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0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200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 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外经、外贸平稳。预计2005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场、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33.3%。乡村城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04年末,全县建制镇发展到11个,建制镇人口增加到8.4人(不包括辽中镇人口),乡村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集制镇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由“九五”期间23.6%增加到24.2%,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到19.6。“十五”期间全县村镇建设总投资达2.89亿元,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比“九五”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县村镇新建公共建筑4.78万平方米,生产建筑9.8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34.19万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4平方米, 比“九五”期末提高1.9平方米。全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65%;全县村镇实有道路面积1830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3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18平方米,全县建制镇、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十五”期间,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式建成通过辽中,结束了辽中不通铁路的历史。全县改造公路面积共33.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新建的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城乡电话达14.2万门;户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55%,“十五”期间,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投资1.2亿元对沈盘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可达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7.9%,比“九五”期间增长155.3%。其中:
1、公共和住宅建设投资9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5.4%;
2、技术改造投资16.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3.3%;比“九五”期间增长720%;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
4、新建工业企业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4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5、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比“九五”期间增长210%;
6、水利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1%;
7、植树造林投资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5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8、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比“九五”期间增长234%;
9、交通道路投资3.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67%;比“九五”期间增长184%;——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衡。预计2005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50%,比2000年增长63.8%,平均递增10.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平均递增8.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平均递增3.9%。——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市级以上的重点科技目项1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新产品8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6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点52%,比“九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截止200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68所,在校学生60859人,在职教职工5462人,学校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成为辽宁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改造及新建中小学校舍2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小学入学率保持在100%;农村中学辍学率降到2.3%以下。“十五”期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计7500多人,比“九五”期间增加1500人,增长20%;卫生事业:全县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中县人民传染病区,辽中县计划生育指导站项目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医要求,同时卫生达标的指标均得到落实;计划生育:预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5‰,比2000年下降1.6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5‰,比2000年上升4.4个千分点。社会保险: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720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774人;参加医疗统筹人数为16848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57个,安置就业2468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旅游等社会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在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次产业梯次结构没有拉开档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技术含量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灾能力的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企业资金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等。所
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待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总之,“十五”期间,是辽中政道人和的五年,是百业待兴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及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展望未来的五年。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给东北带来新发展机遇。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南方电力不足,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南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指导思想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总体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主要指标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2005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2005年的24:42:34 发展为15:59:26。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平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2005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
2行优先发展,分布实施。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定位:把辽中工业新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集居住、科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 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发展目标:到2005年引进企业30户,到2007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发展目标:2005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2007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发展目标:到2007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辽中镇有色色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场。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 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白酒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2005年至2008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中特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完善中介代理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
”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舆论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规划期,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足交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pS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年度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年度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沙坪坝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加速发展的时期,是基础建设和功能完善并重的时期。做好这一时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于扎实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稳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指导和推动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和《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沙坪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规划》。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效
“十五”时期,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再就业工程顺利推进,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十五”期间,顺利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累计帮助和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就业
— 1 — 再就业4.3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6%。社会保障工作机构达到街、镇(园区)全覆盖,基本形成就业和社会保障区、街(镇、园区)、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建成区级就业服务大厅,构筑“1+X”就业大市场,与全市所有区县实现网络联通,创办“天天职介超市”,为广大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培训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就业训练、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推行力度,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管理体制平稳过渡,企业职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11万人,离退休人员参保人数达8.4万人,按时足额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1.8亿元,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达8万余人;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参保职工13.5万人,较好地发挥了其“社会减震器”作用,确保了失业职工基本生活;基本医疗保险积极实施,参保人数达19.1万人,初步建立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以大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工伤保险发展良好,1100家单位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职工达10.5万人;生育保险顺利启动和实施,参保人数达到5.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顺利推进,参保单位154家,参保人数3000人;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业务,2742农村人口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积累保险
— 2 — 基金800多万元,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开展的模式和实现途径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取得实效。全面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妥善处理劳动争议,协调劳动关系机制逐步向基层延伸,在街、镇(园区)和部分企业工会聘任38名兼职监察员和11名法律监督员,构建新的执法网络。清理整顿了劳动力市场秩序,大力开展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专项执法检查,主动检查企业1600多户,受理举报投诉2000多件,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2100多万元。实施了建筑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有效地维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深入了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广大职工群众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指导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切实做好国有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职工安臵工作,妥善处理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中的劳动关系问题。“十五”期间,累计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4000多件,结案率保持在98%以上,工伤性质认定2300多件,劳动能力鉴定6100多人次,劳动合同鉴证4万余份。逐步推行企业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了企业与职工自主协调劳动关系机制。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一区两高地”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完善我区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有利条件
— 3 — 一是从中央到市、区高度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前提下,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各级将更加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其社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是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为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十五”时期,我区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企业改革得到深化,经济增速大幅提升,经济的发展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坚持把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保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把科教文卫资源优势转化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这就为扩大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创造更为有利的经济基础。
三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基础。“十五”期间,市、区相继出台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在解决国有企业下岗
— 4 — 失业人员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这就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了条件。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仍然较大,矛盾较突出,工作任务依然繁重。一个是劳动力供求总量大,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十五”期间,我区常住人口从“九五”末期的66.44万人增加到2005年底的85.53万人,净增19.09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2万人。加之外来劳动力进入,劳动人口增幅较大。相反,随着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增长,就业弹性值相应下降,就业岗位增长赶不上劳动人口增长。据预测,“十一五”我区每年提供就业岗位约1.1万个,而需要解决就业达2.5万人,岗位需求缺口达1.4万个。与此同时,下岗失业人员结构较过去几年发生了变化,年龄偏大、技能单
一、文化偏低,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城镇困难群体就业工作难度大。二个是在国有企业“并轨”,大规模下岗分流告一段落的同时,国有、集体企业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主辅分离的任务繁重,2005年末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结存1.6万人,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十分突出。三个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传统农业的改造,农村劳动力流动量加大,在推进重庆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有大批“农转非”人员需要
— 5 — 转移就业。“十五”末,全区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达15万人,“十一五”时期,这种劳动力流动规模将呈扩大趋势,预计每年将以1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加之,高校多、部队多,由此带来的就业压力也相当大。
二是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压力在迅速增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破产、关闭、解体企业进一步增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下降,基金征缴困难,企业欠费问题严重(据统计,我区历年累计欠缴达2.04亿元),结构调整导致的提前退休人员的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缺口不断加大,人口老龄化导致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增大,确保发放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退休人员比例高,给基金支付造成压力,当期收支缺口将进一步加大。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已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平稳运行带来了影响。失业保险基金出现当期收不抵支(2004、2005年缺口分别为910万元和352万元),解决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能力偏弱的问题将是“十一五”时期的重要任务。生育保险启动实施不久,工伤保险扩面推进难度大。“大学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显现,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迫在眉睫。
三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结构仍然处于较大变动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随着企、事业单位改革的逐步深入,用工主体将日趋多元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和调整,在“十一五”时期,一
— 6 — 些深层次矛盾将逐步显现,其遗留的劳动关系问题突出。非国有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劳动用工不规范较为普遍,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呈上升态势,且变得日益复杂,仲裁诉讼比例增大,自1998年以来,我区劳动争议案件年均增幅达40%以上。非公企业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违反劳动者意愿安排超时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无故拖欠和克扣劳动者工资,让职工超强度劳动以及劳动卫生环境差等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现象依然存在。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服务,努力扩大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管理体系,完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努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努力朝着“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分配格局比较合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更多的人享有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发展目标迈进,为我区经济社会
— 7 — 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万人,力争达到6万人。其中,“农转非”人员1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到“十一五”期末,力争全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90%,基本解决体制转轨时期遗留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2、职业培训
——就业再就业培训2万人(其中再就业培训1.2万人,创业培训50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1000人;持证上岗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80%,就业准入工种持证上岗率力争达到100%。
——技能人才总数达到9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增加到1.8万人左右,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0%);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2万人。
3、社会保险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1万人、23万人、14万人、13万人和10万人以上。
4、劳动关系
——城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1、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
— 8 — 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关注新生劳动力、“4050”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抓好再就业重点企业、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等项工作。同时,适应新的形势,适当扩大政策扶持对象的范围,加大政策扶持“低保”人员就业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2、协调推进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改善,努力扩大就业容量
加大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都市工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有较大幅度增长。在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中,通过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协调推进,增强经济增长对扩大就业的作用。
3、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实施城乡统筹就业
适应劳动力供求结构的新变化,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城乡统筹劳动力市场,将东部(天星桥)原来城乡分割的共计2200平方米劳动力市场从组织和形式上统一整合,调整市场布局,完善市场功能。在西部(陈家桥)再建一个区域性劳动力市场,集中为大学城征地拆迁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区级劳动力市场与
— 9 — 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和街、镇(园区)社保平台信息共享,城乡劳动力市场相互贯通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按照就业工作重心下移,管理服务进社区、到乡镇的思路,重点强化街镇(园区)和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和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库,统一失业登记和统计制度,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和困难群体作为主要服务对象,认真施行企业用工备案和空岗申报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招用本地和外来城乡劳动者及空岗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及时提供信息引导。
4、加快培育市场就业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 建立劳动者平等就业机制,打破城乡劳动者的身份界限,在签订劳动合同和工资分配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城乡劳动者开放,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等基本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工和职业中介等行为。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行为的监管,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
5、建立就业援助机制,解决好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和就业的联动机制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完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继续推行ABCDE分类指导就业模式,提供个性
— 10 — 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引导、鼓励和帮助更多有就业能力的低保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制定特殊的扶持措施,实行推荐就业承诺服务,努力缓解困难地区、困难家庭、困难人员就业难题。积极推动三峡库区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开展劳务对接,共同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做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逐步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到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就业的扶持,保证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6、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引导创业促进就业
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把促进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全社会营造创业文化,培养创业精神,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引导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建立创业指导中心,培养、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促进更多的毕业生走自主创业的道路。把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劳动者通过创办小企业实现自我就业,并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
7、加强失业调控
建立劳动力供求模式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完善失业统计制度,建立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实行动态分析监测,实现应用失业预测预警系统调控失业人群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缩短失业周期,减少长期失业人员数量,合理分散失业压力,防止失业过于集中,把失业登记率控制4%以内。统筹
— 11 — 规划、分步实施国有企业关闭破产和改制改组,把握破产关闭工作力度,鼓励企业破产重组吸纳失业人员,做好改制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和职工身份转变工作。合理引导和规范企业规模性裁员,加强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裁员的指导。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臵富余人员,避免大量推向社会。
(二)加快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1、建立培训网络
从全区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农广校、农机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中招标认定一批优质培训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区职业培训骨干网点。力争在2009年底,在陈家桥建立综合性培训基地,并积极引导井口特色工业基地、西永科技产业基地、覃家岗摩托车工业基地、青凤机械工业基地、回龙坝纺织工业基地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基地。在有条件的街、镇设立培训网点,加大投入,配臵教学设施设备,形成以技工学校、职业学校、成教中心劳动就业实训基地为主体,区、镇(街道)城乡一体的培训网络。
2、建立开放式职业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联动机制,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倡导和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培训制度,创新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工作模式。建立由“企业
— 12 — 下单、劳动者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式培训机制,遵循“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农民需要”的原则,购买认定一批家政服务、餐饮、建筑、制造等培训专业,对参加培训合格的农村劳动力给予培训补贴,调动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3、实施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区域内培训网点的作用,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对年龄偏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轻的农村劳动力重点开展以机械加工业、电子电器专业为主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其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就业能力;对本区农村应届高中毕(结)业生,鼓励引导进入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接受以素质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以扩大就业为目的创业培训。组建创业培训专家志愿团,把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结合起来,引导劳动者通过创办小企业实现自我就业,并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就业。积极为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牵线搭桥,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鼓励开展“订单型” 培训、“储备型”培训、“输出型”培训。
4、发展职业教育
充分利用科教文化名区的优势,鼓励区域内大专院校在抓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
— 13 — 争能力;按照协调发展、提高层次、优化结构、促进就业的要求,动员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投入职业教育,支持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重点培养数控、模具、电子、通信、交通、石化、装备制造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于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职工,资金来源多元化、缴费基数程序统一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以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金融、保险、服务行业以及一些新兴行业作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重点,强化基金征收力度,做大基金收入总量,缴费人员参缴比达到90%以上,基金征收率达到95%以上,逐步缩小基金支出缺口。继续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和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逐步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到2010年初步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有效分解老龄化的风险和压力。
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探索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编制外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适应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要求,积极探索解决进城务
— 14 — 工人员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逐步建立以个人账户为主、保障水平适度、缴费方式灵活、可随参保人员转移、适应性和可推广性强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失地农民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扶持和激励失地农民参保,逐步形成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对拟被征地和已被征地的农民按照“土地换社保,退费进社保,政府给补贴”的工作思路,按不同年龄段实行分类保障办法,使他们长远生计有保障。积极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让农民工既能参加得了,又能享受得到。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让更多的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享受到医疗保障。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医疗保险服务行为的监督,促使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规范化。按照“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思路,探索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重点解决农民工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再就业的功能。强化征收手段和宣传力度,增强参保单位和职工缴费意识,稳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
加大工伤保险扩面力度,推进采石、建筑等高风险行业全员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建立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调整工伤待遇水平的机制,扩展工伤补偿与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的促进作用,建立起预防优先的工作机制。
— 15 — 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生育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险同步推进、统一管理的运行模式。探索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生育保险办法,使生育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职工。
2、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
强化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规范征收流程,各项保险费实现统一依法规范征收。建立健全基金预决算制度,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通过适当调整筹资标准和资金渠道对困难国有企业给予帮助,进一步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来源。
3、强化基金监管,构建完善监管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监督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维护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完整。加强社会保障监督人员队伍建设,规范监督人员的岗位业务培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信息化水平,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的制度化。加大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核查力度,堵塞基金流失漏洞。进一步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切实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2006年建立和完善全区社会保险稽核和经办业务监督工作体系;2007年—2008年建立劳动、地税、工商等多部门联动的稽核检查机制,加强稽核工作手段,形成对基金支出环节的监督检查业务规范;2009年—2010年制定并推行社保费申报缴纳诚信制度,使稽核工作
— 16 — 全面实现日常化、法制化、科学化。
4、全面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
到2010年,力争全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社区管理率达到95%。指导各街镇(园区)、社区不断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职能,大力发展老年社会服务。同时按照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加快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探索老年服务体系,满足退休人员社会养老需求。
(四)努力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1、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在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基础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推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不断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继续改进和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特别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国有重组改制企业、服务及加工企业、建筑领域等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的指导,建立健全劳动合同管理基础台帐,逐步实现劳动合同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规范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的劳动关系,加强对国有企业重组改制中职工安臵方案的事前指导、事中监督和事后督查。认真贯彻《重庆市集体合同条例》,进一步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指导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平等协商机制和签订集体合同,逐步将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方式。进
— 17 — 一步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三方协调机制的职能和创新运做模式,积极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活动,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依法在企业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推进劳动争议仲裁实体化建设,全面提高仲裁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2、继续改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保持企业职工工资水平合理增长
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社会各类企业工资分配的规范、指导和监督,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缓解行业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切实发挥工资指导线和人工成本信息对企业工资增长的引导作用,发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对企业确定不同岗位、职工工资水平的指导作用,使劳动力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价格相适应。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工资平等协商制度,使工资平等协商逐步成为多数企业决定工资分配的主要方式,保障劳动者参与企业工资分配决策的应有权利,扭转和抑制部分企业人为压低职工工资水平的现象。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分配的监督管理,改进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资分配的调控,抑制部分垄断行业、企业工资水平的过快增长。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执行《最低工资规定》等工资分配法规规章情况的监督检查,保障并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水平。推进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长效机制的建立,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收入权益。
3、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全面贯彻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加强日常主动监察和举报投诉专查,逐步扩大监察覆盖面。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开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非法使用童工、清理用人单位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等专项执法检查,充分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在促进就业再就业,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劳动保障监察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区、街(镇)、社区(村)三级劳动监察网络。与建委、交委、总工会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劳资纠纷区内联动应急机制,实行案件先导协调劳动关系工作制度、劳动监察分类监控制度、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将现有在建筑行业实行的工资保证金制度向摩配、纺织等重点存在欠薪问题的行业延伸,在企业申请工商营业执照时,按企业注册资金的相应比例提取工资保证金,解决老的拖欠,防止新的拖欠。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福。把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摆到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臵,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有关方面,形成合力,抓出成效。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入手点,切实抓好区委、区政府决策的贯彻落实,并立
— 19 — 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广泛宣传并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用人单位的社会责任。全面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对用人单位守法诚信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对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的基础信息和信用进行记录登记,实行动态评价、分级管理,督促用工单位和职业中介机构行业自律。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配合完成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实现我区劳动保障管理服务机构与市级主管部门联网。通过网络系统优化业务处理模式,建立规范的业务管理体系、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管理体系,全面促进就业服务、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劳动保障监察、基金监管、公共服务和宏观决策的信息化应用,提高我区劳动保障部门及其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管理水平,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
(四)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建设
健全街镇(园区)、村(社区)社会保障工作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失业人员就业、扶助困难群体再就业、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方面的基础作用。
(五)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
着眼于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改善干部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进一步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定和施行工作领域的岗位职责、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通过业务素质考核等措施,逐步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专业化。
(六)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建立和完善与劳动保障工作目标任务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劳动力市场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技能劳动者培养的资金投入,积极扶持技工学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采取政府出资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从财政用于就业的经费和征缴的失业保险基金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落实专项经费,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实行补贴或奖励。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重点落实财政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补助资金。“十一五”期间,财政支出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在2005年基础上(28.5%)逐年有所提高。
第三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时期(~——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
——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
“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
——外经、外贸平稳。预计~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尝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
“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
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
“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盛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指导思想
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
———战略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
———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
———总体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
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
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
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
———主要指标
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
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
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
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
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年的24:42:34发展为15:59:26。
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
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年增长35%,平均递增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
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
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
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270个,水产小区150个。种植业以发展暖棚为主,冷暖棚结合,提高建棚标准,推广使用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对畜牧小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促进饲养小区(场)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n
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
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
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
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
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
发展目标:到~年引进企业30户,到~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
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
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
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
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
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
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
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
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
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
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
发展目标:到~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
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
辽中镇有色色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
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
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尝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
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
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
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
(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
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
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
(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
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
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
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
“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尝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
“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
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
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
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
“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
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
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常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
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
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
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
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
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尝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常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常
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尝白酒交易市尝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
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
(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
(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
(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
(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
(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
(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
(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
(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
(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
(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
(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
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年至~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
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中特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
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
完善中介代理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
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
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
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
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
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
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常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矗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pS(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
“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
。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
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
规划期内,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足交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
“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pS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pS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
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
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
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
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常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
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
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遥“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
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
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
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
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四篇: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为了加快安康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绿色、小康、和谐安康,按照国家、陕西省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绿色安康规划纲要》,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需求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提出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五”时期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坚持“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实施项目带动、投资拉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团结一心、以干克难,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战胜了连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37亿元,年均增长8.3%;实现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亿元;“十五”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2.5亿元,年均增长18.2%。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时期。主要特征是:
以“药水游”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雏形基本形成。中药产业规模扩张,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中药材种植基地得到发展;汉江干、支流新一轮水电开发掀起高潮,喜河电站建设加快,蜀河电站开工建设,蔺河口、毛坝关等32座支流电站建成投产;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快速扩张;烤烟、蚕桑、魔芋等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十五”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达到25:28:47,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实施了通县油路、县际路工程,新建二级公路265km,新建和改建三级路1184km,油路里程达到1600km,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有所缓解。生态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7.3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81.66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7185km2,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安康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江北综合开发和江南旧城改造稳步推进,建成了滨江大道一期、金州广尝体育场以及巴山西路、大桥路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改善了安康中心城市形象,强化了城市功能。旬阳、汉阴、石泉等九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功能增强,经济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1%,比“九五”末增加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累计签订合同项目615个,实施项目489个,完成投资37.1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水电、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促进了绿色特色产业群体发展壮大。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基本实现“普九”目标,高中教育发展加快,安康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完善、优化了教育体系和结构。建立了市县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助体系。广播、电视、体育、通信、互联网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分别达到6242元和1772元,年均分别增加387元和105元。
经过五年的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开始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抓住机遇、夯实基础,进一步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重点培育“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四大发展机遇:
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和资金投入为我市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全国发展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国家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为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救助弱势群体等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我市将有机会争取国家更多的改善基础条件、扩张绿色产业规模、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安康加快改善落后的基础条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随着全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国家将进一步加快铁路、干线公路、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公共设施建设。我市境内仅实施襄渝和西康铁路复线以及阿北高速公路和316国道安康段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累计投资将达400多亿元,不仅为全市即期经济增长带来活力和动力,带动建材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市落后的交通条件。
以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主的资源约束为安康综合水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规模不断增大,以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主的资源约束成为制约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性矛盾,尤其是优质淡水成为中国21世纪战略性资源。我市是国家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地,是陕西省丰富的水源地和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加快以汉江水能资源开发为主的综合水产业发展将列入中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日程。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市绿色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资源开发、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进入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时代,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快速兴起,为我市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富硒食品等绿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
场空间,促使我市经济在更大范围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和竞争。
从我市经济基础条件、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看,仍面临两大瓶颈、两大压力:
工业发展滞缓,经济增长内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全市经济增长的基础性矛盾。全市经济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小,缺乏市场主体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上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工业发展滞缓,致使农村经济发展受限、服务业缺乏有效的市场需求,经济增长的内动力不足。
以公路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依然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出境高等级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交通不畅,市县尚未实现二级路连接,县乡之间以及通往景区、矿山的道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不能满足产业开发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需求。
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巨大。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和我市发展绿色产业的要求,对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的提高,将使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受到政策和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垃圾处理、工业企业“三废”治理、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发展成本增加,兼顾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艰巨。
参与市场竞争,缩小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间差距的压力增加。我市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区域经济在资源、市尝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使我市参与市场竞争、缩小差距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总之,“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明显、挑战严峻,只有抓住机遇,通过加快发展才能有效解决面临的矛盾与困难。
三、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发展作为兴安富民的第一要务,继续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安康”战略,抢抓机遇,夯实基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突破发展。通过坚持不懈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蕴育绿色资源;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开放和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经营绿色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文化,加快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新型农村和绿色家园,促进人与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享受绿色环境。
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市的中心任务,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保持较快发展。巩固和加强全市上下、各个方面的团结,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形成团结兴安的强大合力。
——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生产,大力构建绿色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积极推进解放思想,转换体制、创新机制,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以优化投资环境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推动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安康。更加注重发挥人的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城乡互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全市人民共同建设新安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在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的前提下,到2010年,预期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左右,GDp总量超过24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0:37: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国家重大项目投资23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均GDp达到8000元以上,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区域性交通枢纽格局基本形成,作用更加突出;森林覆盖率达到55%。
——以“药、水、游”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特色产业规模扩张,质量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发挥。
——山水园林生态城市格局初步形成,江北新区建设全面展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安康中心城市人口发展到3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00元,年均增加4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年均增加150元,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形成。
——和谐安康建设初显成效,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扶贫开发稳步推进,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控制在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
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任务:
(一)以公路交通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抢抓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机遇,加快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以公路、铁路为主体,航空、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安康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夯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础平台。牢固树立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理念,按照“一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坚持保护与治理相结合,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为安康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蕴育永续利用的绿色资源。
〔1〕积极促进出境高等级公路建设。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境内国家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GZ40高速公路安康段和阿北线小河—安康高速公路,争取建成阿北线安康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公路246.3km,力争开工建设国道316线高速公路安康段,开辟高等级出入境公路。
〔2〕全力实施市内二级公路和县、乡、村油路建设。重点围绕骨干路网、资源开发、产业基地、重点城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建成安康—岚皋、安康—旬阳等7条通县二级路,总里程271km;建成64条2339km县乡油路,彻底改变我市通乡公路面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改善通村公路条件,新铺通村油路1858km,努力实现村级道路晴畅雨通,方便城乡居民生产、生活。
〔3〕支持铁路复线安康段及其站点加快建设。建成安康—重庆和安康—武汉铁路复线安康段270.6km,开工建设西安—安康铁路复线90km,基本建成安康铁路枢纽站,改建安康客、货运站,新建五里100万吨集装箱站,构建客货分流、运输畅通、快捷高效的安康铁路交通枢纽。
〔4〕积极实施安康机场改造和汉江港口、码头建设。力促安康机场复航,开辟新航线,顺利运营;争取安康机场由3C级改造为4D级,增强运输能力。结合汉江梯级开发,配套建设电站过船设施;建成安康关庙水铁联运等一批港口码头;改善汉江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发展航运,方便沿江群众生产、生活。
〔5〕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搞好退耕还林、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完成9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km2;突出重点区域,实施工程造林,坚持不懈地抓好汉江两岸、城镇周围、瀛湖周边、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的工程造林以及城镇街道、公园、社区、机关等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增加城镇绿地面积。对水电开发效益差、其它综合效益高的河流,加强原生态保护;加快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搞好8万公顷自然保护区保护,基本建成秦岭、巴山珍稀濒危动植物抢救、繁育及迁地保护中心、湿地保护示范区,建成省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
〔6〕切实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与开发、预防与治理并重,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汉江支流重点污染河段综合治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到2010年,新建沼气池2万口,节柴灶6万座。开展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建成群专结合的防灾体系,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二)以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庭园经济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以产业化经营为主导,庭园经济殷实农户为基础,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强化农村扶贫攻坚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积极推进具有安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7〕稳定粮食生产。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控制非农用地,促进撂荒耕地复垦,确保人均一亩基本农田。实施良种、良法等综合配套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建设以月河川道为主的30万亩优质粮食种植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400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保持85万吨以上,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粮食自给。
〔8〕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六斜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项目,加强中小型灌区、病险水库治理和江河堤防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黄石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成汉阴洞河水库,实施许家河、平定河等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基本农田28.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万亩,实施30万亩灌溉渠系配套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积极开展农业重点基础项目的前期工作。
〔9〕积极发展绿色种植基地。依托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狠抓产业强乡(镇)、专业村和产业大户,推动优势产业向适宜区域集中,全市重点建设“五大”绿色种植基地。即:建设以绞股蓝、葛根、黄姜为主的规范化、标准化中药材基地40万亩;稳定桑园面积70万亩,养蚕80万张,产茧5600万斤;建设优质魔芋基地1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基地20万亩;建设优质高产、有机富硒茶园40万亩,年产中、高档茶叶900万斤。各县区根据全市发展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突出优势产业种植基地建设。
〔10〕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加强良种畜禽繁育、引进和推广,淘汰劣质品种,提高畜禽质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标准化养殖程度,增强养殖效益;加强畜禽检疫,搞好疫病防治,防范疫病风险,确保畜牧及其产品质量。积极建立良种草料基地,开发饲草加工,确保饲养、饲料供给。大力支持20个重点乡镇、400个专业村和5000个养殖大户,每年稳定出栏生猪240万头、羊106万只、禽1100万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丰富优质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淡水养殖业。
〔11〕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企业引领、市场调节、政府推动]作用,坚持分类指导,结合实际,发挥县区优势,按照不同的自然生产条件,建设以集中连片为主专业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基地。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及生产、科技、营销等中介服务作用,加快构建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适应的生产组织体系。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企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企业,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协会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的订单农业。加强市场开拓,提高我市特色农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2〕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主导产业为目标,创新综合扶贫机制,围绕75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认真做好综合扶贫规划,通过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捆绑资金,实施整村推进,发挥综合效益,切实做好迁移式扶贫和易地搬迁工作。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支持农民按县区确定的优势产业实施脱贫计划,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加强农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到“十一五”末,五年累计搬迁10万人,全市减少贫困人口25万人。
〔13〕立足安康实际,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安康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发展以庭园经济为基础的殷实农户。加快农村路、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发展农村沼气,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社会发展条件,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积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整体面貌,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安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主攻“五大”支柱,构筑特色工业群体,强力推进全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这一主线,抓住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两个关键,强化基地建设、企业培育和市场开拓三个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壮大汉江水电、秦巴医药、富硒食品、安康丝绸和金州矿产五大支柱工业,以汉滨区和旬阳县为重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增加值达到55亿元,工业在GDp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14〕加快以水电能源为主的区域性能源基地建设。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开发的思路,努力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喜河电站发电投运,建成蜀河、旬阳电站,基本建成白河电站,新增水电装机104万千瓦。科学有序促进小水电开发,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主要支流53座小水电站建设,新增小水电装机48.61万千瓦。到2010年,全市水电装机能力达到300万千瓦,实现产值18.5亿元。扎实做好安康360万千瓦火电厂前期工作,争取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力争“十一五”末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区域性能源基地的框架。同时,大力开拓电力市场,积极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支持建设特种铁合金、电解锰、电解锌等现代生产线,提高安康电力就地转化能力。
〔15〕加快与电源建设相配套的电网建设。以优化汉江干支流水电上网、城乡生产生活和铁路用电为重点,按照统一规划,完善以安康市区为中心,以330KV为枢纽、110KV线路为骨架、35KV线路为网络的双“Y”字形电网构架。新建26条110KV输电线路1178km,改造14条202km,配变610MVA;新建33条35KV输电线路428km、改造5条62km,配变123MVA,进一步优化城乡电网结构,保障水电上网外输,提高电力供给和配送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6〕提高综合水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加强汉江干支流水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促进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加大供水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开发政策研究,争取水资源费征收、生态环境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支持,变生态优势、水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促进实现汉江干支流水资源市场化经营和综合开发。
〔17〕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吸引国内大型企业嫁接改造现有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形成以绞股蓝、葛根、黄姜为主的中药系列产品品牌。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发展中药提取和饮片加工,力争使我市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稳定的原料药基地。争取建立省级重点新药研发机构——陕南药研中心,创新研发机制,利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人才的优势,加大产学研协作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引进。加快中药材的综合开发,积极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到“十一五”末,发展2-3户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医药集团和医药中间体企业集群,力争秦巴药业实现产值30亿元,年均增长20%。
〔18〕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科学规划布局,采劝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合理确定基地规模,建设以绞股蓝、葛根、黄姜为主,以及杜仲、黄精、淫羊藿、林麝、玄参、青蒿等高标准中药材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科学引导农户种植。建设中药材GAp技术研究中心,建立GAp标准种植基地,健全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19〕积极构建中药材营销体系。充分发挥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网络,大力发展代理、代销、贴牌、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国内知名专业营销公司优势,参与更大的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大力扶持药材经销大户,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及饮片的销量。争取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材物流中心,拓宽药材销售渠道,搭建中药材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平台,把安康逐步建设成为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
〔20〕精心打造安康绿色富硒食品工业品牌。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应用现代加工技术,积极发展安康绿色、富硒、有机、健康食品工业。推进特色优势食品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富硒茶、魔芋食品、泸康酒、矿泉水、木瓜酒、桑葚果汁、腊肉制品、豆制品等富硒食品。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绿色标准体系,积极争取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和原产地保护,通过标准创品牌。加强宣传、推介力度,竭力拓展绿色富硒食品市场,通过营销立品牌。各县区要突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1-2个特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21〕着力构建富硒食品工业集群。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大、效益好的龙头企业,支持组建泸康酒业、秦东魔芋、富硒茶业等企业集团,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构建现代化的富硒食品工业体系。加快建设魔芋系列食品、高档富硒茶、硒蛋白多糖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扩张食品工业总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发挥安康烟草品质优势,实施宝鸡烟厂旬阳分厂年产20万大箱卷烟和60万担打叶复烤线改造项目,带动全市烟草工业更快发展。力争期末实现食品工业产值18亿元。
〔22〕巩固提升茧丝绸工业。抢抓“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机遇,优化蚕茧丝绸发展环境,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蚕种、蚕茧管理体制,打破区域封锁,建设公平、统一、有序的市场,积极承接发达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坚持蚕桑丝绸产业化经营方向,全面完成国有缫丝企业改制,整合资源,巩固丝绸加工能力,大力开发桑、蚕、茧、丝的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扩张蚕茧丝绸工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力争“十一五”末安康丝绸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23〕有序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按照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科技含量、高效利用的原则,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的投资机制,鼓励对优势或短缺矿产资源的商业勘探,积极培育规范有序、健康成熟的矿业权市常实施锌焙砂、金属汞、钒钛磁铁、钡盐、瓦板岩一批等重大项目建设,扩大企业规模,做大做强金州矿产业。到2010年,力争全市矿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矿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
〔24〕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抢抓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机遇,发展水泥及地方建材业。利用矿产开发废弃物,通过实施铅锌尾矿渣陶粒、铅锌尾矿渣节能砖、页岩砖等一批项目,带动全市循环经济和新型建材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快机械行业兼并重组,进一步密切与东风集团的合作关系。加强技术研发,形成以“五大”支柱工业为主、其它门类工业相补充的工业群体。
(四)打造生态休闲旅游精品,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带动服务业全面提升和扩张
发挥资源、区位优势,以生态资源和交通枢纽为依托,以秦巴自然风光和汉水风情旅游为基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经营,做大做强安康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挥旅游业带动作用,刺激服务业全面提升和扩张。
〔25〕打造安康生态旅游精品。按照全市“一心三线”旅游总体布局,全面提升灜湖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库区水面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游、以秦岭南麓为重点的原始森林游和以南宫山、千家坪周边开发为重点的巴山风情游,实现汉滨、岚皋、宁陕三县区率先突破。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加快瀛湖、香溪洞、南宫山、千家坪、天华山、紫阳茶山、云雾山等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基础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精心培育西安—宁陕、西安—安康(岚皋)—小三峡(神龙架)、西安—安康—武当山等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安康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全市接待旅客34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
〔26〕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四星级宾馆,建设旅游接待服务中心,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加快安康特色旅游纪念商品开发,重点开发安康丝绸系列产品、富硒茶、木瓜酒、保健药材、鎏金蚕、紫阳民歌光盘、汉剧脸谱以及特色农产品等系列产品,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建设安康特色旅游商品超市和旅游商品、风味小吃、康复保健等一条街,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业促发展”作用,加快食、注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增强旅游产业综合实力。
〔27〕实施旅游综合营销战略。围绕“陕南水城、绿色安康”品牌,细分市场,精心策划,加大“安康”旅游主题宣传和以汉江龙舟节为主的节庆宣传促销力度,巩固扩大以西安为主的省内客源,开辟周边大中城市客源,通过“同饮一江水、思源到安康”宣传,吸引京津及华北游客,稳步扩大市常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旅游产业由事业型管理向企业化运作发展,促进景区景点的企业化开发、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经营秩序管理,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旅游环境,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
〔28〕以旅游产业为带动,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开拓新兴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安康中心城市功能,促进商业、外贸发展,完善商贸服务体系,用现代经营方式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以“三农”为重点农村服务业,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科学引导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体育健身等行业健康发展。加快以生态休闲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开发,大力开发房地产业,规范房地产市场,放开搞活房地产二级市常提高全市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3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29〕建立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利用安康区位交通枢纽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基本建成安康江北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安康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邮政物流配送中心等10个物流结点项目,基本形成以安康城为中心,以铁路、公路、航运为网络,仓储设施合理配套、高效便捷、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整顿市场秩序
。发展竞争力强的服务业集团,大力兴建服务于我市主导产业的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建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尝巴山农产品交易中心、安康工程咨询中心及安康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等项目,努力形成较为健全的市场服务体系。
(五)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奋力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
以安康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框架,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有序向城镇流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0〕强力推进安康中心城市建设。按照“规划控制、基础先行、生态保障、产业支撑、功能配套、市场运作、梯次推进”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产业发展平台,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加快江北新区建设,改造提升江南老城区,南北互动,整体发展,积极构建“一江两岸、四桥连接、组团分布、环道串联”的中等城市框架,努力把安康建设成为区域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和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到2010年,力争安康中心城市建设规模达到35km2、人口达到35万。
〔31〕加快江北新区开发。建设汉江七里沟大桥、安康大道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形成长岭大学园区;加快汉滨区级机关北迁工程建设,促进生物科技工业园建设,打造二、三产业聚集区,奠定江北新区发展的大格局;继续抓好望江公园、滨江大道、望江小区、滨江大道商贸区开发,形成滨江景观带,促进滨江片区旅游、商贸、物流和服务业加快发展。
〔32〕积极实施江南旧城改造。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为重点,加快江南旧城区改造,完善城市功能,采取商业运作的方式,建设桥西广场和双城广场;实施城堤公园、兴安公园改造,建设奠安公园,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修建环城干道江南段,逐步完善路网布局;实施大桥路、金州路、解放路和巴山路综合改造,提升城市形象。通过规划引导,按照江南城区防洪总体要求,对东坝、西坝实行严格的建设开发控制,通过东湖片区开发以及采取有效的防洪措施,逐步消除水灾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3〕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一心三极多点、特色突出、功能互补”的总体布局,构建安康中心城市为极核的城镇体系。加大九县城和30个重点镇建设力度,加强城镇供水、输电、道路、通信、市尝垃圾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完成安康城区、石泉、旬阳、白河县城防洪工程。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改善城镇的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作用,促进发展特色经济,加大产业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5%。
〔34〕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经营管理城市的新体制,坚持政府统一规划、土地统征储备、公开招拍挂、集中连片开发,优化用地结构,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城市土地效益。严格执行城市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合理控制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公益性用地实行非饱和适度供应,经营性用地运用市场机制有效调控地价。加大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重点的城市资产置换力度,变城市资产为城市资本。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加快九县城及重点集镇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六)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以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全力构建和谐安康,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5〕实施“科教兴安”战略。加快全市工农业生产中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攻坚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增强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实现资源开发效益的最大化,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突出抓好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月河川道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和民营科技发展三项重点科技工作,大力推进绞股蓝系列药物研发、黄姜综合利用及加工污染治理、三元杂交猪、雄蚕专养和优质粮油生产加工五项重点科技转化,努力实施中药材、富硒资源、矿产资源、茧丝绸等八大科技产业项目,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技术保证。
〔36〕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巩固、提高“两基教育”,积极普及12年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多渠道解决低收入群众子女就学困难,使全市初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力争建成安康中学和6县高中教学楼扩建工程;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争创省级示范职教中心3-5个,重点扶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县区职业技术中心建设,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0%以上。扩大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安康党校、安康学院和安康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大力培养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7〕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开发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建成一批布局合理、城乡兼备的公共文化设施,营造高效运转、城乡并进、事业发展、产业兴旺的文化环境。重点抓好市文化艺术中心、安康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影视演艺中心及县乡文化中心(站)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以汉剧、紫阳民歌等为主的汉水文化,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展演活动。加强汉水文化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
力的特色文化产品,强力扩张汉水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
〔38〕加强卫生医疗、计划生育、体育和信息工作。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以乡镇卫生院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0县区县级医院、妇幼保健院以及乡镇卫生院,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体系,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卫生保健水平。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争取中省投资,建设50个县乡计生服务站。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大城乡健身尝馆建设,增加公共运动设施,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体育事业,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广播、电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以网络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政府电子政务工程建设,推动我市信息化发展。
〔39〕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稳步增加劳务输出人数。发展劳动力市场,发挥自主择业、市场调节、政府促进三大作用,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与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网络。通过实施背街小巷道路市政设施建设、便民桥、春蕾计划等措施,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改革成果。到2010年,力争实现全市各项社会保障应保尽保。
〔40〕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村镇、单位以及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创建活动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建设和谐安康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各种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大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力度,为建设和谐安康创造优良的环境。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措施
(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能力;面向国内外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推进国有企业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妥善安置国有企业职工,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的有效形式,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继续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依法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健全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安康”。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加快金融企业改制步伐,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业务领域,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把优化投资环境作为提高开放水平的“生命线”,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公平、统一、有序、规范的市场,努力为扩大开放创造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建设环境、舒心的生活环境、倾心的人文环境。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引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外埠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促进我市资源、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加大安康常州的交流以及与东部沿海、周边地区、南水北调受益区的经济联系。加大内、外贸易,提高外贸产品技术水平,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优势产品出口创汇;加强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加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增强区域贸易、对外贸易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力。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放手发展非公有经济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非公有经济是安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安康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增强发展非公有经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彻底破除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等级观念和传统体制的束缚,对不同所有制经济,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全民创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经济参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垄断行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和社会负担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与监管,规范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服务环境。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实施项目带动,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牢固树立“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积极创造项目建设的良好环境,确保国家、外来投资项目
顺利实施。按照项目落实部门、明确分工、夯实责任,加大国家投资项目的争取工作力度,健全项目前期工作责任制和考核机制。切实抓好已列入全市“十一五”规划建设的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扎实做好前期工作,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加强政府对产业项目的引导、服务和推进,精心搞好项目的市场推介和宣传营销,引导投资主体选择性投资,聚集社会资本。
大力推进运用BOT、TOT等多种现代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开发性金融合作,积极推进县域合作,利用开发银行贷款,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银行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定期开展项目推介,提高金融对安康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金融政策的积极作用,支持企业破产、兼并、重组,引导企业上市、企业发放债券,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激发民众的投资积极性,激活社会资本,提高区域资金使用效率,构建适应安康发展和市场要求的投融资机制。
完善投资核准、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落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重大项目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工程进度和质量,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发挥行政推动作用
强化政府组织、指导、协调等公共服务职能,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能分工,切实改进作风,提高工作效率,规范政府行为,实行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推进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的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效地组织、带领全市人民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
严格依法行政,按照规划办事。坚持战略、规划的连续性,制定部门、行业“十一五”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推进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切实加强县区、部门落实规划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工作力度,推进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政府人力资源,不断策划、论证、包装重大项目,充实项目储备库,保持项目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环境、生产安全、社会治安等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以及薄弱环节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
加强干部培训,提~部队伍素质,建立健全后备干部进入企业锻炼、停薪留职、领办企业和技术承包制度,激发干部队伍优秀人才、富裕人才的创造活力,充实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线的人才,聚集一切资源、一切力量,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第五篇: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下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了构建和谐XX,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制定《XX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如下:
一、“十五”时期的简要回顾“
十五”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了健康、稳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末,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0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0.9%,比2000年增长85.8%,平均递增13.2%。其中:一产业增加值可实现2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7%,比2000年增长31.9%,平均递增5.7%;二产业增加值可实现4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1.3%,比2000年增长186%,平均递增13.2%;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十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预计,2005年末,农业总产值实现4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78.6%,比2000年增长23.2%,平均递增4.3%;粮食总产量达到53万吨,完成“十五”计划的96.4%,比2000年增长43.6%,平均递增7.5%;肉、蛋、奶及各类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大幅度增长。造林面积达到30万亩,经济田达到23万亩。农村人均收入实现4400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0%,比2000年增长30.8%,平均递增5.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5年末,具有一定规模的西红柿、黄瓜、韭菜、茄子、大葱、架芸豆、香瓜等农业生产基地达到10个;富民小区建设680个;各类专业村可达60个;各类农事企业可达300家;各类专业协会500个以上。——工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预计,2005年末,全县工业总产值可实现170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5%,比2000年增长73.6%,平均递增1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实现40.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365.5%,比2000年增长475.6%,平均递增41.9%。“十五”期间,新建工业企业65户,总投资49亿元,技术改造项目196项,共投入改造资金13.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6%。工业生产向纵深发展,股份制合作企业发展到160户,吸纳股金1.3亿元。企业集团发展到4个。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工业产值已达到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5%。“十五”期间,我县企业商标意识也不断加强。其中,拥有省级注册商标权1个,即沈阳金龟减速机厂的“金龟”牌减速机;市级注册商标权5个,即“努尔哈赤”牌白酒、“泉诚”牌克达饲料、“燕京”牌白酒、“金山”牌淡水产品、“富达”牌稻米等。“十五”期间,一批大项目落地,并已初具形象。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沈阳九星集团、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辽冶重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辽健石化厂、沈阳三木化工有限公司等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亿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05年末,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可实现3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94.4%,比2000年增长61.9%,平均递增10.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81.3%,比2000年增长30.7%,平均递增5.6%。各类专业市场达到28处,形成了以辽中镇市场为中心,茨榆坨、满都户、于家房、冷子堡市场为骨干的专业与综合相配合,大中小结合,布局合理,门类齐全、集商饮服修为一体的市场体系。——外经、外贸平稳。预计2005年末,全县出口供货值可实现3亿元,比2000年增长76.5%,平均递增12.0%;自营出口创汇可实现900万美元。全县出口创汇企业达到33家,获得自营出口创汇权的企业10家。全县已形成铸造、生物工艺、草柳编、机电产品等几大类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出口商品行销韩国、日本、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外经、外贸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加速了城区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改造3.62公里西环路拓宽工程;修建6.35公里、宽15米的绕城公路;修建1000米蒲东开发区工业园区道路工程;修建3200延米的火车站南二路工程;拓宽改造政府路(西环至龙湾桥段)铺设地下排水工程2069延长米,铺设给水管线1400延米、铺砖2200平方米、砌边石4000延长米、砌检查井53座;对城内南一路1020延长米的柏油路面进行了改造,铺设黑色路面宽11米,完善了地下排水设施,安装56盏新型路灯;对迎宾路、北出口、政府路、火车站新二路、人民广场、东出口三角地和北出口三
角地绿化改造,植化山松、云杉等乔木3000株、花灌木21万余株,铺装草坪2000平方米、绿化广场8000平方米、北出口建雕塑一座。市政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城市绿化有了新形象。“十五”期间,城区改造公路面积33.6万平方米,比“九五”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0%,投入资金0.45亿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
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加大了社会公益性项目的投资。投资7266万元建设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中心菜市场和轻工大厅改造工程;新建计划生育节育技术服务站业务楼;改造了辽中县妇缨医院业务楼;对县一、二两所高中进行了改造,改善了学习及教学环境;对县体育馆进行了翻新拓展;新建了家家福超市,完成了主要街路两侧绿化、亮化工程;对县广播电视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24个频道增加到近35个频道。“十五”期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一批城建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明显提高。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85,比“九五”期末增长6.3;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1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37.9;天然气用户达到24000户,比“九五”期末增长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133.3。乡村城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到2004年末,全县建制镇发展到11个,建制镇人口增加到8.4人(不包括辽中镇人口),乡村城镇化水平(指建制镇、集制镇区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由“九五”期间23.6增加到24.2,增长0.6个百分点,占全县人口的比重达到19.6。“十五”期间全县村镇建设总投资达2.89亿元,其中:公用设施建设投资1.02亿元,比“九五”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十五”期间,全县村镇新建公共建筑4.78万平方米,生产建筑9.8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34.19万平方米;村镇住宅建设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4平方米,比“九五”期末提高1.9平方米。全县村镇自来水普及率65%;全县村镇实有道路面积1830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加31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42.18平方米,全县建制镇、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十五”期间,京沈高速公路、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正式建成通过辽中,结束了辽中不通铁路的历史。全县改造公路面积共33.6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8.9万平方米,增长36%,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2005年末,全县“三线”下地街路达11000延米,新安路灯1496盏;地下排水管道达45600延米;自来水管线达72700延米;新建的污水处理,日处理污水5万吨;集中供热面积达131万平方米,城乡电话达14.2万门;户均有线电视覆盖面达55%,“十五”期间,基本建设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全县共完成公建项目120项,投资6.5亿元,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住宅项目50项,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投资1.2亿元对沈盘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县固定资产投资可达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27.9%,比“九五”期间增长155.3%。其中:
1、公共和住宅建设投资9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5.4%;
2、技术改造投资16.4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3.3%;比“九五”期间增长720%;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20%;比“九五”期间增长300%;
4、新建工业企业投资1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4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5、农业基本建设投资9.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比“九五”期间增长210%;
6、水利建设投资6.3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5%;比“九五”期间增长11%;
7、植树造林投资1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250%;比“九五”期间增长400%;
8、农村电网改造投资3.8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比“九五”期间增长234%;
9、交通道路投资3.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67%;比“九五”期间增长184%;——财政收入增长,金融运行平衡。预计2005年末,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5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50%,比2000年增长63.8%,平均递增10.4%。银行各项存款余额可达到41亿元,比2000年增长53%,平均递增8.9%;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3.5亿元,比2000年增长21%,平均递增3.9%。——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事业:“十五”期间,我县实施市级以上的重点科技目项120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新产品8项、国家级星火计划30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58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达60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18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点52,比“九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教育事业:截止2005年,全县有中小学校168所,在校学生60859人,在职教职工5462人,学校占地面积349万平方米。全县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率先成为辽宁省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县。教学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改造及新建中小学校舍2万多平方米,投入资金达4500万元。小学入学率保持在100%;农村中学辍学率降到2.3以下。“十五”期间考入大专以上院校学生计7500多人,比“九五”期间增加1500人,增长20%;卫生事业:全县医疗环境进一步改善,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辽中县人民传染病区,辽中县计划生育指导站项目建设,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就医要求,同时卫生达标的指标均得到落实;计划生育:预计2005年末,全县人口出生率为6.85‰,比2000年下降1.6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6.85‰,比2000年上升4.4个千分点。社会保险:全县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人数为7209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5774人;参加医疗统筹人数为16848人;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4957个,安置就业24684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档案、旅游等社会事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在肯定“十五”成就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我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次产业梯次结构没有拉开档次,主导产业不突出;工业企业对财政贡献率不高,技术含量偏低;产业集群规模小,程度不高;农业基础比较薄弱,抗灾能力的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效益较差;财政收支差距较大,可支配收入明显不足;企业资金短缺;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待今后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切实加以解决。总之,“十五”期间,是辽中政道人和的五年,是百业待兴的五年,是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轨道及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夯实基础、展望未来的五年。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形势。一是国家提出东北振兴的发展战略给东北带来新发展机遇。从全国经济发展态势看,由于南方电力不足,土地价格居高不下,南资北移日显突出;二是国家、省、市支持发展的优惠政策;三是“十一五”期间,沈阳发展战略向西部转移,辽中是唯一的发展空间,发展沈阳西部工业走廊的契机,给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指导思想针对有利的发展形势,根据我县情况,充分考虑辽中县域特点,确定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益和城镇综合实力为中心,以确保农民富裕、财政增收、社会和谐为重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脚点,牢固树立工业立县理念,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城市工业化、三产业社会化。依托沈阳市东北中心区,以铸造、机加、化工、农副产品产深加工“四大产业”为载体,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沈阳西部工业产业大道为轴心,发展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延伸北部,拓展南部。实施东西互进、南北对接战略。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养士卜乡、城郊乡、新民屯五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龙头,以辽中镇、茨榆坨镇、冷子卜镇、朱家房镇、满都户五个中心集镇为放射点,以建设辽中工业城为核心,以富民强县为落脚点,以构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辽中城区为目标。———战略构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布局是:东部以钢铁加工、精细化工为主导,中部以有色金属铸造、加工为重点;西部以种、养、加基地为基础,南北以商贸、物流和农产品深加工为突破口,形成相互配套和谐发展的格局。———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围绕发展抓龙头,围绕龙头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投入,围绕投入抓效益,盘活壮大旧企,创造新城,产业集聚,增强幅射,加强资源和要素整合,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做新做优第三产业,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体系。———总体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原则:一是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旗帜,坚持以项目为纲的原则;二是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优先发展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四是坚持以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五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主要指标按照以上辽中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思路、、战略、原则,“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010年实现2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36%,5年平均递增18.7%,5年平均增长27。第一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45.8%,5年平均递增7.8%,5年平均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27.2%,5年平均增长46.7。第三产业增加值:2010年实现61亿元,比2005年增长79.4%,5年平均递增12.4%,5年平均增长15.9。三次产业比例:2010年,由2005年的24:42:34发展为15:59:26。财政收入:2010年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233%,5年平均递增14.9%,5年平均增长46.7。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实现80亿元,比2005年增长207%,5年平均递增25.2%,5年平均增长41.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0年实现35亿元,比2005年增长35%,平均递增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年实现10000元,比2005年增长49,5年平均递增8,5年平均增长9.9。农村人均收入:2010年实现8000元,比2005年增长77.8%,平均递增12.9%,年平均增长15.6。社会总人口:2010年实现54.3万人,比2005年增长1.5%,平均递增0.3%。
三、“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做深做特第一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一产业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设施水平。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大力发展蔬菜生产,把辽中建成沈阳的农副食品供应基地。按照区域经济布局,开发西部,壮大中部,提升东部,以高科技农业园区为依托,实现高科技含量、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的种植、养殖基地。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业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引进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实现粮食、蔬菜、畜禽及水产品的转化和增值。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推进农村新能源建设,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加强防洪、灌溉、治涝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积极稳步地发展辽中林业经济。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48%,5年平均递增8%。优先发展畜牧、水产、食品酿造、农产品深加工,组建白酒酿造、稻米集团。
1、发展和完善富民经济小区,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到2010年,全县富民小区要达到1420个。其中种植小区1000个,畜牧小区270个,水产小区150个。种植业以发展暖棚为主,冷暖棚结合,提高建棚标准,推广使用滴灌、微灌等节水设施。对畜牧小区建设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防疫,促进饲养小区(场)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2、稳定粮食生产,扩大经济田面积。到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8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保持50万吨以上。经济田播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复种面积50万亩),其中蔬菜、两瓜80万亩,地膜花生10万亩,花卉及其它经济作物10万亩。
3、加快畜牧业发展,实现畜牧业倍增计划目标。以调整结构、科技兴牧、强化服务、政策扶持、加大投入为手段,把握机遇,发挥优势,不断提升我县畜牧业生产水平。到2010年畜牧业产值达到农业总产值70以上。生猪饲养量200万头,肉牛饲养量50万头,奶牛存栏5000头;羊饲养量15万只,肉鸡饲养量4000万只,蛋鸡存栏500万只。
4、发展精品渔业,扩大水产品出口。到2010年养殖面积发展到10万亩,水产品产量12万吨,水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精品品种放养面积达到6万亩。大力发展外向型渔业,珍珠养殖基地力争发展到4万亩;建设淡水鱼出口基地3万亩,力争水产品出口3万吨。
5、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主导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自给自足的良种畜禽繁育体系,降低疫病风险和饲养成本。建设优质奶牛、肉牛、肉羊、生猪、朗德鹅等种畜禽繁育场10个,以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建黄牛改良站(点)20个。建设淡水名、特、优养殖新品种繁育基地5个,其中省级种苗繁育基地1个。
6、抓好农业园区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科技水平。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周边产业基地,扩大主导品种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扩大珍珠养殖面积,组建加工企业,加快打造中国北方“珍珠港”步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抓好富鑫养殖现代园区、珍珠养殖园区、茨于坨综合园区(优质奶牛肉种羊繁育场、冠亚花卉种苗繁育场、丰泽有机肥生产和赤眼蜂繁育场)等5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以及运达种猪、春利食品、菜伯街绿色棚菜、后边外肉种鸡繁育等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7、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整合现有资源,组建稻米加工集团和白酒集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强化营养大米及白酒等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扶持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企业、淡水鱼加工及珍珠加工企业。引进肉牛屠宰、蔬菜加工项目,扶持鹤全肉禽有限公司、宏冠朗德鹅综合加工厂等肉禽深加工企业。
8、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农村新能源发展。到201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大豆、花生生产全部实现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玉米及主要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达到50以上。建设秸秆气化站10座,建设“四位一体”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小区50个;建设庭院“四位一体”示范户500户;建成高效节能吊铺500铺;建设中型畜牧小区废弃物能源环境治理工程3个。
9、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能力。加快城市防洪规划组织实施。要重点对辽河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搞好其它河流的护岸、护坡、沙基防渗等工程治理。到“十一五”期末,各河堤防洪标准为:辽河达到100年一遇;绕阳河、浑河及县城段达到50年一遇;蒲河达到20年一遇。全县104座排水站,已改造62座,其余42座排水站在“十一五”期间完成全部改造。对5年一遇的排水站全部提高到10年一遇。在“十一五”期间,对所有的排灌沟渠按标准进行清理。完成桥、涵、闸、站建设及改造2000座。
10、建设标准化林网。因地制宜地发展林果业,以龙头带动,发展速生商品林,培育一批林木产品深加工企业,树立一批营林大户,积极培育、引进苗木新品种,科学、合理地做好林木采伐更新。“十一五”期间,每年计划完成造林2万亩,5年新增10万亩森林面积,计划到2010年森林总量达到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7。
11、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县扶贫工作以辽西四个乡镇为重点。实行区域开发、整体推进、项目带动、扶贫到户。抓好三个扶贫龙头企业,实现村村通标准柏油路,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自然村用上自来水,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人35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500以上的人口控制在2万人以下。
(二)做强做大第二产业“十一五”期间,第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和扶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为契机,以改革为动力,高举工业立县旗帜,牢固树立以项目为纲、环境为本,科学发展的思想,全面实施结构调整,科技振兴、外向牵动,产业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力做好产业集群引进和发展,承接项目转移,拓展工业园区,打造园区“航母”,实现辽中经济跨越式发展,基本建成辽中工业城。到2010年,全县第二产业产值实现5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2%,5年平均递增22%,5年平均增长34.4。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500亿元,比2005年增长294.1%,5年平均增长38.8%。工业增加值实现135亿元,年平均递增2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年平均递增5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0.5亿元;年平均递增41.3。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与竞争,外贸出口交货值和出口创汇额要以每年递增2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出口交货值要达到9亿元,出口创汇额预期达到2750万美元,到2010年利用外资额达到1亿美元。实现上述任务,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1、工业(1)搞好“一城五园”建设。“一城五园”即:辽中工业城;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杨士岗泵钢铁加工工业园、长滩精细精细化工园、茨榆坨物流商贸园、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园。具体内容是:①辽中工业新城地理位置和规划范围:辽中工业城东至于洪区界,南过细河到杨黄公路,北至京沈高速公路,向西到油田路沿沈盘公路至四王线,规划面积约为110平方公里。以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为载体,实行优先发展,分布实施。一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三期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规划定位:把辽中工业新城建设以工业为主导,集居住、科技、商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地,重点建设冶金园、机加园。规划用地空间结构为多中心组团结构。自东向西划分为7个组团,沿产业大道依次为物流中心组团(8平方公里)、冶金产业园组团、(38.5平方公里)行政办公(2平方公里)及研发组团、(2平方公里)化工产业园组团、(6.5平方公里)电子产业园组团(10平方公里)和两个居住组团(19平方公里)。并形成南北两个生态景观带,即湿地公园生态景观带和细河生态景观带。各组团通过贯通辽中工业新城东西的产业大道公交走廊来维系其整体性。②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位于辽中县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的东北部,距京沈高速公路高花出口2公里,沈盘公里35-40公里的两侧。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新民屯镇的北三台子村。二期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为新民屯镇、长滩镇、四方台镇。拟建广东永怡集团工业园,占地10平方公里。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的沈盘线今年底将修建并交付使用,贯穿园区。供水、排水、交通道、能源等产业和基础设施确保企业入驻。现已入驻三木、化工等几户企业。由浙江天宝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德软钢管厂和五星钢管厂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沈阳德邦不锈钢产业有限公司,入驻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一期投资5亿元,年产不锈钢10.1万吨,重点发展不锈钢产业。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长滩精细化工、新型建材园,四方台装备制造企业园,现代化安居生活园区。产业定位———新民屯不锈钢工业园区应建设现代化的新兴重化工基地。重点引进和建设大型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深加工等重化工业。发展目标:到2005年引进企业30户,到2007年,重点引进企业60户,实现产值50亿元。到2010年引进企业120户,年产不锈钢50万吨,形成不锈钢、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亿元,年利润15亿元,上缴税金10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250亿元。③杨士岗泵阀工业园区位:沈阳泵阀工业园位于沈阳市西南郊,辽中县东北部的杨岗镇三王堡村,京沈高速公路南侧和秦沈电气化铁路中间区域,高速公路635公里处,距沈阳市区35公里,距辽中县城35公里。规划面积:沈阳泵阀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一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实行整体开发,分期招商,以商招商,入驻企业享受园区内优惠政策。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沈阳泵阀工业园区交通便捷,电力充足,排水设施配套齐全,通讯设施先进,争取国家软贷款5000万元,确保园区实现“五通一平”。浙江开维喜集团等14家企业纷纷签约,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分别建设中国现代化泵阀生产加工企业。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沈阳泵阀工业园功能分区——工业区、商贸展示区、管理服务中心、生活住宅区。产业定位———以泵阀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铸造和机加工为辅,重点引进和发展泵阀生产企业,形成沈阳辽中泵阀产业集群。发展目标:2005年沈阳泵阀工业园要引进泵阀企业20家;2007年引进企业达到60家,实现产值50亿元,实现利润5亿元,税金3亿元;2010年实现产值100亿元;2015年园区产值实现200亿元。④茨榆坨物流商贸园因服装闻名全国的辽中县茨榆坨镇,1995年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试点镇,1996年被国家11个部委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2005年被国家发改委列入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区位: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位于京沈高速公路615公里出口处,距离沈阳市区55公里,距离辽中县城12公里,距离沈盘公路2公里。由引路将京沈高速公路和沈盘公路相连。规划面积:茨榆坨镇工业商贸园规划总面积16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西山工业园3平方公里,大莲花农产品深加工园2平方公里,二期物流组团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园区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西山工业园电力充足,通讯快捷,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排水等基础设施齐全,现已入驻服装、建材、木制品、化工、铸造等企业41家。农产品深加工园区建有沈阳佳源野生葡萄饮品有限公司,为辽宁省现代农业园区。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茨榆坨镇工业园区商贸园功能分区———西山现代工业园区、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现代商住区、物流组团、金融综合服务区。产业定位——重点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为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工业带提供工业原料和产品支持,工业原料物流——钢铁、化工产业原料集散;产品物流——工业带内产品出港贸易集散;商贸物流——综合性商品集散,辐射东北地区。发展目标:到2007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0家、15家,实现工业产值40亿元;到2010年引进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0家、30家,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2015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50亿元。⑤辽中镇有色金属铸造加工园辽中镇有色色铸造加工园,距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高速电气化铁路出口处2公里,沈盘公路65至68公里两侧。距沈阳市区68公里,距辽中镇2公里。规划面积;园区规划总面积5.8平方公里,拟整体开发,分期招商,按高标准高质量原则进行规划设计。园区内基础设施与入驻企业情况:园区配套设施完善,包括管理服务办公楼、员工生活区及休闲娱乐场所等,水电道路通讯设备完善,拥有变电站、停车场、垃圾转运站等市政公共设施,同时提供小区配套服务,现代办公,现代物业管理服务系统。工业园西半部已有30多家各类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园东部为新的招商区域。沈阳银丰铸造有限公司二、三期建设,加快沈阳九星线缆集团建设,启动二、三期建设。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功能分区———农副产品深加工区,热电,大型机加工组团、物流组团、重化组团、居住组团、科技研发用地。产业定位———以生产加工为主,以其相关产业铸造和机械加工为辅,综合商贸、展示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级生产服务中心,重点引进高新技术生产加工产业。发展目标:2010年园区计划实现产值10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上缴税金6亿元。2015年园区总产值实现150亿元。(2)组建白酒、稻米集团、搞好热电厂建设以生产“十里香”、“辽天”、“燕京”白酒酿造企业及其他酒厂为载体组建白酒集团,实行“三统一分”,即统一品牌、统一价格、统一标准、分散经营,使我县基酒升级、创造品牌。加快组建稻米集团步伐,尽快建成东北大米集散中心。到2010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2.3亿元。到2015年,实现产值15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3.4亿元。建设2×12MW热电厂1座,到2010年入住企业达到80户,产值实现70亿元。(3)以“一城五园”为依托,搞好南部和西部地区工业发展建设辽南地区以汽车部件、矿山设备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5亿元,税金1亿元。河西地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优先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0户,实现工业产值10亿元,利润1亿元,税金0.8亿元。
2、建筑业建筑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整治工程质量和提高信誉为中心,以开拓外埠市场为根本出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重点,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十一五”期间,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要明显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平方米,完善电力、电讯、市场、停车场等设施基本配套。“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要接近小城市水平,城区用地面积扩大到41.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20万人以上。按照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要求,高起点、高水平地对城区规划进行调整,提高道路等级,扩大城区面积,扩充城区人口。在努力改造旧区的同时,加快新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和完善辽中经济开发区。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到30年不落后。加强小区域规划,推进连片配套开发。按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进城投资,解决城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十一五”期间,重点搞好以下城区公用设施建设:一是做好新城区调研、论证和规划工作。加快推进撤县建区步伐,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在征求人大、政协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二是旧城区与新城区相结合,要完善城区与沈盘公路、高速公路等路的衔接,完善城区道路网络,建成完整的城区道路系统。“十一五”,新建、改建、扩建市区道路主干道5条,次干道26条。在现有外环路(简称一环路)的基础上,筹建辽中二环路(南起六间房乡交叉路口,东至茨榆坨高速公路口,北到“四王”线小牛心坨出口,西延伸腰屯村,南贯下万子村、肖家崴子村,直通沈盘路红庙子大桥东),进一步构筑完善城区道路骨架,逐步形成城区规划区范围内完整的道路系统。搞好给排水建设。城区内上下水全部实现管网化。新铺排水管线5000米,改造排水管线3000米。建设一座日处理20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三是增加供水设施。新建蒲东、茨榆坨、新民屯三座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以上。改扩建西水厂,使城区供水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四是城区供热、供气、城区绿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铺设供热管网,使棚户区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区域实现集中统一供热,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住宅区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供气由现有的24000户增加到28000户。搞好城市绿化,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5%。“十一五”时期,建筑业增加值要实现5亿元,比2005年增长67%,5年平均增长13.4。
(三)做优做新第三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我县商品集散贸易中心为目标,以优化结构、提升业态,完善功能,扩大规模为重点,以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批发商业业态水平,构筑业态先进,功能完备,特色突出的商贸流通业。把辽中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网络畅通,服务辽宁,幅射东北,延伸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商贸中心层次分明的商业网点体系,增强辽中商业网点吸引力、辐射力。规划期末,全县商业网点经营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年均15以上速度递增,达到48亿元。形成布局清晰、分工明确,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专业商品批发体系。重点培育具有辐射东北乃至全国地区功能的批发市场。规划期末,实现商品市场营业面积增加10万平方米商品市场交易额以20的速度递增,达到45亿元(超亿元的8处)。商品外销量达到35以上。基本形成业态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建设购物中心、综合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店等新型业态,使其成为城市形象和亮点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新型业态销售额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储运专业化、流通标准化、管理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资源等现代科技、整合与改造传统产业,构架以第三方特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专业配送中心为主体的现代商业物流配送体系。实现上述任务,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是:按照城市建设现代化商业街、乡、镇建设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等产地型专业批发市场的思路、规划实施“13126”工程,即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12条商业街、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以生活服务网络为主,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辅,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物流配送为依托的现代商业格局,形成一批交易方式灵活、服务功能完备,具备相当规模的市场。
1、结合资源优势和区域特点,规划建设13个专业批发市场。优先重点建设茨榆坨镇物流商贸中心。在茨榆坨高速公路出口,规划3平方公里,建设以建材、农产品加工、化工、服装等为主的物流基地。新建粮食批发市场、白酒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市场,改造、扩建冷子卜渔业批发市场,新东村、大兰坨村蔬菜批发市场和妈妈街、腰截子村肉牛交易市场规模,进一步提高专业市场水平。
2、打造群体经营业态,培育发展12条商业街。按照自然形成、政策引导、规模发展,调整业态结构,扩大专业经营容量的要求,规划建设12条商业街。(1)通讯商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南段(南二路至南环路),汇集名牌优势,形成高、中、低兼备,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2)日用百货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中段,(南二路至北二路),以商业大厦、三元大厦、服装城为依托,汇集知名品牌专业日用百货一条街。(3)生产资料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北段,(北一路至北环路),重点发展塑料、架材专业产品。(4)装饰材料一条街。布局在(南二路至南环路),重点经营各种瓷砖、板材等装饰材料。(5)五金电料一条街。布局在(政府路至南一路),重点发展五金、电料、油漆等商品。(6)化装品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重点发展名、优、新、特化装产品。(7)副食一条街。布局在(中心街至东环街)(8)灯具、标准件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东环街)。(9)汽车、拖拉机配件一条街。布局在(东环街至蒲河坝)。(10)农药、化肥一条街。布局在(蒲河坝至东出口)。(11)摩托车、农用车一条街。布局在(商业街至中心街)。(12)花卉一条街。布局在(北一路至北环路)。
3、结合小城镇建设,规划建设6个中心镇示范商业街。小城镇示范街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城市化进展情况,消费习惯进行规划建设,小城镇示范街要以一个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为主体,规划建设一定数量的餐饮、服务店、日用百货、副食商店,满足当地居民日常生活需求。2005年至2008年重点规划建设茨榆坨,于家房、朱家房、满都户、冷子堡、刘二堡等6个中心示范商业街,结合实际制定示范商业街发展规划。
4、加快辽中旅游业发展。做好旅游线路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原则,组织城市防洪规划的实施;加快蒲河公园的一、二期建设,使蒲河变成城内河。启动开发团结水库旅游区建设。深层开发农业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旅游、科教旅游,通过整合、开发,形成具有辽中特色的旅游品牌,提升辽中在辽宁乃至全国的知名效应。重点搞好辽中镇蒲河公园、茨于坨西山渡假村和团结水库蒲海天然公园三个旅游区建设,使旅游业成为辽中三产业发展的增长点。
5、全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电子设备,整合全县信息网络,整合信息资源,建立辽中县电子数据储备中心,建立辽中县人民政府信息网站。加强招商网的建设,发挥人才优势,资源互补,逐步实现网上政府。建立县直属局、乡镇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网,加快政府无纸化办公进程,推进政府上网工程,实行政务公开,资源共享。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快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信息网建设,构建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平台。
6、繁荣房地产业。加快旧居民区改造和城镇、街、巷、路、排水改造设施,建立土地供应总量调控和投资引导机制,整顿规范基本建设市场秩序,使之纳入程序化、法制化轨道。
7、发展中介、服务业。完善中介代理服务制度,发展会计、法律、审计事务所、公证、仲裁、资产评估、工程监理、招投标等机构,加快中介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步伐。
8、进一步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物业管理、就业培训、居民求助,安全、方便、快捷的务项服务。
9、发展通讯业规划期内,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电讯设施,同时加大装机容量,提高通讯能力。到2010年,辽中县城电话装机容量达到5.6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7部,茨于坨镇电话装机容量要达到2万门,每百人拥有电话30部。其它乡镇电话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7万门以上,每百人拥有电话达到32部。
(四)全面推进社会事业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我县社会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实行市场资源配置,促进发展科技、教育、卫生、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广播、供气、供暖、自来水等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社会事业。在明晰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实行合理分流和重组。使群众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推动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发展的重点是:1、科技。继续实施“科技兴县”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一是到2010年技术引进与开发达到150项;二是引进高科技人才200人;三是培训农民达到9万人次以上;四是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达到50个;五是农民科技工作站达到40个;六是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达到150个;七是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创建30个;八是科技型企业达到30个;九是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6%以上,工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环保率要达到98。2、教育。要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要保证100;同时,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以上。在规划期内,中小学在校生巩固率达到98,毕业生合格率达到98,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规范社会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抓好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教育;规划学校布局,多元投资创建1所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筹建1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建1-2所普通高中。到2010年,全县各乡镇基本实现九年一贯制办学。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特色、鲜明的教育信息资源库。教师学校建设达到国家级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辽中新区培养更多的实用技术人才。3、卫生。坚持以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十一五”期间,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等内容的卫生体系,在巩固发展公益性医疗基础上,多渠道办医,重点加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搭建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强化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每个乡镇要确保1所公办医院,每个村要建1所卫生室。要重点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建设,实现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低于10‰,孕妇死亡率低于22/10万,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以上,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医疗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水平,能够独立开展心脏介入疗法、肝部分切除术及器官移植术等,完全实行整体护理模式,并适时开展网上医疗,到2010年将建立起一个更加完善先进的卫生体系,使我县广大群众的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4、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婴儿性别比例趋向合理;育龄群众享有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普遍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的“知情选择”;形成新的婚育观念和生育文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进一步推进“三结合”和优质服务工作;逐步建立调控有力、管理有效、政策法规完备的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5、文化。继续贯彻“以文养文”的方针,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要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新建或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城内新建2处标准的文化娱乐广场;每个乡镇要建成一处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建成一处标准的文化休闲广场;基本实现每村有文化活动室、图书室。6、体育。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县(乡镇)工作,“十一五”期间,每个乡镇要建立体育健身和活动基地;新建辽中县游泳馆、体育馆;改造辽中体育场。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以上,城乡体育辅导站发展到110个;加强体校建设,扩大招生,做好“金牌”战略规划。
7、广播电视。“十一五”期间,积极发展壮大广播视等产业。广播电视事业的目标是:一是网络升级改造。分期实施县城网、农村网的光纤改造。电视节目将增至50套,有线电视网入网户增至3-5万户,为数字化改造和开展增值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的宽带、高速的优势,开展VOD、会议电视、远程教育、宽带数据交换、因特网接入等多项综合性增值业务,形成新的信息产业和新的信息平台。二是新闻宣传。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把节目的播出时间延长至15至16个小时,把自办节目增加到4-5个。不断提高节目转播传送质量,实现节目播出自动化。集中办好辽中新闻,为辽中的发展服务。充分发挥记者的舆论宣传作用,把记者站的工作做好、做强。
8、民政及社会保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社会保障事业。全县福利院达到30所以上,收养人员在4000人以上。社会养老保险范围要扩大到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率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达到98以上;工伤保险达到100。下岗职工再就业达到90;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率达到100。民政事业经费支出递增保持7.5的幅度。
9、防震减灾。“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要得到切实加强,工作体系要更加完善,新建设工程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左右地震,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加强包括前兆、G(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强震动观测、宏观观测在内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抓紧实施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应急援救体系及安全民居工程建设。
10、金融、保险产业。拓展金融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范围,重点支持县重点工程项目贷款,加强监管防范金融业务风险。“十一五”期间,物价、档案、气象、消防等社会事业均要有新的发展。
(五)城乡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城市规划,将旧城改造与新城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发展辽中镇和新城区,为县行政区东移奠定基础,早日实现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的新城区。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城区供水和道路及排水问题,提高城区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以服务社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的,努力创建生态城区,以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扩大城区规模,提高城区等级,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幅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1、小城镇建设“十一五”期间,要以XXX镇为龙头,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现行的建制乡要创造条件实现建制镇。要把工贸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乡镇二、三产业向小集镇集中,在小集镇形成稳定的产业群。尤其要抓好XX镇、XX镇、XXX镇、XX镇、XX镇、XX镇六个中心城镇建设,以带动全县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2、交通建设规划期内,交通重点是提高各级公路路面等级,满足交通需求,各乡镇公路主要干道宽度要达到9米以上,各次干道宽度要达到7米以上。到2010年,计划维修省道48.2公里,对县道渡口改桥2座,改建公路99.7公里,乡路改造136公里,新建3.045公里,村道改造338.208公里.新发展10条线路,使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直修辽中。“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6个乡级客运站,交通运输的各种车辆更新换代。拟建一个G平台,营运车辆全部安装G系统,实现监控管理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建设要实现纵横交错、南北贯通的交通网络,实现县域内半小时经济圈。积极努力,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沈阳地铁客运一号线一、二期轻轨铁路铺设到辽中,筹建辽中货运铁路专线。
3、能源建设供电:2010年之前,要对全县低压线路全部进行改造,拟在辽中镇新建热电厂一座,增大供电量。全县供电总容量由现在42万KVA增加到60万KVA,增长7,充分保证全县生产、生活用电需要。供热:区别情况增加不同档次的供热设施,提高供热能力。由现在的131万平方米增加到175万平方米,增长33.6。其它乡镇总供热能力达到75万平方米,使住宅楼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
4、水源建设积极发展小型高效、简易的净化处理技术,普及自来水受益人口。辽中县城确保日供水量2.5万吨。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建设不同档次的供水厂,满足镇内居民、群众自来水需求。
5、环境保护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较完善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统一环境监督管理机制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增强和提高环境执法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废水中COD、石油类、挥发酚和废气中的SO2、烟尘等12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0;在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污染物全部达标排放。二是地面水环境质量按环境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标准,其中蒲河、细河水质达到国家确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新建一座垃圾处理场。三是控制农业污染,降低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其残留量对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水体的污染,尤其在自来水水源地区域,更要严格控制。四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植树造林,201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要达到17以上。抓好环城风沙治理,控制自然风沙扬尘。
四、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调整布局,拓展发展空间。调整和优化辽中空间布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撤县建区的定位和发展目标,从战略定位方面着手,“十一五”期间,要加快与沈阳城市承接和辽宁中部城市群发展为一体的建设,要以我县工业新城为龙头,以沈阳西部工业开发大道为轴心,以新民屯不锈钢、杨士岗泵阀园为两翼,以5个重点工业乡镇为骨干,以沈盘公路沿线乡镇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协调发展。抓紧制定新工业城发展规划,生态、文化旅游规划,小城镇建设发展规划,白酒、稻米集团规划。要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以德邦不锈钢、泵阀、银丰铸造、九星线缆、辽冶重工等产业集群为龙头,推进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沈阳西部工业走廊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使辽中工业新城初具形象。基本实现沈阳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二)加快体制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一是加快国企、集体企业转制步伐。未转制企业要加快转制,已转制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不断提高企业效益。二是全力推进民营企业扩张,全力支持构筑民营经济板块。鼓励民营企业与国营企业嫁接、兼并、重组,使民营企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优先发展高效、高产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选择推广先进技术及品种,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利用有限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速度、效益、质量的统一。四是努力创造经济发展良好环境。设立企业投诉中心和新办企业审批大厅。在不断改善经济发展硬环境的同时,进一步改善我县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三)全面对外开放,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实施内外开放并举、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与开发两种资源并重、利用外资与扩大出口并举的方针,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一是加大扩大开放出口力度,打造出口品牌。培育提高曲轴、减速机、工艺制品、服装、铸造等拳头产品,增加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比重。二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固树立工业立县这面旗帜,积极利用我县产业存量资产,选择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行业、企业、产品,加快资产重组与跨国公司合作。三是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以企业和产业集群为主体,充分利用境外市场资源和资本,推进多领域、多元化、全方位发展与合作。主攻东南亚、突破欧洲,以韩、日、新为突破口,以国内浙江、闽南等地为重点。四是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和优惠政策,实行绩效挂钩,奖罚分明;五是提前做好土地利用整体规划、调整、修编、占补平衡等前期准备工作。在新城区整理110平方公里土地,一期整理10平方公里。
(四)推进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始终坚持工业立县的思想不动摇。“十一五”期间,抓大项目、抓重点项目建设,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十一五”期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达到20个。重点建设不锈钢、化工、泵阀、机床、九星线缆等重大项目建设,培育新建其他产业重大项。以建设中国北方新型有色金属加工基地为目标,实现新增工业产值200亿元以上,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工业主导地位明显突出。
(五)积极实施科技以兴县战略。建立与完善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的科学管理体制,创造条件吸纳高新技术人才,一是加大投入;二是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人才教育和职业教育;三是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四是制定吸纳人才的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保证规划实施。实现我县“十一五”计划,各部门务必要加强领导。一是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我县长远规划目标,即有一定高度,又要结合本部门本乡镇实际,科学地、切实地、认真地制定出本部门、行业和专项发展的具体规划。二是认真实施规划。按照规划内容,各部门每年要制定出发展的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并认真组织好规划实施。三是对规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要按跟踪检查,要把各部门规划目标完成如何,做为考核班子干部政绩的标准、奖罚升降的依据。四是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进行认真诊断,适时地调整和补充规划内容,确保规划稳步实施。实现“十一五”计划,任重道远,只要全县上下精心策划、科学安排、齐心合力、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完成“十一五”计划,把辽中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