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实践论读书心得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13-1106604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17 01:07: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实践论读书心得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实践论》读后有感

《实践论》为毛泽东同志所著代表作之一,是一篇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的著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当时正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至于《实践论》的内容,是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加入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个人见解,再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事实情况进行更具体的解析。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首先提出实践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而在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时,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最为引入注意。对外界的认识,如何证实是否正确?人处于社会之中,实践活动进行的背景也是社会,那么,为了证实人对外界的认识,首要条件是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正如在群居动物中,一个与群体中其他成员明显不同的存在,将会受到排挤,不被接受。更简单点讲,就像是白纸上的一个黑点,让人觉得突兀,不被人所接受,不被人所承认。当然,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是失败的。“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列宁的话是这样说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着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实践论》中提到“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以实践来验证真理,可以知道,实践是重要的。在追求真理、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实践,失败,再实践,再失败„„最后得到成功,成功永远都是在失败之后,真理也同样只会出现在实践的身后。

在《实践论》中,对于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详细的描述,人的认识从实际中产生,而后又服务于实践。事物存在表象和內象,事物之间存在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认识事物只认识到表象和外部联系是不完全的。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是认识事物的两段式工作,要形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必须兼顾两段。这形同于这样一种情况,选择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观察后发现到其中存在的某一特定规律,这就是表象。然后,进行无数的实验,持续的探索中,开始了对这一特定规律的定义,有了相应的概念。于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的工作就完成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理所当然的,这一系列动作被应用于战争,产生了多如繁星的军事家。而,现在,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应该在科技、经济等领域里实行。

“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从《实践论》摘取的原文,和苏轼的某两句诗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站在山外边,就夸夸其谈山中的妙处,被山的外观所蒙蔽。想要直接地真正地认识眼前的这座山,只是站在外边看是不可能的,只有进入到山中,亲自从山脚爬到山顶,览尽山中的所有景色,这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山的美,或者是了解到山中景色的不如人意。

实践,实际地践行,这是我的理解。实际,也就是真正地去做。践行,就是亲自行动,参与到实际行动当中。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譬如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记者、作家等等。新闻,是为了人们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进行信息交流而诞生的,记录的都是真实的事件。记者要如何获取新闻,不是看书本上的文字,也不是浏览网络上的数据,而是亲自到事件发生地去调查。只有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才能得到真实。实践其实也是一样的,亲身参与,融入其中,从内部去看待问题,就能看到表象之下的实质,事物之间真正的内在联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上文这段话,摘录自《实践论》,是对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和知行统一观的一段总结性文字。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准确地讲,是在实践中认

识世界,没有了实践,对世界的认识都成了空话。认识世界,是在了解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是为了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毛泽东同志生活的年代,还是现在,或者是更遥远的过去和遥不可及的未来,认识世界的工作将始终持续着。毛泽东同志用《实践论》中对于实践的正确理解,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并很好地带领中国走向了成功,走向了和平。现在,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实践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生活,带领我们的生活走向繁荣富强。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还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生活更是关键。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是为了充实自己。同时,大学生肩负着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使命,在充实自己的同时,更应该将自己所学回馈于社会,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实践。亲身参与社会实践,通过自己的实际经历,根据社会的现实,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认识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简单的讲,学习知识是为了实践,实践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知识,两者之间是互通的,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识的辩证发展,是不断地重复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过程。党的工作重心在于群众,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应该了解群众的情况,从群众中挑选代表进行工作,然后根据实际的群众情况,制定措施,以群众为主体,从根本上解决群众问题。所谓的到群众中去,就是处在群众的周围,实地地了解群众的真实需求。在群众中进行实践,从群众身上得到认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这是得出理论,验证理论的基本步骤。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理论、验证,认识在一步步加深,思想更进一步解放。随着认识不断的更新,思想一步步进化,理论也随之创新。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之间,他们是相互有联系的,就像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相互交替,他们也是在不断的相互更替间进化。

《实践论》是一部极具指导意义的著作,毛泽东同志根据它成功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同样可以根据它,在党的领导下,创建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度。

第二篇:《实践论》读书心得

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关于《实践论》的读书心得

读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对实践形式多样性、现实性和有效性又有了新认识。笔者认为,如果说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得话,那么我们所开展的读书活动同样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1937年7月针对党内曾经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一篇哲学著作。其中,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实践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对此,毛泽东同志写道:“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这绝不是说反映间接经验的书本理论就不重要了,学习书本理论就不能算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了。因为,毛泽东同志还说道:“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说,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决不是要我们轻视书本知识、忽视理论学习,更不是要否认读书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而是要求我们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必须重视书本理论,而且是学得越多越好,用得越活越好。

实践证明,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是因为,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式来说,有的虽是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但更多的则是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就每一个人知识获得的时间空间来说,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多不过百来年,其足迹所到有限,亲手所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大多数人必然通过间接地从他人的实践经验中来获得知识。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要想获得他人已拥有的间接经验的东西,就必须注重书本理论学习这一重要的实践活动。否则,只凭自己那点有限的直接经验,其知识贫乏就可想可知了。当今我们正处在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极化的复杂多变世界,正处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型产业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而通过读书这一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书本理论指导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肯定读书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其现实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人们重不重视读书的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决定人们怎样来读书的方式方法问题。对此,我们既要反对教条主义的读书方法,又要反对经验主义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充当“说教家”、“事务家”的角色,防止陷入“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泥坑。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否认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或理论重于实践的“说教家”,往往会采取教条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唯理论”的错误;否认认识服务于实践或实践重于理论的“事务家”,则往往会采取经验主义的方法来读书,必然要犯“经验论”的错误。因此,作为一个既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肯定认识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就必需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把书本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鉴别能力。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健康书籍,特别是一些包括领袖人物在内的红色书籍,以便从中汲取有用、管用的东西,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水平。所以,我们要提倡多读点好书,多读点经典书。总之,我们要“大兴读书之风”,把从书本上获得的真理理论和科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断总结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构建社会主义学习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和智力保障,并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套改毛泽东同志的一段名言作为学习体会的结束语:一个人读点好书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读好书,不读坏书,一贯的读有理之书,一贯的读有益之书,一贯的读有用之书,勤奋好学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第三篇:《实践论》读书心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心得体会

标题:《实践论》

姓名:谢成露

班级:金融三班

学号:1501131076

《实践论》心得体会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用来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这次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但是其论述过程中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实践与认识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的表达实践,解释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文章阐述了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标和检验标准。实践论告诉我们认识是怎样产生的,他告诉人们关于人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对认识论的相关的多个问题进行了重新阐述,并且对“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进行重新的考察,有力的抨击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且对传统的知行观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理论的超越。它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我们还应该认识到认识的目的不是本身,而是运用于实践,服务自己。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懂得把握学习的技巧与规律,将其运用到真正的学习当中,方可事半功倍,也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你的认识,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相互促进。“知”与“行”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再者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加强自己的能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才能在机会降临之时,抓住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获得进一步的胜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就给我们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在不断实验中不管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全面的了解事物,做出最准确的判断。人们总是在一次次跌倒爬起的过程中学会掌握方向,学会屹立不倒。科学也总是在一次次探索之中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实践要注意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实践出真知,这是需要我们一直铭记在心里的话。作为现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脚踏实地,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搞空想主义。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真正的知行一致。而以旁观者的姿态是学习不到真正的知识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展开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结束。知行一致是送给我们每个人最好的忠告。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第四篇:《实践论》读书心得

中国共产党内的一些同志曾错误的坚持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故在1937年7月毛泽东写下《实践论》来揭露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拓宽了实践的领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为对人们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指导。

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因为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皆是如此。然而认识到此并未结束,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发展,使其逐渐趋于真理。

文中最后总结到:认识论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次循环都会到达高于前一级的程度。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我们知道了认识开始于感性认识,要想认识什么事物,只能通过生活在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日常的学习、工作中小事、杂事是很多的,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认识的事物,这些也就是我们认识过程中最具体的感性材料,我们不应依赖于经历所谓的大事去建立感性认识,因为大事与小事之间也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我们应牢记扎扎实实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对待细节,用极其负责的态度去处理学习、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琐碎的学习、工作中积累真实而且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积小流,成江海,最终认识到学习、工作的规律性。对于我们掌握的大量的感性经验,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总结,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简单点说就是要勤于思考,时时总结,防止自己迷失在大量的具体事物中。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敢做或者做不了都是因为我们缺乏对该事物的整体把 1

握或者就是感性认识,而如今在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去要不断实践。《实践论》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在学习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目标定得远大无比,却迟迟迈不出前行的脚步。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提炼出来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的过程是一个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实干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不能应一时的困难 阻碍我们前行的脚步。不可避免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去纠正和完善我们的认识,当然这其中可以加入我们一些大胆创新的想法,然后再去实践。实践、认识,本身就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我们不应惧怕犯错,因为这一都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进而丰富我们的阅历,努力塑造一个完善的自己。

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我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所以,我们要不断地认识、学习、提高,最终达到对事物的准确把握,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五篇:《实践论》读书心得

毛泽东《实践论》读书心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妨害着革命的发展。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而得出的评价。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 1

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就是认识论”(1964年)就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关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道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讲清楚。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讲知行一致同样需要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实践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再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

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做准备的,它是为实践服务的。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诠释是正确的,知行一致也在此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

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才会知道葡萄不仅有酸的还有甜的,才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做到知行一致。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

实践论读书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