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编辑:枫叶飘零 识别码:12-1130385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07 17:29:1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要不要发展乡镇企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省乡镇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在最近召开的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上,关心乡镇企业发展的专家、学者,以及乡镇企业家代表认真学习了这个调查,颇受鼓舞。他们纷纷表示,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乡镇企业的优势,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再立新功。

近年来,我省乡镇企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十五”期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利润668.75亿元,比“九五”期间提高65.5%;202_年底,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418.21万人,当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万人,为农民支付工资总额210.12亿元;全省有51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县域经济GDP的30%以上。

实践证明,发展乡镇企业仍然是农民就业和增收的一个根本途径。抓住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就抓住了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口。

农民增收的平台

我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稳步上升。近几年,我省涌现出200多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3亿元的乡镇和110个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村,其中有57个乡镇和59个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

在兴平市、武功县、岐山县、汉台区等7个县区,当地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工资性收入占当年纯收入的比重最少在38%以上,最多的达80%。其中,岐山县202_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2.9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50%以上。乡镇企业发放职工工资6.77亿元,人均年工资5200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来自乡镇企业。南郑县大河坎镇202_年乡镇企业支付农民工工资占当年人均纯收入近80%。

农民收入结构决定农民收入水平。从1990年开始,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少,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增大。202_年-202_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年均仅增加42.8元,增长4.5%,而工资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52.7%,年均增长24.6%,其中省外打工仅占29%,来自乡镇企业的达71%。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促进农产品市场销售的重要载体。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在3000万元以上的有75个,它们大多是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基地与农户,较好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眉县采取“一个产业一龙头”的办法,先后兴办了恒兴果汁厂、老牛面粉厂、秦宝肉

牛加工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使全县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苹果、辣椒、奶畜、猕猴桃等生产实现与龙头加工企业的对接,农民再不会为农产品卖难犯愁了。

农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业附加值。我省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正由初级加工为主向精深加工延伸,由单一组织模式向多元化组织模式演进。202_年扶风县36户农产品加工、储藏、营销企业实现产值3亿多元,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全县主要农产品粮食、乳品的加工转化率分别达70%和96%,三分之二的果品和辣椒都由县里的龙头企业购销。

据统计,202_年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94.86亿元,利润16.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47%和23.89%;累计支付农产品收购价格60多亿元,为全省农民人均提供现金收入216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

小城镇建设的动力

目前我省乡镇企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出现了一些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并逐渐向小城镇靠拢。

资料显示,全省初具产业集群特点的乡镇、村300多个,建成县以上工业园区121个,聚集各类中小企业10.18万个,从业人员61.16万人,在关中地区的乡镇企业聚集度已达30%以上。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而且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南郑县大河坎镇、岐山县蔡家坡镇、眉县常兴镇等经济强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依托,加快人口聚集度,成为当地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

目前,全省已有51个县区的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到GDP的30%以上;有46个县区乡镇企业实缴税金超过了县级财政的30%,其中19个县区超过51%。同时,全省乡镇企业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资金。202_年,乡镇企业用于支持全省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资金1.28亿元,其中用于农村福利368万元,农村教育3838万元,农村小城镇建设1886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005万元。

发展乡镇企业,就牵住了小城镇建设的“牛鼻子”。

(省委政研室、省乡镇企业局联合调查组)

第二篇: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尊敬的党组织:

抓住突出问题,克难攻坚就有了主攻方向;找准战略重点,改革红利自然充分释放。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重大论断,为实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明确了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

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决定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理顺,政府替代市场运作存在很多“越位点”,在监管等方面又存在很多“缺位点”。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35年中国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伟大成就表明,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可持续发展。

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必须充分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切实做到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完善支撑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在各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发挥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牵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是我省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金钥匙”。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才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思路、发展举措,推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有效地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汇报人:teniu

第三篇:突出核心 抓住关键 牵住牛鼻子

突出核心 抓住关键 牵住“牛鼻子”

——对推进全省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执法活动是公安机关永恒的主题,也是公安工作最基本的内容。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三项”建设的核心,是一项长期任务。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一年多来,全省公安民警执法思想 明显端正,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执法规范化程度明显提升,执法质量 明显提高,执法公信力明显提升。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 认识到,我省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不可掉以轻心。

思考一: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是关键,是“牛鼻子”。

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公 安部党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三基”工程建设、推动 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核心,也是关键,是公安工作的“牛鼻子”。

从总体上看,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教育、“大讨论”、“大练兵”、“大接访”、“三考”活动和“ 三基”工程建设,执法为民思想得到强化,执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但从信访投诉、个案监督、执法质量考评、媒体报道等情况看,群众 不满意的执法问题还很多,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执法程序不规范、执法制度不落实、执法素质不高等问题还在部分地区、个别警种中表 现较为突出。执法水平的高低,事关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从另一个层面看,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公正和效率的要 求越来越紧迫、越来越强烈,公安工作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 点,公安机关的执法活动已处于日益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党和国家 对公安执法活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监督越来越严,公安执法工作 中处理的每一起案件,发生的每一个错案,执法活动中的每一个瑕疵,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媒体炒作的对象,很容易被境内外敌 对势力、敌对分子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攻击,直接影响甚至危 及到社会稳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就要求我们公安机关进一步 规范执法行为,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

思考之二: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要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

随着我省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步,全省公安专网普遍覆盖,警务综合应用平台和派出所综合信息系统等普遍建立,广大民警的信 息化应用技能与以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些都为执法规范化与信 息化的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要真正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系统化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尽快赶上。

一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主体建设。要搭建好网上学法平台,开辟 网上法律课堂,依托网上考试系统,全面实施网上集中教育训练和岗 位自练相结合的长效练兵机制,不断提高民警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 坚持网络互动,设立法律法规、执法通报、法制培训、执法指导等栏 目,提供网上在线服务,实现民警随时可以网上学法,及时全面掌握 最新的法制动态;建立网上法律知识考核和奖励制度,组织全体民警 开展网上自考和抽考活动。

二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行为规范建设。要普及信息化证据采集设 备,为民警配齐录音笔、数码相机等信息化装备,对接处警活动做到 全程录音,对重大案件的审讯,一律制作全景式视听资料,还原审讯 现场,保证证据效力,避免无理投诉,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办案中 形成的笔录材料、法律文书要全部采用标准执法软件制作,并形成电 子案卷归档备查。

三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质量建设。首先要以信息化规范办案流程。办理所有的刑事、行政案件从受立案、处理到执行的各个执法环节,都必须在网上流转,要求办案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限内录入警务综合 信息平台,录入信息不能缺项、漏项和错项;其次要建立网上三级研 判体系,法制部门对网上执法要进行专业研判,发现苗头性、倾向性 问题上网发布预警信息。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要发挥视频监控系统作用,在基层所队的值班室、办公区域等处安装监控探头,视频信号接入各 级监控中心,由专人对值班人员、窗口人员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完善内部执法办案监控网络,规范民警的办案行为;要在公众互联网 上建立网上举报箱,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对发现有执法过错的 民警和案件,要坚决纠正,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给检举人,以赢得 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思考之三: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切实推动执法质量体系的建 立。

目前,公安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对已有制度不执行、不按规范操作等问题。如何才能保证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和执法 水平?如何才能保证法律法规和执法规范得到严格执行?这就需要积 极借鉴现代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使之与公安工作和公 安队伍管理实际紧密结合,尽可能把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概念转变为 公安民警易懂的语言,创造出有公安特色的执法管理经验。

一是建立一套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执法管 理体系。

要在充分运用案件审核、执法检查、执法质量考评、责任追究等 现有手段的基础上,变事后考评为全过程管理,变单一方式、间接性 监督为全方位、逐一执法环节的监督,像企业管理生产和产品质量那 样,对执法办案实行全流程、全过程管理,以保证每一起案件都合法、公正。

二是建立完整的执法单位和执法民警相结合的执法档案管理体系。积极总结执法档案管理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各类基础档 案、执法台账,规范各类行政、刑事案件簿册以及单位、个人的执法 档案,统一所有档案内容、格式和填写要求,实现登记及时、准确、规范、完整,保管科学,查找便捷。如同企业质检部门,及时准确掌 握各部门各个民警的执法办案质量。

三是充分运用执法监督和执法考评的结果管理队伍。实现有关警 种和法制、纪检监察、政工等部门对执法工作的共同管理。要通过加 大执法质量考评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建立健全民警执法档案和执法 责任制,把执法业绩与民警的职务晋升、奖惩等紧密挂钩,实现执法 管理与队伍管理的有效衔接。

思考之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持久战,强大支撑是保障。

一是组织保障各级公安机关尤其是主要领导务必把执法规范化建 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来抓,定期听取汇报,掌握执法现状,研究解 决重大执法问题,提供人财物保障。法制部门作为公安法制建设的管 理、指导、监督、协调部门,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担负着非常重 要的职责,建议按照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全省公安法制部门统一实行 队建制,注意抓好法制人员配备,防止监督缺乏权威、人才骨干流失 等问题,为执法监督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落实经费保障。近几年来,中央和省上高度重视公安机关经 费保障问题,下大力气逐年增加财政转移支付,逐步落实了基层公安 经费最低保障标准。但是,有的公安机关经费保障仍然存在较大缺口,还有个别地方政府“上增下减”、“收支挂钩”,保障不到位,影响 了公安机关正常的执法工作,引发了不少执法问题。加强执法规范化 建设,要进一步在落实经费保障上下功夫。

三是充实警力保障。要通过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推力”、加强部门协作的“合力”、强化群防群治的“群力”、推进信息化建 设的“潜力”等办法,缓解“警力不足”。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紧迫性、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只要我们坚 定信心,锐意进取,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我省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 一定会迈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实现公安事业的可 持续发展。

第四篇: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靖边县农民增收调查

在快速增长的背后

去年年初,我们到靖边县东坪村作了个专题调研,发表了《一个偏僻山村人均收入如何突破了八千元》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岁末年首,又从靖边传来佳音,202_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9元,增速和增长额名列全省前茅。最近我们以惊喜的心情,再次踏上了这片热土,开始了对快速增长背后秘笈的探访。

现代农业引领

靖边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位于榆林市西南部,所辖面积5088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其中农业人口26.7万人。近年来,靖边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202_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6%,净增1568元。

高产马铃薯。马铃薯是靖边农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202_年,全县马铃薯播种面积达50.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4%,平均亩产量1.2吨,总产量60多万吨,农民人均收入3000多元。近年来,县财政投入近千万元,先后成功引进脱毒紫花白、高淀粉商品薯、专用薯等7个新优品种,同时加大科技投入,采用种薯脱毒化、施肥平衡化、灌溉节水化、耕作机械化、栽植大垄化、管理科学化的生产模式,创造了一个个国内外马铃薯高产的“神话”:570亩布尔班克马铃薯平均亩产达到4768.5公斤,超过了世界马铃薯先进生产国家的平

均单产水平,其中有60亩平均亩产达到5136公斤,创全国马铃薯单产最高纪录;1140亩布尔班克商品薯经农业部测产组专家测定,亩产达5037公斤,创造了目前全国大面积高产最高纪录;东坑镇3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达3810公斤,创全国万亩夏马铃薯平均单产纪录……今天,皮薄、眼少、口感好的靖边马铃薯已走出陕北,打入全国市场,供不应求。其中,布尔班克商品薯已成为北京、上海等地麦当劳、肯德基极为青睐的直销原料。

高效大棚菜。这几年,县上紧紧抓住生产基地建设,大搞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强化日光温室、拱棚、大田蔬菜三大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三大基地”同步发展。

202_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5.3万亩,占全县农作物总面积的11.2%,其中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5.4万亩,设施蔬菜基地5万亩,新建温棚805个,大拱棚5008亩,小拱棚1.2万亩,主品种有辣椒、洋葱、台蒜、胡萝卜等。这些产自黄土高原的蔬菜以其品质优、耐贮运,目前已远销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乃至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东南亚国家。靖边已成为榆林乃至全省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2_年,蔬菜产业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了1200多元。

优质靖边羊。靖边羊素以“肉质细嫩、不膻不腻”闻名遐迩。近些年靖边县黄蒿界乡因养羊而声名鹊起,全乡白绒山羊饲养量10万只,是远近闻名的“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育基地”。五合村养羊大户李树占,养羊200余只,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全家人均纯收入的80%来自养羊。该村家家户户都养羊,50只以上的养羊大户就有200多个.全村人均

纯收入的70%来自养羊业。

截至202_年底,全县羊子饲养量达到165.7万只,存栏107.1万只,出栏量58.6万只,较“十五”末增长39%,产值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36.8%,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约1300多元来自养羊产业。劳务经济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也是功不可没。202_年全县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多。

扶贫攻坚跟进

以移民搬迁为重要抓手的扶贫开发也是靖边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据县农综办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近几年来,他们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通过就地建设移民新村和将偏远山区散户搬迁到川道集中安置等形式,大打扶贫攻坚战,使3.6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望夏村,距县城不到10公里。这里的村民都是从百里之外的白于山区搬来的。全村共有160户、800多口人。村民王石山告诉我们,他家原住在距这里100多里地的五里湾乡苏家湾村,一家三口有30多亩坡地,种一些马铃薯和玉米,一年下来全家人均收入不到202_元。搬下来以后,政府给每户分了7亩水浇地,他和老伴在家种地,儿子在外打工,每年的人均纯收入少说也在万元以上。现在,吃、住、行就更不用说了,不像过去,连吃水都要从10多里以外的山沟里用毛驴往回驮,儿子找媳妇都困难。村民刘初军还在自家院子办了个养鸡场,养了3000只鸡,加上马铃薯、玉米的收入,今年全家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

过2万元。

刘正平,64岁,家住席麻湾乡东高峁村,是就地搬迁的移民。过去,一家9口人挤在距村子3里地之外的半山腰的几间破土房和土窑洞里,守着30亩坡地过活,人均纯收入202_来元。搬下来以后种了18亩水浇地,加上两个儿子打工收入,今年全家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万元。问他搬下来感受到的好处时,他想都没想,“好处多了。过去住土房土窑洞,现在住110平方米的楼板房,当然好。出行方便了,娃娃上学方便了,沼气、太阳能也用上了。过去是大缸淹咸菜还不够吃,现在是新鲜蔬菜吃都吃不完。”

据县农综办的同志讲,202_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近6亿元,其中县级财政1亿元,建成扶贫重点村87个,移民点33个,并给这些地方的群众打了井、修了路、通了电,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全县的贫困人口由202_年的6万人减少到现在的2.4万人。

农水基建助推

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农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民的持续增收。调查中,县上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近年来全县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情况。通过兴修水利使旱地变水地、平整涧地沟道、修建宽幅梯田、加固淤地坝、新开坝地等,全县新增耕地10万亩,新增水浇地10万亩,粮食产量由“十一五”初的年16万吨提高到现在的26万吨。

王渠则镇地处靖边县西南45公里外的白于山区腹地,有8个行政

村,99个村民小组,人口1.3万,耕地11万亩,是全县的农业大镇。202_年以来,全镇累计投资1700多万元,打深井65眼,维修及配套旧井8眼,建设完善了相应的各类节水灌溉设施,使1.5万亩旱地变成能够进行半固定式喷灌的水浇地,粮食产量亩均增加了300公斤,增收8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2_年的2720元,预计提高到今年的8500元。他还告诉我们,白于山区总共17个乡镇,其他16个乡镇的做法也是大体如此。

在闫米洼村,我们参观了5000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站在村委会门口的台阶上,指着这5000亩通过平整涧地沟道,集中连片、宽阔平整的高产田,书记对我们说,自从实施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这里的马铃薯产量由过去不足500公斤提高到202_公斤左右,玉米产量由400公斤左右提高到800公斤左右,闫米洼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今年突破1万元不成问题。

几点启示

靖边县促进农民增收的过程,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成功的做法,至少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一,“三化同步”是趋势。我国已进入统筹发展的新阶段,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靖边县在加速推动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这一趋势、这一要求的生动体现。

启示二,加大投入是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调整分配格局,加大“三农”投入。靖边县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能够重点突出“三农”,资金项目倾斜“三农”。202_年县财政投入“三农”的资金就高达4.37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30.1%。其投入之大、比例之高在全省乃至全国一些县区也是不多见的。

启示三,农水建设是基础。陕西农业发展的希望在陕北,陕北粮食增产的希望在沟道。近几年来,靖边县通过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耕地和水浇良田20多万亩,项目区粮食产量成倍增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四,抓住“两头”是方法。近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虽有较快增长,但总体上看,在全国的位次还相对滞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省贫困人口较多,拉低了全省农民收入的平均水平。靖边县采取抓“两头”的方法,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北部地区以发展设施农业为主,能快则快,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南部立地条件较差的白于山区,通过农田水利建设、培育主导产业、移民搬迁等开发式扶贫措施,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使其尽量少拖后退。

第五篇:乡镇农民增收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市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立足区域特色优势,把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作为调整种植结构、提升种植效益的突破口来抓,多年坚持财政资金扶持,部门跟踪服务,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使日光温室产业逐步培育成为农户的增收主业。截止目前,全市共建成日光温室4679 座、5495 亩,带动全市5600多户农户从事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种植与销售工作,初步形成了温室蔬菜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经营格局。202_年,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实现经济收入2500多万元,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 4.5 %。**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依托区域优势发展基地,找准突破口培育支柱产业

**市从1998年开始,持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适应性和战略性调整。在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紧依托城市人口多、新老两个市区市场需求空间大的优势,从1999年开始,在已有部分农户种植一代日光温室经验的基础上,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二代日光温室,当年投资760万元,在赤金镇和平村、营田村、**镇南门村等片区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1295座,并全部落实到户,当年成功试种出9大类、15个新品种的日光温室蔬菜,棚均收入达到4000余元,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当年取得经济效益的目标,使广大种植户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坚定了市委、市政府和有关乡镇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由于二代日光温室空间大、立柱少、采光储热保温性能好,很快被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接受,并取代了一代日光温室。经过99年到202_年连续三年的建设,全市共配套建成高标准二代日光温室4049座、5180.4亩,改造一代日光温室298座,建成赤金镇西湖、营田、和平和**镇河西、中渠、东渠、南门两个千亩以上的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带,基地规模逐年发展壮大。

二、落实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夯实基础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多年来,**市在日光温室的打建及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高效益的原则,采取市、乡、村补贴贷款利息、定棚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采购建设物资、统一架设灌溉设施等方式,先后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对全市集中连片的4000多座日光温室进行了田间道路、水、电及生活管理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生产效益和科技含量,从202_年开始推广应用日光温室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坚持每年为每座机质改造温室补助800元扶持资金,并固定专门的技术人员,常年坚持在基地划片包棚开展技术服务,逐棚指导改造建设和种植,目前全市已建成有机质无土栽培温室677

座、880亩,202_年亩效益达到9439元。建成了赤金镇和平村、清泉乡跃进村、**镇河西村、北门村4个有机质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小区,在新老市区市场设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组织开展了日光温室蔬菜产地认证和产品论证,使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方向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计划再改造机质栽培温室154座、200亩。

三、加强科技指导服务,稳步提升产业整体效益

近年来,**市不断地加强对农村重点产业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在草畜、日光温室蔬菜、啤酒原料等产业的发展上,聘请省内外有关院所的专家组成农业专家咨询团,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体系。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上,**市设立了专门的扶持资金,用于日光温室先进实用技术和适用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先后引进日光温室种植技术43项,成功地嫁接改造了18项新技术。截止目前,全市大部分种植户对日光温室的茬口安排技术、扣膜技术、调控措施及全程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常规技术都能全面掌握,并娴熟应用,常规技术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初步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市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模式和技术措施。特别是有机质无土栽培技术的引进推广,带动了穴盘育苗、节水滴灌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普及率达到了60%。同时,全市先后引进推广了34个日光温室新品种,使日光温室的种植由叶菜向果菜等多品种方向发展,全市的日光温室蔬菜品种增加到了60多个,在传统的叶菜、果菜种植品种扩大的基础上,西甜瓜、樱桃西红柿、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和花卉园艺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在种植品种结构的布局上,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镇、赤金镇为主产地,以清泉跃进为主的茄辣种植区,以赤金西湖、柳河官庄子、下西号沙地为主的韭菜种植区,以**镇河西、北门为主的西瓜、甜瓜种植区,日光温室蔬菜区域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布局初步形成。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推广普及,有效提升了全市日光温室的整体效益,到202_年底,全市日光温室亩均效益达到了8

219元,年均递增500多元,打建改造日光温室已经成为广大种植农户的自觉行动,农户的种植经营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四、树立精品品牌意识,积极开拓外部销售市场。

从202_年起,**市紧紧依托本地的优势特色产品和龙头企业,提出了创优创名“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雅丹”红花油、“花季”孜然等农产品六大品牌,先后在兰州、酒泉等地举办了多次新闻发布会和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并先后成功策划组织了酒泉市农产品“质量、品牌、效益”主题活动和全国啤酒原料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极大地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通过近几年狠抓规范管理、资源整合、品牌打造等工作,不仅强化了品牌意识,更为重要的是把龙头企业和各个专业协会推到了创市场的主体地位。从202_年起,**市先后指导8种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执行国家质量标准,以日光温室蔬菜为主的17种农产品制订并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对全市日光温室蔬菜和啤酒大麦进行无公害产地认证,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农业的发展,引领了全市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向无公害、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先后对5大类23个蔬菜品种,推广执行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暂无标准的17个蔬菜品种,制定出了地方暂行标准进行推广应用;统一注册了“沁馨”、“花季”蔬菜品牌,积极地进行市场运作,把品牌温室蔬菜逐步推向了市场。目前,**市日光温室蔬菜以其无公害、品质好远销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等地市场,年外销量达2万多吨。日光温室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大田蔬菜、脱水蔬菜、制种蔬菜的快速发展,全市每年的大田蔬菜落实面积都在2.5万亩以上,已在赤金镇、**镇、下西号、黄闸湾等乡镇建成大田蔬菜、制种蔬菜和脱水蔬菜专业生产小区19个,建成脱水蔬菜龙头加工企业9家,年加工生产各类脱水蔬菜3000多吨。

五、培育发展专业经济协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近几年来,**市把扶持专业经济协会作为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借鉴外地区发展市场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经验,积极为专业经济协会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协会内部,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完善内部决策机制、经营机制、分配机制和运行机制等手段,不断加强对专业经济协会的组织管理,使全市的专业经济协会能够坚持自愿结合、民主办会、兼顾服务与盈利的原则,还能够联企业创品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壮大实力,成为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在协会外部,切实改变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局面,减少业务主管部门和登记管理机关对专业经济协会的行政干预,充分运用经济手段来规范和管理运行行为。截止目前,全市共组建各类形式的专业经济协会83个,吸纳单位和个人会员20254人,带动辐射农户14850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74%。其中以日光温室蔬菜、啤酒花为主的种植业专业经济协会26个,发展会员5535人。

通过几年的扶持发展,**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已涉及到饲草、日光温室蔬菜、肉牛肉羊、啤酒原料、林果、优质专用粮等各个主导产业领域,并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基地,专业经济协会一头联结市场和龙头企业,一头对接千家万户,成为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然趋势,正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牵住农民增收的“牛鼻子” ——关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