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躲猫猫是什么意思
躲猫猫是什么意思
网络改变生活,你老会觉得在一夜之间就落后了。最近网络流行语中又出现了一个“躲猫猫”。原来它和“俯卧撑”、“打酱油”、“兰州烧饼”(意思是)一样是来源于网络的流行语。
第二篇:躲猫猫
“躲猫猫”事件评析
范进学
今年8月14日,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人民法院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躲猫猫”案件的相关责任人作出了一审宣判:原晋宁县看守所民警李东明犯玩忽职守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缓刑二年;被告人苏绍录犯虐待被监管人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躲猫猫”案件与其说是一起事件,到不如说是一个2009年中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个符号!因为作为一起法律案件,似乎非常简单,责任查明,责任追究,整个事件就可以划上了句号。然而,透过“躲猫猫”案件,却让人们既看到了中国法治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中国法治进程的艰难。
所谓希望是:广大网民宪法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所谓艰难,是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宪法问题与政府责任的担当问题。
具体而言,这一事件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被羁押人这种特殊群体的生命权等基本人权的保障;以及公民的知情权与政府的责任担当;二是国务院1990年3月17日颁布的《看守所条例》的合法性、合宪性问题。
第一,人犯的生命权、健康权等基本人权必须得到宪法与法律的有效保障。根据《看守所条例》规定,看守所是一个依法羁押人犯的机关,其任务是依据国家法律对被羁押的人犯实行武装警戒看守,保障安全;并保障人犯的合法权益;人犯一旦进入看守所,其生命、健康、人格人身等人权保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李荞明仅是一个犯罪嫌疑人,即便法院宣布了他有罪,他的生命权也应该得到保障和尊重,而保障人犯的生命权是监管理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按照云南省检察院新闻发言人称:李荞明系看守所内牢头狱霸以玩游戏为名,殴打致死。在一个看守所里,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当坚守岗位,随时巡视监房,怎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危及人的生命的游戏呢?其中反映了监所工作管理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但集中一点就是政府的责任担当问题。譬如:管理上的松散与玩忽职守,晋宁县看守所的管理,既不严格,也不文明,而且漏洞颇多,缺乏人性化管理,因此助长了牢头狱霸的恶性,使其有可乘之机,据说牢头狱霸的存在就是一种潜规则的产物。同时,按照《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人犯在羁押期间有犯罪行为的,看守所应当及时将情况通知办案机关依法处理。”但该看守所却逃避责任,没有在第一时间将实情道出,而是谎称李乔明受伤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导致,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这缺乏起码的职业责任感和道德感。另外,据云南省公安厅新闻发言人杨建平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由于晋宁县看守所监控设备损坏达半年,看守所未进行修理,所以无法提供监控录像。从而导致公众和社会永远无法明了事实的真相,无法还原事实的真相。或许真正的死因随之被淹没。即便这样,也还是要归功于网民的舆论监督,如果没有网民的积极参与与公开监督,也许政府管理人员还会与民众玩“躲猫猫”游戏!今年一系列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可怕的不是某个特定政府责任人员在玩“躲猫猫”,而是许多政府官员在说“假话”,与民众玩“躲猫猫”,从重庆高考状元因民族加分而未被大学录取、农民工为职业病维权开胸验肺、上海“钓鱼”执法到““躲猫猫”事件,不一而足。因此,政府责任担当是中国法治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只要政府不做假、不再与广大民众玩“躲猫猫”,中国的法治才有希望!
同时,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看守所死亡所引发的对特定主体的生命权等人权的保障问题,虽然与某个看守所有关,但也反映出了现行宪法和法律对这一权利保障的盲点。譬如宪法只是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37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38条),但是缺乏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的明确规定。同时也缺乏相关法律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权利具体保障。
第二,“躲猫猫”事件还涉及《看守所条例》的合法性问题与合宪性问题。由于《看守所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根据看守所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看守所是羁押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人犯的机关。既然如此,看守所当然是一个对限制人身自由的特定场所,而显而易见的问题是这种明确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是不能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而应当根据《立法法》第8条、第9条规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的必须由法律作出规制,即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对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也不但包括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所以,《看守所条例》显然是与《立法法》相抵触的,立法法第79条明确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所以《看守所条例》是不合乎《立法法》的,是无效的。
其合宪性问题在于:《看守所条例》首先将依法被逮捕、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界定为“人犯”,而人犯,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犯了罪,这里显然也存在着先罪后定的问题,是有罪推定的体现,违反“无罪推定”的法治原则与人权原则;其次,既然是犯了罪的人,当然就会除了羁押外,看守所还担负起了““对人犯进行教育,管理人犯的生活和卫生,保障侦查、起诉和审判工作的顺利进行”(第3条);“看守所应当对人犯进行法制、道德以及必要的形势和劳动教育”(第33条),“组织人犯进行适当的劳动”(第34条)等诸多带有集收押、侦破、教育、奖惩等于一身的职能,从而造成了集侦查权、起诉权和审判权、监狱管理权于一身的集权。而在一个权力过分集中的地方,权利就失去了保障,由于看守所职能定位过于权力集中,不仅使看守所自身管理无法法治化,而且也是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所以,要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权利、防止看守所内悲剧重演,根本之道在于羁押和侦查的分离,使看守所管理走上法治化轨道。
第三篇:《躲猫猫大王》说课稿
阅读指导课《躲猫猫大王》说课稿
翟东学校 任罗丹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下面我将对本节绘本阅读指导课《躲猫猫大王》进行说课。
一、教材的分析:
绘本又称为图画书,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读书方式,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孩子爱上阅读。
《躲猫猫大王》这个故事讲述我儿时的伙伴小勇和我们一群人玩躲猫猫,总是第一个被抓到,后来我教他钻进柴堆、爬上门头,都没被抓到,因此而获得“躲猫猫大王”的称号,但后来很少赢过。爷爷过世之后,爸爸要来接小勇离开,这次小勇真的把自己藏起来了。最后小勇离开时,他的身后响起“小勇,你是躲猫猫大王!”
二、教学的目标:
让学生可以理解故事,并简单的复述故事,能解决有关故事的一些浅显的问题。
三、教学的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
四、学生的学法:
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讲故事,让学生可以融入故事中,一起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第一、用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捉迷藏“导入,以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引入故事中去。
第二、教会学生读绘本的方法,应该从封面开始读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好好读图,并在重要的图片处作停留,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回文本,对故事印象深刻。比如“小女孩两次被抓到时的表情及包含的意思”、“小新两次都是用什么办法找出小勇的?”、“谁是躲猫猫大王?”等一些浅显及容易理解的题,来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第三、回顾整个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使学生再一次回到文本,更好地了解故事。
第四、回顾本节课的问题,让学生对故事印象深刻,从而达到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六、教学反思:
世界只有一个,可在书里的世界,有很多很多个,每一个都不相同;人只可以活一次,但在书里的世界,我们可以活很多很多次,每一次都很精彩。在书里,有一些朋友,他们聪明非凡,而且从不对你爱理不理;在书里,有一些花园,它们是你的秘密基地,而且美得让人无法想象;在书里,有一些疑问,每个问题都足够你琢磨一辈子,而每一次想到的答案都不一样。
让我们共同爱上阅读。
第四篇:《躲猫猫》教案1
《躲猫猫》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聆听《捉迷藏》、表演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过程与方法:学习5(sol),并随着琴声能练,做。
教学重难点
能学会歌曲《躲猫猫》。
教学难点
进行音乐游戏。
教学准备
伴奏录音、电子琴。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做游戏好不好。律动练习:播放《躲猫猫》的音乐,学生随音乐自由动作。
第一步:听《躲猫猫》的录音,感受歌曲的风格。要求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都唱了什么? 第二步:听教师范唱歌曲,学生拍手感受。
1、听教师范唱歌曲,熟悉歌词。
2、学生跟节奏读词。
3、注意歌曲中的难点。
第三步:教师弹琴,学生学唱歌曲。
1、学生听琴边拍手边唱歌。
2、多种形式演唱歌曲。
3、注意歌中“快”“来”等一字多音处指导学生唱准。课后反思
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自制力差,但动感极强,于是我采用“律动教学法”,即将所学歌曲以律动的形式来进行,这样即省时又省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现如“亲切地”、“欢快地”、“深情地”、“热烈地”、“庄严地”等等歌曲情绪,可让学生结合歌词含义,在歌唱时力求处理的恰到好处。
第五篇:躲猫猫教学反思
躲猫猫教学反思
篇一:躲猫猫>教学反思
托班幼儿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刚开始我们常常在中饭后用一块小毛巾遮住自己的脸,学小猫叫,宝宝常常玩的哈哈大笑。在上周的《小树叶在哪里》活动中,宝宝扮演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引导宝宝躲到自己的小椅子后面,孩子们乐意玩这个游戏,每一次游戏都玩的不亦乐乎!所以在本次《躲猫猫》的游戏中,幼儿已有了很多的这方面的经验。
在活动开始,我为每个孩子带上小猫的挂牌,让幼儿进入到角色中。猫妈妈带领小猫宝宝出去钓了很多小鱼,引出请来的小客人。又从小客人不见了,引出于两种不同的躲的方法,躲猫猫不仅可以躲在自已的小椅子后面,也可以躲到桌子下面,从中还能学习一些简单的方位词“椅子后面”、“桌子下面”等,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篇二:躲猫猫教学反思
经过《火车开了》的精品过程中,我找到了一定的经验,终于让我进一步理解到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的要诀,同时也能从课堂教学中摸索和实践。而我在《躲猫猫》这一个课题教学中,我首先从开火车去贵州苗族旅游为起点,复习《火车开了》,再引入新曲《躲猫猫》让生让小组比赛来学习新曲。最后一起以“躲猫猫”游戏更加深入了解歌曲的情感和了解苗族儿童的生活情绪。最后让学生深层地体会了苗族的儿童的风情生活及歌曲的意义。
道具是自制题目标题、小花猫、小金鱼,让学生在自然的创设情境中,通过玩、学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很重要的引导师,只要学生感兴趣了,那么接下来的教学都会称心如意。当然前题条件是老师要把课和学生都要备好,这样就会加倍顺心。让我们尝试把教学内容变成趣味化点吧,这样会更加使孩子喜欢上你的课,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好孩子的喜爱游戏的特点,这样就会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乐,在乐中学,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探索生活环境的人事景物。不过要注意在侧重游戏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对说唱游戏的影响。本次课中,对学生人格魅力、艺术与鉴赏能力及语言与想象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另外,在本次教学中,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等特征,使孩子在乐趣中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从而改变原有音乐课单
一、枯燥、知识面窄,让学生进行动感的节奏练习、创造活动、音乐游戏,从中学会用声音、语言、身体动作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别在学唱歌,自信的表演唱中找到音乐的魅力,情感的寄托,从而提高音乐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得到全身心的发展。篇三:躲猫猫教学反思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自由和快乐,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体会“玩”的乐趣,使音乐这一抽象的艺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思考的。
一、贴近学生的生活
1、教师的提问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学生听歌曲《1234567》律动进教室,师生共跳《邀请舞》创设了一个愉快、轻松、和谐的氛围。教师提问:“你喜欢做游戏吗?”“平时喜欢做哪些游戏?”“这些游戏和我们刚才做的游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今天做的游戏是在音乐中进行的,从而将课引入到音乐与游戏中。教师的提问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便能很快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
2、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
躲猫猫是小朋友平时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歌曲《躲猫猫》,欣赏乐曲《捉迷藏》,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生活中做这些游戏的情景。在学唱歌曲及欣赏乐曲时,教师就能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经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关注音乐的同时,随音乐的节奏做游戏的动作,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表达自己>幸福欢乐的情绪。通过音乐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音乐”无处不在。此时,学生和老师同是情境的创设者和感染者,师生共同沉浸在音乐游戏的欢乐中,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世界。
二、在游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如何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音乐教学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能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一定的音乐技能,这是我在设计游戏时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只图表面热闹、重视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音乐性的现象。为此,在感受歌曲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配乐玩游戏的教学环节。在《躲猫猫》音乐的背景下,学生通过三个游戏环节,逐步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提醒学生合上音乐的节拍,并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给学生以奖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歌曲学会后老师请学生自己设计歌曲表演、游戏的方法。通过讨论,学生提出了两种边唱边游戏的方法。篇二:《昆虫躲猫猫》课后反思
《昆虫躲猫猫》课后反思
《昆虫躲猫猫》课后反思
第一个阅读环节,让孩子先感受后通过对比体会保护色,第二个阅读环节则想法相反,我先介绍“拟态”,然后让孩子在找躲猫猫的过程中体会。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子免于枯燥重复,活动中注意力更集中,更乐于参与。孩子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昆虫:蚂蚁、金龟子、纺织娘等等。孩子了解了原来地球上最早在空中飞行的生物是昆虫,原来小小的跳蚤轻轻一跳就相当于它体长的两百倍,身边飞来飞去的讨人厌的苍蝇居然是昆虫王国里的飞行高手。同时孩子也知道了在大自然中,昆虫有太多的敌人,不断的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他们是怎么保护自己的呢?孩子对此十分好奇。刚好在早期阅读系列图书中有《昆虫躲猫猫》这么一本优秀的绘本,生态摄影张永仁先生在书中宝昆虫的自卫方式中最常见最有效的保护色、拟态醉了最精彩的诠释。所以我原则本绘本进行了早期阅读活动《昆虫躲猫猫》。活动前,给孩子进行了前期知识经验的准备,孩子提前认识了书中出现的昆虫:螳螂、蚱蜢、尺蠖、竹节虫 纺织娘等,尤其是对他们的外形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篇三:一年级歌曲《躲猫猫》反思教案
教学案例:一年级第(1)册,歌曲:《躲猫猫》。
教学目标:能够以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躲猫猫》,并能结合歌曲创编游戏和参与游戏活动。
教学片段: 教师在课上先进行歌曲教学,学生学会歌曲后,课堂气氛有所下降,演唱歌曲时不再那么积极投入。这时,教师结合本课主题,加入了一个音乐游戏,由于授课对象是一年级新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编创,使大家在商议游戏的过程中活动起来。游戏规则为:游戏开始全体唱本课所学的新歌,互相串座位“躲起来”,让一个同学“蒙”上眼睛。歌声结束后,全组同学唱出c大调音阶。让蒙上眼的学生找到“藏起来”的每一个组员,游戏结束,再换组进行。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课新知识的巩固,还复习了前几节课所学的c大调音阶。所谓一举三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案例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所关心的核心话题。在丰富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蕴含着许多有利于激发、形成和发展学生音乐兴趣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爱护学生的音乐好奇心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是人类的本能。儿童与生俱来就有对动听、悦耳音响的好奇心,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音乐兴趣的前提。作为音乐教师,应了解儿童与成人对音乐兴趣的差异,成人司空
见惯了的现象,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完全是新鲜的。在本节课中,当教师提出要以所教的歌曲为名进行游戏时,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把动听的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当进行游戏时,使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2 尊重学生地音乐感受
儿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音乐学习,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方式和理解。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儿童地音乐学习,以教师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理解,只能使音乐教学陷入理性的程式化。音乐教学要给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表达音乐的机会,比如对所聆听的音乐自由发表见解,而不应由教师来做标准答案式的讲解。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联系躲猫猫的歌曲名称,编创游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偏小,回答问题的广度有限,这时教师再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得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应给与有效的鼓励与引导,这样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思路,为以后的教学打下基础。3 让学生体验音乐的乐趣
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光是吃苦并不能有效解决学习问题,时间加汗水的传统教学方式已逐渐被优化学习、有效学习所替代。而对于以美育为特征,具有审美愉悦性的音乐学科来说,枯燥的、机械的苦学方式更是极不可取,因为这是泯灭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喜爱音乐,是因为音乐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如果音乐课让他们感到比数学语文等学科还要枯燥,还要艰难,那么学生厌烦音乐课则是必然的,更谈不到对音乐产生兴趣。正确的音乐教学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快乐,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采用生动有趣、灵活多样、易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创设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环境,以及使用鼓励性、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配合音乐加入了游戏环节,在应用过程中,学生真正从音乐与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也是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教学点评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教师作为学生的朋友引导学生参与游戏走进音乐。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自信、展示的平台,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了,愿意与教师进行知识、情感的交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也大大增强。学生与教师一起在美的旋律、美的氛围中感受、体验、表现、创造,共同挖掘音乐的内涵。这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美进入学生心中。再加上教学内容的丰富,师生信息的交流,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使音乐课有了吸引力。课堂中的教学评价,一方面是由教师拍摄学生表演的录像,让学生自我发现学习中的进步与不足;另一方面,是运用传统的师生、生生互评的方
式鼓励学生进步;第三方面是为学生的精彩表演奏乐喝彩。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反映出了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与此同时,也使我有所思,今后的教学还需要更好的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研究学生、探寻适合学生发展的新方法。这样,才能体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学原则,使师生在音乐学习中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篇四:美术活动《藏猫猫》课后反思-江阴市河塘中心幼儿园
科研活动反思记录 篇五:《漫游语文世界》教学反思 《漫游语文世界》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60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漫游语文世界》我已上了两次,每次的情况大致相同:准备材料的学生有,但仅限于为数不多的几位;发言也积极,但仅限于自己知道的那一小撮;知识不系统,只是零零碎碎。
鉴于前两次不成功的活动经历,这次活动我先在准备阶段把任务具体化:
一组:从名字中学习语文。(包括人名、地名和店名,能积累一些名
二组:向群众学习语文。(搜集俗语、谚语和歇后语,并能简单的解释其中一些语句的意思)三组:从广告中学习语文。(搜集各种各样的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并能说说有些广告的妙处)
四组:从传统文化中学习语文。(主要搜集祝新春、祝寿、结婚等内容的对联)
在活动过程上也做了调整,由原来老师出示材料学生说变成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自己说,只不过在谁来说上我让数字做主。盯着我的笔画走势小声猜测我写的数字。得想个法子!第一招:虚实相杂。比如写4,先重写一竖,再虚一横实一横,虚两撇实一撇另再虚加一竖。第二招:乘其不备。就是乘着有学生在说没人注意的时候偷着写。第三招:瞒天过海。即在纸上不断地画圈圈,落到纸上的笔
画凑成一个数字。第四招:兵不厌诈。大大方方的写下数字,但并没落笔,快速抽出一张用过的第二次使用。如此这样,学生猜对数字的概率几乎为“0”,他们不得不感慨:姜还是老的辣!
刺激的猜数字。数字范围0—100,第一个学生就在范围里随口说出一个数字,老师根据所说的数缩小猜数范围,以此类推,每次总有一个学生被逼到“墙角”,引爆我写的数字。然后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老师从学生的资料中随机提问。比如讲讲“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背诵一副祝寿的对联,说说某个店名的寓意,议议广告的妙处等等,总之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一节半课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如白驹过隙,很多学生是意犹未尽,有的后悔有机会却没讲完,有的遗憾自己搜集的没机会说,有的甚至要求再延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