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
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
王华龙
赞可夫说:“人具有一种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深刻而强烈的需要。”学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力,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必须以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为基础,有时还需要特殊的禀赋和才能。马克思说:“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
一、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颗美好的心灵,这是审美创造的最基本要求:
鲁迅先生曾告诫我们,要善于无情地解剖自己,用真善美战胜假丑恶,使自己的心理变得更美好。学生善于创造性的审美想象,思维有浪漫气质,审美想象是在原来对美的事物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形象美的过程,形成新的形象美,本身就不是模仿而是创造。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认识,建立健康情感,塑造美的心灵,以适应审美创造的基本需要,人育好了,自然书就好教了。
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美妙的构思,形象的蓝图。
学生必须将自己美好健康的情意融于头脑中所设想的美的形象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通过长期训练来提高审美创造力。如我们在教学《荷塘月色》时,学生一边鉴赏一边思索:荷塘月色为何这样美?朱自清先生是怎样创造这美?学生的好奇心四处展开,这就是扩散思维,当学生从众多的设想中,选择最佳的设想,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时,这就是集中思维。学生的审美活动,充满了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循环想象,最后达到满意的审美效果。
三、教给学生审美创造的必要的技能技巧
感受美、鉴赏美,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美和创造美,我们在教学中应用好的方法去唤起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欲望,用适度的难点去激发学生对美的探索,从而最终把学生对美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如教学徐宏祖的《游黄山记》时,首先让学生感受到了黄山的高峻、险危、奇丽,这些只是黄山的外在美,而学生写作,写山绘水,也往往停留在外在美上。因此,教师应通过“黄山“的外在美,进一步启发学生去体会作者奇探险,不畏险危的坚毅精神,才算真正领略到了黄山的无限风光,才能鉴赏到作品的内在美。在此基础上,以读促写,让学生不仅能写出故乡山水那诱人的金黄,怡人的碧绿,热烈的火红,还能写出登山的愿望,让笔下的美景,渗透进青春迸发出的激情,由此萌动出对美的憧憬和渴望。这样,学生就把对美的感受、鉴赏能力,转化成了对美的表达,创造的能力。
我们要使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在观摩、想象、联想的基础上,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联想的基础上,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这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学生精力旺,求知欲强,富于幻想,凡事好寻根究底,这正是发展审美创造能力的心理基础。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注意这样几点:①应有目的地的以读促写。善导者,学生每学新课,总让其独立思考:读过作文,理解了些什么?哪些还未知其所以然?对“作文意识“有无新的触动?通过这样的启发,再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写、仿写、扩写的作文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②应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学习散文,要让学生将范文中的美词佳句、精彩片断、生活中对美的观察感受积累下来,为作文打下基础。③应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习惯,课内外紧密结合,发展学生的写作才能,创造性地去赞美新生的事物。④应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现实生活中处处有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篇:环境设计与影片审美表现力的提升策略论文
电影的场景设计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包括许多创作规则和制作规律,内容也十分丰富,场景道具的陈设、空间设计和场景的色彩构成都属于场景设计的范畴。一部完整的影片是由情节、人物和环境三个主要元素构成的。电影环境的场景设计主要通过电影的镜头与画面呈现在观众眼前,体现了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凝结着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倾向。场景是构成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角色的塑造、剧情的展开、气氛的渲染、感情基调的奠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影中的场景是指电影剧情的展开所要依据的特定的空间环境。场景包括不同的类型,比如室内景、室外景、日景、夜景、雨景、雪景等,那么就决定了场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无论是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室内环境都在其范围之内。一方面,电影的场景设计要围绕电影剧本而展开,服务于影片角色的设定和剧情的发展。另一方面,影片的场景设计是需要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关系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的。恰当的场景设计能够推进剧情的发展,渲染影片整体气氛和基调,对于诠释人物性格和感情的变化也有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场景设计在一部电影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影片的场景设计直接决定着电影的成败与否。本文将从众多优秀的电影中选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影片中典型的场景设计为例,对电影环境中的场景设计进行深入解读。
一、服务于影片
场景设计在影片中发挥着重要的审美作用,通过提供视觉画面来提高影片的审美表现力。影片的重要场景是需要在电影开拍之前就提前经过专业的造型师和设计师构思出来的。服务于影片主题是场景设计所必须要遵循的一条原则。设计师必须对电影剧本有足够的了解,充分理解影片的主题思想,并以此为中心展开相关设计。首先,服务于主题,与影片的主体风格相统一。每部电影都会有一个总体的风格和总的情感基调,这是电影的主线,包括演员的演绎、服装的设置、道具的选择和场景的设计等都要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所有的要素都要服务于影片。这样多管齐下才能制作出一部风格鲜明、主题明确的影片。在这个过程当中,场景设计的重要性特别突出。比如历史题材的电影,它的场景设计就一定要符合那个年代的特色,每个年代都有与之相适应的场景。这些场景都要切合影片所发生的年代,这样才有利于剧情的展开,才不会给观众带来时空错乱的感觉。如果在表现中世纪的电影情节中出现了现代社会的设施和道具,这就是致命的错误。场景设计一定要具有辨识度,使观众能够清晰地感觉到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色,这样不仅会提高整部电影的文化内涵,还有助于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够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再如科幻题材的电影对场景设计的要求就更为严格,科幻电影最核心的创作原则就是幻想,那么它的场景设计也就一定要紧紧围绕科幻这一主题风格。一般来说,科幻电影的场景都是新奇的、奇幻的、光怪陆离的。其次,与情节的推进相一致,也就是要符合情节的发展。情节是承载影片内容的载体,是观众获得影片信息的来源,演员将对角色和主题的理解通过情节演绎出来,传递给观众。情节是电影的几大要素之一。同时,影片的场景又是情节展开的载体,情节只有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依托才能呈现出来。恰当的场景能够推进情节的发展,渲染出特定的气氛,有助于观众对情节的理解。电影《红高粱》有很多独具特色的场景,最经典的是高粱地的场景。为了将这个情节呈现出来,导演在选择场地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投入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才打造出电影中短短几分钟的场景。综上,影片的场景设计需要围绕情节而展开,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
二、场景设计的依据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这句话有两个有效信息:第一,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土壤;第二,艺术创作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拔高。电影中的场景亦是如此,场景设计的过程中不能是毫无节制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它需要遵循一定的现实原则,要知道任何场景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土壤的。只有以现实为基础的、具有合理性的想象场景才能有说服力,观众才不会对影片有完全陌生的感觉,影片才能够获得观众的青睐。首先,来源于生活。电影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或从现实生活中激发的灵感创作而成的。电影中的场景大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即使是科幻题材和动漫电影也不例外。科幻题材的电影经常将主要场景设置在外太空,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的认识范围和认知程度是有局限性的,对于太空场景的设计也只是凭借人类的想象,以现实生活场景为基础进行发挥。再如动漫中的场景,以宫崎骏为例。他是日本动漫的旗帜,他所属的吉卜力工作室也是唯一的能与梦工厂的迪士尼相媲美的电影制作公司。比如动漫电影《千与千寻》中主场景的设计是以日本江户时代东京建筑公园的环境建筑设计制作的;由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动漫电影,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片中的宏伟建筑“英雄宝殿”和“翡翠宫”都是以中国古代建筑为参考模型进行的,和平谷则是参考丽江的山谷以及在丽江西岸的桂林市。由此可见,电影的场景设计大都是以现实生活场景为依据进行设计的。而且,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影片创作中,其场景设计风格的运用都会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本民族、本地区与本国度的色彩传统偏好与文化特色。其次,高于生活。当然,在充分肯定现实生活对影片场景设计的重要影响下,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的场景设计并不是对人类生活环境的毫无创意的复制和翻版,也不是将自然环境原封不动地搬上大银幕,这个过程需要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经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复杂处理,才能够达到艺术真实的空间环境。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动画影片中。动画片在制作上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实拍影片。它的制作方法非常特别,前期采用逐格摄影或逐帧生成的方法,后期再连续放映,这样就使得它的场景设计具有高度假定性、非现实性的特点。动画片的场景是由设计师创造的非现实的图形或图像。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其中的某个点恰好与影片剧情吻合,这个点就可以采纳、应用、夸大,经过特殊的加工处理,呈现在荧幕上会带来一种别开生面的视觉效应。动画影片的场景设计具有很强烈的主观性和非写实性,既是动画片中空间、时间的构成,也是提供给动画角色表演的舞台,是构成影片的一切环境因素。综上,动画影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具有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三、场景设计的作用
场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从服装、道具至色彩灯光都在场景的范畴之内。作为电影视觉语言传达的主要途径和载体,它在提高电影的观赏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渲染影片整体气氛和基调。场景设计为整部影片服务,它能够展现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能够体现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时代特征,为情节的展开提供广阔的舞台。出现在影片中的任何场景都是导演有意为之,一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设置,有可能是导演匠心独运的巧妙安排,对后面的剧情具有提示和象征意义。一般说来,电影基调如果是明快欢乐的,那么它的场景设计也一定如此,比如场景的色彩会以暖色调为主。反之亦然,如果表达痛苦抑郁的感受,那么它的场景一定是悲剧肃杀的。这样的安排,能够奠定和渲染影片的整体气氛和基调,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影片中去,切实体会到剧中的喜怒哀乐。其次,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影片场景设计是一门非常深奥和复杂的学问,在这个系统内部,每一个环节都是相互关联、相互衬托的,比如角色的性格、心理表现等如果单凭演员的表演来呈现的话就会显得很突兀,那么就需要与之相协调的特定场景进行烘托表现,场景设计扮演的是决定影片整体效果成功与否的重要角色。观众可以通过与角色心理相映衬的场景来推测角色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高品质电影,追求的不仅是带给观众无与伦比的视觉体验,还要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发观众的思考。一个好的场景不仅仅是为人物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景,还应该恰到好处地给观众很多的情感心理暗示,使观众体会到蕴含在影片中的导演想要传递出来,但是又没有明确说明的信息。综上所述,电影环境的场景设计是创造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电影情节的推动、环境氛围的烘托、时空关系的凸显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体现影片的整体风格,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丁艺.浅析影视作品中场景设计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2_(07).
[2]唐强.商业电影中场景设计的重要性[J].电影文学,202_(09).
[3]于树耀.浅析电影场景设计的重要性[J].当代艺术,202_(11).
第三篇: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艺术表现力是什么? 1艺术表现力,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感染力。
2艺术表现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艺术教养、专业技术水平、训练教育、美学感悟、兴趣爱好以及其他文化素养等,这些因素对艺术家的表现意识形成、各类作品完成质量的提高、艺术作品内涵的丰富、情感激发及艺术修养培养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最终影响艺术表现力水平的发挥.3、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4、艺术表现力:指通过对美的事物、美的作品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调动人的积极情感,激发人们运用多种方式创造性地表达对事物、作品的理解。
5、一、动作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基础
扎实基础。成套动作是表现力的载体与基础,没有健美操肢体动作就根本谈不上表现力。专门的长期基本功训练能使健美操动作达到—定的力度、规范、协调。力度与表现力实际上就是一个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首先就必须在有厚实的专业技术和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谈到培养表现力。
二、音乐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灵魂
音乐与健美操动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健美操是“形动于外情于内”的表演艺术,情与形是不可分割的,音乐是健美操的灵魂,动作是健美操特有的内容,只有将健美操的每—个动作,每一个造型,每—个表情都融合在音乐中,才能使健美操产生水乳交融的美,同时音乐也为发挥表现力增加了色彩。要根据动作来选配音乐。
三、心理素质是培养和提高表现力的根本
自信心:健美操是—项表演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学生心理上要有表现的意识,学生的自信心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学生开始就要建立一种自我信任,敢于挑战的竞技心态。只有在这种心态下,学生才能有高昂的激情和出色的表现力。首先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是每个人的必经心理体验,正常的心理过程。自卑可通过体育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消除。其次,老师注意自身的示范、启发、帮助给学生的感官刺激,对学生的每——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对较片的学生多加帮助、鼓励,切记讽刺挖苦,学生应积极配合,发挥自己特长,—点一点进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应变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变情况。如学习气氛、动作失误,体育老师的语言等等,都会给学生—些新异的刺激。如果学生反映积极则能很快适应。一旦因此而产生消极、紧张等反应则将严重影响现场表现力。因此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应变能力,作到以不变应万变。
表情是表现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优秀的学生的临场表现是精心训练而来的,特别是表情。健美操学生的面部表情可以借鉴舞蹈、艺术体操等相关项目,吸取一些有利于自身的技巧方法。还需要从学生个人气质,艺术修养方面进行综合培养,才能达到。
表现力体现在身体的每个环节,学生完成动作的身体姿态是增强表现力的重要途径。个人的身体语言能够很好地反映他的内心世界。健美操运动正是通过身体动作,身体姿态展现运动员的运动激情与生命力,反映一个人对音乐的感悟,对美的追求,学生在做好每个动作时要注意展示最美的一面,优美的身体动作,身体姿态能帮助自己“说话”,帮助自己展示自我,从而为学生的表现力添上重重的—笔。
第四篇: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教师要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重视幼儿审美个性心理特征,发展幼儿特殊的情感性的认知能力,发展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幼儿教师要重视幼儿审美发展的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让幼儿产生审美的潜在发展力和心灵的需要。幼儿教师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发展融合在美的教育中,在让幼儿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才能,提高幼儿审美享受,发展并塑造幼儿完善的人格,帮助幼儿获得全方位立体化的审美感知,积极地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在课堂上感受美,表现美,演绎美,获得身心和谐的发展。
小清新:幼儿
审美能力
创造能力
发展
实践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教育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幼儿教师要通过音乐、美术等途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遵循幼儿艺术发展的规律,牢固树立幼儿艺术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感受能力,体验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形成幼儿的丰富的情感和艺术的气质。怎样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呢?笔者准备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营造艺术环境,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
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生活的环境中,积淀幼儿的多元文化素养,陪伴幼儿成长。在幼儿艺术欣赏的情境中,教师充分展示我国民间艺术的精华,让学生牢固享受民间艺术精华的魅力,同时,教师要让幼儿能够更快地接触并欣赏优秀的外国艺术作品,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享受艺术作品的价值,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捕捉艺术美的敏感性,让幼儿获得更美的艺术享受。
1、地方民间文化的浸染。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设计当地文化艺术的墙壁,呈现出地方的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的载体——艺术的特色。教师通过展示全班学生的主题的作品,教师并展示教师和幼儿的艺术作品,能够展示出当地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通过各式各样的文化介绍,名人名言荟萃等,可以让学生在当地文化中产生幼小的心灵的种子,让种子生根发芽,可以让当地的文化星火传递,生生不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地文化,领略当地文化的艺术魅力,形成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生活对自然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中国民间民族艺术的陶冶。教师可以将幼儿园的教室环境布置成“中国风”的主题,分别悬挂教师和幼儿的共同的艺术作品,例如对联、扇子、剪纸、风筝、中国结等造型、图案、质地不同的民间艺术作品,可以陈列工艺品、雕刻、民族服装、建筑作品等图案或者物体,可以在台阶上展示山水画、水墨画、花鸟画、人物画等美术作品,可以展示在班级园地上中国戏剧的脸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造型图片等,教师并学会用排刷、石头、乌龟等材料制作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展现中国元素的剪纸艺术等,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作品,将“中国风”渲染得更加浓郁深刻丰富多彩。教师还可以精心选择并播放各种民族音乐作品,让学生伴随着音乐作品,感受到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氛围,并装扮着幼儿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活动中。
3、国外艺术价值的影响。教师可以将学生教师布置成艺术欣赏的墙面,可以呈现一些中国美术作品,和西方的名画,按照西方的艺术作品的思路,将学生布置成均衡的和谐的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作品,掌握美术欣赏的规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中外美术作品的比较和研究,展示毕加索、米罗等西洋画的大师的作品和国内的徐悲鸿的国画大师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和欣赏,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油画和抽象画的西方艺术作品和中国艺术作品的韵味。让学生在充分丰富而多彩的艺术作品里,感受着中国艺术瑰宝的艺术魅力,和西方艺术作品的价值和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走进阅读作品,感受世界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童话作品的价值,让幼儿和家长在共同的作品阅读中感受到文章内在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意境的美,享受艺术作品的内在的神韵和艺术魅力。
二、创造民主互动的艺术氛围,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创造的能力
幼儿教师要着力营造师生互动的艺术氛围,强调幼儿的情感互动和学生的行为互动,重视学生艺术教育的继续和延伸,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造幼儿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情感,通过幼儿亲自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才能。
例如教师可以让幼儿在感受民族音乐作品的美中感受艺术氛围,教师可以创造美的环境,在墙壁上张贴民族器乐的照片,张贴节奏的图画,让学生一边延长一边游戏,以此加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情景下的自由研究和实践,感受活动的趣味和意义,充分领略艺术作品的艺术美。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和大师进行艺术的对话,通过学生与中国画大师的对话,让学生享受中国齐白石的《墨虾》、徐悲鸿的《奔马》等,充分感受到国画大师的富有生活情趣的美,通过幼儿与西方大师作品的对话,感受毕加索的《梦》、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等作品,充分感受西方大师的对话的魅力,感受到西方大师的幽默和个性的特点,感受到西方艺术作品的真实魅力,通过幼儿感受、欣赏、谈论、比较等,让幼儿的审美体验得到丰富。教师通过将名画的细致分析,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艺术作品的背景、动态、色调和图案中感受名画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充分感受艺术作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通过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例如可以将古诗抄在扇子的面上,通过世界经典作品的绘本阅读中,感受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热爱。教师可以将诗歌、散文等制作成图谱等,让幼儿在阅读的区域中自由指读,自由交流,充分体验艺术作品中的意境的美,词句的美,让学生充分亲近艺术作品,感受阅读的魅力,通过向学生推荐好书的阅读,感受阅读的旅程等,实现教师和家长之间艺术作品的交流,形成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的认识,让学生分享阅读的心语,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家庭,充分丰富和实现教师和家长和学生共同的艺术交流,情感的交融。
三、开发艺术资源,引导幼儿艺术体验,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通过分析审美要素,作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实现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以让学生产生审美能力的运用,发挥想象和创造的作用,让学生配插图,展现有趣的,让人开心的艺术气息浓郁的活动,给学生绘画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将开发这样的美术教育的活动作为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合作绘画《喜庆的春节》、到写生《汽车展销会》,到想象画《二十年后的办公室》,到合作绘画《春天》等活动,通过长期的持续的活动,让学生整合对审美、科学、社会交往、情感体验的热爱,实现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活动,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兴趣,实现主动地参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保持积极的艺术动力,将创造活动步步引向活动的高潮。教师要给予儿童更为丰富的审美感知,让儿童诠释美术作品的情境美,实现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创造。
四、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挖掘幼儿艺术潜能,深化幼儿审美力和创造力
1、将艺术活动运用到常规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感受艺术魅力,领略民间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艺术名画,中外名画的展示,有选择性的赏析,充分介绍给幼儿,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感受名画的能力,为幼儿审美力创造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
教师让幼儿自主选择艺术活动,根据自身艺术特长,开发剪纸、手工制作、折纸、陶艺、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以年级为单位,开辟幼儿艺术创造的空间,让教师开发艺术活动内容,设计儿童画、想象画、装饰画、故事画、版画等,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和表现的需要。
3、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形式。
(1)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法的交错使用,来增强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更直观更愉悦。教师可以运用景物游戏的方法,通过图象、录象、图谱展示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价值。
(2)教师可以发挥生活物品的价值和作用,让幼儿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风格,享受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
(3)教师可以通过主题绘画活动中穿插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获得构图上的思考,帮助学生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走进艺术作品,获得能力的提高。
(4)教师可以将美术艺术活动和主题活动,游戏项目实现高度的融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撕贴画《各种各样的树》来探索活动《我们周围的树》等,并让学生学会制作艺术作品,例如在《春节》的活动设置的时候,教师教育学生制作春联,制作花灯等,感受教师讲解和学生活动的整合,实现教师展示和学生游戏的结合,将审美的感知和体验充分结合,让教师对艺术活动在各个环节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艺术活动更有艺术魅力,更有艺术价值。
五、搭建艺术平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激发审美力和创造力
教师要重视艺术作品的情感启迪力,情感交流力和情感表达力的训练。当幼儿审美到达一定阶段的时候,教师要实现幼儿表达的需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自主表达,搭建创造的平台,让艺术活动带给幼儿美的体验,通过艺术活动让幼儿感受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等。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室内的环境,参与美术的氛围创造,让环境创设变为动态的展示过程,并讨论活动的内容,增加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各有特色的艺术体验馆,让学生布置巧巧手工作室,让学生完成自主活动,实现美术作品的创造和探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服装、道具,自己设计面具,自己模仿时装模特,自己设计动作造型,设计并布置创意绘画室等,教师提供绘画材料,让幼儿自由表现,实现创意,通过学生创作水彩画、简笔画、漏印画、拓印画等,保证每个学生不同的绘画水平,给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发挥节日的作用,让幼儿感受节日的浓郁氛围的同时,也了解民俗文化,领略在花灯之中的美好的愿望。教师要指导学生手持色彩鲜艳、造型别致的花灯进行展示,并将花灯悬挂,让学生评选,并选出各种艺术奖项的获得者,让参与的幼儿得到配色、造型、创意的训练,让幼儿获得肯定,激发创作的愿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个民俗传统节日的训练,让学生参加艺术活动,让学生获得审美的训练,分享审美的经验,升华审美的情感,提高创造的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和条件。文章来源——海内论坛:www.teniu.cc 参考文献:
[1]郭莉虹.创造力与幼儿美术教育[J].早期教育,202_,03:05.[2]张敏;薛雷.美术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J].好家长,202_,08:53-54.[3]樊 洁.优化幼儿美术创作空间 促进幼儿审美能力提高[J].新课程,202_,06:111.[4]葛丽红.浅谈在美术教育中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2_,15:155.[5]万桂芳.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方法[J].新课程,202_,06:71.[6]孙芳.浅谈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大舞台,202_,02:147.
第五篇:创造力(范文)
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把握住创造力,就是把把握了先机。创造力并非是个别人特有的天赋,而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而为了理解创造力、分析创造力,我们就需要了解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而对我自身而言,我的创造力并不丰富,并非缺乏,而是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因素,小时候就没有进行有力的发掘和培养,以致现在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素质。为此,我认为影响创造性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对创造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孩子的创造性从小就可以在家庭环境中得到启示。在一个民主的家庭氛围中,父母对子女的不专制会影响子女大胆的尝试新的事物而不受拘束。我的家庭环境是属于比较民主一类的,只要是在一定的原则范围内的,父母便会尽量给我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自由。例如只要我想玩耍,不管是在外面玩泥巴还是在屋内整理、拆卸东西,父母都是允许的。当然,父母还要信任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并且能够鼓励、支持他们的探索精神。由于我的性格比较内向,我的父母对我是采取“放任”的态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将我转学到了镇上一所比较好的小学,中午只能在学校附近吃饭,因为这样的关系,我接触到的人多了,交流开始频繁了些,锻炼了我的交际能,一定程度上还能锻炼我的思维逻辑能力。如果孩子在家里不怕犯错误,能感受到安全感,更能发展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不会因为孩子的一点小错就责骂他,而是依旧鼓励他尝试,并积极的引导他,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大程度的发挥他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我是个不敢犯错的人,不是因为害怕父母的责骂、批评,这只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敢尝试、不敢犯错、过于现实的我,错过了很多的自由想象,而没有幻想那些可能或者不可能的事情。同时,家长对子女还起着一定的榜样作用,父母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着孩子。
另外,学校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在教师方面,教师的开放和民主与否,可以决定对学生的创造力的高低。一个民主、开放的老师,可以灵活的运用教学的目的、策略、方法、手段,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从多方面入手,独立的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一位好的教师,不会对犯错误的学生只是以为的批评教育,而是从好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与众不同。在现在的教育中,这种状况并不少见。很多时候,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就是在教育规范、教师的严格要求下扼杀在了摇篮里,使我们只会规规矩矩的遵守班规、校规,甚至是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所做的的不正确的、不合乎规矩的,是有违常理的。教师能够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观,不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鼓励学生对权威进行质疑,尊重学生的个性,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在教育环境方面,多开设一些实践活动也是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机会。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其创造力的最佳方式。当前的学校教育十分缺乏这一项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由整个教育机制的不灵活和考试制度的死板所决定的,但也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此不够重视有关。其实,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创造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学生在“应试教育”的体质下,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有时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收到抑制,难以产生创造的欲望。而学校教育中的所谓的标准答案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更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而学生只能呆板的按照规定的套路、模式学习,不再重视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只求死记硬背教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在高考中也常常出现大同小异的模式化答案。教学环境实质是一种教学气氛,其民主化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并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托兰斯认为,自由安全的班集体气氛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前提。所以,教师应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开放式课堂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放式课堂是一种教学模式,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上的综合性、更多的个人或小组教学而不是大班教学,这样的课堂分为更有利于我们创造力的塑造。
因此,我们应该树立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来改善教师、学校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环境,如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正确处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确立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借此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同时,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环境是否平等、是否开放、是否民主,也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中,我们的创造力、好奇心都能被有效的调动起来,并且不会受到拘束、压迫,能够自由的发挥。同样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依赖于科学知识及技术上的创造和发明。一个民族称雄于世界,依赖于一大批创造型人材的培养;一个人要成材,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水平高低,决定了我们挖掘创造潜力的可能性的大小。在一个科技水平较高的环境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事物必定其中包含的科学含量比较高,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和激发我们的探索精神,使创造力自然而然的产生,使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
家庭、教师、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的因素,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外在因素,而我们自己本身的因素也不能忽视。遗传因素对个体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许多的研究证明良好的遗传素质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但这样的遗传是先天的,我们只能在其基础上进行后天的改变、提高。一方面,基本的能力倾向,是个体基于遗传天赋、培养后可以做出有效行为的反应能力,主要是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操作力、思维力、质疑力等。虽然智商的高低不能决定创造力的高低,但我们可以知道,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并且低智商的人难以有高智商。另一方面,个人的经验、创造意识、推理能力、顿悟能力都与一个人的创造潜力有关。一个创造思维能力强、善于将外物与自身集合的人,必然他的思维活跃性高,创造潜力大,更易被发掘。当然,个人的意志力、态度和自我认识都能影响我们的创造潜力。个体的创造力并非短时间内就会被挖掘出来,也并非时时刻刻都表现着,我们认真对待自己,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兴趣,我们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
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因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匮乏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突出问题。大学教育应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必须在教育教学的相关环节进行全面改善,即弱化应试教育错误引导,取消文理分科,培养塑造富有创造力的教师。注重引导大学生开展创造实践。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科学研究,这实质上是将教学作为培养和进行创造力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该鼓励和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乡野实践活动,一方面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新事物,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新知识,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智商和情商,而财商、科商和艺商则是其创造能力养成的保障,所以还要重视大学生“五商”的培养。
自身的努力,加上外界的培养,例如创设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与教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独力创造、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并且积极开展有趣的创造性活动,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的个性,必定能够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有助于培养成为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