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城市交通阻塞成因与出路
中小城市交通阻塞成因与出路
近年来,道路交通阻塞现象已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逐步蔓延,许多中小城市已不得不面对日趋严重的交通混乱状况,解决交通阻塞难题、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许昌市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强化道路资源整合,科学合理规划交通设施,坚持走城市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解决了乱停车和停车难问题,缓解了交通阻塞,实现了道路交通的安全、畅通、有序。结合许昌的工作实际,笔者谈一谈中小城市交通阻塞的成因与出路。
一、中小城市交通阻塞形成原因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都存在着道路建设相对滞后、道路资源无序利用、公民交通安全意识薄弱、交通管理模式滞后的状况。迅速推进的城市化,带来城市人口和车辆的急速膨胀,使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中小城市在道路建设中缺乏统一规划,虽然路网密度较高,但支路结构不尽合理,主干道较宽,其他道路相对狭窄,不适应机动化发展趋势,造成道路系统的先天失调。而新建城市道路和新城区一律采取干道,宽宽荡荡,旧的道路和老城区依然狭窄、拥挤,资源未能充分利用。
在静态交通设施方面,中小城市普遍存在着停车场地少、交通站场少,基本没有配套的停车场所。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乱停乱放,占路停靠,带来事故隐患;公交、中巴、出租车、货运车辆
沿路停放待客,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占道经营、店外营业等现象更是严重阻碍交通。
在交通管理工作方面,许多中小城市基本还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经验型管理模式。交通管理部门疲于应付不断出现的各种交通问题,开展各种交通专项整治活动,但收效甚微,缺少前瞻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局面。
如果不加紧加快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中小城市交通将面临越来越混乱的局面。可喜的是,随着贯彻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畅通工程”的不断深入,大城市已逐步带动中小城市开始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二、中小城市交通阻塞治理对策
1.与时俱进,削减交通总量,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我们在城市交通管理中紧紧依靠党委、政府,实行了交通总量控制,3年前就停止了出租车入户,把市区内的面的控制在1800台以内,从今年年底开始以100∶115的比例,用轿车逐步取代面的;依法取缔各类三轮车载客营运;合理设置出租车待客站点,减少空驶率,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
2.深入挖潜,整合交通供给资源,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今年我们对市区所有道路进行了交通设施全面规划,充分利用宽度达到6米的支路、小巷和宽度达到5米的非机动车道、宽度达到9米的人行道设立出租车待客停车位及3000个机动车停车位;充分利用门店前2.5米的空地和路边树间空地设立摩托车、自行车停
车带;政府牵头,六局委综合执法,彻底取缔占道经营;设立单行道,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道路资源,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3.科技强警,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我们在市区执勤大队各保留一个形象岗,其他岗点民警全部走下岗台,充分发挥摩托车巡逻的机动灵活性,对市区街道实行动态管理;开通路面执勤无线查询;实行交通违章处理记分微机联网;利用广播电台及时发布交通信息,调整交通流量;开设宣传专栏,全方位利用新闻媒体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我们下一步还要全面实行电子警察纠章,全方位管控路面交通。
4.积极参与城市规划,走城市交通管理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中小城市的党委、政府必须真正重视交通管理工作,把交通管理规划列入整个城市规划之中,引进人才,科学合理地进行交通管理长远规划,依法行政,确保交通管理规划能够真正得到落实,并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中小城市交通阻塞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中小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系许昌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支队长
!A23013
第二篇: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试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阻塞成因及对策
【摘要】 如何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畅通无阻,已经成为中国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课题。要成功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挤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二是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三是完善城区道路交通网络,大力发展城市快速交通;四是用政策扶持,加速停车场(库)建设;五是发挥科技手段,实现道路交通管理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
【关键词】 城市道路;交通阻塞;公共交通;科学管理
城市是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信息中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城市交通是维系城市这个有机整体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畅通的城市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吸引投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品位的重要指标。城市交通拥挤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处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要遵循节源开流、交通总量消减的总原则。
一.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现状
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主要表现在:市内机动车行驶速度下降,流量饱和的道路路口增多,交通堵塞发生的次数增多。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各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和拓建、新建道路中不断加大投入,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相关设施建设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城市机动车增长迅速,城市中非机动车主要是自行车占有较大比重,市区人口稠密,道路狭窄、功能老化和交通设施滞后,商业区过于集中,致使人、车、路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形成了我国当前的城市交通特点,从而大大增加了交通规划、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给我国城市交通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我国城市一方面城市道路建设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数量也在猛增,二者齐头并进的直接后果是城市交通时常陷入瘫痪,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盲目扩建道路不是办法,借鉴国外大城市规划和交通道路管理经验——轨道交通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金钥匙。在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大力开发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发展公共交通就成了我国城市当前的需要。我国公交的现状:公交出行比例下降严重;公交车速严重下降;公交服务质量相对下降。
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原因
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不适现象日趋明显,“行车难”、“走路难”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的通病,并不断向小城市、新型城区和中心乡镇扩散蔓延。按现行发展趋势,五至十年或二十年后,“病城”现象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桎梏我国城市综合发展的重疾顽症。造成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有:
1、车总量增长过快,道路增长滞后于交通总量增长,道路交通供需不平衡。202_年我省机动车总量约612.19万辆比202_年532.37万辆增长了19.13%,202_年我省机动车总量约686.61万辆(其中还不包括拖拉机,拖拉机约有22万辆),跟前一年比增长率为12.16%。与之相比,道路的增长速度就慢多了。
2、城市建设和宏观管理部分决策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道路交通需求。一是临街建筑、大型商业网点及娱乐场所等大型交通流汇集场所设置不合理,不具备足够的停车场位置及人流物流通道,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交通组织;二是公交发展
水平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站场建设严重滞后,线路站点布局不合理。
3、城区道路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道路整体通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断头路仍然存在,严重影响了路网整体通行能力的提高;二是现在道路通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公共停车场建设严重滞后,且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路边违章停车现象严重,经常引发交通拥挤。因为历史欠帐太多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市的停车场建设远远滞后于机动车的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并且管理不规范,部分停车场处于闲置状态,有的甚至被挪作他用或改变了用途。
三.解决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拥挤的对策
(一)科学规划城市交通组织管理,不断提高道路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程序,确保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尽管从理论上讲,通过不断地修建道路总能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但由于道路建设资金及城市空间的限制,道路数量不可能按需增长。随着交通走廊的新的道路建设降低了出行时耗,但同时也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量转移。因此,在现代城市交通管理工作中,应系统地、全面地研究治理当前城市交通问题,充分挖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使交通运行按全地区干线和其他重要街道网规划有次序地得到改善,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道路系统的利用效率。
(二)坚持发展公交优先战略,科学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最大限度地减缓城区交通总量增长。
“公交优先”的提法起源于法国,现已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统计,就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而言,“公交优先”也是不容置疑,与其他社会车辆相比较,同一单位时间里运送同样的人,如果选择公交方式,所占用的道路空间大约只是其他车辆的1/5到1/20。近30多年来各国效仿治国,从规划用地、税收、财政补贴等方面对公交进行扶持,在公交优先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开辟公共交通专用车道,采取公共交通优先信号控制系统,在交通法规中充分考虑公共交通优先通行、限制小汽车在城区的使用等。在实施畅通工程工作中,公安部、建设部也特别强调了“公交优先”理念,要求全国各大中城市必须大力创建“绿色交通”,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从而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
一是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通道,提高市民乘坐公交车的积极性。在城市外围地区先行建设公共汽车专用路,城市中间密集地区有计划地规划、拆迁和预留,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同时,在已建成的城区主要干道大力开辟公交专用道,设置专门隔障,使其他车辆无法随意进出,并在一些道路路口实行公交路口信号灯优先放行,在城区所有禁止社会车辆转弯的路口,均允许公交转弯等措施。由于公共汽车专用系统在运输能力上与铁路相差不大,每小时可运送9000人以上,完全可满足城市中长期发展需要。二是全面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布局,不断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大力吸引公交客流。以城区取缔“中巴”营运为契机,灵活安排公交线路,在连接市区与郊区的公交线路上设置公交专线,禁止中途停靠,并大力推行“驻车换乘”交通方式,在各大型交通枢纽和车站,设计规划修建小汽车停车场,小汽车使用者凭公交月票免费存车,以鼓励小汽车换乘公交车辆。同时,在市区火车站、人口集中的居民区以及商贸中心设立专线车,将公交线路延伸至市区各个角落,直至各大型市民居住社区;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加大公交线路和站点密度和公交车辆运行频率,并大力强化公交从业人员文明服务和文明交通素质,提高公交车辆档次和按时到位准点率,逐步增大公交车辆单车运
力,给乘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快捷、方便的乘坐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炜,陈学武,陆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年2月第一版。
2.关宏志,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_年9月第一版。
3.王炜,杨新苗,陈学武.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与管理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2_年2月第一版。
4.翟忠民.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2_年6月第一版。
5.潘海啸,杜雷.城市交通方式和多模式间的转换.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_年3月第一版。
6.董国良,张亦周.畅通城市论——21世纪城市交通与城市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_年2月第一版。
水04-2班任婕
600420411225
第三篇: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成因与出路
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成因与出路
陈晓鹏
202_-9-24 15:45:50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2_年第1期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已陷入艰难境地,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振兴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保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本文拟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成因及出路,加以简要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已陷入艰难境地.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税费加重、赢利缩小、外部环境堪忧等不利局面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1.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特征
(1)钱荒:融资难,贷款利率高。银行系统的从严信贷环境,国家紧缩性宏观政策调控,已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逐渐增大、融资成本不断增高,因而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钱荒不断出现。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有着比大企业更强烈的资金渴求和更匮乏的融资渠道。由于民间高利贷具有短期、小额、无担保、无抵押等特点,其灵活机动的贷款方式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老板们的需求,因而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放贷,已经成为民间借贷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2_年上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0%的家庭或者个人、59.7%的企业参与。调查发现,江浙一带民间借贷利率最高竟达月息30%。高额利息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2)高税负:税种多,税负重。我国税种一般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项,此外还包括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某省202_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企业承担的纯税收收入占其商业利润的比重)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据全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全国国税、地税机关共调查各类纳税人75万多户,其中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有638884户。202_年,这些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在流转税中所占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所占比重为76%。近年来,国家先后采取了5项相关政策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202_年1月1日起,实行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202_年9月19日,国务院提出对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02_年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此政策延长至202_年底并扩大范围:202_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202_年10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2_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202_年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尽管如此。这一优惠税率仍然偏高。
(3)用工荒:工人难招。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供给结构中二代农民工比重增加、作用于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所形成的流出地“推力”和流人地“拉力”弱化,因而自202_年起,“招工难”问题愈显严重。202_年春节后,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招工难”和“用工荒”现象。大量中小企业不仅严重缺工,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用工成本平均上升20%-30%。此外,企业员工流失率也逐渐提高,造成企业职工队伍极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4)高成本:生产成本大增。自202_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结束了从过去短缺经济、过剩经济的低成本时代。随着生产力成本、技术成本、企业支付物流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土地成本等要素的不断上升,我国各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在激烈竞争中,中小企业则明显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202_年,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特征
(1)中小企业倒闭多。202_年年初,有关中小企业的坏消息纷至沓来。根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更加严重。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短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向中小企业逼近。今年下半年,国内存量中小企业中的40%已因此而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状态。
(2)高利贷“逼走”众多企业主。受国家紧缩性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而产生的民间高利贷,已“逼走”了众多的企业主。据报导,截止到202_年9月底,仅温州一市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9月21日,温州l天之内就跑了8家企业的老板。企业主逃逸事件与202_年比增长41.6%。
二、我国中小企业困境之成因
1.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市场竞争主体复杂化。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不仅数量剧增,而且类型众多;不仅有国际级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不仅有现代化企业,也有传统企业。其次,市场竞争空间更为扩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费者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为抢占市场往往会发生新的争夺战,从而拓展了市场竞争的空间,这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再次,市场竞争更加无序。各地的中小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同类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压价;有的企业为能在低价位获得一定利润,便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
2.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我国中小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在经营管理中.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以及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不仅难以吸收到所需人才,甚至造成了有用人才的流失。(1)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导致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领导人对决策的选择和企业的发展往往依靠自身的经验和主观意识,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因而存在决策失误的风险。(2)战略发展意识不强。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必须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规划。然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从战术角度出发,在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上.存在着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等弱点,加大了经营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
国际上通常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1%以下的达70%:82%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利产品;75%的企业未通过IS0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由于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开发能力差等问题。企业无法打造特点突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因而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4.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有些中小企业负责人,不注重专业技术学习和提高,忽视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对各种财务决策只凭个人主观臆断,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中小企业缺乏科学、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致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资产管理效率低下。(3)财务机构不健全。不少中小企业只注重效益。疏于管理,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专门财务机构:有的企业虽已设置财务机构,但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不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4)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多是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有些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反之,具有真正水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则可能因为无血缘、无乡缘等原因,难以在企业长留。
5.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的投资。常以老板意愿为主,缺乏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因存在盲目跟风和投机心理,有时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结果造成资本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缓慢,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有些则因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6.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融资难的内因。(1)部分中小企业负债水平偏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此外,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暂和经营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2)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制约了融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多采用业主制或合伙制.规模偏小。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加之管理上的混乱,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削弱了融资能力。另外,由于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满足率。(3)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银行偏好对固定资产抵押。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较小。比如从事高科技的企业,无形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
第二,融资难的外因。(1)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在我国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份额中仍占70%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1%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2)资本市场的缺陷。直接融资渠道包括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从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看,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股票市场上,虽然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但截至202_年1月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346家,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门槛仍然很高。据统计。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3)信用担保环境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全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700多家.担保总额接近202_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1.35万亿元贷款,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当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4)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因而在法律和权利上中小企业常受到不平等对待。在我国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重视和政策倾斜的同时,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三、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困境之出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1.适应市场竞争,选择适合的营销战略
(1)坚持“集中”战略原则。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市场规律的营销战略。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其优势在于:机动灵活,善于应变;结构简单,工作高效;技术专门,便于创新等。因此,可集中经营一种产品,集中力量于一个市场;采用专门技术,使自己的资源相对集中,以取得局部市场的相对优势,取得在某个经营领域的相对优势。(2)选择适应竞争的营销战略。一是采取填空补缺的营销战略。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尽量避开与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寻找市场空白领域。寻找那些大企业尚未涉及的新兴市场领域、或大企业未曾进行过积极营销的局部区域;找大企业不愿涉足。批量小、品种多、营销微利的领域;寻找市场需求变化大,竞争变化频繁,大企业认为信誉风险大不愿涉足的领域。二是采取共生双赢的营销战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合作共享,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把市场做大,从而实现共生双赢。在此战略中,中小企业属于“配角”,但共生关系一旦确立。中小企业就能成为大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增强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又使大企业的市场成了中小企业的市场。中小企业不必再为订单、融资、销售伤脑筋,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使其在产品量、生产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采取联合竞争的营销战略。多家独立的中小企业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联盟.共同开拓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共同分享由于联合竞争带来的利益。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个区域集聚,组成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力,从而创造出了超常的竞争优势,克服了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四是采用特色营销战略,争取竞争主动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可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发展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式样的产品;或扩大销售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或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而获得较高信誉。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增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地位。
2.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形式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法实行破产。通过以上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权形式和组织结构。
3.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业的业务.发挥自身优势,树立起“专、精、特、新、优”的战略思想:要转变管理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庭专断式的随意管理,辅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
4.勇于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中,要把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5.克服融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允许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创建风险基金;利用二级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互助,以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国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基金和机构,扩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和整顿现有创业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允许一部分国外创业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6.加大政策扶持,整顿市场秩序
我国应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国际通用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促进体系。应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努力做好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培训、产业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
第四篇:地方政府债务成因风险出路
地方政府债务成因、风险、出路
【摘 要】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根本出路在于地方政府举债债券化,采用总体部署、阶段实施的解决方案,最终使地方政府债务走向透明化、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的道路。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 债券化 法制化
202_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双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拉动国内投资,促进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缓解了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但是,受此影响,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膨胀,举债规模达到空前剧增,有关债务的数据众说纷纭。探讨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出路成为事关中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分析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经历了从严格控制到大规模膨胀的过程。1992年之前,地方举债受到严格控制。1992年后,我国开始步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凸现。1994年财政改革分权后,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1998-202_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202_年后,地方政府债务迈入“大跃进”阶段。其间,202_-202_年,中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但每年还是出现大量赤字。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债务规模庞大,扩张普遍较快;县乡政府负债沉重;债务来源多样,债权主体不断扩散;债务关系复杂等特征。202_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及国内积极财政政策的实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城投债井喷的新态势。
地方政府债务的成因十分复杂。202_年以前,财政体制是主要原因。202_之前,地方负债的主要成分是行政性支出欠账为主,包括拖欠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粮食补贴,社保资金缺口等。首先,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是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的直接原因;其次,地方金融风险的财政化转移模式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最后,在积极财政政策下,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大量投入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迫使地方政府被动增加直接债务。202_年以后,除固有的财政体制外,经济增长方式也是很重要的原因。202_年之后,直接债务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相当大部分是由于地方政府本身的非规范性债务融资所造成的,这主要是202_年在全球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为“保增长、保稳定”,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来拉动经济增长,导致地方负债呈“大跃进”之势。投融资平台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最主要的渠道。法制缺失、多头管理是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
无论是从微观风险管理还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看,地方负债的融资行为风险对财政、金融、社会都带来了不良后果。第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对称扩张,“隐性债务”逐步显性化,加大偿债风险,给这些地方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第二,制约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能力与行政能力,扩大了地方财政运行的不确定性。第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违约风险、影响银行信贷安全。地方融资平台的大量举债会直接引发了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坏帐激增。第四,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政府危机的隐患。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会导致政府信用濒临危机,可能会造成乘数效应的连带影响,引发地方经济危机,甚至可能上升为政府的管理危机,摧毁政府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债务危及政治文明建设。因为政府债务最终“埋单者”只能是广大老百姓,只能是每位纳税人,地方政府巨额债务影响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谐社会的构建。
3.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思路
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根本出路在于地方政府举债债券化,最终使地方政府债务走向透明化、法制化、市场化、规范化。具体措施:
3.1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和政府会计核算制,使地方政府债务显性化和透明化。这包括:建立政府债务统计与报告制度并保持与债务预算制度相适应;建立健全政府会计制度;建立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3.2改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预算控制,健全预算会计。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必须改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从靠地方政府债务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重点调整经济结构,以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投入重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及其转型的挑战。
3.3地方政府举债法制化,用法律调控地方政府举债危机。修改完善《预算法》等相关财政法律规范,为完善地方财政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外部环境;以法律形式强制进行与地方政府举债相关的金融体制、社保体制、投融资体制等领域的配套改革及相应的法律框架建设,设立稳定可靠的财政风险准备金;合理制定政府举债计划,严格界定债务资金的投向范围,建立债务清偿机制。
3.4建立一套权责明确,体制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借鉴国际经验,应强化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财政部门负责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资金审核,承担本地政府性债务监督管理的具体职责。未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的,不得批准政府性负债建设项目。财政部下属各地方财政局应该同时发挥监督责任,连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负债和财政运行状况进行监管。
3.5采用总体部署、阶段实施的解决方案
总体目标是实现地方政府借款的债券化、规范化、市场化。建议采用分阶段有序实施方案,总体思路可分初级、中长期、长期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目标是解决存量债。一是对各级地方政府形成的债权和债务,全面核实,分类清理,逐笔造册,动态管理。二是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化解逾期债务。中长期阶段目标是有效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制、举债审批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长期目标是最终形成债券化的管理方式。即用债券来代替借款是目前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出路。但地方要有明确的立法规定起到制约作用,并向中央备案。最终使得地方政府借款债券化,实现透明化、法律化、市场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贾康、白景明.完善财政体制寻求基层财政解困治本之策[J].现代财经,202_,(1).[2]金永军等.202_年地方债:制度博弈的分析视角[J].财经科学,202_,(10).[3]陶雄华.试析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债券化[J].财贸经济,202_(12):28-30.[4]王俊.地方债务的当前风险[J].人民论坛,202_(1):34-35.作者简介:李国锋(1970-),男,山东莱芜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马金华(1976-),女,山东人,教师,从事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财政学院)
第五篇:培训游戏—团队游戏—交通阻塞
培训游戏—团队游戏—交通阻塞
发布日期: 202_-1-24
交通阻塞
道具:比参加人数多一个塑胶地垫
说明:
1、将塑胶地垫呈一字型在地上铺开,让学员全部站在地垫上,留中间一个地垫不站人;
2、学员分成两边相对而站,通过中间的空格进行移动,3、移动的方式是只能前进一格或跳一格,不能后退
4、完成两边人的互换,并且大家维持同一个方向。
规则:
1、学员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要有人后退就要重来
2、当有人知道答案时,我们要每个人都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