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重要知识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P10
2.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怎样的学习观念P3--P4
3.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弘扬爱国主义P45
4.什么是民族精神P49
5.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P101
6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P172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103
8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关系P85
9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P80--P81
10法律的含义及本质P119P124——P125
11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P161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 12理想的含义P15特征P15与空想的区别P16
13什么是民族精神P49
14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原则,目的和内容P176
16集体主义原则P105
17继承权的分类P18什么是民主权利
19理想信念对人的影响P18
21享乐主义人生观的内容P73
23与军人离婚需要的条件P199
24爱情的本质P192
25人生的目的是什么P66
26法的作用P125本质P126
28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种类P175
3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P105
33如何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6---P78
34结婚的条件P197离婚的后果方式P198
第二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范文)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演讲稿
请问在座的同学有去献过血的吗?中作周知,献血是一种既促进自我健康,又是为社会献出我们爱心的高尚行为,理应得到广大民众的热力推崇,但今有报道,一位女大学生满怀社会的号召去献血,结果换来的却是自己的残疾。这令人心寒的事一经网上发表,便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注。
事情是这样的,肖佳卉是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11届毕业生,去年暑假期间到宁波市亚细亚献血车上献血300毫升,回家后觉得头晕,随后在去洗手间的路上晕倒并左眼撞上椅角,最终导致失明。
由于宁波市中心血站在此期间既没有和该女孩以及其家人联系,也没有就解决这问题提出任何实质性的意见,所以,迫于医药费的昂贵,他们万般无奈之下向宁波市江东区法院正式起诉宁波市中心血站所求赔偿28万元。
我们暂且不去深究责任处于谁的身上,但就事件而引起的恐慌就令人发指。我看到很多网友纷纷对此受害者抱不平。其中就有网友认为:“谁献血谁傻。医生为什么不献血,大家看看,以后还要不要献血,我是不会再去献血了,这样的结果太令人失望了,真想不到爱心献血回报社会,而这个女生付出了这么惨重的代价还要去立案·····”
先前的“郭美美事件”中,人们就反思捐不捐钱,要不要相信慈善的机构,再到“彭宇事件”人们就再次疑问好心是否真的就能有好报,以后路见有难同胞,是否应该拔刀相助?显然,社会的信任深受质疑,是否我们的动员体制在质疑中失灵,而动员式的奉献时代将告以结束,面对诸多的疑问,我们身为一名公民,该如何去面对我们将要踏上的社会呢?
但无论如何,社会是正义的。无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例,我想,该献血的时候还是要献血的,就像即便发生了彭宇案,我们见了摔倒的老人,还是要扶上一把。但我们还要让肖佳卉最终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她的一只眼睛可能会盲,但是,我们的心不能盲,我们的责任不能盲。
第三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1、大学生怎样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答:进入大学校门,同学们满怀希望和憧憬,但也确实遇到了对环境的不适应和各方面的困难。会有突然迷失方向的感觉,孤独、压力也接踵而至。因此,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的健康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通过基础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给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找到了答案。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活特点,明确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断开阔眼界,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才是顺利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础。随着大学生活对学习要求的变化,需要我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利用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取我们所需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也有很大变化,要与同学们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互理解和关心,尽快融入集体之中,要学会独立处理和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时间和精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组织和交往能力。总之,进入大学后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养成优良学风,要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上下功夫。
2、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成才目标是什么?
答:当代大学生承担的历史使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目标: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的理解。
答: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重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我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根本指南,它为我们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明确了基本途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什么要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答: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者和传承者。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就必须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当代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答:意义:〔1〕.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3〕.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方法:〔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4〕.注重知行统一。
答:作为一名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客观要求;是大学生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我们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激流之中。对于即将毕业的我来说,追求理想,坚定信念更加有深刻的意义。不论今后我从事什么职业,我都会踏踏实实的做起、一点一滴的奋斗。我一定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答: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视实践、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基本特征。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同时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我通过学习,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灵魂。
8、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答:;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十分重要。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意义的。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脱离自己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人奋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就是大事。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当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做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因此,我们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
9、联系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答: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艰险和坎坷。在阶级社会中,进步阶级在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反动阶级的残酷镇压。所以,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向前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历史长河的奔腾,必然潜伏着难以预料的漩涡和逆流,必然会经历难以计数的迂回和曲折。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然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必定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
10、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答:立志高远需始于足下。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斤斤计较个
人私利的多少与得失。但是,立志需躬行。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漫长的征途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的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他认为: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需要有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实现。所以,立志高远一定要始于足下。
11、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爱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之一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对整个民族大家庭的热爱,要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总能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我们当代大学生要做到: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2、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为什么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答: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要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第四篇: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2011考研政治复习黄金法则之“思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纲变化之处
第二章第三节
考点:“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改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第五章第一节
考点:“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征”改为“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第六章第三节
考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改为“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七章第一节
考点:“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改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
第七章第二节
考点:“社会主义民族法治观念”新增加为本节第一个考点。
课程导学
本次考试可能出现的题型:
修养与法基总分约18分。本次考试要命制1道分析题,计10分。4题单选,计4分,2题多选,计4分。
总体复习建议
1.要深入了解课程性质,从总体上把握课程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程。
2.复习时要注重学习科学理论,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复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理论应该就是本次的考试的热门出题点。
3.复习时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大纲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重要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以下页码所指均是《2011考研政治精选实用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书中的页码)
(1)玉树地震等灾难性事件与民族精神相联系 P22
(2)低碳生活,环境问题与人与自然关系、社会公德等内容联系(P47、P82)
(3)电视相亲类节目中出现的“拜金女”“炫富男”等现象与人生价值观和婚恋观问题联系(P36、P58、P99)
(4)典型先进人物事迹与人生价值观、榜样作用等内容相联系(P37)
(5)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与择业观创业观内容联系;
“七个怎么看”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P96)
(6)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与诚信道德建设问题。(P66)
(7)网络问题与大学生网德。(P84)
(8)选举法重大修改(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与宪法相关内容联系。(P138)
(9)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如劳动法---解决劳动争议(P95)。
4.注意理解名人的名言。
此乃修养课程命题时髦命题方法。去年考了,今年仍然会考。为了考查某一问题,他先用一句名人名言引出此问题,然后让你理解。此命题方法今年考试修养课必出。
(2010真题)11.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A.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B.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C.不学礼,无以立
D.是非之心,智也
5.复习时候要特别留心学科交叉部分内容。
此乃考研出卷老师喜欢出题的点。
6.注意区分易混淆概念。
此乃命题重点:比如,“祖国与国家”“法制与法治”;“公民与人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刑法中的“刑罚”与刑事诉讼法中的“刑事强制措施”(拘役与拘传、拘留)等等,都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因此,命题者势必对此非常“青睐”。
第五篇:2013新版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点(2013年修订版)绪 论
1.大学生应树立的学习理念?P4 自主 全面 创新 终身 2.大学生的优良学风?P5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4.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P6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5.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P6~7(1)理想远大,热爱祖国。(2)追求真理,善于创新。(3)德才兼备,全面发展。(4)视野开阔,胸怀宽广。(5)知行统一,脚踏实地。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10~11 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科学内涵:(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灵魂,核心)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主题)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精髓)(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基础)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1.理想的涵义与特征?P14(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2)特征: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理想具有预见性。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
(目标性 现实可能性 超前性 阶级性 时代性 差异性 实践性)2.信念的涵义与特征?P16~17(1)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理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2)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
信念具有内涵、层次上的多样性
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3.理想信念的作用?P18~19 宏观:(1)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2)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3)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微观:(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2)引导大学生走什么路。(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4.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挑战P20~22(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5.马克思主义的特点P23~24(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2)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3)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P23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其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
7.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6(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1)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8.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P29~30 社会理想决定、制约着个人理想 社会理想又是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9.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P32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10.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34(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如何?)。11.如何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P35~37(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理想与现实的关系)(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主精神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P39 科学内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地位: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P41 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3.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P42(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4.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3(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5.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P44~46(1)经济全球化形式下要弘扬爱国主义。(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6.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维护祖国统一 P47~48(1)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7.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49~50(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2)团结统一。(3)爱好和平。(4)勤劳勇敢。(5)自强不息。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51 弘扬中国古代民族精神,更要弘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9.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P51~55
(一)时代精神的内涵: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地位: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为什么?(1)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2)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3)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二)如何弘扬时代精神:
(1)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稳定性)、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10.确立新的国家安全观P61(1)新的国家安全观包括:政治安全、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公共安全。
(2)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柱与核心。(3)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1.世界观与人生观P64 世界观: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1)世界观决定人生观。(2)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人的本质: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生目的涵义及作用P66
(一)涵义: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二)作用:(1)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2)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3.人生态度与人生观P67 人生态度: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影响人生态度的因素:认知 情感 意识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端正人生态度:认真 务实 乐观 进取 否定人生态度:拜金 享乐 个人主义 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 4.价值观与人生价值P69~70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么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
1、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目标价值
2、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关于价值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5.用科学高尚的的人生观指引人生P72~73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6.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P74~76
(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1)自我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2)社会价值: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
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标准: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3)关系:1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实现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二)人生价值的标准
(1)根本尺度: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基本尺度和普遍标准: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在社会主义社会,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是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三)人生价值的评价
(1)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2)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3)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4)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7.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P77 社会条件
个人条件
8.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79 走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9.如何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P81~82(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10.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P83 平等(前提)、诚信(保证)、宽容(必不可少的条件)、互助(必然要求)11.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和合作的关系P84~85 12.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P85~86(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2)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4)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13.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P87~88(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运动
(3)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P90~91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道德的起源:(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2)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
(二)道德的本质:(1)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2)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3)道德带有阶级属性。(4)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2.道德的功能与作用P91~92
(一)道德的功能:
(1)主要:认识功能(道德反映社会现实),调节功能(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时间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2)其他: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二)道德的社会作用
(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2)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3)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4)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5)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意义P94~95(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2)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3)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4.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P95~97(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矝。(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5.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P99~100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认,全盘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新性的转化工作。要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P101~106
(一)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为什么?(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二)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辨证统一。(2)社会注意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7.提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P108(1)体现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2)体现了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3)体现对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8.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P108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9.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P109(1)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 准则。(3)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4)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10.大学生与诚信道德P110
(1)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2)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3)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1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P111~116
(一)科学内涵: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的规范和表达。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2)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第五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1.法律的一般含义P119~120(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3)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综合以上三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P124~125(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3)从法律的社会作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3.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25~128
(一)规范作用:指引、预测、评价、强制、教育
(二)社会作用: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28~130(1)法律制定(立法)(2)法律遵守(守法)(3)法律执行(执法)(4)法律适用(司法)5.宪法的特征P130~131(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2)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6.宪法的作用P131(1)确认和规范国家权力
(2)确认国家制度
(3)确认和规范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7.宪法的基本原则P131(1)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8.我国的国家制度(国体、政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P133~134(1)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2)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即政权组织形式,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
表现国家意志的方法。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9.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P137~140
(一)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7)文化教育权。(8)特定主体权。
(二)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如夫妻有计划生育义务,父母有抚育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P141~150
(一)意义: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保障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二)特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体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体现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体现继承中国法制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体现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三)构成:层次-宪法(统帅)、法律(主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重要组成部分)
讼程序法
11.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P148(1)刑法的概念: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相当原则 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3)犯罪概述:
(一)犯罪构成:
(1)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2)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故意犯罪和犯罪过失)
(3)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盗窃的客体是财产权,对象是被盗的东西
(4)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二)排除犯罪的事由
(1)正当防卫:1 为了保护合法权益(目的条件)2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间条件)3 不能针对第三人防卫4 不能明显超过限度,造成重大损害(限度条件)(2)紧急避险
(三)故意犯罪形态:(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3)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
部门-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
(4)犯罪既遂
(四)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4.刑罚制度
(一)刑罚的体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2)附加邢(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适用于犯罪的外国趋逐出境)
(二)刑罚的裁量(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5.犯罪种类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
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六章 树立法治理念 维护法律权威 1.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意义P153
有利于促进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法律的内在精神
有利于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 2.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P154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执法为民(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文明执法
公平正义(根本价值要求):坚持立法公正和执法公正并重、坚持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3.如何正确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P157 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关系。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关系。
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服务大局与依法治国的关系。4.法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含义和特征P159 含义:是人们按照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
特征:法律至上
权力制约
人权保障
正当程序 5.正确理解法治思维方式P161
民主与法治的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权利与权力的关系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实体与程序的关系
6.培养法治思维方式的途径P164
学习法律知识
掌握法律方法
参与法律实践
7.维护法律权威的意义P166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法律外在强制力是树立法律权威的条件,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才是法律权威的基础。
树立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
树立法律权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树立法律权威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基础 8.如何保障法律的至上地位?P167 推进依法执政
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规范公正执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9.我们如何努力成为法律权威的坚定维护者?P168
树立法律信仰
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
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七章 遵守行为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1.维护公共秩序的意义P172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有序的公共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公众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73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81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P188 择业观: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创业观: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5.婚姻法P197 6.继承法P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