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编辑:空山幽谷 识别码:12-25125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30 06:22: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内容提要】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问题是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面向职业生活的人文教育必须以培育主体性为核心,在理念和实践层面上开展创新。【摘要题】高等职教

【英文摘要】Thatthehumaneeducationinhighvocationaleducationisfacingprofeionallifeisarealproblemthatshouldbesolvedby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Profeionallifecontaiabundanthumaneeducationvalue,suchasfaith,value,attitudeandhumanenatureetc.Itisthecoreofthesociallifeofhighqualitylaborers'.Thehumaneeducationthatfacestheprofeionallifemustfocusoncultivatingtheentity,andiovateonthetheoryandthepractice.【关键词】高职/人文教育/职业生活/主体性

highvocationaleducationl/humaneeducation/profeionallife/entity

在人文“学问”传承的人文教育领域,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传承中实现自身人文教育的创新,既是高职教育面向新时代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理论需要给出诠释的理论问题。职业生活,作为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为高职教育如何从传统的人文教育中转变出来,提供了新的视野。

一、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缘由

“生活”是一个普通的字眼,是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日常活动紧密相联。“生活”又是一个美妙的词汇,是因为由于人们的信仰、价值与态度及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场景。美国现代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生活”这个术语表示个体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它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和失败、休闲和工作(注:[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职业生活作为反映个体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同样也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一)传统的人文教育与职业生活需要之间的冲突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使得职业岗位和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社会和企业单位倡导的文化观念、道德思想、法律和制度要求等内容所构成的思想和制度文化体系,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结合,形成了具体的职业要求,成为职业岗位所要反映的社会文化内容。从全球范围考察,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互动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不断增大,文化的作用愈益突出。这种特征,表现为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表现为物质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使得文化对经济的推动力日趋重要。文化对经济的这种作用,已经在千万个职业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显现出来。

在我国,人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教育,本就是“人文教育”的意思。然而,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被英帝国的坚船利炮所打败,我们对自己的技术落后有了切肤之痛,认识到自己“技不如人”,即生产技术处于落后状态。但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却缺乏深刻反思,始终认为文化上优于西方,没有客观地看待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以至于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创新,对人文科学的应用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人文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直到现在高职人文教育还存在着抽象理论多、学科知识多,贴近职业生活的内容和课程少的现象,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职业化内涵的启示

在发达国家,企业及员工的职业化意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意识,职业化已成为劳动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基本途径。以国际通行的概念分析,职业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人事相宜”为追求优化人们的职业资质,二是以“创造绩效”为主导开发人们的职业意识,三是以“适应市场”为基点修养人们的职业道德。对于职业资质来说,包括职业岗位需要的和任职者供给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宜(注:中国如何走向“职业化”。http://www.zhiyehua.net/xinwen-01.htin。)是职业化的基本准则,以面向职业生活为基本态度,体现了对技术与人文素质的整体要求。

职业化的要求,对我们深入理解高职人文教育的职业价值问题、人的发展性问题以及如何促进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提

供了新的视角。首先,“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包含了工作对象对人文素质和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又包含了人与这种要求的适应性问题。这种以“创造绩效”为标志的适应性是个体社会生存状况的最基本内容。第二,除了工作对象以外,人与职业情景的适应性同样也影响到人事相宜的程度。在这里,个体必须正确理解社会、企业的道德和制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社会认知、学会行为选择。人与人的交往和合作构成了职业活动的又一种人文情景,它的水平是衡量职业生活质量的标志之一,是个体必须学会的基本内容。第三,“人事相宜”的基本准则,既看到了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又没有把职业能力看成是职业岗位对人的静态和被动的要求,而是从人与职业的相互关系上,高度重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人对职业的社会、审美和经济及自我实现价值的体验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发展,以至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与职业岗位的相宜程度。职业化的内涵反映了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客观必然性,也为高职人文教育寻求面向人的发展和职业需要相协调的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职业生活是高职人文教育的本源和载体

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教育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保持着紧密联系。对于高素质劳动者来说,追求理想的职业生活状态是其自我实现的核心内容。职业生活状态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事业成就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个体社会生存能力的基本标志。现实情况也是如此,人们往往把职业目标的选择与社会生存状态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如,高职生在知识型、管理型“白领”和体力型“蓝领”之间选择技术技能型的“灰领”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是高职生综合理想追求和现实可能后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定位。

职业生活所拥有的体验性、互动性情景,以及对他的理解和应用,为高职人文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生动的场景,开拓了以自然渗透和情感介入等方式实现文化传承的途径,打开了高职人文教育超越于灌输式和精英贵族式教育的全新视野。职业生活又包含着丰富的默会性人文知识,对高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生活经验具有重要意义。“心灵的默会能力在人类认识的各个层次上都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在所有层次上,默会认识是人类获得和持有知识的终极能力上的优先性”。(注:郁振华。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人文知识的默会维度远比自然科学有更为深刻的介入,它不可能脱离于人的心灵而存在,不可能脱离于人与情景的互动而产生。

二、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主要涵义

(一)以适应职业生活为目标,提高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水平

职业生活蕴涵了社会经济、自我实现等多方面的价值,对这些价值的体验形成了高职学生意义学习的基本动力,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罗杰斯认为“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402页。)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如果离开了职业意义,或者只涉及理智的方式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开展教学,是难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发展的。另外,学生对职业意义的理解伴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而加深。实施高职人文教育要以职业意义为基础,要把职业的审美性、伦理性、艺术性和社会经济意义等情感与价值的理解和内化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要根据理解力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意义学习。

主体性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有着多种表现特征。如果从教育所期望的学习结果来衡量主体的发展水平,高职人文教育除了表现在具有情感价值的意义性学习以外,认知性的发展仍然是重要的方面。布卢姆在研究教育目标时,对认知与情感的整体性有着精辟的论述,“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或在概念上对学习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加以区分,而不能把它们看成是两个独立起作用的实体”(注: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第348页。)。人文教育的认知性教育内容,表现为对人和对事两个方面。从对人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促进学生“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实现对他人、其他群体、社会角色以及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注:章志光。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这种社会认知水平的发展,要使学生在人与职业、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协调中形成面向职业生活的社会认知结构。从对事的角度来说,表现为以人文知识应用为特征的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特别是一定职业领域的个性化表现力。

面向职业生活的这种主体性,在情感和认知的两个方面,既表现为一定的张力,又表现为相互的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为人文知识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机制。在实践中,我校以学生社团“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探索自主式人文教育的改革。虽然社团活动的内容可以是人文性或技术性的,但是“准社会化管理”方式本身包含了许多人文教育的实践素材。在社团登记注册、岗位聘任、资源利用、项目运行和考核办法等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人际的协调与合作,进行判断与决策;在项目运行中更需要高度的责任心、自我调控和追求。通过“准社会化管理”改革,使学生在准职业生活的氛围中既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又发展了自我实现等情感的体验水平,并在认知和情感的相互促进中提高了主体性发展水平。

(二)从职业生活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知识的应用教育

从职业生活对技术与人文教育的整体要求出发加强人文教育,必须提高人文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作为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及其教学,都要承担人文教育的任务。因为,即使是一门纯技术的课程,它也是人化的结果,更何况它的教学过程是在人与人、人与组织及制度的关系中展开的,所以,任何一门课程和它的教学都普遍地存在着人文教育的涵义。当然,就一门课程及其教学而言,有其自身的核心任务,或侧重于技术或侧重于人文或人文与技术的结合。第二,当前大众对物质精神产品的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高职人文教育不仅只承担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还要承担人文知识应用教育的重任。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对职业价值体验的积极作用,把“包括与创造性或系统改进有关,维持整个组织工作效率的人文要素”(注:杨柳。高职院校就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第6页。)纳入教学目标和过程之中,使得人文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面向职业生活整合技术与人文教育,还要大力加强高职人文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改革。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上,以通识性整合思想政治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与时代的职业活动相结合,使政治理论始终与生动的实践活动息息相关。以谋求特色为目标,开发集地方性、现代性、职业性和个性化优势为一体的人文课程,以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职业素质的发展。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样要发挥人文教育独特的功能,一方面要开发人文知识的应用性课程,如语言与交际、文化营销、生活与音乐制作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应从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出发,在技术课程中有机地融合精神文化的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从主题上突出大学的精神力量,突出时代的先进性,从目标和内容的改革上,构建以信息技术应用目标为核心,融合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审美等目标的完整体系,把人文教育融合在技术应用之中。

(三)创建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以提高学生对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开放、民主、公平是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普遍趋势。建立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制度文化熏陶学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制度文化的有效途径。这种熏陶可以从学生在教学中的权利运用和责任落实中展开。从权利运用的角度看,要使学生具有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参与、建议权,教师的选择权,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权,教育教学的评价权;从学生的责任来看,要使学生落实好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责任、执行教学制度的责任。以适应和超越于当下社会企业制度文化发展状态的学校教学制度及其良好的运行,将为学生学会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企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供范式、积累经验。因此,要把面向职业生活的高职院校教学制度文化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资源,进行教育意义上的创造性建构。

开放、民主、公平的现代社会企业制度文化,是在民主对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学校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与学对话的中心。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他的自我意识已处于比较发达的状态,能够在了解职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收集,情感、价值、意志等人文要素的评价、判断形成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以对话的方式使教学制度合理地介入并有效地引导,正是把这些自我设计和行为选择推向合理和成功的条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参与,将会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我校根据学生建议,并经教师及专家的评议构建,开设了一些微型选修课程或课程教学活动,如旅游专业形成的旅游文化摄影、新闻专业的网站设计、服装专业的太湖文化与丝绸服装设计等。这种改革把独特的文化表现技能和人文教育应有的基本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文教育的体验性、职业能力的应用性、社会需要的现代性,与教和学的对话所产生的主动性和可行性紧密结合起来。民主的教学制度文化,为学生以民主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企业制度文化作好了准备。

(四)建立与职业生活相衔接的评价方式

职业生活中的劳动者,他所开展的评价,在内容和标准上是社会化的,在方法上是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高职的人文教育评价应与职业生活相衔接。从目标及实现的角度出发,人文教育的评价处于评价覆盖的全面性和目标实现的延缓性、主体生成性的矛盾所带来的困惑之中。因此,高职人文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了采用笔试的方法以外,更要采用一些主动性、表现性等以自我评价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如,建立免试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申请课程免试,以充分地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另外,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作品或大作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结合社会化的作品评价要素从自己的纵向进步和横向比较这两个方面进行自我分析评价,再由教师或教师与专家组给出评语和等第。通过上述办法,从提高自我建构、自我评价能力的核心出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更要看到的是,他仍然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价值追求。面向职业生活创新人文教育,走出了传统人文教育思维的困境,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客观要求。

第二篇:高职人文

《高职人文》学期总结

汽检122 袁小静

经过十二周《高职人文》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说实话,第一节课时,当老师说明我们这堂课的规则时,真的蛮讨厌这堂课,觉得让学生回答问题是一种强迫形式的,但几堂课上下来,发现自己真的喜欢上了这门课程。“只要有说话的机会,就开口说话;只要有上台的机会,就立刻冲上舞台”这是我在课堂上学到的,我想从第一堂课以来,我一直秉承着这句话。整个课程包括四个部分,分别是把握自己、尊重他人、报效社会及善待自然。

一、把握自我

第一篇文章《大学之道》向我展示了儒家对把握自我这方面的看法,它告诉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深刻地揭示了修身为本的宗旨,对我正确理解人格、知识和能力三者的关系,我懂得了在大学不是像我在刚入学时的想法:大学很清闲。其实不然,大学是个积累的阶段,曾听大

二、大三的学长说过大学毕业真正从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少很少,完全要靠自己课后的积累,利用好大学的便利条件,网络、图书馆„„对此我一直坚信,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把握自己,我有些自己的心得,学会把握自己,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总结自己的思想,以达到使自己思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不断独立,社会是现实的,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想法,不模仿任何人,自己就是自己!只有这样,他才能把持自己人生轨道的运行方向,不随波逐流,成为命运或是环境的奴隶!事实上,大多数人所度过的一生都是无意义无目标的一生,他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点光阴。在自己所建造的牢房中迷惘,焦躁。如同深海中漫无目飘摇的水母。

二、尊重他人

我喜欢李锰的一句话“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中独踞,都要与他人相处,希望做一个受人尊重和欢迎的人。要实现这一想法,首先就应该学会真诚地尊重他人。”

小学的时候就曾听过这个故事:有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怜悯之情,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推销员手中,而后扭头走了。没走几步,他突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对方不要介意,还郑重其事地对推销员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次商务活动中,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直到您亲切地对我说,我和您一样是商人为止。”

大学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每个人都有个人的癖好,我想说的是尊重给他人,最近我个人对一个现象表示不满,我周围的人都在嘲笑一个和我们同年级的娘娘腔,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应该谅解他,先天的原因谁也不能阻止。懂得尊重他人,是一种为人的高尚品质。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尊重,它能够催人奋进,成为密切人际关系的黏合剂,应为尊重是相互的。

三、报效社会

经过这部分的学习我懂得了: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又相互创造。人生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为自己的需要做了什么,还表现在对社会的供求贡献了什么。报效社会是为人的基本义务,是人的理性的最高境界。

课上我们了解到了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坚守在一个普通的吊车司机岗位上,和他人不一样,他做出了花样,他凭着21世纪最缺乏的创新精神一年内两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记录的人,也正是这样一个仅仅拥有初中文凭的桥吊专家,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我们求职的欲望,保持我们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我们要深信:今日的成败,都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

四、善待自然

随着人类总数无休止的递增和对物质需求欲望的改变,人类对大自然已由过去的万般呵护逐渐变为无节制的索取、掠夺、甚至是蹂躏,只是自然环境急剧的恶化。

人是自然的一份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这已成为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了。对此我积极的加入了学校里的环保协会,平时协会偶会组织些活动来号召大家保护环境,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例如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环保手工创意大赛,我利用一次性的筷子做了一艘小船,最终我已创意新颖拿下了二等奖

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们也正在遭受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干旱、风暴、泥石流、零冻频繁发生。因此,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反之,虐待了自然,人类也逃脱不了被自然惩罚的噩运。

善待生命,不仅帮助别人,也快乐自已,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学期要结束了,值得骄傲的是我的上课回答率很高,总之《高职人文》这门课程教会了我好多东西,而且是各个方面的,比如在为人处事方面,我们应该多为他人着想,学会去尊重他人,另一方面我的说话能力亦或是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至少我敢于在两个班的面前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就是进步,当然还需要以后的锻炼,我想有必要说声:“谢谢,《高职人文》!”

第三篇:职业人文

我的职业发展规划

——今后8年的职业生涯规划

姓名: 学号: 系部: 班级: 任课教师:

前言

《礼记•中庸》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幻想,并非冲动,是憧憬,是期望,是规划未来,勾画蓝图。一份规划书,规划出精彩人生,打造出锦绣前程,在不断地实践中调整计划,理想终究会实现!

经历过初出茅庐,至日臻成熟,到精通,最后达致世故人生的一个历程,一瞬间,自己到达而立之年,光阴浙逝,偶然回首,青春何其短暂,必须有很好的规划!下面是我的今后8年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一章:认识自我

一、自我认识

从个人性格和个人能力等看来,认识到自己是个活泼开朗、善于与人交往;有着一定的学业能力,喜欢实践和动手操作;是喜欢和适合从事一些操作性强的工作的人。

二、他人评价:

1、父母:好动、懂事听话,比较顾家,但比较胆小、为人处事有时表现得不够成熟。

2、师兄:工作认真积极而且负责,做事比较细心,懂礼貌,不太善于处理突发事件。

3、朋友:生活乐观向上,充满激情,爱笑,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比较强。

小结: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优缺点评价。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要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并进一步改正自己的缺点,培养一名工程师所要具备的素质。

三.评测工具:

自我剖析和他人评价仍显得比较主观。现在,我将通过科学的测评工具,再一次全方位认识自己。

1、性格测评报告:我这类型的人是外向的风趣的、自发的、精力充沛的、合群的、客观的、善于构建生活的艺术。

2、气质评定:

3、职业兴趣测评报告:

得分最高三项:现实型37分、调研型/探索型32分、艺术型33分。

1、现实型:主要是指各类工程技术工作、农业工作。通常需要一定体力,需要运用工具或操作机器。

2、调研型/探索型:主要是指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工作。

3、艺术型:主要是指各类艺术创作工作。

测评结果解释:我适合做需要一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常规的稳定的工作!主要职业有:工程师、技术员、机械操作技术人员;戏剧等方面的演员等

3、职业能力测评报告

能力等级说明:有较强的推理能力、数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测评结果:根据《能力模型与职业类型根据对照表》,我适合的职业类型有:技术员、测量员、制图员、建筑和工程技术专家、物理科学技术家、生物植物学技术家、演员、电器修理工、放射科技术人员、电工等

总结: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测评工具等方式,我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

who am I?——我是一个活泼开朗、有一定动手能力的读机电专业的大学生!What I like to do?——我适合做需要一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的常规的稳定的工作,又或带有艺术性的工作!

What I can do?——我能胜任需要一定推理能力、数理能力的工作!What can I to be?——我可以成为一名工程师!

综上所述,我把自己的职业方向为工业界、职业目标是做一名机械工程师,这是合适的,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梦想!接下来的8年,我将位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章:职业环境分析

一:就业形势分析

1、全国大学生就业分析:

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11年增加85万人,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

2、梦想职业就业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工(工程师),现在,机械工程师是一个比较吃香的职业,比白领更高工资!日益成为令人羡慕的、较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高级工程师将位列国内十大最短缺的职位的一、二名!但调查也同时指出——有不少求职者尚未能满足企业需要!

小结:我的目标职业前途一片光明,但道路也比较曲折,其要求我要有一

定的专业知识,这样我更应加倍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二、目标职业要求分析

基本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应积极适应当今世界制造业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理念,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懂得经济、管理知识以及有关国际通则的新一代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

大纲所列考试内容,体现了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知识、相关知识与技能。要求我们不仅要大学所学的主要基础与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大学毕业后应扩展的新知识,因此,我必须要有较扎实的大学基础、毕业后踏实的工作实践和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的不断积累!

总结:

通过对就业形势、目标职业(机械工程师)的分析,我清楚认识到机械工程高级师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职业,机械工程师的工作环境与内容也符合自己的兴趣;从整体情况和未来趋势看,我把工业界选定为我发奋目标的方向是任重而道远的。在今后八年里,这将是我一直奋斗的目标!

第三章:职业目标的实施

“机会往往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将把我是终极目标分为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三个阶段实施。

一、基本路线:

普通操作工→技术人员→工程师助理→初级工程师(通过考取资格认证)→高级工程师

二、目标拟定:

近期目标:(大学生活阶段)

大学二年级

1、通过英语三级B证书

2、通过国家二级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3、加大对专业知识的的学习,完成必修课,拿三等奖学金!

4、博览群书,涉猎各方面的书籍,了解各方面与专业相关知识,扎实当工程师的基础!

5、多与它人沟通,要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加强口才,能流畅清晰的表达,增加自身竞争力

6、熟练学习好制图软件,如CAD,3DMAS等 大学三年级

1、多到图书馆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并深入研究,借一些求职的书籍,让自己对的面试技巧有所了解

2、保持好学习成绩,拿一等奖学金

3、暑假期间到工地或公司进行实习,积累经验

4、继续加强口才,多与它人沟通

5、机械工程师是个责任重大的工作,实行进来是很严谨的,不能有半点马虎。所以要形成一个严密而又构架的思维,培养对待工作须一丝不苟的精神。

中期目标:(刚工作阶段)

毕业后一、三年

1、先在一家公式任职普通职员

2、期间,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同时,了解行规!

3、提高自身的社会阅历,同时继续努力学习英语

4、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技术人员,多向高级工程师学习,吸取优秀经验,多了解本行的内情,从事一些简单设计工作,做好该做的工作

5、继续学习相关机械工程行业的书籍,丰富自我。

6、为考取注册机械工程师做准备,一方面要继续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提高自身能力。毕业后三、五年

1、通过考取相关证件,争取提升为工程师助理

2、要熟练工业行业的情况,深入学习建筑项目全程设计中各个方面的知识,有机会则参加实战

3、继续学习好外语,在日常做到能与外语人士做简单的交流

4、多阅读机械工程相关书籍,结合机械工程的理论,分析学习各大型项目的方案,学习项目知识。

5、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机械工程职业的道德素质

长期目标:(稳定工作阶段)

毕业五年以后

1、成为工程师助理

2、工作锻炼,书籍丰富知识

3、争取考取工程师

第四章:备用方案

职业备选: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如果当我某天发现我的工程师梦碎的时候,我也有后路。根据自我评估中的职业能力测试的职位建议——“适合从事与艺术有关工作”。事实上我也比较喜欢。我擅长于表演,并具有较强的表演功底。所以,我是也可以胜任一般的业余演员,希望有一天能成为职业演员。这对于我这一个喜欢表演的人也是可以选择的。

第五章:总结与自我评价

总结:我的青春我做主,我选择了我的青春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奋斗,这个选择是经过各种调查和各方面的对比而作出的,这个是一个适合我的选择!我也有一套适合我的实施方案,这是一个根据我的实际情况而定制的实施方案,也是一点一点扎实基础、一步一步接近目标的实施方案!总之一句话——我规划,我能!

第四篇: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sunshine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肖举萍

摘要: 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保险行业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和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保险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人才需求巨大,高职院校应把握人才培养市场机会,提高为行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探讨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这个课题显得很重要,希望本文能提供参考价值。

一、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

我国保险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六大以来保险业保持年均18.2%的增长速度,2007年我国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该年全国保费收入是2002年的2.3倍;我国保费收入世界排名第9位,比2000年上升了7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9万亿元,是2002年的4.5倍;目前全国共有保险公司110家,比2002年增加68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9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2331家。

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目前保险业管理人员7.6万人,其中高级管理人员2.8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保险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保险营销员201万人(2002年118万人);保险监管人员1816人。保险从业人员总计近225.8 万。虽然我国近年保险业人力资源发展迅速,但总体数量相对不足,不能满足保险业发展的需要。据2003 年的一项统计数据,每10万人口拥有保险从业人员数量,美国为1357人,日本为331人,香港为551人,台湾为619人,而中国大陆仅为110人。有人测算,中国保险业每年约需16000 名保险专业毕业生,但目前每年从全国各类学校毕业的保险专业学生在2000 人左右,供需比例达到1:8,人才缺口很大,同时保险专业学生所学的知识与保险机构的现实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要真正解决我国保险业面临的人才数量不足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和改进保险教育(黎宗剑,2007.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8 年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可见,我国保险行业的巨大人才需求为高职院校人才sunshine

培养展开了广阔前景。

二、我国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当前我国保险人力资源领域存在着一种“双难现象”:即保险专业的学生工作难觅或找到工作却难以满足其心理预期,保险企业则是人才难求或求到人才却难以用得满意。这主要是因为保险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轨,导致供不“应”求的现象(王萍,2007.4)。

二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产学结合不够紧密。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老化,校内校外“两个校园”中校外社会校园力量发挥不够,校企合作不够,实训基地建设落实不到位,产学结合不够紧密,教学内容理论脱离实际。高职院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薄弱导致实训教学环节薄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软肋。

三、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借鉴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国外已经做了大量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一元”为企业,另“一元”为职业学校)、英国的“三明治”式教育(即“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Technology And Furmer Education)、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等。对国外高职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可以给我们启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和保障。

四、关于我国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对策建议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遵照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及关于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保险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保监会吴定富主席把保险从业人员分为监管人才、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四大类型,其在今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重视保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保险营销人才”;保险从业人员中营销人员占比最大(占总量的89%)且人员规模增长速度快(年平均增长16.6万人),但与保险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很大差距,每万人中保险营销人员比例不足美国的1/10和台湾的1/6。可见,培养保险营销人才是保险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同时,保险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巨大,主要包括核保核赔、保险会计、查勘定损、保险信息技术人员等。

我国保险市场营销人才与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这两大人才需求类型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相吻合,高职院校应瞄准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把握机会,积极主动担负起培养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更好发挥其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作用。

保险职业教育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的知能结构应该是理论知识够用、操作技能过硬、适应能力强。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根据当前保险市场对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确定其知识、素质、能力标准。在素质方面,保险营销人才和一线专业技术人才应具有诚信敬业的职业素养;在能力方面,除应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外,还应掌握保险知识的宣传、风险分析、保险计划、保险承保与理赔实务操作等专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如针对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其人才培养目标可定位为“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汽车保险查勘定损理赔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代理公司(包括4S店)从事汽车保险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保险技能型人才除具备以上知识素能外,还应具备上岗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保证零距离上岗。因此高职院校应认真落实劳动保障部、教育部、人事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学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见》(劳社部发[2002]21号),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一个或几个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及转岗适应能力。如××职业学院要求学生获得学院统一规定的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过级证书外,还鼓励学生获得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寿险管理师、理财规划师、培训师、营销师、汽车驾驶证等职业资格证书之一,学生毕业时能获“四证书”或“五证书”等“多证书”,其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

(二)优化调整专业设置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保险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培养受市场欢迎的不同特质人才类型。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和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如可根据保险公司中市场拓展岗、营销策划岗、讲师岗、组训岗、综合理财服务岗、保险销售岗、电化营销岗等保险营销系列岗位群要求设置营销与策划实务、保险实务、金融保险、电子商务等专业来培养各类保险营销人才,根据保险公司核保岗、核赔岗、查勘定损理赔岗、会计岗、涉外保险事务岗等系列一线专业技术岗位群要求设置保险实务、医疗保险、保险会计、保险应用英语等专业来培养保险行业各类一线专业技术人才。针对某些市场需求不旺、毕业生出口不畅的专业应果断调整或放弃,如××职业学院决定停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高的风险管理和保险精算专业招生,增加保险实务专业(汽车保险方向)和金融保险专业(理财规划师方向)的招生,专业的调整设置体现出与市场需求的接轨。

(三)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计划安排是人才培养的重点问题,课程体系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前,我国保险职业教育普遍采用“学科本位型”课程模式,其结构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模式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有益的,但不利于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育,同时,因缺乏技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学科式教学已不能满足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采用“能力本位型”课程模式,通过产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某专业“能力本位型”课程体系形成的过程应是在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基础上对该专业定位培养的某些岗位人才类型的职业知识能力进行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专业能力的培育建构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强化素质课程和突出专业能力与实践技能训练课程。××职业学院在去年历时半年,经过在全院开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大讨论、市场调查、在校生座谈、毕业生反馈、校内校外专家委员会研讨和各专业系十多轮反复修订拟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训课、素质课四部分。其中基础课包括通识课和专业基础课,通识课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要求,专业基础课主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任职的基本能力问题和今后转岗适应能力问题;专业核心课是根据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所开设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程,在课时设计上提高课内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训课专指在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课程,包括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实训课和在校外实训基地及与学院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单位进行的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均针对不同专业要求学生完成模块化实训实习课程,如保险实务专业实训课程包括保险需求调查、防灾防损计划设计、大项目工程保险竞标设计、保险建议书设计、业务流程、核保核赔、保险营销实训等模块课程;素质课主要解决学生的人格塑造、生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保险职业道德、普通话训练、人际沟通、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逻辑学、艺术欣赏等课程。××职业学院去年下半年实施“2+1”教学模式改革,在以上课程类型中,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及素质课的教学活动在校内通过2年时间完成,而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在校外通过1年时间完成,这种时间安排改变了以往“2.5+0.5”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训课的比重,旨在强化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养成。

(四)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为培养适应保险行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高职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校内课堂教学,应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与过程实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更多采取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情景模拟式、项目演练式等教学方

法,在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个体内在潜能和创造力。

针对校外实习实训,应强化实训规范管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实训任务和实训课程模块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训周报、实习成果、调查报告等来进行过程跟踪和品质管控。

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对学生的考评方法亦宜相应进行改革,注重对学生体验式学习状况和应用技能的考核,如对某门课程的考评,学生课堂表现占20%分值,项目演练通关效果占30%分值,实务应用题型笔试占50%分值。

(五)切实抓好两个关键――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保险高职教育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离不开两个关键条件,一是实训基地建设,二是师资队伍建设,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对保险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性作用。

1、硬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硬化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建立功能齐全的保险实验室,配备保险模拟教具、电化教学设备、保险业务管理软件,用于保险公司业务流程模拟、角色扮演、情景模拟、项目演练等。二是硬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开展顶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建立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职业学院在文科类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该校目前已建设了保险综合实训室(配有保险公司业务模拟软件)、汽车保险实训室、保险医学实训室、保险模拟法庭、模拟保险职场(模拟公司晨会和讲师组训演练的场所)等5类保险实训中心,建成了全国保险基础实训项目最齐全的保险实训基地,成为省级高职院校金融保险类示范实训基地。同时该校分别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多家企业单位签订了50多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良好,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公司均派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给予指导,提升了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该校还与国内领先的保险电子商务公司保网电子商务公司(.cn)和北京佰盈通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电子商务专业(保险电子营销)订单式培养班。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受行业和社会欢迎的高技能保险专门人才必须有过硬的师资队伍来支撑,拥有一批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关键。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定期到保险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应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当然,各地人事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同时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也可根据有关规定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为高职院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营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

结语:我国保险行业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展开广阔前景,保险高职教育院校应认清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产学结合不够紧密问题,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经验,通过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调整专业设置、合理建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切实抓好实训基地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这两个关键以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来服务于保险行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定富.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保险工作新局面[J].保险研究.2008年第1期

[2]王萍.中外保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借鉴[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3]Dieterlorenz著.万里驰译.职业教育让德国保险业后劲十足[N].中国保险报.2005年5月9日

[4]吴启迪.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产教结合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06期

[5]谈兴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11月

[6]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

[7]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 [2005] 35 号

[8]黎宗剑.中国保险业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兼论保险教育的发展方向[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9]徐挺,张碧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 职业技术教育.2003/22

[10]彭运钧.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OL].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专题网站.2007年9月

[11]王健康.论保险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及资源整合[C].保险教育与人才兴业论文汇编(中国保险学会).2007年4月.

第五篇:!高职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高职语文教育一直处于极为尴尬的境况,因为其本身对学生就业没有产生直接的效应和作用,加之高职院校强调职业技能的教育以及教育成本的节约,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偏低,但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人文素质是现代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加强高职语文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需要做到把语文学科的审美性和学生素质提升结合起来。通过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阐述文学作品作者思想过程中融合职业理想教育,在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在归纳文章主题时穿插劳动制度和劳动法规的介绍,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关键字:高职教育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职业意识

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和发展中,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的办学理念已达成共识。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出现了一种过分重视技能培养,忽视人文修养教育的倾向。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加强修养教育不失为良策,特别是深化高职文化教学改革,使学生提高人文知识水平和素质,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一、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学制三年,还要留出半年有的甚至是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学校不得不压缩课时,对一些公共课程能减就减,加上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大学人文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因此不少院校将大学语文课程列入被删减的行列。

长期以来,由于受语文学科性质单一“工具论”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成为升学的工具,学生忽视了母语的文化特性,这一情况在职业院校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常常强调单纯的职业技能教育,一味强调技巧、技能和技艺,各类培训考证成了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学生在这种教育导向的影响下,对语文教育毫无兴趣,高职大学语文教育也因此产生了思维惯性和教学定势,逐渐走向边缘化。同时大学语文教育自身存在问题,导致语文教学忽视了社会需求导向问题,造成语文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

众所周知,近年来高职学生的文化课素质偏低,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中学语文的基础知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重点仍然停留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上,偏重对教材所圈定的范文的解读,教法与高中没多大变化,课堂缺乏“生气”,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材篇目与高中重复多,且老师讲不出新意。加之学生们重专业轻基础学科的学习态度,逃课现象较普遍,使得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绝大部分学生们几乎将全部精力用于各种专业证书、英语等级、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上。还有不少学生学语文只对介绍作家身世家史、创作经历、趣闻轶事稍有兴趣,一接触到教材文本就兴趣索然。以上这些情况通常与很多同学存在着中国人当然熟悉汉语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可能知识记忆得较多,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口头表达、应用写作、人际交往往往达不到就业岗位要求。具体表现为与人沟通交流词不达意、含混不清,甚至连“通知”、“请假条”都写不好,面对毕业自我鉴定更是一筹莫展。

二、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人文素质是衡量与评价人的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品质修养的综合概括。人在一定的社会生活中,通过逐步积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完善自身的修养,从而形成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作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该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注意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而良好的人文知识学习有益于高职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形成,这不仅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要求一致,也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如果只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良好的人文知识影响与渗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资料

表明,现在高校学生欠缺的不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品格、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和传统文化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因此,要重视人文知识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完成专业深造的同时,得到相应的人文知识滋养;重视人文知识学习,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文教育集中体现在语文课程广泛的内容中。高职语文教学可以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深刻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生动性,对学生获得广泛的人文知识,促进人文素质水平的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实施的相关策略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目标应以培养学生有可贵的胆识、雄辩的口才、丰富的学识、熟炼的写作技巧及技术理论的新型的现代化的职业技术人才上。为此,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审美性结合起来,大力提倡审美教育

众所周知,语文是兼有思想性、工具性、审美性的基础学科。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把语文学科的知识性抬到过高的地位,以至学生把语文学习当作知识学习,这样一来语文学习的审美教学大大淡化,甚至消失。而审美学习恰恰是写作教学的基础,它往往是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先导,也是学生乐于写作的必备活动。

我们都知道,“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人们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感情心理结构,使它与德、智、体等结构协调一致。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通过美育,可以加深人们明辨是非、善愚、美丑的能力。美育是在引导人们对于美的培养、鉴赏中,在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美的活动中,凭借形象思维的方法,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审美教育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引起感情激荡,造成感情的共鸣,在愉悦中受到教益”。因此,若抓住了语文教学与美育的这个共同点进行教学,其效果定是上佳的。以美育方式来激发情感,渗透德育内容、知识内容,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通过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作为主体的健全的心理结构,包括感觉、知觉、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能力。它们相互协调,最终构成敏锐的审美知觉力、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力、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能力。贯彻在语文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尤其是文学作品的写作上。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在审美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二)加强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一是许多人(包括少数教师),都认为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是不需要进行专门教育的,只要会说话,需要时就自然会讲;二是各类升学考试,国家机关招收公务员也大都以考卷评定成绩,绝少考核听说能力。以上原因致使语文课在错误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形成了相对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普遍轻视听说培养的教风和学风。实际上,在社会政治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无论是从政经商,或管理,或经营,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而口头表达能力是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口头语言能力的提高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他们在初、高中时在学习方面基本上都是耗时低效,一般做不到班干部,少有出头露面、当众讲话的机会,再加上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好,产生自卑心理,更显得内向、木讷。他们进入高职院校,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如果我们对以往重读写轻听说的偏向不加以纠正,继续培养出腼腆、善羞,不敢也不善于在各种场合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并进行各种交流与交住的人才,就势必不能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频繁更新的时代。

(三)在阐述作者思想过程中融合职业理想教育

例如五年制高职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大部分出自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之手,文章中作家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念往往能给人以启迪,发人以深思。通过对名篇中的某些段落

和语句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职业,从而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是《师说》中的一句话,其中可以看出韩愈思想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厚道薄技、重知轻艺”的观念在古代就已盛行,并直接影响到现代我国职教事业健康发展,影响到职校学生学习热情。课堂上,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韩愈之所以轻视“百工之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农业社会,“百工之人”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些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以“劳心者冶人,劳力者冶于人”的封建思想来看,“君子不齿”实不足为怪。而当前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一切社会需要的职业和劳动岗位都是平等的、光荣的。

随着知识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各类职业正从操作型向智能型转换,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从传承型向创新型转换,从从业型向创业型转换。这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应用型人才将和研究探索型人才、工程开发型人才同样重要。

(四)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高职学生加强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而“善于发现和运用先进典型,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道德楷模,让广大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语文现行可用教材为《大学语文》,版本的选择可参考所在地区其他二类高校的《大学语文》版本,一方面解决语文教师可以从这类院校借调兼职高职院校的问题,不会加大语文教师备课量,另一方面也是在间接提高高职院校的课程资源水平,减少教务部门选择和斟酌教材的困扰。教材中的屈原《国殇》旨在提醒学生们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审视自己的爱国情操,新时代的爱国品质应该是以自己执着的事业精神和优秀的职业素质作为基础,没有对社会的贡献又何来爱国爱家?谈到《论语》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就应该提醒大家,在其位谋其政是必要的,但是兼顾大局,为多数人谋取福利才是新时代的职业道德内涵。《报任安书》(节选)中的经典名句“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一部分应该要求学生们背诵,这是中国国学精神的要义之一,也是新时代职业意识的重要内容-------它教会学生如何在工作中、在职业生涯里坚毅地面对磋磨,百折不挠地前进。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职语文教材中《口语训练三 演讲》单元教学中,更是把著名学者梁启超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演讲的演讲词《敬业与乐业》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凡职业都是有趣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等深刻道理。并结合以《高职学生的喜与忧》为题的班级演讲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

(五)在归纳文章主题时穿插劳动制度和劳动法规的介绍

作为学校既要教育学生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劳动法规,提高学生今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包身工》是早年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的著名剧作家夏衍1939年所写的一篇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此文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认识包身工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其必然灭亡的结局,认清中国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罪恶面目。而

且通过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新时期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卫生保护的权利⋯⋯”(《劳动法》第三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法》第十五条);“采用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劳动法》第十八条);决不允许“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佣工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使学生就业后当其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六)从写作训练和口语训练入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我国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学生递交的就业材料和面试时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应用文训练六 信函》单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在《口语训练-叙述与交谈》单元教学中重点介绍求职面试时自我“推销”的语言技巧,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目前已经出现文质兼美、编撰得体的高职高专版的《大学语文》,例如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李咏梅、黄伟林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笔者较为推崇这类层级对口的现行教材,因为这些教材特别注重与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有关的内容,尽可能适合大学生心智的发展,让学习者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身份,知晓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注意选择那些承载了专业知识或专业思想的文章,作者的专业背景,也力求多样。

总之,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优势、发挥语文资源潜力,对学生开展必要的职业素质教育,必将对学生成长为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产生积极影响。

EnglishSummary:Higher vocational humanistic education has been extremely awkward situation, because the student did not produce employment to direct effect and fun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skills education cost saving, low quality of students' humane quality talents, but must be based on humanistic qualities, the humanities quality is the prerequisite of modern laborer vocational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imperative and delay.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he language discipline to implement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of students, and combine, advocate the ascens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author in this proces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ideals, the fusion process analysi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vocational ethics in infiltration induces the theme with labor system and when labor laws, from writing and oral training to improve students' employment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ability.Key wo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manities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参考文献:

[1]高山.以就业为导向理念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探究【J】.《实践与探索》,2010.1.[2]李霞,李红媛.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高职语文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12.[3]李爽.简论现代语文发展趋势与高职语文教育【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12.[4]顾春, 张会军主编.中国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7.7.[5]戈登德莱顿, 珍妮特沃斯.学习的革命【M】顾瑞荣, 陈标许静译,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7.[6]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7]胡经之, 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8]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作者简介:姓名:张淳枳、工作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同安镇同策路3号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邮箱:zyk_5168@sina.com

论高职人文教育面向职业生活的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