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艺术鉴赏 京剧(精选五篇)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12-477742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20 19:55:1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艺术鉴赏 京剧

美术作品欣赏

---------京剧

一直都觉得京剧很美,甚至在完全没有接触京剧之时。也为其绝美的唱词所吸引,也是从小爱看书的缘故,从文学中感受到众多文学家的京剧情结,于是也有些许懂得这背后的文化魅力。记得黛玉初次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时”,是这样感叹的: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偶然的一次机会,听了一次有关京剧的讲座。讲座中听到了《锁麟囊》的四句话:怕流水年华春去渺,一样心情别样娇,不是我无故寻烦恼,如意珠儿手未操。当时只觉得心被什么提了起来,顿时红了眼圈。不为别的,原来见到美好的事物,也是一般要流泪的。“美得令人感动”。自此,才算真正与京剧结了缘。后来又在网上认识了许多喜欢京剧的朋友,经常在网上发帖子与朋友们互动。京剧已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为这一辈子,都会因为有这么美的一门艺术相伴我感到很幸福。

京剧是集大成者。在京剧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美术、雕刻、舞蹈、音乐、文学等等艺术的身影。

人物造型、场景设置体现的是雕塑的精巧、图画的意境。人物的造型美是不用说的了,服饰、头饰、道具、脸谱,无一不是精心所为。光是用眼睛,就已能满足。咋一眼看上去,不正是民间艺人手下精美的彩陶吗?然而,这还是一个大大的活彩陶。眼福二字,已是先能保证的了。而京剧背景设置,也和众多别的剧种一般,用虚景描绘出一

种意境。这正是中国人自己的山水画,美哉。

而戏曲中人物的唱词则往往是最能令人玩味的,这期间体现的是一种文学美。曾经说过,原来诗词读多了,觉得诗不如词好。后来见了戏曲上的文章,才知道原来诗词都比不上曲的。曾以为卢照邻“得成比目何辞死”的下句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后来才知道是“愿做鸳鸯不羡仙”,原来是自己傻了,唐诗里面最忌讳重字的。但究竟觉得“愿做鸳鸯不羡仙”不如“只羡鸳鸯不羡仙”来得好,因为戏文里,是热呼呼、亲切切的生活。由此也可见,戏文引用前人诗词的很多,有的改了一两个字,有的几句唱词中竟有了几家的诗句。也算是文学中的一种集大成吧,虽是原创性不够,但究竟知道的人大都以为这句话就是戏文上先出现的。而戏曲中有另一种美诗词却无法企及,因唱词皆由人口中出,因而像“不是我无故寻烦恼”这般口语化却又使前后几句唱词连接得极佳的,唐诗宋词中怕是不多见吧?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是不用说的了,些微有些文学素养的人都懂得这其间的妙处。而在《春闺梦》,“去时陌上花如景,今日楼头柳又青”、“门环偶响疑投信,市语微哗虑变生”,更是令人觉得妙语如连珠,唱起来可寻味良久。所以,有时戏剧也可以打在纸上,光看字就行了,这样已觉极为满足。

音乐美则可以从两方面去感受,一是用耳朵,二是用心。先说用耳朵吧,“悦耳”二字应就可明白了吧。各种传统乐器,各地的曲风乐风,京剧在此也是取中国的乐曲精华,美不胜收。而用心来感受,顾名思义,则是用心去体会京剧里面的那种美。把自己融入到京剧当中去,去体味那悲喜人生,和剧中人一起哭,一起笑。

京剧不仅是美的享受,其实还可以学习到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甚至是传统伦理道德。光从京剧脸谱上来看,黑代表刚直,不正是包拯的典故吗?而白脸代表奸谄,蓝脸代表贫贱,都各有各的来历。而服饰的类型、颜色等,也可从中体会封建时代的等级森严。道具等等也是有某种象征或是缘故的,这中间蕴藏的知识,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吸收。而剧情也可反映历史,情节更能体现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欣赏京剧,可不仅是历史知识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

京剧,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之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率真热情,乐观向上。现在并不是京剧的暮年,因为京剧永远不老,它还有许多潜力蕴育在它的生命体中,它必将以蓬勃的姿态继续走下去,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艺术可以取代它的位置。我想说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别说自己不喜欢京剧,那是因为你并不了解它,请走近它吧,你会发现:京剧很美。它所放映的,就是整一个中国最美的部分!

第二篇:京剧艺术特点

京剧的艺术特点,首先於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艺术。我们知道,凡是戏剧都是综合艺术。但是这种综合艺术和我们所说的综合艺术不是一个概念。一般说戏剧是综合艺术,指的是:戏剧是包含文学、表演、美术制作、灯光等部门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但京剧只就表演这一项,本身就是综合艺术,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如果把音乐、美术(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灯光、服装(刺绣工艺)、道具(工品制作)等等都包括在内,京剧实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综合艺术。京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是不能照搬生活。京剧不是把生活当中的自然形态,如实地照搬上舞台,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进行高度的概括。把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提炼、夸张、美化、装饰,形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再用来反映生活,这是京剧最根本的美学特点。

1、始于离者京剧,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京剧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京剧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京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第三篇:艺术鉴赏

浅谈赵本山艺术创作

赵本山,是当今中国家喻户晓的,在老百姓心目中最受欢迎的喜剧小品及影视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名演员,更是一个当代文化产业的知名企业家和模范带头人。他现在领导着一个文化传媒集团,除了民间艺术团,还有本山影视公司,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还有他的遍布各地的 “刘老根”大舞台演艺剧场,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文化产业链。他导演的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电视剧 “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影电视作品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和喜爱,他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中国历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的小品已经形成了一个符号特征,成为全国人民除夕之夜期待的一个亮点。在历年央视 “春节晚会节目评选” 中,赵本山在观众的掌声中几乎每次都捧走一等奖的奖杯。本文结合赵本山的作品,对其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赵本山的艺术创作

一部作品,除了内容上源于生活外,能否对生活进程的历史特点具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把握这种特点对当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通过人物的命运深刻表现出来,是衡量一部作品价值大小的重要尺度。赵本山的作品虽然人物寥寥,却寓意深远,使人从微观处看到了生活变化的影响。

赵本山早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反映的是随着农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们要求改善精神生活,丰富自己,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宣传劳动的光荣。再如《拜年》反映了贯彻落实党的第二轮农村承包政策,党员干部支持、带领农民群众承包鱼塘,走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这些都真实反映了时代改革大潮中农村的面貌,生动可感。赵本山一生所演的小品还有很多,经典小品有《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火炬手》、《卖拐》、《卖车》、《不差钱》等等。

赵本山拍摄过的电影每一部都能让人记忆犹新,《男妇女主任》中那个主持农村妇女工作的农村干部,《幸福时光》中的那个帮助盲女的好心人,而《落叶归根》,是赵本山生命中的第三部电影,已经不单纯是赵本山拍摄的一部贺岁电影,更确切地说,它预示着赵本山艺术生命的又一个辉煌的崛起,也是赵本山在艺术道路20年过后的回归。

二、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

赵本山的创作,从小品到电视剧一路走来,一直遵循着“农民”路线,从未有所偏离。较之于30年前的农村题材影视作品,当下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已从过去的关注农民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转向既关注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关注农民的精神追求、情感追求。

在这种潮流下,《乡村爱情1》和《乡村爱情2》两部作品问世,它们成功的价值在于以爱情为切人点,在精神层面上关照当代农民的情感处境,这一创作扎根于当下的农村生活,对当代农民的情感世界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摹和丰富多彩的呈现。如同“一颗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乡村爱情》系列正是以对人物情感世界敏锐微妙的开掘和对乡村生活质感的生动细腻的展现,具象地折射出3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三农”题材电视剧创作越贴近民生、越贴近9亿农民的现实生活境况,它所描绘出的社会生活画卷的视角就越广阔、内涵就越深刻,它也就越能够表现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切身感受和情感、精神上的向往与追求,从而也就越能够被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乡村爱情》系列的成功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乡村”和“爱情”,覆盖了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内容的几乎最大的范畴,因此,《乡村爱情2》的观众构成远远超越了单一的农民群体,而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该剧以电视艺术特有的方式凝聚了全社会对农业、对农村、对农民的关注目光,使不同生活环境的人们通过电视剧的艺术欣赏活动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在民族文化建设的高度上,以艺术作品作为载体,完成对国民意识形态的构筑和引领,是电视艺术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要具备这种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赵本山艺术创作的时代意义

一个优秀的作品绝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更不能脱离时代的思想,否则作品就失去了深度,毫无意义可言,也就不能存在长久。突破平庸,深入生活,理解生活,这是赵本山作品的特色。

赵本山作品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点”或“面”的现象有讽刺警示意义。如《策划》中,假如对下蛋公鸡的宣传策划做成的话,那该是何种局面……赵本山的小品对于有不实广告宣传的商家来说,是一副醒脑剂,比如《策划》;对于赶时髦“追广告族”的消费者来说是一剂清凉药,如《钟点工》;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来说,是一种讽刺,如《牛大叔提干》;对于百姓中贪图小利的人来说也是一种讽刺和警告,如“三卖(卖车、卖拐、卖轮椅),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智的思维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炒作及行骗现象。细细品味赵本山小品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情景,会让人忍俊不禁,在捧腹大笑之余,体味到其中的精妙绝伦,感悟到生活的真谛,这也许是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真谛。

同时,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民族文化,向我们展现了东北的风土人情。赵本山的表演风格是一种深层的东北地域艺术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民族,反映特点的现实生活,但是又不仅仅属于该地域的。由于地域艺术与本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联系,因此他必然体现全民族大文化的传统特征与精华。我们在提倡和弘扬“民族的” 或“地域艺术”的同时,更要深刻了解和研究这种文化衍生发展的特殊历程,使这种文化艺术能直接为今天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充分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有反映农民致富奔小康,承包鱼塘,开发粮食项目,普及科学种田的;也有反映农村丰收,人民安居乐业,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讴歌好领导、好干部的,也有揭露农村生活中的不正之风的。加以他本人就出身农民,对农村生活和农村命运的情况烂熟于心,这才使得他演起来农民不但形似,而且神似,更容易成功。可见,任何作家的艺术创作,都要受到生活经历、生活范围的制约,他纵有天马行空的本领,也无法超越这个制约。只有忠于自己生活,真实地认识了生活、认识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真实丰富的艺术作品,才能使观众在欣赏时找到认同感,从而被打动,由此产生共鸣。

此外,赵本山本人就出身于农民,这使他很自然地捕捉到了我们时代潮流的主角之一农民的形象,用农民命运的变化来折射出民族命运的变化,这也是其作品的时代意义所在。例如《拜年》,这部作品除反映农村干部引导农民致富奔小康外,也向我们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农民在小农意识影响下狭隘的是非判断观。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在农民心中,领导干部是他们的父母官,干部一举一动直接牵动着普通农民百姓的命运。而在干部面前极尽讨好,虚伪地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隐藏起来,这在农村甚至城市中确实存在。赵本山就是通过进一步触及民族心理的一角,来窥视整个民族内心的愿望。

文艺的主要职能就在于探索人生、影响人心,从而揭示时代中人们精神领域经历的深刻变化。文艺家应把眼光投注到现实生活中去,探索人物在时代感召下精神世界发生的变化,才能使作品有较为深刻的内涵。用赵本山自己的话说,“是生活教懂了我”。生活经历不仅教会了他做人的准则,也让他认识到一个重要的艺术真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要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生活中的经历使他认清了自己,认清了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生活。

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真实而又生动地演绎着最朴实的人类文明,是服务于老百姓的大众文化,也是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一支奇葩。

第四篇: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

人文学院12法学 20120622053 冯亦浓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很好地表达出表演者个人的情感。

舞蹈中最为我所了解的是拉丁舞。拉丁舞中的伦巴、恰恰是初学者的必修课,从这两种舞蹈中,我们可以窥视到拉丁舞的部分内涵。

伦巴(Rumba)英文Rumba的音译,用R表示,也被称为爱情之舞,拉丁舞项目之一。源自十六世纪非洲的黑人歌舞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拉丁美洲,后在古巴得到发展,所以又叫古巴伦巴,舞曲节奏为4/4拍。它的特点是较为浪漫,舞姿迷人,性感与热情;步伐曼妙有爱,缠绵,讲究身体姿态,舞态柔媚,步法婀娜款摆,若即若离的挑逗,是表达男女爱慕情感的一种舞蹈。伦巴是拉丁音乐和舞蹈的精髓和灵魂,引人入胜的节奏和身体表现使得伦巴成为了舞厅中最为普遍的舞蹈之一。

伦巴常常用音乐来引起人们舞动的欲望,从此出发来吸引男女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伦巴的实际功用就由此体现出来。伦巴一般是在成熟的男女之间的舞蹈,挑逗意味更大,但也更加含蓄,他们的舞蹈动作让你很快的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关系。有人说,探戈是情人之间的舞蹈,那么伦巴就是夫妻之间的华章。伦巴不像探戈那样,时时处处都带有一种防备的气息,防备着别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伦巴是夫妻之间光明正大的互动,只是因为双方早已经成了最熟悉彼此的人,不必那么张扬,也不必遮遮掩掩。而另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恰恰则起源于墨西哥,虽与伦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它俏皮欢快,风格与伦巴截然不同,动作潇洒帅气而又充满活力。恰恰表演应该是充满热情的不能有严肃味道,并加有断音奏法,使舞者能够制造出“顽皮般”的气氛给观众。这种顽皮的意味就更体现出了恰恰和伦巴的实际功用的不同。

恰恰相比伦巴,节奏更加轻快,气氛更加活泼,更多的是年轻的舞者选择恰恰来作为表演项目。恰恰的舞蹈动作中,有许多花样繁多,难度较大的花式舞步,动作频率快,幅度大,气氛更加活泼激烈。大多是未婚的男女对此类舞蹈情有独钟,他们用激烈的、明显的、活泼的方式来互诉衷肠,表达对舞伴的爱慕之情。对伦巴和恰恰的舞蹈形式的理解越深,对它们背后的文化也就理解的越深。它们的背后体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的热情和奔放。众所周知,拉丁美洲被称为移民之洲,黑人、白人、印第安人等等都安家在拉丁美洲。于是拉丁舞或多或少会体现出黑人舞蹈、西班牙舞蹈、印第安人舞蹈的特点:

1.上半身,尤其是肩部应巍然不动,体现了西班牙人的高贵,是拉丁舞中白人文化的精髓体现。

2.身体中部,包括腰部和胯部应尽情地扭动,彰显了非洲文化活泼、外向的特点。3.下半身,腿和脚的动作起源于印第安人的文化,拉丁舞中的舞步有一些是起源于此。

第五篇:艺术鉴赏

影视艺术文学院098 09113406 朱静梅

第十三章世界电影的发展

世界电影发展的四个阶段:诞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发展期

第一节 电影的诞生

一、光影理论的发现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说,电影是“唯一可以让我们知道它的诞生日期的艺术”。

著名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江“皮影戏与幻灯”称为“电影的先驱”

二、电影原理的发明

电影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而成,依靠肉眼的“滞留性”,物理上称为“视觉残象”。

电影的发明综合了诡盘、幻灯、照相术三方面的构造原理

1888年马莱的同胞雷诺在自己制造的“活动试镜影戏机”基础上创造出了“光学影戏机”,并利用幻灯片拍成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首次实现了动画放映。

同时,美国爱迪生发明了35毫米的软质胶片。

三、活动电影的问世

1894年末,卢米埃尔终于成功的设计出牵引片带的机械,从而完成了活动电影机的发明。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首次公映了《火车到站》、《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12部影片,这一天被定为电影的诞生日。

第二节 电影的成长

一、两大传统的确立

纪实主义与叙事主义

卢氏信奉纪实主义创作原则,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是乔治·梅里爱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1897年梅里爱在蒙特利尔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此外,他还首创了一系列特技摄影的运用,对发展电影语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原始综合的成功

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的奠基之作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在艺术上的独创性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甚至将1915年2月8日该片上映日期视为“好莱坞艺术称霸世界的发端”。

1916年《党同伐异》利用电影的时空跳跃,打破了古典戏剧“三一律”的表现格局,拓展了电影语言的表述天地。

格里菲斯在继承了卢米埃尔与梅里爱两大学派的基础上完成了“原始综合”的任务,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并相对完整的电影艺术体系。

三、喜剧电影的兴盛

美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人物代表有被誉为“喜剧之父”的麦克·塞纳特

查理·卓别林与勃斯特·基顿将默片喜剧艺术推向了巅峰,在电影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卓别林《夏尔洛当水手》、《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凡尔杜先生》卓别林被肖伯纳誉为“电影创造出来的才子”成为默片时期喜剧电影的一代宗师。

勃斯特·基顿被称为“冷面笑匠”《航海者》、《将军号》。

四、蒙太奇学派的崛起

蒙太奇的实践初始于美国,理论探索源于苏联。代表苏联电影理论家爱森斯坦、普多夫金。

爱氏早期遵循此原则拍摄的影片《罢工》、《十月》都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蒙太奇是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艺术思维,旨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爱森斯坦在1925年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名作。苏联舆论界称它为“苏联电影中的骄傲”。德国的评论说“它是一桩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

五、其他学派的迭出

英国勃列顿学派,力求接触社会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命运与思乡情趣,重视运用自然景观,探索新的电影手法。

德国的表现主义学派,以夸张怪诞的艺术笔触,宣泄苦闷的情绪,表现对现实的不满。

法国的劳森学派、印象派,瑞典学派,第三节 电影的成熟期(1927-1945)

一、好莱坞的建立及美国电影的盛世

1927年电影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 1927年10月好莱坞推出了《爵士歌王》,插入了对白和歌唱 1935年马摩里安拍出了五彩片《浮华世界》

默片时期的喜剧大师,唯独卓别林经受住声音的挑战,30年代仍坚持用默片拍出了《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优秀作品

西部片被称为“典型的美国电影”:约翰·福特《关山飞渡》、《告密者》、《愤怒的葡萄》、《青山翠谷》

被称为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公民凯恩》,是好莱坞“神童”奥逊·威尔斯的代表作。

二、苏联电影的新发展

1934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夏伯阳》。表现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题材的代表性影片还有《马克辛三部曲》《波罗的海代表》

苏维埃作家高尔基的《母亲》在默片时期即被改变成电影,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洛霍夫《被开垦的处女地》

第四节 电影的发展期

一、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盛衰

首先,新现实主义电影是意大利进步评论工作者在理论上斗争的产物

其次,战后的意大利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制片厂资金匮乏,设备破旧,电影工作者不得不走出摄影棚,采用实景拍摄,用非职业演员,降低制作成本

揭示战后严重失业贫困问题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擦鞋童》;抒写农民走上土匪道路的《强盗》、《希望之路》、《悲惨的追逐》;还有《大地在波动》、《米兰的奇迹》;歌颂意大利人民法西斯斗争业绩的《游击队》、《太阳仍然升起》等等。

新现实主义由于“生活即艺术”所显示的明显理论局限,以及意大利当局与宗教方面的反对和干预,至5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

二、法国的新浪潮运动

电影史上的现代主义运动前后两次。

第一次乃20年代兴起的法国先锋派电影,开了现代主义电影之先河。先锋派代表作品有《机械舞蹈》、《一条安达鲁狗》、《休息节目》。

第二次是1959-1962年间的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有夏勃罗《表兄弟》、《四百下》、《喘息》、《广岛之恋(电影界的“原子弹”)》

新浪潮杰出的代表人物特吕弗拍摄的自传体电影《四百下》,该片获得了195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三、德、日电影的勃兴

1962年联邦德国的一批青年电影工作者新德国电影运动:

其一,重新确立电影的叙事与历史、社会生活相联系,赋予叙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从而克服现代主义排斥叙事的弊端;

其二,重新确立电影的大众性。

70年代后期新德国电影进入了艺术成熟期

日本电影在抗战后的崛起,以黑泽明的《罗生门》的问世为标志

四、多远格局的当代电影

电影思潮的角度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题材上:战争电影、政治电影、家庭伦理电影 战争题材片在美苏拍摄较多

政治电影作为一种新式样,六七十年代发端于法国和意大利 “现代派”电影以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为主将

第十四章中国电影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

一、中国电影的起步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的“又一村”放映了被称为西洋影戏的电影,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出现。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主持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电影——《定军山》著名喜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他是中国人拍摄电影的起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13年,上海洋行职员张石川创办“新民公司”,承包美国人办的“亚细亚影戏公司”制片公司,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联合导演,拍成中国第一部短篇故事片《难夫难妻》。

同年,香港“华美影片公司”摄制了故事片《庄子试妻》,成为中国影片输出国外的首部,同时又是中国第一部使用女演员的电影(编导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

1914年,张石川与人合办“幻仙影片公司”,摄制短故事片《黑籍冤魂》,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二、初具规模的早期中国电影

商务印书馆对我国早期电影做过贡献

1920年拍摄梅兰芳自导自演的《天女散花》和《春香闹学》,第一次在影片中运用特写镜头和叠印画面等技巧。

1922年拍的《清虚梦》是中国电影使用特技摄影的第一部。

商务对中国早期电影最重要的贡献是拍摄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

三、发展中的早期中国电影

拍摄影片最多、影响最大的是“明星影片公司”和“华联影片公司”。1922年张石川、郑正秋合办“明星影片公司”。先以张石川主张“处处为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的思想为指导,拍成《滑稽大王游华记》和《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等,受冷落。

1923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伦理片《孤儿救祖记》,是在郑正秋提倡的“以正当之主义揭示于社会”的思想为创办方针下拍成。避免了当时影片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土洋杂糅的弊病。

1928年拍成大型武侠片《火烧红莲寺》

1928年到1931年被称为中国电影的“黑暗年代”。

“联华影业公司”成立于1930年,其方针与“明星”迥异:“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众,挽救影业”。

1930年,新派代表人物孙瑜导演了“联华”最早的一部故事片《故都春梦》,突破了连环画式的单线交代故事的框框。同年秋,有自编自导《野草闲花》(阮玲玉、金焰),用“蜡盘发音”法,为影片配了歌曲《寻兄词》

1925年洪深受聘于“明星”,导演《冯大少爷》《少奶奶的扇子》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塑造性格,结束了早期电影只是故事梗概的“本事”时代。早期电影从“旧派”到“新派”的发展标志着电影艺术的进步。

1930年,“明星”摄制成中国第一部蜡盘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3月15日公映,揭开了中国有声电影的一页。

1931年6月《雨过天晴》和10月《歌场春色》都是中国最早的“记音有声片”,直到1932年中国人才独立掌握这种技术。

第二节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

一、左翼电影的形成

1931年“9·18”1932年“1·28”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933年春,上海的中共地下组织在瞿秋白同志的领导下,成立了“党的电影小组”,夏衍为组长。

党的小组着手于几方面的工作:

1、输出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到“明星”、“天一”、“联华”等民营公司;

2、抓住各公司编剧部门的领导权;

3、占领影评阵地;

4、大力介绍苏联电影。

1933年3月5日,“明星”推出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夏衍的处女作)评论界称之为“中国电影界有史以来最光明的开展”

不久,“明星”夏衍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春蚕》这是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1933年,“联华”在田汉、蔡楚生等艺术家的努力下拍出《三个摩登女性》、《都会的早晨》、《天明》。

1934年,蔡楚生成功编导了《渔光曲》,称为联华又一部有影响力的力作,1935年曾送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1935年“联华”推出孙瑜的《大路》,标志着孙瑜创作思想在左翼电影影响下的巨大进步,也标志着他的电影艺术的成熟。

1934年,夏衍建立了“电通影片公司”《桃花劫》、《风云儿女》、《自由神》、《都市风光(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

《桃花劫》和《风云儿女》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二、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5年“12·9”运动爆发后,1936年欧阳予倩、蔡楚生,提出“国防电影” 的口号。

明星拍摄出了《生死同心》、《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夜奔》有强烈国防意识的影片。“联华”的《狼山喋血记》,新华的《壮志凌云》随即推出。

七七事变后,国民党原“汉口摄影场”改建为“中国电影制片厂”。1938“中制”先后拍成《保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八百壮士》三部以抗战为题材的故事片。1938年10月,中制又拍摄了《保家乡》、《东亚之光》、《塞上风云(抗战时期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影片)》

国民党官方领导的的“中央电影摄制场(中电)”,1939年4月拍成其第一部故事片《孤城喋血》,同年完成《中华儿女》,1941年底,中电第三部故事片《长空万里》(孙瑜编导)

三、抗战胜利后的中国电影

1947年“昆仑影业公司”成立。1946年9月到1949年9月,昆仑共拍10部进步影片,较著名的有《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乌鸦和麻雀》。

《天亮前后》被舆论赞誉为“标志了中国电影的前进的道路”。

1、利用国民党官办电影事业

1946-1949年“中电”拍摄《乘龙快婿》、《幸福狂想曲》、《喜迎春》、《天堂春梦》等进步影片。

2、团结上海民营影业的进步力量,支持其创作

1947年金山编导的《松花江上》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成。被影评界称之为国产影片的“极珍贵的收获”。

1947-1948年,文华拍出《假凤虚凰》、《夜店》、《艳阳天》等优秀影片,1947年国泰拍出《忆江南》。

3、利用香港的有利条件

四、解放区电影

1938年成立的“延安电影团”是解放区第一个电影机构,《延安和八路军》(第一部影片),历史文献《白求恩大夫》

1946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1946年在延安建立“延安电影制片厂”《边区劳动英雄(解放区第一部故事片)》

1949年4月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即现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

第三节 新中国电影

一、新中国电影制片方针

1、中国电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借以“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武器;

2、必须从属于政治,坚定的配合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

3、强调知识分子改造思想,建立一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电影队伍

4、坚持“双百”方针,鼓励自由创造,反对千篇一律。当然,坚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方法。二、十七年电影

1949年到1966年是新中国电影经历坎坷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桥(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华儿女》、《光芒万丈》

1950年,全国故事片产量达20部,1951年3月举办的“国产电影新片展览月”上展映。《白毛女》、《赵一曼》、《钢铁战士》。其中《中华女儿》获得第五届捷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

1952-1953年仅生产故事片11部,《南征北战》、《智取华山》较好。1954-1955年产生《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南岛风云》等及儿童片《鸡毛信》、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世界上最美的艺术)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少数民族影片《哈森与加米拉》等。

1956年时我国文艺的春天。《董存瑞》、《上甘岭》、《祝福(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第一次把鲁迅的作品搬上银屏)》、《家》、《李时珍》、《海魂》。

1959年,《林家铺子》、《五朵金花》、《聂耳》、《老兵新传》等。《老兵新传》是中国第一部宽银幕影片,曾获得莫斯科电影节技术成就银质奖。被电影节称为“难忘的1959年”

1960-1961年《红色娘子军》、《林海雪原》、《刘三姐》、《洪湖赤卫队》。1962-1964年革命题材的《农奴》《红日》《小兵张嘎》,现代题材片《李双双》,古代题材片《甲午风云》等等。

1962年设立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谢晋导演的《红色娘子军》获得最佳故事片奖。

三、文革时期电影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文艺遭到浩劫,电影届成了“重灾区”

对建国十七年电影(除《地道战》、《地雷战》等少数电影外)和外国电影一律实行禁映。

1973年以前只拍了几部“样板戏”电影 《创业》(长影),《海霞》(北影),《闪闪的红星》(八一)总之,“文革”十年是中国电影事业遭到浩劫的时期。

四、新时期电影(1976年以后)

1977-1978年此阶段电影徘徊不前。

1979-1980年走出低谷,振新发展的转折。

1979年电影无论在题材上或是艺术质量上都发生了可喜的飞跃,出现了人物传记《从奴隶到将军》、喜剧片《她俩和他俩》、音乐片《怒吼吧,黄河》等样式。

1980年“百花奖”在停办17年后重新恢复,《吉鸿昌》、《泪痕》、《小花》获最佳故事片奖。

1981-1984稳步繁荣阶段《西安事变(被称为第一部历史巨片)》、《牧马人》、《骆驼祥子》、《大桥下面》

1982年,大陆与香港合拍武侠片《少林寺》 1981年,中国电影家协会设立“百花奖”(一年一度的专业性评奖)

1985年以后进步已发展繁荣

1984年,张军钊和张艺谋合作拍出《一个和八个》 1985年《黄土地》、《绝响》、《女儿楼》等,被评论界称为“第五代冲击波”,《黄土地》先后四次在法国、瑞士、英国、美国的电影节上获奖。

第四节 台港电影

一、台湾电影

1925年,台湾最早的制作团体“台湾映画研究会”成立,并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

1946年成立“台湾制片厂”

60年代,台湾电影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其一,官方“反共抗俄”的制片方针有所松动

其二,60年代台湾经济飞跃发展,刺激了对民营电影的投资。

60年代民营电影主要向“言情”和“武侠”两个方向发展。“言情片”以1965年出现的《婉君妹妹》、《烟雨濛濛》等琼瑶片为起始,形成了持久的“琼瑶热”

武侠片以1960年武侠片《龙门客栈》为潮头 《我是一片云》、《白屋之恋》、《唐山大师兄》、《少林功夫》 《小城故事》《早安,台北》

1989年9月,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获第4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二、香港电影

电影于1896年传入香港 1939年拍出《孤岛天堂》、《白云故乡》抗战影片 50年代《阿Q正传》、《一板之隔(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荣誉奖)》 60年代《儿女英雄传》、《鸳鸯剑侠》、《独臂刀》、《大醉侠》 70年代,李小龙主演的《精武英雄》、《唐山大师兄》

港台合拍的《侠女》曾获得1975年戛纳影展的最高技术成就奖。1967年《紫贝壳》、《船》

80年代,第一类1976年《半斤八两》,第二类《滑稽时代》等,第三类《开心鬼》、《僵尸先生》

第十六章电视艺术的发展

第一节 电视传媒的发展

一、电子传媒

1566年世界上第一个印刷杂志——意大利的《威尼斯新闻》问世 1840年前后,美国查尔斯·惠特斯通和塞缪尔·莫尔斯发明电报 1878年前后,美国亚历山大·贝尔第一次使用有线电话通话

1895年前后,苏联马可尼和波波夫分别成功的使用了无线电发报机 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 1904年,传真设备传出第一批图像

1906年,美国费森德尔通过无线电设备把人类的话音传播出去,揭开无线电广播的第一页

1923年,电视开始放送第一张图片

1930年,在英国伦敦播出了人类第一部电视剧《花言巧语的人》

1962年,第一颗商业通讯卫星“震鸟号”发射成功,开始了电视传播卫星的新阶段

1970年,4月2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二、电视的诞生与发展

1927年法国物理学家巴泰勒米装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

1928年斯勘尼克塔狄的一家电视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发射 1964年美国发射了同步卫星,电视从此进入卫星转播阶段 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17-1929年是电视的孕育诞生期;

第二阶段:1929-1954年是黑白电视传媒阶段,直播为重要特征;

第三阶段:1955-1962年彩色电视传播阶段; 60年代中期至今是电视发展的第四阶段

四、电视的特征

电视的特征:

1、传播手段的先进性;

2、传播信息的丰富性;

3、镜头的纪实性;

4、接收的家庭性。

第二节 世界电视剧的发展

二、电视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是电视剧的诞生成长期。1930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采用直播的方式播出。

第二个阶段:从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初,是电视剧的发展期。1954年美国彩色电视的开播,彩色电视向全世界推出。《爱德华七世》《简爱》《楼上楼下》等。

1963年《嘉蒂归家》被推崇为经典之作。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以后至今是电视剧的成熟期。70年代《根》超过了电影史上最叫座的《乱世佳人》,时至今日电视剧已经趋于成熟。

三、电视剧分类

按照戏剧原则分为正剧、悲剧、喜剧、讽刺剧;

按照文学标准分为报道剧、电视散文、电视小说、电视小品;

有的按电影分类法分为武侠剧、侦探剧、战争剧、社会剧、儿童剧、神话剧、心理剧、卡通剧、歌舞剧等等。

电视剧逐渐形成了:单剧本:戏剧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心理是结构、引戏员结构;

连续剧:采用史诗般的叙事方式,采用开放式,在每一集结尾设置悬念;

系列剧:相同的背景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由同一人物将不同的故事联结起来。

第三节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一、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1958年5月,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播,于6月15日播出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二、初创期

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1958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二部电视剧《邱财康》;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红色的火焰》

文革期间仅仅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初创期的我国电视剧的特点:第一,播出手段黑白直播,一部电视剧大多局限在二三十分钟;

第二,直播电视剧要求紧凑集中,强调戏剧冲突;

第三,重教化功能,轻审美娱乐功能; 第四,配合政治运动要求,着重时效性与纪实性

三、发展期

1976年10月以后,电视艺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1978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三家亲》《窗口》《教授的女儿》上海电视台《玫瑰香奇案》浙江电视台《保险高兴》等电视剧标志着我国电视剧开始了发展的新阶段。

198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我国第一部彩色电视剧《敌营十八年》

这个阶段的特点:第一,结束了初创期的黑白直播,录制彩色播放,时间上变长,情节、人物变复杂;

第二,由第一阶段的戏剧美学转向电影美学为支撑点; 第三,摆脱了左的束缚,逐步摆脱了初创期配合政治运动 的倾向;

第四,这个阶段的单剧本继续发扬“轻骑兵”的作用。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四、成熟期

1982年,电视剧飞腾的一年,舞台剧《秦王李世民》、《上海屋檐下》,戏曲电视剧《璇子》等等。

1985年,首次评选中国戏曲电视“金鹰奖” 80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剧发展突飞猛进。

1985年前后,一批反映改革的电视剧《女记者的画外音》、《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新闻启示录》、《希波克拉底誓言》采用引戏员式的结构,对我国电视剧作结构具有开拓创新意义。

1987年陆续出现《红楼梦》、《西游记》、《乌龙山剿匪记》、《末代皇帝》等。电视创作的特点:第一,各类题材、体裁、风格、样式齐头并进,形成多远格局;

第二,在多元格局中,电视剧连续剧的发展最为突出,不仅数量多,逐步成为这个时期电视剧创作阵营的主力军,而且不发优秀之作。《四世同堂》、《红楼梦》等等

第三,这个阶段的电视剧已由前两个阶段以戏剧、电影美学为支撑点而转向电视自身的特征;

第四,电视剧更加注重观众审美心理的满足,力求雅俗共赏,力求将深奥的人生哲理、尖锐的现实问题等等寓教于乐。

第五,电视剧的制式方式开始迈向“室内剧”。我国第一部50集室内剧《渴望》

艺术鉴赏 京剧(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