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教育心理学试题第三部分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12-414289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7 09:46: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试题第三部分

1.学生害怕在社会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这种心理症状是一种:()

A.抑郁症B.恐怖症C.焦虑症D.强迫症

2.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用心理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过程,叫做:()

A.心理评估B.心理诊断C.心理辅导D.心理测验

3.课堂上人际关系出现双方相互亲近,认知协调,情感和谐,行动一致。这是一种:()

A.吸引的人际关系

C.沟通的人际关系B.合作的人际关系D.平等的人际关系

5.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叫做:()

A.教学测量B.教学测验C.教学评估D.教学检查

6.当教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哪一阶段特征?()

A.关注发展阶段 B.关注学生阶段 C.关注情境阶段 D.关注生存阶段

10.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那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11.奥斯本提出了()

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

D.头脑风暴法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12.教师在教学过程,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力 D.教学监控能力

第二篇: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学”:

1、提示学习结果的性质

2、对学习结果进行分类

3、阐明学习过程

4、阐明有效学习的条件

“教”: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研究

3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包括:

1、学习者的心理

2、学习心理及其应用

3、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4新教师常见的错误观念: ① 教学只是传递知识的过程

② 主修某门学科就能提供这门学科所需的全部知识。③ 学会教学只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5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2~3);胜任水平(3~4);熟练水平(5年左右);专家水平6专家教师和新手教师的差异:

① 专业知识方面,在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运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 ② 问题解决方面,在其专长的领域内,专家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更多工作 ③ 洞察力方面,专家比新手更有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差异体现在:课时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过程;课后教学评价 7教学专长: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重要人物及事件:(柏林纳),他提出了教学专长、教学能力和教学结果的作用模式

1、教师专长(教学法知识):知识专长;管理专长;教授专长;诊断专长

2、教师能力(教师行为):讲解;管理;教学;诊断

3、教师结果(学生结果):认知方面;学生成绩的提高;情感方面;社会方面 8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

① 个人因素:自我评价;师德状况;人际关系;认知能力(关键因素);职业发展;动机水平

② 情境因素: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或部门;课堂 ③ 系统过程:教研活动;反思训练

9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过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刻意训练的主要形式:

① 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② 微型教学(微格教学)③ 教学决策训练 ④ 教学反思 ⑤ 行动研究

微型教学:又称微格教学 它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实践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把教学过程摄制称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研究人的认识发展,主要解决人的智慧是运用何种机制,经历什么过程,怎么样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关于儿童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3认知发展: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从低级向高级发展。① 图示:图示是指儿童对环境适应的认知结构

② 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 ③ 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示来适应新刺激物的过程 ④平衡:平衡时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皮亚杰认为人的发展依次经历如下四个主要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

① 仅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并构筑感知动作图式 ②认知上的两大成就——客体永久性及表象思维(2-7岁)前运算阶段:

① 运用符号表征客观物体

② 不能理解守恒,思维集中化、不可逆,只注重状态 ③ “直觉的”思维特征 ④ 自我中心趋向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

① 认知结构中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② 认知活动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

③ 去自我中心主义,且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 ① 可进行抽象思维和纯符号思维

② 应对潜在或假设情境的能力的出现 ③ 能够运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2)皮亚杰提出的“阶段”具有的四个特征: ① 连续性和阶段性 ② 结构性 ③ 次序不变性 ④ 交叉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①将同化与顺应结合,达到二者平衡,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示,并创立新的图式 ②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识别学生学习达到的水平从而设置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目标

③强调认知发展的积累性,要求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上与旧知识整合起来

(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来实现的 两种工具的理论:1物质工具 2精神工具(使人的心理发生质的变化)

两种心理机能:1靠生物进化获得——低级心理机能2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高级心理机能

(2)维果斯基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3)维果斯基认知发展的三种重要观点:

①内化:指从社会环境中吸收所观察到得知识为个体所使用。②“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和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时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③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就是在儿童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老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4)维果斯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儿童通过内化过程来学习,所以,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学生的楷模

2、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育的启示,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应具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人帮助才能解决

3、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在一起,当儿童不适应学校语言时,教师需要塑造而不是破坏他们的自然语言。

二、社会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该理论的含义:埃里克森提出个体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简称心理社会论,是解答“人的个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最经典的个性发展理论之一。

2发展危机: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接触互动而成长,在互动中,一方面是个体自我成长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需求与限制,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困难,对于个体而言发展危机是正常现象,所以又被成为常性危机 3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一阶段: 信任——不信任(0-1)

二阶段:自主行动——羞怯怀疑(1-3)三阶段:自动自发——退缩愧疚(3-6)

四阶段:勤奋进取——自贬自卑(6-12)五阶段:自我统合——角色混乱(12-18)六阶段:友爱亲密——孤僻疏离18-25)七阶段:精力充沛——颓废迟滞(25-60)八阶段:完美无缺——悲观沮丧(60以上)4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小学生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处于第五阶段)

①帮助学生度过勤奋和自卑危机

②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

3、后习俗水平:社会法制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1、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2、提供稍高于儿童现有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加以比较,引起冲突。

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学会用下一阶段的判断方式。

4、把下一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

(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1父母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

其一: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即接受和拒绝维度 其二:父母对儿童的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和容许维度 两个维度组合成四种教养方式:

1、权威型教养方式(接受+控制)

2、专断型教养方式(拒绝+控制)

3、放纵型教养方式(接受+容许)

4、忽视型教养方式(拒绝+容许)

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方面:

1、学业成绩

2、自我价值感

3、心理健康 2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在个体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1、满足儿童多种心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的需要)

2、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交往技能、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

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伴关系不利的方面:压抑个体独特性;同伴群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可能不正确,个体盲从可能产生过错行为

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有成认知风格差异,指学生在知觉,思维 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采用的习惯性方式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赫尔曼·威特金):依据个体在知觉时的参照偏好

2、沉思型和冲动型(杰罗姆·卡根):解决问题时的速度与精度偏好

3、整体型和系列型(戈登·帕斯克):对图片分类是使用的假设类型(复杂或简单假设)

4、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注意信息的某一方面或多方面

5、具体型和抽象型:所采用的的概念水平的高低(考虑问题的一方面还是多方面)

(二)智力差异

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能力,是进行学习,处理抽象概念、处理新情境和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类型的差异、发展早晚的差异 2智力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三)认知结构差异

1认知结构(奥苏伯尔):个体已知的内容或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2认知结构变量:个体认知结构中的概念或观念及其组织方面的特征

1、观念的可利用性

2、观念的可辨别性

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

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1、认知方式的影响

①学生对所用感觉通道的偏好 ②学生对学习环境的偏好 ③对学习内容组织程度的编好 ④对学科设置的编好

2、智力是影响: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相关程度如(小学阶段0.6~0.7、中学0.5~0.6、大学0.4~0.5)

3、认知结构的影响

① 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组织教学 ② 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两方面把握

③ 内容方面要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并且注意知识的渐进性 ④奥苏伯尔提出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步分化原则、整体协调原则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

1性格:1)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2)是独特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3)性格与人的世界观和道德修养有关,性格具有社会意义,被视为人格的核心。

2性格的类型差异分类

1按心理机能分类:理智型 情绪型 意志型 2按个人心理倾向性:内倾型 外倾型 3按独立和顺从程度:独立型 顺从型

4按两维分类(英国、艾森克):内倾——外倾和稳定——不稳定 3性格差异的签定

1、自陈量表式测验:①明尼苏达多人格测验(MMPI)②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试(PF16)③艾森克的个性调查量表(EPQ)等

2、投射测验 :通过提供被试者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或者图片来激发他们的想象,使其压抑的动机、情感、欲望反映出来 ①罗夏墨迹测验 ②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 :指主试者在特定的情境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进而了解其人格特点。情境压力测验式使被试者在一种特别设计的情境当中面临情绪上的压力,此时主试者通过观察被试者的行为表现了解其人格特质。

4、自我概念测验:①形容词列表法:被试者从主讲者准备的形容词列表中选择符合自己真实情况的词语。再由主试者分析并判别被试者对自己的评价情况 ② Q分类法:美心理学家——斯蒂芬逊创立 要求被试者根据主试者提供的卡片上描述的人格特征与自己进行对照,并分成 1~9个等级 4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1、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2、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教育

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采用既有原则又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机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卡特尔的人格性格特质理论模型

1、个体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根源特质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流通和晶体智力)气质特质

三、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1特殊儿童:指由于生理、智力、感觉、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无法在正常条件下获得学习效果需要特殊教育措施及服务来发展其潜能的儿童 2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教育形式:插班、办特殊班 个性教育)

2、智力落后儿童:指智能发展水平低于同龄人,且智商低于70的儿童

3、特定认知或学习障碍

①学习困难:指那些视听、智力、能力缺陷,无经济、文化环境不良影响而在行为与心理方面表现极不平衡,以致无法有效有效适应环境并且无法依靠学校平常教育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儿童。换言之,旧式,子啊智力、感觉器官正常的情况下,学校效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儿童四个特征(差异性 缺陷性 集中性 排除性)

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1%~10%)特征:学校成绩差;朋友少,甚至有时被同伴排除;理解和推理社交情境困难;常表现较大的情绪反应 易怒;课题行为问题;想象力和创造力好。特征(多动不专心 冲动和不能做恰当的反应)

4、社交和行为问题

①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长期压抑、焦虑,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攻击、反社会行为。

②自闭症:由于神经系统推敲导致的发育障碍,最本质的特征在与社交障碍。

5、生理和感觉障碍: ①生理和健康损伤儿童 ②视觉损伤儿童 ③听力丧失儿童 ④多种严重残疾

3特殊儿童的教育环境的种类:①普通班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 ④特殊班加少量普通班 ⑤特殊班 ⑥特殊学校

第四章 学习和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概述

1学习: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能力或行为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学习生物意义: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学习社会意义: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3我国流行的学习分类是冯忠良根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社会规范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或接受)4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 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 态度 5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分类:

① 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学习材料: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② 学习材料意义是自己发现还是他人告知: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二、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1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刺激泛化、刺激分化、消退、恢复。

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强化(正/负)、消退、惩罚

有机体的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斯金纳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可能发生强化的事件促进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教学应用——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要学生做出积极反应、及时反馈、学生自定步调、低错误率)

3社会学习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个人与特殊环境持续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受到奖惩或强化而产生自我强化的作用。因此观察学习是人类的重要学习方式

观察学习的方式: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核心是反馈——矫正性系统,掌握学习理论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2、班杜拉——自律学习(三个阶段历程: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三、认知主义的学习观

(一)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2、托尔曼的认知地图说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 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知过程

② 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

③ 重视学习过程

④ 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⑤ 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步骤进行的学习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①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联系

② 先行组织者:在学习主要内容之前,给学生提供有意准备好的、略微概括的抽象内容

有意义学习的由简到繁的分类(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概念和命题的同化模式(下位学习(派生类属相关类属)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3信息加工理论(加涅)

加工过程:加工系统(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动机系统)

四、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激进构建主义(个人建构主义)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个基本原则:

1、强调认知活动的建构性质。

2、肯定认识活动的个体性质

2社会构建主义是在维果斯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张知识获得的过程是社会构建构的性质

3社会文化取向:认为学习应该向活动一样展开,认为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 历史和风俗相联系。这种观点倡导师徒式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温和建构主义)提倡架构适应经验世界的同时又接受个体构建 5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

1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外部指引观——信息加工论、内部指引观——皮亚杰、内外指引观——维果斯基、班杜拉)2世界是否可知的

3知识是情境性还是普遍性 6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

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学习任务

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

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

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7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教学意义:(1)教学设计上:

1教学的目标和目的应该是协商而不是强加的;

2任务和内容分析不应过多集中于预先规定一条单一的最好的学习路线 ;

3教学设计的目标应该更少关心预设的教学策略;

4学习的评估应该更少标准参照。(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上: 1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

1、教师介绍学校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定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合作学习是必要的;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

2认知学徒教学模式四个步骤:示范; 指导; 消退; 练习

3随机进入教学:

1、呈现情境

2、随机进入学习

3、思维发散训练

4、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4支架式教学:三个基本环节

1、进入情境

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

3、独立探索 5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学习结果(3)课程设计上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心理辅导和教师的教育上作重大的改变

五、人本主意的学习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1、心理学的研究应以正常学生为主要对象,着重探讨人类不同于动物的一些复杂心理,如动机,情感和价值

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只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

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

4、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连续,甚至有部分重叠

5、尊重个体心理的差异性和独特性(2)马斯洛与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学习理论:学生本身就有学校的潜在能力,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教师不是教学生学知识,而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并提供指导

康布斯学习理论:是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依据,学习的两种含义(学到新知识、该知识使个人产生新意义)(3)罗杰斯学习理论 1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

1、人性本善,人人具有学习潜力

2、教材有意义且符合学生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

3、在较少压力的教育情境中才会有效学习

4、主动自发全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良好效果

5、自评学习结果可养成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6、重视生活能力学习以适应变动的社会

7、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

8、涉及到改变自己看法的学习是有威胁的 往往受到抵制

9、强调要从做中学

(4)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践 1教育理念:

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

2、推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

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

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 2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章

广义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性质

(1)知识的定义和类型

1知识: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个内部结构。知识的本质是信息在人脑中的表征。2广义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

2、程序性知识:根据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指向性,又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2)广义知识的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

1“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皮连生《智育心理学》)

1、注意与预期

2、激活原有知识

3、选择性知觉

4、新知识进入原命题网络

5、认知结构重建与改组

6、根据线索提取知识

2“六步三段两分支”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

1、着眼于师生双向互动

2、反映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

3、能清楚地解释基本课程的结构

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1)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命题、命题网络、图式

1命题:指语词表达的最小单位.知识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命题学习,陈述性知识在人脑中存储的基本形式是命题。

2命题网络:如果两个或多个命题有共同成分,通过这种共同成分,可以把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3图式:认知心理学区分两类图式(关于客体的图式;关于事件的图式),图式对于新信息的加工有重要意义。

(2)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条件

1奥苏伯尔的学习论区分言语材料的逻辑意义、潜在意义和学习者个体的心理意义:

1、逻辑意义:人类知识

2、潜在意义:在个体具有适当原有知识条件下能被个体同化的人类知识

3、心理意义:个体所习得的知识 2三类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1、符号表征学习:主要指词汇学习

2、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

3、命题学习:建立在概念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命题学习)3命题知识的同化过程和条件(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大致可构成三种关系:)

1、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把新的较低水平的概念纳入原有的较高水平的观念中。

2、上位学习(总括关系):在已经掌握的几个概念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

3、并列结合学习:新概念与原有观念既不是从属关系,又不是总括关系 4同化论

1、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

2、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观

3、强调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潜在有意义学习的新观念必须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同化点

(3)促进(简单与复杂)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

1、复述策略:(简单)重复念单词;(复杂)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划线圈出重点

2、精加工策略:(简单)记忆术;(复杂)释义,自问自答、记笔记和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精加工技术,维特罗克称之为生成技术)

3、组织策略:(简单)发现部分之间的层次关系;(复杂)列课文结构提纲、画网络图

三、智慧技能的学习

(1)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1、知识的概念与陈述性知识的概念吻合

2、技能的概念与程序性知识的概念吻合(2)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1、产生式 :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条件—活动规则(C—A)

2、产生式系统:完成一连窜活动需要的许多简单的产生式

(3)智慧技能的的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1促进辨别学习的教学方法:

1、刺激与反应接近:区别汉语拼音中的yin和ying

2、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肯定与否定

3、重复:吉布森认为即使没有外部反馈信息,单纯重复也能提高知觉辨别能力 2概念学习

1、具体概念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辨别能力

2、定义性概念学习:要求学生事先掌握定义的组成部分 3规则学习

1、从例子到规则(上位学习或发现学习)

2、从规则到例子(下位学习或接受学习)

四、认知策略的学习(1)认知策略的分类::

1、专门领域的认知策略:适合特殊领域

2、一般领域认知策略:跨学科领域(2)认知策略学习的一般过程

1、命题表征(陈述性知识)阶段

2、产生式表征(程序性知识)阶段

3、反省认知阶段

(3)认知策略学习的特点:

1、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内潜性

2、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模糊性

3、支配认知策略的规则多数是启发式的(4)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2外部条件:

1、训练方法

2、变式与练习

3、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训练技术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动作技能的性质

1,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活动方式(随意或有意的),而不是眨眼之类的不随意(无意)动作。2,动作技能分类

① 根据是否连贯,可把动作技能分为连续性的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的动作技能。

②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所参与的肌肉群的性质不同,可把动作技能分为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③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对环境条件的依赖程度,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开放性动作技能和闭锁性动作技能。

④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一定的工具,可把动作技能分为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3,熟练操作的特征(熟练操作是技能获得的标志)第一,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第二,利用微弱的线索; 第三,错误被排除在发生之前;

第四,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部程序控制; 第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二、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1,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三种不同的观点: 1)习惯论

2)认知观:

①闭环理论:亚当斯,他认为人的动作技能学习是对反馈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的过程

②开环理论:人的动作行为受头脑中的动作程序控制。施密特的图式理论,认为人的动作行为不是具体的动作程序控制的,而是一般的动作程序(即图式)控制的。3)生态观

2,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粗略地掌握动作阶段

2、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

3、动作 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3,动作技能的保持

为什么动作技能不易遗忘呢?

一方面,动作技能的形成常常经过大量练习,经过大量的过度学习的人物不易遗忘。另一方面,动作技能不同于言语知识,它的保持高度依赖小脑和脑的低级中枢,这些中枢可能更有利于保持。

三、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

(1)有效指导与示范

1、指导与发现比较:戴维斯

2、指导内容影响:辛格

3、指导的方法:汤姆森

4、示范:专家榜样和学习榜样(学习成绩更好)(2)练习

1、练习时间分布:集中练习(不连贯的动作技能)和分配练习(连贯的动作技能)

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

①整体练习法: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或者学习者能力高

②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很难快速掌握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 ③部分练习法:学习者能力低

3、心理练习:

有效性取决于:

①学习者要熟悉练习的任务 ②任务的性质

4、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

①区组练习:适合动作技能的习得阶段

②随机练习:适合动作技能保持与迁移阶段(能产生更持久的影响)(3)反馈的含义与分类

1、按照信息的来源:内在反馈和外在反馈

2、按照提供信息的时间:同时反馈与延缓反馈 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的对象所持有的具有内在结构的较为稳定的评价性心理反应倾向。

1、态度是个体对一定对象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状态而非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具有一定内在结构

3、态度通过个体后天习得而非天生的

4、态度是对象与评价的联结,二者联结紧密,态度易于提取甚至自动激活;二者联结松散,难以提取。(2)态度的结构

1态度三元论(态度ABC理论)认为态度包含: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认知成分

1、认知因素是态度的基础,但不决定态度的一切

2、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比认知因素更重要,更持久

3、行为倾向:个体对一定对象的认知和情感的外显行为(明显的行为准备或行为)2双态度模型理论

1、外显态度:是一种外显的、可控的、能被意识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并易于报告的评价

2、内隐态度:是自动的、不受控制的而且是无意识的评价(3)态度的学习过程与理论

1961年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同化、内化。(4)态度学习的条件 1内部条件:

1、对态度对象的认识

2、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主体要求形成或改变态度的心向 2外部条件

1、强化

2、榜样人物的选择

(5)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

1、条件反应法:是对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原理的具体运用

2、提供榜样法: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榜样具有以下特征则有更大影响:

①榜样行为是符合要求并得到奖励的,其他人也会模仿他的行为 ②榜样有权利和能力奖励学习者 ③榜样与学习者有相同之处

3、说服性沟通法

进行说服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②说服要晓以利害

③要注意单面宣传与双面宣传相结合 ④还应考虑学生原有态度(4)巩固态度的方法

1、从内部来看,首先,不断加强对于新获得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以使个体在认知结构中清晰地具有新态度指向的事物、事件或人的观念。其次,减少或消除促使态度认知失调的因素。

2、从外部来看,要对新获得的态度不断地进行强化,以增强主体对于客体趋向的内部准备倾向。

(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1)价值观的概述

1、价值观是个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全部生活实践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周围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美丑和意义及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价值观常见表现形式:兴趣、信念、理想

3、价值观中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价值观与另一个价值观之所以有区别就在于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4、价值观的特征:1)主观性

2)选择性

3)稳定性

4)社会历史性

5、价值观的结构类型:(奥尔波特和E·斯普兰格)① 理论价值型 ② 经济价值型 ③ 政治价值型 ④ 社会价值型 ⑤ 审美价值型 ⑥ 宗教价值型

(2)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1、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 ① 家庭环境 ② 学校环境

③ 社会环境

④ 艺术作品、人物传记等大众传播媒介

2、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条件 ① 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 ② 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

3、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三阶段七过程)

① 选择阶段:不自由选择(由于环境压力所做的选择无价值)、从多种可选择范围内进行选择(没有其他选择而不得不采取每一观念的也视为无价值)、对每种选择的后果进行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谨慎思考后的选择才是真正的价值观念)

② 赞赏阶段:个体喜欢并满意自己的选择、个体愿意承认并让别人知道子的选择

③ 行动阶段:个体按自己的选择行事并接受其指导、个体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复加以实践

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及问题解决

① 问题是一种不明确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或途径来达成既定目标的情境。(斯滕伯格把问题分为结构良好和结构不良问题)

② 问题一般包含四种成分:一是目标,二是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是障碍,四是方式。③ 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问题解决的四个特征:1)目的指向性 2)认知操作性 3)情境性 4)经验性

④ 张大均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类:

1)依据问题的内容:具体问题、抽象问题

2)依据问题的界定情况:明确界定、未明确界定

3)依据问题的性质:归纳结构问题、转换结构问题、排列问题 2,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1)明确问题 2)形成问题表征(字面理解和深层理解)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 4)评价反思

3,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主观因素有: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 2)认知结构3)动机强度 4)智力水平5)定势 6)功能固着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问题本身特点与外界环境。4,问题解决的策略

1、尝试策略

2、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标分析法 :将目标分为若干子目标 2)顺向推理 :从问题的已知条件出发 3)反向推理 :从目标状态出发 4)爬山法(局部最优法):先设立一个目标 5,问题解决与创造

① 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② 创造性的核心:发散思维 ③ 问题解决与创造的关系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

二者联系:1)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2)问题解决过程中蕴含有创造力。二者区别:1)定义不同。问题解决是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而创造力是产生某种新的能力。2)特征不同。问题解决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性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流畅性和灵活性。3)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

(二)为迁移而教 1,学习迁移的概述

学习迁移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迁移的种类:

1)依据迁移的效果:正迁移与负迁移

2)依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依据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4)依据迁移适用的范围: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2,传统学习迁移理论

① 形式训练说(官能心理学)两种情境的刺激与反应相似。后来被伍德沃斯改为共同成分说

②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的共同原理、原则 ③ 概括化理论(贾德)个体的作用,即“顿悟” 3,当代迁移理论及教学含义

①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由奥苏泊尔提出来的。“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 ② 产生式迁移理论:是认知心理学家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

③ 策略性知识的反省认知迁移理论:必须提高学习者的反省认知水平4,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1)改革和精选教材 2)合理呈现教材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5)教授学习方法

第九章 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是指引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一定目标发展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和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内部动力。

3)学习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 2,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2)诱因是指能够激发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大小。3,学习动机对学习影响

1)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当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可以通过开展学习活动逐步地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作用于某一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2)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但学习动机强调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有一个最佳水平。4,学习动机的分类

1)依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2)奥苏伯尔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3)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二)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论

2.需要层次说(马斯洛)

① 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 ② 成长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③ 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尊重 3.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强化)和先行因素影响

① 直接强化 ② 替代强化 ③ 自我强化

4.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① 力求成功意向 ② 避免失败意向

③ 如果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大于避免失败的动机,会选择成功率50%的人物 5.成败归因理论(韦纳)

1)影响个人成败的四个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 2)归因三维模式:控制点、稳定性、控制性 3)按三维模式划分:

① 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② 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 ③ 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④ 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

(三)影响学习动机因素 1,内部因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由于每个人在需要的的强度和水平上不尽相同,反映在学习上动机的强度和水平也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大,渐渐对社会影响给予更多的注意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学习动机的形成过程受到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理想、志向紧密相连。5)学生的焦虑程度。

学生的焦虑通常是指担心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务时产生的不舒适、紧张的感觉。2,外部因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学生的动机产生不同的影响。2)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

5,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到达目标的方法。2)设置榜样。

使普通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和行为方式。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

① 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

② 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 ③ 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不同的学生归因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培养。(2)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一般而言,奖励比批评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十章 学习测评

(一)学习测评概述 1,测评中的基本概念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使用量具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定量描述的过程。测量的基本要素:参照点和单位

2)测验:狭义的测验是指在心理与教育测量中使用量具,包括测验的文本和测验指导书。广义的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从行为总体中抽取的)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过程。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量

3)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法去评估一个人的知识或能力。2,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1)促进教师的教学

① 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 ② 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③ 确保教学目标达到 ④ 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2)促进学生的学习

① 诊断学习的作用:诊断学生的学习;作为补救教学的依据;改进命题技巧

② 帮助学习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的记忆和促进迁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

3)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① 对教师的管理:教师的资格评定;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评定;教师的管理水平评定;教师的个性评定

② 对管理工作的促进:导向功能;监督检查功能 3,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

1)按测量与评价的时机所作的分类: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总结性测量与评价 2)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类:常模参照测量与评价、标准参照测量与评价

3)以测量与评价对被试行为表现的要求分类:最佳行为测量与评价、典型行为测量与评价

4)以测量与评价本身的功能分类:描述性测量与评价和诊断性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验与预测测验、难度测验与速度测验

5)按测量与评价的对象分类:智力测量与评价、能力倾向测量与评价、成就测量与评价(学科与综合)、人格测量与评价 4,有效测评的必要条件

1)效度:当测验用于某一特定目的时,对于支持测验分数解释的那些事实和凭证的有效程度。

效度验证:为了评价一个测验分数解释是否有效,多方面多角度收集证据的过程。

效度凭证的来源:

① 来自测验内容的证据:考察内容抽样的代表性的方法主要是逻辑分析方法,也有实证方法,如前后差异测试、克龙巴赫独立抽样相关法 ② 来自预测行为的证据:相关法、区分法、命中率(正、负)③ 来自内部结构的证据:结构方程建模法

2)信度:指在不同时间,使用同一测验或者两个不同项目的等值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实施两次或多次测试所得分数一致。以下是三类主要信度系数: ① 重测信度 ② 复本信度

③ 内部一致性系数 3)辨别力

① 难度:整个测验的测题难度系数一般在0.3~0.7之间,整个测验的难度系数最好在0.5左右,使测验分数接近正态分布

② 区分度:0.4以上优良,0.3~0.0.39合格,0.2~0.0.29尚可,需修改,0.19以下应淘汰

(二)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技术 1,教师自编成就测验的步骤。1)制定测验编制计划,① 确定测验的目标:布鲁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② 设计双向细目表:教学目标位为纵轴,教材内容为横轴 ③ 选定测验的题型:定向反应型试题(客观题)、自由反应型试题(主观题)2)编拟试题的一般原则

3)试题与测验的审查,包括逻辑审查(一致性和适当性)和实证审查(难度、区分度和教学敏感度)

4)测验的编辑,包括测验长度、试题的排列、编制测验指导语 2,常见题型的编制技术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

① 1989年世卫组织对“健康”的新的定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② 心理健康: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

2)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是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3)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

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

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

3、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4、有助于提供工作效率

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征,主要特点是对服务对象的退缩和不负责任,情感身体衰竭,以及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 2)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2、职业因素

3、个人因素

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

1、教师的自我调适

2、学校管理改革

3、社会协同支持

第三篇:教育心理学 牢记部分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

一、观察法

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是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优点:被观察者在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反应真实自然,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缺点: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

注意:(1)每次观察不太广泛,最好只观察少数或一种行为;

(2)所观察的行为须事先明确规定;

(3)观察时应随时记录,或利用录音、录像帮助;

(4)每次宜用较短的时间,对同一类行为,可做多次重复观察,即采用“时间取样”方式进行。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有意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可以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

自然实验法,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即教育情境下创设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教育心理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一般分为三种: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组实验形式。

三、调查法

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目前采用问卷法的较多,为了发挥它的优点,应用时可作如下改进:

(1)问卷试题不宜过多,可以适当加大,但必须紧紧围绕主题拟题;

(2)问卷题目内容应该生动有趣,使被试愿意回答,回答必须简单;

(3)被试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尽量避免明白主试的意图;

(4)一套问卷题中间应该加入一定量的测试被试回答是否真实的题目;

(5)问卷材料的选择必须严格和客观,应该通过预测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及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收集的资料通常包括个人的背景资料、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以及心理特征等。

个案研究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临床法也是一种个案研究的方法。

五、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是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这在历史上是早就有的一种研究方法。我国历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一些重要的教育言论,就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

第四篇:教育心理学试题

第一章

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理论心理学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5、应用心理学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6、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社会心理学研究群体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9、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10、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11、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弗洛伊德创立的

13、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14、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精神分析学派,“第二大势力”是指行为主义学派,“第三大势力”是指人本主义学派。

15、心理学可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6、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方法论、身心问题、心理的生理基础、心理的起源

17、科学的三大特征是客观性、可验证性、系统逻辑性

18、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历史渊源、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19、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20、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

21、观察法可以分为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22、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有明确观察目的、随时记录、利用现代手段、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23、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24、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25、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实验情境、控制被试、控制实验刺激、控制被试的反应。

26、调查法可分为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27、调查法的缺点是被调查者可能故意不作真实回答、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28、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实验和研究设计、对数据的统计处理、、逻辑思维法

29、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孕育阶段和确立阶段。

30、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创立心理学、建立实验心理学、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31、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显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32、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梦的解释、泛性论

第二章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思维属于信息的演算。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耳朵。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绝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

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大小恒常。

6、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注意。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运动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10、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动作思维。

11、按照思维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12、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温觉、痛觉和触觉。

13、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参与信息加工的有映象小鬼、特征小鬼、认知小鬼、决策小鬼。

14、注意具有以下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

15、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刺激物是新奇的、刺激物亮度增加、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刺激物符合需要。

16、注意的基本品质是注意范围、注意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17、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动机、神经系统的特点、后天的训练、兴趣、刺激物的特点

18、自动加工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19、控制加工受资源量限制、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20、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1、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22、遗忘的发生是由于记忆痕迹消退、信息的干扰、意识的抑制。

2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24、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5、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都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指标。

26、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2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28、心理学家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第三章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兴趣。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性格。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荣格。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卡特尔。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Y-G人格测试。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抑郁质。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安静型。

9、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2个月。

10、信念是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洞察事物的出发点、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是由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1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2、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钠、班杜拉

13、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儿童统觉测验

14、信度包括再测信度、等值信度、分半信度。

15、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强、、平衡、灵活。

16、在心理学中的个性和人格同一概念。

17、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18、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19、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20、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第四章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横向比较研究

2、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纵向跟踪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或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皮亚杰。

5、平衡化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6、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斯腾伯格。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先天决定论。

8、发展的主要内涵是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9、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0、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认知、语言、情绪、社会性、个性。

11、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一致性效应和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12、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投入较大、会有被试流失、时代变迁效应。

13、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14、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成熟、经验、社会环境。

15、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语音、语法、语义。

16、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

17、语言能够影响人的人际交往、认知、自我调节、社会化。

18、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19、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20、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斯腾博格

21、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22、智力的PASS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23、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的能力称为元认知。

24、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第五章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3、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

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发现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第五年。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顺从、认同、内化。

9、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

10、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策略、评价。

11、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12、教学媒体包括投影、录象、计算机、黑板、图片。

13、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14、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准备、孕育、明朗、验证。

15、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灵活性、突发性。

16、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热爱学生、善于启发、勤学敬业、以身作则。

17、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个人成就感、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18、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19、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20、“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第六章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斯金纳。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奥苏贝尔。

3、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塞伦。

4、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应用律。

5、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

6、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

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学习需要练习 E、学习要受到强化

7、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 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8、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A、生理性要素 B、认知要素 C、情感要素 D、意志要素 E社会性要素

9、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

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10、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11、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

A、习得反应 B,条件强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12、正强化的方法包括:

A、奖学金 B、对成绩的认可 C、表扬 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3、“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14、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15、金布尔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16、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不是学习。

17、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18、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第七章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 过程是归因。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刻板印象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能力。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熟悉性和临近性

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暗示。

5、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模仿。

6、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社会抑制。

7、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

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8、印象具有以下特点:直接性、稳固性、综合性。

9、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劝导宣传法、群体影响法、活动参与法、角色扮演法。

10、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A、以利他为目的 B、自愿 C、不期望回报 D、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11、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

A、给老人让座B、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抢救落水儿童 D、与持枪歹徒搏斗

12、战争、恐怖活动属于

A、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手段性侵犯行为 D、目的性侵犯行为

13、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

A、群体个数 B、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人的心理特点E、群体的性别比例

14、群体决策的缺点有

A、多方面收集信息 B、利用集体智慧 C、增加群体凝聚力 D、费时费力 E、议而不决

1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1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不容易得到帮助。

1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1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第八章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

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

A、团体心理辅导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 A、问题的内容 B、内在心理根源 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

一、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6、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

A、情绪较稳定 B、乐于工作 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

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

8、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 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9、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

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

10、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11、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 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

12、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13、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15、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16、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17、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8、若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9、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20、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试题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当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守恒性和系统性特征时,他的思维处于()。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2.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有()。

A.情绪的冲动性减弱 B.情绪、情感中的社会性成分增加 C.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D.情绪调控能力增强 3.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A.人本主义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学习策略中,有利于提高回忆成绩的策略有()。A.分散复习B.集中复习 C.试图回忆 D.谐音字法 5.创造性的组成部分有()。A.创造环境 B.创造意识

C.创造性思维过程 D.创造性活动

6.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内部学习动机的因素是()。A.父母的约束 B.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C.教师的表扬、奖励 D.竞争情境 7.下列选项中,属于内源性归因的是()。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8.一个孩子捡到1元钱交给老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以后这个孩子每次捡 到东西都主动交还失主或交给老师。这种现象可以用()原理来解释。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为()。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A.好奇 B.兴趣 C.焦虑 D.悲愤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社会认知 3.元认知策略 4.迁移

5.表现性教学目标设置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的学习的基本特性是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2.当学生能够用言语清楚地说明某一原理中包含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时,表明他已经掌握了这个原理。()3.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和能力应当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4.小学五年级学生品德发展的一般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5.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6.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其效果优于与学科内容融在一起的学习策略训练。()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共24分)1.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8分)2.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8分)3.简述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8分)4.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式的主要内容。(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5分)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保持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C 2.ABCD 3.BC 4。ACD 5。BCD 6.B 7。AB 8.B 9.AD 10.AB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它与个体一般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3.元认知策略也称为计划和监控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的策略。如学习者评价自己的学习或理解状况,估计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4.迁移就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5.表现性教学目标设置是教学目标设置的表述中的一种,这种目标设置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所应达到的最后结果,适用于检测缓慢变化的行为或情感,如元认知能力,对学习的兴趣。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2.(X)3。(√)4.(√)5.(X)6.(X)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共24分)1.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模仿理论,即社会学习理论。(2分)班杜拉认为儿童是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们的行为而学习社会行为的,即模仿他们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进行学习的,班杜拉强调认知对行为的影响,对认知一行为的结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3分)班杜拉把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1分)另外,班杜拉还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由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主义框架中纳入了多种认知过程,因此该理论又称为社会认知理论。(2分)2.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2分)(2)寻求解答的方案(2分)’(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2分)(4)对结果进行检验(2分)3.(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1分)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具备课堂运作能力。课程运作能力包括:洞悉、兼顾、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1分)(2)教师的移情(1分)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1分)(3)教师的期望(1分)教师的期望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1分)(4)教师的焦虑(1分)只有当教师的焦虑处在中等程度时,他才会努力改变课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造最佳课堂气氛。良好的自我意识是教师维持适度焦虑的关键因素。(1分)4.(1)前习俗水平。(1分)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阶段和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阶段。(1分)(2)习俗水平。(1分)它也可分为两个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阶段与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阶段。(1分)(3)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1分)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阶段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则阶段。(1分)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2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

(1)形成程序性知识(2分)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1分)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二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1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2分)产生式知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的程度,变成一种心智技能。(1分)(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2分)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能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1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言语表达。(1分)(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2分)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2分)2.(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分)(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学生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1分)(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分)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大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1分)(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1分)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1分)(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分)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不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一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1分)(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1分)对于那些学生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学生的一般水平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1分)(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1分)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辅导。(1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1.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应用科学

D.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

2.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是()的鼻祖。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强化控制论 D.社会历史论 3.下列属于程序性知识的有()。

A.持有的“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B.会骑自行车 C.会讲某种语言 D.有效记忆的方法

巳解决问题时能明确思维方向 4.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5.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6.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的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1.深入访谈法 2.学习3.学习策略 4.最近发展区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遗传决定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核心是什么? 2.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3.简述创造性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4.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四、案例分析题(12分)英语期末考试结束了,三个玩得要好的同学拿到了各自的英语考试成绩单。

“小林,你这次考得怎么样?”小兰问。

“糟透了,还是不及格。”小林回答说,“英语对我来说太难了。”

“我也没考好,只得了及格。叫、兰说,“但我知道我不是不能考好,只是因为我最近老是迷恋电脑游戏,学习不够努力。考前我就知道这次考试肯定要出麻烦。”

小明则拿着成绩单说,“嗨,我本以为这次考不好,结果却得了个良好。我没复习到的那些部分这次都没考到。”

以上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经常出现的问题,请你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所学的有关学习动机的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述促进概念学习的条件。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1.D 2.B 3.BE 4.BCD 5.A 6.D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采分点:完整准确地解释概念给4分,按照自己理解解释概念按具体情况给1—2分)1.深入访谈法是一种非结构式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调查者无须按照预定的访谈结构和问题机械地提问,被调查者也无须按备选答案对问题做出回答,是就某一主题与被调查者进行自由、深入的交谈。

2.学习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或思维的较持久变化的过程。

3.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的学习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

4.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与在有能力的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方能完成的学习任务水平之间的区域。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①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

③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对于以上3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3分,全部答对给8分)2.(1)了解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2分)(2)理解任务的性质和情境。(2分)(3)进行有效的示范与讲解。(2分)(4)积极参与练习与提供恰当的反馈。(2分)3.(1)协同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兴趣性原则。(对于以上5个要点,每答对1个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4.(1)丰富学生有关的道德观念,并且使这种观念同一定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2分)(2)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与具体、生动事例的感染作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扩大他们道德实践的间接经验与情感内容。(2分)(3)要注意在具体情感的基础上阐明道德要求的概念与观点,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概括、不断深化,既要注意到广度,又要注意到深度的发展。(2分)(4)要注意学生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2分)

四、案例分析题(12分)①这个问题可采用维纳的归因理论来解释。(1分)②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

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对下一次成就结果的期待与情感的变化。(2分)③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努力或运气这些稳定性不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的实际结果可能不一致;如果把成就行为归结为能力或课题的难度这些稳定性较强的原因,那么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结果的期待往往与这一次成就行为结果是—致的。(3分)④归因还会使人出现情感反应。把成就行为归因为内部原因,会出现较强的情感反应,在成功时感到满意和自尊,失败时感到内疚和羞愧。但如果把成就行为归因于外部原因,不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出现太强的情感反应。(3分)⑤其中小林把英语考得不好归因为英语对他太难了,因此,既感到羞愧,又感到无可奈何,他知道下次考英语还是照样考不好。小兰则不同了,她将英语没考好归因为努力不够这种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她相信以后用功学习,英语就会考好。小明将英语成绩归因为运气,是一种不稳定的外部因素,因此没有表现出太强的情感反应。(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促进概念学习要充分考虑概念获得和运用两个环节,还要考虑影响概念学习的因素。(2分)(1)提供概念范例。(1分)范例指能够代表概念的典型事例,提供适当范例有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主要特征。提供范例的方法可以有两种。一种是例一规法,即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归纳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是规一例法,即先给学生呈现一个定义,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3分)(2)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1分)概念之间是有联系的,利用学生已有概念组成“概念地图”,把新概念置于其中,在这样的“地图”中,概念与概念间的上下级关系得以明确显露,概念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有利于学生通过已知概念来掌握新概念。(2分)(3)消除错误概念。(1分)学生很容易由日常生活经验而形成不科学的错误概念,而且这种不科学的错误概念一旦形成,又难以消除或改变。(2分)(4)在实践中运用概念。(1分)学生每使用一次概念或在新的丰富的情境中遇到同一概

念,也就是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使概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要领的理解就更完全、更深刻,尤其是模糊要领的教学更是如此。而运用概念于实际就是这种概念具体化的过程。(2分)2.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人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或维护心理健康水平。(2分)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1分)(2)努力工作,学会休闲;(1分)(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4)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1分)(5)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1分)(6)保持健康的身体。(1分)(7)学会调控职业压力。(1分)(8)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1分)(对于以上8个要点能够联系实际展开恰当的论述另加5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注意品质的好坏体现在()。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转移 2.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操作性条件反射 B.经典性条件反射 C.社会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A.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4.在一份书面学习材料中,记忆效果最好的位置往往是()。A.开始部分 B.结尾部分 C.中间部分 D.开始和结尾部分 5.下列选项中的内部学习动机有()。

A.通过好成绩寻求较高的社会地位 B.要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 C.力求解决某一问题 D.努力赢得老师的表扬 6.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A.好奇 B.兴趣

C.愉快 D.焦虑

7.在学生失败以后,容易使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的归因方式是(‘)归因。A.运气 B.努力 C.能力 D.任务难度

8.如果在课堂中需要学生讨论,而且班级人数在25人左右,比较适宜采用的课堂设计形式为()。

A.堆式 B.马蹄形 C.环形 D.兴趣站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为()。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A.复述便是死记硬背 B.做笔记;列提纲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心境可以影响记忆效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认知风格 2.创造性 3.成就动机 4.习俗水平 5.智力技能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遗传对儿童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但影响儿童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营养、睡眠和适宜的运动。()2.“男孩比女孩数学能力更强”,这一说法有科学依据。()3.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如果/则”构成的产生式。()4.学习动机越高,学习效果越好。()5.第二信号系统是指由言语和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6.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坐在一起讨论问题,目的在于让优秀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共24分)1.行动研究法的特点是什么?(8分)2.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小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些类型?(8分)3.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8分)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试论述维持课堂纪律的基本策略。(15分)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如何维护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ABD 2.A 3.AD 4.B 5.BC 6.ABCD 7.C 8.BC 9.AD 10.BC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3.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不但愿意做,且力求达到更高标准的内在心理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获得优秀成绩的欲望。

4.习俗水平:根据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论,品德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水平的阶段。习俗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服从各种准则。

5.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2.(√)3.(X)4.(X)5.(√)6.(X)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共24分)1.行动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实践性与参与性相结合;(1.5分)(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1.5分)(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1.5分)(4)可变性与适应性相结合;(1.5分)行动研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行动研究一般是以具体情境为限,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不具代表性,对自变量的控制成分少。(2分)2.根据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对小学生的学习类型进行划分。

(1)知识的学习,(1分)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基本知识,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1.5分)(2)技能的学习,(1分)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1.5分)(3行为规范的学习,(1分)主要是指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这类学习是比知识、技能更为复杂的学习。(2分)3.(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对于以上五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对于以上五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1)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2分)引发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只要学生注意学习,把兴趣集中在学习上,就不会分心,不会发生其他的违纪活动。为了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教师应该做到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恰当,作业难度适中等。(3分)(2)非言语线索的运用。(2分)教师要善于随时随地觉察课堂里每一个学生是否都在专心听讲,当发现某个学生有表现不当行为的迹象时,就要立即采用非言语线索,给学生一个暗示信号,如以—个眼色暗示开始做小动作的学生,或做一个手势,或一边讲课,一边走过去停留一下。这种非言语线索,既可控制不当行为的产生,又不影响课堂教学秩序。(3分)(3)有选择地强化正当行为。(2分)在课堂学习中,当某个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迹象时,教 师可以不加理会,而向他提出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这样,他就会感到教师在注意他,而当他回答正确时,又获得了成就感,正当行为受到强化,实际上也就抑制住了他的不正当行为。(3分)(4)赞扬其他学生。(2分)当有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当行为时,一般地说,教师不必去理会他,可以采取赞扬其他学生的策略,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同学的行为表现加以赞扬。这样做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受到暗示,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3分)(5)正确处理学生的违纪行为。(2分)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难免要处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一般来说,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应该以说服教育,促进学生自省为主。但在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可以视情节严重的程度使用惩罚。教师在对学生施行了必要的惩罚后,还要开展细致的工作,防止学生产生敌对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另外,教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恰当的惩罚。(3分)2.(1)了解个人职业特征。教师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估,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特征,才能够有效应对来自社会、学校、学生、家长等各方面的要求。了解个人职业特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经验、偏好、能力、个性一态度、创业精神、决策水平、目标清晰度等方面内容。

(2)作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生涯设计可以使教师纳入自己固有的生活轨道。根据个人的价值、兴趣或经验、潜能等,了解组织中的生涯发展机遇;设定个人生涯发展的具体目标;发展达成具体目标的策略或计划。

(3)肯定自己拥有的能力与技巧。

教师职业有基本心理要求(基本能力)和特殊心理要求(特殊能力)。(4)具有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

教师有四种基本信念:教学效能感、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和与压力有关的信念。教师为自己制订完美的生涯规划、肯定自己的能力和技巧,同时又具备成功教师的信念系统,这样,就为自己的心理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5)有效应对挫折。

有效应对挫折,教师应做三方面的努力:首先,增强信心,加倍努力。其次,改变方法。当采取某种方法来达到目的受到阻碍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方式,尝试运用别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最后,调整目标,经过再三努力仍然失败时,教师就必须调整自己的目标,使较长远的目标与短近的目标相结合,使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与现实性的目标相结合。

(6)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享受职业生活。

感情的交流是双向的,教师要想得到快乐,必须先给学生快乐;教师要得到爱和温暖,必先给学生爱和温暖。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强烈影响,教师也会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积极变化中享受到教师职业带来的无穷乐趣。

(7)小学教师的情绪管理。

从积极预防的角度谈教师的心理调控所涉及的领域是系统化的心理训练,是通过提供心理调节的策略、技巧形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心理保障体系,这是一种实现自我帮助的有效途径。

(对于以上7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1分,如果能对每个要点都展开论述的另加5分,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进一步论述的再另加3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4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l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1.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坚持()。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超常规发展原则

2.加里培林认为,处于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的智力活动,它的关键在于()A.讲解 B.示范 C.展开 D.概括

3.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A.抄写 B.列提纲 C.作笔记 D.组块

4.吉尔福特认为个人创造性的核心特征是()。A.超常的智商 B.从众心理强 C.聚合性思维 D.发散性思维

5.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在学习动机有()。

A.通过好成绩寻求较高的社会地位 B.要求了解和掌握新知识

C.力求解决某一问题 D.努力赢得领导的表扬

6.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自律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1.动作技能 2.自我调节学习 3.他律 4.教师反思能力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哪些区别? 2.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关于学习迁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强化训练有哪几种形式? 4.如何根据最近发展区思想安排教学?

四、案例分析题(12分)育红幼儿园开园,中班新来了一名叫龙龙的小朋友,龙龙上课时不是坐不住,就是随便说话,乱动别的小朋友;午休时,别的小朋友都睡觉了,就他自己怎么也不去睡,非要去玩玩具,这样一来,别的小朋友也不想睡觉,也想去玩玩具。王老师看到这一情况后,就对所有小朋友说:“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谁今天中午不睡觉,下午准就不能玩玩具。”这时,小朋友都迅速地跑到自己的床上安静地躺下了。

这是在幼儿园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问题,试结合教育心理学中所学的心理发展理沦对这位 幼儿教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l,ABC 2.CD 3.BD 4.D 5.BC 6,B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采分点:完整准确地解释概念给4分,按照自己理解解释概念按具体情况给l~2分)1.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如书写、体操、游泳、舞蹈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肉和相应的神经过程来实现的。

2.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习口标,土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它强调学习者能够积极激励自己拥有与调用适当的学习策略进行学习。

3,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4.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和改进教育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题中任选3个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①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怎样做”的知识。

②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

③陈述性知识激活的速度比较慢,是一个有意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有关事实进行再认或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激活的速度很快,是—种自动化了的信息变形的活动。(对于以上3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3分,全部答对给8分。)2.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上体所获得经验的类化。故该理论又称概括化理沦。(2分)

贾德在190s年所做“水下击靶”的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1分)贾德的概括化理论突破了桑代克相同要素的局限,第一个将相同要素的范围上升到更抽象的原理原则,同时把学习者对学习情境的共同原理原则的概括作为迁移的基本条件,从而扩大了迁移研究的范围,促进了学习迁移研究的发展。(3分)这一理论对教学实际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教学而言,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的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2分)3.①奖赏训练:依随于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正强化。(2分)②取消训练:依随于不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正强化。(2分)③惩罚训练:依随于做出某反应进行负强化。(2分)④回避训练:依随于不做出某个反应而进行负强化。(2分)4.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上,那么,儿童无需帮助就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儿童的学习准备水平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么额外的帮助刘于儿童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就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儿童的学习准缶水平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么,即使有额外的帮助,儿童仍然难以取得学习的成功。(2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应提供教学支架,也就是通过提供教学支持给学生提供教

学支架。比如通过示范、大声思维、提问、调整教学材料,言语指点、提供线索等帮助学生完成他们起初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成功地通过最近发展区,并最终独自完成学习任务。(3分)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教学支持时耍注意适可而止,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足够的支持,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多,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提供的支持太少,学习仟务刘学生的挑战太大,学生可能会失败并灰心丧气。因此,有效的教学支持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要能适合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的需要。(3分)

四、案例分析题(12分)①幼儿园老师采用的是斯金纳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3分)②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3分)③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物还是负强化物,它们的结果都是增加反应概率。(3分)④谁能先躺到床上睡10分钟,谁就可以先玩玩具采用的是“积极强化”;谁今天中午不睡

觉,下午谁就不能玩玩具采用的是“消极强化”。(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加涅被公认为是将行为主义学习观与认知主义学习观相结合的代表。运用现代信息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2分)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学习不是刺激反应间的一种简单联结。(2分)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加涅还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巾的内部活动。(2分)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3分)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对当前教育实践的启示表现在:应关注的是学生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因此在学习方法上,主张指导学习,主张给学生以最充分的指导,使学习沿着仔细规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3分)并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由八个阶段组成,教师要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就要在教学上注意激发学生回忆以前学得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对学习有心理准备;直接提出种种适当的刺激;反馈的准备等。(3分)2.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品质。(3分)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培养:(1)创造性意识(1分,对此要点展开论述另加3分);(2)创造性人格(1分,对此要点展开沦述另加3分);(3)创造性思维(1分,对此要点展开论述另加3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5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 B.詹姆斯 C.罗杰斯 D.巴甫洛夫

2,儿童脑重基本达到成人水平的年龄是()。A.3岁 B.6岁 C.9岁 D.12岁

3.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A.人本主义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A.划线 B.列提纲

C.记笔记 D.画关系图

5.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A.命题 B.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图式

6.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A.家庭环境不良 B.社会文化不良 C.经济条件较差 D.学校教育失误

7.情绪对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8.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原理来解释。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什反射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9,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的提法,健康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心理健康 B.身体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D.道德健康

10.在下列选项中,属于权威型教师领导方式下的学生表现有()A.自律性强 B.高度焦虑 C.互相指责 D.学习效率低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无意注意 2.学习策略 3.高原现象 4.定势 5.心理健康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通过比较、辨别大量的正反例子,从中归纳出一类事物本质特征的过程,称作概念同化。()2.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分散练习的效果优于集中练习的效果。()4.不同气质类型之间有好坏之分,气质类型差异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的重要因素。()5.小学高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6.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

四、简答题(从以下4小题中任选3小题完成,每小题S分,共24分)1.简述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2.简述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基本思路。3.简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五、论述题(共30分)1.试评述罗杰斯的学习理论。(15分)2.联系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l,A 2.D 3.B C 4. B 5.A C D 6。A B D 7.C D 8.B 9.A B C D 10.B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l。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来保证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措施。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的练习过程中,在总的进步过程中,所出现练习进步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4.定势也称心向,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5.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下列回答也正确: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X 2.X 3.√ 4.X 5.√ 6.√

四、简答题(从以下4小题中任选3小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1.小学儿童的记忆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意汜忆和无意记忆的发展(1分)1—3年级学生无意识记效果优于有意识记效果。4年级学生的有意识记成绩开始超过无意识记成绩。小学高年级学生记忆的目的性、抗干扰性越来越强,且能够自己确定汜忆任务。(2分)(2)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发展(1分)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形象记忆占优势,小学高年级儿童对抽象言语材料记忆的增长率逐渐超过了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增长率,但对抽象言语材料的记忆仍然以具体事物为基础。(2分)(3)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1分)小学低年级学生经常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来学习。但意义记忆也有明显的增加,他们学会

了用多种记忆方法和策略来促进意义记忆。(1分)2.(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发展丰富的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5)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以上7个要点中,每答对—个要点给1分,全部答对给8分。)3.(1)了解学生的需要。(2分)(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2分)(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2分)(4)建立课堂规范。(2分)4.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2)智慧技能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5)运动技能的学习。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罗杰斯是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将其人格理论推广到教育和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习理论。(1分)(1)意义学习:学习应该与个人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学习的内容和材料应该是学生关心的,能够影响学生感情,推动学生行为,有助于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的。(2分)(2)自由地学习:每个学习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他自己的感情和完善自己的倾向,这种倾向只有在能体验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自由时才能得到最好的发挥。(2分)(3)学习者中心:学习者是有目的、能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和教师应尊重学生,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2分)(4)学习的动机和目的:自我实现倾向乃是人类的基本动机,是学习的主要因素。意义学习的动机产生于人类基本的自我实现倾向。教师的作用足创造合适的气氛,允许自我实现倾向的自由发展。(2分)(5)学习的促进: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和学习者是平等的关系。罗杰斯认为促进意义学习的关键是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个人关系中的某些态度品质。(2分)对罗杰斯学习理论的评价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强调对人学习的研究;相信人的本性是好的,积极向上的。强调意义学习、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向传统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对学习理论的发展是有很大贡献的。(2分)但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人奉主义过分强调先天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片面强调自由选择和自我设计,忽视了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制约性。忽视了学生对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2分)2.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1)从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1分)学习动机的形成有外在与内在的原因。从学校中一般学科的教学来看,多数知识性学科的学习动机,是要靠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正诱因特征来引发的。因此,在教学之初,教师如何设计教材教法以及教学活动,使之具有正诱因的特征,从而引导学生喜欢学习,自然是培养学习动机的首要条件。外在学习动机获得适度满足之后,也有可能转化为内在学习动机。(2分)(2)从基本需要提高到成长需要(1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只有基本需要(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的、尊重的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认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成长需要才会产生。因此学校应设法先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为成长需要的产生奠定基础。(2分)(3)从需要满足发展到价值追求(1分)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校教育应适应并选择学生心理上的需要,给予适度满足,使其产生价值感,进而自发地去追求。(2分)(4)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1分)成功的学习结果是产生学习行为的助力。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各自获得成功的经验,以使他在努力之后获得满足,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时,不宜只按团体标准,而应重视个人的进步,以进步作为成功的指标。(2分)(5)善于利用教师的反馈激发学生士气(1分)教师的反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动机有很大影响。无沦教师的反馈是正面的(赞许或鼓励),或是负面的(批评或训斥),都会成为学生对自己学习成败归因的根据。进而成为学生建立自信的依据。(2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6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题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1.学生注意转移快慢的遭度受()因素影响。A.年龄 B.原有注意的紧张度

c.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 D.刺激物的持续时间 2.布鲁姆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几个领域. A.道德品质 B.认知 C.动作技能 D.情感

3、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看法,学生在进行分数除法的运算时所表现出的是()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学科性知识 D,策略性知识

4.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A.长期性 B.复杂性 c.多面性 D.创造性

5.创造性评定的基本方法是()。A.创造性测验法 B.创造性实验法 C.作品分析法 D.主观评定法 6.卡特尔把人格特质分为()。A.表面特质 B.外在特质 c.根源特质 D.内在特质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1.学习迁移 2.成就动机 3.教学反思能力 4.自律

三、筒答题(从以下4个小嗣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题8分,共24分)1.班杜拉关于学习过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创造性培养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3.教师的主要角色有哪些? 4.促进概念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四、案例分析题(12分)赵老师是某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他最近遇到了教学上的团难。他一贯好用的“奖励小虹花”方法现在越来越没有效果了,而这一方法在三年级以前是非常有效的。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中的有关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的知识对赵老师的做法和问题加以分析。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e分)1.试论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2.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形成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采分点:多选题中,答对但答案不全的只给1分)1.ABC 2.BCD 3.D 4.AB 5●ABCD S.A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采分点;完整准确地解释概念给4分,按照自己理解解释概念按具体情况给1—3分)1.学习迁移:是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对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2.成就动机;指个体追求某一有价值的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

3.教学反思是指教师自觉地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从而优化教学活动,形成自己新的教育思想并改进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能力是优秀教师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反思中学会教学,通过反思才能扬长避短,创造出先进的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才能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4.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小题s分,共24分)1.①注意过程(2分)‘②保持过程(2分);③复制过程(2分);④动机过程(2分)。2.①协同性原则。②主体性原则。③活动性原则.④整体性原则。⑤兴趣性原则。(对以上5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3.①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②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递者;③教师是学校集体的领导者;④教师是学生的示范者;⑤教师是心理卫生工作者.

(对以上5个要点,每答对1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4.①提供概念范例(2分);②利用概念间的联系构图(2分);③消除错误概念(2分);④在实践中运用概念(2分)。

四、案例分析题(12分)1.赵老师是在使用外部强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种方法是没有错的。(3分)2.但不论使用何种形式的强化物,其关键在于能对学生发挥有效的强化作用。(3分)3.选择有效强化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学生所喜欢和想要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他行为。(3分)4.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强化物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强化物.(3分)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2分);

②个体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2分);

③个体的认知结构(1分);

④个体的认知技能与策略(1分)⑤心理定势(1分);

⑥学习态度与方法(1分);

⑦智力与年龄(1分);

⑧教师的指导方法(1分).

对以上各要点展开恰当论述另加5分。

2.作为知识的获得者,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形成与教师密切相关。(1分)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科的知识和内容,同时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规范、调整着课堂学习的模式与步调,但在倡导学习策略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如下三方面作用:

①教师要唤起学生有意识的自我监控。即要求学生以个人、小组的方式分析自己的资料,帮助他们以自我监控的结果为基础,设置目标并选择策略,让学生负起学习的责任。(3分)②教师可以通过演示自我调节和策略选择的方法程序,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技巧。(3分)③教师要鼓励学生实施自我监控,以达到改进自我调节策略的目的.当学生的自我调节策略看似没有奏效时,教师的支持会对学生继续使用自我调节策略起到关键作用。(3分)联系实际并对以上要点展开恰当的论述另加5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7

一、选择题

1.影响小学儿童身体发展的后天因素主要是()。A.九营养 B.睡眠 C.适量的运动 D.遗传

2.下列选项中,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的是()。A.教师心理 B.个体差异 C.教学心理 D.学习心理

3.儿童的一般认知能力差异集中体现在()等方面。A.发展水平差异 B.气质类型差异 C.表现早晚差异 D.结构差异 4.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A.布卢姆 B.布鲁纳 C.奥苏贝尔 D.桑代丸

5.学生品德不良主要包括的类型有()。A.过失型 B.品德不良型 C.攻占型 D.压抑型

6.如果一个人失败以后,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他的归因倾向可能是()A.能力归因 B.运气归因 C.努力归因 D.任务难度归因

7.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功能包括(). A.促进师生心理健廉 B.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C.整顿班级秩序

D.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学习8.为获得奖励、表扬而产生的学习动机称为()A.内部动机 B.认知动机 C.外部动机 D.自我提高的动机 9.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A.学生每学期的考试成绩 B.获奖情况

。C.教师评语 D.学生作品 10.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A.学习B.情绪 C.行为 D.社会适应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 2.原理学习3.成长记录袋 4.学习动机 5.任务促成的纪律

三、判断题

1.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行为。()2.知识的应用是一种顺向的正迁移。()3.记忆一份材料时,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开始和末尾部分。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4.处在自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为:不服从权威,我行我素。()5.学习策略是一种程序性知识,由一系列规则和技能系统构成。()6.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筒答题

1.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2.简述促进知识迁移与应用的教学原则。3.简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情绪。4.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30分)1.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分)2.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造性。(15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A B C 2.A B C D 3.A C D 4.B 5.A B C D 6.A 7.B D 8.C 9.D 10.A B C 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实验法是一种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因素,系统的探讨某些实验条件、观测与实验条件相关现象的变化,从而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种研究方法。2.原理学习的实质是学生能够在体现原理的不问情境中适当地应用原理。

3.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形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它具有以下特点: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足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4.学习动机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5.任务促成的纪律址指由于某一特定任务的需要而提出的纪律要求。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 2.√ 3.X 4.X 5.√ 6.X

四、简答题(从以下4小题中任选3小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1.动作技能的形成是通过领悟和练习逐步掌握某种动作操作的过程,(2分)复杂运动技能的形成,—般要经历四个主要阶段:(1)认知阶段。(1.5分)(2)分解阶段。(1.5分)(3)联系定位阶段。(1.5分)(4)自动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的熟练期阶段。(1.5分)2.(1)制定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1分)(2)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循序渐进。(2分,(3)把握每一阶段学习的迁移价值。(1分)(4)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1分)(5)进行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2分)(6)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学习态度.(1分)3.(1)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知觉到他们知识存在不足时就会 产生好奇。(2分)(2)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对学习有重要影响.(2分)(3)愉快;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2分)(4)焦虑;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2分)4.第一.明确学生能否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是判定其教学效果的依据。第二,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三,使用符号标志技术。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和学习习惯,可选用讲解、图示、提问。回忆等方法。第五,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五,论述(共30分)1.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开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1)学习的主动性,即指学习是学习者注定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2)学习的情境性,即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仙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3)学习的社会性,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

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十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厂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小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什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2.创造性由多种成分构成,影响创造性发展的因素也就有很多。既涉及认知因素、人格因素也涉及环境因素。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小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是很有必要的。

培养小学儿童的创造性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和注重教师的素质。

要克服一些不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比如过分追求高分数,不鼓励学生提问,过于强调权威的教学等等,都有碍于学生创造性发展。

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2)广开思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创造性的重新组合,并在头脑中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过程.广开思路就是要有利于鼓励和培养小学儿童遇到问题从多个角度来考虑。

(3)发展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快速联想能力。

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快速联想的能力,是保证思维流畅性的基本条件。(4)多利用原型启发,发展类比推理。

原型是指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应用相似原理去解决问题,是导致创造、发明的重要思维方法。

(;)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思维训练。

头脑风暴法.是奥斯本提出的培养创造性的„种重要方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学生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6)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个体的创造性高低与人格有着密切关系。从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是人格力量的显示,独立的、灵活的、容纳的,主动的、痴醉的人格有助于儿童创造性发展。(7)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创造性。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丰富多彩,重y且在这些学科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培养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8

一、选择(每小题3分,共18分,每属中至少有1个正确答案)1.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之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 A.场依存型 B.抽象型 C.沉思型 D.场独立型

2。布鲁纳认为每一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几个过程。A.获得 B.认知 C.转化 D.评价

3。根据学习策略的涵盖成分,可将学习策略分为()。A.资源管理策略 B.认知策略 C.自我监控策略 D.自学策略

4.臭苏伯尔认为,学习迁移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学习知识的相互作用,影响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原有认知结构的()。A.稳定性 B.可辨别性 C.系统性 D.可利用性

5.程序教学可以按程序教材的编排方法分为两种(). A.阶梯式程序 B.直线式程序 C.螺旋式程序 D.分支式程序 6.陈述性知识通常以()方式来表征。A.命题 B.比产生式 C.命题网络 D.概念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1.发现学习2.动作技能 3.总括学习4.功能固着

三、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属8分,共24分)1.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在指导学生掌握原理的过程中,言语指导有哪些作用? 3.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技能形成可分哪几个阶段? 4.皮亚杰和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动机在道德品质形成中有哪些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12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喜欢知识渊博,幽默风趣,爱岗敬业,公正平等,平易近人地对待学生的老师,往往受欢迎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反之,对那些他们反感的教师及所教学科则持相反的态度。与此同时,学生还极易模仿教师的各种言行。

请结合教育心理学的有关教师心理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知识对上面的现象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五、论述题(每小15分,共30分)1.结合实际谈一谈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2.试举例说明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属3分,共18分,每题中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采分点;多选题中,答对但答案不全的只给1分)1.D 2.ACD 3.ADCD 4.ABl)5.BD 6.AC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1(采分点:完整准确地解释概念给4分,按照自己理解解释概念按具体情况给1~3分)1.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2.动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指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3.总括学习:又称上位学习,是指在若干已有的从属观念的基础归纳出一个总观念. 4.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热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它功能的心理特点。

三、筒答题(从以下4个小题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小属8分,共24分)1.①感知运动阶段(2分);②前运算阶段(2分),③具体运算阶段(2分),④形式运算阶段(2分)2.①它能为学习者提供掌握原理后所达到的行为表现的描述.(2分)②言语指导能唤起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本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回忆。(2分)③言语指导可以提供不需要对整个原理做出准确词语表达的言语线索。(2分)④言语指导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演示或证明原理。(2分)3.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④无

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⑤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对以上5个要点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4.①道德品质的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水平密切关联(2分);

②道德品质的形成取决于道德动机、道德判断和道德知识(3分):

③要根据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去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3分)。

四、案例分析(12分)1.这个问题可以用教师的威信对学生的影响和班杜拉有关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加以解释。(1分)2.教师威信是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积极肯定的关系。(2分)3.教师威信对学生的影响: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的指导和影响的正确性,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导和要求,较容易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引发起积极的自学行动:在感情上,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感召能唤起学生悔悟、自责和内疚的心情,在行为上,威信高的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理想的形象,被学生视为楷模,他们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处处以教师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3分)4.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实质应当是观察学习。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3分)5.因为人类具有认知能力,能够更多地得益于经验,因此,大部分的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习得的。良好的教师威信,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积极的教育作用。(3分)

五、论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1 1.桑代克认为学习有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2分)。(1)学习的三条主律是:

①准备律:是指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1分)②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1分)③效果律是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 果而减弱。(1分)(2)学习的五条副律是: ①多重反应原则(1分),②倾向和态度原则(1分),③选择性原则(1分),④同化或类化的原则(1分),⑤联想交替原则(1分)结合实际进行恰当论述另加5分.

2.①生物因素(1分)。通常这个因素是指遗传.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是指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而言,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等。这些生物特征在儿童发展的早期阶段起主要作用,因为他们直接联系遗传系统。(2分)②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2分)。这个因素紧密联系着儿童的一般社会生活以及他们与其他人的关系。(2分)③教育因素(2分)。一方面是学校之外其他社会生活的不正规教育。另一方面是发生在幼儿园和学校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和有系统的教育。(2分)举例说明另加4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9

一、选择题

1.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 B.詹姆斯 C.罗杰斯 D.巴甫洛夫

2.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特点有()A.情绪的冲动性减弱

B.情绪、情感中的社会性成分增加 C.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 D.情绪调控能力增强

3.下列选项中,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结构在学习中重要作用的观点有()A.发现学习理论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C.试误说 D.接受学习理论

4.为了要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间加上——些“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刚。A.计划和监控策略 B.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5.快速联想策略和头脑风暴法都是由()提出的。A.奥斯本 B.基克 C.杜克 D.卢钦斯

6.当儿童为了得到家长的奖励而去做家务时.这名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处在()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入超习俗水平7.下列选项中,属于内源性归因的是()A.能力 B.努力 C.运气 D.任务难度 8.下列选项中,属于学习的有()A.每天跑步 B.记住英语单词了 C.不怕见生人了 D.个子长高了

9。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有()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小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因为其心理有“病”

B.由于智力和遗传关系密切,所以智力不属于教师心理辅导的范围

C.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要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掌 握自我调整的技能

D.学校心理辅导就是心理咨询

二、名词解释 1.认知风格 2.品德 3.元认知策略 4.课堂评价

5.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

三、判断题

1.小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其智力发展水平相关很高。()2.技能的贮存呈现网络性,技能的迁移具有叠加扩充的特性。()3.通过学习,个体的行为和能力应当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4.由于惩罚是对个体施于心理上不愉快的反馈刺激,所以惩罚不能作为品德教育的手段。()5.不管是什么程度的焦虑,对学习都具有损害作用。()6.对小学生而言,重要的监控策略体现在集中注意和领会监控上。()

四、简答题

1.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 2.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五、论述题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2.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A 2.ABCD 3.AD 4.C 5.A 6.B 7.AB 8.BC 9.AD 10.AB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2.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3.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监视和控制策略,如学习者评价自己的学习或理解状况,估计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4.课堂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5.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地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三、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6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 2.X 3.√ 4.X 5.X 6.√

四、简答题{从以下4个小魉中任选3个小题完成,每小题8分,共24分)1.小学生学习的类型有哪些?(1)知识的学习。(1分)即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接受和获得知识,并使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2分)(2)技能的学习(1分)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1分)(3)行为规范的学习(1分)其中包括一般行为规范和道德行为规范的学习,促使学生形成道德行为习惯.(2分)2.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概念,应如何进行概念教学?(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揭示概念的本质。(2)突出本质特征,控制非本质特征。(3)恰当使用正例和反例。(4)多用变式和比较。(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3.简述愉快教育的教学策略。(1)把握愉快的四因素。(2)明确挑战性任务。(3)形成灵活的教学方式。(4)强调掌握目标。

(5)专注于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

(以上5个要点中,每答对一个要点给1.5分,全部答对给8分)4.简述课堂纪律的功能。

具有四种主要的功能:

(1)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社会化。(2分)(2)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2分)(3)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2分)(4)课堂纪律有助于学生上课时情绪稳定。(2分)

五、论述题(共30分)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15分)智力技能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是陈述性知识的运用。对智力技能的培养,应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1分)(1)形成程序性知识。(2分)形成程序性知识,即在头脑中储存大量的·如果„„那么„„”的产生式。学习知识的同时,要把握该知识在什么情况下适用。(1分)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程序性知识,在教学上一是编制产生式样例题,学生进行样例学习;是向学生呈现与实际生活背景相似的知识,提高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可检索性和应用性。(1分)(2)促进产生式知识的自动化。(2分)产生式知识只有经过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的程度,变成一种心智技能。(3)加强学生的言语表达训练。(2分)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更佳思路,引发执行的控制加工过程,使注意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的因素,导致问题解决的成功率更高。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或要求学生大声描述观察内容、直观教具的操作过程,以及思维过程和概括的结论,鼓励学生互相问答和相互议论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融洽的课堂心理环境,使学生喜欢、愿意和敢于育语表达。

(4)要科学地进行练习。(2分)练习是促使陈述性知识向智力技能转化的必要条件。首先,教师要做到精讲多练。其次,练习形式多样,注意举一反三。第三,练习要适量适度,循序渐进。(1分)2.试论述保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措施。(15分)(1)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1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能力在不断提高,但他们还难以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常出现两种倾向,一是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过于自卑。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对自我发展不利。学生既要接纳优点,也要接纳缺点,同时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能力,建立适当的抱负水平。(2分)(2)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分)小学时期是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这对其心理健秉有重要意义。通过人际交往,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沟通与理解,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3)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1分)学生情绪既容易受外界影响,又容易感情用事,情绪常火起大落。要维护心理健康,就应学会保持健豪、愉快的情绪。保持大脑的健康,培养各种兴趣爱好,参加有益的娱乐活动,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等都是有益的措施。(1分)(4)帮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1分)学习性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变化加深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5)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分)有时候小学生面对的问题可能是自我调整)t;易解决的,那么,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寻求帮助就是必要和重要的。教师应让学生知道,求助心理咨询并不是因为有“病””心理咨询是种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学帮助的过程.(1分)(6)儿童学业不良的辅导。(1分)对于那些智力在正常范围,而学习成绩又经常明显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的学生应该进行相应的辅导。(1分)(7)问题行为的矫正辅导。(1分)对于那些扰乱他人或绐个人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障碍的问题行为,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矫正。(1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0

一、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2.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学习律是——、练习律和——。

3.小学生的品德不良的主观心理因素表现为: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情感表现异常,还表现为——和 ——。

4.记忆一份材料时,——的记忆效果优于 ——,这一心理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5.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相反的倾向组成,它们是——的动机和——的动机。6.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和——两方面。

7.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他人的某种情绪时,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这种心理现象称做——。

二、选择题(每小题L 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写在括号中)1.西方第一部成体系的教育心理学专著是()A.卡普切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C.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D.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 2.注意品质的好坏体现在()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起伏 D.注意的转移

3.强调外界环境对学习起决定作用的学习理论有()A.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B.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C.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D.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4.下列选项中,属于组织策略的是()A.划线 B.记笔记 C.列提纲 D.画关系图

5.儿童在知道了“金属”的基本性质后,再学习“铁”、“铝”等,这时的同化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类属学习 C.总括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6,“理达情不通,通情不达理”反映的是品德心理结构的()A.统一性 B.矛盾性 C.独立性 D,兼容性

7.情绪X》于学习的主要作用表现为()A.信号功能 B.支配功能 C.动机功能 D.组织功能

8.一名学生早上到学校主动打扫教室,被老师看到后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后这个学生经 常早到校打扫卫生。这种结果可以用()原理来解释。A.自我强化 B.替代强化 C.经典性条件反射 D.操作性条件反射 9。下列选项中,屑于民主型教师的行为表现有()A.重视集体的作用 B.给学生完全的自由 C.教师决定一切 D.鼓励学生发表意见 10.关于心理健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B.心理健康是一个绝对的标准

C.暂时的心理健康不等于永远的心理健康

D.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健康”b理健康也会影响身体健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9分,共15分)1.认知风格 2.创造性 3.高原现象 4.精加工策略 5.趋一避式冲突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1.研究发现,大约从9岁左右,儿童逐步形成“人比物重要”的概念,自我评价开始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性质。()2.智力发展水平与学业成绩高相关说明,学生成绩不好就是因为他不聪明。()3.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基本单位是由“如果/则"构成的产生式。()4.学生的课后练习过程都属于问题解决过程。()5.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技能的学习本质上是在长时记忆中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产生式系统。()6.皮亚杰认为,9一10岁儿童品德发展的特点是既不简单服从权威,也不机械遵守规则。()7.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8.微波效应是指教师贵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正面影响。()

五、简答题(共20分)1.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有哪些影响?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 3.简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六、论述题(共30分)1.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小学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2.准备律 效果律

3.意志薄弱 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4.开始部分和结尾部分 中间部分 5.追求成功 避免失败 6.选择 组织 7.移情

二、选择题(每小题L 5分,共15分,可单选或多选,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在括号中)1.C 2.ABD 3。DC 4.CD 5.‘D 6.B 7.CD 8.D 9.AD 10。C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认知风格又称为认知方式,指个体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2.创造性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

3.高原现象指动作技能在随练习而产生的总的进步过程中,出现练习的成绩时而进步,时而退步,有时甚至出现一时性停顿的现象。

4.精加工策略是指学习者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过程。与复述策略相比,精加工策略是一种更高水平的更精细的信息加工策略。

5.趋一避式冲突是指个体所面临的选择既能给他带来好处,同时又伴随着不良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冲突中,这是给个体带来的压力最大的一种冲突。

四、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8分,请在正确的叙述后划√,错误的叙述后划X)L√ 2.X 3.√ 4.X 5.√ 6.√ 7.√ 8.X

五、简答题(共20分)1.小学期间同伴团体对儿童有哪些影响?(5分)同伴团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1分),在团体活动中,儿童学习处理各种关系中的杜会问题(1分),学会按照同伴团体的标准建立合适的反应模式来组织自己的行为(1分),社会交往技能进一步扩展和提高(1分);同伴团体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形成和评价自我概念的机会,同伴的拒绝与接受反应使儿童对自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1分)2.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主要有哪些?(6分)(1)个人的知识背景。(1分)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问题的表征和解答。专家和新手在解决问题的差异方面的研究,说明了拥有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1分)(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1分)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智力水平高的学生,解决问题较易取得成功,智力水平低的学生,解决问题较容易遭遇失败。认知特点和认知方式对问题解决都有一定的影响。(1分)(3)个性倾向性及气质、性格特征。(1分)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它们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气质、性格等个性差异也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1分)3.简述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4分)(1)了解学生的需要;(1分)(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1分)(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1分)(4)建立课堂规范。(1分)4.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5分)·。

加涅按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以下五类;(1)言语信息的学习。(1分)(2)智慧技能的学习。(1分)(3)认知策略的学习。(1分)(4)态度的学习。(1分)(5)运动技能的学习。(1分)

六、论述题(共30分)1.试评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5分),建构主义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对学习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的,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信念的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他们把学习看成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经验体系的过程,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2分)(1)学习的主动性(1分),即指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信息相互作用,来生成信息的意义。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2分)(2)学习的情境性(1分),即指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情境的创设,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2分)(3)学习的社会性(1分),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

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2分)建构主义从上述学习观出发,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其中包括: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情境性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3分)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论述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目前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系统性不够强,还没形成独立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还需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2.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动机。(15分)(1)培养学习兴趣。(1分)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进行学习活动时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跬而产生学习的需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做到:满足学生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教师有效地教学。(2分)(2)设置有效的目标,掌握达到目标的方法。(1分)学生树立的目标不同,目标结构也不同,这影响着学生的动机和学习。有效的目标设置应该是:确定表现的而非结果的目标;确定挑战性的而非轻而易举可达到的目标;设置现实的而非现实的目标;设定具体的而非笼统的目标;重在设置短期目标而非长期目标。(2分)(3)成就动机训练。(1分)成就动机的训练主要可以通过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和内化六个阶段进行。研究表明,对成就动机进行训练是有效果的。(2分)(4)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1分)归因作为比较稳定的认知方式,能够诱发不同的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要避免不期望的归因,形成期望的归因。(2分)(5)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1分)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他不喜欢的活动往往是有效的,对于全部的学习活动,有的学生并不都表现出兴趣,可以在他感兴趣的活动中加入他不感兴趣的活动,或者规定只有先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才能从事感兴趣的活动,使之产生对不感兴趣活动的需要,从而培养其学习动机。(2分)

教育心理学试题第三部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