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编辑:梦里寻梅 识别码:12-900408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05 22:47: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云集镇飞龙村书记助理刘亚

云集镇位于长寿区东北部,与涪陵、垫江、丰都三区县接壤,管

辖着长寿湖东岸绝大部分区域,肩负着保护长寿人民大水缸的良好水质以及沿岸优美环境的重任,环境保护压力非常巨大。面对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庆市建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寿区实施“五型长寿建设”、长寿湖东岸开发等历史性机遇,进入“十二五”规划期的云集镇经济必将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说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忽略环境保护,必将遭受环境的惩罚。我国在这方面有着非常深刻的教训,很多地方经济刚刚发展起来,地区环境就遭受到严重破坏,逐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那么云集镇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地区经济与环境破坏双重“增长”现象,才能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笔者认为,云集镇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一湖一山”造就的独特自然环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摒弃落后的经济发展思想,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不断促进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认清环境保护同镇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

策,是云集镇实现“十二五”规划,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集镇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的不断提高和加强,为云集镇环境保护提供物质基础与技术支撑。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云集镇经济发展的未来。

其次,坚持发展经济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不注重环境保护,一味地只顾发展经济,可能会带来短时间的繁荣,但这只能是“饮鸩止渴”。如淮河与太湖的治理就是很惨痛的例子,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淮河已不可能恢复昔日的容颜,太湖也不再拥有原来的美丽。因此,云集镇的经济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一湖一山”优美的环

境作为代价,走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

再次,环境问题究其产生的根源,是发展不足或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才能解决。云集镇是长寿区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一个镇,经济发展的压力非常大,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必须依赖于经济的发展。

因此,保持环境保护和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能积极面对,无法回避。

二、云集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云集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传统意义上最为严峻的环境威胁——工业污染,在云集镇表现并不突出,现阶段环境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水资源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活垃圾处理三个方面。

1、水资源保护方面

云集镇紧临长寿湖,常年雨量充沛,水资源相对丰富。但传统种植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高密度养殖产生的集中污染以及临近区县榨菜加工过程中废盐水的直接排放,都严重威胁着长寿湖作为长寿区最重要饮水源的水质安全,也给云集镇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其中,辖区内的两个主要供水源——飞水洞水库和黑沟水库表现最为突出。以黑沟水库为例,其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华中场镇提供饮用水。但出于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202_年以政府的名义发包给了福胜村十组两村民,用于旅游开发和适当的清水养鱼。但事实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旅游开发成为一句空话,清水养鱼也没有得到兑现。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承包方在黑沟水库进行着高密度的肥水养鱼,向库中投入了大量动物粪便和化学肥料,再加上水库周边区县榨菜腌制池直接排放的废盐水“推波助澜”,直接造成了黑沟水库水质的变差变坏,严重威胁着场镇及周边近202_户居民的饮水安全。

2、森林资源保护方面

云集镇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辖区内共有森林61059.39亩,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37991.5亩(占全区面积的34.55%),202_年至202_年度又实现退耕还林13888亩。但是,受短期的经济利益驱使,有的地方时常存在乱砍滥伐现象。同时,退耕还林政策也未能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这么多年过去了,多数地方只见“树”不见“林”。更有甚者,个别农户已经开始在“退耕还林”的土地上复耕间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云集镇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困难重重。

3、生活垃圾处理方面

关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一直是困扰云集镇政府多年的难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场镇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由于缺乏必要的处理设备和手段,云集场镇的生活垃圾一直是采用集中填埋的方式处理。然而,生活垃圾在填埋前集中堆放产生的刺鼻臭味、滋生的蚊蝇臭虫,让过往行人难已忍受,也让临近的居民怨声载道、胸埋苦水;填埋后又会造成地下水污染,直接威胁着当地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积怨日增,很容易导致群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对立。虽然现在矛盾还没有升级,但却是影响安定团结不可小视的诱因和潜在的维稳隐患。同时,农村一家一户零散的垃圾堆放,也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环境卫生,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要求。

三、实现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是着力解放思想,加快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云集镇北连长寿湖、南依东山,这“一湖一山”造就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发展附加值高、污染小的特色农业和旅游业,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优美自然环境带来的好处,从而自觉参与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

二是提高公众意识,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充分利用村村通广播这一有利条件,广泛普及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识,努力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注重垃圾的回收、分类和处理,实现循环再利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三是做好环评工作,转变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认真执行《环境保

护法》,遵守“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积极推动 “低碳经济” 发展,对不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合理引导资金投向,增强科学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摒弃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是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环保违法成本。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标准,健全执法程序,严格执法,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让守法者得利益,违反者受处罚。

五是积极创造就业机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落实“十二五”规划内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创造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工作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朋友的收入,提高云集人民的幸福指数。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能够认真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确保落实到位,加强水资源、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生活垃圾的回收处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能够解决好云集镇域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问题,就能在经济发展、镇强民富的同时,让“一湖一山”永远保持“碧水青山”。

第二篇:镇域经济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出现了一定突破和跨越,全镇GDP保持了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202_年达到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202_年达到112万元,其中烟叶税收57万元,工业和商贸流通税收55万元,完成县下达我镇财政收入的13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达到2308元。但是,与县内经济强镇,与五县(市)乡镇相比,我们的思想还不够解放,步子迈的还不够大,经济增长比较缓慢,农产业发展没有形成气候,效益不明显,尤其是在工业发展方面,不利因素众多,工业化发展举步维艰,是我镇经济发展的最薄弱环节。

通过参观学习活动、横向和纵向对比,我镇干部收获很多,触动很大,产生了增强店子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业兴,则整个经济兴;工业强,则整个经济强。因此,下一步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找准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这对于推动店子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工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处于核心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工业发展了,形成产业支撑,才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才能促进农副产品加工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的物质基础。

下面结合我镇资源实际,就我镇目前五大农林产业状况、工业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找差距,找不足;就如何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地林场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让潜在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现实优势;就如何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培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形成城乡发展的结合、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结合;就如何解放思想,重点突破,进一步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方略,又快又好发展我镇镇域经济做如下方案:

确定我镇镇域经济发展方向

店子镇是一个区位十分偏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典型的农业大镇,在这方沃土上拥有林、畜、烟叶核桃、蘑芋、木耳等土特产品资源。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对这些特产进行深加工,甚至精加工都没有,使这些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益。多年来,工业发展始终是制约我镇经济发展的瓶颈,我镇矿产资源较匮乏,地理位置不利,过去,我们也花了很多力气搞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但是,由于受条件限制等因素影响,少数干部对工业化认识存在误区,引进来的几家矿产业处于停产状态,一直没有产生效益,做了很多无用功。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经过多方考证、多次讨论后,镇党委政府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活镇,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紧抓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山林资源特色,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化”,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强镇富民道路。

我镇在1994年至202_年,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黄姜产业,202_年以来黄姜产业衰退,农业经济主要依赖于上级扶持的烤烟种植业,除此以外,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前景广阔的新产业

作为龙头,山羊养殖一直在原地徘徊,羊产品加工业为零,桑蚕业也刚刚引入。巩固发展现有烤烟、山羊、桑蚕产业,同时寻找和培植新的产业,如魔芋种植和加工、香椿种植和加工、中药材种植和开发等,科学统筹布局,勇于探索,务实肯干,从中找到一个类似于黄姜的产业做大做强,是我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当务之急。杜绝形式主义,能引资的以公司带动,充分利用外地公司的信息科技平台带动产业,不能引资的先发展,把数量和质量搞上去,形成规模,形成气候,以规模带动效益,以规模带动加工业带动招商引资,进而形成产业链条,如山羊产业、蔬菜产业的香椿、蘑芋,要做成产业专业镇,产业品牌镇。

我镇山地林场经济确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我镇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1摄氏度,平均降雨量700-900毫米之间,平均海拔650米,全年无霜期240天,适宜多种药材、经济类作物种植,此外,我镇工业零污染,劳动力资源丰富,山场辽阔,诸多因素促使我镇选择一条富于山区特色的新型工业结合农林产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又称为“一点五产业”,国内一些乡镇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做足1.5产业文章,取得了辉煌成绩。取己之长补己之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充发分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1.5产业发展,方是我镇发展经济壮大产业的根本之道。目前我镇处于打基础,抓产量,抓规模阶段,切忌急功近利,否则事倍功半。1.5产业是交通不便利、矿产资源贫乏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国范围看,仅少数乡镇走得早,我镇要紧抓机遇,因地制宜,迅速发展,以期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采取措施:

一、紧抓机遇,搞好整合,巩固提升建材业

建材业:全镇对工业经济贡献较大的企业主要有店子村水泥预制板厂、土地岭红砖厂、金杨木加工厂,202_年新上了一个年产值150万元,纳税5万元,年生产600万块砖的免烧砖厂。截止目前实现年工业总产值900万元,同比增长16%,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90%;工业增加值260万元,同比增长7%;入库税金25万元,占目标任务的83%。但近来来随着建筑业兴起,各地纷纷建立制砖制板厂,我镇各建材厂销路主要是针对本镇和邻乡镇需求,市场较为狭小,发展空间有限。

对于现有建材工业,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巩固和提升。以水泥预制板和免烧砖为龙头,带动农村产品加工和第三产业的齐头并进。重点是抓紧集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搞好企业资源整合,提高竟争力,扩大板、砖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满足本镇和周边五个乡镇的需求,年产值力争达到202_万元。

二、做大做强三大产业

立足店子资源实际,在202_年特色产业发展基础上,突出发展烤烟、马头山羊、桑蚕三大

产业。继续从组织领导、优惠政策激励、技术服务指导等方面重点倾斜,确保202_年发展烤烟面积5000—6000亩,产量1.3万担以上,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以上,培育前庄、南坡、檀树河、小坝河四个种植面积过千亩的烤烟专业村;发展山羊3.9万只,当年出栏量2万只,实现养羊收入600万元;兴桑1000亩,培植养蚕示范户40户,养蚕100张。

合理布局,调整产业区域发展结构。按照“高山种烤烟,低山养桑蚕,半山种药材,草场养山羊”的布局,小坝河、漕河、兰河三条河沿线的7个村以发展烤烟产业为主,其中前庄、小坝河、檀树河三个村作为烤烟专业村,每村种植面积将超过1000亩。大坝河沿线的8个村重点发展桑蚕和中药村材。山羊产业按照各村养殖适宜程度,将全镇山羊发展划分三个区,即张家坪、七里沟、天宝山、马鹿坪、檀树河定为山羊发展一类区;李家坡、大坝塘、北山沟、铁山寺、前庄、小坝河、牌楼定为山羊发展二类区;店子、南坡、瓦架子定为山羊发展三类区。以划分的区类分解山羊饲养任务目标,确保全镇山羊的发展总量。

1、扩大面积,强化服务,主攻质量,巩固发展烤烟产业

店子镇地处鄂西北边陲,境内70%的面积属于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790米,全年无霜期280天,土壤以黄沙壤为主,十分适宜烤烟的生长。自202_年以来,我们把烤烟产业当成农民、财政双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经过近七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年稳定烤烟面积4000亩,产烟过万担的郧西烤烟第一镇。202_年,在旱涝灾害轮翻袭击的情况下,仍实现产量65万斤,产值260万元,税收57万元,农民销售2万元以上3户,1万元以上136户,取得了较好的效益。202_年发展烤烟面积6000亩,计划产量1.5万担,产值500万元,实现税收100万元。

烟叶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促进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确保烟农增产增收的惠民工程。多年来在烟草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狠抓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176万元,按照烟水、路、炉三配套的要求,重点倾斜集中连片的区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烟水配套上。店子山高坡陡、水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烤烟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在育苗移栽的关键时期,最易出现干旱,为此我们多方筹资,建水窖295口,建大型蓄水池43个,建1条长1200米的引水渠。二是在烟炉配套上。自202_年来累计新建密集式烤房20个,小改密50个,新建普通烤房600个;三是在烟路配套上。烟区交通不畅成为制约店子烤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解决烟农运输难问题,我们组织农民新修通组公路20公路,维修烟区通组公路100公里,确保全镇烟叶生产不受影响,实现增效增收。

烤烟产业劣势在于单位效益较低,坡地每亩纯收入约800元,平地每亩纯收入1000元左右,从育苗、栽培、田间管理、采摘、扎板、烤制到销售,耗费人力大,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烤烟产业优势在于,政府扶持力度大,销路有保障,收入较稳定。在目前我镇经济落后,半劳力大量闲置的情况下,继续发展好烤烟产业,对实现农民稳步增收,解决贫困农村脱贫,促进农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为将来新产业的发展积累资金培养一批科学种植能手和管理人才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烤烟产业,依然是我镇的基础产业,将来的烤烟工作重点,应当注重加大技术含量、培养品牌,发展品牌优势以增加单

xff88772009-03-01 15:04:04

镇域经济:特色就是竞争力

实践出真知

黄伙有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工业化是镇域经济的支柱,壮大镇级经济总量、增强镇级财政的实力,必须大力推进镇域工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基础,是促进镇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城镇化是促进镇域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此可以推动镇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因此,我县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镇域“三化”发展上,坚持镇域经济的发展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来进行,实现县域经济与镇域经济相互推动、协调并进。

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为促进镇域经济向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我县在指导镇域经济发展时重点抓好发展规划。

一是抓好城镇发展规划。制定了“县城为中心,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镇为依托,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推荐新城镇、天堂镇、六祖镇成为省定中心镇,并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地区发展的龙头。还将稔村镇和车岗镇定为重点发展的城镇,使全县城镇布局更合理,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的带动作用。二是抓好各镇的产业布局规划。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打冠军”的思路,指导各镇发展特色经济,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根据各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状况和传统优势,通过产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利用各镇资源,力求做到镇镇有特色、镇镇有主导产业,在全县形成分工协作、互补促进的产业体系。目前,新城镇成为省级的不锈钢制品专业镇,勒竹镇为著名的畜牧大镇,天堂镇成为县重要蔬菜生产基地,太平镇以果品加工为主业,六祖镇以旅游业为特色,水台镇以花卉、水果产业占优,稔村、东成、车岗等镇成为我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基地。三是抓好园区规划。我县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抓好省道沿线各镇工业园区建设规划,要求有条件的镇建1到2个工业园区,构筑好项目承接载体,促进镇域工业发展。

着力点在于优化投资环境

在地理位置并不优越的镇域内,如果没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发展经济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近年来我县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扶持镇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着力点。

一是下大力气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完成了县城四大出口的改造,建立起与周边县市连接的便利交通网,提升了城乡电网的供电能力,完善了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二是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深化政府审批制度,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上下一心思发展、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

镇域经济快速发展关键是要加大投入。在镇级财政实力薄弱、资本积累困难、政府投资力不从心的情况下,我县把推进镇域“三化”发展的突破口放在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和项目建设上来。

镇域“三化”发展必须以工业化为核心。我县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重心下移到镇、村,以此推动镇域工业的发展。要求各镇树立“工业立镇”思想,将各镇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各镇、村都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选派得力的领导干部专门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各镇抓项目的责任人,并要求一把手亲自抓、具体抓。各镇抓住珠三角经济区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利用好各种积极因素,引进县外的资金,促进了一大批项目上马。近年我县先后有欧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科健织造、华实松香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上马,不锈钢制品、雨具、皮具、针织服装、果品加工、林产化工等支柱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镇域工业总量迅速壮大。去年,全县共引进项目128个,引进资金12.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全县镇域工业总产值达84.3亿元,同比增长19.5%。我县还先后获得“中国果品加工之乡”和“中国不锈钢餐厨具之乡”称号。

在抓好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农业项目、城镇项目并上。近年来,我县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建设资金,以开展“大禹杯”竞赛活动为契机,抓好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建设,对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几年来,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达到1.7亿多元,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县还把城镇作为一个大项目来开发建设,按照“启动民资,经营城市”的思路,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投入相结合,运用现代市场经济手段建设城镇、管理城镇,推进城镇化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推进高尚住宅小区项目开发,并带动配套建设了一批桥、路、堤项目。目前,累计启动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亿多元,使县城架构拉大了两倍多,人口增加了一倍,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县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集中力量加快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在加快县城改造建设的同时,帮助天堂、六祖、稔村、车岗等乡镇进行道路、卫生环境改造。全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达10亿元,有力推动了城镇规模的扩大,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8%。

第三篇:镇域经济

标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确保低生育水平稳定。由于人口基数大,加之受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202_—202_年)的影响,202_年以来我镇人口出生率和自增率呈结构性回升态势。人口惯性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如果人口增长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就得不到有效增长。因此,继续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平抑人口出生高峰、稳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 有效控制人口也把广大育龄妇女从繁重的哺育负担中解放出来,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经济发展中去。

(二)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出生人口素质,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打好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首先必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筑牢人口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要大力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特别是预防出生缺陷的科学知识,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优生检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实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服补叶酸等出生缺陷早期干预措施和“优生促进”工程,全面落实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六项措施,推动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有效机制,大幅度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进而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我镇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三)注重解决人口结构性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在人口结构方面最为突出的矛盾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持续时间过长,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认真落实禁止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强化宣传教育、利益导向、全程服务、规范管理、严查“两非”等五项措施,严厉打击“两非”行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总体看,目前我省人口仍属于成年型人口,但是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必须未雨绸缪,及早积极应对。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制定和落实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完善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

(四)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流动人口是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频率和速度日益增大。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农民工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要求,切实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加快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机制,确保实现全国“一盘棋”、“三年三步走”(202_年省内“一盘棋”、202_年重点区域“一盘棋”、202_年实现全国“一盘棋”)目标。积极推进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全员化、网格化和均等化,完善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功能区规划,引导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情,它是国家为加强和改进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变“处罚多生”为“奖励少生”所做的制度性安排,是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实现重大转变的标志性举措,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农村产业政策及各项措施,对于农村能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努力求发展的农户,给予政策扶持,并采取有力措施落实,使利益导向机制建设有了新亮点,迈出了新步伐。

一、强化措施,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协调银行贷款,优先选择劳转项目,优先提供“阳光工程”技能培训,优先提供生产技能培训,二、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对计划生育搞得好的贫困村,品税在“一村一品”建设中,提供政策支持,优先安排上项目,同等条件下提供政策扶持资金促其发展,使其生活不断提高;对于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国债项目沼气工程建设中优先考虑建池,使其早受益、早发展、早脱贫。

镇域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影响和决定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要缩小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努力实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加快镇域经济发展步伐,提升镇域经济总体实力是关键。就八寨镇而言,如果从这几年来的发展变化看,经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长远和全局看,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目前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仍然与之相距甚远,要想实现与先进发达地区同步甚至超越的目标,仍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来,八寨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以“聚精会神搞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理念,立足于群众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标,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建好两个支柱,打牢三个基础,实现四个突破,培育五个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通过抓基础、强后劲,调结构、促增收,使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文明小城镇,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一、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完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大建设投入力度,改善以水、电、路、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修建和改造了农田灌溉沟渠30余千米,改善了5000余亩农田的灌溉条件,解决了6400余人14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了农村电路电网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农村通达工程,乡村公路硬化改造80余千米,全镇自然村通路率达到98%;农村有线电视和电话覆盖率分别达到75%和97%以上。

二、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多元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按照“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的原则,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建设五大基地和建好两个支柱、重点培育五个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目前,烤烟、畜牧两个支柱产业效益明显,五个特色产业正在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发展格局。

三、集镇建设品位进一步提升,市场带动能力明显增强。走“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发展路子,以建设“市场带动型”集镇为目标,以优化环境、规范市场、完善功能为重点,大力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集镇各主干街道的柏油铺设及水泥路面改造,完成了“四纵四横”八条街道的规划及前期开发工作,完善了大牲畜交易市场、农贸综合市场、市政休闲广场等配套设施,集镇整体综合功能明显增强。

四、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总量明显提升。树立“无商不强、无商不富”的理念,大力招商引资,狠抓非公经济发展,使非公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目前,全镇非公企业已发展到了10余家,涉及农产品、木材、药材、建筑等行业。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而且还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群众增收,助推了镇域经济发展。

从目前镇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追赶先进发达地区的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一、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观念上还比较保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创新意识不强,闯劲不足,投资、经营和发展的胆识和魄力不够,顾虑重重,不敢尝试,害怕承担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和束缚了发展步伐。

二、基础薄弱,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通过不断加大投入进行夯实完善,全镇的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一些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其基础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与之差距甚远,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农业发展后劲依然显得不足。

三、产业化程度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群众增收,但从总体来看,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产业经济效益不明显。主要体现在科学化程度不高,产业和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规模化程度不高,总体实力不强,难以形成聚集效应;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经济、优势经济、龙头经济不突出。

针对八寨镇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推进镇域经济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必须要结合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狠抓措施落实,做到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统筹推进,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考虑长远,才能推进镇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转变观念,破除影响发展的思想障碍。思想解不解放,观念更不更新,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镇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效。因此,在推进镇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解决思想和观念上的问题,进一步破除保守、落后的思想,坚决清除影响、制约发展的一切思想障碍,放开手脚,打破常规,大胆闯、大胆干,要有敢为人先、敢担风险的意识;其次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等依赖思想,坚持自立更生,积极创造条件,抢抓机遇,依靠自身谋发展。

二、依托优势,推进产业科学化调整。发展镇域经济必须要以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发展程度影响决定着镇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努力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切实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水平,努力推进产业发展科学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提升产业档次与实力,实现产业与国内国际市场的对接。

三、夯实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进镇域经济发展首先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而薄弱的基础设施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把强基础、增后劲作为促进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重点加强以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优化发展环境,努力降低农村群众的劳动成本投入,加快发展步伐。

四、城乡统筹,实施强镇带动战略。城镇对于聚集第二、三产业、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并利用好城镇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水平,优化城镇环境,大力招商引资,以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发展,推进非公经济的发展壮大,从而增强城镇吸附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经验的能力,以城镇的发展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最终实现镇域经济的发展。

五、龙头牵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镇域经济发展要靠产业来支撑,产业发展则需要龙头来牵引。因此,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提升镇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力度,进一步壮大企业群,努力发挥聚集效应,以企业群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整体实力,大力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意识,努力打造精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业效益。

二、围绕“半小时经济圈”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

下一步,我镇将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小城镇向集约化发展。围绕打造“半小时经济圈”的目标,将公路、街道建设与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城镇管理水平;以“整脏治乱”工作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环卫设施安装,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美化、净化城镇环境,创建文明卫生城镇,202_年,我镇力争完成集镇三轮修编工作,继续抓好集镇中心通道建设和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力争更多建设指标,为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通过招商引资大项目的带动,实现集镇扩容及城镇率的提高。如今,本庄的集镇功能和形象正日益提升,以集镇为中心的繁茂经济正逐渐复苏,并向四周不断辐射。据统计,每月由本庄镇发往广东、贵阳等地的猪、牛就有数千头,禽蛋上百万枚,同时,饲料、肥料、钢材等物资大批量流向周边乡镇,本庄作为石阡县西边经济贸易中心的独特魅力正在逐步彰显。

第四篇:低碳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对话人 徐震 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党组书记、厅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赵晓

点击一

焦点关注

从环保角度关注金融危机

关键思路

金融危机催生了以绿色新政为主的发展策略

记者:国际金融危机暴发一年来,对全球各国的经济社会都产生了巨大冲击。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我们应当怎样认识?

徐震: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源于美国,但深入思考一下,问题显然没有这么简单。

任何危机的暴发,都是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通过某个触发点暴发出来的。可以说,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这次金融危机不过是实体经济危机的触发点,是金融、能

源、粮食和环境问题长期积累、相互叠加的总暴发。

我认为,即使不以金融危机的形式暴发出来,长期积累的这些矛盾,也会通过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引

发全球性的危机。

金融危机是金融体系中充满了巨大泡沫所致。然而,过度的金融泡沫背后是过度的消费,过度消费的背后是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环境的生产与交易。所以,危机必然会在资源环境面前或多或少地先行表现出来的。资金运动作为物质运动的表现,现代金融危机的根源总是可以在其相应的物质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中

找到影子。

首先,全球范围的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全球金融危机尚未见底时,油价却早已提前见底,甚至又开始翻番上涨,石油危机引起的国际争端和摩擦更是此起彼伏。

其次,能源过度消耗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预测,本世纪前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会继续上升,温室效应将进一步显现。而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就是过度使用煤炭、石油等化

石燃料。

第三,能源和环境危机引发长久性的粮食危机。202_年和202_年世界粮食价格猛涨,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这一轮的粮食价格上涨,性质与以往有很大不同,以往的上涨都是短暂的,通常在下一个收获季节就会恢复正常水平;而这一轮粮价上涨却是一种长期趋势。这主要是全球人口持续增加、人类食物链进一步升级、一些国家把大量粮食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使粮食经济和能源经济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包括全球变暖引起的淡水资源短缺、表土流失和温度升高等导致粮食增产困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次全球性的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们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靠化石燃料的发展模式出了问题,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金融危机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后

果异常严重。

记者:作为环保工作者,在金融危机中有哪些要关注的?

徐震:我们尤其应当关注的是,这次金融危机催生了以绿色新政为主的发展策略。面对这次金融海啸,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短期最迫切的任务,当然是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努力保持

市场不至于崩盘。

但是,国际社会也清醒地认识到,继续沿袭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继续使用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的交易体系,只会陷入金融危机和能源危机的轮回宿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危机,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去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

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郑重地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集团积极响应。今年4月,伦敦20国峰会发表声明,明确承诺:“我们同

意尽力用好财政刺激方案中的资金,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这次金融危机昭示着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经济走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前台。确实,将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也反映了绿色新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各国政府主导下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危机,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当前国际经贸领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绿色壁垒正在成为世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一些发达国家肯定会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比如个别国家热衷于实行的“碳关税”条款。

应对这种国际政治经济的竞争,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尽管在一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层面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基于各自利益,会有分歧和摩擦,但在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是要朝向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向以绿色创新为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荣蓉)[我来说两句] 点击二

焦点关注

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关键思路 危机带来大变动、大调整,环境保护必然置身其中

记者:我们对历史上那些经济危机分析后可以发现,每一次大的危机过后,都有一个世界格局重新变动

或者调整的过程。

那么,在这一次的过程中,我们的环保工作会受到哪些方面的影响?

徐震:确实,这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利益大变动或大调整。而这种变动或调整,又取决于人们 在危机中如何去应对,如何在经济大变局中成功转型。这其中,就包括了我们环保工作者常说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

无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调整,还是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引起的调整,都是这样。这可以看作是危机对发展与文明的洗礼,是由危机逆生出的一个积极因素。因为,没有这种推力,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级政府,就没有调整结构的压力和动力。当市场前景很好,人人有钱可赚、企业稳稳当当时,不会或者很少有人会自觉主动地调整结构;只有当市场发生了变化,产品没有了销路,或者出现了能源、资源、环境的危机,才会去追求新的技术、新的工艺、新的替代产品。

我们既要看到这一轮危机给环境保护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看到它由“危”转“机”的有利一面。

点击三 焦点关注 环保工作的机遇

关键思路

进一步把环保在发展中的地位推到新高度

记者:金融危机给环保工作带来哪些机遇?

徐震:一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风行有利于提高环保在发展中的地位。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出现了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关联度降低的现象。一方面,这些国家用相对清洁的、高热值的天然气和石油代替了污染重而热值低的煤炭,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少发达国家把重污染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通过进口商品来满足其国内的社会需求。

中国目前却正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基础建设摊子庞大,出口产品数额巨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就难以避免。从全球一体化的视角看,没有中国的参与,防止全球气候变暖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早日进入低碳发展模式,必定成为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环保工作从性质、责任和难度上,会比以往有很大的变化,也会进一步把环境保护推到新的高度。

二是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必然要求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由于长期粗放地发展经济,我们一方面进行着竭泽而渔式的资源使用;另一方面已经或即将开始面对这种资源短缺状况。毋庸置疑,这种双向受挤压的资源境遇,不是我们所要的现实。如果不从现在起就予以充分重视、拿出对策,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是节能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必然要求重视环境保护。从本质上讲,节能减排同发展低碳经济是一致的,节能减排面对的难题,也就是发展低碳经济面对的难题。

这些年,节能减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国工业阶段的重化工工业特征明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污染物。我国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管理方式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我国的企业形态还不完善,创造、研发能力严重不足,大多进行着低水平制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因此,我们的节能减排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四是绿色壁垒挑战必然要求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我们既要防止国际间利用低碳经济再度抬高绿色壁垒的门槛,甚至利用其来限制中国发展,又必须顺应世界潮流,利用包括倒逼机制在内的各种手段,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逐步缩小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技术标准差距,主动破解绿色壁垒。

点击四

焦点关注

扩内需、保增长战略下的环保工作

关键思路

积极做好减排、面源污染整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创新、环保制度建设工作

记者:我国实施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环保如何配合这一战略?

徐震: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孕育了环保工作的新着力点。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决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开拓国内市场,及时调整走“内源性发展”的道路。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出现了向好的势头。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一段时间的国家政策,更是一项长期战略。

环境保护必须积极适应这一战略转变,在以下几个方面顺势而为:一是在工业化过程中抓减排,以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要使保增长、扩内需稳步推进,必须加快推进工业化,同时也必须继续坚持污染减排,并以此作为倒逼机制,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特别要注重解决重化行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从总体上遏制污染加剧的趋势,走出一条工业化与环境保护双赢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抓面源污染整治,以保障食品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农村生活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等,都呈现出面源性,治理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比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更复杂、更困难。我们要在前些年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重视系统性、适用性的技术开发,来切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三是在推进城乡统筹中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我国的城乡建设中,基本建设势头猛,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始终是一块“短板”,有许多欠账,尤其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更加滞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我们有一个良好契机去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抓绿色创新,以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此次扩大内需有一条原则: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我们要十分重视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绿色创新,努力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发展,提高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

五是在改善民生中抓环保制度建设,以提高环境安全保障。要把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把环境安全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系列环保制度创新,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全社会的环境安全。

点击五 焦点关注

环保部门如何应对危机

关键思路

开阔视野,增强信心,理清思路

记者:面对当前经济形势与机遇,从工作层面而言,环保部门该如何应对?

徐震:最近,浙江省环保厅就应对危机、如何开展环保工作,组织了一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大家认为主要有3点收获:

一要认清大势,开阔视野。我认为,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五个看到”:看到我们面临的是一场金融、能源、粮食、环境等多重危机叠加的世界性危机,并由此催生了“绿色新政”。促进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也就是低碳经济因此成为国际潮流,围绕以新能源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开展角

逐。

看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中结构严重失衡、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等问题,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应当顺应潮流,清醒地主动参与新产业革命,并努力抢占制高点,构筑

生态高效的产业体系。

看到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既有低碳经济风行将提升环保地位的优势,又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孕育着环保工作种种机遇和要求,也要认识到经济运行低迷给环保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看到环境保护所处的历史方位。国际上的应对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等举措已走上全球政治经济的前台;国内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走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科学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党和政府的决策层面。

看到当前已进入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时期,认识到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发展方式问题和经济结构问题,要以环保倒逼机制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护环境必定要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必定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必须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看到这5个方面,就能使我们的进一步打开视野、拓展思路,进一步把握工作规律。

二要统一思想,增强信心。通过这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形势判断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特别是在一些具体

问题上消除了困惑,形成了共识。

进一步坚定了环保优化发展的思想理念。破除了“环保与发展是矛盾的”、“先发展后治理不可避免”、“环境保护制约了保增长”、“促转型影响保增长的效率”等不正确或者不合时宜的论调和观念,坚决把环境换取

增长全面扭转到环境优化发展上来。

进一步把握了环保服务与监管的内在统一性。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是环保部门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所在。行政监管就是公共服务,监管的出发点、过程、目的都是服务;同时,要不断地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进一步认清了环境保护的规律性、阶段性。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环保工作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潮流,把握时机、节奏和力度。在应对国际低碳经济潮流中,我们同样要顺应大趋势,未雨绸缪、做好准备,既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挑战,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和各种应对工作,又要着眼当前,看清国情,着力抓好污染减排等工作。

进一步明确了与使命相匹配的队伍素质要求。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升增强参

与宏观决策 的能力、综合协调的能力、运用媒体的能力、社会组织动员的能力。这4种能力是从新的视角,对处

于转型时期的环保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三要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今后一个时期的环保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在战略层面上,必须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以构筑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以环境保护优化发展的路子。

要以生态文化为先导、以生态经济为支撑、以生态环境为保障,“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环保工作定位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驱动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维护文明成果和

人民权益的重要保障力。

在近期工作重点上,必须围绕“保稳促调”大局,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坚持把结

构调整、转型升级作为环保工作的根本出路。

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环保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措施,努力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

整治促进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

在当前的工作重点上,要按照浙江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行动计划、“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着力抓好污染防治、主要污染物减排、生态创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坚持严格准入、严格执法、严格防范,切实加强监管,维护环境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要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载体,提升能力、提升层次、提升实效。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就要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为人类提供生存条件和活动空间,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在千万年以前,追溯到生物的进化,从单细胞动物开始,到直立行走的人类。最初的人类,因为对万物的不确定,内心里谨慎而迟疑,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他们祭神、占卜,做各种事情来探视自然的心意。渐渐地,人类走向文明,也拥有了更多盲目的勇气,开始探索自然、了解自然,自以为熟知自然,掌握自然,于是越来越不把自然放在眼里,征服的欲望一天比一天强烈。为了自身,越来越不理会地球的死活。而当遭遇了自然的报复,发现环境的恶化,才开始亡羊补牢,却也是本末倒置地,以为自己掌握着自然的命运。其实人类才是被掌握的那一方,纵使掌握了再多的知识与技术,面对一切自然的惩罚,旱灾,洪水,龙卷风,地震……来自自然的惩罚一拨接一拨的到来,也只好暗自叹气,无法与之对抗。所以善待自然,并不是掌握了多少财富和文明之后对自然的一种施舍,而是善待我们自己,使我们可以再多一天的活在这个奇妙的世界上。

现在全球提倡低碳生活,就是善待自然的表现,从个人开车的减少到空调温度的固定;从节约水资源到不浪费每一张纸,都感受到人类环保理念的加强。记得一句广告词说的非常好:“人要善待自然,否则我们看到的最后一点水就是我们人类自己的眼泪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

关键字:低碳 经济 低能耗 能源

一、低碳经济 1.低碳经济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2.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国外应用于开放 1.日本:消费者购“低碳”农产品

日本瑞穗综合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超过50%的日本消费者愿意购买获得认证的“低碳”农产品。该研究所对日本国内20岁以上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这一人群是购买农产品的主要群体。在202_名被调查者中,71%的人认为“有必要”实施“低碳”农产品认证制度,有53%的人愿意购买获得认证的“低碳”农产品。

该研究所还以大米、西红柿和甜瓜为例,调查了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低碳”农产品的价格水平。结果发现,消费者愿意接受一定幅度的价格上涨。如假设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减排量达100%,消费者愿意接受:大米价格上涨24%,甜瓜价格上涨22%,西红柿价格上涨15%。

研究人员认为,这个调查结果证明了“低碳”农产品具有的附加价值,农业从业人员值得为二氧化碳减排作出努力。2.德国:突破电动车技术难关

电动车是低碳经济中的代表产品之一。德国人认为,发展电动车不是将路上的内燃机汽车换成电动车这么简单,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积极参与的重大事务,同时也是一个彻底重组整个社会能源与交通的契机。

“与很多国家重点突破电动车本身的技术难关不同,德国更重视用„电动交通‟解决方案,系统、整体地推动电动车发展。”柏林工业大学汽车技术研究所的华人工程师、项目主管秦玉学说。据悉,德国社会在积极推动“电动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上,主要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第一,注重能源结构调整。电动车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如果电力企业依然严重依靠非清洁、不可循环的方式发电,那就等于问题根本没有解决。第二,电网的根本性革新。大量电动车会给整个社会的用电需求特性带来根本性的改变,继而对电厂地理位置分布优化、电网峰谷周期和电力整体需求都提出重大的变革性要求,因此全新的智能电网技术也处在酝酿阶段。第三,电动车本身的技术突破。这方面的主体是汽车企业。德国政府很注重对企业的引导。此外,德国政府还鼓励,在202_年到202_年间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可以获得德国政府提供的3000欧元到5000欧元补助。

日前,世界自然基金会俄罗斯分部环保政策主任施瓦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俄罗斯正在探索走上节能发展的新道路。

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俄罗斯曾长期缺乏节能动力,对建设节能型经济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由此导致的经济能效低,成为俄罗斯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重大劣势。202_年11月,俄罗斯在第24次欧盟——俄罗斯首脑会议上同意,到202_年俄罗斯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至25%。目前俄罗斯节能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分析人士说,随着国内节能措施进一步落实,俄罗斯最终会寻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节能发展新道路。

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破坏,气候变化将人类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局凸显得淋漓尽致,目前所有国家都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最终出路

纵观世界各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行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关键因素,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实施的主要形式。对中国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2.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3.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4.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202_-11-9 14:47:38 上海世邦机器有限公司 供稿

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应对金融危机已成为全球共识,有关人士表示,低碳经济将成为撬动经济复苏的重要杠杆,并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终实现全球经济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还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尽可能少的使用矿物能源和通过新技术来有效使用再生能源以减少二氧化碳等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排放,以保护环境,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我国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必须要高度关注的课题。将“低碳经济”理念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新思维,必将掀起一场国际产业发展布局、节能减排甚至包括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展低碳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方案。一方面,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另一方面,通过对新技术的投入和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从根本上与碳排放量增长脱钩的重要途径。

气候变化带来了巨大的商机,碳交易、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开拓前景。202_ 年全球碳排放贸易额为 280 亿美元,202_ 年碳交易市场已经超过了 700 亿美元。202_ 年,碳交易量为 4.9 亿吨,与 202_ 年相比增加 83% 碳市场评估价值为 1250 亿美元,总量约是 202_ 年的 2 倍。据估计,202_ 年时有望形成 2 万亿美元规模的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 1.9 万亿美元规模的新再生能源市场。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权供应国,依照交易量计算,市场份额已占到全球的近40%,同时,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市场试点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国外投资银行和从事碳交易的风险投资基金已经进入中国,对具有碳交易潜力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融资。该市场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从而大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中国也正在加大投资力度,力保202_年经济增长率达到6.5%左右。此时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有“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可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而且,金融调控监管部门也要给予政策支持。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美国、欧洲共同的战略利益选项之一。可以在促进世界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加深相互了解,增进互信,化解压力,共同寻求经济战略的新支点。

中国现在应从多方面对低碳经济予以政策支持,不要把节能减排投资看作是外生的追加投入,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源性、增长性和战略性投入。这些政策支持中,金融政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需要战略性思维,综合考虑,立体推进。

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优化生态环境

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这次金融危机不仅仅是实体经济危机的触发点,更是金融、能源、粮食和环境问题长期积累、相互叠加的总暴发。

面对这次金融海啸,世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国际社会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继续沿袭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继续使用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的交易体系,只会陷入金融、能源、粮食和环境危机的轮回宿命。要从根本上解决这场危机,必须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去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由此催生了以绿色新政为主的国际发展策略。

今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郑重地提出了“实行绿色新政、应对多重危机”的倡议。之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集团积极响应。今4月,伦敦20国峰会发表声明,明确承诺:“我们同意尽力用好财政刺激方案中的资金,使经济朝着有复原能力的、可持续的、绿色复苏的目标迈进。我们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这次金融危机昭示着气候变化问题和低碳经济走上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前台。确实,将未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避免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这也反映了绿色新政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各国政府主导下加强国际协调,共同应对危机,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低碳经济的提出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但又超出了气候变化本身。低碳经济以能源的变革为核心,但涉及到人类居住行各个方面、各行各业,主要又与能源、工业、建筑、交通部门有关。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全球1970~202_年间温室气体排放近70%来自于能源、工业、交通以及住宅和建筑四大部门,其中能源供应占25.9%,工业占19.4%,交通占13.1%,住宅和商业建筑占7.9%。低碳经济就是要对这些部门进行“减碳”的改造和转型,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增强人类活动可持续性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政治家、科学家、经济学家认识到,低碳经济是解决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最终方案。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专家徐华清也表示,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这一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未来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这些绿色解决方案。

发展低碳可促进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有效措施,而且已经成为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即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开拓而不耗竭,适应而不保守,循环而不回归,是一种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模式。它不但能够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可以促进经济与人文、物质与精神、发展与幸福的和谐,已成为人们的目标追求。

实质上,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持续性发展。

按照统计,中国已经历了近30年的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化经济发展模式,30年来我国的经济总体趋势一直在向着低碳化发展。从1980年到202_年,中国的GDP翻了两番,能源消耗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能源强度下降了一半。202_年后,我国的能源强度曾一度上升,但从202_年开始,我国的能源强度每年都在下降;按照“十一五”规划,202_年能源强度要比202_年底下降20%。可以说,我国经济正在走着“低碳化”的道路,而发展低碳科技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可观的。

可以看到,中国企业越来越多的加入到了这场低碳革命中来了。事实上,中国参与低碳革命的热情,已经贯穿于政府、企业,乃至全民的实际行动中,并开始取得一系列成效。上海世邦机器有限公司作为矿山机械企业大户,在这次以低碳为主体的革命中,勇挑重任,企业以环保为主题进行技术创新,研发出了一大批环保设备,比如CS西蒙斯圆锥破碎机、HPC液压圆锥破碎机、液压颚式破碎机、液压反击式破碎机、VSI新型液压制砂机等,实现了矿山机械向环保要效率的一大步,其对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发挥环保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不管怎样,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长远发展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问题中,将会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发展低碳经济,将会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最终实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章来源:中国传动网

原文网址:http://

发展低碳经济:挑战和机遇

202_-09-29 09:57:24 新华网 作者:徐华清 微博评论 浏览次数:0 字号:T|T

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将社会经济发展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将能源消费结构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是加快构建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着力推进低碳能源与低碳技术发展,使整个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

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性的共识与探索。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202_年,英国政府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发展低碳技术,到202_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2_年,日本政府倡导建立低碳社会,希望依靠社会整体的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的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力图提升国家软实力。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希望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和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来推动。这一过程的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理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无疑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挑战,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近期看,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能源和低碳技术,不仅是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确保能源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从长远看,发展低碳经济更是着眼全球新一轮发展机遇,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现有发展模式提出了重大挑战。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的丰度(通常指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组合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表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商品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发达水平有明显关系。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水平意味着人均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必然达到较高水平,世界上目前还没有出现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的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我国面临开创新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我国将如何发展低碳经济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以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长期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2_年基本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完全脱钩,通过低碳排放实现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目标。从中期看,通过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到202_年努力实现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2_年下降40%左右的目标。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十二五”期间我国低碳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应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方面:

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低碳发展产业。要按照党的十七大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并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一步强化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的出口政策,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实现整个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二是以节能降耗为抓手,推进低碳消费。继续制定全国及地区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着力构建低碳型社会。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绿色型建筑,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监督管理,建立并完善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体系等,着力推进低碳建筑。加快城市快速公交和轨道交通建设,严格执行并适时提高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推进替代能源汽车产业化,着力推进低碳交通。大力宣传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行为好的做法,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三是发展清洁能源,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进一步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大力开发风能,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新能源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促进新能源的加快发展。加强低碳能源工程建设,着力推进大型核电、大型水电、西气东输、大型风电基地和清洁煤电基地等项目,着力提高天然气、核电等优质能源在国家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发展户用沼气,生产生物质原料,为大中型生物质发电工程提供稳定可靠的燃料保障。四是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碳捕集和封存等先进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列入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科学、战略与政策的研究。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抓手,也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认识、健全法规,完善规划、夯实基础,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面推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事业发展与改革各项工作。

频道 责任编辑:

韶丽

第五篇: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范文)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

中国电镀网资讯: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和谁对话? 白永秀,1955年生,陕西清涧人。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为什么对话?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咸新区、长株潭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出台,我国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但目前有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尚未真正摆脱传统模式,有些地区不顾环境资源承载能力,“铺摊子、上项目、要政策”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因此,在新的格局下统筹考虑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共赢,是推进新一轮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认真审度的问题。对话人 白永秀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冯永强 肖颖 通讯员 肖成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关键思路 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 记者: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白永秀:从理论上看,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它们之间不仅是相互制约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与保障,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首先,二者是对立关系。非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与加剧,环境污染反过来又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要大一些。这是因为一方面,由于人们认识的滞后性与利益的诱惑性,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急于求成,会采取“以环境换增长的模式”;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欠发达地区用于治理环境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加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经济总量小而增长速度快。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其次,二者是统一关系。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技术与基础设施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降低区域经济发展成本,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而且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通过新的产业形态(如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不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重要源泉与内容。从物质基础看,区域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从源泉与内容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改变气候,培育新的质量更高的环境。记者: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白永秀:从表面和短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表现在一定时期内环境保护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脱节,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效益。但从本质和长期看,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区域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环境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又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就环境保护而言,将环保产业与服务纳入区域产业的体系之内,将环保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来经营,同样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国家和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就环境生态化而言,环境生态化会直接或间接衍生出一系列产业(绿化、卫生、文化产业),提供许多就业机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环境保护的结果必然衍生出一系列相关新型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比如,环保产业、生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环境保护使环境良性化,从短期看直接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本,从长期看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促进区域经济良性循环与运行。环境保护与培育能够吸纳和同化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废物利用,支持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良好的环境保护与培育,可以促进节约经济、循环经济发展,使区域经济实现良性运行。提高生活质量与提升人们的境界。良好的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与思想境界,还可以使人们容易形成友好的相互关系,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点击二 焦点关注 破解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难题的政策体制 关键思路 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完善政绩考核体制,体现环境政策的差异性 记者:当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白永秀:首先,理念的短期化现象严重。为了短期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缺乏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理念,未能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环境法制观念薄弱,未养成普遍遵守执行环保法律法规的习惯,钻空子行为严重。第二,“环境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一些生态资源优势地区盲目追求GDP,引进资金,开矿办企业,在资源开发中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第三,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与不协调。环境管理机制体制落后,评价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干部考评机制。表现在:经济指标是硬的,环境指标是软的;干部任期制的短期行为机制;协调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通报与协调;合作机制方面,缺乏区域间的环境保护合作机制。第四,政策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在产业的区域布局方面,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不到位或研究不到位。在项目审批和区域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不到位,该叫停的项目很难叫停。节能减排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第五,发展不平衡。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相适应,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存在的问题不平衡。农村污染严重,旅游地区,尤其是适合登山的地区污染严重。记者:您认为,应该建立哪些政策体制来确保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白永秀:实行环境立国,是克服发展中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为此,应该要有3方面的考虑: 一是树立3个理念,推进3个转变。树立主动性环保理念,由被动性环境保护转变为主动性环境培育。发展生态环境产业,延长产业链,以生态环境产业为载体,影响与培育环境,促进环境生态化。树立回归自然界理念,由污染的“天-气-人-物-地”五位一体转变为去掉污染后的“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本来世界是由“天-人-地”三者组成的一个和谐的完美体系。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逐渐异化,由“天-人-地”三位一体到天人地相分离的“天-气(废气)-人-物(建筑物与废物)-地”五位一体。现在人类应重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去掉上下污染物,回复“天-人-地”一体化格局。树立以人为本的环境理念,由狭义环境保护转变为“人-资-环”一体化广义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纵向上,考虑“人-资-环”一体化,从各个环节进行保护;在横向上,既考虑环境保护,又考虑环境培育;在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方面,在资源开发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与培育中开发资源。二是完善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没有保护环境的政绩观,就不可能产生保护环境的强有力的政治激励和约束。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操作的从地方到中央政府官员的考核体系,将环境保护(包括土地、大气、水、动植物等各类保护)环境的因素纳入其中。三是体现环境政策的区域差异性。中国不同区域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保护环境的政策也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于东部地区,应执行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对于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则应注意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保持一定的增速对于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必要的,环境保护政策可以适当放宽,但环保底线决不能突破。记者:在区域发展中,城市和农村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还是在人的素质、环境状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环境保护上也同样差别很大。您认为,这些差别表现在哪里?在区域发展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 白永秀:农村和城市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和农村人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同。城市中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而且能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农村人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参与环境保护的人更少。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因此环境保护的难点不同。城市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生产要素集中的生产模式,而农村农业部门则生产要素过于分散,增加了在生产过程控制环境污染的难度。城市与农村的生活方式不同,城市是一种集约式的生活方式,农村是一种粗放式的生活方式,因此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同。城市环境保护有“五有”,即有专门组织、有系统制度、有专业队伍、有专门经费、有专用设施,而农村基本处于“五无”状态,即无组织、无制度、无队伍、无经费、无设施。城市与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不同。农村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更加严重,一方面,农村自身污染源不断拓宽;另一方面,城市人在双休日不断流向农村,加速农村的污染。城市与农村环保效果不同。由于对城市和农村的环保重视程度不同,采取的环保措施不同,获得的环保效果也就不同。当前农村的污染更加严重,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城郊农村的污染。我认为,在区域发展中要缩小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应当采取以下三大措施: 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采取“对不适宜生存和发展的农村移民搬迁、对适宜生存但没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由市场机制选择、对既适宜生存又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重点建设”的三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举措。培育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改变农村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他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建立与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督体系,尤其是垃圾处理体系。建立与健全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组织体系,配备专业人员。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垃圾桶、垃圾场)。健全环保监督组织,配备环保专职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环保管理办法。点击三 焦点关注 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如何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思路 合理安排功能定位,注重产业转型,将产业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记者:以陕西省来讲,目前主推的有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这两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有没有受到环境问题的制约?未来的发展规划应该把握什么样的方向目标?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白永秀:这两个区域发展受到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第一,环境压力已经很大。这两个区域都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主要依托,关中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开发和较为密集的人类活动,环境负荷已极大,人与环境的矛盾凸显。第二,有限的土地资源构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限制。第三,这两个区域公民的素质还难以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第四,周围环境压力加大。主要是指秦岭的污染与渭河的沉重负担。这两个区域在对陕西及其西部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将会对陕西及其西部的环境状况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把握得好,将会促进陕西及其西部环境的良性循环。反之,会恶化环境状况。因此,要把握3个大方向: 为两个区域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定位已经十分明确,即“一高地四基地”。西咸新区的战略地位仍然在讨论中,我认为,应该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人文关怀式的现代都市区、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集聚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区。西咸新区的产业选择应该是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资源可承载和环境可负荷的范围内确定产业方向、发展产业。考虑产业整体布局和生态环境容纳能力,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发展,避免重走东部地区走过的弯路。在产业规划理念上要重视4个转型:由“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重视服务产业;由“购物经济”向“休闲娱乐购物经济”转型(到购物场所休闲与娱乐,随机购物);由“利息经济”向“金融经济”转型。重视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设计,起步就要考虑金融产业链如何延伸的问题,不是发展存贷业务,而是发展金融衍生业务,增加附加值,从而推动的“利息经济”向“金融产业与资本市场”转型;由“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经济”转型。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把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与文化景点物质化、产业化,延长产业链,促进“门票经济”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型,把丰富的文物资源激活,促进旅游目的地品牌价值的充分兑现。如何实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可持续发展,我认为,主要采取四大措施: 制定一个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把环境保护及其组织建设纳入经济发展中,把经济发展纳入环境保护中,并从组织机构上保证关中-天水经济区和西咸新区的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产业结构要有利于环境保护。在发展陕西特色的“富国产业”的基础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与“潜力”产业,这些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极小,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对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别实行农业发展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评价,不考核地区的生产总值、工业等指标。抓好两个区域周边的环境保护。关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发展,抓好“两河与一山”建设,即秦岭的环境保护、渭河与黄河的生态建设。

浅谈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