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中美政体五篇范文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12-306393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4 01:19: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美政体

如何宏观的比较政体

1.政体类别名称:民主制(其中包括代议制民主制等)、集中制,例如“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

2.立法机关的名称和构成:如美国”两院制:参议员、众议院“,英国”上议院、下议院“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政治协商会议“等。

3.行政权的归属:总统、总理、主席„„国家元首是否拥有行政权。

4.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关系。

5.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联邦制、复合制。

6.政党制度:两党制、多党制、一党制、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是民主政体,美国是共和政体。两大区别是:第一,后者的政府委托给由其余公民选举出来的少数公民;第二,后者能够建立在更多的公民人数,更大的国土范围上。通过某个选定的公民团体作为中介,公众意见得到提炼和扩大,这一公民团体的智慧最能辨别国家的真正利益,而他们的爱国心和对正义的热爱将最少可能为暂时的和局部的考虑而牺牲国家的真正利益。在代议制下,由人民代表发出的公众呼声,很可能比人民自己为此集会,和亲自提出意见更能符合公共的善。63在大范围下,政体因为实行了代议制,要比共和国更能防止派别、阴谋、贿赂等等造成的不公正和对公共利益的危害

2中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民主普选的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尽管宪法规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作为国家权力集体所有者,不可能人人都直接行使权力,而必须选举代表;由他们代表人民,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因此人民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国家权力的。美国的政体是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联邦制是若干个单位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第一,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联盟关系,联邦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是对外交往的主体。第二,联邦设有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领导其联邦成员。第三,实行联邦制的国家都认同于统一的联邦宪法,遵从代表国家利益的统一法律。第四,联邦各成员国有自己的立法和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国籍,管理本国内的财政、税收、文化、教育等公共行政事务。第五,联邦和各成员国的权限划分,由联邦宪法规定。如果联邦宪法与成员国的宪法发生冲突,以联邦宪法和法律为准。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西方议会制度,实质都是资产阶级掌权,维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管理。西方议会制一般按“三权分立”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权力分由不同机关行使,难免互相掣肘,降低效率。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表现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人民供陂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赞同7| 评论

第二篇:各种政体对比

政体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按照法律程序,采取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的方式,由选民或代表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它不仅是国家权力机关的制度,而且包括了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整个国家机关组织体系的建立、职权划分、相互关系、运行机制和活动原则。实践证明,它对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创建人民政权的过程中,参照巴黎公社的委员制和俄国工农兵苏维埃制,批判吸收国外议会制度的精华,总结不同时期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首创出来的,并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所谓政体,就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与政体紧密相连,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也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我国的政体的演变经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

古代的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近代的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现代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人治的表现

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是法治的表现,因此,中国政体的演变走过了从人治到法治的发展历程.总统制:美国、墨西哥、菲律宾、埃及、印度尼西亚

半总统制:法国

议会共和制:德国、意大利、印度

议会君主制:英国、荷兰、西班牙、泰国

委员会制:瑞士

超级总统制:俄罗斯

君主制

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在实际上或名义上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君主终身任职并且实行世袭的政权组织形式。

君主制由君主,包括国王,皇帝,天皇,苏丹等担当国家元首.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不受任何约束.君主实行终身制,并且是世袭的.这种政治制度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多实行这种专制制度.现在世界上还有十几个君主制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非洲的摩洛哥,亚洲的尼泊尔,文莱等.欧洲的英国和瑞典虽然还是王国,但已经演变成了君主立宪国.君主制(monarchy)

以君主(皇帝、国王、大公、苏丹和沙皇等)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共和制的对称。在君主制下,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

君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它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主要政权组织形式,还被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君主制的具体形式并不划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君主的权力大小,君主制可分为无限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无限君主制的典型是君主专制制。有限君主制包括等级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如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夏商和西周。君主专制制也是封建制国家最主要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欧洲封建社会,许多国家的君主专制制是由贵族君主制经等级君主制转变而来的。在资本主义时期,君主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主要表现形式为君主立宪制,具体又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制在当代日趋衰落。

君主专制制

实行君主独裁的政体形式。主要特点是:君主拥有无限的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臣民必须绝对服从。君主依靠官僚军事机构,维护其专制统治,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中国是世界上实行君主制历史最长的国家之一。从公元前21世纪夏代奴隶制国家建立,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4000多年间,基本上都实行君主专制制。

等级君主制

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借助等级代表机构实行统治的政体形式,是封建割据向封建中央集权过渡的政权形态。产生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封建割据成为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的障碍,新兴市民阶级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迫切要求改变封建割据局面,将国家统一在君主权力之下。等级君主制的主要特征是: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立法咨询机构,是君主、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是反对封建割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自13世纪起,西班牙、葡萄牙、德国、英国和法国等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法国是等级君主制的典型。

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国王、皇帝)为世袭元首,但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的政体形式。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实行改良的国家都仿效英国的政体。但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和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不同,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妥协的程度不同,君主保留的地位和权力也有所不同。君主立宪制又有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两种具体形式。

①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又称二元君主制。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宪法往往是钦定的,是君主意志的反映;议会是君主的咨询机构,立法权是形式的,君主不仅拥有否决议会立法的权力,而且还通过任命或指定议员控制议会;内阁是君主行使行政权的机构,首相由君主任命。二元君主制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地主阶级长期拥有巨大势力的国家,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一种统治形式,较议会制君主制带有更多的封建专制君主制的色彩。1871~1918年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1945年的日本是二元君主制的典型国家。20世纪80年代,约旦、沙特阿拉伯、尼泊尔、摩洛哥等少数国家仍保留这种制度。

②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又称议会君主制。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形式。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内阁必须从议会中产生,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阁,并对议会负责,君主只履行任命手续。内阁如失去议会信任,则必须辞职或提请君主解散议会,君主也要例行公事表示同意。君主是“虚位元首”,按内阁的意志行使形式上的权力,主要代表国家进行礼仪活动。但君主仍保留显赫的地位和象征国家团结统一的尊严,仍是国家政治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这一政体的国家除英国外,还有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卢森堡、比利时、瑞典、挪威、加拿大、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第三篇:大国政体论文

大国崛起之日本

摘要:日本作为一个面积狭窄的小国,在战后迅速实现经济崛起,跻身于大国的行列之中,这与日本的文化思想与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期间的经验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Abstract : Japan as an area of small and narrow in the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mong the nations of the procession, the Japanese culture ideas and system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period of experience is also worthy of our lessons.关键词:政治制度 经济发展 战略 当代外交 借鉴

政治制度的转变

明治维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国家形成较晚,3世纪初期才出现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即邪马台国。约4世纪,在本州中部又兴起了一个更发达的奴隶制国家,即大和国。到5世纪,日本奴隶社会进入繁盛时期。646年,大和国发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701年以后,又积极推行律令制度,于702年和718年分别制定和颁布了《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进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完成了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转变。

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频频叩关,民族矛盾和封建社会内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结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通过1868年的版籍奉还和1871年的废藩置县,将封建领主占据的藩地统归天皇管辖。特别是经过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战争,日本开始走上近代君主立宪制的政治轨道。1885年结束了明治初年以来的太政官制,创设了内阁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颁布钦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通称《明治宪法》)。接着,又相继制定了《皇室典范》、《议会法》、《贵族院令》、《众议院议员选举法》、《会计法》等,确立了天皇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

现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军占领日本。1945年10月,占领军最高司令官D.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宪法》。在松本草案被占领军总司令部否定后,代之以麦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宪法修正纲要”,1946年6月交付帝国议会讨论,议会通过后,于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实施。由11章103条构成,正式名称为《日本国宪法》。根据这部宪法,日本由战前具有浓厚军国主义、封建主义色彩的君主立宪制改为议会内阁制的代议民主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天皇作为国家象征被保留;实行“地方自治”原则;放弃战争,不保持武装力量。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概况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日本文化外交的观念

透视战后日本国际形象的演变过程,不难发现日本的成功之道在于善用文化手段,借重文化外交去改变、重构国家对外形象。21世纪后,面对全球化的强劲发展趋势,日本对“文化立国”战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信心,目标更加清晰,即从过去的“引进欧美优良技术加以改造”的“模仿和追随的文化开发时代”,转向“传播和培育独创技术”的“首创和领先的文化开拓时代”。

日本“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报告书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达的世界中,良好的对外形象及好感度将形成广大的对其国家行为及主张的理解和认同感的基础,然后又会变成对其国际舆论的支持、赞同。因此,文化交流最有助于国家、市民对外形象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好感度。经济与文化全球化推进了日本举国创建“日本国家品牌”、打造“酷日本”的文化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推进文化产业振兴战略过程中,日本政府尤其注重文化外交对实现日本新型国际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的特殊功能。因此,日本文化外交首先在理念上出现了变化,即强调“发信”、“受容”以及“共生”的新理念。

(一)关于“发信”理念的行动指南

随着网络等媒体的飞跃发展,近年来舆论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强。为了顺利展开外交政策,不单是对象国政府,对象国国民的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即信息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极为重要,因此,日本文化外交逐步凸现“发信”理念。“发信”的具体内涵与路径是:(1)海外宣传:通过邀请那些对世界舆论有影响力的知名人士访日、驻日,促进对日本的理解,驻外使领馆官员主动与当地媒介接触,投稿介绍日本情况,用多国语言制作介绍日本的宣传手册、视听资料,改善官方网站,提升国际社会对日本的关注度;(2)对各国政府、民众和海外媒体关于日本舆情的关注与应对:收集和关注国际媒体对日本的相关报道和对日民意调查情况,政府及时发布相关真实信息同时批评不实报道;(3)振兴旅游:外务省通过驻外使领馆向海外受众宣传日本,通过介绍日本的录像带、小册子、网页,吸引外国人来日旅游。

(二)关于“受容”理念的行动指南

该理念的实质就是如何接收外来文化问题。日本长期以来对外来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政策,积极引进和学习外国先进科技、思想和文化并为己所用,同时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改造吸收。面对信息化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针对外来文化,日本不只是简单地吸收即“受容”,还认为有必要积极开展自我创造,提供文化交流的“公共空间”,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过共同生活、共享经验,加深相互理解,形成连带感,更进一步谋求与多样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自身社会的变化,并以此为原动力向创造性的“受容”转变。为此,以艺术家、通俗文化的旗手、研究者、留学生以及相关媒体为中心,积极接收各个领域中异文化交流的旗手,创造出对国际社会、地域社会都开放的文化交流空间,把日本变为21世纪“文化创造的基地”。

(三)面向“共生”理念的行动指南

许多日本学者,如早稻田大学平野健一郎在其著作《国际文化论》、庆应大学关根正美在其著作《多文化主义社会的到来》中都不赞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们认为21世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多文明和多文化共存共生的时代。日本“推进文化外交恳谈会”报告书也认为,在以多样文化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从不同文化、文明中找出其共有价值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并指出“通过对话的多文化共生与价值的共有”是现在文化交流最受期待的课题。“共生”理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1)尊重“和”与“共生”之心;(2)作为多样性文化与价值桥梁的日本;(3)坚持创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日本;(4)推进文明间对话、体育交流的网络建设和文化遗产协作平台的建设。

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就注重把文化外交的精神贯彻到实际政策当中,从较为深层的教育体制、教育政策,到国际文化交流的政策与实践,都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当时负责执行日本文化外交的主要机构“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发表了《国际文化交流行动计划》,它充分体现了冷战结束后日本文化外交的理念与政策要求。该计划声称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以此来促进世界和平,加深相互理解,使国际社会了解日本,促进日本的国际化,并贡献于世界文化。与此相比,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化外交的新理念在原来重视文化、教育国际交流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传播媒介、文化产业在文化外交中的角色和建构国际形象中的作用,更加注重自身文化创造力建设和与其他国家分享日本的文化成就,更加注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共生”、培育和展示日本文化的世界胸怀。新理念不仅有利于日本外务省直接作用于对象国国民,使其加深对日本外交政策或一般事物的理解,综合地展开海外宣传和文化交流,发送日本的“21世纪型酷”,而且最终有利于赢得世界人民的心、建构与传播让世人理解和尊重的亲切的国际形象。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开始追求与其经济大国地位相称的政治、军事大国地位。二十多年来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在不断演进和发展。近年来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日趋成熟,并通过经济、法律、外交、传媒等途径全方位推进“政治大国”战略。经过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政治家的不断努力,日本国家战略的定位日趋明朗,提出并积极推进在构筑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实现其成为世界重要一极的“政治大国”战略。21世纪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主要目标是:第一,扩大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全方位介入地区国际事务,争取与西方大国平等的权利和国际地位;第二,保持在亚太地区的领先权;第三成为新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通过联合国来维护日本自身的利益。目前日本国家战略依然是推进国家正常化,促成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政治大国”。积极推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使日本完全地、彻底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政治大国”,并确保日本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利益和政治利益,以便在国际事务上拥有更多发言权和决策权。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与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它的任何举动都会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对中日关系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日本在新世纪的国家战略走向和日本政治大国战略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有助于我国在对日关系中制定有效的对外战略,赢得先机。对于日本我们要学习他们先进的地方,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尊重我们国家的客观实际,学以至用。日本人能做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一样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而最基本的是我们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等等。因此,我国要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第四篇:中美比较

问卷调查

1、您是中国大学生还是美国大学生()

A中国大学生B美国大学生

2、您的性别是()

A 男B 女

3、稳定是您首要的择业标准吗()

A是B不是

4、您会放弃学业去创业吗()

A肯定不会B不确定C会

5、您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工作吗()

A会B可能会C应该不会 D绝对不会

6、大学以来你平均每周的课外阅读量为()

A每月一本书B每月两本书C每周一本书D每周两本书

7、您是否经常参加社交联谊晚会、生日派对、化妆舞会等()

A 经常B偶尔C 从不

8、您更看重学历还是能力()

A学历B能力

9、您关注世界新闻及国家宏观政策的程度()

A非常关注B比较关注C较少关注D从不关注

10、您如何看待兴趣和专业()

A.兴趣第一,专业第二B.专业第一,兴趣第二C.两者同等重要

11、你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是规则社会还是关系社会()

A规则社会B关系社会

12、您更追求大众化还是个性化()

A大众化B个性化

13、您的家庭人均月收入是()

A1000元以下B1000元~2000元C2000元~3000元D3000元以上

14、您的消费观是()

A.适度消费B.超前消费C.保守消费

15、您要求自己多大后实现经济独立()

A16岁以后B20岁以后C25岁以后D30岁以后

16、您觉得中美大学生有哪些显著差异?

第五篇:思政体卫工作总结

邯郸县第十二中学思政体卫工作总结

2012年,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夯实德育工作基础,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德育工作:根据县教育局思政体卫处德育计划,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2012年德育工作要点,明确了各级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保障了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实现了全员德育和全过程德育。进一步理顺了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完善了德育工作制度,落实了各项教育任务。我校举办了县组织的讲故事、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

2、体育工作:我校在10月份开展了乒乓球、广播操等比赛。学校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开齐上足“体卫艺”课程,体育做到“两课两操一活动”,音乐、美术做到上好必修课,努力开发课外兴趣活动,健康教育坚持每两周一节。

3、卫生工作:各校都就近聘请了村医作为学校兼职卫生人员,保障学生有病时能及时就医。

通过以上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以此带动全县德育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

我校工作还有待于改进、提高,会一如既往,努力做好我校的思政体卫工作。

邯郸县第十二中学 2012年12月

思政体卫工作总结

邯 郸 县 第 十 二 中 学

中美政体五篇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