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王春(1989),男,江西南昌人,编审,从事当代中国政治与行政
体制改革研究。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哲学思考
王 春1 ,胡启南2
(1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871;21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03)
摘 要:马克思哲学自然观是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它内在要求人类实现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其唯物辩证法中涉及的本质和现象的范畴促使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分析。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也向人们证实了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的无所不在,要求人们坚持不断创新的精神,在新的时期制定新的发展战略。它关于物质世界辩证联系和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唤起人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视时,时刻提醒人们对次要矛盾的兼顾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提供了哲学的指导依据。
一 引言出于各种经济发展的需求,现代技术由于轻率和不加思考地应用科学知识或技术设施,已经损坏了环境并降低了它的可居性。尽管自然界早已发出许多警告,但仍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在深度及广度上日益迅速地加强,人们才开始去探寻一个平衡与自我更新的环境。在这一重要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今天人们解决环境危机、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学理的指导和支持。
一 透过现象看本质: 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人类福利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的前提既包括了个人的肉体组织、生理特征,受肉体组织所制约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包括了各种自然条件,如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等。“自然界是先在于人类本身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1 ]。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永远不可能摆脱对外部自然界的依赖关系。人类的各项活动都需要自然资本的支持,树木的光合作用、大气阻挡有害辐射的功能、水的循环等等无一不保障着人类生存的延续,维持着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这些丰富的物质现象可以说明,人类与自然资本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可以说,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一方面是表现在自然界对于人类及其意识的优先性以及人的生存对自然界的本源依赖上。人类福利是由自然资本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制造业资本及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产生的,而自然资本对人类产生的福利是效率最高、消耗最少的。自然界表现出的以上种种丰富的物质现象说明了其本质的问题,即“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零自然资本意味着零人类福利。因为总的来说用纯粹的‘非自然’资本来代替自然资本是不可行的。制造业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 2 ]。因此,保护、维持自然资本存量是至关重要的。人类依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繁衍至今,在这一过程中各类自然资本及生态系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本的索取开始变成掠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先导,人们更加变本加厉地开采地球资源,同时排放出大量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系统原始资本的质量,并威胁着原始资本的存量。人类无节制地耗用自然资源终究只会是自取灭亡。所以,人类在寻求发展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地球自然资本的存量,适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其能保持质与量的稳定,能够实现持续的存在以供给人类福利。
二 把握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人和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1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正是处在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中并互相作用。经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能源的消耗。而能源的消耗,不但关系到地球资
源总量减少的问题,更会引起环境的污染。为了满足人口和工业发展需求,人们在提供这些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就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加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描述为一条倒U型曲线:在经济发展初期,环境的破坏程度较低。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各种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在加剧,环境不断恶化。当工业化程度达到高潮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会随之到达峰值。之后,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将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付出巨大的代价用于环境治理,这时,环境问题就会得到相应的改善。正如资本主义国家所走过的“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所彰示的,为了经济增长所采取的漠视环境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环境问题因为累积所产生的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而这时人们就必须花费更多的物力和财力进行环境治理,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的发展就必然会受到牵制。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这100多年来,由于少了系统完整地规划,人们在生产成本中不考虑废弃物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致使环境遭受污染。一个非常普遍的例子: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过相当粗略的处理就排进江河中,使得在日后花费更多的投入来净化河道。这种废物的处理方式不仅从资金上考虑不经济,而且从生态体系的角度上看更是不明智和愚蠢的。同时,废物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在生物圈中随着营养级的递增而不断富集,在污染环境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健康。现在,对能源的利用问题也集中在这一点上,以目前关注较多的核能为例,在利用核能的时候,一旦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人类遗传造成无法恢复的损伤。在1986年苏联境内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中,大量带有放射性的物质被释放到大气中,并蔓延至1 600千米以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住在核电站附近的13.5万居民被迫撤离。在这次惨案中有80人当场死亡, 2 000人受伤致残,直接经济损失80亿卢布。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核辐射剂量超过正常情况的100倍,而这些核辐射剂量可导致10年中10万居民患肺癌或骨癌而死亡。核辐射污染了水源,使苏联和欧洲国家的畜牧业遭到极大损失,乌克兰地区10%的小麦受到影响[ 3 ]。在今天,由于当年核泄漏事件产生的余波还在不断地发生,有专家预测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100年。当人们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看待时,就会陷入一个不断恶化的状况,即人们自以为省去检测或处理有害物质的过程可以减少生产成本,但却忽视了这些废物对生存环境产生的负效应要以更大的倍数增加物力、人力的投入,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因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要求我们在了解个别事物时要注意把握它同周围有关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观点。当U型模式已充分印证于当今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时,中国则要吸取经验,不应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力求工业设计、制造以及管理的最优化。同时,通过对各种生活和消费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实时监控和调节,以达到降低各种资源消耗的目的[ 4 ]。通过这些方法使这条曲线可以相对平缓,虽然在这些过程中会付出较高的代价,但从长远角度看,也是值得的,因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合理落实是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
三 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决定论,它认为,历史主体通过实践能够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的选择活动和能动性的发挥开辟广阔的领域,使人的实践活动日益合乎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反之,如果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人的意识能动性,就只能在理论上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在实践中就会遭受挫败和失败,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 1 ]。自然界的先在性突出要求人类的一切生产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及其物质的固有规律。即便是进入实践领域中的自然及其物质,虽然打上人的能动性烙印,但是,不管人类以怎样的方式应对自然界,自然界仍然保持着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固有属性,是不会失去其本身固有的本质规律性的。因此,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
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在遵循自然界基本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 5 ]。现实中,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使得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只看到一种发展模式,即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模式,而这一模式只表现了人的方面,使得人类自我极大的膨胀,征服自然感日益加强。人类善良的本能与天性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商品经济下的明确信条:人是排他的神,取得支配权,享有主宰地球的权力。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准绳,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东西便被贬为不重要。以金钱为基础的模式,排除了经济模式之外却又是人类生存最重要保证的因素。经济模式残酷无情地朝着对生命越来越多的剥削、丑化与抑制的方向去发展。人们看到了木材的价值,却忽视了树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殊不知大片森林砍伐后环境恶化会对人类自身带来多大的灾难,殊不知自然资本的总的优越性对人类福利是至关重要的。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城市不断扩张,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原本是人们以期寻找到乐土的、几十年前还是荒凉、贫瘠的乡村地区也开始渐渐遭到人为破坏,如今,我们已很难再找到完全没有经过人工化的土地,现在的乡村差不多都已经被现代建筑所包围。农田被占,更多的土地被拿来充当增长人口及欲望的收容所。艰难恶劣的工业环境为了养活人口及膨胀的私欲,开始大量索取自然的资本并威胁着其原始的存量。于是近年来,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路面坍塌的事件发生了并还在增多,森林砍伐过量,过度放牧导致的水土流失,沙尘暴现象严重了,三废源源不断地排放,所有有人的地方都被笼罩于阴霾之下。在美国新泽西海岸的规划中,虽然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对相关原则是熟知的,但这丝毫没有对建设起任何作用。他们在沙丘上建起了住宅,毁掉了草地,不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填平了海湾边岸。于是,在强烈风暴的冲击下, 2400幢房屋被摧毁,数人死亡,多人受伤[ 6 ]。对自然的不重视、对利益的贪婪加上无政府状态把新泽西海岸搞得一塌糊涂。正如恩格斯所讲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人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传统的人统治、征服自然的观念,应该意识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关注自然就是关注人类自身。如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所说:“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一个为人类表演的舞台提供一个装饰性的背景,或者为了改善一下肮脏的城市,而是需要把自然作为生命的源泉,社会的环境、悔人的老师、神圣的场所来维护,尤其是需要不断地再发现自然界其本身的还未被我们掌握的规律,寻求根源。”
四 坚持发展的观点:审时度势,深化认识,为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制定新的政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点。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精神活动,没有人和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或消逝
[ 1 ]。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一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1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程度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各个社会发展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利用只停留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空间和阶段,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但是,随着人类科学知识的丰富,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人们的每一步举措对自然来说都是影响深刻的,人类成为了不仅是思想上,更是真正地在行动和后果上对地球家园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超越了以往,加之“人口大爆炸”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史无前例地疯狂攫取,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大大超越以往的。这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就受到了威胁,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其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推向了高潮。立足当今,在时空尺度上,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是愈演愈烈的。因此,当代人就不能再仅仅以前人的眼光、态度和方法对待这一问题,而应该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研究当今环境状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对
其进行治理、改善,减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21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政策的制定人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该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目标,但也应同时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们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应只看到短期的经济效益,更应该看到长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既要照顾现在人们对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制定积极的政策保护环境,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唯有如此,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在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运用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强调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认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五 坚持正确的矛盾分析方法: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里,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也影响、反作用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不是一成不变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并且还要注意到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顺利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当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这就包含了环境问题。所以,我们不能一味以子孙需求而闲置资源停止发展,也不能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而是需要一个统筹的思想,抓住核心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全面。
六 结语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互相制约,一旦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的后果。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和贫穷的缘故,导致对经济增长的要求会普遍的更为迫切, GDP的增长率往往就变成了首要的考虑。在面对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就有一种特殊的挑战。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来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来说确实进退两难。然而,如美国前农业部长顾问莱斯 特·布朗所说:“人类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减轻贫困,还要在此过程中建立起与地球自然相融洽的经济:一种生态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 7 ]所以,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随着区域性环境危机的扩展和加剧,面临全球经济将被逐渐削弱的未来,人们应当对这些危机予以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稳定与可持续发展。虽然在这之中难免会存在一个从形式到落实的漫长道路,但改革必然要继续。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对我们来说,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解决得好,社会和自然就可以达到和谐发展的状态;解决得不妥善,则会不可避免地走上发达国家的旧路,而且将长期地走下去,环境的恶劣最终将导致人类社会的 灭亡。
第二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有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安全生产事故频次,防止突发环境事件,确保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制定并执行环保政策和措施,致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我国民生工程的关注点。
中国化工业价值链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显赫的地位,但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化工领域尤其是中小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是不可懈怠和轻视的;改善化工安全生产和化学品安全管理体系,增强企业安全防患意识,提升环保部门的环境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采取治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故,是当前急不可待的任务。
我们能够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和企业成功经验,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地区区域性经济发展中,已经注意到了本位主义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带来的最终恶果,国家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开展的清洁生产运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项目,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认知和意识,足有收效。
安全地生产、清洁地生产,企业的获益包括:提高安全生产、环保能力,降低事故、员工受伤和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以及改善与加强当地社区、工业、价值链、买方市场的综合效益,相关经验将作为成功案例,为中国企业的环保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国际劳工组织估计,1.6亿人在受到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各种影响,每年约有230万男子和妇女与工作有关,包括近36万死亡事故,估计有195万宗与工作有关的疾病的疾病死亡。由此总总,全世界平均4%GDP的总量被消耗掉,有什么“低碳经济”可言呢?对于生病的工人的保护,每年的费用在持续发生,疾病和损伤引起的就业——不仅是劳工权利,而且是一项基本人权。
对于中国,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危及后代人的利益,政府,地方政府和业界应制定和实施更加严厉的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等法规和政策,以减少对中国本土、人类环境的污染。
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控制、自然生态保护、核安全监管、环境安全保护等,政策应当先行。对于以省级主要领导执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也应当充分利用经济杠杆策略,过去比较注重经济份额的考量,以“政绩”应迅速转为对国家法规和政策执行力的考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过程。
第三篇: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境,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实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资源供给不足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战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我国《环保法》中所称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是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恶化,或者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和社会物质财富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限度之内。
实行预防为主原则是由环境问题的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⑴环境问题一旦发生,消除危害需要时间长,有些甚至是不可逆转性; ⑵治理代价高,在经济上不合算;⑶如果重视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五、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环境管理,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依法进行监督。依靠群众保护环境原则的贯彻 ⑴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⑵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⑶建立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
第四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一个不能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竣,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未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又接踵而来,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有效的遏制。
我曾受过环境污染的迫害。我家在无锡,人人都说无锡是个好地方,风景如画,山美水美人更美,特别是无锡的太湖,远近闻名,而且她也是我国十大经济发展的城市之一,可就在2008年,太湖蓝藻的爆发,震惊了全国人民。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们太过于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而忘记了环境的承受能力。我们那里的人都是靠太湖里的水来生活的,突然太湖水变成了“毒水”,人们的生活以下子陷入了困境。虽然期间不断地向外地来引水,可那些调来的水哪够我们整个无锡人生活呢?在这样的炎热的夏天,喝水都成了问题,更不用说洗澡了。这是环境在向我们反抗,人们是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好好的反思反思了。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因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范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一个都不能少。
第五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二者关系
每当我们提到经济的高度发展,就会想到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华灯璀璨,虽然发达但常常乌烟瘴气,倍感压抑。每当我们想到环境保护,往往会联想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青松迎客,寒梅报春,虽然洁净但却与世隔绝,封闭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了解经济发展能够与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即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环境保护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环境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防止自然环境的恶化。包括:对青山、绿水、蓝天、大海的保护。这里就涉及到了不能私采(矿)滥伐(树)、不能乱排(污水)乱放(污气)、不能过度放牧、不能过度开荒、不能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等等。这个层面属于宏观的,主要依靠各级政府行使自己的职能、进行调控,才能够解决。
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
使之更适合人类工作和劳动的需要。这就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学、卫生、健康、绿色的要求。这个层面属于微观的,既要靠公民的自觉行动,又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法规作保证,依靠社区的组织教育来引导,要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齐抓共管,才能解决。
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物种的保全,植物植被的养护,动物的回归,生物多样性,转基因的合理、慎用,濒临灭绝生物的特别、特殊保护,灭绝物种的恢复,栖息地的扩大,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共处,不欺负其他物种等等。这3个层面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有侧重而又统一的。3者并不矛盾、更不对立。
作为公民来说,我们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就是间接或直接地保护了自然环境;我们破坏了居住、生活的环境,就会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自然环境。
为了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它的提出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世界上第一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是1987年由布伦特兰夫人担任主席的世界环发委员会提出来的。但其理念可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的《寂静的春天》、“太空飞船理论”和罗马俱乐部等。1989年5月举行的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期间,经过反复磋商,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摈弃。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为此我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们生存的环境每况愈下,环境的污染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难道经济发展一定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吗?为了经济稳定而持续的发展,为了子孙后代能够继续繁衍生息,我们必须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点。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是并驾齐驱的。没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无法实施,因为环保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保,对人类来说只是一种自杀行为。今天我们对自然掠夺式的的索取,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小命不保,更别提经济发展,所以两者应共同存在。
为了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展开以下讨论。保护环境不会阻碍发展
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全国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也面临着重大难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发展与环境二者密不可分,从工业革命开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就形成了一个尖锐的矛盾。由于发展模式的选择不当,造成发展经济的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通常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左右,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保护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城市亟待解决的迫切任务。
科技是可持续的积极力量
对于积极的、可持续的发展来说,科技是非常必要的。在中国5000年历史当中,中国的科技发明史也在世界上非常突出,所以中国应该有能力准备好,有智慧在城市化进程当中做好转变。”几位国际环境专家在阐述应对环境问题时,都用大量的事实印证和强调了科技的积极力量。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他们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我们的经济发展才能蒸蒸日上.众所周知,我们的环境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幻想蓝天,幻想绿树,幻想草原,幻想溪水„„而现在有些人们为了经济的需要反而无破坏生态,破坏环境.如果我们大家都有这种心态,那么我们的家园还会美丽吗? 所以我们都要有着善良的心,都要有美丽的梦,去为了我们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