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五篇)
编辑:岁月静好 识别码:13-1051035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26 22:02: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实践论》有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 课程名称:院系年级: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年月

读《实践论》有感

摘要:《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关键词:实践认识读后感

在《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上,老师给了我们几个与本书相关的著作,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我一眼就选中了《实践论》,因为我是一个敏于言而讷于行的人,我很想做一些改变,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找到了这本著作…..《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故题为《实践论》,副标题则是“论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实践论》,虽名为实践,但我们都知道,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离不开认识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依赖于认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认识有感性认识,由最开始的感性认识,经过社会的实践,达到理性认识。《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的思想哲学之一,他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中国化的思想结晶,是马克思实践观的进一步的升华,不仅仅是照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而是结合了我国自己的实践情况,更加适合我国的国情发展,因为我国的国情和苏联的国情也不一样,如果照搬,可能会导致反效果。所以毛泽东同志就很明智的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结合我国的社会实际来写出了《实践论》。

《实践论》的主要内容是: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主要从四个方面対实践观进行了论述:(1)、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说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和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两者的结合。

(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

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实践论》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社会实践有阶级深刻的影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界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还是认识的目的,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最显著的特点。该著作具体地论述了在实践基础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实践论》,不可否认的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具备着极大的影响力。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去辨别某种或者某些人或者事物的本质,对于我们来说的意义,以及我们该怎么去对待,但是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想要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的认识就必须得自己去亲身接触,亲自经历,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到他们的本质,才能够获得最接近事实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人们谈论某某人、某某产品据说怎么怎么样的,有时甚至已经与最初发表评论的人的说法完全相反了,可是却没有人想到要去验证,只是人云亦云,而这有时甚至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拿我们交友来说吧,不可能有哪个人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好感,喜欢他的人会对他评价很高,不喜欢他的人就对他没有什么好感,有时甚至会出言诋毁,如果你只是通过某个人的评价就构成了他在你心目中的形象,或许你运气很好的交到了一个合你胃口的好朋友,或许,你就交到了一个品格很差劲儿的损友。人们常说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样就看他周围的朋友,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但是反映出了朋友对于一个人的影响之深刻。因此,也许由于你的错误认知而交的这个损友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你必须去与他接触,在与他的交往中积累自己的认知,最后对其作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他在你心目中的定位。对于其他事物也是一样的,只有自己亲自去尝试,去体验,才能够得到最准确的认识。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我们得以自己的主观思想为准,忽视其他人的一切想法,只是提醒我们别人说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必须得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检验,从而得到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

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即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才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都更好的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致能更好的完善自己。这就是我对实践论的感悟。就我而言,我总是知道该怎们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实践论

第二篇: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有感

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的心情,借着本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学习的机会,我有幸拜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读罢后,自觉受益匪浅,在《实践论》里面,毛泽东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文字为我们讲述着深刻的道理,语言毫无晦涩,内容层次清晰观点明确,可谓是字字珠玑。我从毛泽东这位世纪伟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又一次领略了其为人的大胸襟大境界,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带给我的独特的震撼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市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利思想武器,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以及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它不仅为当时的中国革命斗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今后相当长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到了今天。仍然对我们的经济建设有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探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决定其他一切活动。他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说到实践和认识就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实践和认识吧。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是这样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包括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等形式;而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的认识,除物质生活以外,还体现在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毛泽东同志认为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理性的,是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一直无穷的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由低级向高级,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就拿我们的学习来说吧,在课堂上老师把知识讲述给我们,使我们对某一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我们这一阶段对该知识的认识是非常浅显的、不深刻的,需要我们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在实践中对知识的应用我们也许会发现原本掌握很熟悉的知识不管用了,这就需要寻找办法去解决问题,而寻找办法本身就是加深对知识理解的重要方式。这样我们对该门学问的理解才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通过实践还可以丰富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学到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批评我们的应试教育方式不合理不科学,同学们学习很幸苦,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只掌握了课本知识去应付考试,而不是去注重实践;我们不去关心有没有真正学到些什么反而去关心分数的高低。到头来我们的学生,我们祖国的未来花朵们个个都是学习成绩很棒,成绩拿优秀,可是如果是这样换来的还有同学们的眼高手低,只知道侃侃而谈却没有一点动手能力,这么高的分数要它何用?从长远来讲,对学生,对社会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我们都应该清楚古代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无论赵括的军事理论背诵的多么熟,可是时间能力差,终改变不了大败仗的厄运。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更应该把这些知识付诸实践,我们不做“理论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更需要的是我们的实干精神,更需要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做到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由感性到理性、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的加深理解。在当下,推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关键非常必要的,实践出真知,我不得不叹服毛泽东同志的远见卓识,对于问题的看法与角度如此透彻准确。

在对《实践论》的学习中,给我非常震撼的一句话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是呀,像马克思、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其实最重要的是和他们的努力,为一项事业所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分不开的。联想到自身,我经常抱怨这个世界不公平,抱怨为什么别人能取得成功而自己却单单与失败为伍,抱怨为什么别人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别人光环背后所付出的汗水。现在,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只知道抱怨而不去行动不去实践,成功永远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永远的可望不可即,而确立好目标,为之付出我的努力,大胆实践,不仅可以享受到拼搏的喜悦,很有可能还会收获那份久违的成功。

通过对《实践论》的学习,更坚定了我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和信心。我们都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第一手的资料,获得更多的经验,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赢得先机就必须多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认识的科学性。但是,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毕竟是有限的,要想获得更大的提高,还要学会借鉴学习别人的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想尽各种办法,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实践还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亲身实践,对事情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如果对一件事情只停留在表面认识,而不深入探索,那就无法全面准确的看清楚事情的真相。

成功的道路不是一触而就的,有可能我们会沮丧会挫折会遭遇失败,然而我们正年轻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就得多磨练,多吃苦,多实践。况且我没有忘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箴言,我将牢记“吃一堑长一智”的教诲,年轻没有失败,实践可堪大任。我的青春激烈燃烧着火红的烈焰亮彻了每一个角落,我的理想在神圣的殿堂盘旋升腾,青春的脚步敲响了出征的战鼓,我要为未来拼搏,靠我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明天。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对于我们的各种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努力学习它,掌握并领悟其思想精髓,并应用于我们的实践。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三篇: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软件工程6班陈泉20091610602

自从我看完了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之后,此时此刻,我认识到了哲学对我们的理论指导意义的重要性,《实践论》可以说给予了我极大地认识。《实践论》全面的分析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层面上的重点知识,并取得了深刻的影响,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

对于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作,我个人对全文的理解如下: 首先,介绍了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其次,详细的分析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的。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的事物,属于感觉阶段,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同志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等例子,说明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材料的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阶段,这部分毛泽东谈到了认识的能动作用。

最后,毛泽东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他认为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

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到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必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实践论》的全文来看,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母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坚持改革和实践路线的正确,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改革方针与路线。

以上就是我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谈谈我读后的感想和对自身的理解。

可以这么说,我在看这篇论文的时候,我起初有种很不在意的样子,可是在当我读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断地被他吸引,不仅出于毛泽东个人的魅力,更多的是出于他所传达给我的那种感觉,真理才是我们的行动指南。我在读的过程中我联系到了我自己,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重要的是我对认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能够将它利用到我的未来事业中。

《实践论》就是在阐明这样的一个理论,认识的过程学说。认识的过程是从感性的认识再到理性的认识,感性的认识就是对外界事

物的观察,理性的认识就是要对感性到的规律进行思考,进而得出结论。这还是不够的,不管是认识还是真理都是不断地向前推进,因而,就好比制作一个计划然后再到方案的形成,最后到方案的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方案的优化,认识和真理也是如此,必须在实践中去认识和对真理的检验。

《认识论》也强调如果一个要更全面的去认识一个事物,那么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亲身的实践,这其中毛泽东就说到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等等的例子。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认识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熟知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多的要在自己的切身的实践中对理论的验证和进一步的理解。

作为软件专业的学生,我对《认识论》还有另一层的理解与认识。软件专业,它本身就具有它的创新性,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理论性。《认识论》刚好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从理论中予以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我们的技术创新,反反复复,达到真正的理解、运用和创新并进。我想这可能是我读《实践论》的最大的收获吧!

最后,我想说,如果我们想得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就需要对知识的不断地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去检验知识的真理性,同时推动知识的向前、积累。总之,读完毛泽东的这篇论文后,我受益匪浅,我会在我的实践生活中,以它作为我的指导,对自己进行全面了解,在我的未来软件生涯中不断地运用它。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充分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创新。

第四篇:读《实践论》有感

读《实践论》有感

《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这将知道我在以后的生活中的行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实际情形是,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毛泽东在文中指出“如果要直接的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战斗中,才能触到那种活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亲身参加变革实现的实践战斗中,才能暴露那种活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尽管就我们个人而言,我想我们距那些能够变革现实的斗争还是比较遥远,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去辨别某种或某些人或事物的本质,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同时这段话也告诉我们如果想获得对某种或者某些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自己亲身去接触、经历,才可能了解他们的本质,获得接近事实的认知。

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

首先,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于战争的认识等等皆是如此。

但是,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因而认识来源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还有更重要的过程,那便是从理性的认识到指导实践又一个飞跃。通过得来的认识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在由感性到理性的运动过程中是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信心问题。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第五篇:读《实践论》后有感

读《实践论》后有感 摘要:正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与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与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

关键词:生产活动规律性社会实践革命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一、认识和实践的来源

社会进步,文明发展。人类社会从远古走向现代、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发达。一切的进步,却与认识和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客观反映,主体从客体的角度去接触客体,反映客体所表现出的现象。从而主体能动地认识之中,马克思的认识论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当中,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室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活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任何人的一定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际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邦联系。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二、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运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革命、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办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自然方面,对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况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才被证实了。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从哲学意义上讲,学习属于认识范畴,即一个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最终要运用于工作,能动地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使认识不断推移、不断发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好的学习方法正如指挥棒,不仅有助于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效率,而且会改变一个人思维和生活方式。对综合素质的改善产生影响。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是感觉与印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各种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使他们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材料,人们将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人们经过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造成概念理论的系统,感性认识便发展为理性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认识第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一方面,拓宽了知识面提供尽量全面的方法论的指导。另一方面,减少了错识产生的几率,获取得理性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指导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早在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实践哲学,在希腊哲学中理解世界为了更好地生活,为了使人们更中好地进行社会政治活动,所以就哲学思考触及对人的行为进行认识并将此作为人们行动的哲学理念来说,哲学遵循着一种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则到生活的直观主义思维方式表现为人际交往和行为意义上的实践哲学,但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科学主义的感行、理性、真理、经验、知识成为哲学的核心,使得希腊实践哲学传统“沦为现代的科学概念压力之下的牺牲品”。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则源自于亚里士多德,是他首先在理论哲学,技术哲学与实践哲学基础上,将实践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

三、关于实践的解析

“实践”一词原指一切有生命体的活动,后来亚里士多德以此来专指人的实践行为,但又不是专指人的具体的形事,而是将实践是关于人类实际活动与生活的反思行为。由于科学极端发展的结果时忽视了人类科学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而从根本上丢弃了理性反思的作用与力量,失落了古已有之的“实践哲学”。但康德力图通过对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建立起真正的道德实践哲学,也力图加固以此来重新恢复与接续在近代哲学之中迅速失落的希腊实践哲学传统。康德在上帝、世界与灵魂三大理念基础上,通过意志的自由性建立起对人类实践行为加以实践理性反思的理论,即道德实践哲学。这从根本上就扭转了近代哲学的偏颇与极端性。重新恢复了实践哲学传统,为人类的真正生存与发展确立了根据与至善的目标,费希特将自我的设定与创造视为实践。“行动”成为其先验哲学设想的核心。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的意志的自我演化与回归历程看作具有实践精神的意志的自我展开与实现,其实是对理念成为一种实践的理念行为。马克思则十分突出地强调了实践在人类存在中的地位。他把人类的基本存在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归结为实践,在马克思这里实践成为了“物质的实践”、“革命的实践”。

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生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会对实践产生消极乃至破坏性的作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是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学习对我们来说才会更加有意义。我们博览群书,这是掌握本质规律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同时要重视实践功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两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就叫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样各种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伦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四、认识和实践的作用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发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伦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征,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伦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样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恩克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活,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上,那么还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被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既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40 [2]宋文新,毛泽东与《实践论》[M],河北,中央少年儿童出版社,202_,155 [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编辑部。学习毛泽东思想,[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258 论述题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矛盾及其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个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当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矛盾的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在某种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社会主义”提示了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包含了社会主义所固有的共同本质,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国情的特殊规律、基本国情,是矛盾的特殊性。一方面,中国国情无论多么特殊,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否则就会失去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又必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起来。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用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论述对马克思主会主义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答,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基础,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2)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3)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a 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b 马克思主义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读《实践论》有感(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