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浅谈互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12-801387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8 10:57: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浅谈互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互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互动学习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互动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互动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

(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

(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

(3)小组内有相互合作帮助的互动的气氛;(4)小组内人人参与,每人都有自己的职责。

一、互动学习的形式 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互动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讨论式、课后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比如课题研究),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互动学习的组织要组织好互动学习,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师生问答式,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没有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更缺少学生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从而也就无法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互动学习,恰恰是对这种“缺陷”的弥充,它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以优带差;二是增加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三是为学生创设辩论的机会,在辩论中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四是培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就应该做到科学、合理。我们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异质搭配的原则。异质是指同一小组的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这样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二是男女搭配的原则。就是各个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际的竞争。组与组之间的相对平衡,也有利于互动学习的评价。

2、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

小组内的每个成员虽然层次不同,分工不同,但都应该树立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树立“小组的荣誉离不开我的努力”的意识。因此小组内的成员做到既有分工更有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比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同学,更应该帮助他们克

服障碍。为了使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即同一层次的同学同时担任同一角色: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总结报告员等),这样也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三、互动学习的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互动学习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情况,当然也必然会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关注学生合作的过程;不仅仅评价对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更应关注小组的整体情况;不仅仅评价发言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应关注他们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教师通过评价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四、互动学习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1、怎样的合作更有效

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教师必须提高认识。认识到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地学习方式,转变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二是教师要精心组织好互动学习。教师只有明确了互动学习的目的、意义,才能去创设互动学习的氛围,精心组织互动学习的内容。比如问题如何提出?要求学生做到什么?以什么形式组织等等。三是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基础之上,否则讨论就可能停留在表面或不能深入。四是加强对互动学习的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依赖学生自己完成,必须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逐步完成的。对于小组内的每一个角色,分别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如何记录,如何汇报,如何补充等都应该进行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同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合作向正常的轨道发展

2、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在互动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该如何定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么站在讲台前,要么轮流转几圈,看看这组,瞧瞧那组,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也就不可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归根到底还是教师的角色没有发生转变。因此要使教师在学生的互动学习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从转变教师的观念开始,必须在平常的教学中去体现,这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3、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应该相对固定。

由于小组内成员的搭配基本上是根据班级学生座位的安排进行就近组合,因此就必然会随着学生座位的变动而变化。另外,不同学科的分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就给数学合作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带来困难,一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与班主任的沟通,另一方面也要坚持数学合作小组的稳定性,使互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4、树立两种观点:(1)要求学生合作,首先教师应该学会合作。

应该承认,对教师来说互动学习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因为我们的教师大多也是在缺乏合作的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在工作中,教师间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只有经过合作才能从中感受到合作的要义,才能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和收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的合作。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都是训练教师合作态度、合作精神的有效策略。

(2)学生要建立成长记录,教师也应该建立成长记录。

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都要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那么教师自身呢?“教师与新课改同成长”也是我们这次课改的任务之一,新课程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使教师和课改同步成长。为

了帮助教师认识自我,不断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也就有必要建立教师的成长记录。比如:我们把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论文、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等及时地积累下来,作为自己成长的记录。

5、防止两种倾向。

(1)把讨论变成了只有少数几个人的发言。刚开始时,大家(特别是学生)都觉得讨论这种形式比较新鲜,于是每个人都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好的同学慢慢地成了小组内的“权威”,基础差的同学受到了排挤,渐渐地也失去了发言的勇气,于是小组讨论就变成了某某某的中心发言。

(2)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这是目前在互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为了追求课堂上学习气氛的热烈,以显示教学上的宽松、民主,任凭学生的自言自语或大喊大叫,甚至对于学生的借机“放松一下”,或“吵闹一下”,教师也会视而不见或一笑了之。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

互动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互动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让互动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自主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文化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关注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通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的转变怎样来贯彻实施,因为,作为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无法由简单教和学的方式方法获得。此时,数学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就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一 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有何作用?

作为人类抽象产物的数学,在最初的应用需要中,由数学语言系统演绎、逻辑系统推理,从而成为由数学史、数学思想、数学著作、数学工具等构成的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而其语言、逻辑系统促进思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对行为的影响,最终促进了数学理性精神的形成。

可见,数学从它的产生之日起,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课程的数学无不闪烁着文化的光辉。

在小学阶段让学生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找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创新意识。

二 新课程中数学文化的开发

结合数学定义和数学文化的分析,在实施作为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

1.数学的理性精神

2.数学思想与方法

3.数学的美

4.数学的应用价值

5.数学的历史文化

总之,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还是作为课程的数学,它其实展示了一种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化境界。

三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渗透

1.注重对学生数学理性精神的培养——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批判

2.及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3.体现数学的美感价值

4.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渗透

5.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现象

6.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的内涵不仅表现在知识本身,还寓于它的历史。将数学史引入课堂,比如讲述符号的历史,介绍某一个数学问题解决的艰辛历程,介绍数学家的名言和故事等。对此,我有一些自己的做法。我经常带着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一起去欣赏古今中外的数学史料。祖冲之、阿基米德、高斯、加罗华等等数学大师成了孩子们经常讨论和崇拜的人物。介绍给孩子听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哥德巴赫猜想等等,虽然学生还不太懂,但是,通过这些补充,学生了解了数学原来是如此的丰富和神奇,等待着他们去研究和探索里面的奥秘。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眼中的数学是美丽的,精彩的。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去做,通过这些文化的沉淀,一定能够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数学不仅有利于人们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人们创造性的才能,审美直觉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借助数学科学的文化价值,把蕴涵在数学课程中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加以挖掘与提升,让孩子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现。

第三篇: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阅读在数学课中的作用

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我们只是一味地说导学案如何,却把一个最重要的学习关键给抛之脑后了,那就是读书了。一谈及阅读,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然而,在数学课中,我认为阅读也十分重要。有关专家们也强调“数学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它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学生动口,动手和动脑有机结合的统一协调过程,不少学生在做数学题时往往忽视阅读理解,这样容易因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而造成错解;当他们熟知题意后,便能很快答对。可见阅读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议对学生数学阅读的几点做法: 一 阅读课本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课本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领悟过程 1.阅读课本中的“字、词”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中的字词比之于语文那算不了什么。通常是一些常见字,也易于理解故而造成对课本的不重视,从不会去有意识的识记一些内容所以经常发现学生在试卷或者作业中出现写错别字的不好现象。例如对乘方的结果“幂”、平行投影中的“晷”、频率与概率中的掷“骰”子等字不易记住;还有学生常犯的一些别字现象,例“距”形、“棱”形、“联结”、顶点“作”标等字,所以学生若能平时用心阅读和加强记忆就不会闹一些在考试中由于写错别字而造成的“丢分”现象。

2.阅读课本中的“读一读、数学小故事及一些数学史的内容”,可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像七年级在研究“正多面体中的面数、棱数、顶点数”之间存在的奇妙的相等关系;“24点游戏”,其实也就是学生们玩的“+、-、×、÷”24;耐人寻味的0.618等诸多的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己阅读、上网阅览有效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的“网瘾”使他们正确对待上网。九年级上册的读一读中最后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启发有兴趣的学生思考有关矩形的“等周问题”,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索提供直观的背景经验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上网展现图形变化的动态过程,对相关问题作出直观解释。还有皮影戏的阅读不但能让学生增强对中心投影的加深,也可以融入学生对历史传说及皮影戏发展的无限喜爱,这样也可以使数学这门科目和其他科目互相交融,互相促进使我们的学生爱学习,爱所有的科目,从而去更好的搞好自己的学习。

3.阅读课本中的概念、公式、图形、数据,公理定理的推导证明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知识的巩固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很强,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在学习的知识与以往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数学概念方面阅读:对于概念提出之前的叙述部分,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

认识新问题。像这次考生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关于x的方程kx2+3x-1=0有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80%的学生没有读懂题意都理解为当△≥0时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方程里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好多学生都在此题上丢了三分。证明题也只是理解大意,在证明时思路混乱,且不能书写出规范的证明过程,经常性的让人不知所云。至今个别学生对求根公式存在记忆模糊等。其原因是学生从不去认真看书,阅读量太少所致。所以要求学生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公式、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定义、公式、定理更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并进行认真分析,直至弄懂含义,掌握识记。

4.整体阅读课本的每节内容有助于学生熟悉每节课的知识点

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对学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很大,加上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很少去主动探索新知识。平时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上课的45分钟,一旦下课也很少去看看课本,读读课本,晚上回家更不知道复习巩固。学习中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也不想办法去解决,长期的存留在那里,等别人“搭救”他。日积月累就会使一个细小的问题演变成一个复杂的问题。有人曾说过“问题的积累就等于一个差生。”所以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就要因势利导学生有意识,无意识的在课后及时阅读自己的课本,从头至尾的阅读一遍,用心的读,从中发现新知和未知,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意识就形成了。我在上课的闲暇时候就选一些朗读能力好的学生将本节课的内容阅读一遍,感觉效果颇好的。一方面加深对本节课的领悟,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其他学生的阅读欲望,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了。

二 阅读其他学生的作业和试卷,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学习的高度重视

1.优差作业彼此间阅读,达到互相提高

学生课堂的掌握情况主要靠每天的作业来充分体现,学生的掌握情况在当天的作业中就会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对作业长期养成的敷衍潦草行为很难纠正。所以我采取交换式阅读的方式将较差的作业发到优生的手中,而将一些书写认真,格式规范的作业则发给较差的学生手中,让他们细心阅读对方的作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来。这时较差学生都流露出啧啧的赞叹声,从内心表现出对自己的不满来,对于优生则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用红笔勾出差生作业中的不足,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从而订正错误。

2.试卷先发给学习稍差学生阅读、后给优生看

学生每次只看到自己试卷的不足,无法知道与其他学生试卷的差距,所以每次考完试我都让一些差生每人手里有两份试卷。一份是自己的试卷,另一份是解题规范,书写认真的优秀试卷。让他们通过阅读其他学生的试卷,并对照自己的试卷,从中发现问题弥补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误,进而追上“精锐部队”来优化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阅读一些数学课外书(像关于解题方面的或者是数学家的成功史及成长史等内容)学生在阅读好课本知识外若在能涉及一些课外书的阅读,特别像一些书上的精典性中考题目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梳理过程和导向,也可加强学生的记忆性及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全新的过程.平时我们的学生在考试时对一些新颖性的题目,包括老师补充的精典性题目,及典型性解题方法,若学生能摘抄在一个小本字上反复阅读不但加深了对题目的理解,同时也对这一类题目有了很好掌握.易于形成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和解题技巧.阅读数学家的成才故事也可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兴趣。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关系。

总之,社会将越来越数学化,谁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学生可从繁冗的文字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通过联想、讨论、推理、归纳来得出相应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把阅读请入到我们的数学课中来,在阅读中体会其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趣味性、清晰性,客观的把握语句中呈现出的文字信息,在阅读理解中抓住数学知识间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有以阅读为核心的独立获取各种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有效发挥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同时让阅读更好地服务于高效课堂。

南照初级中学

第四篇:浅谈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和诚路小学蔺文玺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对于各年龄阶段的学生,游戏更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意义。游戏活动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学科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能快速、质优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中玩、玩中学”已经成为教学中的一个共识,游戏教学渐渐成为学科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和环节。

数学学科中的游戏式教学,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使数学的学习更加接近生活,而且可以在游戏的同时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游戏是数学知识获得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利用游戏教学,可以寓教于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的任务,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数学游戏不只是为了轻松、为了玩,数学游戏的设计最终的目的为教学服务的,因此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数学游戏,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的设计要点

(1)运用游戏的目的要“明”。

教学游戏是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只是在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得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因此,在使用游戏教学是应注意这一点。

(2)设计游戏时构思要“精”。

一个好的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就是说,设计游戏要树立精品意识,满足学生喜欢惊奇、讨厌呆板的心理。所以在设计游戏时,一要注意不断地推陈出新,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的游戏构思新点子越多,游戏过程越有新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其次还要善变,千篇一律的东西不但不能引起人的注意,还会使人感到疲劳。此外,还要注意求活,在组织开展游戏时,强调教师的组织作用,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游戏中留有让学生创造、活动的天地,让学生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动手做,学生始终是游戏的真正主人。

(3)组织游戏时秩序要“严”。

游戏的顺利开展,需要较为完备、严密的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任务而提出的,每个游戏参加者必须尊属行为规范及行为结果的评判处理规定。它是游戏中控制学生认识活动和游戏进行的主要武器。教学正式通过游戏规则来引导游戏朝既定的方向发展,通过游戏规则把教学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组织游戏过程要完整、善始善终。游戏之前要讲明有关规定,游戏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游戏结束后要结合游戏开展评讲。

(4)运用游戏的时机要“巧”。

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了游戏,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灵活运用。

2.游戏可以培养正确的数学态度。

游戏还可以培养培养学生养成寻找和创造不同的思路、方法的良好学习习惯。许多研究人员都为游戏和多种不同思路之间的关系的密切程度提供了大量的事例。即使不是特意为之,也会在不经意间运用到这些思路和方法。在游戏时所用的不同思路往往就是在为某种任务或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案。爱因斯坦在1954年说过的一句话就指出了这一点:“要获得最终的或逻辑的概念的愿望,也就是玩一场结果不明的游戏的感情基础„„”这种组合型的游戏看来就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3.游戏可以使学习生活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之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打电话”这一个生活经验,在课堂上开展“打电话”的游戏。让学生在电话的对话之中交流学习的感受,并在打电话的情境中掌握和巩固着知识技能。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老师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对学生说:“我这个电话打给小胖,请问19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小胖也做着打电话的姿势回答说:“19里面有一个十,9个一。”然后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做这个游戏。这样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掌握了11~20中的每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又使学生在这个游戏中掌握了数的组成规律;还可以在游戏中比比谁打电话打的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的游戏使学生从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来学习数学知识,学得轻松又愉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能为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境。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必须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要把抽象的甚至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具备游戏的特征。运用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教学为“神”,游戏为“形”;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离开教学内容而设计的游戏,不是教学游戏,而是一般的娱乐游戏。因此,在运用游戏教学时要搞清游戏的目的,以游戏促教学。

第五篇:表扬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表扬的作用

著名的特级教师王兰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运用好表扬的艺术,在数学教学中为同学们树立一个个鲜活的榜样,有着巨大的启迪作用。

表扬要有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表扬要有准确性。由于认识的偏差,有些教师所树的“榜样”值得推敲。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表扬:某同学高烧不退,仍然坚持到校上课。这里教师所表扬的,是不是值得广大同学效仿?教师应积极劝说学生先去医院治疗,因为高烧对学生的身体和学习都是不利的。因此,教师的表扬准确性要强,所树的“榜样”要的确是积极意义上的榜样,以防对学生产生误导。

表扬要有含蓄性。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表扬要有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好表扬的多层性、多面性的特点,让榜样的形象变得丰满,使每一次表扬都有效地“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内心活动”,充分发挥表扬的强大功效。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化为主动。

浅谈互动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