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12-80861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3 17:11: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班级:12公管姓名:陈安华学号:124010203

一.互联网

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互联网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

二.公共关系

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公共关系学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新兴专业,开设大专、本科至最高硕士的课程。关于公共关系的各种定义有很多,一般指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手段使自己与相关公众之间形成双向交流,使双方达到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管理活动。这个定义反映了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活动,也是一种管理职能。

三.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历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革新都被公共关系所利用, 并促进了公共关系的发展。十九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的报刊宣传运动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的发端时期。后来广播、电视等的发展都极大地影响着公共

关系的发展。论文参考网。随着技术的进步, 像手机、电视、互动电视、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了。众所周知,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由于其成本低廉,传播迅速,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今,公关的媒体已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当然,传统媒体依然具有可观的受众,绝对的公信力,但是传统媒体的受众,其公关传播的价值已经大大折扣。相反,互联网媒体的受众,则横跨各年龄层次,尤其以其中18岁--35岁人群具有极强传播性,通过互联网媒体所实现的传播,往往能够以四两而拨千斤。在互联网时代,公关媒体在选择及方式上,就必须做到深入思考,否则,将会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也必须承认,互联网媒体已经足以撼动传统媒体,超越之势已然明显,互联网时代的公关已经来临。

1.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影响力日益扩大,在互联网络世界进行公关宣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力,塑造公关传播主体良好的形象,实现企业利益,有效预防网络的公关危机,已经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话题。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关系实践,意义也在于此。

2.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企业出现了负面报道,公关从业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澄清基本事实,进行公关应对。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个负面报道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呈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公关人员的应对时间被极大地压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在互联网时代,公关人员面对的媒体日益增多,尤其需要随时追

踪新的技术、动态和关注点。例如一开始网民可能会在若干的门户聚集;后来网民的兴趣分散了,可能会在一些大型的论坛聚集;而现在的网民则可能出现在一些社区,比如51网、校内网,或者是一些更加新型的web2.0社区空间。而公关人员如果想要针对受众进行定向传播,就必须研究网络受众的行动规律,从而达成传播的规律。

4.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对公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往,传统媒体的记者的新闻来源比较有限,而现在他们往往会从网上很方便地找到企业的某个负面或者热点话题,接着开始深度报道。网络编辑则会将传统媒体记者的深度报道在网络上进一步转载,使事态不断升级,进而影响到更多地域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这样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轨迹就很清晰了:a、传统媒体从网络新闻、论坛或是其他地方寻找相关负面信息然后开始报道;b、网络媒体跟进报道;c、传统媒体根据网络最新报道及时跟进,循环往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后危机会明显扩大。此外,公关从业人员需要协调的各方力量趋于多元与复杂,要应对的舆论压力也会很大。现在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发到论坛上,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另外,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也会就某个厂商的负面话题建专题网站,然后将专题链接在记者群中扩散,引起舆论热点。这就给公关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公关人员处理相关事件时,需要很小心谨慎地应对。

5.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公关人员必须随时予以关注,否则很快将被时代淘汰。正如时代不能同情一个不会电脑打字、不会在手机内书写短信的老年人一样,互联网时代也不会原谅一个对google trend、最热门的在线游戏毫无所知的公关人员。

6.互联网把企业的公关活动带到了一个虚拟的平台上,在这个平台上,企业的公关行为不再受时间或地域的局限。传统的报纸或杂志需要每天或每月才发行一次,因此企业的新闻发布也要遵循媒体的发行规律,而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全天24小时随时公布企业新闻。以前你去走访一个每周四出版的商业刊物的记者时,你知道他在周四之前不可能刊印企业的新闻,现在的情况是,也许你返回办公室之前,你的新闻已在网上曝光。传统的媒体会受到媒体发行区域的局限,而INTERNET的媒体不会,全世界连接到INTERNET的用户都可能通过访问该网络媒体得到企业的信息。

7.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使得企业与客户、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企业可通过网上公关活动的开展,与受众进行实时的互动交流,向受众传递企业的信息,收集用户对企业的评价与反馈,而这一切不再需要繁杂的市场程序和众多的人力资源,通过互联网的运用即可轻松实现。互联网为企业公关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公关渠道与形式,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同时,由于互联网的运用,带来了即时性、娱乐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适当运用都将大大增强企业公关的效果。

8.网络公关更加人性化,受众的目的性更强。依赖传统的媒体,总是会造成过于单向的传播信息,受众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而网络的平台,向受众提供了主动选择和接受信息的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更是大众的媒体,而不是“媒体机构”的媒体,在这里,受众与信息传播者有着同样的地位,因此,受众对于企业公关信息的选择与公关活动的参与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第二篇: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姓名:向自华 学号:124010242 关键词:公共关系;网络公关;互联网与公共关系

一、公共关系

1、含义

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是指某一组织为改善与社会公众的关系,简称公关。促进公众对组织的认识,理解及支持,达到树立良好组织形象、促进商品销售的目的的一系列公共活动。它本意是社会组织、集体或个人必须与其周围的各种内部、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它是一种状态,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都处于某种公共关系状态之中。它又是一种活动,当一个工商企业或个人有意识地、自觉地采取措施去改善和维持自己的公共关系状态时,就是在从事公共关系活动。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2、网络公关

公关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社会公众对网络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对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公共事件的评价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网络已经成为消费者对某一品牌或商品影响、评价的第一来源,而且网络上信息传播迅速,短时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网络日益成为企业日常公关活动的主阵地。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企业品牌。网络宣传成本相对较低,且针对性强效率高,网络宣传作用日益扩大,对于企业口碑的形成也有重要推动作用。网络公关公司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大多也是在最近几年纷纷涌现,但是不得不说的是由于市场扩展过快,网络公关公司特别是国内的网络公关行业就显得有一些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二、互联网发展使公共关系面临挑战

传统的公关传播手段,局限于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媒体参观工厂或研发中心,组织高层专访、维护日常媒体关系等,手法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公关面临以下新的挑战:

⒈需要更快速的反应

在传统媒体条件下,企业出现了负面报道,公关从业人员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澄清基本事实,进行公关应对。而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个负面报道会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呈现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从而使得公关人员的应对时间被极大地压缩,带来了极大的挑战。⒉需要更全面的反应

在互联网时代,公关人员面对的媒体日益增多,尤其需要随时追踪新的技术、动态和关注点。例如一开始网民可能会在若干的门户聚集;后来网民的兴趣分散了,可能会在一些大型的论坛聚集;而现在的网民则可能出现在一些社区,比如51网、校内网,或者是一些更加新型的web2.0社区空间。而公关人员如果想要针对受众进行定向传播,就必须研究网络受众的行动规律,从而达成传播的规律。

⒊需要应对更复杂的局面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对公关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以往,传统媒体的记者的新闻来源比较有限,而现在他们往往会从网上很方便地找到企业的某个负面或者热点话题,接着开始深度报道。网络编辑则会将传统媒体记者的深度报道在网络上进一步转载,使事态不断升级,进而影响到更多地域的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关注。这样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互动轨迹就很清晰了:a、传统媒体从网络新闻、论坛或是其他地方寻找相关负面信息然后开始报道;b、网络媒体跟进报道;c、传统媒体根据网络最新报道及时跟进,循环往复。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后危机会明显扩大。

此外,公关从业人员需要协调的各方力量趋于多元与复杂,要应对的舆论压力也会很大。现在消费者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发到论坛上,消费者的利益需要得到尊重和满足。另外,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也会就某个厂商的负面话题建专题网站,然后将专题链接在记者群中扩散,引起舆论热点。这就给公关人员带来新的挑战。公关人员处理相关事件时,需要很小心谨慎地应对。⒋需要随时关注新技术和新应用

在互联网时代,新技术和新应用层出不穷。公关人员必须随时予以关注,否则很快将被时代淘汰。正如时代不能同情一个不会电脑打字、不会在手机内书写 2

短信的老年人一样,互联网时代也不会原谅一个对google trend、最热门的在线游戏毫无所知的公关人员。

三、互联网使公共关系发生变化

变化之一:受众面无远弗届,利益相关方陡然增多

在纸媒时代,传播边界限于报纸发行、电视信号覆盖的区域,传播平台本身的影响力成为公关传播关键要素,而传播受众限于与组织密切相关的这些利益相关方,包括用户、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等。比如,某一品牌的啤酒,在其所销售的区域出了问题,负面影响可能仅仅是当地。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效率提升,好事不出门,坏事可能一传就是十万里了。甚至一些根本没有喝过这个牌子啤酒的外地人,也可能发表相关言论。如果想要做好公关,那就必须正视这些新受众的诉求了。

变化之二:自由平等成为新型公共关系的基础原则

专家、领导、教授、官员这些昔日的权威,在新的互联网语境下,往往成为砖家、灵道、叫兽、棺猿,公信力的消失,不仅因为大家看惯了各类谎言被戳破,而且互联网本身架构的去中心化,人人皆可发声的固有特质,使得过去高高在上式的公关,根本无法持续。每个个人和组织,变成了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每一个节点在理论上是平等和自由的。对于以往的意见领袖和现代所谓的“大V”,皇帝批奏章的感觉只是假象。一旦“摊上事儿”了,结果比一个普通的公众处境更为尴尬。“八点二十发”、“三年自然灾害根本没死那么多人”、“刘翔假摔疑团”“塑化剂**”等一系列公关事件,都意味着,做品牌公关,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没有自由平等的意识,必然会撞上民意的冰山。变化之三:真正走向双向沟通,与公众互动成为必修课

在传统媒体占据舆论制高点的年代,公关传播中的所谓双向沟通,仅仅是一种理论上表达。而在社交网络方兴未艾的今天,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成为公关的真正必修课。那种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传播,越来越没有市场,越来越少人关注。

变化之四:有创意的传播与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品牌公关的核心

互联网使得无论信息的发布还是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使得人们对某一事物的关注度不断被稀释,信息传播渠道空前碎片化,无价值或雷同 3 的信息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使得企业要赢得公众关注,变得更加困难,而公众关注迁移的成本也越来越低,于是在公关传播中,创意成为关键之关键,而唯有不断通过有价值的内容与受众互动,才可能令建立受众的持续关注,从而转化为顾客的粘度。,因此具有原创精神富于创意的内容营销,成为互联网时代品牌公关制胜的核心。

变化之五:价值观的共鸣超越对产品本身的关注

在短缺经济年代,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购买到相关的产品;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多数消费品严重过剩,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日趋严重,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关注重点逐渐从产品的功能利益向情感利益以及自我表达利益转移。此外,互联网生态中,消费者的话语权不断增加,受众更多因观点立场的相近而形成不同的社群。因此成功的公关沟通,不仅有对产品功能层面的介绍,更应当着重与受众在价值观精神层面的沟通交流,寻求共鸣。变化之六:真实比完美更安全,品牌人格化趋势明显

鉴于互联网具有跨地域时空、存储空间无限扩展、人人皆可发声等特点,公关如果再像以往通过精心包装,将品牌打造成近乎完美形象的努力,不仅徒劳,甚至有害。人们更愿意看到一个真实有感性乃至有缺陷的品牌形象,而非一个看似完美实质却缺乏个性模糊不清的品牌包装。而基于互联网平等自由开放的特性,鲜明的品牌个性成为受众快速识别认知品牌的重要因素。变化之七:危机隐患防不胜防,与其扎紧篱笆,不如敞开大门

电视、报纸本身不具有存储功能,但互联网仿佛一个无限大的档案库,注册容易,销毁很难。一个品牌的所作所为,成败兴衰,必然会在互联网上留下清晰的印迹。而这个品牌印迹好像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参与编辑的词条,各种不确定但却与品牌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利益相关方处于不同的目的,都可以对这个品牌公众形象造成影响。红十字会因为郭美美的炫富而声名狼藉,真功夫因为家族内斗而阻断了上市的步伐,格力被内部员工指责为血汗工厂,中石化被招标公司的指控搞得鸡毛鸭血,农夫山泉遭遇了京华时报连篇累牍的攻击,华润集团的董事长被媒体记者个人举报。而这一切公众事件的主战场渐渐转向了网络,危机的爆发几乎防不胜防。这不仅让品牌在公关中要更加谨言慎行,更重要的是,那种通过负面信息防火墙还维护自身“无瑕疵”形象的幻想已然幻灭。发帖的成本越来越 4

低,而删帖的成本确越来越高。互联网媒体没有了把关人,删帖还不知道找谁去。与其扎紧篱笆,不如敞开大门,自我价值的修炼,品牌运营的透明,是赢回公众信任的必由路径。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对称的时期。只有创新的思维,才成让公关适应新的环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变化之中,仍然存在不变的因素。那就是基本的人性。公关说到底是基于人性的攻心之法。它的使命就是通过沟通加深认知,改变人们的态度与行动。

四、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深刻影响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作为一个组织如果不通过网络传播信息,你就影响不了观众,解决不了问题,改变不了环境,塑造不了形象。

(1)互联网的互动传播改善着公关环境

从一个组织的角度分析,组织的公共关系环境是指与组织有互动关系的各类公众。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组织的公共关系活动是通过传统媒体信心传播的。尽管这种传播形式能够影响到公众对组织的认识和认同,但其传播速度与量度是受到严格限制的。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更影响到了组织的公共关系环境。其表现形式为:

①组织可以及时将信息传达给观众

组织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包括新闻传播、事件传播、活动即时性传播、论坛、现场解答、危机事件的处理等。由组织主持的信息传播,均是正向的、有利于组织的信息。通过这种最直接、最便利、最经济的途径,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到组织的信息,免去了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寻找和等待时间,以及对组织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的看法。当社会组织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时,实际上是在影响公众。因为任何信息都带有特定的观点和态度。

②公众可以直接将信息传递给组织

通过互联网接纳公众的信息,可通过建立信息通道和网上调查来完成。建立网上信息通道是指通过网上发留言、经理信箱、博客论坛、电子邮件等各种形式进行。只要能建立的公众信息回馈通道均可利用。

③双向互动可以使公众直接与组织对话

在所有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中,只有人际沟通可以是双向互动的。但这种双向互动仅限于私人之间的沟通范围。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互联,是一种相互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可以保证时时、事事的双向沟通,及时解答公众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征求公众意见的事宜,可以与公众进行即时性的沟通。这种方便、快捷、双向的沟通方式只有互联网时代能够得到实现。且随着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加速,这种形式会越来越受到组织的依赖和公众的青睐。

(2)互联网帮助企业树立个性形象

任何组织和企业都希望自己在市场中和社会环境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表现,即个性形象。但把自己与他人区别开来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作为自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与生俱来和后天环境熏陶相形而成的。然而,组织和企业的个性尽管有与生俱来的成分,如老板的风格,历史的积淀,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组织与企业更多的个性形象与行为还需要进行策划和传播,以达到影响公众对组织的认识和选择的目的。

从传统的角度上看,企业树立自己个性形象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购买广告进行传播。但是,这种方式在网络经济时代却成效有限。

在网络经济的发展中,公共关系与网络经济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公共关系借助于网络手段,开展有效的公关活动;网络运行吸纳公共关系的思想来把握方向、知道行为。这说明,互联网赋予了公共关系实务以新的内容,为公共关系运行搭建舞台;公共关系可以为网络公司重塑互联网的形象,为网络公司通过网络而塑造企业或组织的形象而选择方略。

任何社会公众通过网络都能很客观的了解企业,社会公众不仅可以从企业网站上直接掌握企业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网友评论、博客等了解关于企业的舆论和外界评价,从而筛选自己喜欢的企业和品牌。

第三篇: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据中国国家商务部信息化司司长李冀奇在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论坛上透露,截止到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用户总数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大30.2%,博客人数达到4700万。在校大学生上网的比例达100%,平均上网长3小时以上,男生多余女生。调查时显示,57.5%的大学生正在玩游戏等等。

一般来说,网络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它包括公用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阿。本文所提到的网络侧重于目前最为流行的互联网。互联网(Internet),是指集通讯、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于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它能使每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子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它以“资源共享,信息自由”为主要特征。网络具有交互性、即时性、全球性、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等特点。网络的虚拟环境使其既似现实环境,又非现实环境,其对人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带来巨大改变,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不例外。它即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有害的一面:

(1)交往的自由与虚拟世界的失落。

许多学生在互联网世界所营造的虚拟空间里,可以找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角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网络上却可以得到虚拟的满足,于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长此下去,会产生情绪倦怠,网瘾成性,性格扭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也影响了自身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这种网络交流的随意性、隐匿性使大学生缺乏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互动,并且人格与交往情境双重分裂的环境和氛围,容易使大学生放任自己不再关心现实世界,而患上“网络疏离症”。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其承担起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2)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共享性”与“信息污染”。

互联网信息的“广容性”(是指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容量不受限制)、“共享性”,为大学生的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但是,其信息的庞杂上,易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展现在大学生眼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还不足以抵御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他们在各种信息的直接辐射下,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的“污染”对象。

(3)互联网内的特性与道德责任感的弱化

网络的隐匿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法制观念淡漠。互联网的这种隐蔽性,使得在网络这个电子真空中存在着道德和法律的真空。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1.5%的人曾经获取他人的邮件,6.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8.4%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28.6%的人曾经获取机密和他人的私人信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这些不道德行为既是他们道德责任感弱化的表现,久而久之,又会导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水平的下降和社会责任感的弱化

有利的一面:

(1)网络为高校德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丰富了德育教育工作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所掌握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且内容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互联网高容的信息环境能使教育者摆脱这种困境。互联网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它将世界优秀的文化遗产、领先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时事报导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囊括其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可以使人们方便快捷和无限制地查寻、搜集、积累所需信息。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宝库,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工作对象能在同一时刻不同的地点进行“面对面”的工作,这就完全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局限性,形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从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优势。

(2)充分利用网络,为我所有。充分利用网络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力,为我们提供学习、生活和娱乐资源。一是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的传播具有实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大学生可以同时和多个教育者或教育信息保持快速互动,从而提高思想互动的频率,提高教育效果;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性、可储存性等延时性特点,可延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互动的时间,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二是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有利于学生搜寻更多更全的信息资源,提供了求知学习的广阔校园,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学到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所有课程、修满学分、获得学位。三是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同样,又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阅览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3)互联网上不但信息量多,而且传播速度很快,更新也十分频繁,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感受网络快速生活节奏的同时,也很容易沉迷其中,最终影响学业和心理健康。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自由、开放、无序管理,让黄色内容在网上大行其道,致使部分大学生受到这些色情信息的影响。为了寻找感官上的刺激,个别大学生整天泡吧,有些甚至开始沉湎谈恋爱、偷吃“禁果”,造成贻害无穷的后果,影响前途。另一方面,网上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使得部分在学生流连忘返,毫无节制地浪费时间和精力,甚至通宵达旦地上网,以致荒废学业;有的高职大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精神倦怠。有的学生参与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上邀游,乐此不疲,终日沉溺于网络世界,情迷意乱,从而脱离班集体和宿舍同学,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孤僻、冷漠、情感缺乏等症状,引起心理的失常、人格的异化。在笔者对本校上网学生的调查显示,有54.8%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会或多或少与现实中人际关系产生冲突,其中有19.8%的学生认为会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失意者往往通过网络寻求理解,寻找归属感和成就感。他们将更多的感情投诸于“虚幻世界”,从而导致情感失衡,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时代的到来,已经给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契机与挑战。只要我们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更好的结合起来,就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不断优化高校德育管理的软环境,开创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总体而言利大于弊,应该让互联网在大学生中广泛推广并不断改进,让大学生有更大的受益!

第四篇: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计算机互联网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也极其迅猛。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国内上网用户人数已经超过2000万,其中,85%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是高学历未婚男性青少年。如此众多的青少年上网都看些什么呢?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青少年上网,是有益还是无益呢?就此,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有关负责人为记者进行了分析。

记者:国内目前青少年上网是一种什么状况?

负责人:今年4月,中国社科院的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长沙五城市青少年运用互联网状况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青少年上网的用户中,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用户比例越高。高中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生占小学生的25.8%。在用户总体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高,为42%,其次是小学生和高中生。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

调查报告还显示,近80%的青少年用户从1999年开始使用互联网。上网比例最高的是家里(58%),其次是在网吧(20.45%)和父母或他人的办公室(15%)。青少年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212分钟。青少年经常使用的门户网站为新浪、搜狐、163.COM。青少年用户上网,60.3%的时间用于大陆中文网站,25.2%的时间用于海外中文网站,14.5%的时间用于外文网站。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的父母占8.4%,大多数父母控制子女上网时间。

从调查情况看,青少年用户上网目的分为实用目的、娱乐目的、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寻求。超过50%的使用率的功能有网络游戏(62%)和聊天室(54.5%),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48.6%)。约50%的青少年用户有保持电子邮件联系的朋友;25.2%的青少年用户在聊天室或BBS上经常发言;37.6%的青少年用户使用ICQ与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联系。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的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

记者: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了解外面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都有哪些影响呢?

负责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互联网为青少年提供了求知和学习的广阔校园。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学校中上课,目前已成为国外大、中学校的一种新颖的教育模式。据统计,到2000年7月为止,我国已有近1000家大中小学校进行了域名注册,其中有不少建立了完整的学校站点。青少年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了解学校的情况,而且还可以直接学习课程,和学校的老师进行直接交流,解答疑难、获取知识。诸多的网上学校的陆续建立,为青少年的求知和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广阔的空间。

第二,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这么多的兴趣点,互联网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互联网正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第三,互联网有助于青少年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美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计算机技能作为未来成功青年所必须掌握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在互联网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涉及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的各类信息,对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的青少年来说,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之不完的知识宝库。

第四,互联网有助于拓宽青少年的思路和视野,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度,开发青少年内在的潜能。由于互联网的包容性,使上网的青少年处于和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在思考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锻炼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自己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网络的互动性使青少年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或者是BBS等方式广交朋友,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观点见解;而网络的无边无际也会极大的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潜质和潜能能有效地开发出来。

记者:以上4点都是互联网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那么,互联网对青少年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负责人: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逐渐接触和深入网络空间,负面影响日趋凸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二,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制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三,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到两点,一是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另一方面就是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

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记者:针对上述负面影响,我们有什么好的对策呢?

负责人: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二、加大力度,逐步实现现有青少年组织和权益保护机构的网络化。

三、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五、大力培养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

六、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七、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总体而言,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今年5月3日,胡锦涛同志在视察北京市和平街街道青年文明社区时指出:“现在,互联网迅速发展,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愈来愈多的青少年和互联网交上了朋友,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同时也加重了我们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五篇: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面对不可阻挡的青少年上网热潮,如何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互联网络带给我们巨大的影响,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没有理由因噎废食,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影响 网络为人类带来无限生机和动力,展示出一方美好的乐园。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从每年倍增的上网人数可见一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与青少年的个性相适应。上网有瘾,这早已成定论,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网消得人憔悴”。那么,网络的神奇力量究竟是什么?它对青少年的影响到底怎样?我们如何采取措施克服其不利的影响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了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无论是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人类进步提供了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为社会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正在成长发育的青少年而言,这些影响更加严重。1.在认知方面大量的网上信息常常使得青少年应接不暇。他们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诱导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排斥“想”,因而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维方式会有一定的影响。使之思维有广度而缺乏深度,想象过于虚幻与生活背离。2.在人格方面五彩缤纷的网络信息无时空感和压抑感,容易使人产生亲密感。而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事物都无法具备的。特别是现在的青少年物质生活富裕,希望展现自我。他们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但自我监控能力又不强。在学习、工作的重压之下,为了宣泄、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互联网成为其沉醉的场所,有的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沉溺其中而欲罢不能,造成心理错位或行动失调。3.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报道指出,由于计算机作业面高度欠佳,显示器的高度、角度不合理及缺乏合理的支撑,加之不合格或不合理的网络用品充斥市场,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危害。同时,长时间面对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生理机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等等。据有关专家介绍,长时间坐在计算机前的青少年中,30%患有缺铁性贫血、近视,脊椎及身体其它部位的疾患也明显偏高。4.民族意识的弱化互联网的使用跨越了时空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地球村村民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在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生存。另一方面,与这种“一体化”意识相伴的却是种族意识的弱化、民族认同感减弱、民族身份逐步模糊,特别是网上国外的信息占据了绝大部分,它们的观点和世界观会对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面对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毋庸质疑,这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协作。为此,要坚持宏观导向和微观监管并举、宣传教育和技术监控并举、德治和法治并举、网上交流与网下社会实践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互联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为此在正面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的同时要把互联网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低水平,普及互联网教育,尤其是在学校普及是当务之急。

一、是建立校园网,在网上实现同步教学、答疑解析,并且配合网下的定期面授。

二、是建立青少年自己的网站。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不仅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空间,而且还对他们实践所学的知识提供机会。

三、是以技术手段控制青少年接触网上不健康的内容,设立网站安全规则,将青少年保护在不良影响之外。

四、是加强立法。息产业部近日出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含网吧)向未成年人开放的时间限于国家法定节假日的每日8时至21时;不得在限定的时间外向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开放,不允许无监护人陪伴的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其营业场所;违反规定将被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但无论是从立法的层次还是立法的内容来看,还远远达不到保护的目的。建议将立法层次提高到国务院法规甚至人大立法的高度,并从各个方面规范网络行为,以起到全面保护青少年免受不健康网页影响的目的。互联网络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肯定有其消极的、负面的。但是,互联网络毕竟代表了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参考文献】[1]《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 彭文波 徐陶 [2]《网络传播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建议》游敏[3]《青少年网络情节的心理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刘志华2003,[4]《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新华文摘.朱美燕,朱凌云.2003[5]《网络心理教育刍议》中国教育学刊.崔景贵2001

互联网对公共关系的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