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事业单位改革之管见
编辑:心旷神怡 识别码:12-791906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1 10:45: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事业单位改革之管见

事业单位改革,包括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两方面。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和全面发展战略要求,综合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建立有利于政事、企事分开,有利于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调整布局结构,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能充分调动事业单位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运行规范有序的分类管理体制;建立一个适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事业单位各类人员岗位要求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通过改革,精干机构和人员,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事业单位生产力,增强事业单位活力,提高事业单位社会和经济效益。

二、总体目标

逐步建立基础优先、门类齐全、区域均衡、体现公平的公益服务体系,促进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改革,逐步做到公益目标明确、投入机制合理、监督制度完善、治理结构规范、微观运行高效。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服务行为和服务质量,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通过改革,对全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岗位等进行科学整合,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社会、单位用人转变。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法制化、科学化。

三、基本原则

(一)政事、事企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根据政策规定,准确定位事业单位的职能,实现政事、事企分开,理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二)适应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把事业单位改革置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和背景中,按照不同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进行改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来决定事业单位的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市场对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分类改革原则。要根据事业单位的不同功能,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按照行政管理类、公益类、经营类的不同类别,根据事业单位所属的不同类型,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改革目标和改革途径。

(四)因地制宜原则。事业单位改革要从本县、本部门、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遵照国家关于各个不同行业体制改革的政策规定,结合我县行业发展现状,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事业单位,从实际出发进行改革。

(五)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原则。事业单位改革首先要进行机构改革。按照改革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之后,对必须保留的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是指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相结合的综合改革。

四、主要内容

(一)机构改革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事业单位的特点和实际,把先行需要和长远发展、工作性质与业务的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是进行科学分类。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将我县事业单位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经法律法规授权或委托,辅助行政机关直接从事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第二类是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承担公共事业发展职能,直接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第三类是经营类事业单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直接从事生产经营和为市场提供中介服务。

其次是改革管理模式。对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要在精简调整的基础上,按照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要取消行政级别,改变传统的高度集权式的管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下放管理权限,使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得以完善,真正成为依法、自主面向全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对经营类的事业单位可以实施转企改制,能改制为民营企业的可改为民营企业;对于事业单位利用自身管理职权举办的“垄断性”企业和各种实体,坚决脱钩,取消保护,由企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

(二)人事制度改革

首先,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

推行全员聘用制。要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由单位与职工签定聘用合同,实行聘约管理。聘用合同包括有固定期限合同、无固定期限合同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的合同,一般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以工作需要为依据来签订。

扩大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目前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加之缺乏一种成熟的法人治理模式,在拥有用人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受人事编制部门的制约和监督。因此,事业单位监管部门既要承担合理配制公共资源的职能,也要把事业单位应有有的用人权还给事业单位,并指导监督其用好这一权利。

实行岗位管理。对事业单位,关键在于合理设置岗位,按照岗位的要求,采取选举、考试、考核、演讲答辩等多种方式,来为不同岗位选择合适的人员。同时,要实行严格的考核,对完不成任务、不适应岗位需要的,要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或者解聘。在现阶段,为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受聘人员身份、档案等只作为调动工作和核定退休费的依据,在职称管理上也要完全实行评聘分开。

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应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建立以单位内部消化为主的未聘人员分流制度,采取退休、托管、转岗聘用、流动调剂以及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多种办法。

其次,积极探索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对行政类事业单位参照实行机关的工资制度。对社会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实行综合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动态管理。对效益好、贡献突出的,给与倾斜;对因主管原因不能完成任务、效益不好的,适当予以核减。

搞活内部分配。事业单位在确定的工资总量内,可以自主制定职工收入分配方案,实行具有行业特点并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工资分配形式。在分配制度上推行岗位工资制,根据岗位责任大小、科技含量、难易程度和劳动强度等因素确定工资额。同时,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借鉴企业的经验做法,合理确定管理、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的比例额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分配方案。

第三,认真研究抓好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各种保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稳妥的原则,解决好事业单位未聘、解聘、人员的安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制定出台事业单位全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事业单位行政领导人员聘任暂行办法;事业单位人事代理制度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推行竞聘上岗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未聘人员托管管理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聘、解聘暂行办法;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暂行办法;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办法;深化职称改革推行评聘分开实施办法等配套措施,这些政策、措施是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每一步环环相扣的。通过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促进人员合理流动,切实解决事业单位人员的后顾之忧。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篇:事业单位改革之探讨

事业单位改革之探讨

时下,事业单位改革像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有各的招数,各有各的行道,显得有些不规范。笔者寻思着,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机构改革首先要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所谓分类就是按事业单位的功能和属性分为三大类,即行政授权或者委托类、社会公益类、中介服务类和生产经营类。

行政授权或者委托类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重点是对所承担的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进行清理和认定,理清政事职能,将应由行政机关承担的管理职能交回行政机关,必须由事业单位承担的管理职能要明确行政依据,规范行政行为,调整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规范经费渠道。对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中承担行政机关延伸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进行清理整顿,行政职能须收回机关的,要收回行政机关,对已经没有职能的机构要撤销,人员编制收回,对清理后确定保留的单位,要重新明确职责任务,人员编制进行最大限度的核减,人员经费由财政全部补助;对既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又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将其承担的两种职能分开,行政管理职能应交回行政机关的要交回,此类单

位按照行政执法型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重新明确执法依据,核定人员编制,行政管理职能需要保留且该单位以管理职能为主的,要将执法职能分离出去,交由有关单位承担,此类单位按照行政管理型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对既承担行政管理职能又承担公益性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要将行政管理职能与公益性职能分离,将行政管理职能交回机关,此类单位列入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管理,根据分离后所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和工作任务量,按照精简的原则对人员编制进行重新核定;对行政执法型事业单位,要规范执法依据,严格执法程序,整合执法队伍,提高执法水平,理顺经费渠道,参照公务员管理。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重点是根据国民经济和事业发展的要求,调整结构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举办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单位利用设施和资源等优势,面向市场和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减轻财政负担。对纯公益型事业单位,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其经费由财政全部补助,其中对承担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小学,要重点解决布局结构不合理问题,要对规模偏小的学校进行调整、撤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办学规模和效益;对职业教育和中等专业学校过小、过散的,要实行撤并,进行资源整合,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对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图书

文博、资料馆藏、社会福利、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疾病控制等事业单位,要强化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优化人员结构,精简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

对准公益型事业单位,要鼓励和支持其在保证为社会公益服务的前提下,利用设施和资源等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其人员经费由财政部分补助,有条件的要转为经费自理,对医疗机构,要调整布局结构,对医疗机构按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为两大类,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基本医疗服务机构,严格按编制标准核定人员编制,人员编制经费由财政负担,营利性基本医疗服务机构要逐步推向市场。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重点是将已不具有事业单位功能和属性的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将仍承担一部分事业单位职能但有条件进入市场的,引导进入市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向企业法人过渡,对职能和任务消失的事业单位要撤消机构收回编制。对准经营型事业单位,要在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实行企业化管理,经费全部自理,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其转为企业,对纯经营型事业单位,要按照省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部划出事业单位管理序列,收回编制。

二、用人制度改革。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就是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

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单纯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由行政依附关系向平等人事主体转变,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人员聘用制是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的方向,实行人员聘用制必须按下列程序进行:第一、科学合理的设置岗位。事业单位应按照精简效能、结构合理、按需设岗的原则,根据本单位的编制数额及结构比例,科学的设置岗位,事业单位的岗位分为管理人员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勤人员岗位三大类,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因事设岗,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任务和资格条件。第二、完善和强化岗位管理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根据本人条件和岗位需要接受单位聘任,受聘人员的职务、工资等按所聘用的岗位管理。第三、严格受聘条件,规范聘用程序,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应在核定的岗位数额内进行,对现有正式职工的聘用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方式择优聘用。人员聘用要按下列程序进行:一是公布岗位、职责、资格条件、工资待遇等事项;二是公开报名;三是资格审查;四是竞聘述职、民主测评;五是组织考核和决定;六是签定聘用合同并鉴证。第四、明确受聘人员的待遇。事业单位受聘人员享有受聘岗位的工资待遇和国家规定的各项福利待遇。受聘人员待遇由政府人事部门按照国家、省规定并根据各类事业单位的不同特点及受聘人员的岗位情况来合理确定。第五、依法签定

聘用合同。聘用合同由单位法定代表人与受聘人员签定,并经县人事部门鉴定,聘用合同的期限为三年,聘用合同的签定必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

三、分配制度改革。要继续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跟进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全面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主导的工资分配模式,实行岗位工资,做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实行工资总量动态调控分配办法。政府依据单位财政支持程度,承担工作量的大小以及经济效益情况,实行工资总量动态调控,在不增加财政负担前提下,使单位的职工收入与本单位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密联系,工效挂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分配的自主权,事业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自行决定分配方式和分配水平,鼓励事业单位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岗位绩效工资,项目课题工资,优秀人才协议工资,管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内部结构工资等符合自身行业,岗位特点的多种内部分配机制,不断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

第三篇:乡镇机构改革之管见

按照推进乡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及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乡镇政府应进一步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乡镇机构改革的方向应该是,通过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工作重点应该是重新界定乡镇政府职能,根据职能需要,严格规范乡镇机构和岗位设置,重新核定乡镇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大力整合事业站所,调整布局,综合设置。有条件的走企业化、社会化的路子。撤并重复设置、职责任务萎缩、长期不出成果的事业单位。把乡镇政府的职能切实转变到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上来,使乡镇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直接管理。同时,规范乡镇机关、事业单位的职能,搞好职能定位,将机关承担的技术性、辅助性、事务性、服务性工作交给事业单位,将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行政机关。此外,合理划分“责、权、利”,理顺条块关系,对设在乡镇的直接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服务的事业单位,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的体制;对实行区域性建设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管理为主的体制。

一、乡镇党政机关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特点,按照便于统一领导和管理的原则,撤销党政机关内设结构,以有利于乡镇履行职能,有利于更好地为农民服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为最终目的,科学设置职(岗)位,将工作任务直接分配到人,各负其责。在对乡镇政府职能进行分解、界定的基础上,实行 “干事”和“助理员”制,明确“干事”、“助理员”的工作职责。不同“干事”、“助理员”职位的公务员,按照职责分工,在相关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实现“职、权、责”的有机统一。就会能够有效理顺乡镇党政之间的工作关系,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和行政运行机制,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二、乡镇事业单位要调整布局,规范名称,按照事权、财权和人权相统一的要求,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现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真正赋予事业单位法人地位,推动事业单位社会化进程。要坚持市场取向,遵循市场规律,引入竞争机制,办好社会事业,变“养人”为“养事”。围绕农村经济建设,适应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从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入手,对现有的事业结构进行科学分类,实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要按照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要求,明确职能定位,划清政事范围,真正实现政事分开。在机构设置上,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有利于健全事业机构的整体服务功能,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三、要按乡镇机构设置的情况,制定科学的编制方案,统一核定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制,合理确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要在领导干部配备上,实行交叉任职,领导职数实行总量控制,党、政、人大三位一体,合理配备班子。分管工作应避免交叉,选配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干部,管理各项工作。

第四篇:个性化写作之管见

个 性 化 写 作 之 管 见

枞阳县金桥中学 李贵进

有这样一句妙趣横生的广告语:“拥有一只我的手机”。这种说法与“我拥有一只手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的“手机”富有个性化,是“我的”,自信之感油然而生,后者则流于通俗,毫无特色可言。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没有个性特色的文章就是“应试文”、“新八股”。教师应培养、鼓励他们发出这样的呼声:不是“我写作文”,而是“写我的作文”。当写作的动因发自学生内心深处时,写作就成为马斯诺心理金字塔中最高一层的需求,一种验证自己能力的过程,一种不吐不快的心灵宣泄。

诚然,“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的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倡导个性化的作文不仅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也是作文的本质体现。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的‘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然而,在大力倡导并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在重实践重过程的写作改革的大环境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一些所谓的“个性化写作技法”指导性的文章在诸多大报小刊上频频抛头露面。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受概念化和形式主义的影响十分严重,难道我们还有戴着新课标的面具再次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牢笼中吗?应该说作文教学的本体不是指导,而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教学特征的活动。那种纯理论性的作文写作指导是一个误区,它把作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上,并且还要在崇尚人本主义思想的今天,打着个性的“幌子”,大侃如何点题、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甚至力图尝试对作文进行所谓的“格”的训练,而对写作的内容则轻描淡写、漫不经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学生而言无异于纸上谈兵。它完全忽视了对写作个体审美需要的尊重,把具有独特体验和个性创造的写作活动视为机械化的批量生产,缺乏情感交流、缺乏审美的愉悦、缺乏想象和创造。这样做必然导致形式主义盛行,助长无病呻吟、哗众取宠的不良文风,也不利于学生健康的个性、高尚的情操、创新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初中段写作的要求,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对长期僵化的作文教学反思的结果。作文原本是非常个性的精神活动,新课标的这一要求,体现的正是个性和创新的作文教学时代的精神。今天,当我们以全新的教学理念施教于创新求真的殿堂,我们本不应急功近利,重新陷入到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纠缠在技法至上的泥沼中,而应该对个性化作文写作进行科学的定位和不懈的探究。

一、个性化作文的概念分析与价值透视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作文一旦注入了学生的个性,便成为有生气、有灵性的东西。冰心说,这个世界“是个性化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写作是心灵世界的展现,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心灵世界。个性化作文就是要文文相异,各尽其妙,“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

看,用自己的手来做”(郭沫若语),是一种为自己、为人生、为创造的本能冲动。我们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才能彻底根除当前作文教学所存在的伪主体、伪生活、伪科学的病根。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够改变当前语文教学的状况,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罗杰斯提出,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等。这种教学重书本、重学习的知识,但从来不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其实,个性化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也就是要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二、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探究及策略

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于生成的环境,个性作文也不例外。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作文教学也只是一种毫无活力的僵化的训练模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迫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行,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也被限制,作文了无生气。在某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有其师必有其弟子,教师的作文意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作文面貌。“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法 卢梭《爱弥儿》)。由此可见,教师对于学生的作文以及作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下面,笔者就针对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谈谈影响作文“个性因素”的原因及其对策。

(一)、打破价值的认同,注重生命的体验

古人说:“牢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长期以来,我们阅读教学淡化了人文精神,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文学作品主题的盖棺定论,价值霸权,从而压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和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心得。清代学者赵翼在《闲居读书》一诗中写道:“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做一文题,各自擅其妙。问此胡其然,各有天在窍。”强调的是不同的读者读文和作文会有不同的领悟、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蔑视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与教师广博的学识储备、正确的教学意识和科学合理的引导是密不可分的。譬如,在学习汉乐府《陌上桑》时,文中的使君历来被看作是邪恶与愚蠢的小人。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展开讨论交流,甚至将课内教学延伸到课外,给予学生收集资料、研究佐证的充裕时间,或许使君的形象在我们学生的眼里会是一位有礼有节、儒雅豁达的君子。诚如是,阅读教学也必将成为我们学生磨砺个性的天堂。

其次,反思以往作文训练,过多地强调了材料主题的价值取向。“材料是否有深刻主题可挖掘”被反复强调,主题要“舍小取大”不揭露生活的阴暗面,不表现成长中的过失,有意义的事必定是好事,小草就象征着生命力强,教师必定

是忘我奉献的蜡烛„„,在这种“价值认同”的写作理论制约下,学生的写作就背负了沉重的心灵枷锁,几乎没有张扬个性,抒发自我生命体验的空间。因此,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应当从重表现“大我”到重抒写“小我”,让学生尽情放松的去写他们的所爱、所思。如:小动物、好伙伴、足球、网络、外星人等,这样的作文才会真实,才会萌生独到的感悟。只有写好了“小我”才有可能写好“大我”;有了那种对小生灵的原初之爱,才会养育出人类对社会的博大之爱。在主题材料的确立上,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去探索未开垦的思想言论的处女地,要让学生崇尚真、善、美,但更要敢于面对假、丑、恶,真正的“健康”与“正确”,总是在善与恶、真与伪、美与丑的较量中才得以凸现的。只有认识了假丑恶,才更加懂得真善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知灼见、充满个性的文章来。

(二)、改革作文命题,写出真情实感

众所周知,由教师命题的作文,常常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而又不得不写以应付老师的苦恼。

这种“挤牙膏”式的学生习作,要么就是空洞无物、东拉西扯、没有个性,要么就是胡编乱造、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曾经同样的题目,南方与北方、过去与现在、爸爸和儿子,文章的结构、所用的语言、表达的感情等几乎都差不多;有的老师多年的写作教学几乎是一个面孔,有的作文题目用了一届又一届,有的弟弟或妹妹索性把哥哥或姐姐的作文拿来抄,结果仍然可以蒙混过关。这何尝不是对作文长期命题千篇一律的绝妙讽刺。教育部中考改革《指导意见》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当然,话题作文的一度出现给个性化作文指出了一条新路。不过,我们同样应该考虑到虽然中学生初步具有了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但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的视野毕竟不够广阔,如果我们的话题作文不考虑学生的特点,过分的成人化,势必对真性情作文倡导又重新设置了阻碍。近几年来,中考作文命题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题型和选材范围灵活富于变化,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多元化命题时代。其内容也是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张扬个性、鼓励创新、崇尚美德。这种命题形式的变化充分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考纲》的精神内涵。

中学生本应就是思想最活跃、个性最鲜明的群体。他们有告别童年的天真与步入少年的喜悦,有花季的憧憬和青春的困惑,有成功的笑容,也有失败的眼泪,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的细腻丰富而又色彩斑斓。其实我们的学生大都喜爱写日记、随笔,这提示我们教师平时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以便于学生调动个人鲜活的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灵感,开拓学生独特的角度、独特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经主张:“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我们的作文训练应尽可能从宏观方面入手,不要在微观里面兜圈子,一味的限定作文的题材范围无异于画地为牢,作文教学应该把写作的权利真正的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从虚假的套路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我手写我心、我思故我在、个性飞扬的写作局面。我想,这是语文届所应积极倡导和热切呼唤的。

(三)、淡化文法指导,强调文学熏陶

传统的作文教学被称为“作文指导”,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写作。教师在“技

法至上”的教学观念下,不去指导学生细致研究材料的分量,不注重学生深入挖掘材料所包含的人文情感,不强调学生思考如何用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内容表达出来,反而舍本逐末,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文体特点等许多方面向学生传授着一成不变的秘诀,其结果必然是扼杀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匠”气十足的教师是挖掘不出学生释放心灵的奇思妙想。摒弃形式主义,废除条条框框,我认为在学生还不懂得怎样的写作方法之前,就是最好的写作方法(只要有一定的词汇量、语汇量,总之只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想用心表达)。这个时候最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是个性思维,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将会是别出心裁,各有千秋,这种作文才能真正的吸引读者的注意。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是心灵的放飞。只有把学生从旧的作文教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真正的审视生活、饱蘸真情。当然,“解放”不等于“放弃”,作文训练还要落实到阅读教学中,阅读中“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上的增加;读者的观念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越”(曾祥芹、韩学屏《阅读学原理》)。通过阅读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高,而良好的人文素养又寓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中,从而有所超越、有所创造,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引导学生多面向社会、所关注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以建立真情实感并将其融入到写作中,这样也就不愁文章没有真情、没有个性了。

(四)、给予人文关怀,提倡学生互评

写作评价一直是写作教学和研究的弱项。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作文的批改、作文的评讲流于形式,批语很多是千篇一律,空话、套话盛行,无效信息过多。作文评讲不作分析、光读范文,徒劳无益。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他给的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他的话说明了造成目前这种写作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学科,不关注人。现在的中学生厌恶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作文应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是一种心灵的释放,一种内心的独白,具有一定的秘密性和可交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性情,批阅时不可忽视“文”后的活生生的生命的存在;批阅的过程应视作生命体之间情感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关注学生流露的愉悦、焦虑、幸福、痛苦、迷茫等等生命的体验并动情的写下自己或慰藉或理解或激励或警策的话语,这是作文批阅应有的人文关怀。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当教师把自己的精力和爱心投注到每一个稚嫩的生命个体上时,这将是一项多么艰辛的劳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时的将自己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教师应该完成的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和评价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做。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里的学生同时担任写作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当写作者向同学讲述或者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他其实已经获得了一批很真实的读者。我想,他会很注意对方的反应,来自同学最真诚的反馈,将是促使写作者修改文章的最好的指导。当学生在听别人的文章时,他不仅在给写作者以帮助,而且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这样学生在一种相互信赖、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和潜能的激发,更有利于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尖锐地指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

们不能让体现素质教育精髓的“新课程”仍然败在以不变应万变的老师手中,输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学生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环境,培养他们的个性心理素质,让他们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露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思辨过程,也只有这样,作文才能放射出个性的光辉。

第五篇:教育督导之管见

郴州市教育督导优秀论文评选材料

教育督导之“管”见

安仁县排山中小

谭晓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发展,我国教育体制、教育规划等方面的改革、发展也日益深入。我们在学习、借鉴吸收西方先进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不少创造性的教育管理、监督、评价、指导理论,教育督导即“冰山一角”。《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它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实践证明教育督导是落实基础教育“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的重要机制,也是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及解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所面临问题的有效措施。勿庸置疑,自1991年国家实行教育督导以来,我们富有成效地推进了这项工作,但面对新的形势、新的状况,各地区应根据当地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水平的现状,各有侧重、形式多样地落实教育督导职能作用。那么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呢?方法诸多,我多年奋斗在基层教育管理岗位,对此感受颇深,下面谈两点不成熟的意见。

一是“督学”与“督政”相结合,突出“督政”,促进政府办学职责的真正落实。

我们常把教育督导分解为两大块,一块为“督政”,即由上级政府部门督导下一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以督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为主要内容,一块是“督学”,即由教育行政部门执行,督导学校的工作,以督导评估学校内部管理、教育质量为主要内容。这两者要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根据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及现实情况,我认为“督政”应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首先,“督学”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我们一直以来在不断尝试、改革,建立了日臻完善的督导机制,学校督导固有的导向、激励、制约及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逐步摆脱教育面临的困境、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作为教育督导重要内容的“督政”工作,有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却日渐削弱。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各级教育督导机构通过深入的调研,认识到教育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己严重制约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速率。而造成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义务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税费体制改革后,逐渐取消了教育附加费、教育集资、农业税等。财力逐渐向中央财政集中,但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并未按财力进行明确的责任划分,客现上形成了“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有的县级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逐年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近几年,部分地区的乡、村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近乎为0。这就造成:一是学校办公经费严重不足,个别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公用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成为纸上谈兵;二是有些学校还存在危房和多年无法消除的沉重基建债务;三是教师福利待遇无法按国家要求予以落实,仍属“清贫一族”;四是学生家长经济负担重,造成学生辍学,巩固“普九”成果成为一句空话。如此等等,为教育的发展套上了沉重枷锁,己成为制约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对此,教育内部心有余而力不足。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也许有人回答很简单:太穷,没有钱!这个回答很难说对或者不对。说不对吧,我们政府的确还穷,实在拿不出很多钱办教育,有的地方连干部职工的工资都得不到保障;说对吧,也不尽然:我们如果联系个别现象来思考,或许能得到一丝朦胧的答案:现如今,地上跑的是高档(公家车),桌上吃的是高规格,地上耸的呢?是“忽如一夜春风来,楼堂馆所遍地开”。这一切皆在国家“控制”、“压缩”乃至“禁止”之列,我们有些干部却表现了超人的胆量和智慧,在“控”、“禁”的夹缝中“游刃有余”。而增加教育投入、落实教师待遇,名目端正,福泽深远,这些干部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这里有个别政府领导的思想作风问题,更有一个思想认识落伍的问题,因为前者可以使其获得享受,还可以获得所谓的“政绩”,而教育的投入不投入,教师的待遇不待遇,没考虑那么多。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在玩、吃等方面所造成的浪费,足可以用于国家一年的教育投入,正因为如此,导致“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能凸显。

今年,省政府将“督政”的内容纳入政府管理责任目标书,作为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措施,但我们不能否认一个现实,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的“虚、假、空”的现象。对此,国家要有相应的对策,要通过推进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严格制约。唯有如此,才能依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危房改造、落实教师待遇及管理学校等“迎来一片艳阳天”。

二是“重点督导”与“全面督导”相结合,突出“重点督导”。

重点督导是我们在开展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结合本地实际,在不同时期,不同侧重地开展学校督导。全面督导就是对照上级督导方案开展的综合性督导评估。二者要有机结合,灵活运用,效果也许会更加明显。就“督学”而言,我认为重点督导可实行一期一次,“全面督导”一任(校长)一次。县教育局可每期根据本县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督导重点,作为该期的攻关课题,提出目标,推出措施,实行动态管理与期末总评相结合,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譬如,如果组织一次以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督导评估,在督导时,就以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验、考核、教研及办学思想的督查等为重点,而其它方面的督导,可大胆“放手”,由各校开展自评、自查为主。校长任职期到,组织一次全面督导,督查结果作为校长任职目标的重要内容,与校长的聘任、提升直接挂钩。现实中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谋了很多对策,求“广”、求“全”,初衷是好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由于每期督导的内容多,形式不断创新,需要整理建档的资料繁杂,到头来,苦了领导,也苦教师,有的甚至于整天埋头于各类繁琐的资料整理,导致造假之风盛行,极有可能使督导失去实际意义,乃至偏离正常的轨道。有时,我们渴望“遍地开花”,却有可能开不出一朵“艳丽的花”,窃以为还不如实行“重点载培”,以达到“百花盛开”。

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督导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时刻把住时代的脉搏,面对新的形势,千方百计,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职能作用,确保教育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和谐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之管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