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推荐]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12-91538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8 16:54: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推荐]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

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张树泉

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更强有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怎样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做法。

1、提供话题,组织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上课前我在PPT上出现一个问题:小明和小亮各买了一个足球,分别标价40.2元和40.20元。你认为谁的足球价格贵一点?你有什么观点要表达?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我给出的这个话题让学生讨论的十分热烈。学生的观点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认为40.20元贵一点,因为是两位小数。另一类观点是一样贵,都是40元2角。归类之后进行新课探究,课结束时,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

2、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生生互动

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我提供了表格和三组小棒,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交流,看哪一组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并记录下来,对比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后汇报结果。通过生生互动,学生能有效的合作交流,很快就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

3、教师指导,保证生生互动效果

在进行生生互动时,教师要及时巡回指导,并参与其中。否则会

降低互动效果甚至会变成无效交流。如在教学《找次品》一课时,我布置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用铅笔和橡皮代表天平和物品,模拟找次品的过程,并画图表示。就过发现部分小组没有理解合作意图,在橡皮上放上铅笔来模拟天平,试图称出物体轻重。教师及时指导,学生得以正确合作。

4、改革评价,激励学生生生互动

给予学生的评价,往往出自教师之口。但如果评价来自于身边的同学,则是另一番效果。在数学课堂上多设置一些互评方式,比如:你对某某同学的观点有什么看法?不但引起了关于知识的交流,而且,每个人都在关注课堂,善于倾听他人。此外,在家庭作业尤其是计算批改时,可采用让同桌互批的方式,提高效率。不过要注意,实事求是,还要注重同桌监督纠错。

总之,有效的生生互动能让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迪,能积极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积极合作、认真思考,从而使课堂生动充实起来。

第二篇: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

3、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它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量时间和空间,这是洋思中学致胜的法宝。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了解数学,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2、用赏识的方法看待学生,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赏识是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赏识是语言,但比语言的表现力要强得多,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传统的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教师几乎是把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特别是有的教师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交代。老师这样’精耕细作’学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呢?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要求利用太阳光测量学校一些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建筑物的周围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建筑时,看看学生如何处理墙上的影子与物体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较大的争论,有学生很想当然的认为地上的影子+墙上的影子=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人不同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将物理科与数学科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3、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数学。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数学。

第三篇:浅谈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浅谈数学课堂上的互动教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同学间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进行互动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探讨。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 1.和学生打成一片

教师与学生要多进行情感交流,常常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数学课堂互动生成的有效条件。例如,每次在上课时,我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当天的心情等,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课堂不是那么严肃可怕,于是学生不再拘束,变得活跃起来。一个课堂导人的交流,老师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扮演着学生大朋友的角色,与学生接近了关系,获得了学生的角色认同。这样的课堂导人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形成一种“情感共鸣,思维共振”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了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要善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适时放弃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我在上课时,总是自己讲得少,多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使得整个课堂的所氛变得活跃起来。

二、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机遇 1.巧妙设置“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矛盾”,引发学生间的争辩。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就设置了老爷爷今年60岁,但只过了15个生日的问题作为对闰年知识理解的切人点。果然,答案各不相同。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争辩赛,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反复理解思考,结合各自的学习、生活经验据理力争,思维不断碰撞,最终在互动交流中正确理解闰年的有关知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在互动中高质量地完成。2.提出开放性问题

在课堂里适度地提出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如“找规律”一课,教师出示一题:1、2、4、()、()、()……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有规律,一开始学生只能想到一种方法,但经过小组互动后,想到了多种不同方法。有的答案是: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依次为1、2、3、4、5……有的答案是:8、16、32……理由是前一个数的2倍为后一个数,还有的填1、2、4……理由是重复也是一种规律。由此,同学们想到了另一种填法:1、2、9、1、2、16……理由是前两个数重复,第三个数分别填2乘2,3乘3等等。这样的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创设多种互动方式的学习过程 1.开展小组合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索知识,获取知识。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评价。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小组准备好自己的长方体,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互相探讨如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在班内交流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提出问题。这样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达到培养发展学生探索性学习的效果。

2.让学生多动手操作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老师可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纸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同桌合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有的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即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还有许多学生想出了其他的好方法,可谓百花齐放。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3.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

课题活动研究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一条好路径,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使探究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有关税收、利息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访问有关部门等多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经历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究感悟数学知识,构建概念,形成知识系统。

在新课改的不断前进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必须开拓创新,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才能培养学生开阔的思维能力,多采用互动教学是众多教学方法中值得推广的一种。

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学以后,最担心的事也就出现了,班上一部分孩子反映出对数学的“淡漠”,家长也和我交换意见,怎么才能让孩子对数学有兴趣呢?实在的,面对一群聪明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数学呢?对我真是一个挑战!

我除了上课尽量使用电教手段,做一些动画,讲一些故事,“放宽”对他们的管教,让他们慢慢亲近我外,我与学生还有一个小秘密。只要有家长与我交换意见,我就给他们讲:“学生对数学的没有兴趣,关键在于他们对数学的那份自信的丧失!我们要给予他们自信,他们才会喜欢数学!我打算把考题提前叫一些同学先做一遍”。有的家长问我这样好吗?我说:“其实,考试不是目的,目的是怎样让他们今后学得更好。”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考试的题都会在考前3到5天发布到网上,然后一个一个单独对“需要自信”的学生说:“我们隔2天要考试,题老师已经发到网上,你去下来做吧!老师只对你一个人讲了,千万别给其他人说。”于是他们都回去认真的做了一次,还有家长帮忙,考试时他们再次轻松愉快的做了一次。评讲试卷时,我大大的表扬了一番突飞猛进的同学,那时我分明看到了他们开心的笑容!

要知道他们都是数学有点“问题”的孩子,看到她们对数学自信的回归,我心里激动不已。就这样,班里几个上期数学不好的孩子,都“考”到了很好的成绩,上课他们特别的认真,作业虽不算很好,却能较好的掌握新内容。

真正的单元测查更令我高兴,上期班上补考也不及格的A同学也考了84分,他已经成为班上听课认真、积极举手的一员了,也成为了一名自信的孩子。不过我和他的秘密还要进行下去,直到他考得更好。

对班级的管理

我一直担任的是小学班主任,这学期我将重点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工作要求

1、班级纪律方面(1)、课间纪律。

课间是学生轻松休息的时间,良好的课间纪律将会给整个校园带来活跃而轻松的气氛。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就是解决课间纪律乱的法宝。我将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方式,开展“跳绳,做游戏,拍球”等活动,使学生既健体又受教育,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扩大交流的空间,同时,随时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危险活动和场地,寓教于乐。(2)、课堂纪律。

首先师生共同制定班规班纪,并制定相应的“奖惩”。这样学生既感到有趣,又有动力,而且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遵守纪律。由于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这样变被动的各种要求为主动的行为,有助于学生将文字内化为行为。我们班的宗旨是“说到就要做到”。

2、卫生方面。

讲究卫生很重要。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收拾好卫生,既能使身体健康,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个人卫生:要求衣着整洁,做好“三勤”,桌勤清,书勤摆,操勤做。班级卫生:每天早、晚分派值日生清扫,设立卫生监督岗,进行检查与监督。对于主动、及时打扫卫生的同学或小组,进行奖励。

3、充分利用班会、晨会加强学生品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语文等各科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但利用晨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又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学生的学习习惯、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相当重要。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晨会中,教师向学生们讲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教育。向学生介绍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在活动中让做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切身体会,自己的经验方法。这样学生之间就会产生一股无形的动力,自觉地去想做得好的同学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晨会中我们也要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自濡渍染,从正反两方面受到教育。使他们能辨别对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班干部的培养:

好的班干部就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有一批好的班干部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在开学初首先进行民主选举班干部,对产生的班干部班主任要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他们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和方法,及时指出他们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在学期中期,还要对他们进行民主测评,对不称职的班干部要及时更换。在学期末要开好班干部经验总结会,找出自己的得失。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班干部。

5、差生教育:

班主任要明确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转变一个后进生跟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班主任在开学初就要排查摸清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他们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在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上,全方位的关怀学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使他们建立自尊、自信,恢复求知的欲望。班主任要从正面教育,爱护学生,替后进学生着想,做到满腔热情地关怀,循循善诱地疏导,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燃起后进生成功的希望之光。建立后进生档案,跟踪转化效果,并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转化教育工作。

二、具体措施:

1、抓好班级一日常规,杜绝迟到旷课现象,抓好非统考课纪律,提高效率。

2、充分利用《学习园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3、利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

4、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级凝聚力。

5、定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6、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7、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

8、定期与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

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抓好学生的学习工作,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争取在本学期不出差错,把好每一关。使我班成为一班风正和学风浓的班集体!我相信只要我一直努力下去,为班级的工作作出我做好的贡献,我就会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我一直都在为之奋斗的。做好一名教师,做好一名班主任并不难,但是要一直坚持下去,那就是十分困难的了。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会一直努力下去。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研修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马小娟

西安市第五十中学骨干教师上交材料----

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摘要:本文从数学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法及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三方面 论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关键词:数学课堂数学阅读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我校教学实际与之相距甚远,主要表现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总担心给学生讲不完,讲不清),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知识的掌握只有通过大量地练习才能完成),班里存在大量后进生(班里一多半学生考试不合格)等,这些都成为教学成绩提升的桎梏,在数学教学中尤为明显。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高效课堂呢?

研究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极大.[1]在课堂上强调数学阅读就是让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这样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代替学生阅读,代替学生思维,从而彻底以教为中心的低效教学行为,这一做法必然能提高课堂效益。

数学教科书是专家们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但是实际上数学课堂上多数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教师上课深入浅出地讲解,讲完就让学生翻课本做练习或上黑板,之后小结、布置作业,仅把教科书当题库。这恰是教师讲解精彩而部分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因此,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

一、数学阅读的内容

(一)阅读概念

1.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能够将各种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

如平行线的概念:文字语言: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同一平面是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平行线的概念就丧失了基础。不相交是其特征,这个概念的核心就是两条直线在平面内没有公共点,也即不相交。图形语言:

b a

符号语言: a∥b

2.要注意联系实际找出正反例子或实物。3.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二)阅读定理

1.要注意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2.要探讨定理的证明途径和方法,通过与课本对照,分析证法的正误、优劣;

3.要注意联系类似定理,进行分析比较、掌握其应用;

4.要思考定理可否逆用,推广及引伸。例如:在进行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的判定时,让学生牢记特殊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以“抓起点、凑方法”给出各种方法使用的通则。

(三)阅读公式

1.要弄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会推导公式;

2.要明白公式的特征并能想法子记住;

3.要注意公式的应用条件,弄明白有关公式的内在联系,了解公式的运用、逆用、巧用。

如初中数学常用的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ab2a22abb2

一方面利用乘方的定义及多项式乘法可以推导出来,ab2ababa2abbab2a22abb2

也可以用正方形的面积来进行几何解释,同时使用特殊数字等方法实现学生对公式的掌握和应用。

(四)阅读例题

1.要认真审题,分析解题过程的关键所在,尝试解题;

2.要和课本比较解法的优劣,并使解题过程的表达既简洁又符合书写格式;

3.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并努力去探求新的解题途径。例如在学习《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节时,书中的例题都非常简单,最好让学生先自己读例题,做类似的习题,来理解方程组解法的基本步骤。

(五)阅读应用题

阅读教学最好载体是应用题,而应用题的教学,在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能力情况在思维方式上多加指导,先按一定“程序”进行引导阅读,形成一定的模式,待学生有了一定能力后,再进行变式训练。例如可进行这样的方式:题中的几句--这道题是属于什么类型--题中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之间的关系怎样等。此外,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应用题的难度,进行示范阅读,抓住字词句,抓住关键词和关键数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或列表或画图或列式理清关系,从而渐渐掌握阅读要领,达到熟练程度。

二、数学阅读的方法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的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经过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准备。

(三)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

(四)复读--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如:①研究的问题不变,可否对条件进行加强和削弱,若能可进行怎样的削弱和加强。②研究的问题不变,能否改变思维的角度,建立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并比较哪种方法是最优化的方法。③同一数字模型还能在生活中找出哪些情景呈载,若能编写出来。④在此类问题的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什么障碍,怎样克服?⑤就其一点能否将自己的体验,收获写成小论文,见诸报端,等等。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

三、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可创设交通安全的“刹车距离”情境,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数据,动手绘图感知刹车距离与刹车时的速度之间近似于一个二次函数关系,然后观察图象,估计函数类型,并确定一个满足这些数据的函数关系式,进一步利用给出的刹车距离和车速限制判断某次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此让学生带着一种好奇的阅读情绪去阅读并参与学习过程,肯定会大大提高阅读质量.

(二)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唯其如此,才可能收到理想的阅读效果.

1、阅读时学会动手。课堂教学中,经常看见有学生双手抱臂读数学的情景,这是一种非常滑稽甚至忌讳的数学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随时提笔在手,准备圈点勾画:关键字词、语句、图形、数据等;另外要善于对数学活动进行体验.可以拼一拼,摆一摆、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2、阅读时学会比较。如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可以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

3、学会置疑。置疑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在阅读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一组数据由5个正整数组成,中位数是3,且唯一众数是7,则这5个数的平均数是().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题,但从学生做的情况看不算理想.学生根据题意分析这一组数据的构成,但往往还无法得出结论,不免就要提醒再读题,进而置疑:这里的“唯一”有什么作用,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只有想起了“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有多个”后才会明白“唯一”的真正内涵.从而才作出“3后面必是两个7,3前面只能是1和2”的正确判断。

4、学会用“错”,变“错”为宝。根据错误结论查找错误原因,从而优化不良的阅读习惯,这是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的启示。教师在批改作业、试卷或听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善于从学生错因中“读”出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从而进行有效务实地指导。

参考文献:1.《数学新课程标准》

2.《数学课堂教学》许梁宇

第五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渗透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的主旋律,它不再局限于思想品德课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相并列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六个问题,其中第五点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就从学生数学作业的布置和设计出发,谈谈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

学习数学离不开做作业,但是传统的作业,它的目的性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作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为此,我们应该开辟一片数学作业的新天地,设计形式丰富的数学作业,在充满吸引力的数学作业中蕴涵德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寓德育于“实践性”作业中

数学学科教材的内容不及其它学科来得丰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那整个教学过程会显得很呆板,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并将调查所得的资料作为学习内容之一,这样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亲切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一种德育的启发。根据形式不同,我们把“实践式”作业分为两类:

1、对现成学习资料的收集。教材中潜在着很多的德育因素,但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课前或课后进行有关资料的搜索。

例如,在教学圆周率内容前,我们可以把枯燥的“预习书本第几页”这样的作业改成让学生到网上、校园图书馆等地方查阅有关圆周率的内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另外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一项作业,很乐意去完成。通过调查,学生了解了祖冲之和圆周率的故事,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另外,像我国的“九九口诀”、“珠算”、“七巧板”都是我国人民的发明,教学中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组织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开展社会调查。德育的渗透也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良好的思想品德不单是使学生了解它们的意义和要求,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可适当充实一些数学与社会联系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关心身边诸如人口、土地、交通等社会问题。

在教学了《认识时间》后,我布置了这么一个作业:小朋友回家后,调查一下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等家人的起床时间、上班时间、下班时间,还有妈妈做家务的时间,然后把这些时间记录下来,明天上课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一下。这

样在巩固了所学内容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发言从这些时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长辈们的辛苦,懂得要尊敬长辈,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优越的生活不是现成的,是要通过劳动得来的,从而明白学习知识的重要性。

二、寓德育于“真实性”作业中

教师可以注意收集一些有富有教育意义的真实材料,编成练习题让学生解答。

例如,有关我国领土大小的数字:东西相距约5000公里,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境内有世界上有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长江上建起了武汉长江大桥,桥长1670米等,这些数据材料我们都可以作为编写习题、应用题的素材,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德育于“分组合作性”作业中

作业除独立完成外,可通过讨论、分组合作等形式完成。小组讨论是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的,它可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分析作业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在讨论过程中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分组合作能把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愉快和好处,增强合作意识,体会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

如教学了统计图表的制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的形式调查小组内每个成员家庭每天用水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统计出小组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水的数量,再制成相应的统计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制成的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在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前提下受到了一次节约用水的教育,另外也受到了一次团结合作精神的教育,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四、寓德育于“实用性”作业中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将学得的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取得成效后就会产生“收获”的喜悦,学习情感就会更加浓厚。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实际背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从中体会反映在数学中的辩证关系。

五、寓德育于“感情性”作业中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少不了常规性的作业,它的形式一般有填空题、计算题、应用题等,学生在长期的重复此类作业后,难免产生腻烦心理,但我们可以对它们进行“包装”从而增加这些作业的新鲜感,去吸引学生的第一注意。比如设计出富有“感情”的题目,根据不同内容,可将题目设计为“我们来当小老师”“我们一起来”“比比看”“你能行”“来试试吧”等,用这些亲切并带有激励

情感的语言,便会一下子解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而也能让学生体会到亲切的充满爱意的语言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与人沟通也应该尽量用亲切并带有激励情感的语言。

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形式多样的数学作业,是学生再次学习、再次创造、再次发展的乐园,它使每一个学生喜欢数学作业,也使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的熏陶,使学生在数学作业这个乐园中真正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德育、智育齐丰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