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编辑:独酌月影 识别码:12-112607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2 11:47:34 来源:网络

第一篇:《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教学反思《《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

附:板书设计:

附阅读材料: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附学生作品:

乡 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二、十班 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教后记: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情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

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

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析另一首《乡愁》。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四、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会增添课堂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突出,意境幽雅,对学生背诵,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板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听课者对本课的教学印象深刻。

第二篇:《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

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

教学目的: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桂林山水》教学反思)愿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

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

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附:板书设计: 附阅读材料: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附学生作品: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感情深沉,意境感人,适合与”情境学习“,即可以配乐朗读,延伸思考。我让平时文学感悟比较深的几位同学回家听音乐朗读后,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音乐自己选。]

乡 愁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教后记: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

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情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包括评委,学生以及执教老师],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当然这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这样]

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析另一首《乡愁》。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同时安排诗人其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四、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会增添课堂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突出,意境幽雅,对学生背诵,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板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听课者对本课的教学印象深刻。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基本上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教者依然讲得多,尤其是”美在哪?时,但我感觉学生能随着教者的讲,而沉入下去未尝不是件开#from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来自 end#心的事。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体验,适时引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除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借助幻灯片深沉而低缓的朗读指导,重要的是让生在感知”母亲对儿拳拳慈爱不舍之心后,进一步感受“母亲对儿无限牵挂,老母亲该是怎样的望眼欲穿?每年的365天的希望变成365天的失望,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又十年还这样过去了......最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相信生对“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的理解也必将上升到一定高度。不知怎地,那几天,正好拜读了”桐城文松的《梦里常温慈父容》,感觉心里就是不一样。再加上回忆起早两年刚离去的亲人,那嗓音似乎更有些颤了,而课堂气氛也变得更感伤,效果还真出奇好。

2、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可轻视

受到老师感染的他们也变得十分乖顺,全都打气精神,坐正身体,饱含深情地分角色朗读起来。除很好把握了“母子诀别的情感基调(低缓而深沉),对游子将个人悲欢离合上升到”家国之思的激昂慷慨之情,也不错的表现了。《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文章《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出自,此链接!。

情深了,课也真了,而“塘也活了。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尽管语文组老师在下午第二节评课中,每人都发表意见,客套地提出来许多的优点,都认为是一堂成功的示范课,称赞说有”大家闺秀之美,只格式化地略提一点不足。但我明白,这节课是不成功的。从自身体验与自我感觉看,有如下体会和启发:

1、备课充分,课文涉及到的材料都准备得相当的充足。这是好事,也是坏事。网上资料、教参资料,个个生动,个个该讲,结果天南海北,分不清主次,突不出重点,该强调朗读的学生也读得很少,尤其是后面两个环节根本没法点到便下课了,造成课堂结构不完整,是个严重的失误。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

(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第三篇:《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台湾作家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的多年的诗人,他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企盼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少小离家,只能用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来表达对故乡、对家人的思念;新婚燕尔,离别令人伤感,只有用“一张窄窄的船票”架起鹊桥,使离别变为重逢;后来母亲谢世,“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相隔两个世界。而今,最伤感的“乡愁”竟是这“一弯浅浅的海峡”,数十年的人为相隔,使“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那是一种怎样刻骨铭心的思念![本诗写于1972年,当时的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诗歌充分地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反衬等修辞手法。含蓄,委婉地把思念故国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深切自然。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信念同执着难消的乡愁揉和在一起,更加深了诗的艺术感召力。在形式上,这首诗体现了诗歌的结构美与音乐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每节均衡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互相变化,具有参差之美。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美的旋律上,又加上叠词的运用,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感人肺腑。

整首诗犹如一支柔美而满含忧伤的“思乡曲”,也是一曲为祖国,为亲人献上的深情而美丽的恋歌,带有浓重的抒情意味。诗歌所创造的意境沉郁而幽远;运用的语言新奇而朴实;表达的感情强烈而深沉。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巧妙的比喻形象的写法。

2、学习作者用具体形象的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的写法。

3、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乡愁》通过新奇而形象的比喻表达感情的写法。

2、注意诗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力训练点:

1、搜集有关表达思乡感情的诗,词,曲或现代散文,体会思乡愁绪。

2、仿照《乡愁》诗中比喻的句式,运用博喻的形式,描写一种事物,表达一种感情。教学思路:

1、运用思乡歌曲导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2、引导联系学过的诗、词、曲或散文,体会自古以来人们的思乡愁绪。

3、引导学生赏析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新奇比喻的用意及含义。

4、引导学生学会朗读诗歌,给诗歌划分停顿,标记重音,把握语调,并配乐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5、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感受,设想自己是一位久居台湾的游子,体会作者的思乡及思国的愁绪,体会海外华人的恋根情绪。

6、拓展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进一步体会海外华人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希望。

7、仿照诗歌说出或写出几句“诗”运用博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谈话法

学法设计:朗读、联想,想象;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对比阅读;仿写诗歌。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多媒体画面] 导言:同学们,一年一度的元旦即将来临,每当这时,远居海外的游子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 谁能用一句诗来表达?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学生各抒己见]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的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鼓励同学们向老一辈、历史老师请教或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情况]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认真体会诗的内涵,讨论朗读的技巧。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 ① 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绪?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学生体会,讨论]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愁,应该用深沉,哀婉的语调来朗读。② 每首诗的节奏以及重音如何把握?[学生讨论,试读,体会]

2、训练朗读:

①指定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刚才强调的有关问题 ②齐读,男、女分读,师生对读,于反复朗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内涵。

四、赏析全诗:

老师配乐范读全诗,请同学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思考讨论:[幻灯片] ①全诗以什么为顺序贯穿全诗?

全诗以时空的变化为线索,以个人的经历贯穿全诗。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有什么深刻含义?

诗人将不可捕捉的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可感,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我可以用家信来寄托着作者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我来往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了却我的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感情撩人愁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③拓展讨论:

乡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④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2、拓展延伸讨论:[幻灯片] [学生各抒己见] ①假如当时你的亲人有在台湾的,你的感受如何?

②假如你是一位台湾同胞,面对香港收复,澳门回归,你会有什么感受? ③就我国目前的现状,你有什么看法?

五、拓展练习:

1、对比阅读:学生作品《乡愁》[自制幻灯片]

2、拓展阅读有关余光中的诗句《舟子的悲歌》,《乡愁四韵》[其二]

六、布置作业:[幻灯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诗的托物寄情的手法,以“母爱”为题,发挥想象,巧设比喻 写一首小诗。

3、拓展阅读:

①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体会诗人的感情。

②阅读散文,《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体会海外游子的心情。[印发材料] 附:板书设计:

附阅读材料: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附学生作品:

[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感情深沉,意境感人,适合与“情境学习”,即可以配乐朗读,延伸思考。我让平时文学感悟比较深的几位同学回家听音乐朗读后,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音乐自己选。] 乡 愁

作者:西安中学初二、十班 王锦 乡愁是一抹净净的黄土 风吹不走的相思

乡愁是滴在草间的露水 感念中的芜杂

乡愁是我心中思念不死的枝桠 从爱到痴 从生到死 教后记:

执教完本课,我有以下感受,也可以说是本课的独特体验吧。现总结如下:

一、用音乐创设情境,可将听课者的情感因素,融入对诗歌的理解体会。

开课前,感情深沉,震撼人心的思乡歌曲,将听课者带入思乡情境之中。指导朗读时,凄婉幽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学生的朗读深情投入,为体会诗中深刻的蕴涵作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二、讲解要深情投入,联系实际,使听课者与作品,与讲课老师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讲课时深情投入,无论是诗歌导入,指导朗读,教学语言,都恰倒好处。当谈到游子的乡愁之深时,我联系实际,以一个游子的身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学生体会身在他乡,连亲人最后一面也见不上的游子心情。真正体会诗中所写“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情景。动情之处,潸然泪下,打动了所有的听课者。真情的流露使所有的人与诗歌产生了共鸣,受到了心灵上的感染与熏陶。

三、教法设计要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体现青年教师的创新精神。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我随机应变,让评委朱校长来介绍70年代初台湾与大陆的有关情况,这一举动,令所有的人深感意外。但很快,所有的人都放松了刚开课时的紧张情绪,[包括评委,学生以及执教老师],一下子拉近评委与同学们的距离。然后教研室郭主任的介绍有关情况,本课的教学在大家都全情关注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开始了。[当然这并不是每节课都要这样] 在学完诗歌后,我安排了对比阅读,赏析另一首《乡愁》。之后,让本诗的作者----初二、十班的王锦同学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一举动,又使得全场为之震惊!如此寓意深刻而又意境悠远的诗歌,作者竟是身边的同学!每个同学都在欣赏与羡慕的心境中听完了王锦同学的介绍。对《乡愁》一诗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台湾诗人那种对家乡对祖国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同时安排诗人其他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可以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在赏析诗歌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诗歌的朗读体会,对诗歌内涵的把握,学完诗歌的感受,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这样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涨。但限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幽怨的,因此可能不会出现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但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感情蕴涵。

四、板书设计富有创意,会增添课堂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加深印象。

我的板书设计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突出,意境幽雅,对学生背诵,理解诗歌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创造性的板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使每一位听课者对本课的教学印象深刻。

第四篇:《乡愁》教案设计[模版]

《乡愁》教案设计

邢台市第六中学吕灵梅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第五篇:《乡愁》教案设计

别: 中学语文教案设计

题 目:《乡愁》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作者姓名: 刘小霞

作者单位: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联系电话:***

邮箱:lxx36911@126.com

《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1、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

2、教学方法:本课定位为“讲读课”,而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因此,主要采用反复诵读的形式,适当辅以讲授法,共分为四个步骤:

1、读中感;

2、读中悟;

3、读中想;

4、读中比。

3、教学思路:紧扣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现代诗歌。初一学生由于自身的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主要以诵读为主,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读中感——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比”。通过诵读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诗人,了解诗人的感情。

2、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能力目标:

1.学习本诗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深刻的主题。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难点: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备时间:播放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一)导入新课:

据说当年在台湾开的现场演唱会上,罗大佑的这一曲荡气回肠的《乡愁四韵》,曾使全场观众热泪潸然。是啊,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游子的思乡情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歌曲《乡愁四韵》是根据余光中《乡愁四韵》所谱的曲子,播放这首曲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乡愁》的印象。

(二)复习关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以及鉴赏方法

1、现代诗歌的特点:形式自由,音律灵活

形象生动,意境优美

语言凝练,含蓄灵动

联想自然,虚实相生

饱含真情,立意新颖

2、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反复诵读

知人论世 把握形象 理解情感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因为此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初步学习现代诗歌的基础上,这节课进一步来掌握现代诗歌的文体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先提问学生,老师再补充。

2、(大屏幕显示):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 为自己写作 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著名文集有《白玉苦瓜》、《灵河》、《石室之死》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来完成,先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才能更好理解诗歌的主旨,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四)朗读指导

1、听录音

师: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下面我们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先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读,注意诗歌感情基调,标记出朗读的停顿与重音。

2、朗读指导:

师:录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诗歌营造的感情氛围当中。这首诗歌朗读有什么特点呢?.明确答案: 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深沉的,感情是深挚的,节奏上停顿较多。

3、让学生按这样的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男女交叉读

同桌交叉读

师生齐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五)读中悟

师:诗歌光靠读是不够的,还要仔细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这就应该琢磨品味,领悟诗歌的情感美。(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去写,从哪些词语看出来?作者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上?

2、每个时间段诗人因为什么而忧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师:这首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指名学生答。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词语对应了人生的四个成长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2)师:乡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情感。诗人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找到了哪些承载物呢?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代表。

(3)师: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象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事,他又能想到什么。这些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应有所联系。

生自读,想象讨论、回答。教师多点拨、启发、鼓励。没有统一答案,鼓励创新。但教师可点拨用四季的递嬗来演绎四个不同阶段的心理历程。

①师小结第一节: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喻示人生的少年。所以可以想象为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起母亲,但是路途遥远隔着万水千山不能回到她的身边。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因为只有它可让自己的心儿飞越万水千山。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朗读提示: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生自读、范读、齐读。师点评。

②师小结第二节:少年成长为青年,就如夏季朝气蓬勃、感情丰富。在一个夏季的中午,作者手持一张窄窄的船票挤在拥挤的船中,他不由想起家中操劳家务的新娘,美丽贤惠的她一定在计算着他的归期,想起上次离家时,她无限牵挂的含泪双眼,充满着无尽的牵挂,虽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但如能长相厮守又该是多么的幸福,可是生活却使我们分隔,真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可又想到即将见面,那时“共剪西窗烛”,再话两地相思情,又是多么的温馨。一丝淡淡的喜悦又袭上心头,而这一切又离不开这张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朗读提示: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生:自读、齐读、范读。师点评。

③师小结第三节:中秋月圆人应团圆,但是当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归心似箭地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听不见母亲慈爱的唤儿声,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母亲温情的摩挲了。含辛菇苦的母亲由于年老体衰,由于念儿成疾已经长眠于地下了,这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与敬爱的母亲阴阳相隔,生死两茫茫。余光中是个孝子。可是,还没来得及多听妈妈的几次唠叨,还没来得及再给妈妈洗几次脚,妈妈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刻骨铭心的无法弥补的一生的伤痛了!后悔当时为何要离开母亲,内疚自己没有尽人之子孝,哀悼母亲凄凉的一生,痛恨隔断天伦的无情世事。这一切的一切只留下浓浓的悲哀。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浓浓!

朗读提示: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师范读、领读,学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④师小结第四节:作者已是人生的暮年,白发苍苍、老态龙钟了!正如“冬,岁之暮”一样,他站在高山向大陆眺望,耳边仿佛传来亲人的呼唤!想渡,却被那浅浅的海峡所阻隔!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的梦想,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天人永隔;这海峡的浩荡之水啊,怎比思乡之泪的多、深、重!这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旷古的乡愁之泪啊!他还在想:现在还没有实现祖国的统一,但在不久的将来,台湾大陆一定会统一!正如雪莱所说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到那时,两岸骨肉团圆,让那喜悦的泪水肆意奔流“顿做倾盆雨吧”!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朗读提示: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师范读,生自读、范读。师点评。

(4)师:另外,我们留心的同学会注意到,四个意象前分别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那是否就是说作者的感情就是很淡的呢?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讨论答。

明确:这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和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有思乡情绪。这种手法也可以说是“举重若轻”。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指导学生切己体察。初中生由于生活阅历浅,对于本文不能有深刻领悟。如果教师教学还停留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上,得到的还只能是浮光掠影的感悟。为此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抓住这四个意象,联系四季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联想和想象,切己体察,点爆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实际内容,切实做到领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旨,切实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

(六)读中想

师:诗人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着我们。我想请一位同学再次来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感动。其余的同学请闭上眼睛,边听朗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思念母亲,想念妻子,失去母亲后怀念母亲,如今身居孤岛思念大陆的情景与画面。

(配乐《思乡曲》,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其余同学展开想象)

师:在听到第一节诗时,我的头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了,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坐在书桌前,一遍又一遍的读着母亲的来信。他想起了家乡,想起了母亲。少年站起来,推开窗户,望着窗外的那轮圆月,听着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他在心 6

里说:妈妈,您放心吧,您的谆谆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您说您想念儿子了。妈妈,您可知道,此刻您的儿子也正想念着您啊!

师: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们刚才想象的画面,或用优美的文字写出来吧。(配乐《思乡曲》,出示优美图片)

生1:在遥远的美国校园里,一位中国的男青年,手里紧握着一张船票,他看到船票就想起了远在台湾的妻子。表妹,我没有给你新婚的甜蜜,却在结婚不久就离开了你,真对不起你呀.生2:天下着蒙蒙细雨,一位中年男子手捧鲜花,长跪在母亲的墓碑前。他眼里噙满泪水,心中充满了悲伤,想起母亲慈祥的笑脸和辛勤劳作的身影,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滴到了母亲的墓碑上„„

生3: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站在大海边,海风呼呼的吹着,海浪拍打着礁石。夕阳西下,几支海鸥从头顶飞过。老人遥望着远方。他遥望着,憧憬着。突然,他朝大海跪下去,老泪纵横,悲痛万分,他大声喊道:“大陆啊!故乡啊!„„”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播放歌曲、出示图片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诗的美,又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并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想结合,整个学习过程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

(七)读中比

师:思乡是游子共同的心声。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另一位台湾诗人席慕蓉的《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生齐读)

师:席诗共用了哪三种意象表达乡愁?这三个意象分别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故乡月夜的笛声——寄寓月明之夜便会思乡

(2)雾中的挥手别离——难回故乡的一种惆怅

(3)没有年轮的树——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方法来鉴赏诗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意象,诗人怎样通过具体意象来表达复杂抽象的感情。

(八)仿写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中绝大部分也是寄宿生,我们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妈妈,来 7

到学校求学。当我们生病的时候,不开心的时候,考试不理想的时候,我们也会想家,想妈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那你心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乡愁是 ——

老师范例: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抽象的意象物化成形象的东西,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去收集抒写“乡愁”的诗歌,在班级举行一次“乡愁”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七、小结:

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受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海峡彼岸,遥望大陆,满目贮满乡愁的情感。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母子分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故乡之思 长大后——夫妻分离——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后来

——母子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 ↓

升华

现在——与大陆分离——海峡浅浅,乡愁浓浓

国家之情

《乡愁》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