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编辑:情深意重 识别码:12-414400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17 10:43: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一、自我分析

(一)优势

1、接受新理念比较快,教学观、学生观比较符合新课改要求。

2、性格比较温和,情绪控制能力较好,教学能力比较强。

3、爱岗敬业,有责任感。

(二)劣势

1、有效管理课堂的手段不多,组织能力有待加强。

2、不善于与他人交流,比较内向,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够,缺少互动。

二、发展目标

发挥党员作用,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力争保持市级骨干教师称号。

三、措施

1、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外出听课。

2、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3、学习有关课堂管理的理论,提高课堂管理效果,面对偶发情况,保持冷静。

4、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实效。

5、有效的管理自己,合理安排时间,力争养成写工作日志的习惯。

6、每节课前,脱去烦恼,带着快乐的心情上课。

四、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1、希望能有外出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2、多开设有关课堂管理、心理调节的讲座。

3、能否联系专家进行指导。

第二篇: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第三篇: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创建时间: 2010-07-12 发布机构: 系统管理员

文号: 磐政〔2010〕94 号

各镇乡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金磐开发区,大盘山管理局,新城区,磐安工业园区,云山旅游度假区:

为加快我县学前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意见》(浙政发〔2008〕81号),提出如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切实增强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近年来,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对提高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县学前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较差,保教质量较低,学前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标准普及15年基础教育、建设教育强县的基础性工作,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紧迫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我县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在巩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到2012年,各镇乡都有一所规范的中心幼儿园,初步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的办园格局;创建省二级以上幼儿园8所;幼儿园师资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学历合格率90%以上,其中省一、二级幼儿园教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50%以上。至202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所有幼儿园均达到办园标准,使适龄儿童都能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

二、进一步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

(三)落实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根据本县实际制定全县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实施学前教育的布局调整,统筹管理和扶持城乡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各乡镇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学前教育,其他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四)坚持多元办园、成本分担的学前教育发展和运行机制。

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新增加的公共教育资源主要向农村倾斜。坚持多元办园,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幼儿园,支持现有民办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坚持并完善学前教育成本由办园主体、幼儿家长、政府合理分担的机制,政府对收费不足以维持运转的规范幼儿园进行适当补助,对新创建的等级幼儿园进行适当的奖励,逐步建立起对困难群众子女入园的资助体系。

(五)建立和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办园格局。县属公办幼儿园由县教育局负责管理,发挥全县幼儿教育示范龙头作用。各镇乡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其中人口和生源相对较少的镇乡可以小学附设幼儿园(班)的形式办园。镇乡中心幼儿园要发挥对全镇乡幼儿园的管理指导和示范辐射作用。因地制宜办好村幼儿园(班),各行政村可根据实际需要,单独或联合举办规范幼儿园(班)。对部分离乡镇政府所在地较远、对周边影响力较大、必须设立幼儿园的村,实行政府补贴办园制度,确保幼儿园布局合理。

(六)重视新开发区块配套幼儿园建设工作。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实施农居工程时,要根据建设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修订版)》的要求,规划建设好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配套幼儿园,并做到与其他建筑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造、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在组织园舍设计方案审查时应请教育行政部门参加。配套幼儿园和配套中小学一样,是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政策性投资,属公共教育资源,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办理幼儿园产权登记手续,不得改变性质和用途。

(七)继续鼓励和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社会力量举办的幼儿园,在申办审批、分等定级、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幼儿园具有同等地位。教育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保教工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要加大公办幼儿园骨干示范的辐射作用,鼓励公办幼儿园通过托管、共建等多种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展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帮助薄弱民办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

三、加强学前教育的规范管理

(八)严格幼儿园办园准入制度。举办幼儿园必须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取得办园许可证,并根据办园性质分别由当地机构编制部门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严格学前教育机构的登记注册、审批、检查和评估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许可证的,不得举办幼儿园。对擅自办园的,教育、民政、工商、公安等部门和当地乡镇组成联合执法组,依法予以取缔。幼儿园要规范招生工作,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不得悬挂、张贴和刊登招生宣传广告。禁止通过恶意压价或变相压价的方式抢夺生源。

(九)推行幼儿园等级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和标准,全面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办园条件、报批手续、收费行为、班级编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师管理、安全卫生等方面符合有关规定,提高我县幼儿园的标准化、特色化、现代化水平,提高保教质量。

(十)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各级各类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为幼儿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学习、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要积极改革学前教育教学模式,彻底转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体差异,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十一)规范幼儿园收费和财务管理。公办幼儿园要严格按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收费。同一性质、同一等级的公办幼儿园,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后执行。民办幼儿园可根据办园成本合理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条件具备时,也可参考公办幼儿园试行等级收费。各级各类幼儿园均要建立严格的独立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审查。

四、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十二)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从2010年开始,县财政设立的学前教育经费达到全县教育事业经费的3%以上,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并逐年增加。要加强学前教育经费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县属公办幼儿园编制内的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园舍维修改造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

(十三)建立等级幼儿园奖励制度。通过省等级幼儿园评估的,不论办园性质,县财政均给予一次性奖励,用于添置办园设备,奖励标准为省一级幼儿园15万元、省二级10万元、省三级5万元。

(十四)加强镇乡中心幼儿园建设。镇乡公办幼儿园的办园场地、设施由镇乡政府负责无偿提供或建设,县财政参照义务教育段学校经费分担机制对镇乡公办幼儿园新建园舍和维修改造给予经费补助。对符合办园标准的镇乡公办幼儿园,按规定招收范围内的幼儿数,县财政给予每人每年100元的补助,镇乡财政按不低于一比一的比例配套,用作幼儿园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园条件。

(十五)健全幼儿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县政府每年公开招考教师时单列一定名额用于学前教育,逐步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教职工编制。从2010年起,县财政给予公办幼儿园中事业编制外教师工资性补贴每人每年2000元。公办幼儿园中事业编制外教师及民办幼儿园教师,平均收入不得低于同期本县最低保障工资标准的1.5倍,其他人员工资不得低于最低保障工资;各级各类幼儿园应当为本园教师依法办理各类社会保险,依法落实有关待遇。达不到要求的民办幼儿园,年检时予以黄牌警告直至取消办园资格。

(十六)多渠道筹措学前教育经费。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公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精神,依法举办和自愿捐助幼儿园。民办幼儿园举办者应在净收益中,按不低于20%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幼儿园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县财政对于年检合格的等级民办幼儿园,每年生均补助100元,用于改善办园条件和改善教师待遇;对符合办园标准的新建民办幼儿园,县财政参照省政府的补助标准予以补助。

(十七)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资助制度。凡磐安籍的低保户家庭子女、烈士子女、福利机构监护的儿童、五保供养的儿童,凭有关证件,每人每年资助500元。接受资助的幼儿必须在户籍地接受学前教育。

(十八)县财政对幼儿教育补助的具体实施办法由财政、教育部门另行制定。

五、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十九)落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资格制。依据《教师资格条例》和《幼儿园园长资格和岗位职责要求》的有关规定,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资格准入制度,对不符合任职要求的要辞退或转岗。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园长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聘任。

(二十)加快提升幼儿教师素质。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将学前教育教师的培训纳入当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幼儿园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幼儿园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的培训经费不得少于人均500元。

(二十一)实施幼儿教育名师培养计划。将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纳入全县教育系统名师培养计划,通过特级教师评定、名师培养、教坛新秀评比、骨干教师认定、教学基本功比武等途径和形式,培养一批幼儿教育的骨干园长和教师。纳入名师培养对象的幼儿教师,不论身份均享受同等培训待遇。

六、加强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

(二十二)强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部门合力。教育部门履行主管职责,负责对学前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机构编制部门和人事劳动部门要会同教育、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和待遇等政策。财政部门要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教育经费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民政部门负责对民办幼儿园实行民办非企业法人登记并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其他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十三)加强对学前教育重点环节的监管。建立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全面加强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幼儿园师生人身安全。公安、教育、交通、建设、规划、卫生、文化、安全监管等部门要联合行动,加强对幼儿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监管,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卫生部门要监督和指导幼儿园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业务工作。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加强各类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在推动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新闻单位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有助于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的社会环境。

(二十四)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督导工作。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督查指导。重点督查政府职责落实情况、办园经费落实情况、教师待遇落实情况。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各类幼儿园的保育、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全县各类幼儿园的工作进行单独考核,并加强对幼儿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监管。各类评估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和家长的监督。

二○一○年七月十二日

第四篇: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民勤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讨论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加快我县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素质,进一步推动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特作如下决定。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增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1.基础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基础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整体素质的高低,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此,必须切实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予以高度重视。

2.随着全县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县资源少、科技转化率低和人口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基础教育整体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机制不完善,办学条件较差;现代教育技术装备还相对滞后;教育规模特别是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学历合格率偏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因此,加快全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4.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教兴县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搞好基础教育的重大意义,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牢固树立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思想,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全县基础教育跨上一个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为重点,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6.“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要继续把巩固扩大“普九”成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全县小学入学率要保持在99.8%以上,初中入学率要保持在98%以上。要切实抓好特殊教育,努力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7.要加快发展高中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基本普及高中教育。要创造条件,力争使民勤一中跨入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民勤四中进入市级示范性高中行列。要进一步扩大职业中学办学规模,积极创办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与衔接的高中教育。

8.要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动员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幼儿园,逐步形成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格局。到2005年,全县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要努力办好一批示范性幼儿园,带动一般幼儿园,提高全县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

9.“十五”期间,全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基础教育体制、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全方位改革;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基本形成;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和按时足额发放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保障机制得到落实;基础教育内部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推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0.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政府负责制定全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和管理;负责全县教育经费的筹措和管理;负责发放教职工工资;负责中小学校长、教师的管理;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乡(镇)人民政府仍然是农村办学和管理学校的基本单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乡(镇)、村要负责维护学校的治安和

安全,划拔新建校舍所必需的土地,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征收教育费附加,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入学,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想方设法解决中小学在危房改造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1.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管理,加大督查力度,保障教师工资的足额按时发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在2002年底前实现全县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管理和发放。鉴于目前我县实行财政体制分级包干的实际,县财政局要加强资金的筹措调转力度,乡(镇)要建立工资资金专户,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发放。同时注意从多渠道逐步提高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

12.改革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和教师管理制度。县属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副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名、考察或参与考察,按干部管理权限任用和聘任;乡(镇)教学辅导站站长由教育行政部门考察、考核任用或聘任,并征求乡(镇)党委、政府的意见,报组织部门备案;其他中小学校长由县教育行政部门选拔任用并归口管理。中小学教师由县上统一管理,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和乡(镇)之问教师的调整由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要畅通教师派遣渠道,确保教师按时到位。县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依法履行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

13.要建立健全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财政主渠道作用,依法保障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十五”期间,县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初要分项预算教育经费,单独列支,不留缺口。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也要按比例用于教育。调整、优化财政性教育支出结构,适当提高基础教育经费比重。

14.继续搞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农村教育费附加要逐步实行乡征、县管、乡用,确保足额征收,按时划拨;城市教育费附加由县税务部门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征收,所征资金交由县财政部门及时划拨给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使用。

15.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鼓励运用金融、融资、信贷等手段,扩大基础教育经费来源。继续提倡和鼓励社会各界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提倡农民通过义务劳动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对基础教育捐赠,捐赠者享受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

捐赠数额较大者给予宣传表彰。大力开展勤工俭学,积极发展校办产业,认真落实对勤工俭学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

16.加大对特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通过财政挤一点,城乡教育费附加中抽一点,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一点的途径,多方筹措资金,设立特困家庭学生救助基金,重点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学生就读问题。

17.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要强化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规范支出范围,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坚决杜绝挤占与挪用教育经费现象。要加强审计监督,严格收费管理,坚决制止乱收费现象。

18.要全力搞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逸夫工程”等重大项目,带动全县校舍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抓好新建校舍的定点、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建一批示范性学校,推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

19.各级政府要把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县级以上财政下拨的教育专项资金,由教育部门提出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商定后下拔学校使用,并确保足额到位。中小学正常运转所需的公用经费,要按照省上核定的标准和定额,除从学校按规定收取的杂费中开支外,不足部分由县、乡两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予以安排。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加强中小学校编制管理。各级编制、教育、财政等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上有关规定和编制标准,根据学校类型、规模核定中小学事业编制,合理确定教职工比例,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内设机构和岗位设置。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超编聘用教职工或其他人员。要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及时解决缺编问题,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要逐步清退代课教师,精减压缩非教学人员。今后任何学校不经县教育行政部门同意,不得随意聘用代课教师。

21.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来抓,大力开展以敬业、爱生、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师德师风教育,进一步增强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继续抓好教师学历教育,争取到2005年,全县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6%、92%、60%: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加小学教师中专科学历、初中教师中本科学历及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人数。

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继续坚持寒暑假“高中教师以县为单位集中、初中教师以片为单位集中、小学教师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培训”的方法,全力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争取3—5年内对每个教师轮训一次,提高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抓好名师培养工程,争取2005年前培养县级中小学骨干教师500人、学科带头人120人,并培养一批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

22.建立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以岗取酬,按劳分配。破除教师职务终身制,逐步实行优胜劣汰,竞争上岗,逐步实行教师职称评聘分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教师任用新机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严把教师进口关。对经考核考试未取得教师资格的在岗教师和不履行职责的教师,要按照《教师资格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出相应处理。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和选举制,明确校长任职资格,逐步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上岗机制。继续实行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和在岗轮训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学校校长轮流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的制度,不断提高全县中小学校长的思想水平和管理能力。

23.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采取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来我县任教。对本县籍师范类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学历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紧缺学剥毕业生优先录用、师范类优秀毕业生优先录用、志愿到边远贫困地区学校任教的师范类毕业生优先录用。有计划地吸收外籍师范类本科生和紧缺学科专科生来我县任教,注意吸收只有教师资格的其他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任教。

24.合理配置教师资源。要努力促进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交流,鼓励城区教师到农村执教,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执教。凡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原则上必须到农村任教,优秀本科大学生可安排到城区中学任教;本科、专科、中专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年限分别达到3年、5年、8年以上者方可申请调入城区学校工作。

25.提高教师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要认真落实《毅育法》和《教师法》,依法保障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要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中、高级职称比例,形成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要继续解决教师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定期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大力宣传传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特殊贡献 的教师要给予重奖;要重视和关心教职工的政治生活,鼓励、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五、太力推进素质教育

2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有关部门、社会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将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建设步伐。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7.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坚持把学校的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要遵循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少午学生的思想特征,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路子,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要通通多种途径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8.要加强教学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认真总结和推广本地成功的教改经验,大力引进和借鉴外地教改成果,不断深化教研教改。

重视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和艺术教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继续解决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机制。

29.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继续坚持开展“送、支、帮、扶”活动。通过送教下乡,为农村学校送去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下乡支教,选拔相应数量的教师来城区学校学教,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城区中小学要与农村薄弱学校结成对子,开展“手拉手”帮扶活动;积极动员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支援薄弱学校建设,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要从教师录用、排危建校、设施配备、资金流向等方面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校的帮扶力度。

30.坚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指导方针,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进程。可采取借、贷、赊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设备。乡(镇)政府可从实际出发,制定信息技术教育建设资金 的筹集办法。要按照《甘肃省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标准》,逐步为学校配备信息技术设备,力争2005年全县中学和小学五六年级全部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条件较好的学校直接联通互联网,或通过建立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站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要全力创造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条件,采取定点培养、在职培训、聘请兼职等多种办法,尽快建立一支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

允许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学校按规定收取上机费。

31.积极创造条件,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力争到2005年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英语课。

32.进一步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初、高中学龄人口入学高峰的到来,城镇初、高中学生将会大量增加。对此,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县政府要着重解决全县高中和城区的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乡(镇)政府着重解决辖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压力问题。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学龄人口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及早安排,在校舍、设备、资金上拿出可行性实施方案,并根据实际新建和扩建一批学校,确保顺利度过学龄人口入学高峰期。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初、高中分离和高小、初中分离的办学模式。

六、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为基础教鸯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履行各自的职责,切实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保障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费投入,切实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和周边治安环境的治理,切实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中小学,了解情况,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34.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增强依法治教意识,认真贯彻执行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侵犯师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抵制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不良影响。

35.要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工作责任制和事

故责任追究制,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活动正常进行。公安、消防、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中小学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36.各乡(镇)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和省、市、县各级政府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并结合各自实际,提出贯彻意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全县基础教育的新局面。

二00二年一月

第五篇: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精选)

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高邮教委在我校举办的年青教师优秀课竞赛活动,听了10多位年青教师的公开课,感触很大,有的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还有的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参与的机会很少,这种做法是要不得的。我觉得这首先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容易被动学习。.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而有些老师就很好,在教学中大胆放手,老师讲的很少,主要是学生在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其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然而,纵观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由于目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纲的无法定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不得法,直接影响了教学效率,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那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谈谈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表现出的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1、学生的学习基础层次不齐,任务的完成差异性很大,好的学生感觉完成任务后“吃不饱”,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很好而信息技术基础却很差,老师布置的任务却无法完成;

2、学生提供帮助和接受帮助上缺乏主动性,高中学生在课堂教上不愿和老师配合,更不愿意和同学之间交流;

3、在自主探究性教学中,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主题,教师需要如何把握“引导”的恰当程度问题。

4、当课堂教学依赖于学生的进程,部分学生因前面技能的没有掌握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时,教师该如何解决这个“旧技术”对“新技术”造成的瓶颈问题?

5、如何更有效地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6、部分学生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却不热忠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7、信息技术不是主课,学不学好不会影响升学问题观念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有少数学生还指望学生代考,老师帮忙等等。

以上所述问题处理得好,对课堂教学效果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若处理得不好,将影响整个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

二、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熟悉学情,明确目标: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点难点。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让全体学生在层次性的任务中“因材施教”,从而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因为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一视同仁”将导致水平高的学生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于是出现了“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也玩游戏”的局面。我们在设计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学习EXCEL排序及建图表这一节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力争让学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能从另一个高度学会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恰当得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借鉴;重点是如何根据需要将表格数据转化为相应的图表信息;难点是如何将EXCEL数据转换成图表。这时我们就会碰到学生会排序,但是排序后创建图表总是不正确。所以,我们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就考虑到这一点。基础差的就让他完成排序,基础好的让他完成创建图表。这样所有的学生如果都完成任务,都会有成就感。从而达到因材施教之目的,低层次学生面对自己的作品感觉很有成就感,而高层次的学生面对自己在班级里脱颖而出的成果,充满自豪,激发了他进一步探索的激情和信心。

2、了解基础,提高效率:

首先,要了解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情况。教师要了解全班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还要掌握个别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记忆、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目中有人,心中有数。其次,要熟悉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旧知识的迁移程度、新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知识在各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学开展起来教师就胸有成竹,能够融会贯通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二)创设学情境,提高效率: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要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作为创设情境之目标。例如:在文字处理教学时,老师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了好的“电子报”、“床头画”,由于版面设计非常独特,文字、插图、背景非常漂亮,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贺卡、专题报刊等。这样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画、审美、文才等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这就是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环境的导引下,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使用创作能力,最终教师的教学目标完成的很好,教学有效性就得到充分体现。

(三)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1、适时单独或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指出哪些是旧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变教师向学生硬性灌输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主动向教师请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当然教无定法,学法更加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熟悉的讲授法、演示法都可以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课堂教学有效性将会更加明显。

2、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通过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效果并非很显著,这里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进行分组协作学习。分组形式可以采用“异质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也就是根据学生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进行异质和自由分组。但是在实际教学当中,会出现小组内部分同学完成所有任务的情况,这就要求组内小组长需建立明确的责任制,保证每位同学都有任务,只有小组内成员都达到了预定目标,小组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帮互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3、少讲多练。计算机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学生自己操作10分钟。所以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达到巩固、熟练和提高的目的。

4、边讲边练

这种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考虑好什么时候该上新课,什么时候该让学生做练习;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加强师生互动和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5、建立合理的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建立一个功能强大集教学指导、作品发布、教学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网络学习的平台,更有助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实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设置创设自己的网络教学平台,栏目可以设置为:锦囊妙计、星级任务、教学指导、作品发表、资源素材、学习体会等。例如:“制作PPT”这一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在各个栏目放置相应的内容,如教学要求、学法指导、教学演示,以及学生的作品与体会等。网络学习的平台可用于平时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学生随时随地的自学。使用网络平台,学生能自如的下载学习资源、开展网上交流、接受在线指导、发表学生作品„„总之,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学习兴致高涨。教学平台的建立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时间上延伸到了课堂以外,在空间上延伸到了家庭,学习内容增加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增进了交流。总之,网络教学平台的创设可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合理评价,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节课结束,给予学生所完成任务及时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也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信息技能掌握情况、信息素养、各方面能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做及时的反思、总结,同时,也在相互的交流与评价中锻炼了能力,弥补了不足。在当前新课标下,课堂教学评价己不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且更加注重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所以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五)加强课堂管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1、加强课堂教学时间有效性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信息技术课堂本身教学时间就不是很多,一星期为一至二节课,所以必须在最小的单位时间内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争取在课堂内达成大部分教学目标,尽量不要把一些随堂作业留到课后去完成。

2、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管理

良好的课堂纪律能使老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而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一部分学生却只喜欢玩游戏、玩Q Q,而不热忠于学习。这种现象的产生多是因为这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或没有了兴趣,或者是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采取以下一些措施,有时会有良好的效果:(1)学生机安装还原卡并采用自动还原的方式;(2)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淡化他们的游戏情结;(3)通过屏蔽、监控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减少学生下载、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4)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玩游戏,但前提是先完成学习任务,等等。

总之,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