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验交流
抓要抓住,落要落实
——二轮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郯城一中高三历史组
1.抓时间。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二轮复习从3月22日到5月15日左右,共约50天7周左右的时间。除去年级统一的双周考试3次,每次3天,还剩下40天约6周时间。每周4个教学课时,2个晚自习,这就是我们实际能够支配的所有时间。而二轮的教学任务较多。要进行二轮的通史即时序史的复习整合,还要巩固强化一轮复习的成果;要对学生进行单科习题的训练,还要进行政史地三科综合的模拟训练;要抓基础,还要瞄热点。如何在50天的时间里实现二轮复习目标,需要对时间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高效利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做法是每一星期两个晚自习进行限时25分钟的单科强化规范训练,周日进行文综考试或双周考试,周一进行试卷讲评,剩下的3节正课进行二轮或热点的复习。几项任务齐头并进,交叉进行,显得错乱实际上有条不紊,相互促进。
2.抓通史。根据市里的指导精神和实际需要,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模块界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于历史阶段的综合的知识体系。这样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性,便于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调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阶段复习的关键是抓住阶段历史特征,围绕阶段历史特征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印象。如中国古代史,可以按照先秦中华文明的奠基,秦朝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国家,强盛的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宋元社会的发展和危机,明清封建社会的全面衰落这样的几个历史阶段和特征进行知识整合构筑知识体系。
3.抓基础。新课程是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的体系构建只是换一个角度复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模块知识的一种手段,体系和基础的主次关系是不能本末倒置的。这一点在临沂市编二轮学案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每一部分通史的复习之后都不吝篇幅地附上了该部分对应的专题知识梳理。目的很明显,还是要加强模块专题基础知识的复习,把二轮的阶段历史的复习和模块知识的复习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二轮复习不至于跑偏车、跑空车。我们在复习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实验班学生的复习实行以体系带基础的办法,普通班学生则重点强化基础,甚至可以再“烫一轮”。
4.抓学生。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形良莠不齐,有实验班和普通班之分,也有尖子生和后进生之别。这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因人制宜。尖子生有冲击名牌大学的愿望和可能,老师就要让他吃饱吃好,给题可以多一点,要求可以高一点,指导可以细一点。普通班和后进生基础差一点,目标低一点,老师的教学重心就要适当下移,老师引导要多一点,鼓励要多一点,让他们看到还有希望。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实验班老师提纲挈领地讲就行了,普通班就必须面面俱到地讲;实验班每周做两套单科题,普通班可以只练一套;改卷时尖子生的优卷单独批阅,给分标准提高,指出进步和不足,进行具体方法指点,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等,对后进生则以鼓励为主,要求适当放宽,给分适当提高,让她们感觉我还能进步,希望就在前头不远处等着我。
5.抓规范。向规范要质量,从习惯到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备考的共识。做题规范包括审题方法规范,提纲要点规范,书写格式的规范,学科语言规范。这些样样都是硬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些要求进行分解,每次或一段时间重点规范某一单项,逐步培养、常抓不懈,从长期的练习中把规范形成为一种习惯。在规范练习中,可以通过变式训练、重复训练进行补偿和强化。临近高考,正是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全面提升的大好时机。
6.抓细节。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绩。高考无小事,事事总关分。老师的指导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老师的指导如果科学有效、具体可行,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注意到,学生虽然都使用了黑色中性笔,但是笔画的粗细和黑色的深浅差异很大,这在扫描后网上阅卷中的观感差距会更大,从而可能会影响成绩。我们提示学生一定要使用质量有保证的中性笔,笔芯要达到0、5毫米,并且通过不同书写效果的卷面展示比对,让学生认识到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书写标准。
7.抓稳态。高考中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前的学习状态是否稳定,取决于对高考有多少的了然于心。把平时的练习当成高考,把高考当成平时的练习,才能顺利实行平时到“战时”的过渡。为了避免学生的异常波动,在考前尽量熟悉高考,以往的高考怎样考,考了什么,今年的高考有什么变化;高考时时间的分配,做题的流程,各种题型的解法,应急问题的处理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限时的适应性训练、规范的针对性训练和全面的模拟训练,为学生创设高考情境,把她们一步步领入高考的殿堂。平时考虑得越具体,考试时心中就越从容。在考试中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淡定,也就多了一份成功的胜算。
8.抓热点。历史考试中的热点不热,或者说外热内冷。复习热点的意义在于,淡化紧张枯燥的模式化复习,利用热点带动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使学生对热点从陌生排斥到熟悉亲近。
9.抓试题。好的试题来源有:网上下载,关系学校的交流,模拟套题中的精选习题。
10.抓综合。抓综合,实际上就是搞好三科配合。
(字数2106)
第二篇: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黄陂区202_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一、本区复习备考的做法
我区在教研室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区一中的龙头作用,形成了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积极探讨,共同进步的备考风格。具体做法有:
1、发挥高三中心备课组的作用。
科学合理,扎实有效地安排复习研讨、经验交流。做到次次有中心,次次有收获并在交流中统一备考思路。我区的备考总体思路是,淡化轮次,注重基础,科学训练,重在落实。我们以复习资料《高考攻略》为依托,把夯实基础,能力提升,热点渗透,方法指导相结合,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复习。
2、注重资源共享。
我区在每年的二轮复习阶段,都会收集各校根据本校学生做题情况而编辑的错题,形成错题集,以提升备考效果,同时各校自己编的习题和复习讲义都会进行共享,以集体智慧应对高考。
3、注意复习效果的真实反馈。
我了摸清各校复习的效果我区对每次大考的组考和阅卷多做了严格而科学的安排特别作为政治学科我们非常注意对标准答案的科学把握,每次集中阅卷都会按高考的要求的标注答案进行解读,并强调阅卷尺度的准确性。
二、黄陂六中复习备考的做法
在对各校备考给予有效指导的同时也尊重各校的校情,中心备课组也鼓励各校积极探索形成自我特色。现在我就谈谈我校在备考中的一些做法。
1、科学定位,明确思路。
因为我区优质生源主要被一中录取,我校生源质量并不高,学生基础差,能力不强。针对现实我们就提出了不搞“高精尖”,强化基础能力备考思路。
2、注重读背,重在落实。
为了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我们特别注意书本知识的掌握,为此我校规定了每周五早自习为文综早自习,而且各班还规定每天晚自习前的半小时时间也为读书时间,做到时间有保证,同时我们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背书计划,我们为了落实背书效果还专门利用课堂时间或课后时间进行检查,对没有达标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惩罚。另外我们有些老师还想了一些特别方法,比如把要求背记的内容录成MP3放给学生听以加深映象。
3、科学训练,有效讲评。
在训练上我们注意三位一体滚动训练,我们的训练由课堂演练,单元小结训练,学科综合滚动训练,文综训练共同组成,这些练习卷主要由我校教师根据本校学情组编而成,很少使用现成套卷。凡是正规的考试练习我们都会做错题统计,以便评奖具有针对性,并未随后错题集的编辑打下基础。
通过以上的一些做法,我们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希望这些做法能给大家一些借鉴,谢谢大家。
第三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正高三阶段对历史的复习一般会进行三轮,不少学生反映在二轮复习中常常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高三历史二轮的复习学习计划,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1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2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2_年与202_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2_年开始变化,202_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2_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2_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2_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2_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
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第四篇: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 文档
高三历史复习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
李志
针对新老高三学年的对接交流,还有教务处的要求,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去介绍。高三一年复习备考的得失,去市一中听课学习的一些粗浅认识,还有对202_年高考试题的一点感悟。
首先,202_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透视高考历史试卷,联系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对高三阶段历史教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于改进自身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在一学期的教学活动中,还是有颇多的感悟。
一、以考纲为依据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准绳,要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益,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高考“宪法”。要想让考纲真正成为我们的指挥棒,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潜心研究、全面思考,渗透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指导我们的复习。围绕考纲,研究考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
二、以学情为考量
高三复习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复习效益,就必须清楚哪些东西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可能还不能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够有的放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仅靠我们教师进行判断,往往可能与实际情况偏差很大。在实践中,我一般采取两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注重收集错题,分类集中,通过错题的收集分类,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二是每单元发放一个调查表或者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展示新授课时没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还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高考怎么改革,始终不能脱离教材。虽说高考年年新,但仍建立在教材的基本知识架构上。有了基础,即使题目再难再新,也能成竹在胸。
高三整个一学年的复习,我将它分为三轮:第一轮按照课本的顺序,从必修一到必修三,一课一课的复习;第二轮按通史把三本书整合到一起,按照学生心理成长特点分阶段复习。在第二轮复习时,在利用辅导资料的情况下我仍以课本为讲稿,把三本书中知识点整体复习一遍,然后师生一起根据这些知识来归纳阶段特征,构建知识网络。但因时间关系及频繁的考试使二轮复习一定受到冲击。三轮复习就是查漏补缺,集中模拟训练。
四、以自学为主导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如果我们在复习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的时间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学生的公仆:出好习题、解读难点、巡回指导,让学生各取所需,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吃饱、吃好。但回顾自己的复习总是讲的偏多,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偏少。
五、以落实为手段
上面已经说过,虽说高考年年新,但仍建立在教材的基本知识架构上。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口号:落实、落实再落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同时让学生理解落实的科学内涵:落即理解也;实即记住也。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落实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老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课前小测验、学生间相互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检测、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背诵等,这些手段看起来可能很小儿科,但如果坚持到底,收效是非常明显的,讲完学完也等于零。
六、以训练为主线
有人说,能力是练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要把学生的基础知识激活,转化成能力,必须强化训练。但问题是,训练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主要取决于教师选编的题目质量的好坏。我们在平时选题时,贯彻以下几个标准:
(1)试题的情境性。史料是历史学科主要的载体,没有史料的历史题目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在平时训练时,不论第一卷还是第二卷,大多选择史料题,让基础知识在史料中得到印证、扩展、应用和升华。
(2)问题设置的价值性。目前的高考试题,如果让学生看过答案后,大多都是“恍然大悟、捶胸顿足”,原因何在?其要害就在于高考题目的设问不按常规出牌,让设问方向隐蔽化、变形化,设问条件多元化。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关注题目设问的质量,不能把别扭设问一律视为“垃圾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
(3)题目本身的理念性。高考题目,大都是小综合的题目,是一种通史理念。平时训练时,如果我们多选一些横向或者纵向的小综合题目(注意一定是大视野、小切口的小综合题目,不能追求高、精、尖),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弱点,让联系的思维方法深入人心。
(4)结合新课标,渗透新观点、新说法。现在的高考试题是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融入最新的史学观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内容和知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七、以纠错为抓手
训练本身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学生出错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增长点。在试卷评讲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展示其错误的思路,然后在老师的反驳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错误所在,然后让学生把错题落实到错题本上,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配发相应的纠错题目进行强化,让基础和能力在纠错中得到提高。
八、以培养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
一提到能力培养,如果看考纲要求,我们的感觉就是头大。经过我们讨论后认为:学生真正致命的能力缺陷是理解能力,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题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理解,学生都非常欠缺,这是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迁移知识、信息和答非所问或不知答什么的结症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成为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在平时的双基落实和训练中,我们始终要抓住这一点不放,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新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学的要求。近两年的高考试卷也体现了这一理念,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教材为载体,借用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多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例如当我们看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极大地改变了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的时候,还可以将一些学者提出的 “孙中山、梁启超、袁世凯共同影响了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的巨变”这一观点引进来,进行综合辩证的思考;当我们依据教材对新文化运动大加赞扬的时候,也应 该注意到一些学者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反思。历史学习需要我们大胆质疑历史结论,有质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九、以规范为增点
规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规范?怎样才能让他们规范?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重视规范的原因主要是即使不规范在平时的考试中也没发现少得分,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在每次考试时,都设置5分的规范分,如果学生不规范,题目划出分数后,再在分数后面扣除相应的分数,并注明是因为不规范,让他感到心痛;二是每次考试后,都展示规范性好和差的学生试卷,让学生能找到榜样,也能找到反面教材。
以上的内容在过去一年复习备考,我们做的还不到位,所以留有一些遗憾。因此在下一个三年循环弥补。
其次,除了以上自己工作认识之外,在是市一中听课也让我有许多想法,尤其是准高三的课有以下特点,感受颇深:
1.市一中的一轮复习没订阅一轮的复习资料,但订有有练习册;学生每节
课书桌上只有教材和过去的高一高二时的课堂笔记。2.课堂复习几乎不用课件,从头到尾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活动;但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很多,特别是分析思考性的问题。3.市一中的复习,整个备课组的老师的授课思路与流程都一样;精讲教材,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挖,并进行多角度的拓展,并把三册书同时渗透,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的重复。4.每位教师的课都完全回归教材,讲的很细,板书更是全而细;5.寓史学素养于教学之中:重视时空观念的记忆,同时把史观也寓于教学之中,如把统一历史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史观进行分析。6.几乎每节课都没有课前提问环节,但课前5分钟都做小练习,而且每一列(共三组9列)学生的标题又都不完全一样。7.寓教法学法于教学之中:如讲解习题时,教师都强调答题思路(政经思)等。
第三,202_年的高考以下三个特点,可能会对近年的高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和各位老师共享,也可以渗透到我下一轮的教学中。
1.回归教材内容:从今年媒体风格可以看出,试题整体试题考查方向清楚对知 识,这对知识体系熟悉的同学来讲是十分有利的,因此考生应该对教材之中内容应该牢牢掌握,熟烂于胸。
2.培养时空观念:时空定位一直以来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记忆 一下大事年表,加强对时空观念的培养。
3.强化阅读能力:历史学科的考查,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部分,都要以史料阅读为基础,主旨的把握、材料的全面概括等,都会影响卷面成绩。
以上内容是我在复习中的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也有去市一中学习的一些感知,还有对202_高考试题的联想,可能有点老生常谈,甚至粗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做法,只要更适合,只要更高效,我都想努力地尝试,努力的改进,希望学生变得更好,自己变得更强!努力吧,只要我们愿意想办法,总会有办法的,总会有改善的!共勉吧,美好的一天开始了,我们会一天比一天好!
202_-07-13
第五篇: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经验交流
202_年高考,鄄城一中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本科上线人数近1600人,文科也实现了重大的突破,本科上线人数比202_年翻了一翻。
我们高三历史组全体同事共同努力,也为鄄城一中的辉煌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积累了一点心得,在这里与各位老师交流。
目前,各地高三的复习备考的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是我们鄄城一中在开学之初就达成了共识:高三复习不同于新授,它显然承担了更多的应试功能,所以,要想提高复习效益,我们的口号是:引导学生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扎实做事,有章可循,不折腾,不跟风,不搞花架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转向对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抓实、抓细,逐渐形成了九个方面的流程,一一介绍如下:
一:以考纲为依据,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理解。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我们复习的准绳,要想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益,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高考“宪法”。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更习惯于不辞辛苦的到各地聆听各位专家对考纲的解读来代替我们对考纲的理解、思考与探究。实际上,考纲本身的内涵是丰富的,可以理解的角度是广泛的,即使是专家也不可能真正参透考纲的要义。要想让考纲真正成为我们的指挥棒,我们就必须俯下身子潜心研究、全面思考,渗透我们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后指导我们的复习。二:以学情为考量
高三复习是在新授课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提高复习效益,就必须清楚哪些东西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学生可能还不能掌握,这样老师才能够有的放矢,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是,如果仅靠我们教师进行判断,往往是估计与实际情况偏差很大。在实践中,我们一般采取两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学案中设计一个自学疑惑板块,从反馈中扑捉信息;二是每单元发放一个调查表或者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展示新授时没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做法还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三:以双基为基础
双基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线,是一切高层次能力最重要的来源和基础。但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受到高考命题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转变的影响,产生了一个误区,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给学生总结规律、大讲方法、“灌输”能力上,结果是学生听着“疯狂”,用时迷茫,适得其反、拔苗助长。我们必须坚定一个认识,文史学科有80%的题目完全可以在双基扎实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迁移、组合与综合就可以解决,无需特别高深的能力。有鉴于此,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方法必须得到切实的落实和掌握,这才是解决学生遇到题目不知如何下手的根本途径,正可谓“笨妇也会有米之炊”,这个规律也被胶东的很多学校的经验所证明。四:以自学为主导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巨大的,不少学生的双基交集很少,因而他们的双基需求的差异有很大不同,如果我们在复习中用大量的时间进行整齐划一的教学,必然导致大量学生的时间浪费,因此,我们应该坚持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当好学生的公仆:出好学案、解读难点、巡回指导,让学生各取所需,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吃饱、吃好。五:已落实为手段
上面已经说过,双基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但双基不会自动生成,如何督促学生把双基真正转化成自己的储备,是必须要解决的课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口号:落实、落实再落实,将落实进行到底。同时让学生理解落实的科学内涵:落即理解也;实即记住也。两者缺一不可。当然落实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如老师提问、学生合作探究、爬黑板、课前小测验、学生间相互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检测、每节课至少留出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背诵等,这些手段看起来可能很小儿科,但如果坚持到底,收效是非常明显的。六:以训练为主线
有人说,能力是练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要把学生的双基激活,转化成能力,必须强化训练。但问题是,训练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做的越多越好,主要取决于教师选编的题目质量的好坏。我们在平时选题时,贯彻以下几个标准:
(1)试题的情境性。史料是历史学科主要的载体,没有史料的历史题目是没有灵魂的,这也是高考试题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在平时训练时,不论第一卷还是第二卷,大多选择史料题,让双基在史料中得到印证、扩展、应用和升华。
(2)问题设置的价值性。目前的高考试题,如果让学生看过答案后,大多都是“恍然大悟、捶胸顿足”,原因何在?其要害就在于高考题目的设问不按常规出牌,让设问方向隐蔽化、变形化,设问条件多元化,如把意义转化成贡献,把措施设问成破蛋等,让很多学生有劲使不上。所以,我们平时就应该关注题目设问的质量,不能把别扭设问一律视为“垃圾题”,只有这样,学生的双基知识才能真正用得上。
(3)题目本身的理念性。高考题目,大都是小综合的题目,是一种通史理念。平时训练时,如果我们多选一些横向或者纵向的小综合题目(注意一定是大视野、小切口的小综合题目,不能追求高、精、尖),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的弱点,让联系的思维方法深入人心。
(4)题目答案的阶段性。今年不少高考题目的难度不在试题本身,而在试题答案的“貌离神合”,如今年的“两部历史著作出现体现出的变化”,202_年全国文综“玉米传播的历史背景?”等。如果仅从材料信息本身揭示很难达到参考答案的高度,必须结合特定的阶段知识背景,让微观现象放在宏观层面认识才能够占领高地,这是学生甚至老师都感到困难的地方,我们只能通过一定的针对性题目加以解决。七:以纠错为抓手
训练本身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学生出错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增长点。在试卷评讲时,我们应该以纠错为抓手,让学生展示其错误的思路,然后在老师的反驳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其错误所在,然后让学生把错题落实到错题本上,只要条件允许,就要配发相应的纠错题目进行强化,让双基和能力在纠错中得到提高。八:以培养理解能力为核心
一提到能力培养,如果看考纲要求,我们的感觉就是头大。经过我们讨论后认为:学生真正致命的能力缺陷是理解能力,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题意的理解和信息的理解,学生都非常欠缺,这是学生不能够正确的迁移知识、信息和答非所问或不知答什么的结症所在。因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就成为其他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在平时的双基落实和训练中,我们始终要抓住这一点不放,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九:以规范为增点
规范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关键是我们的学生为何不规范?怎样才能让他们规范?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不重视规范的原因主要是即使不规范在平时的考试中也没发现少得分,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在每次考试时,都设置5分的规范分,如果学生不规范,题目划出分数后,再在分数后面扣除相应的分数,并注明是因为不规范,让他感到心痛;二是每次考试后,都展示规范性好和差的学生试卷,让学生能找到榜样,也能找到反面教材。
09年高考已经过去,202_年的高考复习又拉开了大幕,今年的高考复习,我们准备在坚持去年行之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时间和阶段性特征的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学生储备的双基是到位的,但是做题时就老出错,究其原因,原来是学生的时间概念模糊,时间和史实的错位异常严重,导致资源不能够被有效地、正确的利用。所以,我们今年一定要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时间概念,尤其是在阶段性特征教学时,对展示的每一个重大史实都要明确的规划出特定的时间来!二:进一步加强落实的力度
落实双基是我们一轮的中心任务,但如何落实却是我们永恒的课题。比如从潍坊一些学校反馈回的信息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也是一般,但是他们的学生就能考高分,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采用了非常恐怖的落实力度,学生不停地背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看似原始的方法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大督促学生让双基真正入脑使我们应该借鉴的地方,我们再也不能够大讲、特讲,用我们的高水平来代替甚至消耗应该属于学生的落实时间。三:进一步精简教学环节,集中学生能量
在一轮复习中,为了体现教学环节的完整性或者理论上的递进性,我们的教学案往往追求大而全,各个环节具备。但是,如果我们研究后就会发现,其实许多环节的设置要么是流于形式,要么是相互重复甚至矛盾,有些是过于繁琐和艰深,高考中根本用不着。现举例说明:例如考纲目标展示环节,即使我们设置上甚至细化、即使我们给学生点拨,其实学生基本上仍然不可能把握,毕竟它是宏观的东西,它就应该有我们老师把握,并且在微观的双基教学中得到实现。再如重难点解析板块,大多数复习资料都设置,而且量大字多艰深,甚至有的知识和前面的双基矛盾。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理解还是云里雾里,苦不堪言,收效甚微。老师也要花大量的精力解释说明;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前面的双基问题就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根本无需再弄深、弄宽。如果某些问题确有探究的价值,教师完全可以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在学生实际接收程度内进行突破和深化。以上几点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可能有点老生常谈甚至幼稚,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