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交响乐欣赏心得
编辑:风起云涌 识别码:12-85594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1 11:00: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交响乐欣赏心得

交 响 乐 欣 赏 心 得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当最开始报交响乐这门选修课时我心里其实很忐忑,因为对于交响乐我基本上没什么了解,可以说就是零基础。

一直以来我总以为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虽然自己也听一些音乐,但毕竟兴趣不是太浓,听得流行音乐很多,对于交响乐能稍微熟悉一点的就是贝多芬的《命运》,还有他的《欢乐颂》,原因是在初中的音乐课上老师教我们唱过一段。在我的印象中,对交响乐的认识就等同于贝多芬,可能是他名气最大的原因,而且我就只知道他。这学期由于响乐欣赏的选修课上老师讲得很生动,介绍了很多我曾经听说过或不知道的艺术家和名曲,第一次发现交响乐原来对我有这么大的吸引力。

在我听了很多流行音乐之后我才真正感受到为什么叫作流行音乐,当听过几遍之后就感到腻烦,总是在找新歌,我想流行音乐过于追求当前的娱乐形式而缺乏生命力,甚至在过了几年或是几十年后被人们彻底淡忘,而在听交响乐时却完全是另一番感受,几百年前的音乐仍能让人心潮涌动,仍能在百花齐放的当今音乐界中熠熠生辉,仔细想想是因为交响乐中极为深厚的内涵以及作者注入其中的精神思想,甚至可以说交响乐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在听交响乐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甚至能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到那里的文化,交响乐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

在解释交响乐时,老师给了这三个定义:

1,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端庄,具有叙事性,描述性,抒情性,风俗性;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这正是一种艺术性的体现。交响乐包含有五种体裁: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交响诗。乐队有弦乐组,木管乐组,钢管乐组,打击乐器,色彩乐器组,且不说内涵,形式上已经极为丰富了。

在课堂上我们了解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等著名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四季”之“春”老师让我们去想象音乐所描绘的是怎样一幅图画,当我们都跟着音乐的旋律想象时,发现脑海中真的有一幅美妙的图画,这正是作品内涵的一种传达,这以后我们也学会了如何去通过音乐听到作品的内涵,就是去想象作者所要传达给听众的画面,当我们都能用心去聆听每一部作品时,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作品的魅力。各个时期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但都让人为之倾倒,尤其是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交响乐是在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手上奠定基础的,他创作了104部交响乐,有“交响乐之父”的称号。而贝多芬是古典交响乐的革新者,创作了《英雄交响乐》和《命运交响乐》,使交响乐成为表现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音乐体裁,这一时期中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几位天才艺术家的作品非常美妙,这中间我仍然是对贝多芬更为青睐,在看了关于他的一部电影后,我觉得只有像他那样,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波折,内心已极为丰富时才能成就伟大的作品。继贝多芬以后,19世纪的浪漫派作曲家,把交响乐引向新的广阔世界,加强了标题性,使音乐创作与文学、戏剧、绘画等密切结合起来这正是上面所说的戏剧性史诗性与描绘性。

在网上搜索时发现有这样的评论:D大调的第二交响曲是贝多芬最不成功的作品,于是我就听了听,但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却感受这部作品同样很美,而且恰恰能够凸现出贝多芬音乐的本质。在第二交响曲的前两个乐章里,好像是光明与黑暗始终在进行着搏斗,黑暗似乎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就是在比小调强得多的大调旋律的循环重复中,音乐的主题出现了。灿烂的阳光更能反衬出痛苦的折磨,仿佛欢乐正在逐渐被颓丧淹没。在最后两个乐章里,贝多芬彻底驱散了压在我们头顶上的阴霾。第二交响曲中的情感彻彻底底地走向了两个极端,贝多芬根本就没有想过要把这些情感鞣杂在一起。最后音乐在乐观主义情绪中结束了,但你根本无法理解贝多芬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音乐中的欢乐来得实在是太突然了。

因为提到贝多芬,所以格外喜欢他,也经常了解它的人生与成就作品,我觉得贝多芬就是一座象征着人性中博爱精神的丰碑,任何演奏不出这一点的指挥家都是让人感到失望的。但对我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我能从音乐中察觉到的就是贝多芬的音乐在蕴藏着巨大冲击力的同时还包涵着情感的突然爆发。他的音乐时刻都有可能从一个极端跳向另一个极端,这种跳跃给我带来如此的跌宕起伏,但这种跳跃却又让我感到如此的恰如其分。他的音乐里既有狂暴也有温情,既有止水般的沉静也有难以抑制的激情,正是那一浪高过一浪的决不妥协的情感冲击赢得了我对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无限敬意。

当然交响乐的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当你仍沉醉于流行音乐的时尚形式中时,当你在为DJ舞曲感到吵闹时,当你越来越感受到嘻哈音乐的乏味与无聊时,不妨去听听交响乐,它的每一格音符都好像是在你的心头跳动,每一格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我想这就是交响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交响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第二篇: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是什么让我们萍水相逢?却总的擦肩而过;是什么把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却又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什么让我领略到你的魅力?却又总感觉那般的神秘。交响乐,这就是我对你的感觉!

本学期有幸选上孙老师的交响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因为我太热爱音乐了,我的生活几乎离不开音乐。没有音乐的世界是苍白的。每天晚上,音乐是我的催眠剂,我必须听音乐才能睡着。

当然,我听的音乐什么样的都有。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呢,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几乎每天都有专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接触的多嘛!我现在在的学校军乐队,应该也算是交响乐团,我在里面打小鼓的,因为我的节奏感比较强。在军乐队我了解了不少交响乐的知识,懂得了不少的乐器。都是零接触的哦,体会自然深。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要写对交响乐的感想,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交响乐。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上大学后,流行音乐的洪水早已把交响乐淹没得无影无踪了,直到去年的两只蝴蝶和你是我的玫瑰两个很粗俗的流行歌曲传唱率快胜过国歌时,我开始反思了,便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听了大师的精彩演奏,这样的想法立刻就消失了,其实交响乐很有意思,里面可以夹杂各种动物的叫声,也可以描绘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声音。只要用心体会,就能领悟到音乐大师的良苦用心和艺术造诣.他们的演奏让我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有声世界。其实交响乐不是中国的东西,它是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不过近百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外籍人士为主在上海和哈尔滨成立了两个交响乐团。新中国建立初期,建立了中央乐团、也就是国交的前身,之后相继成立了几个省市的乐团,为数也不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兴旺发展,各地纷纷建立交响乐团,已达数十个之多。但上演作品的绝大多数是外国的,新中国成立之前只有极少几个留学生在外国学习过交响乐的写作,写成的作品也极少。新中国成立之后,几所音乐院校设立了作曲系,并派出留苏学生,培养了一批专业作曲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人才涌现、大量作品诞生,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作品。这些资料我是从图书馆了解到的,像中央乐团的演出我也听过不少,特别令我喜欢和难忘的是《黄河的合唱》,中央乐团尽管历史不长,但是它的确是很优秀的乐团。新中国成立之后,几所音乐院校设立了作曲系,并派出留苏学生,培养了一批专业作曲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大批人才涌现、大量作品诞生,产生了一批具有相当专业水平的作品。仅202_年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就有121部交响乐作品参评、21部作品获奖,可以说取得了很大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由于创作思路、经济条件、作品水平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新作品被各交响乐团上演的却很少,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各乐团经常演出的绝大多数仍然是外国作品,仍然是外国人、外国作品、外国的音乐文化占据着中国的音乐舞台,所以我们中国得努力赶上啊,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我们有义务去感受它,我们有义务去推广它。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交响乐让我认识到了协调与配合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演奏者中有一个分神,那么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相反,只有所有人都全力以赴,才能展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样,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讲求独立的时候,不能忘了合作。只有团结才能奏初更加优美的人生乐章。

俄国作曲家一语切中要害“音乐欣赏的困难一般在于人们对音乐总是怀有过多的尊敬”。他认为首要的事情是“应当教他们热爱音乐”。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平日里我最喜欢听贝多芬的《命运》,这首曲子一直存在我的MP3里,我一直不舍得删除。曲子里那急冲冲的扣门声及作者要“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就会使我马上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命运之神满目狰狞,手持权仗逼近贝多芬的小屋,贝多芬有所警觉,迅速的抓住一把长剑,命运开始扣门了,声音越来越响,最后门被撞开,贝多芬虽然被他弄成了耳疾.痢疾,但毫不退缩,坚定与命运做战:这是一场毫不喘息的战争,但最后,命运屈服了,贝多芬吹出了胜利的号角。《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恩格斯对这部交响曲有过很高的评价,他在给妹妹的信上甚至这样说:“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音乐也没有听过。” 这部交响曲原先并没有标题,后人根据贝多芬自己对这部交响曲的主导动机所做的说明,为它取名为《命运》。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总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交响乐没有国界,不分人种和肤色,正因为这种宽大的包容之心,才能让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在交响乐中虔诚的皈依,达到心灵的无上纯净。

第三篇: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摘要:交响乐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有严谨的结构和丰富表现手法,被称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到古曲主义音乐,再到浪漫主义音乐,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渡。但无论是贝多芬,莫扎特,李斯特,肖邦,还是柴可夫斯基,他们的音乐都是各具特色,精彩绝纶。交响乐又经常被人称为交响诗,它总能给人一种气势宏大,似能压倒一切的感觉。而其中丰富的内容,如同一部史诗巨片一样,将在你面前呈现无数你能想到的以及你想像不到的奇异画面。但最令人感动应该是音乐中包涵着的深刻内涵。本文将以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谈我对交响乐的感受。关键字:《1812》序曲

古典音乐

拿破仑入侵

正文

一部作品,总是蕴含着作者本人的感情,或是他的人生态度,或是他的情感世界。作为听众的我们,又怎能不被感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那激昂的旋律,如同是对命运的呐喊,深深的震撼着我的内心。贝多芬对生命永不屈服的态度,透过他的音乐传递给了每一个听众,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人生。但是,我一听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时,又经不住像大多数人一样,迷上了浪漫主义音乐。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是容易让人着迷的,或许就大多数人而言,柴可夫斯基的名作大部分还是歌舞剧,比如《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等。但今天我想与大家共同探讨的,还是他的交响乐,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1812序曲》。

在课堂上初听这部作品时,并不是十分理解它的全部内容,但是可以感受到像是一场战争的全过程,紧张,庄严,而且对比的感觉十分强烈,开始时悠扬低沉,然后声音逆转,紧张与不安的气氛越来越浓郁,音乐速度加快,声音变大像是战争即将开始的感觉随后又变得轻快起来,感觉像是一个人复杂矛盾的心里一样。不久又被震耳欲聋的声响打破了像是战争开始了,各种乐器开始上演,感觉像是火炮声,马蹄声枪声等等,完全将大家带入了战场上的感觉。最后,庄严的充满胜利的音乐响起,像是预示着战争已经结束,一方已经胜利了.整部作品激励与抒情的结合,对比强烈同时充满戏剧性,并且主题很多,像是奏鸣曲式,但又感觉加入了太多的新主题。从旋律上讲,每段主题都十分悦耳,而且辨识度高,通俗易懂。又不免感觉有些嘈杂。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1812序曲》是以拿破仑的侵略为故事背景的,从拿破仑的入侵,到俄国人民最后的胜利的全过程。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再次聆听全曲,就有了全新的感受。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俄罗斯对法作战胜利70周年而作,其主要内容也就是那场战争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据说首演时列宁在场观看,结果泪流满面,足见这部作品的感染力之强。下面,就让我带着大家慢慢走近这部伟大的神作。

1812序曲——祝典序曲,是柴可夫斯基为教堂的落成典礼而作。

乐曲从一段辽阔的慢引子开始,东正教圣咏着《上帝拯救你的人民》,声音平和而安详。这段音乐较为宁静,描写了战争之前,百姓们安宁的生活。然而又似有它意,在不断地吟唱着“上帝拯救你的子民”时,好像有预感战争即将来临,百姓们对此也只能祈求上帝的庇护。因此,我们又能感觉到社会中的忧虑情绪在漫延。然而不久,这种幽静的气氛就被打破了,音乐中的紧张与不安的气氛越来越浓郁,好像俄罗斯人民的平静生活已经被入侵者打破。乐点越来越快,音响不断增加,恐惧与不安笼罩了整个城市。这时,音乐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此后,骑兵进行曲响起,应该是在诉说着俄军在结集部队,准备与敌人交战。这一段音乐与前一段可谓截然不同,此时,不安的情绪已经被爱国的激情所代替。因而,这一段主要想要表现俄军的爱国情怀及他们的英勇善战。随后,音乐的速度可以说是越来越快,象征着法军的进攻,两军进入了决战时期。此时,你甚至可以明显听出马蹄声和击剑声。马赛曲响起,音乐此刻可以说是大气磅礴,那种气势似乎是可以摧毁一切。我不知道这儿是想说法军侵入使形势越来越紧急还是说战况越来越激烈,但是每一个听众的心应该都被揪得很紧。就当这种气氛差点让听众喘不过气来的当儿,音乐却又慢慢地柔缓下来。马赛曲被辽阔悦耳的俄罗斯风格的民歌所取代,配以柔美的三人舞,似乎是在叙述着俄罗斯人对自己所住的土地的热爱。因为热爱祖国,所以他们更不能容忍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正是在这种音乐巨大的转变中,表现了俄国人民爱国与故土被侵略的激烈矛盾。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柴可夫斯基想告诉大家的或许就是俄国人的勇敢与将给敌人迎头痛击的决心吧。这一段持续时间较长,但事实上,又并没有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在我看来,似乎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即刚开始时,音乐稍带忧伤,后来则又轻快起来,或许是想说明俄罗斯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叫热情的永不放弃的特质。在那一段缓解战争紧张气氛的悠扬乐曲渐行渐远时,马赛曲又再响起,两军正式交战。此后,主部主题与马赛曲交替出现,战况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此刻,听着那振耳欲聋的乐点,听众们仿佛已经置身于那场战役中,看着身边血肉横飞,听着耳边炮声隆隆。后面马赛曲出现的则越来越少,大部分是以片断的形式出现,且速度会越来越快。这好像在暗示着我们战争即将结束,但是战况又是如何呢?

熟悉的俄罗斯风格的主题再又响起,告诉了我们答案,俄军处于了战争的上风。而紧接着响起的俄罗斯民歌则更确定的昭示着俄国人民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又是一段急促的马赛曲之后便是轰鸣的五声炮响,这次使用的是真炮,因而无论是从听觉还是视觉,都给听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随后音乐又进入了一段高潮,似在描绘着战争最后关头的搏斗,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了法军溃败逃窜的画卷。

音乐最后进入了尾声阶段,引子的两个主题在钟声的伴随下,形成辉煌的颂歌。或许这是在告诉我们战争已经光荣结束,并且俄国人民取得了完整的胜利。

然而一切还未结束,当那首上帝拯救你的人民的歌又再响起的时候,那远比引子中更宏大,更激昂的歌声终把俄罗斯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随后响起的隆隆的11声炮声则将这首交响曲推向了最高潮。而这首宏大的交响乐也在这隆隆的炮声和着教堂的钟声结束了。

听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动,我没有泪流满面,有的只是崇敬和热爱。《1812序曲》最吸引人的地方,我想就在于他对画面的呈现,全曲像是在诉说一段故事,在讲述一段历史,有强烈的史诗的感觉。全曲运用了多个主题,而且风格各异,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他能驾驭多种音乐风格,将他们运用在他自己的作品之中,就像他在《天鹅湖》中的《西班牙舞曲》,有人说柴对于西班牙风格的诠释,比西班牙人还西班牙人,还有《胡桃夹子》中的《阿拉伯舞曲》,也呈现的异域风格十足,听过众多的作曲家的作品之后,发现,听柴的作品就好像是一次世界性的游历。另外,柴可夫斯基对于乐器的驾驭也十分出众,他在当时钢片琴刚刚问世时,就将他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而且运用的恰到好去,在《1812序曲》中,柴运用了三角铁,钟等特别音色的乐器,为全区增色许多。例如鈡的运用,使结尾处的胜利更加辉煌,更加庄严,辉煌。

柴可夫斯基,俄国最伟大的音乐大师,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产。《1812序曲》虽不像《命运》《欢乐颂》般被人熟知,但他的魅力也足以让人在聆听过后为之倾倒,它以它的激情,他悠扬的旋律,为人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新浪博客

天津日报-编读有约-第12版-202_.12.27 交响乐欣赏

第四篇: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从小到大,我一直离不开音乐。听妈妈说,小时候我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便能够唱下一段歌曲。而我,便一直伴着音乐长大,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我从小时候起,便对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奇才充满着敬佩之情。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一个学期真的很短,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还记得当齐老师给我们上交响乐发展历程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我当时真的被老师那种对交响乐深刻的理解所感动,也感受到了老师对交响乐的痴迷。

经过齐老师对交响乐一些人物的讲解,我真的喜欢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贝多芬。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就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喜欢那种逆境中挣扎后迎来的阳光,喜欢的是那种人性的坚持和生命的阳光与安宁。在维也纳首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

从古典音乐中陶冶高雅情趣;从对巴罗克音乐之逻辑与秩序的抽象感觉中,可以找寻到人类智慧的崇高;从宏伟、气派、壮丽的音响里,可以体会英雄的人类形象;从富有动力感的节奏中,可以体验人类明确的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理想彼岸的向往;从乐思精美的演变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创造力及追求高雅;从小提琴音乐中寻找隐藏在乐谱中的色彩;在圆舞曲中踏着节拍与音符起舞;在诙谐曲中捕捉音乐丰富的喜怒哀乐„„

音乐总是在不断地超越。欧洲音乐史,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音乐家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音乐与人性、思想和生命的关系的过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满了大量令人欣喜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乐句或激昂、或柔情、或愤怒、或欣喜,它们都是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感情的外化表现。

音乐便是拥有这样一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神奇。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

我认为,交响乐总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交流。

所以交响乐没有国界,不分人种和肤色,正因为这种宽大的包容之心,才能让每一个角落的人都能在交响乐中虔诚的皈依,达到心灵的无上纯净。而我,从此喜欢上了早起,喜欢一个人独自在毓秀园听着交响乐章,也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新的升华。交响乐对于我来说,真的比流行音乐好多了,百听而不腻。而莫扎特、贝多芬等交响乐大师丰富的音乐知识和超高的音乐内涵修养也让胸无城府的流行音乐歌星们自行惭愧。

第五篇: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很幸运的抽中了点评的这次活动——北京交响乐团202_演出季-大师系列五,参加地点是中山音乐堂。这次活动是每人2张票,很不错,特意报名带老妈去。老妈退休以后就一直奔波各老年合唱团,热衷音乐,所以带她去感受感受。正巧在母亲节前夕,也算提前过节吧。

中山音乐堂在中山公园里边,老妈对这比我熟悉,她还曾在这个台上参加过合唱团的表演,故地重游啊,呵呵。

我对交响乐的认识还停留在初中,那会学校的金帆交响乐团每年都会在新年之前做新年音乐会的演出,学校组织全校去听。不过那会就是听个热闹,现在依旧是听个热闹。

这次的曲目是莫扎特: <费加罗婚礼> 序曲、埃尔加: 弦乐小夜曲、埃尔加: 威风堂堂进行曲第一号、弗朗克: d小调交响曲。

指挥:简·莱瑟姆·凯尼格 JAN LATHAM KOENIG conductor,一个瘦干巴老头,每每上场都面带微笑并与首席小提握手,一看就是容光焕发,指挥起来也激情四射。

几首曲子只有威风堂堂进行曲仿佛略有耳闻,好像在学生时代的那堂音乐课里出现过这个名字,但也只是名字而已。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这种外行自然也最喜欢威风堂堂这种进行曲,激昂的曲调会让人精神振奋。另外除了感受音乐给人带来的愉悦,另外能做的就是细心聆听每一种乐器所发出的美妙旋律,管乐、弦乐、打击乐…… 感谢点评给了我一次被交响乐熏陶的机会

交响乐欣赏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