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延平区审计局202_年度工作计划
延平区审计局202_年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2_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年,是关键的一年。本年度的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牢牢把握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加强和改善社会民生,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力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重点深化五大审计内容
1、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的,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的,以向区政府和区人大常委会的“两个报告”的内容和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建立更加统一、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政府提高防范财政风险的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区本级202_年度财政预算、税收征管和税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将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纳入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
2、以完善政府投资绩效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国家建设项目效益,保障建设资金安全,促进提高政府投资绩效管理水平。前移监督关口,大力推行和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加大对招投标和预算变更的审计力度及审计结果的公示力度,防止项目建设中的高估冒算、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行为。
一是认真开展在建项目跟踪审计。以规范建设资金管理,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努力探索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新途径,积极开展在建校安工程、高铁高速路等项目的跟踪审计。
二是认真开展竣工项目审计。组织对灾后重建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工程进行审计,正确评价投资效益,保障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真实、合法,交付使用财产安全、完整,促进建设单位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三是认真开展省、市统一组织的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调查。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部署,积极参与建设领域突出问
题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我区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建立和维护工程建设市场体系。
3、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宗旨,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审计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金等涉及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主要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关注相关领域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推进我区和谐社会建设。
4、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契机,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是今年是区、镇两级党委、政府换届年,区、镇两级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扎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
三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通过定期审计,将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包括任职时间)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动态管理。
5、以提高工作执行力为目标,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
级审计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
(二)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审计工作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1、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局党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全局党务公开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落实《廉政准则》和审计“八不准”纪律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的依法执政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局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严格学习监督考评机制,狠抓学习落实。科学制定全局干职工的学习计划,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会计、审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全局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
3、多方位开展审计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为指导,围绕新时期更深入地认识审计本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等问题,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改进审计工作管理方式,推行效益审计管理模式,优化审计资源组合,实行审计成本控制,切实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资源效益。强化审计技术手段的创新,不断拓展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空间,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水
平。
4、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成审计系统网络,实行审计系统资源共享。加强人员计算机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搞好计算机审计应用案例的总结、交流和推广。
5、加大机关廉政建设。把廉政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加强自身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执行好以审计“八不准”及中央颁布的《廉政准则》为核心的廉政纪律,增强审计干部自身的“免疫功能”。在全局继续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审计的业务优势,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加大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审深审透,发现和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促进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6、加强机关制度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机关法制规范化管理。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全局各项工作科学化管理。二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强化责任意识,防范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三是推行审计廉政公告制度,完善审计回访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规范审计人员廉洁从审行为。
7、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做好文明单位创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在机关内部开展文明建设。
一是文明办公,大力培育“亲民爱民为民”的机关作风。二是狠抓机关行政管理,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发生。三是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积极参加城市环境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义务劳动,开展献爱心、文明助学、义务献血、扶贫帮困活动。四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团结祥和的氛围。
8、加强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调整充实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的管理制度,建立综治工作例会制度、矛盾纠纷季排查制度等,加强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加大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投入,夯实基础。
第二篇:延平区审计局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情况反馈
延平区审计局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情况反馈
在收悉《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实施行政强制法工作安排的通知》(延政办[202_]128号)文件后,我局高度重视,把贯彻落实行政强制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并召开局务会研究部署该项工作,现将工作情况反馈如下:
一、关于行政强制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
1、将11月、12月定为法律法规学习月,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局工作人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福建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同时订阅《中国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刊物,人手1册,提高知法、懂法、用法水平。
2、动员局干部职工参加各级组织的行政强制法的培训和知识测试。
二、关于行政强制规定的清理工作
根据区直各有关部门对照规范性文件目录,对本局负责实施(或牵头实施)的区政府及区政府办公室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未发现涉及到的文件。
三、关于依法规范行政强制实施主体工作
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审计机关监督社会审计组织审计业务质量的暂行规定》、《福建省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对局机关行政强制实施主体进行自查,局机关行政强制事项主要为:封存被审计单位财会资料及违规资产、登记保存,等有关部门审查后将清理登记结果在区政府门户网站及局网站公布。
2、坚持执证上岗原则,在局机关开展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调查登记工作,建立行政执法人员信息库。同时,开展行政执法人员文明执法教育。
二0一一年十一月八日
第三篇:延平区审计局综治平安建设简报第一期
延平区审计局综治平安建设简报
(第一期)
202_年1月20日
延平区审计局部署春节
前后和“两会”期间安全生产工作
1月19日,延平区审计局召开安全工作会议,部署春节前后和“两节”期间安全工作,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规定,全面落实综治创安基层基础工作,克服麻痹思想,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同时,落实节日安全责任制,制定周密的安全保卫计划和应急预案,要加强节日期间值班和落实事故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如实上报情况。一旦发现险情和事故,要组织力量妥善处理。对落实不力、玩忽职守导致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要从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要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宣传渠道,让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加自觉地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机制和制度,确保安全健康。
三、要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组织对局单位的安全进行一次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认真开展自纠,彻底排除不安全隐患,同时,要切实做好信访工作的登记和回复制度,针对热点问题,认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严格按政策和法规做好宣传解释工作,把不稳定因素消化在萌芽状态中,绝不把矛盾上推下卸,做到件件有记录、事事有回复,确保春节前后和“两节”期间安全无事故。
延平区审计局办公室
第四篇:延平区审计局202_平安先行创建工作总结
延平区审计局202_平安先行单位创建工作总结
202_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政法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时排查调处解决不稳定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稳定、平安延平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环境。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1、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202_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202_年创建平安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林防隆任组长,副局长吴濂忠、王怡任副组长,局办公室、审计一、二、三股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形成了领导重视、班子负责,各股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2、高度重视。坚持 “三列入三同时”的工作措施,即把综治工作和稳定、防邪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做到综治工作和稳定、防邪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
3、加强宣传。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综治和平安创建集中宣传活动,运用墙报、图片、简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特别是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充分开展法律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在加强同“法轮功”、“真理教”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对可防性案件的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4、重在落实。与全局每位领导干部签订《保密承诺书》,每季度至少召开研究部署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会议1次;对全局办公楼、宿舍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经费予以保障,确保安全设施等完整可靠,全年开展办公场所等地安全检查4次。
二、切实加强防范,维护社会稳定
1、加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防控。建立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及非法宗教的防范、打击和教育转化工作制度,本单位未发现参加敌对组织、“法轮功”组织、及有害所功组织、非法宗教组织的人员。
2、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建立健全局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建立健全单位、行业指纹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季度召开1次矛盾纠纷排查例会,矛盾纠纷隐患发现、调解及时,局环境安定稳定。
3、做好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制定化解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同时,积极与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三、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有效做好防范
1、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增强治安防范意识。我局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综合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抓好学法用法工作,着力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6月份,组织全局领导干部收看了有关保密工作的警示教育片。
2、加强值班。安排好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法定节假日的值班工作,有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实行专人24小时值班制,确保了库房、机房、档案室等重点部位防盗设施完好。
3、加大宿舍区综治安全防范。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协调宿舍区住户局宿舍区域卫生、治安等方面开展了宣传和教育,确保了局职工宿舍的安全。
四、加强联动联防,共同推进平安工作开展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局保持与片区、社区综治部门的联系,互通情况,积极支持片区、社区的工作,每月按时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表,积极参加各级综治委(办)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检查活动,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配合区综治委和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单位搞好整体联动防范工作,把创建“平安单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开展审计工作,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构建“大调解”、“大治安”、“大防控”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建立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加强队伍管理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建立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日常教育管理,坚持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单位法制宣传,利用大会小会的机会及时、适时地向大家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知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在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运用法律解决矛盾。全局未发现违法违纪人员。
延平区审计局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第五篇:延平区政府工作报告(本站推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南平市延平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人员提出意见。
一、积极作为的过去三年
本届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落实“为民、守责、创新、廉政”的政府工作八字方针,“**”计划任务圆满完成,“***”规划实现良好开局,本届政府任期目标顺利实现。
(一)把握大局,加快发展。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注重把握区情特点和阶段性特征,一步一步打基础,一年一年增后劲,经济社会继续保持持续、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三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3%;财政总收入、地方级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02%、14.62%。
一是坚持工业强区,培育发展强势。大力实施“突出工业,突破工业” 战略,工业经济迅速壮大,规模工业领跑带动作用明显。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5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年的62.1%提高到20*年的7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4家,比20*年新增51家。特色工业进程加快,六大产业集群稳健发展,规模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6.59%;畜牧、竹木、药材、果蔬、矿产等资源有效转化,新上了绿洲兔业、宏林木业、三三药业、和意食品、长国石材等一批资源转化型龙头企业。工业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发展工业平台7669亩,落户企业144家。工业快速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加快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5%;旅游总收入累计6.7亿元,年均增长17.62%,接待游客累计471.15万人次,年均增长17.42%,20*年延平湖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二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65家,比20*年增加8家,辐射带动基地建设32.8万亩,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7862人,带动农户8.12万户;建立无公害果蔬基地7500亩,新认证无公害产品15个。畜牧、水产、竹木三大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畜牧水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年的39.9%提升到20*年的46.3%,成为我省重点的畜牧养殖区和淡水渔业养殖区;产值上千万元的竹木加工企业18家,比20*年增加12家。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2个。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王台井窠、来舟游地、塔前茶林等省级住宅小区建设全面完成,其中王台井窠获省级优秀住宅小区称号。所有乡镇和68%的行政村实现城乡广播电视联网,5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建制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建成村级供水91处,受益人口7.5万人;5个重点乡镇完成垃圾填埋场建设任务,27个村建设垃圾池114个;禁建区内71%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污染治理;太平南坪溪流域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和炉下循环经济实验区列入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省级重点项目,对解决畜禽养殖污染起到示范作用。
三是深化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项目成为工作的着力点、发展的突破点、财税的增长点。三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94项,其中省、市重点项目11项,完成投资9.46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参加“5·16”、“9·8”等大型经贸活动,签约合同项目46个,总投资27.45亿元;引进山海协作项目111项,引进资金17.5亿元。积极参加“6·18”项目成果交易会,项目对接数、大会签约项目数、参会企业数连续四届保持全市前列,共对接合同项目132项,总投资19.1亿元,其中对接院士项目7项,总投资1.8亿元。
四是坚持市区一体,构筑发展优势。强化市区一体意识,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合力建设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社会和谐的绿色城市。拉开城市框架初显成效,完成江南新区八仙小区、夏道片区一期征地拆迁和城区饮用水第二水源选址等工作;西区开发全面推进,新城中心住宅小区、西门岭安置区、西城大桥、新城大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按照“市区联合、以区为主、共同投资、利益共享”的原则推进大横绿色产业区开发,下坑垄启动区动工建设。社区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被授予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涌现出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先进文化社区1个;社区经济迅速壮大,3个街道财政收入突破两千万元,比20*年增加2个。
(二)创新举措,科学发展。始终坚持创新促发展,改革增活力,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新突破,实现互利共赢。
一是软硬环境同步改善。软环境方面,强化机关效能,对各乡镇、街道和区直部门开展绩效评估,严肃查处“小吏大权”、“中梗阻”等现象,效能考评连续三年位居全市前列,客商对政务环境和总体投资环境的满意度不断提高。硬环境方面,福银高速公路南平段建成通车,浦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国道路面等级全面提高;农村路网建设进一步加快,硬化农村道路552.7公里,占建设里程的77.92%,是20*年的18倍;89.3%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84.2%的行政村开通班车。峡阳、照口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相继投产发电,电力设施基本适应发展需要。推进生态示范区和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达73.6%,城市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闽江流域延平段水环境质量逐年好转。
二是改革开放同步推进。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成21家“穷、亏、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盘活资产8400多万元,置换职工身份5126人,其中9家企业通过嫁接改造成为新的民营企业。规模工业中非国有比重提高到97.8%,三山集团等5家企业被评为南平市明星民营企业。全面加快农村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省市联合验收,太平曾厝村、塔前棚下村成为全省林改样榜村。深化“南平机制”,先后下派了科技特派员等五支队伍共555名机关干部到基层一线服务。公共财政向农村延伸,乡镇机关干部工资全部纳入国库统发;落实农村“八大员”政府津贴工作,选聘农村“八大员”2188人。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年人均减负140.57元;落实种粮农民直补、良种和购机补贴、石油等生产资料提价综合补贴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村信用社完成统一法人制度改革,增强了服务“三农”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完成行政许可项目、许可规定、许可机关和许可收费项目等清理工作。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新批“三资”企业42家,新增出口企业12家,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1.8%,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1.8%,山海协作引进资金年均增长35.07%。
三是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推广应用科技成果75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项,20*年再次获得全国科技先进区称号。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顺利通过省政府 “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实施低保家庭学生 “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以及高山偏远学校教职工实行津贴补助等一系列教育政策;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撤销完小12所、教学点29个,28所完小降为教学点;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12项,新建校舍15881平方米,消除D级危房11030平方米。文化事业不断繁荣,被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区,樟湖蛇文化、蛙文化、峡阳战胜鼓、塔前木偶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城乡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多形式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对乡村医生实施津贴补助,实现村村有卫生所和符合资质的乡村医生的目标;区乡两级医疗卫生单位实现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被评为省级一类先进区。
(三)尽心履职,为民发展。始终坚持人民唯重,认真履行政府肩负的职责,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17%,城乡人民储蓄存款余额由20*年底的40.57亿元增加到20*年底的45.75亿元,年均增长5.18%。全面完成《水口水电站农村库区202_—20*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开展创建“平安库区”、“阳光库区”活动,实施移民“解困增收工程”,实现了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福工程”完成562户2248人的搬迁任务。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低保标准逐步提高,实现应保尽保;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被列为中日农村养老保险协作项目全国8个试点县(区)之一,累计参保人数2.88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农民参合率达87.23%。
二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不断加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被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先进城区,1个乡镇、4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获得全国表彰。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重视和支持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密切联系民主党派人士、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群众团体,共谋发展大业。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全面落实综治各项措施,强化安全监管,创建“平安延平”,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重视和改进信访工作,解决了一批上访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四五”普法全面完成,“五五”普法开始启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
此外,人事、编制、外事、侨务、统计、审计、民族、宗教、气象、农机、档案、地方志、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等工作以及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也取得新成绩。
三年来,我们始终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尽心尽责,狠抓落实,特别是20*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本届政府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4.5亿元,增长11.5%,实现了区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到20*年市辖区生产总值比202_年翻一番”的目标;财政总收入3.02亿元,增长1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06亿元,增长14.82%;工业总产值45.3亿元,增长19.5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7亿元,增长22.7%;农业总产值23.62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9亿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6394万美元,增长27.4%;外贸出口4747万美元,增长42.6%;山海协作项目注册资金1.85亿元,增长78.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6亿元,增长14.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2元,增长12.07%;农民人均纯收入4856元,增长9.2%;城镇登记失业率4.9%;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3.41%;人口自然增长率4.67‰;全面完成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各位代表!以上所有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也是历届政府努力工作、全区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人民政府向为延平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为延平改革发展稳定做出积极贡献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延平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三年,我们因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展望未来五年,我们深深感到加快发展的责任重大。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的道路上,仍面临着不少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区域竞争力还要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相对偏小,经济增长缺乏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支撑,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二是人民群众关心的急难问题还要进一步重视,农民增收压力仍然较大,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社会救助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三是发展环境还要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转变还有差距,等等。所有这些,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持续跃升的未来五年
未来五年是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制订和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形成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的总体框架。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主题,牢牢把握提速增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富民优先、促进和谐五个关键,实现率先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
未来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至202_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6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4000元;工业总产值达到87.2亿元,年均增长14%;农业总产值达到32.3亿元,年均增长6.5%;财政总收入达到4.86亿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2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6810元,年均增长7%,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围绕上述目标,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突出“三个发展”。
“五个关键”,即:
——提速增效。坚定“好中求快,持续发展”的追求,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把做大全区经济总量,特别是工业经济总量,作为未来五年最迫切的任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做大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发展规模经济,加快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量扩张,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挖掘特色,壮大特色经济,与打造延平品牌、宣传推介延平结合起来,促进固有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库区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集聚要素。着力提升产业龙头,向优势企业集聚生产要素,加快培育一批产值上亿元企业和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进一步完善发展载体,促进工业向平台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分工协作,使延平成为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集聚的“洼地”。
——富民优先。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新增财力更多用于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以富民惠民的具体措施和工作成效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温暖人心,让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就业长效机制更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促进和谐。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大力构建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充满活力的“和谐延平”。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统筹发展城乡卫生事业,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社区建设再上新水平,省级文明城区成果巩固发展。综治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延平”建设成果有效提升。“五五”普法全面展开,依法治区更加深入。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三个发展”,即:
——率先发展。我区作为闽北中心城市的发展主体、全省的老工业基地,有着良好的区位、产业、市场及资源等方面的发展优势,具备了率先发展的雄厚基础;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一重心”,我区进入了率先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因此,必须瞄准效益更好、质量更高、增长更快的目标,科学利用有利条件,抢抓发展机遇,着力突破制约延平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观念障碍,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农业产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努力在建设大项目、培植大企业、发展大产业等重点工作上取得较好成效,促进全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使全区经济社会迈入率先发展轨道。
——联动发展。大力实施“东扩西拓”战略和小城镇建设战略,实现市区联动、城乡联动,打造现代化的绿色腹地中心城市。牢固树立市区一体意识,主动融入中心城市发展大局,发挥市区两级优势,全面拓展江南新区、西区和大横片区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增强中心城市集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市区一体、联动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农村城市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向农村倾斜社会公共产品,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形成城乡整体推进、共同发展的态势。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节约意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加快生态区建设,加强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和城乡人民生活环境。
三、求实求进的20*年
20*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届首之年,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建设加快突破的重要一年。我们将认真贯彻省委“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的海西实践要领,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坚持科学发展,尽责落实为民”的要求,坚持“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全面进步”的总原则;总的要求是:发展成效更好一些,发展步伐更快一些,体现中心城市发展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比增11%;财政总收入比增12%,其中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比增10.5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增16%;全社会工业总产值比增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增23%;农业总产值比增6.5%;实际利用外资比增10%,外贸出口比增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增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增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1%以上。力争在实践中完成得更好、更快、更实些。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强力突破工业
做强优势企业。优先支持现有优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通过内部挖潜,迅速形成产能扩张,今年金月集团、三山钢铁、永丰纺织集团要通过技改实现新增3亿元产值的目标。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加强自主创新,并借助“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对接,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支持企业进行质量、安全、环保体系认证,加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区域性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开展自营出口,拓展对外贸易。
壮大产业集群。以加快集聚、做大总量为目标,进一步强化产业整合、产业配套和产业环境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继续做大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木竹制品、电线电缆等优势产业,拓展产业招商,力争每个产业关键性项目和空白点项目有实质性的突破。加快培育和提升生物化工、汽车配件等新兴产业,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建立行业协会,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加快工业平台发展。抓住高速路网建设和城镇改造扩张,科学规划新一轮工业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现有工业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注重入园项目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关联度,提高引进项目的环保科技门槛和税收效益门槛,力争平台建设、项目招商、产业集聚同步进行。重点推进大横绿色产业区下坑垄启动区、西区工业平台、炉下工业平台等建设,促进在建项目早投产和更多的新项目快落地。鼓励发展村级工业平台,为项目落地和产业集聚提供发展空间。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把民有、民办、民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强信息咨询、融资担保、技术服务、人力资源、信用体系等平台建设,营造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引导推动民营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加快产业升级,转变增长方式,不断提升整体素质。加强企业经营者培训,提高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工业发展的领导,整合配强抓工业发展的队伍力量;完善工业发展联席会制度和骨干企业会谈制度,定期协调研究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企业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工作,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和重点项目顺利建设。设立工业发展基金和企业改革基金,重点用于调动基层发展工业的积极性和企业改制中的职工安置。鼓励自律性和企业互助性担保机构的发展,促进银企的良性沟通与合作,不断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业、优势产品规模。充分发挥畜牧业、竹木业、水产业等特色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力争新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家。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长富奶公牛站建设,引进推广优质稻、优质瓜果、优质蔬菜试验示范品种30个以上;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力争申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7个以上。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争取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施农业保险的重要组织载体,逐步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
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农副产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发展流通中介组织,加快农副产品流通。继续实施“信福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村级信息服务站12个,农家店232个。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农村“八大员”进行全面轮训,提高科技素养和服务水平;积极构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加强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促进科技服务网络延伸到村、到户。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数据库,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力争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
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扫尾攻坚力度,10月底前全面完成林改村的验收发证工作。建立新型的林业经济合作组织,促进林改后林业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进一步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工作,切实方便林农。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扩大“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乡镇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行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切实发挥工程效益。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林权质押贷款等方式,扩大农户小额贷款覆盖面。
加强“四个保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完成3个集镇、78个行政村的规划修编工作;启动十里庵至洋后公路改建工程,完成9条27.6公里农村公路改造,新开通10条农村客运线路;建设30个行政村的人饮工程,受益人口1.4万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保障。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新建夏道、炉下、王台雨量站点;加快有害生物预警站建设,积极争取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项目,确保我区农业生产安全;继续抓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完成“一池三改”沼气池建设任务。加强基层组织保障。制定符合新农村发展的村民自治章程,完善各项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建立依法、规范、民主的新农村管理体制;健全“一事一议”等村民议事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农民基本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和中日农保协作项目试点工作,全面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农村“五保”人员供养水平。加强区福利院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完成痴、呆和无主人员安置中心以及大横、夏道示范敬老院建设,确保通过省级养老社会服务化示范区的验收工作。
促进库区和边远山区发展。把库区新农村建设作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水口库区乡镇20*—202_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水口库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 》,用足用好库区后期扶持政策,主动争取省、市对口部门的帮扶,进一步调动库区群众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加大对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的帮扶力度和对贫困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予以倾斜,促进革命老区和边远山区加快发展。
(三)强化项目带动
加大项目开发力度。突出抓好项目策划、项目招商、项目服务工作,以项目推动发展。创新项目生成机制,瞄准经济发展和产业转移动态,对照产业政策鼓励的方向,努力策划生成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性项目。完善项目工作服务体系,建立以工业项目为轴心的工作机制,设立项目官员,帮助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顺利建设。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每月项目调度会制度,着力抓好省、市、区重点项目、列入市“四个一百”项目、区“四个一批”项目建设,推动项目开发形成滚动发展的局面。着力推进一批重大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嘉联化工中高档白碳黑扩建、竹原纤维研究开发等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争取部分项目年内开工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推进南平绕城高速公路等一批事关中心城市长远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狠抓招商引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工程来抓,整合招商资源,采取专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会展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切实转变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提高招商实效性。继续实施“南接北联”战略和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充分利用“5·16”、“9·8”等招商平台,吸引一批规模大、无污染、能耗低、占地少、附加值高的项目落户我区。突出抓好招商引资的跟踪落实和督促工作,促进项目转化升级,提高签约项目到资率、开工率。
(四)加快中心城市发展
加快新区开发。继续强化市区一体意识,扎实推进“一城四片”建设,积极配合市里做好江南新区开发、第二水源建设等工作。举全区之力推进西区开发,小区建设方面,促进世华新城中心一期工程进入土建阶段,西门岭安置房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开工建设西区实验学校配套工程和官沙田住宅小区,加快水本小区等地块的土地收储出让工作;路网建设方面,完成西城大桥桥面合拢、新城大道路面工程,启动西城大道建设,初步构建城市路网框架;产业发展方面,继续加强白土工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扶持壮大入园企业;积极推进坂后工业区和浆甲楼坑、西芹观音坑、高坪茶兰湾等工业平台建设,强化西区发展的产业支撑。扎实推进大横绿色产业区开发,加快大横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供水工程、延安大桥等在建和前期项目工作进度,10月底前完成下坑垄启动区一期“三通一平”建设,启动二期征地和康石组团的规划工作,全面打造绿色产业集聚区。
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继续开展“六进社区”和“单位挂钩社区、干部轮流驻会”活动,推进文明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力争三分之一的社区达到省级示范社区标准。有效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扩大社区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全面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建设,建立充分体现社情民意、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和配置,逐年解决社区服务中心(站)和社区办公用房建设问题。加大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升第三产业
加快发展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生产要素集聚和商贸业发达的优势,推进物流示范项目建设,培植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提高新型流通方式比重,加快建设区域商贸物流集散中心。鼓励大中型商贸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物业管理、中介、信息和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旅游业。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激活资源要素,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旅游文化品牌等优势,推出特色旅游产品,拓展旅游市场,做大旅游经济。进一步完善茫荡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茫荡山旅游文化广场,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延平湖水上旅游、“延平王”郑成功足迹风光旅游等项目,做大“周末生态休闲游”。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强与武夷山、福州、厦门、三明等周边国家级景区的业务联系,实现资源互补、客源互动、效益共享。
(六)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大力发展科教事业。继续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项,区级开发新产品和推广科技成果各20项。巩固“双高普九”成果,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和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完善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继续实施高山偏远教师补贴工作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开展“关爱农村寄宿生”活动,不断改善寄宿条件。继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认真实施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省“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实现乡镇卫生院计划免疫门诊建设全面达标,恢复洋后镇、赤门乡卫生院建制。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对卫生技术人员实行全员轮训。建立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强农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切实抓好各类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提高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共建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点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新建10个农村俱乐部、2个社区活动中心,创建5个精品文化站、30个精品俱乐部。着力破解当前农村存在的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推进乡风文明。加大对历史文物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发展群众性体育。
(七)促进社会和谐
切实保护资源环境。坚持环境优先,进一步强化环保措施,落实环保责任,提高环境保护水平。实施“净水工程”,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和闽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年底前完成11个建制镇生活饮用水水源规划;全面完成禁建区内所有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着手非禁建区规模养殖场整治工作;启动炉下循环经济实验区示范项目,完成太平南坪溪畜禽养殖业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镇域内重点水域和区域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实施“安全工程”,建立突发性环境事件处理机制,保障环境安全。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确保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按计划削减2%。实施“清洁工程”,全力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大生态优美乡镇、生态村和绿色社区建设力度。推行集镇垃圾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完成塔前、洋后集镇垃圾处理场建设和40个行政村的垃圾整治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将扩大就业作为民生工程,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大力改善就业环境,城镇新增就业2200人。紧密结合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劳务派遣、下岗失业人员动态管理等工作,做好“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和农村低保户“一户一就业”工作,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实现职业培训社会化、市场化。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大劳动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依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保险的扩面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和动员应保未保对象积极参保。完善城乡低保人员的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村(居)、乡镇、区三级定期核查评定,确保应保尽保。认真落实医疗救助政策,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革命“五老”人员等弱势群体的就医困难。
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化“平安延平”创建活动,落实综治和维稳工作责任,实现90%以上乡镇、街道、单位达到平安创建标准。抓好“五五”普法,加强基层法律服务,推进村级组织聘请法律顾问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扎实做好民兵预备役及人防、交战、经济、科技、支前等国防动员工作;继续巩固“双拥”工作成果,再创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做好林区、库区、景区及征地拆迁等重点领域矛盾调处工作,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
集中财力办好10件惠民实事。(1)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实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3)加快农村中小学现有D级危房改造;(4)选派医生挂职帮扶乡镇卫生院;(5)启动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6)加大实施“造福工程”帮扶力度;(7)免除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提供免费教科书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8)进一步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贡献奖励;(9)完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10)推进农业和农村保险试点。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重要保证。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坚持科学理政。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摆到重要位置,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评估、决策听证公示、决策责任追究等制度,不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能够客观真实反映服务发展、履行职责的工作考评体系,推动各项工作新发展。深化“南平机制”,强化互动联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服务范围,使“南平机制”的服务功能覆盖基层各个角落。创新市区一体工作机制,加强与市政府及其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依法行政。继续贯彻依法行政实施纲要,重视和运用法律手段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继续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有法有据设定行政许可事项。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阳光政府”。
坚持务实勤政。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民为本,着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多办、快办、办好惠民实事,以实干精神和优良作风赢得民心,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进一步理顺经济(投资)服务中心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全程一站式”服务体系,实现行政审批与管理服务“无缝链接”。结合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网上审批服务,提高服务效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继续开展“服务发展最佳股室”和“群众不满意股室”评选活动,突出解决机关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坚持廉洁从政。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严格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和公开招投标制度,建立政府投资后评价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健全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加强诚信教育,坚持道德规范和制度约束并重,依法维护社会公正,营造诚信为本的良好氛围,提高政府公信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我们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起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为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中心强区跃升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