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调整中国产业结构难题和对策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难题与优化发展之路
商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 学号:091524038 姓名:王颖
摘要:面对美欧国家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挤出”,我国只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之路才是长远之路。但是,当前和今后我国调整产业结构遇到很多难题,第三产业比重低,创新能力差,研发投入不足等等,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恐怕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初步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产业结构转变;二要改变我国的生产投资方式,三要尽快改变外延型产业扩张方式四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情
关键字:产业结构,现状不足,创新,投资方式
世界供求格局变化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有所不同,受冲击最大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众所周知,在金融危机之前,在世界供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存在三种类型经济:第一,美欧消费型;第二,中印生产型;第三,中东、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资源型。美欧等发达国家是靠金融扩张来支持赤字消费,他们出口高科技产品,然后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老百姓靠信贷消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高储蓄高投资使得国内生产大于国内需求,生产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品只能依赖出口。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正常的供求关系和生产消费循环被打乱了,去杠杆化使美欧国家开始改变高负债消费方式,纷纷减少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这给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为,中国配置了太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能,生产了太多发达国家现在减少甚至停止购买的产品。这加大了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的压力。
全球市场还正在发生两个深度变化:一个是,美国正在培育战略产业,支持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比如大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另一个是,金融危机之后,洪都拉斯、越南、印度、印尼甚至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利用比中国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成本,生产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种变化,对中国是一
个严峻挑战,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来自美欧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端产业的“挤出”效应。
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难题
(一)从三次产业看,虽然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第一产业下降快,第三产业上升迅速,但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同第三产业相比,由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低而且还在不断下降,这就导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过高,使得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低并出现迅速下降。因此,与产值结构相比,中国的就业结构转换明显滞后,不利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造成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显著下降。
(二)从农业部门看,由于土地资源非农化步伐快,劳动力非农化步伐慢,为了在有限的土地空间上取得最大的收益,农民只好不断增加物质投入,最终造成农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加,收益率下降。从表3可以看出,2004年以来我国三种粮食的每亩产量只增加了7.9%,产值增长了26.5%,而生产总成本却增长了42.2%,净利润额减少了5.1%,成本利润率下降了16.55个百分点。面对农业收益率下降,农民不愿也无能力对农业进行现代化建设,此时当政府的公共投入增长无法满足农业发展需要时,农业现代化进程必然缓慢,工农发展差距势必会不断扩大。
(三)从第二产业看,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着明显的结构虚高度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使我国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无论是袜子还是半导体,中国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产品链条中关键的供应者和不可或缺的一环”,这表明我国具有强大的产业生产能力。虽然,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制造业产能,但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制造业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许多行业都集中在加工组装领域,处于“微笑型曲线”的中间,而在研发、技术、专利、标准制定和品牌、销售、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没有比较优势。根据实践经验,处在“微笑型曲线”两端的产业环节,获取的附加价值和利润都较高,而处在“微笑型曲线”中间的产业环节,只能赚取很少的加工组装费用。
二是我国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差,产业无“芯”。目前,制约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产业研发投入不足。其二缺乏高端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从事研发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数量相对较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更大。
(四)从第三产业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既有总量不足问题,又有内部结构矛盾。从总量看,第三产业总量规模不足,对农业和制造业支撑不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目前中上等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占61%左右,而我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不足43%。从内部结构看,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而我国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比重不高、速度仍然偏慢。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调整产业结构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恐怕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变,一要初步降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型产业结构转变;二要改变我国的生产投资方式,从目前的贸易结构以出口产品为主转向对外投资为主,树立国际品牌,培育自己的国际性大企业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自身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国际商业体系;三要尽快改变外延型产业扩张方式,引导经济增长从依靠大量要素投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四要充分考虑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裕的国情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可实施以下对策措施。
(一)应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培育牢固的市场空间。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制造业产能供给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要实现从出口导向转向内需导向,关键是要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当前,拓展和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有两条有效途径,一条是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相比,城镇化能创造需求,而工业化创造供给。今后,要通过制度变迁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民市民化的过程,对扩大内需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农民转市民能带来巨量消费,另一方面会对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带来巨大需求。另一条是提高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农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两条渠道来实现,一是向农村增加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支持农民增加收入,不断提高他们的购买能力。无论从推进城镇化还是从提高农村人口消费能力看,今后必须加快体制改革步伐,改变制约农民市民化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同时要将公共资源投入重点更多地转向农村,加强农村路水电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
(二)按照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原则,实施城乡产业分层和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助共进、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体系。比如,农产品加工储藏、生物质能源、风能、太阳能开发和对土地、矿产资源需求强度高的产业,可以重点在农村发展。另外,农村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应该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支持。而对于高科技、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城镇发展。
总之,在城乡产业配置上,要按照“十”字型理念,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矿产品和城市技术、服务、市场等优势,纵向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横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通过园区集聚企业和产业,形成产业群,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三)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步伐,促进我国农业、制造业走高端化、细分化之路。要改变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不利地位,就必须改变我国产业在“微笑型曲线”中的位置,向曲线的两端发展。在产业结构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都有高端环节和低端环节。在任何一个产业链条上,凡是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辐射带动特点的环节及产品,都属于高端范围。,对于农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今后我国一定要通过流程再造、重构生产组织、运用新工艺和新技术,向高端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在农业发展方面,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目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比重。在发展消费品工业方面,应利用信息、生物、节能降耗、新材料等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工业,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发展自主品牌。在装备制造业方面,要以高端化、精细化、信息化为方向,组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关键核心部件和基础制造工艺的本土化,支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节能高效农业机械等。
(四)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未来,在新一轮世界产业技术革命中,谁能把握机遇,引领技术创新潮流,谁就能在新的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得先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关键所在,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发展低碳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战略切入点。今后,我国必须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调
集社会力量,集中优势科技资源,积极推进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网络、新能源汽车、航天航空、海洋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中国旅游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行业之一,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由于其关联性和延伸性强,带动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覆盖整个产业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从开始之初就是以一种先外后内、以赚取外汇为主的模式进行的,使得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不甚合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其问题已经凸现出来。本文着重论述了与我国旅游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重新认识了旅游产业结构的几大要素,深入分析了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对整体经济水平的影响,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具体思路。
关 键 词:旅游地;旅游业;区域整合;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旅游产业、旅游产业结构及优化调整
1.1 旅游产业
1.1.1 旅游产业界定
旅游产业,即广义的旅游业,它所包括的范围则要比旅游业广泛得多。旅游产业是指旅游业和为旅游业直接提供物质、文化、信息、人力、智力、管理等服务和支持的行业的总称。旅游产业是由食、住、行、游、购、娱组成的旅游服务业构成旅游产业的核心体系,由城建、工业、农业、商贸、文化、科技、环保、教育、通讯和信息等相关行业和部门组成了旅游产业的社会支撑体系,由管理、法规、政策、国际合作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构成了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旅游产业所包括的行业涉及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众多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有:第一,旅游业本身所包括的行业;第二,为旅游业提供物质支撑的属于第一产业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相关部分;第三,为旅游业提供物质支撑的属于第二产业的轻工业、重工业和建筑业等部门和行业中的相关部分;第四,属于第三产业中的邮电通讯业、金融业、保险业、公共服务业、卫生体育业、文化艺术业、教育事业、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中的相关部分,以及国家机关中与旅游相关的部门,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海关、边检等。
由此得出:旅游产业是由旅游服务业与其直接、间接相关的行业和部门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即人们经常说的“大产业”,是一个有众多行业链组成的产业群体。从产业供给出发,旅游产业应该是: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1.1.2 旅游产业的特点和功能
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时代背景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时期旅游产业具有产业定性的双重性、产品生产的组合性、产业范围的宽泛性、产业结构的层次性、产业关系的关联性、产业发展的区域性、产业空间的聚集性、发展进程的跨越性等特点。
新时期旅游产业的功能主要定位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就业与缓解就业压力、发挥缩小区域差异效应、增强国民文化素质、发挥解决贸易摩擦的作用以及增强国际交流渠道的作用等方面。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1.2 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结构(Structure of Tourism Indus try)是指旅游产业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各种经济成分和经济活动各环节的构成及其相互比例关系。分析旅游产业的产业结构, 在
于保证旅游产业的总体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从而有利于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从产业供给出发, 旅游产业的内涵应该是: 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 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旅游产业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部门(行业)结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等。各种旅游产业结构纵横交错和前后延伸构成了旅游产业结构网络体系。旅游产业结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旅游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图1 旅游产业结构分类 1.3 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国际旅游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充分说明,经济增长特别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只有结构合理,与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相适应,才能有效配置资源,保证经济增长。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两个基本要点,即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1] 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Rationalizat ion of TourismIndus try Structure)是使旅游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 保证旅游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同时促使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大, 保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结构高级化(High-ranking Structureof Tourism Indust ry)是指在旅游产业内部协调发展条件下, 新兴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迅速发展, 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传统旅游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探讨我国旅游产业的调整、优化问题, 在目前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未能合理化, 主要表现在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未能协调发展;二是未能进一步高级化, 主要表现在六大要素的每一要素内部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旅游的六大要素
旅游业流行的是吃、住、行、游、娱、购等六要素,笔者认为可以扩大为十要素:吃、住、行、游、娱、购、体、疗、学、悟。体育和疗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两大要素,它跟娱乐和游览等还有很大的差异,学习与感悟,是旅游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要素。这十大要素,在旅游产业结构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基础要素:吃、住、行; 游乐要素:游(游览、游乐)、娱(乐)、购(物); 康体要素:体(体育运动、健身、修复)、疗(养); 精神要素:学(修学、学习)、(感)悟;
只要有旅游行为的存在,吃、住、行、游(主要是门票)几大要素缺一不可。在旅游业的起步阶段,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低,对购物和娱乐的需求十分有限,有的游客实际上在旅游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购物和娱乐的消费行为。在旅游业的初级阶段,基础要素的消费构成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远大于提高要素的消费比率。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游客消费能力的提高,特别是旅游业从观光旅游为主转化为观光、度假、专项旅游齐头并进发展之后,提高要素在旅游业收入中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查《中国旅游年鉴》比较一下东部旅游业发达地区如深圳、广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地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如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旅游业几大要素的构成,就会十分明显地看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几大要素的消费结构中,游客仍然将主要的花费用在了餐饮、住宿、交通、游览上,购物、娱乐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与东部相比有较大差距(当然,就整体而言,我国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在这一点上仍有明显差距)。这一方面反映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外地游客去后难以购买到如意的旅游商品和娱乐产品;另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地区的主要市场――一级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
3.1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且多种多样,目标消费群体广泛,这对于开发系统性、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且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旅游业的规模上逐渐的加大,旅游的方式也是逐渐的丰富起来,从事旅游的人员也迅速的增长。
表1 旅游业占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比例(单位:亿元)(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表2 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和消费
从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无论在旅游人数还是消水平,乃至整个旅游行业,除203年SARS疫情受到了打击外,一直在持续迅速增长,且2004年旅游业的增长幅度远超往年。可见,当外来因素导致一定时期的出游低潮后,形势的恢复往往会带来更大的繁荣和更快的增长。旅游业的强力发展为人民的就业产生了强大助力,同时旅游业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定会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发展和调整。如图4所示
图4 1996-2006年国内旅行社发展情况(单位:个)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还有这样几组数字可供大家参考:
1.从2002年—2007年过境旅游人数从3680万人次将增长到5360万人次,年均增长7.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
2.旅游外汇收入从204亿美元将增长到370亿美元,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的两个百分点。
3.国内旅游人数从8.8亿人次将增长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11.3%。国内旅游收入从3878亿元将增长到6820亿元,年均增长12%。
4.旅游总收入从5566亿元将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4%。5.中国公民处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从20个增加到132个,处境旅游人数从1660万人次将增长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9.2%。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镜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处境旅游国,2006年实现了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出游一次的历史性跨越。当前是我国的旅游业的战略转型期,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镜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
3.2 旅游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 3.2.1 旅行社发展不平衡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旅行社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旅行社资产规模很小,营业收入、赢利能力偏低,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3.2.2 区域不平衡。
中国幅员辽阔,正因如此造成的东西部的旅游发展差距较大。东部经济发达旅游业发展迅猛、游客过于密集;而西部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却无人问津。3.2.3 投资、市场不平衡。投资有限、市场较单一也是我国旅游业未能实现较好发展的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中国旅游业“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开拓国外市场。3.2.4 旅游人次与旅游收入不平衡。
本文在此将中美日三国2000、2004、2005三年旅游业的国际收支和旅游人数分别进行对比和简单分析。
注:此处统计的是过夜游客人数
2000-2005年期间,我国的国外游客到达人数的平均增长率为22.91%,而出国旅游人数的平均增长率则为91.56%,国际旅游支出的增长率33.06%反而小于国际旅游收入的37.55%,可以看出随着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国旅游人数迅速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偏低,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我国居民出国旅游的整体水平不高。我国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4.1 区域整合
当前中国旅游业资源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品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有效整合。这就要求打破地方垄断,实现良性竞争和经济有序发展。区域整合要求利益的一致共享,差异和趋同并存。区域间综合协调,各功能区合理组合,建立串联旅游路线,即充分利用了各方资源,也满足了游客进行区域性深度旅游的需求。4.2 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
消费者市场过于单一,不仅风险较大,易受外界影响,还容易受到制约。这就要求在对主体市场深度开发的同时,注重优化、开拓市场,构建多元化市场结构,实现目标消费群体多样化。旅游业的一个发展问题是季节性,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扩大客源,实现客源多样化。4.3 旅游产品提升
要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需立足原有资源基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客源实行综合性发展,深化利用旅游资源,加强产品开发和创新。
在发展新型旅游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特色,不能简单模仿。应着重深入开发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服务体系,着重改善交通等基础建设,有效的对投资进行引导,为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4 服务水平
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经验欠缺,服务质量偏低,对旅游景点的形象影响恶劣。当前我国旅游学科尚不成熟,专业人才缺乏,服务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不善,提高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要提升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标准并严格执行,其次要提升服务人员的素质,强化服务意识。4.5 基础、配套设施提升
旅游区域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尤其是游客直接接触到的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对于游客对旅行的评价有着直接影响。
保证交通顺畅和快捷,除了线路本身的质量外,还包括内部和外部交通的良好衔接,景区景点和交通线路的良好衔接。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配置功能,能更好的满足游客需求。4.6 经营和管理能力
提升经营和管理能力,就是要实现管理系统化,建立严格标准并切身实施,提升宏观调控水平,强化政府的组织与协调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良性有序的市场,通过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带动产业融合,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辉,秦宇.中国旅游产业转型报告2005[J].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 魏小民,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3]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模 [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4]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00年 [ Z] [5].师萍.旅游产业结构评价方法初议 [ J].西北大学学报, 1999,(1).[6] 张辉.中国旅游经济现象的深层次思考 [ J].旅游学刊, 1995,(6).
第三篇:浅析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浅析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及对策
詹小柒
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农业局6553
31摘 要:新时期新阶段要求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赢得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主动权,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及对策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使我国农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进口农产品增加对我国农业的冲击不可低估,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也不如乐观。如果不能抵御进口农产品的冲击,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势必加剧国内农产品的“卖难”,影响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就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因此,我国农业要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关键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本文就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1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
1.1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当前要重点解决农产品总量过剩问题
所谓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包括4个方面:一是要满足供给,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二是努力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四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产品消费不足,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是两条:一是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减少小而全,实行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使农民互为消费者;二是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农民“市民化”扩大消费群体,拉动农产品消费。实现农民身份由单一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二三产业的生产者、二三产业的经营者、农业工人、农业企业家和城市市民。
1.2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通过区域分工协作实现
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要讲究不同区域的调整重点。这涉及到不同区域的战略性定位,只有明确在战略性层面上的分区域结构调整路径,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形成不同的要素增长极,实现要素流动和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调整的“战略性”。东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局部地区的现代化集约农业”,在突出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农业表现为高投入、高效益,其中外向型农业将占很大比重。中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定位是“突出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应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发展特色水果、特色种养业并举,同时充分开发农业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通过充分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在非均衡发展中实现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1.3 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要通过阶段性目标逐步完成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相对于适应性结构调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全局性的特点,时间跨度很长。在2002年农业部安排的课题研究中,有关课题报告提出了4个阶段的划分:一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重点,调整供求关系阶段(1998~2005年);二是以优化区域布局为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阶段(2003~2010年);三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升级阶段(2010~2020年);四是以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依托,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阶段(2020~2030年)。但重要的是在近期(2010年前)着重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努力实现8个方面的目标:第一,农业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凸现;第二,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市场网络形成;第三,农产品产销衔接,供求平衡;第四,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第五,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东部地区逐步形成农业的集约化经营;第六,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第七,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工农协调发展;第八,农业管理体制初步得到改善。远期(2030年前)实现两项目标:第一,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第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2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 切实保护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利益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同时也是弱质群体。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必须在政策上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在结构调整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把培训农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切实抓好。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调整农业结构的根本动力。
2.2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点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按比较优势布局”和“按市场优势布局”,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的作用。通过制定农产品区域优势布局规划,帮助基层解决往哪里调的问题,为各地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的依据,这是指导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
2.3发挥农业的耦合效应
单一的农业结构不利于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当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大力推行草田轮作制,建立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结合,配置完善的农田、草地和防护林体系,这对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稳定粮食生产是基础,发展畜牧业是重点,农业产业化是龙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林业是农业的屏障。发挥农业的耦合效应,建立适应中国农业资源状况的农林牧副渔生产的综合结构体系,需要加强行业之间的协作。
2.4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一是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体系。建设稳产基本农田和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稳定粮食生产,发展优势产业,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发挥农业设施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
二是建设农业信息体系。通过广播、电视、计算机技术、书刊等多种形式,向农村传递信息,帮助农民了解信息和市场,让农民掌握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动权。
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和价格体系。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标准化,发挥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导向作用。
四是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发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发挥市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动作用。
五是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和教育推广体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技术和人才基础。
六是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农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保证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规切实得到贯彻执行,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对策措施
3.1基于区域比较优势,调整和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3.1.1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应面向国外市场,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3.1.2大城市郊区。应面向城市,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提高农业科技化与产业化水平为重点,强化产前、产后的良种、信息、科技、加工与贸易服务;以美化环境为重点,强化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
3.1.3粮棉油主产区。应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压缩普通品种,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力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的真正形成;大力发展养殖业,建成全国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基地;调整畜禽品种结构,积极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后续效益;大力推广水、肥、农药高效利用技术,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3.1.4西部生态脆弱区。应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切实提高牧区畜牧业发展水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近期,重点是强化基本农田和基本牧场建设,以提高农牧场的承载能力,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的实施;加快发展优质棉花、糖料、水果、蔬菜、花卉、中药材、牧草、烟叶、茶叶、蚕桑和脱毒种薯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减轻对粮食的需求压力。
3.2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
3.2.1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的要求,农业科技开发重点要从主要追求增产技术转向追求优质高效技术,从以粮、棉、糖、油、畜禽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为主转到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并重,从生产技术领域拓展到农业产后加工、保鲜、储运等领域。并且根据市场需求变动趋势,超前进行农业科技开发。
3.2.2要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从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要求来看,重点要围绕高新科技的种苗、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高科技育种技术、设施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高效低本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储运技术、农产品质量监测与动植物检疫技术进行重点攻关。
3.2.3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依靠农业科技促进沿海发达地区高效创汇农业发展,目前特别需要在出口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质量检测检验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在粮食主产区,依靠农业科技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高效农业,特别要搞好节水、节肥、省药技术、良种技术、粮食的加工转化技术等,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特别要加强特色种养业和设施高效农业的发展,注重节水农业技术、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3.2.4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只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才能更好地刺激农民对新技术的需求。目前在推广中要为农民提供籽种、苗木、种畜禽、菌种、农药、肥料、地膜、机具、仪器、设备等新技术;在产前尽量帮助农民解决作为这些技术物化形态的农技商品,并解决获得这些商品所需要的资金、信息等;在产后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加工、储运以及农产品销售等实际问题。
3.3实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
3.3.1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予扶持。积极引导和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龙头企业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
3.3.2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农户与龙头企业间的利益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才能按照市场和龙头企业的要求,积极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较多,如从带动方式看,有加工、流通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等,但不管是哪种类型,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靠利益纽带去带动。因此,龙头企业要逐步与农户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一是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要按订单或“合同”收购,合理定价,以质论价,不压级压价、限收拒收。二是要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这样,农民才能把龙头企业当成自己的企业,安排好农产品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发展。
3.3.3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搞好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许多事实表明,产业化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都十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立足当地资源和现有生产能力,把基地建设、优化区域布局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从我国不同类型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性农业,建设一批创汇农业基地;中部粮棉主产区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深加工;西部地区围绕发展特色农业,加强专业生产和基地建设;大城市郊区根据自身特点,以发展都市型农业为主攻目标,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3.4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带动农户能力的大小,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龙头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大力提高其产品的科技含量。
3.4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保障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3.4.1利用“绿色”政策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3.4.2加大对不同类型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引导和扶持区域发挥比较优势。
3.4.3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为结构调整争取较大的余地。
3.4.4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为结构调整保驾护航。由于我国农民及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经营能力相对有限,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具季节性,农产品具有鲜活特点,这就决定农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大的风险。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完善,农业保险水平还很低,农业保险运行远远不能适应WTO框架下的结构调整的需要。因此,我国农业宏观政策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问题,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体系,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梁勇(主编)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实务全书吉林电子出版社2003年7月
作者简介
詹小柒,男,1972年12月19日出生,1992年毕业于云南省思茅农业学校,大专文化,在沾益县农业局工作。多年来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现任沾益县农业局办公室主任。邮编:655331,电话:0874-3162801。
第四篇: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
****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 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7.2:24.7:8.1。
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
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2002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 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4.3%。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3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20.1%;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78亿元,占5.5%; 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占7%。近年来,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每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保持在30%以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缓解了因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量有限的压力,已成为我市安排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
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但是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由此引发出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目前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多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二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5:95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工业结构单
一、产品结构趋同与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煤炭产品和耗煤产品成为主要行业和产品,产品深加工不够,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造成职工技能单一,观念封闭。四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比重较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市工业主要表现为“一挖二烧”的低层次、低加工度、高污染的落后状况,“三废”排放增加,采煤区出现强度沉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对外吸引力。五是企业条块分割、自成体系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矛盾。长期以来,地方和主要大中型企业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政府与企业职能错位,多数骨干企业实际上至今仍承担着生产与社会服务的双重职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六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与农民增收的矛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在以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步伐缓慢。
问题的存在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是矿业城市的客观条件所造成的,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解决。在过去的发展中我们曾经创造了辉煌,也为自治区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而现在却面临自治区煤炭开发由北向南转移和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启动后全区重点产业由北向南转移的双重压力,同时也处于银川、吴忠与乌海优势经济发展区域的南北“夹击”之下,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的意识到我市和全区一样都处在最佳的发展机遇期,尤其是西部大开发和以银川市为中心、以****和吴忠市为两翼的“大银川”战略的实施,对我市来讲,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充分利用新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认真研究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努力实现我市经济与全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一)基本思路
“十五”后两年是我市围绕煤炭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的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市要按照实现经济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围绕提前五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大银川”战略部署,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路子,立足于现有基础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潜在优势的充分发挥,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集中精力推动整个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到2005年,全市一、二、三产业构成由“九五”末的13:59:28调整到10:59:31。
(二)主要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从市情出发,立足现有基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充分整合、发挥现有的潜能和优势,把有望发展的传统产业进一步做深、做精、做大,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方特色。
2、市场导向原则。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立足资源搞开发、求发展的传统思维模式,着眼于国际、国内大市场的需求变化,敢于运用最新技术和工艺设备,利用增量投入带动存量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3、联合发展的原则。打破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大力推进资产重组和东西部合作,积极采取股份制的资本组织形式,联合起来共同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减轻新上项目的资金压力,加快建设步伐,分散投资风险。
4、扶优限劣原则。集中力量重点扶持有强劲发展势头和产业带动能力、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社会有贡献的骨干企业及其企业集团。扶持具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和发展空间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限期淘汰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工艺落后、效益较差的企业。
5、循序渐进原则。立足长远,制定规划,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
6、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竞争主体作用,尊重企业的自主选择,政府的主要精力要放在规划、引导、协调和服务上,实现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三、措施及建议
1、第一产业在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适度降低其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利用特有的土地优势,改造传统分散的小农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以工业的理念筹划农业,推进农业工业化,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效产品,增加农业品种。以优质粮油、蔬菜、清真牛羊肉和枸杞四大产业为主导,以清真牛羊肉和脱水蔬菜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重点建设十个基地,即优质粮油、脱水蔬菜、设施蔬菜、地膜马铃薯、牛羊饲养、生猪饲养、家禽养殖、枸杞种植、饲草种植和良种繁育十个高标准产业化基地。不断拓宽“清真”和“绿色”两大品牌市场领域,重点发展以脱水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和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同时要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可保持在5%左右,达到7.8亿元。粮经饲比例调整到50:40:1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
2、第二产业在扩张总量的同时,以煤炭资源型城市接替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托上市公司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新材料、煤炭深加工、能源重化工、特色冶金及其制品、电子元器件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六大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1)、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基础原材料、重化工、特色冶金、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的技术改造,大幅度提升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换代。(2)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重点在煤炭精深加工、陶瓷、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群体,使其尽快形成具有市场潜力和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3)、充分利用国家关于资源依托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政策,认真研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续和替代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和内地的经验,培育发展以电子工业、电石化工和轻工业等为主的替代产业,加快实现经济转型。(4)、抓住国家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拓展合作合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重点培育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的民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按照“政府组织推动、财政扶持启动,内资外资联动”的模式,积极为企业发展搭建载体,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重点扩大提升新材料、大武口、河滨、红果子和太沙工业园区。(6)、加快实施“5811”发展规划。加快****二电厂、恒力集团60万吨钢冶轧、****碌碱厂50万吨pvc、东方集团钽铌铍新材料开发和10万支片式钽电容器、奔牛集团综采设备技改等项目的建设步伐,积极争取****电厂、大武口电厂发电机组改造、大荣公司和兴平公司等企业氰胺下游产品开发、新煤炭采掘矿区建设、沙湖纸业集团林纸一体化和夏绿公司脱水蔬菜加工等项目早日实施。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占gdp总量的51.3%。
3、第三产业在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形成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相结合,劳动密集型行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相结合,为生产服务的行业与为生活服务的行业相结合的第三产业发展格局,推进第三产业向高层次、高水平、宽领域发展。按照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的要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城市品位,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置业环境,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产业流,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突出发展以沙湖为龙头,以星海湖和北武当为依托的特色旅游业,建立和完善全市旅游区域网络,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能力;积极改造提升商贸流通、宾馆餐饮、文教卫生、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邮电通讯、信息咨询、房地产、金融保险及资本市场等高新科技和知识型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服务业;鼓励发展保健、家教、休闲等新型服务业;全面启动农村服务业。到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24亿元,占全市gdp的31%,旅游业收入占第三产业10%以上。
第五篇: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市产业结构现状和调整思路
一、产业结构现状****市是一个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新型工业城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包括能源重化工、新材料、煤炭深加工、矿山机械和高载能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其产业构成表现为典型的资源依托型和出口依赖型特征。近年来,全市按照巩固和稳定第一产业、突出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提升第三产业的要求,促
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03预计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7亿元,第二产业40亿元,第三产业23亿元。人均GDP达到9836元,人均财政收入62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2元。“九五”期间全市一、二、三产业比重由16.3:56.8:26.9调整为13:59:28,到2003年调整为10:57:33。第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市农业属于土地依赖型,得益于黄河灌区的有利条件,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业,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和层次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种植结构、养殖结构,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2002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为63.4:2.6:31.1:2.9,特别是畜牧业比重比1995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比2000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36.5万亩,其中:脱水菜种植面积6.4万亩,饲草种植面积12万亩,粮经饲种植比例由2000年的73.0:24.5:2.5调整为67.2:24.7:8.1。第二产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市第二产业以工业占绝对优势,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特征,以煤炭、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建材及非金属制品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重型工业经济体系。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23.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0.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户,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占全市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65%。工业不仅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是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诸如东方钽业集团、恒力集团、奔牛集团、英化股份、大荣化工等一批在区内外甚至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骨干企业,以及沙湖纸业、惠冶镁业、兴平公司、丰本公司等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创出了宝山牌钽粉、钽丝、恒力牌密封钢丝绳、太西无烟煤、宁河牌石灰氮、双氰胺、石鑫牌硅铁、沙湖牌面巾纸等一批荣获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名牌产品。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煤炭工业、高载能原材料工业、电石化工工业、冶金及金属制品工业、电力工业等产业均在全区占有较大比重,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2002年各产业实现产值分别为:稀有金属新材料工业实现产值4.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2;煤炭采选业实现产值13.25亿元,占18.3;电石及深加工10.26亿元,占14.2;电力工业8.33亿元,占11.5;煤炭深加工2.5亿元,占3.5;以铁合金、碳化硅、金属镁为主的高载能工业实现产值7.4亿元,占10.2。第三产业保持较快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6,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3.1个百分点。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吸纳劳动力8.09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24.3。其中: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4.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30;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8亿元,占20.1;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6.6;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0.78亿元,占5.5;社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占7。近年来,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和交通邮电通讯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投资不断增加,每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保持在30以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缓解了因第一产业就业减少和第二产业就业增量有限的压力,已成为我市安排就业和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渠道。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但是我市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由此引发出诸多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空间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与集中发展的矛盾。目前形成了****、石炭井、汝箕沟、白芨沟、大峰矿等城镇和矿区,各点相距较远,最远达100多公里,造成产业区小而分散,城市资源浪费,运行成本过高。二是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衡与经济协调发展及就业压力大的矛盾。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5:95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三是工业结构单
一、产品结构趋同与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煤炭产品和耗煤产品成为主要行业和产品,产品深加工不够,承受市场波动的能力十分脆弱。同时造成职工技能单一,观念封闭。四是高耗能、高污染工业比重较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我市工业主要表现为“一挖二烧”的低层次、低加工度、高污染的落后状况,“三废”排放增加,采煤区出现强度沉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和对外吸引力。五是企业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