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含五篇)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13-355833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9 03:19: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囚绿记的教学反思

《囚绿记》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抗战斗士陆蠡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8年写的一篇鼓舞抗战军民坚贞不屈、英勇抗争的文章。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囚绿记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1

散文的美学境界,归根结蒂是作者生存境况的展示和文化心理的外化。

《囚绿记》这篇散文短小却并不“精悍”,陆蠡将自己的生存境况与文化心理借一株常春藤含蓄的表达。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学设计在此方面潜心构思,力图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我想法也得益于此,只是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一定要去揣摩呢?一篇文章的意义难道仅仅在于那几乎约定俗成了的话语吗?因此,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侧重点。其一,散文应重视朗读,从而感受文本情感的涌动;其二,允许学生自我的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事实证明,“囚绿”不应该囚住朗读的激情,不应该囚住活跃的思想。

推而广之,对一篇文章我们教师应该倾听自己的心声,在我们的思考中枷锁理应打开。如果我们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声音”,那么,我们的学生永远听不到美妙的“音乐”。

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2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达32次。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囚绿记教学反思范文3

《囚绿记》教学思路的考虑: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第二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清镇市红枫中学

夏娣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囚绿记》 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这篇课文我立足于文本,从题目入手,让学生明确文中是讲述“绿”被“囚”。通过感知绿的形象,感悟文章。感悟象征手法和借物抒情。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利用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文中绿的象征意义。我用线索贯穿全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强调他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显得相对自然流畅。另外,从身边的绿入手,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广义,并在他们的语言表达中自由地进行自我理解,并肯定其合理性;从“绿”的象征意义入手,注重相关知识的拓展,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生从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明白了本文的象征意义,从而顺利完成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教他们阅读象征意义散文的方法。

我们也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这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而作者因为自私而把绿幽囚了,最后也因为更爱绿把它放手了。我们如何去理解这种爱的升华。从感性的爱到理性的爱的升华。由囚到放,是一种爱的升华。

整节课在师生的对话中生成,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有所得,但是还有部分学生没真正参与进来,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个人人都乐于参与的课堂,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对话过程中,自己还要注重教学语言,更丰富有趣一些。让人人参与课堂,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另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缺少动手环节,如果能写写“绿”,写出他们的真实所感,写出文采来,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第三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而文本则是最主要的载体。课堂教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语文素养低下,尤其是文章阅读能力不强,这与文本教学的空泛性与无效性有很大关系其主要的表现是,教学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吸引学生关注文本、走进文本。我们往往以结论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准确研读。或者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根本没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对文本只是蜻蜓点水式的阅读,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谓的“拓展”上。

因此设计本课时,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解读上。教学思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先由作家的经历入手,可以为解读文本埋下伏笔。其次是文本内容的几个层次,可以有一个问题统领: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分三个层次。作者喜欢绿是绿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处境有关系;还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第三是作者为什么要放绿?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第四是品味文中含义丰富或自己喜欢的句、段。旨在让学生咬文嚼字,体会语言运用之妙。

从课堂效果来看,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对一些语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据听课的老师统计,上课发言的次数多。课下有的学生还说,老师我还想说呢,你都没有叫我。

这堂课的教学实现了预设的教学任务。我们从反复诵读入手, 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黄金般的心。由此可见, 我们要读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诵是关键。而其中借托物寄意类文章, 应从物的特点思考, 展开联想, 联系相似点, 明确象征意义。

教师自己存在的问题是课堂评价语言简单,还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业务能力。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课后有老师提出,是否应该介绍一下作者,联系时代背景。但是我以为,最后一个思路虽然突破了传统对《囚绿记》的解读方式,但是这样主题式的语文教学,既没有脱离课文文本,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整个课堂学生能够有话说,乐意说,并且最终有所得。如果介绍作者并联系抗日背景,不仅主题解读比较牵强,而且因为作品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所以学生反而不能理解文章主题。造成教育的无效。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第四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 王淑斌

【摘 要】以《囚绿记》的教学为例,对教学设计、课堂节奏、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节奏 合作探究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B-0074-0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他提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李镇西曾根据自身的成长实践,给出“反思型教师”的定义:所谓“反思型教师”,通俗地讲,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的平凡工作,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为了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收获成熟的果实,笔者试以《囚绿记》的教学为例,对教学设计、课堂节奏、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以及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进行反思,以为“反思型教师”的养成提供一定的镜鉴。

反思之一:教学设计和课堂节奏是否合理。

备课时的设计是,因为这个班的进度慢了,所以要赶课。结果这节课上得很满,问题很多,学生却好像特别迟钝,学生回答不出,笔者只好一一点拨:“请看第几段倒数第几行,好,就是这句,请大家一起朗读这一句,边读边在句子下面划横线,这——就是答案”。整节课都是笔者在自问自答,自我陶醉,口干舌燥,最后却发现学生没有太多参与感,仍然一脸茫然。课后,笔者满身疲惫,带着深深的挫败感,开始反省:第一,在备课时笔者的方向就错了,不能为了赶课而赶课,如果仅仅是为了赶课,水过鸭背地讲完一节课,然后心安理得地告诉自己“这节课我已经讲完了”,这肯定是不对的。这样做不仅效率低,还浪费时间,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慢慢品读文章得到的感悟深刻。第二,上课时笔者抛出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给学生思考时间本来就不够,细碎的问题又把课文切割开来,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所以学生回答不出来也很正常,偏偏笔者又心急,就把课堂包揽下来,不仅自己累,学生也一无所获。

反省之后,笔者给另一个班上这篇课文,课堂安排如下: 首先结合预习的资料,教师介绍作者经历及时代背景。

然后在黑板上写出问题,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问题如下:(1)前四段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3)作者为什么囚绿,被囚禁的绿藤有什么特征?(4)你能理解作者“囚绿”这一行为吗?(5)作者为什么怀绿?(6)回忆《雨巷》,什么是象征?本文有什么象征意义?(7)学生分小组交流,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拓展,给学生讲生命的意义,讲老舍、三毛、海明威生命过早凋零;讲史铁生、司马迁、斯宾塞、尼克胡哲生命顽强地生长,生命要向着光明、向着希望、顽强不屈地生长。这节课,让学生细细品读,慢慢思考,互助互利地合作,笔者只是一个引导者,一个欣赏者,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人,一个燃放烟花让学生看到生命之美的人。学生与教师,各有所得。

反思之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否高效。新课改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是分三步走:第一,在黑板写出问题,先让学长自主研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二,小组交流。第三,请小组代表发言。但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如果仅仅这样做的话,学生学习的效果其实并不够明显,比如交流的时候,因为学生天性不一样,有些学生要么趁机聊天要么游离于交流圈之外;比如应该派小组代表的时候,这些学生却一个推给一个,结果谁也不愿意站起来回答问题,最后还是要教师点名。这样的问题,在上《囚绿记》时也一一暴露。课后笔者也做了反思:大致的方向有了,笔者还能不能做得更细一些,监督和激励机制再完善一些?经过一番思考,笔者对学习小组提出进一步要求:第一,每一个小组都要有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要有记录员,负责记录大家交流总结的要点;要有纪律委员,负责维持纪律,提醒组员不能随便聊课堂以外的事,不能走神。组长、记录员和纪律委员由组员轮流担当。第二,每一个组员都必须按照学号的顺序,轮流在最后的发言中,陈述本组的观点。第三,思考的问题,本组只要有一个人会,就负责把全组人交会。所以在全班面前的总结,不是个人智慧的体现,而是全组智慧的体现,看哪一个组更强,更团结,更有凝聚力,笔者当堂表扬。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效率高多了。反思之三:引导学生课后提升能力的方式是否有效

一篇课文讲完了,难点重点讲完了,配套练习讲完了,学生真正掌握了吗?学生能力真正提高了吗?学生可以回答得出,《囚绿记》的主旨,它用的艺术手法,用得好的字词句;能联系文章的时代背景,去慢慢体会作者的感情,在练习中,遇到类似的艺术手法,类似的优美的字词句,也能够大致体会得出来。好,这篇课文学习,到此为止。

但是在课后反思中笔者追问自己:还能够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吗?能,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要求学生不仅仅要具备阅读能力,更要具备表达能力,学过的手法也好字词句也罢,要能够融入学生的表达当中,表达学生真实的内心和真实的生活,最好能够做到信手拈来。

于是,笔者的课后作业,是一篇小作文。长的七八百字不嫌多,短的一两百字就一个段落也不嫌少。比如,之前学习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写人语言精练传神,课后作业是命题作文《让我欢喜让我忧的TA》,要求学生用最简练的言语,在事件中展现叙述对象“为何让我喜为何让我忧”;《荷塘月色》里有几个句子用了通感,课后就请学生自己选择描写对象,至少有两个句子用了通感的手法来表现叙述对象的特征。这次的作业要求,任选一物,用象征的手法。有一位同学写了一首诗: 马

身披赤色丝毛,蹄下万里成娇。不管腥雨血染,只把长空对嚎。

暂且抛开诗歌各种严格的要求,对于象征这个手法,这位同学已经能够活学活用了。在写作业的前一天,这位同学因为段考成绩不佳,情绪很低落,他找笔者聊天,笔者鼓励了他一番,他最后是眼神坚定地走回教室。“蹄下万里成娇”,是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不管腥雨血染,只把长空对嚎”,是他不管面对学业上多大的困难,都会执著、坚定走下去的决心。虽然只是一首诗歌,没有按照要求写一篇短文,但是训练的目的已经达到,不仅巩固“象征”这个知识点,也提高了学生表达自我情感的能力。

以上从备课及课堂节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升能力等方面对《囚绿记》教学进行的反思,不一定完美,却实实在在地让笔者得到了一些进步,也让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学习空间。

【作者简介】王淑斌(1984-),女,广西武宣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高级中学中二教师。

第五篇:《囚绿记》教学反思

《囚绿记》教学反思

刘静

《囚绿记》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讲完后,我有一些体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梳理结构、品味语言之外,我还贯穿了生命化教育理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学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

对于散文的阅读鉴赏,学生感到有些难度,尤其是对平时课外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在备课时,我想了几个思路,经过一番思量,我决定抓住“绿”字,以此为突破口来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情感,进而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课堂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圈划作批注,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学生理解了“绿”的象征意义。文中“绿”的象征意义有三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永不屈服于黑暗。在理解“绿”的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我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同学说一下学习本文所受到的人生启示,并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绿色的“常春藤”。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每一组由一名同学进行整理并派一名代表发言。同学们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了一些名人的事例。我先列举了中外“不应凋零的绿叶”,举了老舍、三毛、海子、梵高、海明威、杰克·伦敦、莫泊桑等名人因不堪生活磨难而自杀的事件。然后又从正面举了“永不凋谢的绿叶”,给同学们介绍了张海迪、海伦·凯勒、刘伟以及汶川大地震时的感人事迹。最后,结束时,我用一段话作为结语,与学生共勉“感悟生命: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课下,我与同学们交流了一下学习本文后的感想,同学们说通过圈点批注、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课文,兴趣更浓,效果更好,同时深受感染和教育,很多同学都说对挫折和磨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学习绿色的常青藤精神,积极乐观的面对学习和生活。

囚绿记的教学反思(含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