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普查到抽样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
首先,教科书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并通过对人口普查的了解,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教科书通过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教科书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样本和总体的概念.
【问题提出】 P7
通过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数据,让学生体会到统计对政府决策的重要作用――统计数据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有关的支持.教科书通过对人口普查的有关新闻报道,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的规模是何等的宏大与艰辛.
教科书提出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人口普查的作用,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状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实行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第二个问题是针对普查本身存在的问题提出的,以加深学生对于普查的理解.学生可能有一个误解,普查就是100%的准确,其实不然,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教科书通过这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在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人口普查的工作,即使出现漏登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个问题是针对人口普查工作的艰辛而提出的,让学生体会人口普查数据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
如果有条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当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有关报道,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本书在备用课程资源中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
【阅读材料】 P8
“阅读材料”是课堂阅读,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普查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目前主要的一些普查工作.进而,总结出普查的主要不足之处,这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例1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8~9
紧接着,教科书通过例1和“思考交流”的两个问题,让学生了解普查有时
候难以实现.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被调查对象的量大;其二,普查对被调查对象本身具有一定的破坏性.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抽样调查的必要性.然后,教科书通过抽象概括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两个主要优点.
【例2和其后的“思考交流”】 P9~10
主要是讨论在抽样调查时,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在抽样时,如果抽样不当,那么调查的结果可能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是错误的结果,导致对决策的误导.在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并且要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取到;同时,还要注意到要尽可能地控制抽样调查中的误差.
对于“思考交流”,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进行交流,讨论一定要充分.对于样本的代表性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实例来说明,不要抽象地来讨论这个问题,要让学生体会到在一个具体的问题中,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如何避免人为的因素.
【练习】 P10
练习中的第3题是有关家庭收入问题,是一个社会敏感问题,可能有些被调查对象不愿意被调查,所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一个最简单而且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在问卷上不要求写工作单位和姓名之类的信息.
【习题1―2】 P10
1.目的是让学生回顾与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是对通常生活中所说的药品疗效的一个反思.通常情况下,如果是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那么收回来的问卷不具有代表性,原因是愿意交回问卷的人,通常是对这种药品感兴趣,或这种药品对他确实有效,否则他是不愿意交回问卷的.因此,在设计抽样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这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科学合理的检测一个药品的疗效,通常是对一些临床的病人(要符合抽样的随机性原则)进行跟踪调查,有的还应该用安慰剂做对比试验,只有在考察各种因素后,得到的数据才比较可靠.
2.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样的样本才具有代表性.题中所提到的某同学的调查情况,只能代表他们班级的家庭收入情况,不能代表我国国民收入情况.这是一项复杂的调查,但本题的目的不是要求学生设计出一个非常完善的调查方案,而是让学生体会,在这样的社会调查中应当关注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教学时,教师不要求学生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主要考虑到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
3.目的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体会人口普查对国家宏观决策的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进行分工合作,查书面资料(报刊、杂志、书籍等),查网上资料,然后进行汇总与交流.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阅读.
三、备用课程资源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2000-10-23《光明日报》记者 白英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 355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8 000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1 000余万户,近6 000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0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 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 384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 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 582万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至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2亿.1962年~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年~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净增人口1.35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与联合国关于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议相一致.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113 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年~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 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年~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 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0.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 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即将开始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乡、镇、街道,普查时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暂无常住户口的人.
为了彻底查清我国人口总数,确保普查数据质量,防止漏报瞒报发生,《关于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认真做好普查登记工作防止漏报瞒报的通知》规定:“对于过去因超计划生育等原因未落户的孩子,要按照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准许他们进行人口普查登记和常住户口登记;对因超计划生育,已经征收过计划外生育费的干部和群众(包括异地征收的),不论过去是否如实上报,只要这次人口普查如实登记,均不得再次向其征收计划外生育费.”有关部门认为,此次人口普查对超生人群的作法,绝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松动,我国人口形势并不乐观.
第二篇:教案《从普查到抽样》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课时教案1
课题:1.1从普查到抽样 教学分析:
首先,教材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并通过对人口普查的了解,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书中通过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查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教材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样本和总体的概念。教学目标:
1、了解普查和抽样的意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抽样调查的有关概念,能正确地选择调查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调查方式; 教学难点:抽查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统计知识?
学以致用。学习统计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统计。例:
1、统计全国人口,各省、市人口;
2、某一批产品的合格率、寿命;
3、某一档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统计知识用起来很普遍,所以我们有必要来学习一些统计知识,其中包括:有哪些统计方式、方法;对统计出的数据如何处理,对统计的结果如何展示等等,本章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
第1页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1.1 从普查到抽样
一、统计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而普查、抽样是统计
过程中在收集数据时常用到的不同的方法。
二、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表格及其以上的内容和第4页的小资料,回答问题:
(1)什么叫普查?
如果对所有的对象进行调查,那么这种调查称为普查。(2)为什么要进行人口普查?(作用)
人口普查可以了解一个国家人口全面情况,比如:人口总数;男女性别比;受教育情况;增长趋势等。人口普查是对国家的政府决策情况的一个检验,比如: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
(3)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漏登的人数大约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漏登?
你对人口普查中的漏登率是如何认识的? 漏登人数:12.95亿×1.81%=2344(万)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对于外出流动人口的界定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划分困难,普查初期,坚持原则,后期又推翻原则,出现“自己打自己嘴巴”的现象,造成了大量人口漏登的现象。
普查不是100%准确的。即使是最周全的调查方案,在实际执行时都会产生一个误差。人口普查中出现漏登是正常情况,调查方案的设计是尽可能让这个误差降低到最小;即使出现漏登的现象,人口普查的数据对国家的宏观决策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4)你对上面“武汉人口普查员劳累过度以身殉职”的报道有何看法?
人口普查是一件非常艰巨的工作,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普查工作时间长且非常繁重,所以人口普查数据是得来不易,要尊重人口普查人员的劳动,对人口普查工作要大力支持。(5)什么样的调查适用普查?
当调查对象很少或需要掌握所有对象的详细信息时,要选用普查。例1医生是如何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是否偏高的?你觉得这样做的
第2页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合理性是什么?
解:医生在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含量是否偏高时,通常是抽取少量的血样
进行检验,然后由此做出推断,认为这个人的血液状况基本如此。
医生在检验时是不可能将一个人的血液都抽出来进行普查的。
三、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的思考交流,结合例1,回答问题:
1、在思考交流中的(1)、(2)里,如何进行检验?能用普查吗?
由(1)、(2)及例1知: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或检验对检验对象具有破坏性,所以采用普查的方法有时是行不通的。
2、什么是抽样调查?
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察,并以此对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做出推断,这就是抽样调查。
3、什么是总体、个体、样本、总体容量、样本容量?
总体:统计中调查对象的全体。个体:其中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总体容量:总体中个体的数目。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例2 为了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情况,某城市准备出台限制私家车的政策,为
此要进行民意调查。某调查小组调查了一些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你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会怎样?
解: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城市中的每个人,关系到每个人的利益。为了调查这个问题,在抽样时应当关注到各种人群,既要抽到拥有私家车的市民,也要抽到没有私家车的市民。调查时,如果只对拥有私家车的市民进行调查,结果一定是片面的,不能代表所有市民的意愿。因此,在调查时,要对生活在该城市的所有市民进行随机地抽样调查,不要只关注到拥有私家车的市民。
四、课堂练习
课本第6页 练习1、2、3
五、课堂小结
第3页
陕西省西安中学附属远程教育学校
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为什么要进行抽样调查,以及在进行出样调查时,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统计调查中,如何根据调查问题,选取合理的抽样方法,使得样本具有代表性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我们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
六、分层作业
1、课本第6页习题1—1 1、2、3
2、三维设计相关内容
3、课本第7页 阅读材料
第4页
第三篇:高中数学第一章统计1.1从普查到抽样教案北师大版必修3课件
1.1 从普查到抽样
本节教材分析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普查的意义,并能判断对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2)理解随机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能分清抽查与普查.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巩固-小结”的过程中掌握普查与抽查的关系,理解它们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举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普查的概念、抽查的运用;(2)判断对一个总体是抽查还是普查.
三、教学难点:(1)分清抽查与普查;(2)对总体抽查;(3)分析普查与抽查之关系.
四、教学建议
首先,教科书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展开讨论,并通过对人口普查的了解,说明普查的工作量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从某种意义来说,人口普查虽然规模大,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有时候,即使有时间、精力和财力也难以完成普查.因此,教科书通过几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抽样的必要性.更进一步,教科书通过学生的思考与交流,总结出抽样调查的优点,让学生了解样本和总体的概念. 新课导入设计
如果有条件,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地展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有关信息,教师也可以借助当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有关报道,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本书在备用课程资源中有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可以参考)导入一
2011年2月9日,各卫视春晚全国网的收视率出炉,除安徽卫视和湖北卫视有所提升之外,其余地方卫视收视率均滑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央视春晚CCTV-1的收视率有望突破30%,创近年来春晚收视的新高.这是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公司公布的调查结果,这一结果是怎么出炉的呢?是靠什么方法得到的呢?是不是把全国的所有电视用户都一一调查的呢?我们学习了本节就对这一问题有所了解了.
导入二
在初中我们就学习了统计的一些简单知识,下面我们从第五次人口普查再来更深入的了解普查与抽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作用与讨论
你是如何理解普查与抽样的关系的?
我的思路:在统计中,有时由于检验对象的量很大,在很多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所有考察的对象作全面的观测,有时根本无法施行.例如测试灯泡的寿命、医生检验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判断山东省的成年人平均身高是否为全国之最等,这些试验有的是破坏性的,有的由于测试的总体包含的成员数量很大,如果逐一测试,要消耗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得不偿失.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从总体中选取部分个体,记录下来,并从这组数据来推断总体的情况.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如下几点:(1)迅速、及时
要调查一个国家就业状况,如果采用普查,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收集与处理数据,等统计数据出来之后,这个国家的就业状况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抽样调查就能很迅速与及时地得到统计数据,对一个国家的宏观调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2)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
抽样调查面对的调查对象少,会节省更多的财力与物力.由于调查的对象少,因此可以对每个被调查个体的信息了解得更为详细,从而使获取的数据更加科学、可靠.(3)准确性
一方面统计方案的设定是有统计学作为依据的,统计的过程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来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于人少,便于进行调查前的培训工作,提高调查的质量.例题思考
当普查的对象很多时,普查的工作量很大,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普查工作难以实现,通常情况下,从调查对象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抽取一部分,进行调查或观测,获取数据,并以此对调查对象的某项指标作出推测,这就是抽样调查.那么,如何抽取样本,直接关系到对总体估计的准确程度,所以抽样时要特别注意,保证每一个个体都可能被抽到,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是均等的.例如,你要调查全国中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可以先在自己班级进行调查,假设有5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课业负担过重,是不是可以说全国可能有58%的学生认为学业负担过重?这明显是以偏概全.但是你可以扩大抽样范围,比如从重点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普通中学抽取一些样本,从薄弱中学抽取一些样本,这样得到的结果比前面的结果将更加接近真相.要得到真实的结果,必须尽可能扩大抽样的范围与样本的代表性.要使我们的调查更接近客观实际,那就要多抽样本,比如多调查班级、学校,抽样越多,越接近实际.【例题】某校高中学生有900人,校医务室想对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作一次调查,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准备抽取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校医务室若从高一年级中选出50名学生的身高来估计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你认为这样的调查结果会怎样?该问题中的总体和样本是什么?
分析:由于学生的身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校医务室想了解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在抽样时应当关注高中各年级学生的身高,既要抽到高一的学生,也要抽到高二和高三的学生.如果只抽取高一的学生,结果一定是片面的,不能代表全校高中学生的身高情况.因此,在调查时,要对高
一、高二和高三的所有学生进行随机地抽样调查,不要只关注到高一学生的身高.这个问题涉及调查对象的总体是某校全体高中学生,其中每一个学生是个体.点评:抽样调查时,一定要保证随机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且保证每个个体以一定的概率被抽到.2
[典型例题探究]
【例1】你班的班主任想全面了解你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请你帮助班主任设计一个调查方案.解:因为一个班的人数不是太多,为了帮助班主任全面了解班里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可以采取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你可以先设计一个问卷,包括同学们对学习的各种看法,同学们的爱好、心理和思想状况等,然后发放给每一个学生,并全部收回,然后进行统计.这样就可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了.【例2】在食品质量检验中,为了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10万包)的细菌超标情况,请你说出检验方法,并说明其合理性.解:大家知道,要检验某批次袋装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几乎不可能将每一包牛奶进行检验,也就是不可能进行普查,因此,我们只要抽取少量的进行检验就可以了,然后推断这批袋装牛奶的细菌是否超标,并对超标情况进行统计,认为这批牛奶的细菌超标情况基本如此.【例3】某玻璃厂要检验一批次(10万块)玻璃的质量(包括硬度、承受压力),应如何检验,并说明其合理性.解:我们知道,要检验玻璃的质量,不可能将每块玻璃都进行试验,因此我们检验这批玻璃时,可以抽取少量进行试验,由此来推断玻璃的质量.由上面例子我们看出,凡是大批量的,或有破坏性的检验通常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要获得更系统的信息,通常用普查的方法.【例4】如果现在有一项调查,调查你们学校学生的家庭平均月收入情况,那么你会怎样做?将你的想法写成调查方案,并与同学交流你的调查方案与想法,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解:由于学校人数较多,用普查的方法工作量太大,所以可以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先确定每个班要抽查的人数,然后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部分同学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汇总各班情况进行统计,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先找到全校学生的学籍号,然后隔一定人数选出一位同学,这样找出了你要调查的样本,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这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有的同学可能想到,每位同学的家庭收入不同,先选10个家庭收入较高的调查,再选10个家庭收入中等的调查,最后选10个家庭收入较低的调查,这样选30个同学进行调查合理吗?可以与同学交流彼此的调查方案,看谁的方案更合理.规律发现
在总体容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普查是全面获取信息最可靠的方法,它有两个特点:(1)所得资料更加全面系统;(2)能够得到某个时期的信息总量.这是大批量且有破坏性的检验问题,只能进行抽样调查,因为这同一批次牛奶细菌超标情况没有大的差异,所以这样检验是科学合理的.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有两点:(1)迅速、及时;(2)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对一个问题的调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普查与抽查的特点,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是调查的基础,是统计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一个班抽取的被调查人,一定要随机抽取,可以用抓阄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以后我们还会学习这一抽样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很合理,因为三种情况的家庭并不均等,应需要改进.
第四篇:【同步备课】高中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三教案:1.1 从普查到抽样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备用课程资源
中国历代人口与人口普查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统计人口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调查人口都是为了征税、抽丁,因而不重视保存统计资料,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开展了现代含义的科学的人口普查.
历史上的户籍与人口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22世纪,大禹曾经“平水土,分九州,数万民”.所谓“数万民”就是统计人口.当时统计的数字约1 355万;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人口数字统计更加完整.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元顺帝初年,全国人口达到8 000万左右.明朝有“户贴制度”,现存明初洪武年间的户口统计,其总数均已达到1 000余万户,近6 000万人口.
具有近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为了应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筹备立宪事宜,下令开展全国人口普查,当时推算我国人口约3.7亿.第二次是国民党内政部举行的人口普查.当时由于军阀混战,只调查了13个省份的人口,1931年发表的全国为47 480万人口的数字,是后来估算出来的.
新中国三次人口普查
为查清人口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0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 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 384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 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的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 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 582万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至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 391万人.
超生人群的作法,绝不意味着计划生育政策松动,我国人口形势并不乐观.
第五篇:抽样课题
问卷调查参考选题
1、大学生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状况调查
2、大学生人生追求的调查分析
3、大学生诚信度现状及其影响调查
4、大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
5、大学生社会交往状况(能力)调查
6、大学生恋爱状况(心理)调查
7、大学生学习时间分配与管理
8、大学生不良嗜好调查
9、大学生消费情况调查
10、大学生课外时间利用情况调查
11、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
12、大学生电脑使用情况调查
13、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
14、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15、大学生社会交往情况调查
16、大学生安全保护意识调查
17、大学生应急处置能力调查
18、大学生文明意识与行为调查
19、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
20、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调查分析
21、大学生就业状况(心理)调查
22、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
23、大学生创业(兼职)状况调查
24、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
25、大学生民族心理(爱国情绪)现状调查
26、大学生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研究
27、大学生诚信问题调查
28、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29、大学生饮食状况调查 30、大学生逃课状况调查
31、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意向调查
32、大学生对XX问题的看法调查
33、大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调查
34、(公众)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35、城市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
36、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
37、高三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
38、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