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促进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负责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和督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了新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增强;食品监管有了新突破,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制造”声誉不断扩大;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新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得到了全面、扎实、有力的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同时,各县区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偏低,制售假冒伪劣现象没有完全根除,质量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由于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动力不足,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重视不够。部分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缺乏必要的自查、自检。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实际管理,敷衍应付。
(三)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任重道远。虽然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要长期坚持绝非易事,部分企业对为什么要索证索票、建立台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这是政府“要我做的”,没有认识到这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导致专项整治出现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很大。由于“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藏性,目前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部门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况且食品生产许可不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导致常常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造成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目前市属两区尽管建立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建立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明确,不法分子或缺乏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流动摊点,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研究。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xx大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发展质量。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各级各部门能不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
第二篇: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为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促进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负责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和督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切实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质量水平有了新提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有了新提升,生产加工水平持续增强;食品监管有了新突破,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品牌建设有了新进展,“xx制造”声誉不断扩大;监管体系得到健全,质量基础进一步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有了新提高,社会环境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xx实际,组织开展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通过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得到了全面、扎实、有力的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水平建立在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同时,各县区发展状况也不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比较薄弱,产品档次不高、可靠性不强、标准水平偏低,制售假冒伪劣现象没有完全根除,质量违法违规案件时有发生。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不够强。由于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不足,质量意识淡薄,加上目前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动力不足,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重视不够。部分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缺乏必要的自查、自检。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实际管理,敷衍应付。
(三)巩固和深化专项整治成果任重道远。虽然在专项整治过程中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影响,要长期坚持绝非易事,部分企业对为什么要索证索票、建立台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认为这是政府“要我做的”,没有认识到这是明确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导致专项整治出现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很大。由于“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很大的流动性和隐藏性,目前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部门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况且食品生产许可不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导致常常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造成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相当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目前市属两区尽管建立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数量、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建立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重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配套。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明确,不法分子或缺乏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缺乏应有的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特别是流动摊点,缺乏固定的经营场所,没有卫生许可证,相关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研究。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大力提高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水平的发展质量。要深刻认识到,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国家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就是容忍对人民利益的侵犯和对国家形象的损害。各级各部门能不能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不是具有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建立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良好习惯。要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加强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教育。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大力普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努力形成不生产、不销售、不购买、不使用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环境。研究建立质量安全“百姓查询平台”,定期召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新闻发布会,公布质量信息,将食品等产品质量状况、问题产品的查处结果以及严重违法企业“黑名单”信息向群众公开,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要在认真学法的基础上,采取联合执法、突击检查、专项整治等方式,深化巩固去年全国专项整治成果,继续开展家具、玩具、服装等十类产品的专项整治,着手开展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为期三年、以农村为重点的“十小”整治,全过程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把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关,严格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市场退出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同时,对一些在法律条款上交叉或者缺乏配套细则的,建议作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四)进一步推广现代经营方式,依托现代科技手段。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并积极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产品质量电子监管、检验检疫电子监管、通关单联网核查、药品稽查信息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加强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支持鼓励南浔区建立省级电线电缆检测中心,安吉县建立省级转椅检测中心,长兴县建立省级蓄电池检测中心。
(五)进一步健全基层网络建设。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农村。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面广量大的各类企业,情况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而基层质量监管人员编制和装备严重不足,监管难度大。建议政府就基层特别是农村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网络建设加以研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充实人员编制,配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巡查检验车辆,确保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篇:xx市质监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分析报告
xx市质监局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分析报告
(2007年8月30日)
几年来,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有关部门和广大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围绕如何推进全市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个战略目标开展质量工作,狠抓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和标准化战略,打假保优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为促进全市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业产品质量工作基本情况
(一)“质量立市、名牌兴企”战略实施顺利。
2006年11月,登电集团水泥有限公司“世利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郑州登峰熔料有限公司“鸭牌铝酸盐水泥”荣获“河南省名牌”产品,打破了我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零的记录,取得可喜的突破,也标志着我市名牌战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和新起点,迄今为止,我市工业产品累计已获省名牌产品2个,省级优质产品2个,省级免检产品1个。企业产品获证率逐年提高,目前已有18家企业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稳定,消费者对我市企业产品的投诉率逐渐下降,目前投诉率在2%以下。
(二)标准化工作取得实效。
1、农业标准化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以前,我市郑州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还是一个空白,近年来,通过我局的大力帮扶和项目基地的努力,目前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走在了郑州市前列,“嵩山生态林”项目基地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嵩山梨枣”、茶亭沟优质红薯两个项目基地被批准为省级农业标准化项目,卢店无公害蔬菜基地被批准为郑州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目前,由xx市振翔农副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承建的“高淀粉红薯种植”项目和xx市绿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建的“嵩山杏梨”项目正在申报郑州市级农业标准化项目,鸡鸣街农贸市场正在申报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
2、企业标准化进展顺利。2003年以来,我市企业基本实现了按标准组织生产,先后备案企业标准108个,实现企业采标16家,产品15个。我市的一些企业标准已得到国家一些行业协会和有关部门的认可,今年,xx市春胜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郑州市王楼水泥工业有限公司已被邀请参与起草全国冶金行业焦炉标准和建材行业低碱度硫酸盐水泥标准,郑州xx熔料有限公司参与起草国家级铝酸盐水泥标准。
(三)计量服务方面工作进展顺利。
在工业计量方面,全面推行了GB17167《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国家标准,同时按照JJF(豫)1001《河南省计量合格确认规范》,帮助企业完善计量体系,目前登电集团铝合金有限公司、xx市少林水泥有限公司、xx市金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郑州王楼水泥工业有限公司、郑州中岳电力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已完成了材料申报工作。在商贸计量方面,严格按照省市局下发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定检计划,对全市所有超市、集贸市场定量包装商品进行了计量监督抽查,定检合格率达95%。在实施“光明计量工程”中,督促相关眼镜配置门市申办生产许可证,目前,雪亮眼镜行、康明眼镜行已取得生产许可证,市百货楼等3家眼镜店正在申办生产许可证。在技术机构计量认证工作中,我局已 帮助市建筑工程计量检测站、环境检测站、防疫站、药检所通过了省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计量认证,目前水表检测站、电业公司电表检定室、公路车辆检测站、交警队车辆检测站正在筹备省级计量建标、授权和计量认证。
(四)加强特种设备监管,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建立了特种设备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设备和重点时段的监管制度。在对全市特种设备单位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把景区、大饭店、宾馆、商场、学校、公园和特种设备数量集中的企业等作为监管重点,加强日常巡查,督促使用单位重点抓好“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即抓落实责任主体、抓落实管理机构、抓落实规章制度;抓单位设备有使用证、抓作业人员有上岗证;抓设备要依法报检;抓日常自查维护保养工作和应急措施预案的落实。每年在重大节日等重要时段,积极开展特种设备的专项检查以及对宾馆饭店、企业的锅炉和安全阀等附件、压力容器进行专项检查整治,做到每项活动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果,使特种设备专项检查行动取得了实效,确保了自锅炉监管从人事劳动部门移交4年来零事故。
(五)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打假治劣工作工作取得新进展。
几年来,我局把打假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效益工程”,紧紧抓住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产品,较好地完成了食品、农资、建筑材料、黑心棉、煤炭、饮用水、面粉等20 余种产品专项打假整治活动,累计监督抽查产品30 余种,捣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黑窝点6个,有效地从源头上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
二、食品质量监管工作不断完善 今年以来,我局相继开展了豆制品、乳制品、麻辣食品、小麦粉、大桶水等专项整治,组织开展了双节、“五一”黄金周等节日期间食品和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在国家、省市局的领导下,努力工作,克服困难,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具体做好了五项工作。
(一)统一思想,健全组织,理顺了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根据国家、省、市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要求,我局十分重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于2006年底专门成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科,进一步加大了食品的监管力度,落实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二)加强领导,明确任务,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
1-8月份,我局根据上级有关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总体工作部署,针对xx的实际情况,研究制订了《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生产加工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为确保专项整治效果,由一把手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担负第一责任,并确定了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企业。在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特点,对企业实行A、B、C、D四个等级分类监管,采取不同的措施区别对待。对A类企业,督促其持续保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支持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水平;对B类企业,督促其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同时帮助其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对C类企业,进一步完善生产条件,卫生条件,给予一定的整改期限,对整改后不合格的转为D类企业;对D类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对其中无证无照的黑窝点,予以取缔。
另外我局又分别开展了小麦粉、大桶水、饮料、调味品、酱腌菜等专项整治,在1-8月份专项整治中,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 321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94台次,巡查企业120家次,查处涉案总货值30余万元,责令整改企业75家。
(三)突出重点,大力整顿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
食品加工小作坊一直是监管中的重点和难点,xx市食品生产加工单位中90%以上属小加工点和小作坊,工艺简单,设备落后,质量安全保证能力差,今年我局把小作坊的专项整治纳入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为此,我局专门出台了《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在小作坊原有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再次进行集中摸底;二是对涉及小作坊的重要区域、重要产品、重点项目加大监管抽查力度;三是对一些有证有照的小作坊采取区域限售和登记,限期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并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20余份。
(四)做好了添加物质使用备案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等工作
在做好专项整治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加强了企业巡查回访和企业添加物质备案以及获证企业报告审查工作,完成添加剂备案15家,获证企业报告审查3家,并及时把信息录入河南省食品质量安全动态监管系统,使食品监管工作迈入规范化管理轨道。同时还加强了市场准入知识宣传工作,我局共组织食品安全工作会议5次,培训人数达250人次,悬挂宣传横幅6条,印发宣传材料300余份。
三、当前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质量意识亟待提高。我市的私营企业的质量意识、法制观念不强。大多数私营企业的负责人、生产操作工等都是从农民或小商贩改行而来,文化水平低,整体的人员素质低。有少数的企业经营者态度不端正,法制观念淡薄,采取了“不顾质量的 低价竞争”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质量低劣的产品不但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而且容易引发区域性的产品质量问题,损坏我市声誉。
(二)企业硬件设施落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的私营企业的生产设备比较简陋,资金投入有限,存在短期行为心理,绝大多数的企业都缺乏检测设备,而且没有委托质检机构进行出厂检验,很难保证产品质量。随着国家对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大,我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因不具备基本生产条件而被禁止生产,形势逼人。
(三)企业的自身质量管理水平较低。目前,全市已经通过ISO9000族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能够按照体系正常运转的不多,多数企业仅把通过认证和企业日常管理形成“两张皮”,我局对这些企业开展监督检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通过认证后没有运行、质量记录不全或无记录、计量器具不按规定检定,这些现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大多数私营企业、“家庭式”作坊谈不上日常质量管理;绝大多数企业尚无开展质量成本测算分析,对质量的认识只停留在直观上,而不能对通过各种质量管理措施后,所取得的质量效益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期不断的加以改进提高,推进企业全面进步。
(四)资源型企业多,名牌产品所占的比例过低。全市生产获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共有18家,除一家停产外,现在的17家就有14家是水泥生产企业,真正环保型、得到国家鼓励发展的大型企业很少。企业对争创名牌产品的意识不强,目前我市仅有2个河南省名牌产品,偿无一家国家级名优产品,根本谈不上名牌整体效应。
(五)区域性质量问题仍然突出。据我局摸底调查,东金店 十字沟、袁村现有4家胶合板厂,产品质量问题较为突出,无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违法生产,并且在生产胶合板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土锅炉”。另外,告成镇、阳城区有6家冶炼厂违法生产“地条钢”,东金店南店、阳城袁爻、铝庄、吴家村、告成蒋庄等地有8家企业违法生产电石危险化学品,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存,急待治理整顿。
(六)法定检测机构设备落后,难以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局下属的检测中心是法定的产品检验个计量检定技术机构,由于我局成立时间短,资金短缺,目前能开展的检测项目十分有限,包括食品、建材等关系消费者人身安全的产品还不能做到全面的检测,检测设备也相对落后,急需投入资金增加检测设备。
(七)特种设备安全形势严峻。一是压力管道安全管理难度大,因为这类管道检验成本很高,对检验后发现的隐患整改难度大,多数企业无力或由于生产需要短期内无法整改,有的还产生抵触情绪;二是气瓶超期不检验情况仍然存在,因为气瓶数量大,分布面广,用户对不合格气瓶的危害缺乏认识,超期未检气瓶和到期需要报废的瓶仍在使用,倒瓶经营的现象也仍然存在;三是个别单位重效益轻安全,存在设备使用登记不主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隐患整改不到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检验申报不及时等问题。
四、当前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企业规模小,家庭式作坊普遍。目前全市有223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无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稍微上点规模的企业有4家,小型企业20家,小作坊199家。现在仅有12家企业的14个产品获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家庭式小作坊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小作坊连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都不全,尤其分 布在乡镇的一些面粉加工兑换点最为严重。
(二)分布零散,管理难度大。一些加工作坊经常变更生产地址,逃避监管,增加了监管难度。
(三)企业发展意识不强,只注重追求短时效益。一些食品企业没有明确的生产质量方针、规划,生产设备和工艺落后,不具备出厂检验能力,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对策及下步工作措施
一、切实履行职能,抓好源头监管,为构建“和谐xx”做贡献
一是严格准入许可和生产过程的监管。运用生产许可、强制认证等手段,严格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和引导,扶持好企业,扶持好产品,规范和帮助小企业、小作坊提高生产水平,认真研究制定严格把原料进厂门关和产品出厂检验关的相关措施,切实把质量监管向源头的各个方面深入,真正做到从源头抓起,从源头管住。
二是努力提高标准化水平。严格实施国家各项强制性标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继续扩大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和规模,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创建一批食品生产放心生产基地;宣传一批质量管理、区域性质量安全整治先进典型和经验,促使全市处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增强我市产品在国内国外市场竞争力。
二、突出工作重点,抓好专项整治,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按照国家质量工作会议、全国、省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和河南省质量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迅速组织开展好五个专项整治行动:
一是开展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 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大力开展对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治理整顿,严格实行“三员四定”、“三进四图”、“两书一报告”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三员四定”即按照定人、定责、定区域、定企业的方式,确定质监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员到乡镇、办事处负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具体监管工作,乡镇政府协管员协助开展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社会信息员收集提供各种食品质量安全违法信息。“三进四图”即进村、进户、进企业,调查摸底,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制定企业变化动态图、食品行业分布图、监管责任落实图、食品安全警示图,实施动态监管。“两书一报告”即政府签订责任书,企业签订承诺书,质监部门定期写出食品安全报告。)对确定的重点地区,要按照划片管辖原则,将任务分解落实到负有整治责任的主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同时,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生产加工违法行为查处。
二是开展消费等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全面普查我市十类产品生产企业情况,建立完善的质量档案,严肃查处涉及人身健康安全产品不按国家强制性标准生产行为。集中整治产品质量问题比较突出的集中产地和专业市场、监督抽查合格率低的地区、制售假冒伪劣比较严重的地区,加大对重点产品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扩大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加快10类产品的电子监管网入网建设。
三是开展农资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抓住秋播秋收农时,集中力量开展化肥、农药、农膜、农机及零配件专项打假工作。严厉 查处制售有效含量不足化肥农药、国家命令淘汰农药,安全性能不合格农机,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及利用标识进行质量欺诈等违法行为。
四是开展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针对东金店一些胶合板厂使用“土锅炉”等特种设备安全问题,组织开展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围绕事故多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设备和提高相关人员素质开展治理攻坚,督促企业切实落实隐患治理的主体责任。对重大隐患,采取果断措施,立即责令停止使用;对存在的严重违法行为和严重危及安全的特种设备,坚决予以取缔,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政府协调解决。
五是开展“黑心棉”专项整治。紧紧围绕供给给高校新生床上用品、医用棉制品,救灾抢险、扶贫济困和集团购买的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以及在加工纤维等重点产品、重点单位、重点区域或场所,及时向政府报告,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制售絮用纤维制品的违法行为。
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做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局的正确领导和安排部署下,全力以赴做好这项工作,为把我市质量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实现进军百强县市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市食品安全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能,更好地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当好政府的抓手和参谋,促进xx食品经济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饮食安全,今年我局对全市食品安全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产业状况:
我们先后组织到农委、畜牧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等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进行调查研究,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座谈,深入了解我市食品产业基本状况,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目前,我市粮食年产量22.9 万吨,主要作物有水稻、玉米和大豆,截止20xx年8月,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4个,面积4.5 万亩,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 个,获“绿色食品”使用权的3 种。畜牧养殖业主要以奶牛、生猪、蛋鸡、林蛙、大鹅为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43 家,其中小麦粉生产企业2家,大米生产企业52家,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13家,速冻米面类2家;酱油生产企业2家;食用醋生产企业1家;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2家;加工盐生产企业1家;白酒生产企业5家;生猪屠宰加工企业6家;其他食品生产企业57家。
从生产人数和生产规模来看,我市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为家庭作坊式,占到90%以上,且无证照者接近三分之一(全市豆腐加工企业56家,均无生产、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集体、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不足5%。
--人数多在1-5人,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98%的企业不具备检验设备,检验项目仅仅靠有关部门的检验把关,很难保证产品质量。
--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专业技术人员欠缺,大中专生几乎没有,产品只停留在传统式的制作上,缺少创新意识,不能够适应市场的要求,而且质量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
--季节性生产企业占30%。
--有一定规模,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力量较强,管理体制健全,产品质量比较稳定的企业仅占5%,主要有盛中乳品、集佳牧业、九合泉米业等,其中较为突出的应该是翠花蔬菜集团有限公司,现已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5646.5万元、种植面积2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5000余万吨、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实现年均销售收入692.3万元、利税22.4万元、产品远销7省30多个市地闻名全国的酸菜、山野菜、油豆角生产基地和集散地,目前已成为xx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全市食品经营企业有633家,其中食品批发零售企业有35家(市内有规模副食超市9家);饮食服务业544家(星级酒店1家);食品摊点121家;学生食堂2家。
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食品产业比重小、产值小、效益低。总体而言,我市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大中型企业少,品种单一,生产加工能力差,绝大多数食品由外省市输入;食品流通方面经营企业多集中于城区和乡镇所在地,并且存在规模小、素质低、管理差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规范提高;餐饮业具备一定的基础,呈逐步扩展的趋势。全市现有食品从业人员5645人。
2、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联合执法检查和市场暗访调查了解,我市的食品安全存在着一定隐患。蔬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特别是熟食加工、豆制品加工烧饼馒头等面食品加工都为小作坊式生产,滥用食品添加剂,粗制滥造,卫生环境差;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80%的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不索证索票,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业中大型企业和学校食堂基本能够达到卫生标准,但一些小吃部、小饭店多数卫生环境差,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80%配置的消毒柜未使用。
3、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20xx年7月,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长孟庆彬任组长的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负责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进行总体分析、部署。这个机构体系成立以来,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全市食品安全形势、针对发现的问题整体部署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整合了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的执法资源和力量,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印发《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会议制度》、《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部门责任制》《xx市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联合检查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信息报送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督察督办制度》、《xx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投诉举报处理制度》等多项制度,随后协助市政府制定了《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xx市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xx市食品放心工程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每逢“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都要精心组织成员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检查,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安全,尤其是今年6月开展的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7月份的旅游市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xx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同其他市县一样按环节监管,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明确划分了各部门的具体监管职责,较好的解决了交叉监管,多头监管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职责不清的问题,诸如对前店后厂的熟食店,流动的小食品加工商贩,既有加工环节,同时又属于流通环节,日常监管应归哪个职能部门不好确定,保健食品销售按环节应归工商部门,但管理法规执法主体为卫生行政部门。
二、我市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在种植上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促使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
2、小食品生产加工作坊无证生产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所生产的产品不能检测,卫生条件比较差。
3、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效率低下,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严重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食品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差,进货制度不健全,没有验收记录及索票证明。
5、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在我市约有上百户。绝大多数的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够,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加之管理涉及各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的盲点,是一个病从口入的隐患。
6、养殖场的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食鸡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大量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人民的饮食安全。
7、城乡结合部和农村成为假劣食品的主要倾销地,低价位的假劣食品有一定的生存土壤。
三、食品安全监管对策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充分发挥政府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作用,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问题。加强对各部门工作的督察督办力度。
2、加强对食品安全源头监督管理,把监管关卡前移。一是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做好农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及加工基地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对基地农畜产品实行标注产地编码和标签制度。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加强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对新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到标准。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把小作坊式、小工厂式食品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在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分期分批逐步实施haccp制度,从源头上有效防止食品危害的发生。
3、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力度,落实打假责任制。一是加大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的力度,积极开展专项检查,树立执法权威,坚决取缔无证无照食品生产、经营窝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劣食品的违法行为。二是要加大处罚力度,不但要从经济上对制假者处以重罚,增加其制假售假成本,而且对情节严重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三是按分工负责制的原则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重点工作的督察督办工作,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评考核,对工作不到位,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4、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一是继续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创新投诉举报工作,建立网上举报中心,推行有奖举报;
5、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第五篇: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财经委、农业环保委和教科文卫民侨委人,就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情况了调研和督查,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
一、情况
近年来,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把产品质量和食品
安全工作摆在位置,自主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结构和发展转变,质量新,产业素质提升;食品安全新提升,生产加工持续;食品监管新,保障体系;品牌建设新进展,“**制造”声誉;监管体系健全,质量基础夯实;全民质量安全意识新,社会环境。是去年8月份开始,我市国务院、省的部署,**,组织了为期四个月的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全市各级各的努力,专项整治行动了、、的,了预期。
二、问题
(一)产品质量总体仍然不高。全市总体质量在粗放型增长和低端产业结构上,总体滞后于全市经济发展,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长期徘徊在80%左右。,各县区发展状况也平衡;传统产业质量不容乐观,小企业质量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不高、性不强、标准偏低,制售假冒伪劣完全根除,质量违规案件时有。
(二)企业、农户的主体意识强。生产企业、农户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认识,质量意识淡薄,加上大宗农产品市场准入尚未实施,农产品难以优质优价等原因,企业对实施的质量管理动力,在标准化应用、质量控制、生产记录、标识使用等各个环节上,工作报告《食品安全工作调研报告》。小型企业、小规模基地必要的自查、自检。企业和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过程中,只注意申报材料编制,不注重管理,敷衍应付。
(三)和深化专项整治任重道远。在专项整治过程中了一整套规范和制度,但受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要长期绝非易事,企业对为要索证索票、台帐的认识还模糊,这是“要我做的”,认识到这是产品质量责任、便于追溯质量责任的需要,容易专项整治反复。
(四)“三无”企业的彻底取缔难度。“三无”生产加工点量大面广、有的流动性和隐藏性,还难以应对;主观上看,“分段”模糊再加上间职能衔接、信息交流不畅问题短期内难以消除,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况且食品生产许可工商登记的前置条件,新办证照情况无法获取,常常被动监管的状态,难免会监管脱节。而且“三无”生产加工也极易反复,彻底解决确有大的难度。
(五)基层网络建设有待和。市属两区了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机构,但人员、综合素质和都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需要。三个县尚未基层监管网络。而产品质量、食品及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难点、又在基层,在农村。
(六)法律法规还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处罚条款不,不法分子或诚信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可乘之机,使执法应严肃性。食品无照经营整治仍是专项整治工作的难点,是流动摊点,固定的经营场所,卫生许可证,法律的交叉问题如何解决值得。
三、建议意见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既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建议及监管要本着对、健康安全的宗旨,当前我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和薄弱环节,的措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一)牢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包括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的发展质量。要认识到,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利益,形象;容忍假冒伪劣,容忍对利益的侵犯和对形象的损害。各级各能牢固科学发展观,是强烈的质量安全意识,是长效机制的首要因素。
(二)宣传教育,培养生产经营者、消费者的习惯。要与荣辱观的教育起来,生产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