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精选)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12-101807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1 11:06: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精选)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周吉平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书中流淌的思想,那细致入微的点点滴滴教育经验和养成教育的妙招,着实让人感到身为教师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真是任重而道远啊。如果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最重要阶段能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会用研究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那么他们一定能够事半功倍,更快速地走向成功。

书中写到“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型的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地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新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能促人进步,诱人发展,然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却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艰难地过程。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思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教育领域的“教书”“育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我认为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性,要重视过程的循序渐进性,还要坚持过程的长期性。

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有一个感受: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做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以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

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

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从育人方面来看,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

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

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许多问题不用说教。

老师在学生面前灰尘满面,抠鼻孔,掏耳朵,搔头皮,随意乱扔垃圾等,都会给

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如果“不拘小节”,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楷模,那么,他的形象就难以在同学心目中立起来,学生带着诸多的心里困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则不易养成。在注重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

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细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和眼神,都

是复杂内可能及时制止一场纠纷,会避免一次可能的伤害事故,会阻止一次因年

幼无知而误入歧途的人生悲剧。

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

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例:刚入学时就

要求学生书写认真,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书写的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升级与

年龄的增长,要求学生做作业认真仔细,形成做事严谨的良好习惯。要看到学生

身上一天一天的进步。进行鼓励。不要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逐渐又

培养学生的良好思考习惯。不要一遇难题就溜之大吉。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循

序渐进中形成的。当然,学生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包括学习习惯,还包括很多

其他方面的习惯,都是这样,慢慢培养。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密切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这样必有成效。

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

不了,也便成了习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历练成习,不仅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不可缺少的通道。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

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

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的习惯一旦养

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第二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养成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感

丰顺县汤坑镇第三小学 郑琳近期读了被誉为“用脚做学问”的人,教育专家,著名学者林格先生代表作《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收获颇丰。书中一开篇就提到:“教育要抓根本,这个根本就是习惯。它既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又是一切教育的终点。任何一种教育,都不能回避习惯,其培养的目标、成果,归根结底都与习惯紧密相关。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养成教育。”短短几句话就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此书为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为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支起了明灯。

众所周知,任何一位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或所教的学生全面发展,出类拔萃,有良好的习惯。但有时候却差强人意,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不得法,遇到问题茫然无措,处理问题时容易出现矫枉过正,无法长期坚持正确引导等情况。林格先生认为,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凭借自己的意志努力,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习惯成自然”。显然,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造就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然而,任何习惯又能成为“自然”。可见,习惯这东西就是一把双刃剑,好习惯能益终身,坏习惯则误一生。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呢?

我认为,首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能力,找准培养方法和方向。书中介绍的突破法,行为契约法,层次目标法,正、负强化法,体验法和家庭会议法等培养方略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要坚决摈弃所谓的“经验主义”。与此同时,时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在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因为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只有

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能实现转化的目的。其次,加强自我修养,凡事率先垂范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小孩子的眼睛也是雪亮的,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第三,努力协调一致的教育策略和途径,营造良好习惯的社会氛围。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内部要一致,家庭内部要一致,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要一致。只有各种教育策略和途径协调一致,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为社会营造良好习惯的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给我讲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夫妻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儿子,他们对儿子宠爱到捧在掌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程度,不让他做任何事情,连用餐都是喂着吃。有一天,老两口要出远门,他们特意做了一个大烙饼套在儿子的颈部,叮嘱儿子这几天吃烙饼充饥。几天后,老两口办完事回来发现靠儿子嘴边的一小块烙饼被咬掉之外,其它的都完好无损,儿子却饿死了。由于老两口对儿子过分宠爱和教育的缺失,儿子连吃的本能都丧失了,故事的结局虽然可悲,但它还只是一个人的离去,一个家庭的破碎,比这个影响更深远还有一个在书中读到的关于诚信教育的问题。

《真正的高度》这个小故事里售票小姐所说的话其实折射了现实生活不少人的心态,贪图小便宜、窃取公共资源也大有人在,其实这是很危险的!能像孩子父亲一样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不说瞎话,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对个人形象的维护,也是对诚信精神内核的维护,更是一次非常好的身教行为。父亲的行为无疑是可敬的!其实我们小时候读的《诚实的孩子》一课里列宁主动承认打碎姑妈家的花瓶也是一个诚实诚信的例证。

书中还说了美国安然公司总裁肯尼的故事。当我读到年轻的肯尼用死驴作奖品搞幸运抽奖赚了898美元时,很自然地钦佩起他的经济

头脑;再读到肯尼后来成为安然公司总裁,我想以他的经济头脑这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接着发现他的公司由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经济账务丑闻而轰然倒闭时我才如梦初醒。原来在现代社会,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追求公正、不偏不倚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肯尼从小男孩到公司总裁一路走来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追逐金钱,最后以道德失败告终,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正如书中所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人格支柱。一个人失去诚信,既伤害别人,也是对自己的发展不负责任;一个民族失去诚信,等于是为未来的发展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可喜的是,总书记在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治国理政重要结论,是建设诚信国家、诚信民族的最强音。我们有何理由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的工作做起进而推动全民诚信乃至全方位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果说坚持读一本好书是良好习惯之一的话,我将继续发扬这个良好习惯。因为书中还有很多好内容未来得及细细咀嚼。以后力争把他山之“石”进行内化并学以致用,为孩子们养成良好习惯,奠基美好人生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第三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抓好学习习惯培养

去年因为生孩子,所以接了初一年级13和14班,现在接手快一年了,觉得好习惯的培养,从小抓起最容易。于是我就在学校图书室寻找关于习惯培养方面的书籍。有幸的找到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这本书是我国第一本养成教育系统著作,科学,严谨,新颖,实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这本书第一章就介绍了养成教育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我觉得很适合我,于是我就细细品读了第一、二章的内容----什么是习惯?使我对习惯有了更深的了解。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能决定人的命运。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指出:“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其实是说习惯是一种省时省力的自然动作,是不假思索就自觉地、经常地、反复去做了。比如每天要刷牙、洗脸等。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习惯的特征:1.简单。天下大事必成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习惯并不深奥,常常很简单。比如按时作息、遵守规则等等,其实都是做起来一点都不难的事情,难是难在坚持。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并且把最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了,就是不简单。2.自然。自然就是不假思索、不用思想去控制的行为,这是习惯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做一件事情还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表明习惯并未真正养成。比如每天晨练30分钟,孩子要是在父母的提醒下才去,只能算是一种行为,而非习惯;孩子要是想都没想,自动地去锻炼,一天不锻炼就感到别扭,觉得浑身不舒服,这就叫养成习惯了。3.后天性。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习惯是很自然、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而养成同一种习惯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会因个体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差异。4.可变。习惯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一般形成后就很难改变,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即使是已经形成的很牢固的不良习惯,只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训练和影响,也能发生改变。当然,这需要极强的意志力和自信心来克服惯性的作用力。5.情境性。习惯是在相同情境下出现的相同反应。养成某种习惯的人,一旦到了特定的场合,习惯就会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只在学校爱劳动,在家里就懒了,就是受到情境的制约。

习惯的分类:1.按习惯的价值分,良好(积极的)习惯和不良(消极的)习惯。凡是对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起积极作用,适应人的正常需要,且对人具有正向价值的一类习惯就是良好的习惯或积极的习惯。2.按习惯的层面分,社会性习惯和个(个体)性习惯。社会性习惯多是强调与他人发生联系的习惯,通常体现为适应公共生活领域的习惯。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等。个体习惯则是社会个体所独有的习惯。如有人习惯早睡早起,有人习惯晚睡晚起;有人习惯早上锻炼,有人习惯晚上锻炼等。3.按习惯的水平分,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动作性习惯主要是一些自动化了的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比较简单,形成的时间较短,容易训练。如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脸等。智慧性习惯比较复杂,层次更高,需要较长时期的训练才能形成,这类习惯主要涉及的是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倾向方面的内容。比如做事有计划、凡事三思而后行、实事求是、质疑等。4.按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分,一般性习惯和特殊性习惯。一般性习惯与人的一般能力要求相一致,如善于观察事物、勤于思考等。特殊性习惯与特殊技能和能力要求相适应,如建筑师、艺术家等职业所需要的利用表象构图的习惯等。5.按不同的活动领域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工作习惯、交往习惯。这是按照人们日常活动的主要领域来分的,还可以进行细分。比如学习习惯中可分出预习习惯、复习习惯、作业习惯,等等。6.按出现的时间分,传统性习惯与时代性(现实性)习惯。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习惯可以看成传统性习惯,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新习惯就是时代性习惯。

读后使我深深思考,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损失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

第四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美德有两类——理智的和道德的,理智的美德由教学产生和发展,道德的美德由习惯而体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爱因斯坦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诚如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先生所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几天,我细细品读了《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书中详细解释了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通过阐述养成教育的特点、关键期、方法、途径,并生动地以连续剧式的小故事串联起来,介绍了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和操作。读了这本书,不管是为人父母、还是作为一名班主任,都让我受益良多。良好的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养成教育,其实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却是“管一辈子的教育”。习惯养成之后看上去“自然”,但是养成的过程却并非如此,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的教育艺术。

书中介绍了实施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一是通过养成良好习惯,解放学生的大脑,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提高学习成绩;二是健全人格,以便学生学会做人,健全心理,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这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两大任务。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能够明显感受到学习成绩好、全方面发展的学生,一定是学习、生活习惯都好的学生。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孩子: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词:“聪明!”但是他们聪明却不优秀,甚至很糟糕!他们经常忘带作业;他们不讲卫生;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教导置若罔闻;他们懒惰、拖拉、毫无上进心……是什么原因导致一颗优良的种子却不能开出绚烂的花朵?答案很简单:习惯不好,读后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正是一些不良习惯,影响并导致了孩子们之间的差异,让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也因此而埋没。因此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诚信、遵守规则、责任、计划周密、有条理、合作、爱心、追求效率、学用结合、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乐观自信、顽强毅力、追求成功等十四项好习惯。

培养习惯的方法中有提到这样的一条: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是的,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才是实现转化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也可以坚持这样去做:一是训练必须持之以恒,“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二是训练必须严而又严。只经过痛苦的磨练,才能养成好习惯;三是训练必须要求具体。这样学生才容易掌握要领;四是训练必须纪律制约与自我要求想结合,只有把内部的意志力与外部的强制力结合起来,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保障。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为学生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基,让我们谨记: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第五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本书是由教育专家、著名青年学者林格撰写的一本有关养成教育的专著,主要包括养成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养成教育的14项内容及操作两部分,重点介绍学习习惯与学习个性的养成。看后总体感觉:实用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书中许多经典语句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说:“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都看得见,他自己看不见;你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养成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人格化高于技能化;孩子懂道理,经常不是听会的,而是看会的;父母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给孩子影响更为深刻,因为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的影响,而不抽象的说教;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训子千便不如培养一个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而农村学校的学生许多不良习惯就是在家庭中在父母身上学到的,这些不良习惯对其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而怎样改掉这些坏毛病是老师头疼的问题,因为老师们知道,要想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还必须要改变其家长的不良习惯。读了这本书,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给了我许多教育上的启示。

再比如说“怎样矫正不良习惯”一节通过引用乌申斯基的话:“神经体不仅可以有天赋的反射,而且在活动的影响下也有掌握新的反射的能力。”告诉我们经过教育,经过培养,人是可以形成新的习惯、新的反射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训练来矫正孩子们的不良习惯,我对改

变农村中小学生的不良习惯树立了信心,并通过实施体会到习惯的养成其实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帮助他们改正坏习惯,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它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一生。

我相信,有这样一本好书,它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会激励我们更加懂得我们教育人生的价值,认真阅读,一定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