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5篇范例]
编辑:海棠云影 识别码:13-441117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01 02:15: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特点是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景,让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进而对相关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

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

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材料式问答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

提纲应力求简洁:(1)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语。(2)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四、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楚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例如:影响是﹍目的是﹍。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要点化。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3、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此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认真作答,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总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切口——多层次——深分析”模式的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的需要。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这类题型的训练。

做历史题材料题拿高分的方法

1第一步:读懂读透阅读材料

首先,要先阅读题的设问,后读材料。不少老师和学生会认为要先读材料,后看题目设问。事实上这样做有较大的局限,先读材料比较陌生,如遇到难懂的古文和外来材料障碍更大,易于产生惧怕心理,影响答题;且在不了解答题要求和方向的情况下阅读材料,针对性不强、效率不高,茫茫然需多读几遍才能知晓。因此,我们要先读题目的设问。先读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分析定向化。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的要求,然后带着设问有重点地读材料。尤其要注意文字(包括图表、图示等)展示给我们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从中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获取有效信息。

其次,要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再次,要把握好材料间的联系。有时一个材料题往往不止一则材料,有两则、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从表面上看肯定各不相同,有时则分别联系着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历史事件。但阅读时既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中心内容,不能把它们完全割裂开来,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性,为下一环节的思考作准备。

2第二步:找取相关信息点

要注意找设问与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有的不同材料围绕一个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侧面、时代展示不同内容,要找出这个中心;有的不同材料虽然各自联系着不同的知识点,但这不同知识点之间可能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这种相似性或相关性即是要找的中心;材料或材料的中心与设问之间又有何内在联系,以及设问之间有哪些联系;材料反映的历史与现实之间、中外历史之间的一些联系等。

试题虽然都是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但有的题目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甚至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对号入座”。

3第三步:回答设问内容

1.注意答好第一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分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他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设问分值。材料分析题每问分值不同,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而分值大的则是要深入分析,回答问题应展开论述,详加说明。

4.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紧扣题意,论从史出,答出重点。对于材料分析题的文字表达能力,历年中考试题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材料分析题的答案要求言简意赅,条理清楚,逻辑严谨。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对问题作出准确地说明,严密地论证,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悟,有意识地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另外,答案用语要规范.准确使用“应试语言”。

5.解答误区分析。一种是死抠教材,有的学生作材料题不太读材料及题目就开始翻教材,以为教材是万能的,希图从教材中找到现成语句、段落成为理想答案。一种是野马脱缰,这样的学生做材料题根本不管教材上知识点,材料的中心也把握不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但往往不得要领。

历史材料题答题技巧

1、总体思路:联(联系课本、笔记内容,寻找是否有依托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迅速简单记下稿子上)→→找(找回材料,印证材料是否有课本提及的观点,逐一标示出)→→联(对材料与课本吻合的观点,答题时尽量联系用上课本观点、专有名词)

2、具体步骤:明(明中心)→→审(审问题)→→划(划材料)→→联(联答题)

(1)明(明中心):无论题目有多少问,都总是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明确中心后,每问都必须环绕此中心作答,不能脱离。明确中心方法有四:①浏览全部的问题,看从哪一板块、哪一具体问题设题;②紧盯材料的出处:标题、注释(尤其是时间、人物、著作等);③抓住中心句:通常在段或句的首、尾、中;④根据材料大意自己提炼。

(2)审(审问题:三审一挖不分割):

①审清题目能力要求(论?述?比?评?析?尤其是比,技巧性最高)

②审全求答项及分值,依此定分点及观点(答点≥分值)。尤其要注意结合--(如背景)列举(或评价)--(如措施)此类问法,别忘记要答结合后的求答项;

③审准答案来源及答题的范围(如时间)、方向(政治?经济?文化?),以防止答非所问。答案来源有以下三种情况:a、根据材料--回答,则答案从材料中即可提炼完整;b、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则答案既要从材料又要结合课本所学提炼;c、请回答,则答案来源同②。

④挖:尽量挖掘题干的有效信息,答题时务必将之变为答案。

要求用不同的符号将求答项、能力要求、答题范围及方向在题干中一一标示出。

⑤不分割:要将各问当作一个有机整体思考,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

(3)划(划材料):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

(4)联(联答题):

①运用好“联→→找→→联”公式

②因各问环绕一个中心设题的,所以注意前后问是否有递进关系,前面的问往往为后面的问提供答题的思维方向(或许,回头就是答案)

③简洁作答:点多、面广、话短(答案组织:

a、择录材料中的某些短句、字词,但不宜过多抄袭长句;

b、联系利用课本的经典结论或观点;

c、自己归纳、提炼,尽量用上专有名词、习惯用语。)

④先概括(多用专有名词、习惯用语),后分析;史论结合;

⑤注意格式及版面:点化,标号,求答项等;整洁

⑥不要串题(随意对换题号);不要留空。

第二篇: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高三年历史材料题题型归纳及方法解析

一、历史信息题:

(一)能力要求: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二)设问指向: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从材料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三)解答技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写出材料表面信息及历史本质信息。表面信息常包括时间、空间、形状等,历史本质信息应结合所学考点知识作答

(四)典例剖析:

例题1:2006年高考广东卷(考试说明第58页)例题2:K班文综

(一)材料一

洛阳白马寺 大同云冈石窟 胡旋舞(唐朝)

设问:你能从材料一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8分)

答案: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8分)

二、特征题:

(一)能力要求: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二)设问指向:概括 的特征

(三)解答技巧:

(1)提取材料有关信息,往往材料中每句都会提供一个方面的信息,另外还需注意前后之间的对比或联系。在回答时,可结合题目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各个方面展开。(2)答案表述可从以下几个角度:

A.注意从事物形成的特定因素角度

B.历史事物的时空分布发展趋势等(范围广、规模大、历史悠久、时间长、不断增长、缩小、以 为中心等)

C.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概括(考试说明第64页“与欧盟相比,东盟有哪些特点?)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

材料一 他(康熙帝)是一位极聪明而精力强满的人,热心向慕文化,有多方面的兴味。他极信学科学,对于天文历算有很深的研究„„他把许多耶稣会的西洋人„„放在南书房,叫他们轮日进讲——讲测量、数学、物理学等等。他得到他们的帮助,制定康熙永年历,并著有《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等书,又造成极有名的观象台。他费三十年实测工夫,专用西洋人绘成一部《皇舆全览图》。

材料二

康熙帝过于追求个人兴趣,传教士在宫廷进讲的内容完全是以皇帝的兴趣为转移,因此他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经常在朝臣的面前卖弄自己的博学,借以加强他的君主权威,有时还要故意出几道天文、测算方面的题目考难臣下。

——转引自岳麓书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设问:(1)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学习西学的特点。(6分)据材料二,指出康熙 帝学习西学的局限性。(3分)

(2)与康熙帝相比,梁启超在学习西学方面有何进步?(6分)

答案:(1)特点: 相信科学,兴趣浓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勤学多思,持之 以恒;涉猎范围广泛;虚心吸纳,成果丰硕。(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局限性:出于个人的兴趣;始终对西学缺乏系统的了解;为加强君主权威而学。

(2)进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把个人抱负与国家、民族 的兴亡结合在一起。(6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两点即可。)

【典型例题2】

材料一

(王安石以为)“自古治世„„患在治财无其道尔。”„„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钱,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春散秋敛。均输法者,以发运之职改为均输,假以钱货,凡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预知在京仓库所当办者,得以便宜蓄买。„„免役之法,„„市易之法,„„保马之法,„„方田之法„„。

——《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设问:(1)材料中表明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措施是什么?以青苗法和均输法为例,归纳其措施的特点。(7分)

答案:特点:政府扮演商人角色经商以获取利润,如青苗法由政府取代高利贷商人 盘剥百姓;政府采购中减少流通环节和尊重市场规律以降低成本,如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减轻百姓负担,如青苗钱的利率低于高利贷商人。(回答其中意思相近的两点答案即可得4分)

【典型例题3】:09年龙岩市质检卷38题: 材料一

宋代福建“民安土乐业,„„无凶年之忧”。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纺织、陶瓷、制茶、造船、冶炼、造纸、印刷等业都有长足的进步。宋朝廷大力鼓励商人出海经商,招引外商来华入贡、贸易。嘉祜年间(1056~1063年),福建对外贸易大增,“舶商岁再至,一舶连二十艘,异货禁物如山”。宋初虽严禁与高丽(今朝鲜半岛南部)、倭国(今日本)通商,但泉州一些海商仍以瓷器、丝织品等暗地私贩高丽。南宋时期,与福建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50多个。

元朝的外贸政策比宋代更加开放。从泉州港出口的商品,以丝绸、纺织品为最多,瓷器和金属品次之,再次为食品和医药品等。福建对外贸易的范围比南宋时又扩大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数近100个。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福建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分)与宋代相比,元代福建的对外贸易有何发展?(4分)回答特点时根据材料,围绕对外贸易的主体-----政府和私商,贸易的对象----国家多,范围广,贸易的东西----丝绸等手工业品,贸易的状况----规模大,活动频繁,围绕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即全面又到位。

三、原因题

(一)能力要求:正确阐释历史现象

(二)设问指向: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的原因

(三)解答技巧: 1.注意是题干要求是“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通常是两者要兼顾。2.注意时代背景和原因的不同(背景指历史事件发生时的社会环境,和该事件不一定有关联;原因是指与该事件相关的要素,起决定或促进作用)解答时要注意答

相关联的历史背景,从国际环境;国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答题,此外还要从与设问事件相关的要素如主观因素角度答题。政治包括国家是否独立、政局是否稳定、政府是否廉明、政策是否导向正确、制度是否创新符合生产力国情实际,阶级基础这些角度;经济包括经济基础(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策;文化包括科技是否进步、思想是否解放、文化是否繁荣)3.注意如果只是分析某种历史现象的原因,无要求时代背景,则应注重从历史传统的角度和地域环境角度答题。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09年泉州市质检卷38题第3问 材料三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3)图3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12分)答案: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与西方形成了意识形态的矛盾;(4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一极;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上升;经济全球化,中美经济联系加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

极化趋势加强,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发生金融危机。(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本题共12分)

四、趋势变化题

(一)解题技巧: 1.注意材料的解读,该种题型会在一段或数段材料中,体现某种现象的一种变化,往往是从**到**,体现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性。特别是用图表来呈现的,应注意对图表信息完整提取,即每阶段时间+发展状况 2.注意完整性全面性:在某某方面呈现从**到**,或是***较高,***较低,反映的总体特征也要表述出来。如:重工业发展较快,轻工业发展较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注意:如果要对趋势进行分析说明原因时也应注意完整全面)【典型例题1:】09年宁德市质检卷38题第3问 材料二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制造出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民生牌75型载货汽车。正当中国人为有了自己的汽车而欢喜时,日本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沈阳。生产民生牌汽车的工厂也被日军侵占,刚刚萌芽的中华民族汽车制造工业被扼杀。

材料三 新中国汽车工业初创发展情况表 1949年10月 中央重工业部成立,着手筹建汽车工业 1953年1月 汽车工业管理局组建 1953年7月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兴建 1956年10月 解放牌汽车陆续开出总装线 ——摘编自《新中国汽车工业初创发展史》 设问:(3)据材料二、三,概括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3分)趋势:汽车工业从无到有(或在曲折中发展)。(3分)【典型例题2】例题:09年龙岩市卷38题第3问; 材料三

表2福建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的比例 表3福建外贸出口值占本省GDP的比重 年份 比例 1952年 0.3% 1978年 1.9% 1988年 3.9% 1990年 4.3%(3)联系材料三中的数据变化,谈谈你对这一时期福建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4分)认识:出口总值在全国所占比例逐步上升;外贸出口总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断增

加,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增加幅度大;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明显加大。(答出其中两点即可给4分)

五、观点认识题

(一)能力要求: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伦历史观点。并能独立地提出不同看法。

(二)设问指向: 1.请你谈谈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认识。2.请你谈谈对 观点的理解(认识、看法); 3.你是否同意某种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三)解题技巧:

1、你对某个事件的看法,即评价,评价分两步:实质;影响(影响注意一分为二)2.你对某人观点的理解:用充分论据论证其观点 3.你对某人观点的认识(看法):表态正确与否+如支持则找出论据论证观点(如不支持,则指出其观点的错误之处及站在其阶级立场时代背景角度说明错误根源;再谈谈你对此观点的正确认识。)(如不完全同意,则用一分为二辩证法具体分析你的观点)

(四)典型例题: 【典型例题1】:09年龙岩市质检卷的改革史: 材料一 明治二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在深究欧洲之所以成为“富国强兵天下之首。文明开化之中心”的原因时,总结道:“普及天下之教育,修德谊,开智识„„诸方建学设校,凡不知几千之数;彼产业廉美,商贸繁昌,兵备齐整、武器充足,究其万世太平之源,则在使其务实固本之学问矣!”(1)根据材料一归纳福泽谕吉的主要观点。(2分)你对其观点有何看法?说说你的理由。(5分)观点:欧洲强盛的原因在于发展教育。(2分)看法:第一种:赞同。欧洲大力发展教育,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更加巩固。第二种:不赞同。欧洲强盛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只是起到了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第三种:应辩证看待(一分为二)。一方面应充分肯定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 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应指出欧洲强盛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发展。(5分)【典型例题2】:K班文综训练

(二)2月26日 材料四 中国往巴拿马赛会(1915年举办)之时,即为我国五色新国旗东渡太平洋与万国争辉之日„„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工商总长刘揆一的言论(4)简要评价材料中刘揆一的观点。(10分)答案:评价:刘揆一的观点反映了振兴民族经济,提高民族工业国际地位的理想;当时的中国,虽然民族经济又有了较大发展,但只是短暂的繁荣,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相比差距较大,仅通过一次“赛会”就想与世界并驾齐驱是不切实际的。(6分)

六、认识启示题

(一)能力要求:

(二)设问指向: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认识

(三)解题技巧: 1.综观全部材料,把握整道题目的中心,注意每个设问的方向与提供的信息,在立足全部各问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在回答的时候要围绕材料的中心意思和材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切忌经验主义,把背的东西硬套进去。2.答案表述有以下几种角度: ①.建议启示题:

结论+经验教训+努力方向 立足材料提供的发展过程,结合所学成败经验教训,加以回答。或是在分析中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出发; 坚持以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为衡量评价历史的惟一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客观公正的评述;突破错误的思维定势,寻找正确的规律和结论。【典型例题1】: 设问: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 其变法成功。(2分)答案: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 争。(2分)(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就可以得满分。)②.情感态度价值观题: 【典型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四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杜维明《儒学创新的 契机》 设问:(4)材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又是如何认识的?请简要概述。(4分)答案:东亚现代化进程不是照搬西方模式,儒家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2分)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意思相同即可)(2分)③评述题:新题型,需注意答题步骤:第一步——先对材料中的现象进行描述(即这个事件或现象的基本要素,如时间、地点、特点、发展状况等);第二步——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背景、原因,即为什么;第三步——分析这种现象的影响,注意一分为二。【典型例题1】福建省质检第38题: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上海知识界曾经有人对国家不正式开设外语学校不满,认为当时会几句外语的“类皆无赖、赤贫、愚蠢、寡识之流,于其政治得失、制度沿革毫不关心。至于中国文士,多鄙之而不与交,于其性情日益隔阂,于其国政民俗,终罔有所知”。60年代签订《北京条约》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翻译人才而屡屡吃亏的清政府吸取了教训,开办了中国第一个语言学校——同文馆。与此同时,上海等地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这种英语读音不准。而且所用汉字与汉字本身的字义相距甚远,所以颇令人匪夷所思,如“清晨相见谷地猫迎,好度由途叙阔情”等。

尚研究》 材料二 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意 夹肉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金 ——摘编自乐正《近代上海人社会心态(1860--1910年)》 设问:(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不得照抄材料)(6分)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评述“洋泾浜英语”现象。(8分)答案要点: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通商,外语成为中西交往的必要工具(或洋泾浜英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中西混杂的特点)。②正面评价:能够帮助初学者克服外语学习的障碍;有利于英语的推广;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丰富了汉语的词汇。③负面评价:不是规范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利于掌握标准的英语;不利于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典型例题2】 材料四 图13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简况。中国汽车产量图

中国汽车销量图

中国私人汽车 保有量图

图13 ——改编自《用科学的态度总结中国汽车50 年》 设问:(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时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10分)答案:(4)评述: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从正面或负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最多不超过4分。第二层次: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价,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最多不超过

6分。

第三层次:能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评述,且言之有理,每个要点2分,满分10分。

评分要点(供参考):

① 背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汽车生产能力提高;汽车工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老百姓富裕,观念更新;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加入WTO。

② 正面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密切了地区间的联系;促进了钢铁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缩小了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的差距。③负面影响:交通压力增大;空气污染。

七、史学方法题:

在历史材料题考核过程中,会涉及到研究、学习历史的方法以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如获取史料的途径、提供的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等,及用哪一个史料来证明哪一种观点等。

【典型例题1】07年广东高考卷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设问:(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答案:(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如: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典型例题2】2010泉州市质检卷第38题第(4)问“要论证马克思主义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应使用哪些材料?”

第三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课堂实录)

材料解析题中经常出现的问法

变化(或发展趋势)、原因(或背景)、特点、作用(或影响)启示(或认识)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或结论?材料间有何联系?比较二者之间有何区别(或异同点、优缺点等)。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例: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本(货币),不能说“钱”等;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化:如果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1、2、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前夜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例题:

材料一: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对于这些措施,以及国会根据经验和智慧提出的其他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他付诸实施。”

材料二:到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1991年,戈尔巴乔夫在辞职演说中指出:“国家情况不妙。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资源;智慧和才能也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后到他们的后面。”

材料三: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对当时的经营方式作了这样的评价: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罗斯福说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为此,罗斯福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体制的弊端有哪些?

3、材料三中的经营方式是指什么?与以前的经营方式相比,有哪些优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够得出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背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胡佛政府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措施:①整顿财政金融;②调整复兴工业;③调整农业政策;④开展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2、弊端:①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②使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压抑地方企业的积极性。

3、经营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优点: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4、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四篇: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探究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答题方法: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3、链接所学内容

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

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任何材料题的答案都离不开课本知识,换言之,材料题只是对课本知识的新应用.4、组织答案答题

材料题主要有两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 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第一种答案比较简单,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答出,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第二种问题答案不仅要从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部分答案还必须根据材料提示的内容联系课本知识总结答案。

答题技巧

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对此,答题争取做到“四化一全一精炼”。

1、“四化”:

语言规范化:答案要用专业的历史语言

答案提示化:答案要写清问题的关键词,例如原因、过程、影响等;

答案段落化:切忌一大段文字写下来,没有段落一锅粥;

答案序号化:如果答案要点很多,标记上1、2、3、4较明了。

2、要点要全,语言要精炼:

思考问题要多方面考虑,比如说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思考这个问题就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外政策等方面考虑。而要点多了就需要答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炼,切忌堆积词藻费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发展的需要。

第五篇:历史小高考答题方法

历史小高考的试题分为两部分,一是选择判断题70分,二是大题笔试部分30分。

一·选择判断题

1.时间相当重要。我估计老师也应该强调过时间的重要性,绝大多数题目是根据时间来判断的,即使不能一下抉择出答案,但是起码可以排除几个选项。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18题:)20世纪90年代,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台湾当局授权它为“处理涉台公权力的两岸事务的唯一机构”。为了便于与之联系、商谈,大陆随后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当时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A.两岸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这个貌似至今未确立

B.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是的,这就是所谓“九二共识” C.促成两岸“三通”的完全实现 这好像是前几年的事情吧 D.两岸认同“一国两制”的构想 至今木有

仅仅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看,其他几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这就是时间的伟大力量„„„„„„

所以,在脑子中的时间应该有两条主线: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在这一条时间线上还要填充上各种事件,也就是说要将时间和时间对应起来。时间+事件=得分

2.看懂材料灰常重要。现在绝大多数题目都是给你一段材料然后给你个问题让你去判断,所以现在读材料的要求很高,读材料时要抓关键词句和时间,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一题: 1.王国维说:“欲观周(时间:周朝,确定从中国古代史第一专题中寻找答案)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我们必修一学的就是政治制度,从必修一中寻找)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立嫡”二字很重要,即嫡长子继承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后面的几句话是对“立嫡之制”的解释)”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由以上分析得出答案A)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礼乐制度应该算作第三专题思想史,与上文无关)C.婚娶联姻制(结婚娶老婆的事情貌似材料中木有体现)D.功臣分封制(还还是没体现)

所以由上题可反应出读材料的重要性,有时候只看选项,觉得都对,但是有些对的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读懂材料后,还是要结合时间来判断。

二·大题,大题分为材料题和问答题,问答题相对简单,鄙人窃以为问答题乃送分之题。我只谈谈材料题的做法。

1.小高考的材料题还是比较浅显的,绝大多数都是书上的简易知识点,这就要求要对书中内容的掌握。还有一种就是材料分析,让你根据材料分析作答,这类题目书中是没有答案的,也找不到。这就要求你要读材料了,如2012年试卷中的第36题:

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世人都笨,把商业放到最次的地位,„„„„„„„„(商人很好,工业可以制造需要的物品,商业可以促进流通。,要把商业放到重要地位)这也是黄宗羲的基本观点之一。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3)材料三作者如何看待工商地位?作者的理由是什么?(2分)

所以啊,材料一分析,答案就出来了。工商皆本,工业可以制造需要的物品,商业可以促进流通。OK!!

2.还有一种是让然你写出对某个事件的认识啦,实质啦,评价啦,等等„„„„这类题目书本上也是没有答案的,不过练习册上或许有。例如2012年试卷中: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四

《耕织图·耕图》[清]焦秉贞

(4)材料四中的农业生产工具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从材料三的观点出发,说一说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3分)第一问书上有“春秋战国时期”;第二问,材料三上已经表明了工商皆本的观点了,所以要把农业商业结合起来看,即“农业是商业的基础,商业又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完成任务„„

实际上这类语句都是固定的,我感觉就那几句,比如说: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等等,可以看看政治必修四上有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好多这样的句子都出自于此。

3.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读懂材料,要学会分析材料,如果材料懂了,那下面的问题还是问题吗?例如2012试卷中的第37题:37.一部思想解放史,就是一部互融交流的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除旧布新的改革史;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陈同志先说了,革命没成功是有原因的)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实这句就是废话,没啥用);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好啦,重点!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思想未开化)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单独政治革命而不进行思想革命就是所谓失败的原因)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第2卷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单独进行政治革命(是这样的吧)为了深化革命,陈独秀等知识分子以什么为旗帜掀起思想解放运动?(思想革命是什么?新文化运动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分);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好了,三纲五常,封建礼教,对这个进行批判),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西方制度,自由平等)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相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要改变思想)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1卷(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源是什么?(根源是什么?材料说啦,自由平等!)材料二认为束缚中国民主的最大阻碍是什么?(阻碍是什么?材料说啦,封建纲常伦理)(2分)完成!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来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运动本身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认识中西文化差距问题上,已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层面,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潮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主要说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请回答:

(3)材料三提出,学习西方历经了“从器物、制度的层次深入到精神文化”的演进。以“器物”层次为例,概括指出思想领域里的两个史实依据。(一条线:器物——制度——思想)(2分)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器物,是洋务运动吧)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请说出相应的理由。(这个你自己写,注意一定要有鲜明的观点,赞同就是赞同,不赞同就是不赞同,然后再结合书本简单扯两句)(2分)

赞同;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和对西方文化全面的的态度不可取)

通过这道题目还可以看出,不是所有的答案都在书上,还有的就在材料中,有的同学都会背,就是不会做题,很简单,把材料丢了,当然,运用材料答题也不能全抄,要转化语言,比如古文转化成现代文。所以要学会运用材料答题。

三·结束差不多就是这样吧,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这几点,要学会分析题目,但是毕竟历史是文科性的科目。一定要在会背的基础上去完成题目,而且背也是有技巧的,什么要背什么不要,这里就不多说了。编写(zs)

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方法[5篇范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