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3号文库
论《花非花》背后的本喻(精选多篇)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12-817598 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30 10:53: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花非花》背后的本喻

论《花非花》背后的本喻

最近学习了白居易的《花非花》这首诗,据说他写的诗一般都比较通俗易懂,但唯独这首诗有点例外,因为它是一首朦胧诗——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老师说这首诗采用博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已逝的美好事物的追忆和惋惜之情,但诗中的本喻却已无从考证,比较为人所接受的是认为本喻是“妓女”的说法。但我对这种说法持怀疑态度,我觉得事实好像不是这个样子的,我认为这首诗的本喻应该是一种美好的自然景观,即“月光照射下的云朵”。

在某一个略带感伤的夜晚,月亮孤单地呆在夜空上,不一会儿,友好的云朵过来与她游戏,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白居易忧郁的眼神里。当云朵遮挡住月亮的时候,月光仍然可以透过云层照射下来,把云朵之间重重叠叠勾勒出的神秘的轮廓完美地展现于天穹。不妨想像一下,在黑色的天幕上,只有月亮和她周围的云朵泛着微光,不正像一朵在夜空中盛开的花朵吗?但它又不是真正的花朵,而是月光照射下的云朵。自然总是在不断变化着,当云朵渐渐地模糊了月亮的脸庞时,夜空上像散着一团灰白色的雾幕一般,但它又不是真正的白雾,而是月光照射下的云朵。在夜半月亮升起的时候这种景致便随之而来,天明的时候又伴着朝云而去,去到一个连诗人也找不到的地方。从中诗人抒写了对美好自然景观的来去匆匆和时间短促的追忆和惋惜之情,又因为这首诗成诗的时间紧随在《真娘墓》、《简简吟》等悼亡诗之后,所以也可以从对自然景观升华到对美好的人或事的追忆和惋惜。

以上便是我对这首诗的本喻的解释,我觉得这样子会更贴近字面的意思,但如果说本喻是“妓女”的话我觉得这种说法存在着逻辑上的不合理性。首先妓女也是女人,女人如花说得过去,但女人如雾却是极少听说过的;其次,诗的最后一句是“去似朝云无觅处”,难道说这个妓女“夜半来,天明去”后便如早晨的朝霞无处可寻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这个妓女可能会在另外一个地方圆某一些达官贵族或迁客骚人的“春梦”也说不定吧,无论如何她都不可能在离开之后便人间蒸发。但如果用“月光照射下的云朵”却可以解释得通,当天明的时候,云朵不再依偎着月亮便随风飘走或是蒸发了,这便称得上是真正的“无觅处”。我甚至认为“云”这个意象是贯穿整首诗的始终的,白居易在诗的结尾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他就是在写与“朝云”同种性质的东西——“月光照射下的云朵”,当然,这只是我一个大胆的假设而已。

这就是我对这首诗本喻的看法,纯属个人的愚见,希望大家指点。

第二篇:花非花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体裁:【词】 类别:【未知】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①花非花、雾非雾: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

②来如句: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

③去似句: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这是一首情诗。说花非花,说雾非雾,本不是花,本不是雾,花有所指,雾有所喻。欲言又止,但止不住又说出真情——夜半来,天明去,既非花,又非雾,说明确有人来。谁来谁去?隐而不吐。为什么来?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春梦者,春情也;朝云者,“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事也。此诗由一连串的比喻构成,描述隐晦而又真实,于朦胧中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是情诗的一首佳作。后人曾谱为曲子,广为流传。

--引自李济洲编著之《全唐诗佳句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集评】

杨慎《词品》卷一云:白乐天之辞,予独爱其《花非花》一首,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雾非雾”,虽《高唐》、《洛神》,奇丽不及也。张子野衍之为《御街行》,亦有出蓝之色。

茅瑛《词的》卷一云:此乐天自谱体也。语甚趣。

沈雄《古今词话·词辨》卷上云:《花非花》,近刻有作古风者。唐诗《揽香集)中收此。

【评析】:《花非花》是变格的仄韵七绝,他把前二句各分为三三句法。其实是为妓女而作的,“花非花”二句比喻她的行踪似真似幻,似虚似实。唐宋时代旅客招妓女伴宿,都是夜半才来,黎明即去。元稹有一首诗《梦昔时》,记他在梦中重会一个女子,有句云:“夜半初得处,天明临去时。”也是描写这一情况。因此,她来的时间不多,旅客宛如做了一个春梦。她去了之后,就像清晨的云,消散得无影无踪。

【资料】: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高考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林斌讲英语完形填空 林斌讲英语阅读理解李俊和讲高中英语写作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题解

据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这首诗作于长庆三年(823)以前。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在《白氏长庆集》中,编在卷十二《真娘墓》、《长恨歌》、《琵琶行》、《简简吟》之后,归入感伤类,可见其主题基调是感伤。《长恨歌》、《琵琶行》自不必说,《真娘墓》、《简简吟》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抒发的都是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如《真娘墓》诗:“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简简吟》:“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花非花》一诗紧编在《简简吟》之后,可以约略看出此诗归趣的消息。

宋代词人张先有感于此诗,将它衍为《御街行》〔般涉调〕:“夭非花艳轻非雾。来夜半、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何处。远鸡栖燕,落星沉月,紞紞城头鼓。参差渐辨西池树。珠阁斜开户。绿苔深径少人行,苔上屐痕无数。余香遗粉,剩衾闲枕,天把多情付。”

句解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说它是花么?不是花;说它是雾吗?又不是雾。夜深之时它到来,天亮之后又去了!花,是这首诗的第一个关键意象。自古以来,花是诗人们吟咏不衰的对象。白居易酷爱花,他的咏花诗很多,如:“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木莲花);“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牡丹花);“春芽细炷千灯焰,夏蕊浓焚百和香”(石楠花);“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枇杷花);“风翻火焰欲烧人”(石榴花);“素房含露玉冠鲜”(白莲花)„„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是白诗常用的比喻。如“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可是这首诗中的主角,却非花又非雾。是什么呢?是“夜半来,天明去”的人。这个人,“来如春梦”,犹如章台神女,倏忽来去,平添怀想,“去似朝云”,再无踪影。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来的时候像一场春梦,停留没有多时。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梦,是这首诗的第二个关键意象。人生如梦,浮生如梦,是白居易常常感慨咏叹的。如:“人生同大梦,梦与觉谁分?况是梦中梦,悠哉何足云”;“荣枯事过都是梦,忧喜心亡便是禅”;“是非都付梦,语默不妨禅”;“莫惊宠辱虚惊喜,莫计恩仇浪苦辛。黄帝孔丘无处问,安知不是梦中身”;“鹿疑郑相终难辨,蝶化庄生讵可知?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此生都是梦,前事旋成空”。梦里欢乐,虽然美妙,却一切归于虚幻。梦醒之后,未免徒增悲伤。

评解

白居易的诗向来以浅近直白著称,但这首《花非花》却句式奇特,且通篇取譬,十分含蓄,甚至迷离,堪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朦胧诗的代表。杨慎在《词品》中评价说:“盖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虽《髙唐》、《洛神》,奇丽不及也。”是的,这就是一首因情生文的情诗。诗全用比喻,但所喻之事始终未明言,可能是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的情景。作者欲言又止,却又止不住说出真情:春梦无多,回味无穷;朝云遽散,惋惜惆怅。元稹《梦游春七十韵》有句“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是以花比貌,以雾喻香,白居易则是以雾状美人之飘逸,颇富仙韵。退一步讲,即使难以确指为追忆和一个美丽女子邂逅欢会,诗中所言也必定是虽美好而难久远的事物。

美好的人、事、物所显现出的光环往往转瞬即逝,不能不使人对美仅能存留一点朦胧的感觉。其实,美就在于短暂,在于朦胧,在于无法真正把握,难得长期拥有。这不正如花之早败,雾之易逝吗?

第三篇:雾非雾花非花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毛钱能买两个果丹皮或是两包酸梅粉吃就很幸福。那时就想:╭(╯^╰)╮等我长大了就买一箱果丹皮慢慢吃!现在,那些不是改头换面就是隐姓埋名,或者销声匿迹了。

那时候村上都没几个电视,经常放学跑人家看半天。晚上一吃完饭就跑去坐着等电视剧,经常还停电。我家那个14寸黑白的最初好像能收三个台,后来只有一个。饭后爸妈就率领我们玩“跑得快”,人太多末位淘汰制,下场的就陪妹妹玩“推火车”(呵呵,不知道人家怎么叫那个游戏,我家是这样叫的)。现在有了数字电视,经常遥控器按了几个轮回,七八十个频道却没合意的?!太夸张!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周围那条路,吃个烤红薯或是炸串串就满足的很,到现在我老大说起炸串串还赞叹那个“风采依旧”呢。只是现在外面买的看着再好好像也没有原来那个味道了!是红薯长的太快还是炸串串油太坏了?!

想想以前的幸福原来是那么简单。每天挤在上班的公交上,车内车外似乎都很忙,着急的赶路,挤的不行、抢着不让。。一张张严肃的脸,好像随时戒备。有时候在想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急?想想还是古人好啊,“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或者“两人对饮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既有“无所事者无所求”的逍遥游态势,又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气度。。看人家这生活过的。。每次瞌睡的时候就想,今天下班一到家就睡觉,但是回家了看电视、上网、看帖、玩游戏、聊天啊等等,有时“忙”的竟有点舍不得睡觉了!多想:每天睡到自然醒,有事做,有饭吃。。呵呵。。那天看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就带小孩这么个让多少人偶尔烦的想死的事,由她娓娓道来,简单平实的记述童真、母爱。字里行间满溢着幸福,读来让人向往。我们这些“大人”一天在急什么?最近白岩松《幸福了吗?》问得很火。估计也问到了很多人心上,就是答案太茫然。很多年前仓央嘉措问佛:世间为何有那么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借用《幸福了吗?》后记里的一个故事:“有一天清晨,沐浴后的释迦摩尼对着自己的石像鞠躬致敬。旁边的弟子看到这一幕,都感到诧异:‘师傅,您的像,是弟子们敬拜用的,为何您亲自敬拜?’释迦摩尼轻轻一笑,答到:‘求人不如求己’。” 也许,正如那句:幸福是对比的感觉。可是对比以前吃顿肉算好的,现在的生活能说不幸福吗?可是又真感觉很幸福吗?或许,幸福如花似雾,身在其中便觉得花也非花,雾也非雾,就看自己的眼力了!

第四篇:4 《花非花》教案

花非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得完美贴切、珠联璧合,对以我国古典诗词为题材的声乐作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4、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习牧童笛降B音的吹奏,结合短小曲调进行练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咏唱三首古诗词,知道珍惜光阴和美好事物的道理。

2、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头声位置、有气息支持的声音背唱《花非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在“咏唱古诗词”环节的教学中,可通过分析诗词、朗读诗词进而分析音乐作品的情感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二)学唱《花非花》:

1、复习导入。

教师唱黄自的歌曲《西风的话》,提问学生是否记得是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初听范唱,体验诗词的韵律与歌曲旋律的巧妙结合。

2、师用牧童笛吹奏旋律,生逐句用唱名模唱。

3、分析主题、乐句及演唱风格。

4、学唱歌唱,先朗诵诗词,再分两组学生,一组唱旋律,一组朗诵歌词,体验词曲音调的完美结合。

5、启发学生用头声,有气息支持的背唱《花非花》。

(三)总结:

学完这首歌曲,大家来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吧!

第五篇:歌曲《花非花》教案(范文模版)

歌曲《花非花》教案

教学内容:

1、发声训练

2、学习歌曲及对作品的处理 教学目的: 1 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花非花》,体会歌曲的艺术气息和朦胧美。

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此歌,加强学生对发声、吐字重要性的认识。

3、能力目标:灵活渗透歌唱的姿势与歌唱的气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歌唱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恰如其分的表达。

2、歌曲字头的“软”表达。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

二、发声训练

1、哼鸣练习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带a母音练习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三、歌曲学习与演唱————《花非花》

1、作品简析: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元,晚年局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出生于小官僚家庭。少时因避战乱“衣食不充,冻馁并至”直接体验了民间疾苦。公元800年考中进士,以后做过一些小官,但因直言敢谏被贬。后又任杭州,苏州刺史,管至刑部尚书。晚年闭居洛阳,75岁去世。终身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的诗作《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戏人》《忆江南》等因形象鲜明,主题深刻而成为传诵名作。感伤诗中《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曲折生动,文彩精致的大作,显示了诗人卓越的艺术才能。

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早年在美国欧柏林及耶鲁大学音乐学校学作曲。1929年回国,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培养了不少音乐人才。同时,从事音乐创作和著述,写下了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近百首。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其作品结构严谨,线条分明,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白居易的诗大都以言语浅近,意境显露见长(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但这首《花非花》却颇为“朦胧”。第一句“花非花,雾非雾”,就首先给人一种非花似花,非雾似雾的捉摸不定的感觉,可毕竟又似花还是非花,似雾还是非雾。第二句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似在说短暂易逝的梦。但第三四的“来如春梦”“去似朝霞”,即告诉我们“春梦”与“朝霞”也是比喻。这种如行云流水,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的比喻,只喻体(用作比喻的物体),而不喻本(被喻之物),确实诗的意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但这首诗的诗意又不是晦涩到不可捉摸的地步,从他同期的,甚至为同一目的而作的《渐简吟可知,《花非花》可能表现的是对一种生活中存在过的,而又很快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与惋惜。该诗节律规整,奇丽缠绵,为千古传颂之佳作。

2、艺术处理:

歌曲抒发了诗的意境,节奏平稳,旋律委婉、含蓄、带叙述性。结构为四句体单乐段形式。第一句的动机,强调“非花”的“非”字,后半句上四度模进,再强调“非雾”的“非”字,一开始就描绘出这覆盖着一层薄纱的意境,第二句结束在属音上,是进一步的叙咏,那逐级下行,后为平叙的音调,具有谜底色彩,也增加了问的期待。第三句转折,由低向高婉转上扬,好似春梦,并非春梦。第四句由高而低趋于平稳,看似朝云,却非朝云。最后恬淡的结束,其追惜、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演唱要求:

要蕴涵原诗的意境,字头可软些,同时“花”“非”“雾”这些字唱起来有些绕口,方言区有f-h不分的情况,还要注意字音的准确、清晰。此外,由于歌曲是舒缓的平稳节奏,要控制好气息运用,切记不要唱“爆”了,唱“火”了或唱“热”了,这都将有悖愿意。

四、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作出评价,指出优缺点,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五、作业:

课后用正确的歌唱姿势、准确的呼吸方法,认真体会歌曲的含意,准确诠释表达作品。

论《花非花》背后的本喻(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