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广东三水区考察心得[推荐]
文章标题:赴广东三水区考察心得
感悟三水
发展篇
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部,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境内而得名。全区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有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全区辖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近年来,三水以建设生态型现
代化滨江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积极优化第一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02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94亿元,比2001年增长17.8;可支配财力7.0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1年和2002年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三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第24名,在广东排第3名。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前三水以种水稻为主,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县,曾被评为人均贡献粮食最多的县。近几年,三水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由1995年的50:31:19调整为2002年的13.6:49.7:36.7。“工业立区”战略有效实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拥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7家,世界500强法国阿托菲纳聚苯乙烯公司和日本住友集团,健力宝集团、青岛啤酒、佛山塑料、广东凤铝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三水。200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11.2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9。城郊型农业飞跃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种植成为三水农业的三大支柱,涌现出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塘鱼、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02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1.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835元。以商贸流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有近300个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景点,拥有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5家;餐饮、商店星罗棋布。2002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5.6亿元,比2001年增长8。
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2002年,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亿元。2000年以来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累计为8.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36亿美元。到三水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39家,除港、澳、台地区商人外,还有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客商。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1998至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108亿元,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高速公路15.28公里,一级公路66公里;水上交通有可停泊3000吨船只的三水港,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电力供应充裕,全区自办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0.55万千瓦,是广东省实行城乡同网同价的试点县之一;通信建设发展迅猛,1999年7月建成了广东省第三个“电话市”,并成为全省首批信息市试点。城市规模由1993年的9.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93年的9.36万发展到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9。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县)。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28家。通过了首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设备产业基地的论证。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公办民助的办学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有3所省一级学校,6所佛山市一级学校,大专以上上线率连续4年居佛山地区之首。
工业篇
三水区各级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希望和潜力都在工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全党动员,大办工业。
统一思想,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要求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任何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本篇文章来源于好范文 wenmi114.com-网址为-www.teniu.cc-未经过teniu.cc站同意转载此文均为抄袭后果自负]都必须首先进入工业化这个阶段,都不能逃避工业化这一课,即使一时逃避,最终还是要补回来。同时,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有效解决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真正实现富民强区,在发展工业问题上,
第二篇:赴广东三水区考察心得
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部,因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汇流境内而得名。全区总面积874.22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有旅居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0多万人,是广东省著名的侨乡。全区辖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09个行政村。近年来,三水以建设生态型现代化滨江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名牌带动、生态规划、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积极优化第一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XX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7.94亿元,比XX年增长17.8%;可支配财力7.0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9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XX年和XX年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测算结果,三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最发达100名县(市)第24名,在广东排第3名。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改革开放前三水以种水稻为主,是广东省的产粮大县,曾被评为人均贡献粮食最多的县。近几年,三水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构成比由1995年的50:31:19调整为XX年的13.6:49.7:36.7。“工业立区”战略有效实施,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区拥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47家,世界500强法国阿托菲纳聚苯乙烯公司和日本住友集团,健力宝集团、青岛啤酒、佛山塑料、广东凤铝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落户三水。XX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11.26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9%。城郊型农业飞跃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和蔬菜种植成为三水农业的三大支柱,涌现出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塘鱼、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XX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1.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835元。以商贸流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加速发展。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有近300个品种的三水荷花世界景点,拥有三星级以上旅游酒店5家;餐饮、商店星罗棋布。XX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35.6亿元,比XX年增长8%。
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XX年,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7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亿元。XX年以来全市外贸出口总额累计为8.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4.36亿美元。到三水投资的外商企业共有39家,除港、澳、台地区商人外,还有来自法国、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的客商。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1998至XX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108亿元,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使城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高速公路15.28公里,一级公路66公里;水上交通有可停泊3000吨船只的三水港,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了行政村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电力供应充裕,全区自办发电厂装机容量达20.55万千瓦,是广东省实行城乡同网同价的试点县之一;通信建设发展迅猛,1999年7月建成了广东省第三个“电话市”,并成为全省首批信息市试点。城市规模由1993年的9.36平方公里发展到20.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93年的9.36万发展到2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59%。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稳定提高。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及平原绿化、体育、民政、广播电视先进县(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县)。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有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28家。通过了首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佛山自动化机械及设备产业基地的论证。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公办民助的办学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有3所省一级学校,6所佛山市一级学校,大专以上上线率连续4年居佛山地区之首。
工业篇
三水区各级充分认识到,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希望和潜力都在工业,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全党动员,大办工业。
统一思想,确立工业经济的核心地位。要求广大干部充分认识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任何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化,都必须首先进入工业化这个阶段,都不能逃避工业化这一课,即使一时逃避,最终还是要补回来。同时,只有发展工业,才能有效解决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真正实现富民强区,在发展工业问题上,要形成“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的共识。为此,区委、区政府要求全社会、各部门都要关心支持工业的发展,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发展工业上来,形成上下齐心协力抓工业的工作局面。该区白坭镇所有的建设与规划全部围绕工业来进行,明确提出了以工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处处是工地、处处搞工业的浓厚氛围。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为工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工业园区是现代化工业的重要载体,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环节,对吸引投资、改善经营、加强管理、规范发展、形成规模都十分有利。三水区把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确定在建设工业园区上,每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都建起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园区。佛山市在全市规划了十大工业园区,三水就占了3个。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实行“四高”,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资,高效能管理。高起点规划,首先是科学选址。一般都选择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资源丰富、已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地方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如大塘工业园区规划占地27平方公里,选择了距广州“零距离”,与广州市花都区交界的地段,这样更有利于接受广州大城市的辐射,承接各种产业的转移;其次是完善功能,设施配套。要求工业园区的功能要完善,配套要齐全。生产区、生活区、管理区、休闲区、污水处理等都要列入规划,逐项落实。高标准建设,就是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上达到“五要”:现代化气息要浓,功能布局要合理,道路要宽敞,环境要优美,厂房建筑要漂亮,同时,要着眼长远,注重质量,不搞短期行为,更不能出现“豆腐渣”工程。
全天招商。三水的招商不分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不分工作时间还是业余时间,不论什么时间,只要有项目,只要投资商同意,随时随地都可以谈。据三水同志讲,这里的许多项目都是在餐桌上、茶桌上谈成的,和投资商增进感情也是在茶桌、餐桌旁进行的,用当地的话叫“功夫在诗外”,当地干部则把陪投资商喝茶叫做“硬功夫”,把陪喝酒叫做新时期的“艰苦奋斗”,认为喝酒喝茶也是工作,而且是很重要的工作。
全面招商。主要是指在招商规模上,坚持大中小一齐招,高中低一齐引;在招商形式上则灵活多样,主要有:感情招商,充分发挥2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作用,做好“侨”字文章,利用这部分人对家乡的特殊感情,由他们牵线搭桥,引进项目和资金,这是三水在招商引资中的明显人缘优势;网上招商,利用互联网这种现代传媒手段,获取信息,沟通情况,促成合作,这种形式在“非典”期间对三水的招商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委托招商,委托投资顾问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它们在招商引资中的桥梁纽带作用;行业招商,由某一行业在工业园区征地后,利用特殊的行业优势进行招商,这是三水招商中的一种新形式,如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5亿多元的三水区温州工业园,把温州的不少客户吸引到三水;以商招商,这种形式比较普遍,由投资商招商更有说服力,更能证明三水的发展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质量。同时,三水区还制定了安商、亲商、富商的优惠政策,为投资商在三水的发展提供便利,创造宽松环境,保证了投资商引得进、留得住、富得快。1999年至XX年四年间,全区共引进项目439个,项目总投资101.08亿元,新增产值165亿元;XX年的招商活动更是高潮迭起,如火如荼,1—9月份已签约项目235个,总投资130亿元。为期半个月的三水区首届旅游欢乐节暨招商洽谈会,成功签约项目16个,总投资额达53亿元。
民营篇近年来,三水区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鼓励、引进、引导和扶持,使民营经济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最大、最亮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民营经济已经形成了个体、私营、外资、联营和股份合作等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格局,涌现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企业和一批特色专业镇。XX年,全区拥有民营企业12964家,实现产值119.8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6.74%(XX年预计占70%以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1家,在建的超亿元投资企业13家,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作用更为凸现。在发展民营经济上,三水区的主要做法是:
转变观念,为民营经济更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明确指出:“地级市、县以下抓发展,重点就是发展民营经济”,这就为各级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确立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三水区坚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促进民营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大力倡导和树立三种新观念,即:树立既要为国有企业发展尽职尽责,也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尽职尽责的新服务观;树立放开搞活国有企业是改革,推进民营企业发展也是改革的新改革观;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民营经济也是硬道理的新发展观,从而在全区上下形成了大抓特抓民营经济的浓厚氛围。
放宽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清障松绑。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行“四不限”:不限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打破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路障碍、制度障碍、体制障碍,使民营企业主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民营经济的若干规定》,从加强领导,实行优惠,严格考核,规范收费,改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鼓励招商引资,强化管理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规定。为确保《规定》的各项政策全面落实,区里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班子,专项督查抓落实。
积极扶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区里建立了《领导干部挂点跟踪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责任制》,区委书记蒋顺威、区长李秀萍同志分别联系了重点民营企业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和健力宝有限公司。各级领导坚持经常深入挂钩企业,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特别是重点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用地、出口退税等问题。在扶持对象上,明确提出要重点扶持“四类民营企业”,即民营科技企业、外向型企业、吸纳下岗人员再就业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通过政府的有效扶持,把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如健力宝有限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在扩大厂区方面遇到困难,区里及时协调,以优惠的价格为其征地500亩。
改善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氛围。广东省长黄华华同志提出要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四种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按照这一要求,三水区下大力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首先,搞好载体建设,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围绕改善城区形象、完善城区功能,大力整治“脏、乱、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同时建设功能完善、设施配套的工业园区。其次,大力整治“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对涉及民营企业的所有收费依法进行了全面清理,能取消的取消,能降低的降低。近年来,区里取消了对民营企业的收费17项,减少收费的6项,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再次,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提高服务效率。树立“服务第一”意识,对民营经济“只铺红地毯,不许设门槛”。
普遍推行了“零距离”服务、“零时间”等候和限时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等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切实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区建设局推行“带着公章”服务的办公形式,深入到基层一线为客户办理有关手续;乐平镇行政服务中心推行“十个一点”工作法:嘴巴甜一点,说话轻一点,笑容多一点,脾气少一点,度量大一点,理由小一点,脑子活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勤一点,效率高一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在工业园区的项目审批上,凡符合准入条件的,一律实行“先照后证”,即现行的环保、建设、消防等部门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先由工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然后由环保、建设、消防等部门并联审批;在审批时限上,经贸、工商部门5个工作日办结,海关、地税、国税、劳动保障、公安、环保、消防、质监、财政、外管等部门2个工作日办结,办事效率之高,是许多地方不能比拟的。正是有高效率服务作保证,有一个企业从建设到投产仅用了4个月时间,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三水速度”。
农业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三水降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687毫米)、水利条件优越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鱼塘养殖业和蔬菜种植,以水产业为龙头,带动畜牧业、蔬菜业的发展,实现禽、畜、鱼、菜立体种养、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目前,水产业、畜牧业和蔬菜种植已发展成为三水农业的三大支柱产业。建成了一大批有一定规模的塘鱼、禽畜、蔬菜、花卉四大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现有鱼塘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花卉1万多亩,三水白鸭成为国家级禽畜品种,三水出口的鸭、鹅占香港市场的20%,韭菜花占香港市场的80%,三水已成为珠三角城市群、港澳的菜篮子基地。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把带动农户作为农业龙头企业的主要考核标准,不论是哪种形式的龙头组织,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进入市场,各级政府都切实加以扶持,从融资、用地、税收、收费、审批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带动和辐射更多的农户。全区已涌现出广东温氏集团、侨鑫高科技农业公司、华力花场、飞鹰农场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辐射农户1.2万户,年实现产值4.83亿元,成为三水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区、镇两级增加投入,重点扶持,建起了三水耕牛市场、芦苞三鸟批发市场、白坭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遍布城乡、辐射国内外、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市场,占地面积达1.08万亩,拥有市场摊位2.3万个;培育流通中介组织594个,流通大户186户,形成了集体、个体、合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组成的大范围、开放型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全区农业产业化“市场+流通大户+基地+农户”的模式业已形成。狠抓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农用地有偿流转,促进农用地向有技术、有资金的经营能手集中,以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建设。各乡镇农业办公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招商,每年定期到广州、顺德、南海等地进行招商,用优惠的政策吸引开发商到三水经营土地。引进开发商之后,由村干部动员和组织群众交出土地,交由开发商集中连片开发,而农民则以地入股,按股分红,这就叫“洗脚上田,坐收分红”。几年来,先后有46家开发商到三水开发和经营土地,有的租地上千亩,种植花卉和无公害蔬菜,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得到推广应用。西南街道办事处辑罗村的XX亩土地出租给开发商后,全部种植了玫瑰花,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集中管理,每支玫瑰花最高可卖到60-8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青岐村把本村的鱼塘发包给开发商,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就达150多万元,村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洗脚上田”的农民转而“洗脑进城”打工,开辟了又一条致富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三水区约有3200多名农村青年脱离土地进城务工经商,年创收约5760多万元,成为农村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生态篇
大力实施“生态规划”战略,坚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狠抓工业污染源的全面达标和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26家重点污染源工业企业责令进行整改;重点抓了18家水泥厂的整治工作,对不能按期完成环保整治的坚决实行停产整顿;年底前关闭8家电镀厂,原则上不办新的陶瓷厂,已经办了的进行改造;关闭了12家砖厂,对没有许可证的坚决关掉,停止新建、扩建粘土砖厂的审批手续;关闭所有临江采石厂,对清理出来的临江采石厂采取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整治6条河涌,总长度为119.33公里,接近佛山市整治河涌长度的一半;建成了4万吨/日的驿岗污水处理厂。
实行工业园区环保准入制度。把环保作为进入工业园区的首要条件,将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做到既发展经济,又保护环境。对于污染环境的项目,投资再大、税收再多也不准进园,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由于把关严格,进入三水各工业园区的生产性企业,在环保要求上没有一个是不达标的。有一家陶瓷企业看中了大塘工业园区,并许诺在税收上给予优厚的条件,总投资在两亿多元,这对开发不久、刚刚启动的大塘工业园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考虑到长远建设和环保要求,镇领导毅然拒绝了这个诱人的项目。工业园区负责人讲到: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绝不能污染环境,做出祸及子孙的事情来。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三水的一些传统产业在全国位居前列,如饮料制造、化工涂料、建材等,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污染。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三水区把环保的关口前移,推行“清洁生产+末端控制”模式,从源头抓起,以防为主,综合治理,使环境保护战略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收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青岛啤酒(三水)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引进了先进的酵母压榨机和膜振动酒液回收系统,降低了6‰的啤酒损失,仅此一项,每年可增加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区3000多家工业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的占到了25.1%。
注重生态建设。确立了打造“生态三水”的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文化”,做到“四有”:有绿色意识,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有绿色行为,即讲文明、讲卫生、讲整洁、讲法制;有绿色产业,即污染少、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一、二、三产业;有绿色环境,包括高效、公平、公正、廉洁、务实的政府服务软环境和交通发达、生活舒适、环境优美的城市硬环境。近年来,三水区投资2.3亿元用于城市绿化和平原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人均绿化面积9.4平方米。投资1.6亿元、占地1200亩的三水荷花世界景点和国家4A级标准的森林公园的建设,使三水的生态建设掀起了新一轮热潮。通过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三水区逐步走出了一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改革篇
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制。三水区各级充分认识到,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没有好的体制是不行的,体制出了问题,发展便无从谈起,企业如果都是国有的,一般很难发展壮大。三水过去国有企业占70%,产值占80%,用蒋顺威书记的话讲,“这样发展下去很危险,要付出昂贵的学费”。为此,三水把发展民营工业经济作为调整工业经济所有制结构的主攻方向,采取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完成了国有企业的改制,近400多家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转让、出售、租赁等形式成功改制,其中:转让33家,拍卖125家,兼并3家,股份合作17家,租赁承包187家,关闭111家,破产1家,分流安置职工2万多人,使三水的民营工业产值占到了整个工业产值的70%以上,不仅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健力宝集团改制后获得了生机,发展速度以50%递增。三水国企改革的成功经验在广东全省推广,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三水区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出:市场经济不需要庞大的行政队伍,必须大刀阔斧地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否则,行政成本太高,只会加重企业和社会的负担。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三水区进行了力度较大的机构改革,政府机构由过去的30个减少到25个,减少了16.7%;分流安置干部390多名,占干部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现在,三水区财政供养人员1万多人,财政收入是7.08亿,而临近的一个县级市财政供养人员有2万多人,财政收入仅为2个多亿,用蒋顺威书记的话,“我们尝到了改革的甜头”。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为了有效整合资源,提高乡镇经济的总体实力,三水区从XX年开始进行了乡镇合并,把过去的12个乡镇合并为现在的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西南街道办事处由三个乡镇合并而成,面积23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3万人,成为中国第一大镇,XX年社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税收入库3亿多元。同时,因建设工业园区征用土地,全区又进行了并村搬迁工作,到年底计划由过去的109个行政村合并为78个行政村,精简村干部128人,全区因并村减少村干部而节约经费500多万元,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白坭镇仅有6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为解决农民居住与发展工业的矛盾,计划用5-8年的时间把全镇所有的行政村合并在一起,到2015年人口达到31万人(现有5.8万人,其中本地常住人口2.3万人,外来工3.5万人),建起现代化的农民公寓,用镇党委区书记的话讲:“工业化推进了城镇化”。
稳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形成集中办学的规模效应和更为合理的学校布局,从XX年开始,三水区对中小学进行合并。并校的原则是:优质学校向城镇中心区域聚汇,以适应城镇化发展;学校的服务半径是6公里,6公里以内的学校尽力合并;小学规模500人以下、中学规模不足900人的学校合并,XX年已合并小学35所。全区现有中学18所,小学98所,到XX年底合并小学15所;规划到XX年年底,再合并中学5所,小学35所。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区、镇两级近几年累计投入5.3亿元,用于扩大校区、兴建校舍、购置设备等,三水的办学条件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启示篇
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先进的理念引导经济发展。广东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创新,三水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在三水,不搞姓“社”姓“资”的争论,不搞公有制和私有制的争论,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允许积极探索,都可以大胆试验,“只要动机纯正,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都可运用”。比如,中央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期为30年不变,三水则是3-5年调整一次,三水的农村干部讲,这种灵活的土地承包制度更有利于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更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价值,更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思想观念上的突破,引领着三水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最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必须树立强烈的发展意识,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在广东,在三水,处处都能感受到广大干部群众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发展、全心全意为发展的浓厚氛围,处处都能感受到各级领导与广大干部的强烈危机感和责任感。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江浙在猛进,西部在开发,东北在振兴,广东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胡锦涛总书记要求广东要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率先发展,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这“三个发展”和“排头兵”的角色定位,使广东各级干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明确提出了“对手就是老师”的新的竞争观,“追兵就是标兵”的新的发展观。在三水,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前有标兵遥遥领先,后有追兵步步紧逼”,我们不进则退,必须发展发展再发展,加速加速再加速,才能有资格当好“排头兵”。为了加快发展,三水选派一大批干部赴江浙考察学习,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学习“三州”经验活动(三州,指浙江的温州、台州和江苏的苏州),提出了“远学江浙,近学南海”的口号。三水公务员队伍中也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意识,竞争十分激烈,“要么好好干,要么没的干”;“今天不努力去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先进的广东地区尚且有如此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更要强化这方面的意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否则,只能差距越拉越大,永远位居落后。
必须树立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以改革促发展,保稳定。三水的干部多次给我们讲到: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早改革早受益,大改革大受益,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就要敢为人先,就要不怕风险,有闯冒的精神和勇气。广东的发展较快,固然得益于中央的政策,得益于优越的地理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胆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深入研究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取得成就的原因时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讲,广东的崛起得益于胆识”。正是这种胆识,使广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从三水来讲,400多家国有企业改制,冒了很大的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但“风险过后便是一片艳阳天”,所有改制企业均获得了生机,实现了大的发展,这就更加坚定了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张家口国有企业较多,改革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更要坚定信心,大胆改革,通过改革“杀出一条血路”,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形成抓发展的合力。考察中我们普遍感到,三水经济发展的环境十分宽松,政府各部门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十分强烈,很少存在“吃、拿、卡、要”和“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现象。各级各部门主动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领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服务,“一切为了投资者,为了一切投资者,为了投资者的一切”,成为各级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对民营企业,三水干部讲的最多的是服务,议的最多的也是服务,投入最大精力的还是服务。同时,三水还十分注意保护干部,对那些勇于改革、不怕风险、大胆工作、敢挑重担的干部,允许有失误,允许交学费,这就给各级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用区委主要领导的话讲,“我们这里是政治保险区”。我们一定要学习借鉴三水经验,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一切投资者到张家口投资置业,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必须强化“工业立市”思想,进一步确立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三水的许多干部深有感触地讲,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仅靠农业只能解决温饱,解决强市、强县问题,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三水这几年下大力发展工业,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全社会开展招商引资,使工业产值占到了工农业总产值的90%多,工业创造的税收占全区总税收的65%。三水的实践经验表明,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赖以发展、实现强盛的根本所在。没有工业作支撑,农业的发展只能是低水平、低效益的,永远成不了大气候。同一块土地,仅靠种植农作物种不出富裕来,但建工厂就有可能创造很好的效益。“无工不富”是历史的逻辑,也是现实的真理。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最大落差就在于工业化落后,欠发达主要就欠在工业的发展。要不断强化抓经济必须抓工业、抓工业必须抓项目的理念,用最强的力量、最多的精力、最硬的措施抓工业。只有把工业搞上去,经济发展才有依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才可能实现。
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调整所有制结构的主攻方向。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水区近年来大办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少管多服务”,“彻底让利发展”,大力倡导“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给予民营经济积极的扶持和帮助,使全区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贡献率达到70%以上。三水的实践再次表明,一个地区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才能给整个经济带来活力;民营经济发展缓慢,这个地区的经济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欠发达地区经济要发展,必须把民营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下大力抓紧抓好。
第三篇:赴广东东莞考察情况报告
东莞
东莞,世界制造业之都。一句“东莞塞车,全球缺货”,足见其经济外向依存度之高。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导致海外市场严重萎缩,给这个城市带来了巨大冲击:企业批量倒下,打工者纷纷返乡,GDP出现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莞的情况又是如何?从考察的情况看,在经历了金融危机的磨砺后,东莞的步伐反而更加稳健了:一个面积中等规模的地级市,却拥有16家五星级、25家四星级酒店,形成了中国最集中的酒店产业集群,五星级酒店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东莞长安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前三强,出口创汇第一镇,不仅经济繁荣,而且环境优美、街道整洁、秩序井然,处处绿叶眩目、浓荫盖天,文体休闲设施应有尽有,大家参观后,脱口发出“长安美如画”的赞叹;咸西莲花村,一个标准的现代化别墅新村,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这样的新农村,令人向往;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科技共山水一色,人才与产业齐飞,生态与开发共荣。给我们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是这样几个方面:
1、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是东莞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次东莞之行,大家感受最深的,就是东莞人解放思想力度大,观念更新快,善于抢抓机遇,更善于危中寻机、转危为机,在不同时期都能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
破口。东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从“三来一补”起步,以加工贸易入手,在全国率先引进外商投资,参与国际分工,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用短短的20多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曾用100多年、亚洲“四小龙”曾用4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迅速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以国际加工制造业闻名的新兴城市。过去的两年,东莞一直处在金融危机的风口浪尖上,外向型经济受到了直接影响。但东莞人坚信,只要世界经济不再出现大幅下调,东莞经济最坏的日子已过去;通过金融危机的大浪淘沙后,东莞一定会展现新面貌。习惯领跑、习惯被学习的东莞,把压力当作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拿出“四个忍得住”的勇气:忍得住暂时阵痛,忍得住速度暂时放缓,忍得住收入暂时减少,忍得住社会非议,开展向新加坡学习产业升级、向浙皖五市学习发展民营经济、向深圳学习自主创新“三个学习”活动,先行一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勇当广东转型升级急先锋,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的势头,国民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深感到:只有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才能加快发展;只有解放思想、把握机遇,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民营经济发展独具特色,是东莞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东莞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由外商独资、控股的加工贸易不是支撑东莞经济的长久之策。他们把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镇村经
济作为新时期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东莞经济发展一个新的亮点。一是底子厚、主体多、潜力大。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东莞民间资金雄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500多亿元,个体私营企业资产2000多亿元;每年都有十几万劳动力进入东莞,外来务工经商人员高达几百万,民营经济从跑龙套起步,到今天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末,该市个体工商户40.3万户,私营企业7.4万户,个私经济实体比2000年增长3倍多,占全市各类经济实体的90%以上,注册资金增长5倍多。二是园区建设起点高、环境好、吸引力强。我们参观的松山湖科技园区,坐拥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态区域,环境独一无二,上班就像逛公园;坚持高科技产业集聚、高门槛招商选资、高水平自主创新,坚持“不做子弹、炮弹,而是要做核弹”,产值呈几何爆炸式增长,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企业就达100多家,成为一个孕育奇迹、挥洒激情、催生梦想的地方,被评为“中国最美、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区”。三是产业发展集群化、特色化、品牌化。东莞已形成电子、服装、家具、毛织、五金、模具等众多以内资为主体的特色鲜明的专业镇、专业村和产业集群,拥有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实施“四大文化名城”战略,连续5年每年投入10亿元,建设重点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创意产业、文化娱乐业、传媒业、印刷复制业、文化旅游业等诸多行业,力争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坚持品牌带动,全市拥有
步步高、金正、以纯等20个中国驰名商标、18个中国名牌产品,306个广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走出了一条“无牌—贴牌—创牌—名牌”的发展道路,跻身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东莞民营经济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外源式为主向外源内源并重转变,才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内源式发展的核心就是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
3、城乡差距小,农村经济强,是东莞快速持续发展的新生动力。在东莞,一般人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城市、哪里是农村。所到之处,城乡面貌浑然一体,城乡身份日益模糊,城乡经济交融相汇。其主要做法是:本地人外地人、城里人农村人一视同仁。破除身份壁垒和体制制约,没有“外来工”,只有“新莞人”;没有农民,只有居民。成立全国首家新莞人服务管理局,推行新莞人服务卡,以“服务无限”的理念,不断增加社保、劳动、就业、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服务,逐步成为新莞人的“东莞身份证”。保障新莞人的政治权利,从新莞人中选拔政协委员、党代表和领导干部。社保告别城乡差别,医疗保险实现户籍人口全覆盖,惠及513万新莞人,养老保险覆盖全市71万农(居)民,是目前全国唯一真正在全市范围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社会保险制度的地级市。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强、农民收入高。村村都有直属集体企业,户户都有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从单一的物业租赁起步,转向投资型、服务式、多元化发展。在农村,集中了全市2/3的户籍人
口、经济总量和工业企业。2009年底,全市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1150亿元,净资产889亿元,可支配收入超亿元的村有19个,超5000万的村有59个,超1000万的村有405个,来自集体的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通过这次考察,我们深深感到:做强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也能为全民创业拓宽新的发展空间。
三、加快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创新创业,推动民营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东莞的实践再次证明,思想有多远,发展就有多远。现在的盐城正面临国家两大战略叠加的新机遇,步入实力提升的新阶段,站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非公经济新36条”,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再掀全民创业新高潮,推动民营经济新发展。
2、坚持走园区经济与民营经济交相呼应、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松山湖科技园的经验告诉我们,创业需要一个平台,平台层次有多高,发展的水平就有多高,创业的成效就有多好。我们要坚持把创业园区作为鼓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载体,作为加快重点镇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力、吸引力和贡献率,真正把创业园区打造成创业者的集聚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3、坚持产业配套和培大育强并重,增强民营经济整体实力。众多中小企业形成强大的产业配套,是东莞的主要竞争优势;但缺少大项目、大企业,也是制约东莞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借鉴外地经验,提升民营经济水平,应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既要有铺天盖地的“凤尾”配套,又要有顶天立地的“龙头”带动。引导众多中小企业接收外包、参与配套,向“专、精、特、新”发展。同时,加大扶持力度,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长、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实现低成本规模扩张,不断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4、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产业创新,推进民营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延伸,从工业制造向“文化智造”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引导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品牌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把盐城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品牌高地”。加强体制创新,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企业人才股份化和中小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管理创新,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促进民营企业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科学化。
(执笔:市委办公室 孙恺)
发:市四套班子领导、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各县(市、区)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市各有关部门、单位,重点镇主要负责同志
第四篇:赴广东考察学习工作报告
外出考察学习报告
立岗镇党委书记保学儒
8月30日至9月4日,我有幸到广东东莞市石碣镇学习考察当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经验。考察期间,全面听取了当地有关领导的经验介绍,并实地考察了当地的供港蔬菜基地建设、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一路考察,一路对比,一路思考,感到触动很大,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更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并且切实地感受到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性,看到了农村先进设施农业技术管理带来的效益和我们之间存在的差距。
一、参观地农业发展情况
石碣是内地供港蔬菜最大的生产和供应基地,占每日香港市场出售蔬菜量的半数以上,备受“餐不可缺时蔬”的香港人关注。目前,石碣已建立专门供港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拥有十七家出口供港蔬菜的专业公司,并与港商合作实行农户种菜,基地收购,公司出口运港上市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在全国各地的建设蔬菜种植基地,保证供港蔬菜货源充足,质量安全。
近几年来,石碣镇围绕建设富强和谐的江滨花园式现代化城镇的目标,全力推进经济、农业、城市、环境、文化等各项建设,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绩,城市环境焕然一新,城市文明形象大大提升。同时石碣镇顺利完成了旧村拆迁工程,进一步整合 1
土地资源,打造沿江住宅带,修建沿江景观带,为进一步优化石碣镇的发展环境,推进“江滨花园式电子信息产业名镇”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镇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存在差距
今年以来,我镇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
为核心,大力发展优质粮食、蔬菜、畜牧养殖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水产、劳务输出两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到重点工作抓落实、难点工作抓突破、亮点工作抓创新,全力创建现代农业示范镇。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完善提升幸福、永兴、民乐3个中心村;高标准规划建设通伏中心村;整合资源,推进兰光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及社区建设工作,打造全区“第一村”。坚持大手笔规划、大气魄运作、强化小城镇建设力度,继续完善小城镇水、电、路配套设施,实施西环、北环路打通工程,规划集中住宅区,充分发挥集镇贸易活跃的优势,加大主干道路和集贸市场改造力度,将立岗镇着力打造成为黄河金岸边产业结构合理、地域特色鲜明、适宜创业就业、环境优美宜人的商贸特色小城镇。
虽然我镇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了显著的提高,村庄规划建设有了明显提升,但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我镇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二是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现在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三是农业产业链条太短,农业产业品牌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宣传。四是基础设施有的已经老化、不能正常运行或达不到原设计能力,部分农民的居住环境仍然较差。
三、学习先进经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农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镇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树立用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二是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逐步改变农业局面。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
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以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三是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通过加快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民非农化步伐;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留守”农民“专业化”进程,要培养“知识化”的农民。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田灌溉系统,推广优质品种,实行喷微灌溉、灌区节水管理与精细灌溉等综合节水技术,以及雨水集蓄技术与高效利用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转化先进经验,规划落实今后工作
一是大搞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固本强基”为目标,以灌排设施整治、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1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2万亩,建设畦田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万亩。二是大力推广冬麦种植。统一安排布置,完成冬麦种植2.3万亩,并将项目区建设成集中连片,沟、渠、路等基地设施配套、完善,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种植模式,争取冬麦创高产。三是及早谋划明年各项重点工作。2012年我镇将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水平,通过改善设施条件,提高科技含量,全面优化和丰富农产品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1、提高优质粮产能,夯实农业基础。2012年继
续发展兰光、先进、通义等村的稻蟹种养结合模式,面积达到3万亩。
2、引进新种养技术,发展精品瓜菜。扩大银星供港蔬菜基地面积,继续完善渠道砌护、电力及配套工程建设,最终建成新品种展示、新技术示范,农户培训观摩,新成本转化的示范园区;采取土地流转的形式,扩大兰光村瓜菜的种植规模,建设3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移动温棚瓜菜示范园区,不断提升规模化程度和土地的综合效益,同时完善“支部+企业+基地”的经营模式。
3、加大扶持的力度,提升畜牧养殖。利用立岗北大湖荒地,建设占地40亩、存栏10万只的蛋鸡现代产业化发展项目,构建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全面完成金星村高标准奶牛养殖示范园区建设,并成立贺兰县维多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奶牛饲养量达1000头。
4、完善农庄的建设,推动观光产业。续建兰光村休闲度假村,进一步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将其打造成为休闲的观光景点。五是加快中心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兰光中心村建设将通过整体搬迁规划,完成村内道路、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的建设与改造,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心村;全面完成通伏中心村420户新居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第五篇:赴香港考察心得
赴港考察心得
饶世丽
蒙受教育局的恩泽,我有幸随教育一线的教师们赴港学习考察,时间短促,而感慨良多。以下是我从本次赴港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港人卫生意识和公民意识较强。我们知道,人口众多容易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香港地方狭小,人口密集,但整体呈现的却是一副秩序井然的状态,并不会出现所谓的“脏乱差”。所到之处,我们很难看见垃圾的影子,而在国内,除了大都市的环境做得比较好之外,其他的一些中小城市或者城中村,到处可以看见垃圾的影子。在香港的小学,学校允许校内小卖部的经营,也允许孩子们自己带零食回来学校,你会很惊奇的发现,孩子们一到下课之后很自觉地走出教室外面坐着吃零食,吃完之后所产生的垃圾绝对不会随便扔到地面上,从中,你应该可以想象得到香港街道如何干净的原因了:公民意识,从娃娃抓起。这让我想起了上次的秋游,孩子们很开心地带着自己的零食和同学们分享,但是吃完之后却无意识地往地上扔垃圾,仿佛随地扔垃圾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等到同学们都准备启程返校的时候,游乐园里面俨然成为了一个大型垃圾场,我不禁感慨,内地学生在这方面的素质何时才能与香港的学生缩小差距呢?公民意识教育在国内何时才能奏效?
二、全体港人普遍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在香港,敬业精神体现在社会各行各业领域。大到公司或宾馆的职员,小到在校读书的小学生,你随时可以看见他们穿着干净整齐的服装,甚至是笔挺的职业装,画着淡淡的妆容,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并以职业化的微笑迎来或送走他们的顾客,从他们的脸上,你读到什么才是专业、勤奋和进取,甚至乎,从他们的眼睛里,你懂得了什么才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在一次吃完饭等待车辆的时候,我旁边站着几个黑人,他们用英语在交流着:“they look like farmers”,我突然间意识到,也许这几个外国人正在议论着我们这些从内地来港参观的教师,我们的教师很努力打扮得更加符合自己的身份,但相比之下,在他们眼中,素面朝天的我们看起来更像农民而非专业的教师。如此出言不逊,倘若被大部分教师知道了,会引起教师们的不满情绪,但,这不更能引起大家的反思吗?
三、倡导终身学习并落实到位的香港社会。香港的大学录取率只有不到20%,如此高门槛的大学,不是将许多热爱学习的人们拒之于门外了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香港政府就提出了:“终身学习,全人发展”的目标,并且提供了四通八达的职业学习的渠道,各行各业的员工便利用起零碎的时间上夜校,提升自我,以更好地跟上高速发展的社会。自从我进入了教师这个行业之后,我常常担忧,担心校园的一道墙会不会把自己和外面飞速发展的社会隔绝起来,以致逐渐地被整个时代所淘汰呢?这样看来,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落实到位。
赴港学习体会还有很多,在这就不一一称述。在返校途中,我隐约听见有些教师在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位曾经在美国居住的中国人,他用了一句经典的话评价中美的对比,国内是“好脏好乱好快活,美国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当然,我们赴港学习并不是为了论证内地有多糟,香港有多好,而是抱着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