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从管理的角度谈审计机关文化建设
编辑:静默星光 识别码:13-944668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12 17:12: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从管理的角度谈审计机关文化建设

目前,机关文化建设已被提升到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监督管理职能部门,创建和弘扬先进的机关文化,增强和焕发机关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围绕审计机关文化的内涵对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意义和途径予以阐述。

一、审计机关文化的内涵

审计机关文化是指审计机关在其职能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环境的总称。它包括了审计理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和作风等。审计机关文化是一个集合,是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机关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内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观念、精神和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审计的生存和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使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审计机关文化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审计机关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二是审计机关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取向;三是审计机关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成员共同凝聚的审计精神。

二、审计机关文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和作用

审计机关文化源于审计实践,又超越审计实践。我们只有不断深化审计机关文化对促进审计实践发展意义的认识,增强审计机关文化与审计实践并重发展的意识,才能谋求审计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为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对引导审计人员公正履责有着重要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审计机关文化所蕴含的内在要求和鲜明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对审计工作、审计行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潜在影响。浓厚的审计机关文化氛围所凝结、倡导的思想、信仰、理念是指导审计工作科学发展、和谐推进的目标指向;是审计人员正确行使职权、公正履行职责所不可或缺的助推力;是审计人员面对艰难困苦时的精神支撑。

(二)对增进审计人员的情感、统一思想有着重要的凝聚和鼓舞作用。机关文化的多种体现方式、众多表现形式是统一审计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满足审计人员的精神需求,增进相互之间的接触交流,融洽情感,促进团结的纽带,对于鼓舞士气,焕发审计人员的工作激情,统一精神意志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三)对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塑造良好作风形象有着重要的督促作用。审计机关文化的潜在内涵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发挥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四)对加快解决审计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有着促进作用。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审计工作,我们仍会发现一些不足。要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各项配套制度的建设是一方面,同时更需要加大机关文化建设的力度,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机关文化独有的影响渗透、同化改造、激励鼓舞等“软性”作用,从深层次解决问题根源。

三、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的途径

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审计人员的共同愿望。要推进和完善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打“持久战”的信心和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打造先进的审计机关文化。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审计事业发展政治基础。加强审计机关文化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审计机关要深化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理论素养,引导和教育审计人员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益观,不断增强立审为公、执审为民的意识,始终保持对审计事业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始终坚持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坚持廉洁从审、秉公执法的原则和要求,从而在审计机关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

(二)弘扬审计精神,不断推动审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审计精神是审计机关文化的核心,是广大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的精神支柱,并以此促进广大审计人员树立新的审计理念,规范审计执业行为,自觉遵纪守法、履行职责,积极工作。多年来,审计机关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以“依法、求实、严格、奋进、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审计精神。这种审计精神,不仅成为推动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凝聚了广大审计人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审计机关应把审计精神的培养渗透到教育培训和各项审计工作之中,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和各种寓知识性、趣味性、娱乐

性于一体的活动,使广大审计人员接受审计精神的灌输和熏陶,让审计精神在审计人员头脑中深深扎根,并在审计工作中充分体现出来。

(三)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发挥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重视人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在审计机关文化建设中,一是要尊重审计人员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首创作用,准确把

握审计人员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明确审计人员职业发展目标,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审计人员的活力和战斗力,使审计人员以一种忠于职守、求真务实、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把个人发展与审计事业发展统一起来;二是要加强审计机关的精神文明建设,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营造一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培养审计干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三是审计机关文化建设必须与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和用人机制相结合,以科学的工作评价体系和任人唯贤的用人制度为保障条件,以人为本,逐步完善自我发挥才能的内部环境。

(四)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促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是以知识迅速增长、知识广泛应用和知识支持的文明经济时代,如果不能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就不会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必须以创建学习型审计机关来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通过组织学习活动,培养紧密合作的团队精神、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理念和综合执业水平,来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团队精神和共同追求审计目标的审计理念;二是通过组织培训和后续教育,提高审计人员文化和专业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三是通过组织调研、考察和研讨,交流学习先进思想,构造自我超越的实际工作能力;四是通过组织综合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培养系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促进提高执业和分析判断问题的综合能力;五是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文体活动,展现审计人员的精神面貌,激发审计人员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

第二篇:从审计角度看待财务管理

《从审计的角度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一、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工作:

首先从一个企业宏观角度出发,如果想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其必定要具备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人员框架体系、制度流程体系等,用于支持企业日常管理、业务运营。有规范才能使企业的前进不会偏航,同时可以提升全员的执行力,节约时效,提高效率。

从这个管理体系辐射开来,整个体系又应当由不同的管理部门相应的管理制度等组合而成。

因此,从审计的角度看待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其他日常管理),先要从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入手,然后再看制度执行是否规范到位、执行力够不够强,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健全体系、改正错误、改善制度流程。

二、从微观角度看待财务管理工作:

第一、预算管理;

一个企业运营的根本是预算,从预算的制定、预算的执行、预算的修正到最终预算目标的达成、评价,全年的运营都是围绕年初制定的预算目标在开展的。

预算是否可以合理的制定,财务部门提供数据的细致、完整与否是很关键的。如果财务部门的财务分析数据可以细化到部门甚至是个人,我们就可以把预算的制定工作分配到部门个人,这样设定的预算可以更贴近实际,同时也可以通过预算目标将考核标准制定的更加细致。另外,财务部门有义务对各部门制定的预算进行整合,最终通过财务分析来判定预算是否合理,起到把关、保障的作用。

从财务角度,也可以通过预算管理中企业的产值、利润目标来制定财务资金的收支计划、筹资计划、投资计划,确保企业运营资金得到保障,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费控管理体系(软件),对各项费用预算分解到每个月、每个部门、每个人,确保费用得到实际控制,使得费用最优,创造企业利润最大化。

第二、财务日常管理和执行;

首先,财务要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真实、可靠、及时,资金运用得当,资产管理安全,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及沟通,总之,确保公司运营流畅。

其次,配合集团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和完善内控体系、资金、资产管理规范、账务处理规范、业务结算规范,定期开展自我检查,确保执行力,避免相应的财务风险。

最后,财务作为企业财产管理部门,应当起到对业务部门业务环节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漏洞进行监督,确保业务风险得到控制。

第三、财务分析管理;

财务在日常管理执行规范的基础上,还应该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对预算执行、完成情况进行判定。这需要财务建立一套财务管理报表体系,可以把数据细化到部门、个人,从而分析公司整体目标、各部门分解目标是否完成,预算是否合理,并建议进行改进。

第三篇:从公司治理角度,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从公司治理角度谈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摘 要:随着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其改善企业经营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文章从公司治理角度出发,阐述内部审计的作用,剖析了我国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从管理模式、组织建设、人员素质、制度建设、职能定位、质量控制、部门评价等几个方面提出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质量

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内部控制,自我约束机制、风险管理等的完善程度。而现代内部审计是评价和维护公司治理有效性、优化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增强企业绩效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内部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力度不断加大,职能不断完善,其改善企业经营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内部审计是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在需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现代公司治理要求提升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不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一、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概述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三者之间有着亲密的关系。IIA2001年颁布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估和改进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的对象从传统的内部控制拓展到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重心是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模式选择以及内部审计的定位有深远的影响。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互动共进,有效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轨迹来看,内部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审计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拓展为鉴证与咨询,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内部审计目标也由监督内部控制的设置转变为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的好坏对公司治理有着深远影响。

审计工作是一项需要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判断的经济活动,存在着判断不准确或经验不足而引起严重后果的审计风险,因此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也成为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 内部审计的定位、机制体制等问题,还存在很多认识偏差和实际运作质量问题。

1.对内部审计认识上存在误区,对其模糊定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虽然开展了多年,但很多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认识还不足,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不能协调并进。许多企业领导人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被纳入企业重要活动,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受冷落,这些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内部审计有监督

功能,审与被审两者之间有种对立关系,使得企业各职能部门及单位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却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可以发挥 “好参谋”的作用,这种重监督、轻服务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

2.内部审计的组织隶属关系不合理,内部审计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灵魂和本质,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核心是组织地位上的独立,它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有较高的组织地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主要有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财务总监领导模式、受纪委等上级部门领导模式四种。董事会或监事会模式权威性最高,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这是国际惯例的做法,但我国总经理领导模式和财务总监领导模式所占比重非常高,对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定位和独立性都具有很大的限制,审计环境不理想,审计的内容、范围和结果报告受到管理层的限制,致使审计质量降低。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制约内部审计作用的充分发挥。(1)审计人员队伍构成不合理,人员结构单一,而且专职内审人员较少,兼职人员较多,人员稳定性差;(2)内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作风不扎实,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3)内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胜任能力与内部审计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很多内审人员是从财务部门或从其他部门改行而来,知识面单一的情况十分严重,缺乏系统的审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掌握网络信息审计等现代审计手段。

4.当前内部审计的方法、手段、内容及范围制约了审计质量的提高。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其审计领域由过去的财务审计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和审计咨询,要求审计方法、手段也要创新改进。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大部分仍采取以手工操作为主的会计财本、表册、凭证详查法,很少深入到经济活动的前沿去了解、咨询、调查,难以从生产、经营的深层次上发现问题。审计内容单一,重防弊、轻效益,审计工作重点仍未从查错纠弊的圈子里跳出来,去开展绩效审计和风险控制。

5.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定位不清。内部审计的目标和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业务的广度和深度,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即现代内部审计应该是“增值型”和“咨询型”审计,其职能是“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我国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的目标仅仅限于查错防弊,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的较低层次,很少关注风险因素。由于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来说独立性较弱,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常常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影响了审计效果和目标的实现。

6.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规范化建设跟不上,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相比较外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工作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不少企业缺乏相应的内部制度规范,有些企业的审计工作规章制度与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使内部审计工作陷入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不良循环之中,如超出职责范围审计、操作程序不合规、审计方法和手段不当等,这既影响审计的效率效果,同时也伴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7.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不严。(1)控制标准不明确。内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内审业务的作业规范,但实务中忽视了内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2)审计过程缺乏控制。由于缺乏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致使部分审计人员未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等有关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甚至出现个别项目重大“漏审”的现象。另外现场审计信息反馈滞后,质量控制环节信息沟通不畅,都会弱化审计工作质量;(3)审计结果缺乏复核。内部审计工作相对于外部审计有较大的灵活性,很多企业在审计报告的复核环节缺乏应有的控制流程和控制标准,影响内部审计质量。

8.对内审部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价在我国提出得较晚,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通常简单地使用审计计划完成情况、审计的及时性、时效性以及领导的满意度等指标,存在指标过于简单、考核面窄、指标体系缺乏应变性、在权重赋值上随意性强、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三、从公司治理角度改善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内部审计已成为完善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好帮手作用,应从如下几方面改善其质量:

1.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出发,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审计理念,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发挥内部审计的增值价值;改变不合理的隶属关系,提高内审机构地位,增强其独立性和权威性。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在公司制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或其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在未实行公司制的企业中,内部审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总经理)直接领导,以改变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负责人领导产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问题。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可实行“统一领导、逐级派驻” 制,以解决“检查难、报告难、处理难”三难问题。

2.科学合理进行审计机构人员配置,重视人力资本,组建高素质的复合型审计队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战略地位的提高、企业业务复杂化和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一支复合型内审队伍,使他们既要懂财务会计,又要懂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经济和法律等知识。要组建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应做好:一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二是选聘高素质、多学科的专业审计人员,改善内审人员构成,组建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内审队伍;三是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能力的培养。内部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内学外训、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等新的审计方法和手段。

3.拓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加强管理审计职能,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的职能应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为出发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拓宽审计范围和职能。对重要的业务和岗位要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检查与审计;实现以突击为主的内部审计向常规内部审计的转变;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要逐步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引进EVA业绩评价体系;加强风险导向审计,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和延伸度,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足够的追查权和处罚建议权,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既要恰当进行处理,又要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帮助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加强培训管理工作,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避免重复发生。

4.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审工作规范及质量控制制度。内审部门要依据国家的内审法律法规和准则、借鉴国际成熟经验、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并将其制度化,制订出包括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方式、流程、质量控制标准和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的管理制度。

5.加强审计质量行为控制,避免和降到审计风险,特别是加强质量控制规范执行的复核。一要制定科学的审计方案;二要认真审查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内部审计机构要建立多级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审查机制;三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要将事前审计与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即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

6.加强后续审计管理。后续审计是改善内审质量的关键环节。后续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及其效果而实施的审计。实施步骤包括认真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应及跟踪、对重大的审计问题实施现场追踪审计、对已经纠正改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重新评估、编制后续审计报告。只有加强后续审计管理才能保证内部审计总体审计目标的实现。

7.加强部门监督与考核,完善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内部审计机构还应建立专门的以专职审计师为主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部门,制定明确的审计业务监督和考核程序及方法,使内部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符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制定科学化、标准化的业绩评价模式是保证内审工作质量的重要工具,在评价指标设置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达到评价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允平,张莉.论审计质量的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2_,(11)

[2]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2_,(05)

[3]李凤鸣.全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讨情况综述[J].中国内部审计,202_,(10)

[4]王延汝.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及其作用[J].审计理论与实践,202_,(05)

[5]张慧清.如何有效控制与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会计之友,202_,(10).[6]兰艳泽,刘利伟.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联性研究[J].财会研究,202_,(03)

第四篇:从执行力的角度谈如何推进合规文化建设

建设合规文化 提高执行力

银行并不缺少制度,真正缺少的是对制度的执行。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形成严格的、令行禁止的合规习惯和约束,欠缺自觉合规的文化环境。有效的执行力是合规经营的重要前提,也是杜绝屡查屡犯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常常存在执行力逐级递减现象。有的管理人员重业务轻合规,有的员工随意简化操作流程,这些心态和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为合规经营埋下了隐患。强力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必须切实提升执行力。

一要抓住重点。对照现行内控和合规制度,通过流程梳理,认真查找自身在执行制度、落实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列出重点,分门别类,举一反三,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重点防范业务中的关键差错点、切实解决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同时要密切关注重点岗位、重点人员。

二要抓住细节。坚持细致入微,绷紧防违规、防差错这根弦,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遵章守规做起。每办理一笔业务,一定要严格遵照业务流程,检查好每一个数字,每一枚章印,每一项要素,做到上岗一分钟,合规六十秒。

三要抓好检查。内部管理、审计等监督部门要检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认真组织好检查工作,做到所有网点、所有人员全覆盖,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公开通报。四要抓好奖惩。通过建立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从而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

五要抓好问责。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严格按照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检查出的问题要从重从严从快处理,加大违规成本,切实纠正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现象。

六要抓好典型。通过开展“合规标兵”评选、“合规单位”创建等活动,积极发现、培育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的辐射作用,在全行形成营造遵章守纪、合规光荣的良好氛围,真正起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效应。

合规文化建设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只有长期地、持之以恒地倡导和培育,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总结提高,才能建立起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合规文化,才能有效地保证和促进全行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往往把诚信服务理解为刻板的服务需要,即态度好就等于服务好,其实不然,服务有其更深刻的内涵,并且与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淮南子有训: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合规管理是金融业的生命保障线,对作为上百年历史的银行业来说,客户是其发展的天然基石,质量是其分展的永恒主题,形象是其发展的亮丽衣裳,而制度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

合规作为一门独特的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如今已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同。合规风险也与银行的其他风险一道,纳入银行的全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如何真正体现商业银行应有的诚信与正直的价值观念,如何大力倡导建立银行自身的合规文化,都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探究的主题。

近年来,我行始终将完善制度、从严治行作为固本之策,以把握政策、诚信待客、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作为着力点,不断加强合规建设和风险管理,通过学习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风险扼杀在摇篮中,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我行利益,最终使每一位员工受益,因为稠州行的发展与繁荣关乎我们每一位员工的利益。

合规是我行内部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合规操作是企业合规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合规”包含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有一个“合格”的“规”;二是大家都去“符合”这个“合格的规”。在我行的内部控制检查中,曾发现了不少问题,例如授权流于形式,疏于审核相关信息;重控管理存在漏洞;查库管理不够规范;对账管理不够到位等等,从中揭示出我们日常工作中的有章不循,制度执行不严的现象,这些检查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合规就像一个警示牌,时刻提醒着我们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风险防范有时就在一念之间,有责任心的人就能把风险拒之千里,没有责任心的人是害已又害人,我们不能凭感情办事,违规操作,最终自食其果。

当然,制度和规定有时和客户需求会产生矛盾,客户需求往往受到制度和规定的制约,作为员工的我们要把握政策,规范操作,控制风险,绝对不能以习惯代替制度,以人情代替纪律,以信任代替管理,不搞违规操作,坚持以诚相待,以高效率和高质量取得客户的信任。

恪守诚信,合规为本,让我们严守行规,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的言行;没有光辉的事迹,只有平凡普通的工作;没有英雄的形象,只有忙碌的身影。但就是这朴实、平凡和忙碌中,充分说明了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忠诚。我希望用我们的努力,用我们优质的服务做出更好的成绩。

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对合规工作十分关注。合规文化是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规文化的形成有助于银行加快改革发展,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防范风险的发生。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有关制度和材料,结合工作实际使我认识到,提高防范风险能力,必须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在培育和构建合规文化上实现突破。良好合规文化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全行员工素质的提高,风险防范除了要求员工应该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及道德品质。另一方面,需要有价值观念的引导、职业教育的基础和制度规范的约束,在让干部员工充分认识和理解风险防范重要性的同时,使之尽快成为全行上下普遍认同、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当前合规文化的建设,应着重在职业教育和制度规范两个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应定期对一线所有员工进行风险控制原则、理念、制度和方法的培训,从而不断强化员工的文化意识,逐步使合规文化成为防范风险的又一道防线。

二、在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上实现突破。风险防范工作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以前单纯的信贷风险管理转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防范并举,信贷资产与非信贷资产防范并举,组织流程与技术手段并举的全面风险防范模式。风险防范的内容、范围在向全方位、全过程延伸,覆盖了整个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业务、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位员工,涵盖了表内外全部资产和各项工作。为此,在内控思路上,应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由过去以传统风险分类为防范对象,转变为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现实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的防范上。通过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将风险控制目标层层分解到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和每位员工,确保每个经营产品都有固定的经营流程和操作规范,各个经营环节和岗位都有明确的内容和标准。

三、在建立新的风险防范模式上有所突破。要重视借鉴和引入其它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方法和经验,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改进金融服务质量,提高基础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建立持续改进的管理平台和风险控制平台。要按照“完善一套标准”、“建立一个体系”、“培养一支队伍”的要求,在梳理流程、理清风险隐患的基础上,加快全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先进风险控制机制的提升与新的风险管理模式的形成。

四、在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商业银行经营的是风险事业,任何心慈手软都是管理的大忌。在银行不良贷款和风险隐患仍然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严格、公正、客观的激励约束制度。首先,应强化制衡机制。要在审批、经营、监控这三个环节和每条经营线上建立起一个职责分明、相互制衡的责任体系,制定并落实各个岗位从业人员的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对各个风险控制点设置风险控制目标,并严格实施以一线岗位双人、双制、双责为基础的自我控制,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财会部门对各岗位、各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全面监督反馈三个层次的监督约束。其次,要严格纪律约束,建立风险问责制度。对造成资产损失的责任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认定和追究,对工作懈怠、制度执行不认真、监管不到位、管理不尽责的人员,应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惩处,同时上移责任追究的层次,并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第三,实行风险保证金和经营绩效延期支付制度。除客户故意或外部不可抗力的因素以外,各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在职期间出现风险的,除进行责任认定和追究外,应当按照比例扣除一定的保证金。

五、在提高风险预警能力上实现突破。银行不可能回避风险,能做的只能是如何去识别、分散和化解风险,如何为控制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第一,要立足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对全行各项业务所涉及的全部环节加强综合比较分析,以清晰明确的制度导向,指导和规范基层单位的操作行为。在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重点项目和产品的监督,也要注重对全局系统性风险的甄别。第二,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发挥全面风险预警系统的作用,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客户、重要环节等各种风险信息数据的分析,及时向基层单位发出预警信息,引导和修正基层单位的操作经营行为。第三,基层单位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对风险分析和监测研究,及时向上级行反映内控过程中的重大变化情况,通过发挥内部信息传导作用,与上级行形成一个协调互动的反馈机制,及早发现和报告风险隐患,为全行风险防控提供决策依据。

第五篇:从应收账款角度谈企业信用管理 讲稿

从应收账款角度谈企业信用管理 讲稿

所谓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但是信息非对称环境中, 企业与客户直接接触所获得的信用信息往往不全面, 甚至是失真的。银行所能提供的企业信用等级, 只涉及客户与银行的往来关系,不适用于企业间的经济往来。由于缺乏相关企业的交易信息, 使得信息不对称, 这就为失信、不讲信誉的行为留下了可乘之机。<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核心>

信用风险管理----已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在我国,这个方式还不是那么发达,相应企业的经验和制度完善还远远不够。

应收账款---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 如果企业缺少血液, 则企业就像一个病人, 轻则企业没有活力, 重则随时都有“ 死亡” 破产的可能。

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 及时发现问题, 提前采取对策, 尽可能减少坏账损失。

应收账款的两难选择----现代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宽松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在增加销售收入和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增加了机会成本和财务风险;严格的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在控制机会成本和减少财务风险的同时也影响销售收入,甚至造成客户流失。

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企业搜集和了解客户信用状况的途径主要是:

1、查阅客户近期的财务报表

2、向给客户提供信用的其他企业调查客户开户银行的证明

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已公布的一些企业信用等级

4、企业自身积累的老客户资料。

信用政策----信用政策亦即应收账款的管理政策,是指企业为对应收账款投资进行规划与控制而确立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方针三部分内容。

1. 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坏帐损失率来表示。信用标准的确定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情况下可通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或两者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信用标准。

举例:“5C”评估法(“5C”即是指客户的品行、能力、资本、抵押品、条件等五项内容)对已获资料进行分析。对符合标准的客户可以采取放宽应收账款的政策,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客户尽可能减少与其发生赊销行为,这样既能保证维护优质客户,又能减少企业坏账的产生。2.信用条件

信用条件就是指企业接受客户信用订单时所提出的付款要求,主要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及现金折扣。

信用条件 “3/15,n/60”的意思是:若客户能够在发票开出后的15日内付款,可以享受3%的现金折扣率;如果放弃折扣优惠,则全部款项必须在60日内付清。3.收账方针

收帐方针亦称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反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企业所采取的收帐策略与措施。

“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专家认为,国内企业必须着重应收账款的全程管理。针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外经贸部研究院的专家率先提出“3+1”企业信用管理模式,时任外经贸部研究院信用管理部主任的韩家平是“3+1”模式的主要创始人,目前,商务部正在大力推行这种模式。

“3+1”中的“3”分别是前期信用管理阶段的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中期信用管理阶段的债权保障机制以及后期信用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其中,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交易前期的客户筛选、评价和控制的角度避免信用风险;债权保障机制在交易中期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应收账款管理和追收机制则在交易的后期密切监控账款回收,最大限度减少信用风险。“1”是指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机构(人员),全面管理企业信用赊销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用管理模式举例----如下为某知名国际物流公司,总公司结合信用管理政策,为分公司制定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具体措施。

1、事前资信调查和评估。各分公司的业务部门在开拓新客户的时候,必须对客户进行信用调查。然后通过公司规定的合同审批流程,各部门在明确的职责范围内对合同和客户进行综合评审。运营部将从收益的角度对合同的价格、毛利率等进行评估。第二步将合同交由财务部审查,主要是评估回款周期是否合理。支持部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审查,就是法律风险评估,主要审查合同条款有没有法律陷阱,是否公平,万一不能合作后,退出的风险和退出成本有多高,比如余款和押金怎么收等。三个部的部长和两位正副总经理共同组成合同管理委员会,对于合同都是一票否决,就是任何一个委员否决,都无法签合同,除非重新与客户沟通,争取调整相应条款以使公司的利益和风险得到最大的保障。

2、事中债券保障。一般是在合同执行三四个月后进行,通过各部门组织的跨部门评估小组对该客户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价格偏低导致毛利贡献不理想的客户,总公司一方面检讨自己成本控制是否有效,另一方面对于确实没有合理毛利贡献的客户,就果断停止合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根据客户的业务量和信用情况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并随时对客户信用情况给予监控。如果应收账款达到这个额度而客户没有及时付款,就必须督促客户付款并停止向该客户提供物流服务。

3、事后追踪机制。在应收账款的管理上,总公司规定较高的坏账准备金提取率,也迫使经营人员和财务人员尽量防范于未然。按照总公司坏账管理制度,业务发生超过三个月尚未收回的应收账款就算逾期账款,需要提取30%坏账准备金,预期6个月的坏账准备金提取率高达50%,也是最高的提取率,预期9个月以上,就算是死账。如果分公司出现逾期账款,总公司财务中心也会向分公司的管理层施加压力,要求尽快追款。

应收账款日常管理的内容----包括:应收帐款追踪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应收账款收现率分析和应收账款坏帐准备制度。1.应收账款追踪分析

应收帐款追踪分析的重点应放在赊销商品的销售与变现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追踪分析有利于赊销企业准确预期坏账可能性,提高收账效率,降低坏账损失。2.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即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分析,是指企业在某一时点,将发生在外各笔应收账款按照开票周期进行归类(确定账龄),并计算出个账龄应收账款的余额占总计余额的比重。对于不同拖欠时间的账款和不同品质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收账方案。3.应收账款收现率分析

应收账款收现率是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配关系的需要,所制定出的有效收现的账款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二者应当保持的最低结构状态。

式中其他稳定可靠的现金来源是指从应收账款收现以外的途径可以取得的各种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数额,如短期有价证券变现净额、可随时取得的短期银行贷款额等。

应收账款的信用成本主要有----应收账款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损失。

(1)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将资金投放于应收账款而丧失的其他投资收益。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可按下列步骤计算:

①计算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期初应收账款余额+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2 ②计算维持赊销业务占用资金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变动成本率 ③计算应收账款机会成本=维持赊销占用资金×资金成本率

(2)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发生的相应费用,主要包括:财务部门调查顾客信用情况的费用;收集各种信息的费用;帐簿的记录费用;收账费用;其他费用。

(3)坏账成本。指应收账款因故不能收回而发生的损失,即坏账损失。坏账成本意味着企业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这种损失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成本,应收账款金额越大,逾期拖欠越久,坏账损失就越大。坏账成本=赊销金额×坏账损失率。

造成应收账款逐年扩大的原因----企业应收账款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销售规模。如果企业销售的商品越多, 占用在流动资产周期各阶段的资金也就越大, 因为应收账款是流动资产周转的一个重要阶段, 所以也就毫不例外地会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每一个企业为了能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 扩大企业的商品销售, 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就不得不以优惠的条件来吸引顾客, 作为销货者来说, 为了招揽顾客, 扩大销售量, 愿意为购货者提供商业信用, 而赊销正是达到这一目的重要手段。以赊销的形式销售商品, 并产生应收账款, 所以企业间的竞争愈激烈, 赊销使用得愈广泛, 销货单位提供的信用就越多, 占用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产就越大

企业的信用政策主要是指企业的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当企业提供信用期限较长、折扣率低时, 企业应收账款方面占用的资产数额就会增加, 销售量增多.反之, 企业提供的信用期限较短、折扣率较高占用在应收账款的资产数额就会减少, 但销量会受到影响。除此之外, 还有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情况、产品质量、产品的价格等因素也会影响企业应收账款的占用量。《企业应收账款成因与对策》

目前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企业没有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

大多数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代管,而财务部门又没有十分详尽的客户资料,往往是想管管不了,不管又放不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什么效果可言,全凭客户自觉。2.应收账款管理责任没有落实在许多企业中,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各司其职,没有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真正负责,因此也没有人对收款问题承担责任。在外部信用风险增大时,便产生大量拖欠账款,而且是在被拖欠了相当长的时间后才开始催收。其结果是前清后欠,屡禁不绝,包袱越背越重。

3.销售部门不愿意管理应收账款

有的企业把收账的权利交给了销售部门,虽然改变了应收账款无人管理的状况,但是实际上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拖欠风险。因为销售业务人员的目标和能力在于销售而不在于收款。实际情况是:许多业务人员在销售激励机制下,盲目放账,而事后收款力度又不够,虽然销售 额上去了,却往往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呆账、坏账损失。4.财务部门难以控制信用销售和收账 有的企业把收账的权利交给了财务部门,虽然加强了应收账款的专门管理,但因为财务部门实际上不了解客户情况和交易背景,无法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对于应收账款要么控制过严,企业销售额下降;要么失去控制,拖欠仍会大量发生。《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强化应收账款管理》

内控制度----应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 1.建全会计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政策 3.健全内部激励机制

4.建立应收账款收账监督制度 5.建立积极的应收账款融资机制 6.建立应收账款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稍微念几段

应收账款风险转移方式探讨----

(一)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

(二)以应收账款做抵押担保贷款

(三)应收账款保理

(四)进行信用保险

(五)应收账款的证券化

(六)应收账款的池融资

将应收账款改为应收票据----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在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时,因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而收到的商业汇票。商业汇票是指收款人或付款人(或承兑申请人)签发,由承兑人承兑,并于到期日向收款人或被背书人支付款项的票据,它是交易双方以商业购销业务为基础而使用的一种信用凭证。因为应收票据比应收账款具有更强的追索权,且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或贴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坏账损失的风险,所以当客户到期不能偿还货款时企业可要求客户开出承兑汇票以抵销应收账款。在企业急需现金时还可用应收票据申请贴现,融通企业资金。

应收票据的贴现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带追索权贴现,一种是不带追索权贴现。带追索权贴现时,贴现企业因背书而在法律上负有连带偿债责任,这种责任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可能是部分的,也可能是全部的。目前我国应收票据的贴现一般都带有追索权,按照现行会计制度规定的方法,贴现后直接转销“应收票据”科目,不再单独设置会计科目反映或有负债,而是将这项潜在的债务责任在资产负债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不带追索权贴现时,票据一经贴现,企业将应收票据上的风险(不可收回账款的可能性)和未来经济利益全部转让给银行,企业贴现所得收入与票据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以应收账款做抵押担保贷款----应收账款抵借,就是企业(应收账款持有者)以应有的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担保,从金融机构(或信贷公司)预先借入资金,到期偿还的融通方式。应收账款抵借一般是借款企业与金融机构(或信贷公司)签订合同,以应收账款为担保品,允许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有权在一定额度范围内借款。这个借款额度由提供作抵押的 应收账款的金额乘上合同规定的百分比。通常这一百分比根据借款企业的信誉、财务状况和抵借的欠款客户的信誉等情况确定,一般为抵押的应收账款的30%~80%不等。利用应收账款抵借方式筹措资金的企业,一般都采取不通知客户的做法,即不让客户知道他所欠账款已成了抵押担保品。因此,该客户所欠的账款仍由企业自行收取,但收妥后须及时归还给贷款的金融机构。如果作为担保品的应收账款延期收回或发生坏账,则由借款企业负责偿还该项贷款。因此,抵押出去的应收账款到期后,索取权仍属于借款企业。

(三)应收账款保理----应收账款保理,即保付代理的简称,是一种专门为赊销而设计的集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信用风险担保与贸易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贸易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催收和坏账担保等。应收账款保理在直接有效地规避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的同时,也迅速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开辟了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保理的优点:

1、低成本融资,加快资金周转。

保理业务的成本要明显低于短期银行贷款的利息成本,银行只收取相应的手续费用。而且如果企业使用得当,可以循环使用银行对企业的保理业务授信额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保理业务的融资功能。尤其是对于那些客户实力较强,有良好信誉,而收款期限较长的企业作用尤为明显。

2、增强销售能力。

由于销售商有进行保理业务的能力,会对采购商的付款期限作出较大让步,从而大大增加了销售合同成功签订的可能性,拓宽了企业的销售渠道。

3、改善财务报表。

在无追索权的买断式保理方式下,企业可以在短期内大大降低应收账款的余额水平,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改善财务报表的资产管理比率指标。

4、融资功能。应收账款保理,其实质上还是一种利用未到期应收账款这种流动资产作为抵押从而获得银行短期借款的一种融资方式。

应收账款保理举例----电信设备生产厂商

(四)进行信用保险----信用保险(CreditInsurance)是指权利人向保险人投保债务人的信用风险的一种保险,是一项企业用于风险管理的保险产品。其主要功能是保障企业应收帐款的安全。其原理是把债务人的保证责任转移给保险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其义务时,由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通常情况下,信用保险会在投保企业的欠款遭到延付的情况下,按照事先与企业约定好的赔付比例赔款给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投保企业需要为其买家向保险公司申请限额,限额规定了投保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向该买家赊销,能够获保的最高金额。限额体现了保险公司对于与该买家进行交易的潜在风险的认定。投保信用保险需要支付一定比率的保费。通常保费的比率(费率)较低,由债务人所在国风险以及债务人自身风险等标准厘定。虽然我国信用保险仅限于非正常损失,保险公司通常把保险金融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被保企业承担一部分坏账损失,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可以把企业所不能预料的重大损失的风险部分转移给保险公司,使应收账款的损失率降至最低。《应收账款风险转移方式探讨》

这类信用保险功能包括信用审批、信用保证、贷款等,可以帮助中国企业避免和减少在海外市场上的信用风险。例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保险的承保范围基本涵盖了出口商可能遇到的各种主要风险。

(五)应收账款的证券化----当企业帐户上存有金额较大的应收账款时,其就可以将其应收账款证券化,由银行担任受托机构,发行基于该笔应收账款的短期受益证券。应收帐款进行证券化之后,能将应收帐款所产生的时间成本转嫁给投资人,解决资金融通方面所产生的困扰。另外,这样的融资渠道还不会占用企业在银行中的信用额度。

银行应收账款解决方案举例

(六)应收账款的池融资----企业可以将日常分散、小额的应收账款集合起来,形成具有相对稳定的应收账款余额“池”并转让给银行,银行在仔细审核应收账款池的质量后,按照应收账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融资。

企业应根据应收账款特点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收账款融资方案《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的几点思考》

海外应收账款----(3张PPT)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截至202_年年底,我国海外应收账款坏账总额已接近1300亿美元,较上年增加了30%左右,而且该数据在202_年还在迅 速增长之中。预计该数据按照每年150亿美元的增长速度在增加。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我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贸易中80%以上采用赊账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则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给坏账埋下了隐患。

根据中国商务部贸易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出口业务的坏账率高达5%,是发达国家的10到20倍,中国外贸企业每年新增的海外坏账正逼近300亿美元。根据邓白氏(Dun & Bradstreet)的一份调查数据,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越长,追账的成功率就越低。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追账成功率为93.80%,当逾期为半年时,成功率急降至57.80%,一年之后,成功率会锐减为26.6%。而当逾期两年左右时,成功率只能达到13.50%。而中国企业委托收帐时货款拖欠时间一般都在18个月左右,甚至更长。而此时早已错过了追讨的最佳时机。

对于涉及金额较大的业务,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付款方式规避应收账款风险。如采用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业务等。这些措施可以从源头上对应收账款风险的发生起到遏制的作用。从我国的整体上看,目前我国的信用管理制度还很不完善,出口信用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使得我国外贸企业在防范信用风险过程中没有太多的选 择,无法对风险进行规避或者转移。而且,我国现行的政策法律不允许成立讨债公司来追讨债务,不允许第三方参与追收账款业务,一旦出现风险企业只有自行解 决。而据美国收账者协会统计,美国目前共有6000多家追账公司,德国也有3000多家。由于相关服务机构的缺乏,我国外贸企业在面对海外应收账款时就显得很无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网站

一.交易前,缺乏信用调查

尽管有信用证这一便利的国际交易工具,但在交易前对国外买家进行资信调查是必要的,因为这是防止信用证诈骗的有效手段。而中国企业普遍缺少这一基本概念。国内企业委托征信机构进行海外企业资信状况调查的中国企业与信用保险公司仅占10%。而大多数中国出口企业依靠与客户打交道过程中产生的直觉而进行贸易,给不法的海外企业拖欠款提供了可趁之机。

中国企业对海外企业资信的调查主要基于如下三方面:该企业运营状况,这涉及到企业负责人的资信与能力、企业的银行信用、企业营业额的增长及资本增加情况;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这将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经营能力及偿还能力;该企业的发展前景,这显示了企业在业界的地位、提供担保的能力及行业的发展前景。而这些调查均可委托专业的征信机构来完成。

二.交易中,未能严格执行款到发货 虽有降低出口贸易风险的跟单信用证,但在现实里许多中国企业对它的存在置若罔闻或并不严格执行。由于出口竞争激烈,为了争取订单,不少中国的出口企业采用先发货后付款的方式进行出口贸易,或仅凭着与海外进口企业的几面之缘或几次小额的成功交易,还未收到款就将价值上千万的货发了出去,给海外进口企业拖欠款创造了机会。

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信用证的一般操作流程是:买卖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使用跟单信用证支付,买方通知当地银行(开证行)开立以卖方为受益人的信用证,开证行请求另一银行通知或保兑信用证;卖方在收到信用证后装运货物,卖方向指定银行(非开证行将单据寄送开证行)提交将承运人签发的单据,开证行审核单据无误后付款给卖方,开证行在买方付款后交单,然后买方凭单取货。同时卖方要注意保管好各种单证、合同、传真与邮件,便于今后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若中国的出口企业严格执行操作流程进行款到发货,不仅能让海外进口企业感觉到该公司的正规性与可靠性,愿意再次与之合作,更让企业的出口风险也随之减少。

三.交易后,需要积极追收海外账款 由于中国人碍于面子,害怕影响客户关系而不好意思要账的心理作祟,长此以往让拖欠款慢慢成为坏死账,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被拖欠款的中国出口企业应积极地去追账。发达国家的应收账款账龄不超过60天,而中国出口企业忽视对应收账款的账龄管理,按照邓白氏公司的统计,绝大部分是1年以上,甚至前几年多为4-5年。账龄越短收回的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而言,国内企业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要把握好,做到及时催讨。

分享《科法斯202_年中国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问卷调研报告》

http:// 好文章<企业应收账款的技术评价与方法实例>

从管理的角度谈审计机关文化建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