次的农业技术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重点开展针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下山移民等剩余劳动力的转岗转业培训,继续抓好绿色证书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农民学历和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市县两级成立农民培训和转移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指导和检查督导。深化培训体制改革,整合资源,完善培训网络。优托各地的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农技培训中心、职业学校,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便利、设备师资较好的学校重点扶持,建成区域性农村劳动力综合培训中心,协调区域范围内其他培训机构间的师资、设备、课程、学员等调配,指导业务工作。创新培训方式,每年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培训意向,调整培训内容,并向社会公布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加强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协作,积极开展“订单型”、定向推荐型、企业委培等培训模式,在企业建设一批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培训优惠政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每年从土地出让金纯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充实培训经费,市县两级职教统筹经费切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培训。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卡制度,对受训农民进行补助,规定不同专业的补助标准,对低保、残疾人、单亲困难家庭等被征地人员实行全额补助。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对新增劳动力实行免费岗前培训。加大对涉农职教的支持,逐步实行农校学生免费教育。积极鼓励大专院校开办涉农专业,每年选送一批优秀农民上大学。

(十六)人口梯度转移工程。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积极促进人口由高山向平原、海岛向大陆、农村向城镇、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梯度转移,加快人口集聚,到2010年,实现50万以上农村人口梯度转移,3万以上地处偏远的农村人口整体搬迁。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时取消农与非农的户口性质差别,实行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以产业集中带动人口集聚,培育提升城市和集镇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功能,实行工业园区整合,促进工业进园区,依托城镇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行业,扩大城镇就业空间。加大山区、海岛、地质灾害地区移民帮扶力度,继续执行市、县两级对移民进行补助的政策,进一步研究解决涉及移民的退宅还耕还林补助、土地承包权处置、宅基地安排、集体资产享受、户籍、就业、子女就学、用水用电等一系列问题,调动农民迁移的积极性,做到移得出、安得下、富得起。

(十七)平安和谐工程。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帮扶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到2010年,90%的县(市)区建成“平安县(市)区”,85%以上的乡镇、街道和90%以上的社区、行政村、企事业单位达到安全创建标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组织设置和工作方式,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完善村务财务公开、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等制度,不断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普法教育,积极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解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规范信访行为,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注重保障群众利益,协调群众利益,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积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研究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资源调配、环境污染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政策措施。进一步建立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外来人口管理和服务,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促进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

五、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十八)完善规划体系,发挥规划先导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规划理念,把农村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全局性和前瞻性。实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形成相互配套、衔接、管理有序的规划体系。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规划机制,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一管理和协调指导,强化农村发展规划职能。各县(市)要根据市域总体规划及市级各专项规划,从自身经济发展趋势、地方资源特征出发,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加强对各镇乡总体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县域总体规划、镇域总体规划须经法定程序审批。加强规划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技术规范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提高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水平。

(十九)拓宽投入渠道,加大农村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政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投入的制度,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实现公共财政城乡全覆盖。制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培训、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具体办法。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依法安排并落实好对农业和农村的预算支出,逐步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建立财政对农村教育、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增加对农村社会事业和生态建设的投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加快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用事业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以商业性金融为主体、以政策性金融为补充、以农业保险为保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扩大农户小额信贷覆盖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多种担保办法,鼓励设立农业担保机构,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支持发展农业保险,逐步形成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农业生产者互保为补充、政府适当补助的农业保险机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健全乡镇财政收支预决算制度,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行为。

(二十)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城乡资源配置。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改革,加快城乡统一金融市场、产权市场、技术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二元差别和利益关系,促进农村人口自由迁徙和流动。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确保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改革土地征用、农村宅基地使用等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用地进入市场和宅基地置换的办法,允许村庄、集镇、建制镇中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市、县、镇职责和权利,加快部门职能特别是规划、建设、城管、环保等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强化农村社会服务。以实施《行政许可法》为核心,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削减审批事项和环节。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等问题。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稳妥地推进镇村撤并,加快中心镇建设,适当扩大中心镇管理权限,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城乡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关农村发展大局和广大农民切身利益。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要建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导和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建立完善考核办法,把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实绩作为检验各级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考核各级干部政绩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绩效考核的工作机制。各级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服务职能,形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从实际条件和现实基础出发,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真正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群众利益上。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