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13-933013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3-03 11:09:4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作者:郑月平吕…文章来源:大象金融网更新时间:202_-11-3 11:43:1

3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维持优质客户,那么什么是优质客户?对于亦属金融行业的农信社而言,诚实守信、能为农信社创造价值的客户就是优质客户。因此,农信社推行差别化服务必须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守信奖励机制,通过更为优质的服务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

“差别化服务”,是指银行在细分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差别化服务”源于国际银行的前沿理念,早在几年前已为各大商业银行和城市中小银行广泛运用,目前,商业银行的贵宾卡、黄金客户、VIP专区等概念对于市民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农村信用社却还鲜见。一些客户到信用社办理大额取现业务,遇到高峰期不仅排长队,而且还要支付价格高于其它商业银行贵宾客户的手续费,从而引起客户不满致使部分优质客户流失。这仅仅是农信社长期以来施行“无差别”大众化服务中的一个例子。

市场经济在信息化发展中正进入客户经济时代,谁拥有最多的高端客户、优质客户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先机。根据国外银行及国内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差别化服务无疑是银行提高服务水平、占领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途径。由于农信社办社宗旨在于“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因而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将意味着城乡居民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城乡经济将因农信社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更为健康、快速的发展。

那么,农信社究竟该如何有效开展差别化服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差别化服务理念

银行业内的游戏规则之一是“80/20理论”,即20%的大客户为银行创造了80%的利润,80%的中小客户占用了银行20%的服务资源。对于服务对象主要面对“三农”的农信社来说,这种情况更甚。如果农信社仅仅满足于现有80%的中小客户,不加快步伐拓展20%高端客户市场,那么在日益紧张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则难有立足之地。

农信社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先机必须尽快转变过去的传统经营观念。首先,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改变其惯有的“官商”作风和“坐等客户”上门的服务方式,彻底转变以农信社“自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多了解客户、多研究市场,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合理配置金融服务资源,推出具有农信社特色的金融产品,真正建立起差别化的企业服务文化。其次,应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农信社所提供金融服务是一种预算成本的、有限的金融服务资源,因此,农信社在尽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从本利分析入手,以效益定取舍,以产出定投入,对于对农信社贡献大的客户给予更为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吸引和维持高端客户、拓展利润空间的目的。

二、结合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方共赢的和谐金融关系

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维持优质客户,那么什么是优质客户?对于亦属金

融行业的农信社而言,诚实守信、能为农信社创造价值的客户就是优质客户。因此,农信社推行差别化服务必须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守信奖励机制,通过更为优质的服务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这方面,一些农信社已经在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福建省漳平市农信社自202_年始评定信用村(镇、户)及信用女能人,给予这些守信农民及妇女利率优惠、程序简化、提高授信额度等多种实惠,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几年下来,信用村镇不良率远远低于全市信用社平均水平,信用村镇及城市信用户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实践证明,差别化服务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是农信社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多方共赢和谐金融关系的重要渠道,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强化。笔者以为,农信社应进一步完善守信奖励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根据客户信用记录及对农信社贡献度等指标评选出城乡“黄金客户”,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行贵宾卡,尤其应重视在农业种养殖大户中发行贵宾卡,先行先试,大力将农信社“贵宾卡”优质服务向农村地区推广,这对于农信社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占领有待开发的“蓝色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良好的服务网络,丰富差别化服务内涵

实施差别化服务战略,重点在于“差别”二字。高端优质客户到农信社办理业务一样排长队,低端客户存取100元或仅仅登折、修改密码一样排长队占用柜台服务资源,不同需求的客户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即无所谓差别化服务。

农信社的这种无差别服务与其自身服务网络滞后有关。现阶段,农信社服务网络主要还是以营业网点为主,银行自助服务终端不够完善,存折补登机、多功能服务终端设备等自助设备还处于空白,电话、网上等虚拟银行才刚刚起步,专职服务队伍未设专人专岗,总之,相较于商业银行,目前农信社的服务网络还相差甚远,服务网络的滞后使农信社实施差别化服务受限。

构建良好的服务网络,是丰富差别化服务内涵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备的服务网络,优质的差别化服务则无从谈起。因此,农信社应从三个方面完善服务网络:首先,整合网点布局、柜台资源,同时加强队伍建设,使其与客户资源相匹配,如配备大堂经理开展咨询、营销,合理分流客户,设VIP专区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其次,扩大自助网点数量和品种,使其与传统网点形成资源互补;第三,加快虚拟网点功能建设,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更多地承担对外服务重任。

四、细分客户群,创新差别化服务方式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网点已经普遍采取大户室、贵宾卡、VIP专用柜台等做法,对差别化服务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以为,由于农信社自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与商业银行有别,因此实施差别化服务不可照搬照抄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特定的客户群有所创新。

由于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农信社应结合小范围区域经济(城、镇)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评选“黄金客户”标准,给予不同的优质服务。在城市,对大型优质客户应采取主动上门、上下联动、协助理财等互动双赢的服务措施;在农村地区,对种养殖大户采取送贷上门、送金融知识、送农业信息上门的等方式给予更多的优质金融服务。同时,在节假日或优质客户生日时,还可通过一定形式给予情感关怀。总之,实施差别化服务应从城乡客户实际需要出发,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有目的地向目标客户营销金融产品,尽力帮助客户节约成本,通过帮助客户提升价值达农信社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二篇: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作者:郑月平吕… 文章来源:大象金融网 更新时间:202_-11-3 11:43:13

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维持优质客户,那么什么是优质客户?对于亦属金融行业的农信社而言,诚实守信、能为农信社创造价值的客户就是优质客户。因此,农信社推行差别化服务必须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守信奖励机制,通过更为优质的服务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

“差别化服务”,是指银行在细分客户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通过提供精细化的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差别化服务”源于国际银行的前沿理念,早在几年前已为各大商业银行和城市中小银行广泛运用,目前,商业银行的贵宾卡、黄金客户、VIP专区等概念对于市民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农村信用社却还鲜见。一些客户到信用社办理大额取现业务,遇到高峰期不仅排长队,而且还要支付价格高于其它商业银行贵宾客户的手续费,从而引起客户不满致使部分优质客户流失。这仅仅是农信社长期以来施行“无差别”大众化服务中的一个例子。

市场经济在信息化发展中正进入客户经济时代,谁拥有最多的高端客户、优质客户谁就能占领市场的先机。根据国外银行及国内商业银行先进经验,差别化服务无疑是银行提高服务水平、占领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途径。由于农信社办社宗旨在于“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城乡互动、富民强社”,因而其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将意味着城乡居民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城乡经济将因农信社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得到更为健康、快速的发展。

那么,农信社究竟该如何有效开展差别化服务?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做起。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差别化服务理念

银行业内的游戏规则之一是“80/20理论”,即20%的大客户为银行创造了80%的利润,80%的中小客户占用了银行20%的服务资源。对于服务对象主要面对“三农”的农信社来说,这种情况更甚。如果农信社仅仅满足于现有80%的中小客户,不加快步伐拓展20%高端客户市场,那么在日益紧张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则难有立足之地。

农信社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先机必须尽快转变过去的传统经营观念。首先,应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改变其惯有的“官商”作风和“坐等客户”上门的服务方式,彻底转变以农信社“自我”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多了解客户、多研究市场,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合理配置金融服务资源,推出具有农信社特色的金融产品,真正建立起差别化的企业服务文化。其次,应树立以效益为中心的差别化服务理念。农信社所提供金融服务是一种预算成本的、有限的金融服务资源,因此,农信社在尽善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更应从本利分析入手,以效益定取舍,以产出定投入,对于对农信社贡献大的客户给予更为便捷和优惠的金融服务,从而达到吸引和维持高端客户、拓展利润空间的目的。

二、结合城乡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方共赢的和谐金融关系

农村信用社实施差别化服务的目的在于吸引和维持优质客户,那么什么是优质客户?对于亦属金融行业的农信社而言,诚实守信、能为农信社创造价值的客户就是优质客户。因此,农信社推行差别化服务必须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建立健全守信奖励机制,通过更为优质的服务吸引和培育优质客户。这方面,一些农信社已经在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福建省漳平市农信社自202_年始评定信用村(镇、户)及信用女能人,给予这些守信农民及妇女利率优惠、程序简化、提高授信额度等多种实惠,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信用村镇建设,几年下来,信用村镇不良率远远低于全市信用社平均水平,信用村镇及城市信用户生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实践证明,差别化服务与城乡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是农信社践行企业社会责任、建立多方共赢和谐金融关系的重要渠道,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强化。笔者以为,农信社应进一步完善守信奖励机制,强化正向激励作用,根据客户信用记录及对农信社贡献度等指标评选出城乡“黄金客户”,在城市和农村同时发行贵宾卡,尤其应重视在农业种养殖大户中发行贵宾卡,先行先试,大力将农信社“贵宾卡”优质服务向农村地区推广,这对于农信社挖掘农村金融市场、占领有待开发的“蓝色海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健全良好的服务网络,丰富差别化服务内涵

实施差别化服务战略,重点在于“差别”二字。高端优质客户到农信社办理业务一样排长队,低端客户存取100元或仅仅登折、修改密码一样排长队占用柜台服务资源,不同需求的客户得不到相应的服务,即无所谓差别化服务。

农信社的这种无差别服务与其自身服务网络滞后有关。现阶段,农信社服务网络主要还是以营业网点为主,银行自助服务终端不够完善,存折补登机、多功能服务终端设备等自助设备还处于空白,电话、网上等虚拟银行才刚刚起步,专职服务队伍未设专人专岗,总之,相较于商业银行,目前农信社的服务网络还相差甚远,服务网络的滞后使农信社实施差别化服务受限。

构建良好的服务网络,是丰富差别化服务内涵的基础性工作,没有完备的服务网络,优质的差别化服务则无从谈起。因此,农信社应从三个方面完善服务网络:首先,整合网点布局、柜台资源,同时加强队伍建设,使其与客户资源相匹配,如配备大堂经理开展咨询、营销,合理分流客户,设VIP专区集中资源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其次,扩大自助网点数量和品种,使其与传统网点形成资源互补;第三,加快虚拟网点功能建设,使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更多地承担对外服务重任。

四、细分客户群,创新差别化服务方式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网点已经普遍采取大户室、贵宾卡、VIP专用柜台等做法,对差别化服务做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以为,由于农信社自身经营目标和市场定位与商业银行有别,因此实施差别化服务不可照搬照抄商业银行的服务模式,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特定的客户群有所创新。

由于农村地区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不一致,农信社应结合小范围区域经济(城、镇)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评选“黄金客户”标准,给予不同的优质服务。在城市,对大型优质客户应采取主动上门、上下联动、协助理财等互动双赢的服务措施;在农村地区,对种养殖大户采取送贷上门、送金融知识、送农业信息上门的等方式给予更多的优质金融服务。同时,在节假日或优质客户生日时,还可通过一定形式给予情感关怀。总之,实施差别化服务应从城乡客户实际需要出发,以目标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方式,有目的地向目标客户营销金融产品,尽力帮助客户节约成本,通过帮助客户提升价值达农信社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的。

第三篇:“差别化”成真

《202_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草案)》日前下达各地。作为一项每年都要进行的“常规”工作,今年的《计划(草案)》显得非同寻常。

“差别化”意义非常

在这份经过改革的土地利用计划草案中,一个最为新鲜的词就是“差别化”。所谓“差别化”,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层面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人口资源状况的差异性等,以及国家不同的区域发展政策,采取不同的计划管理,在分解计划指标的时候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性。另一个层面是根据各地土地管理工作的绩效和水平,例如节约集约用地、耕地保护、执法监察等一系列工作的差异性,进行“奖优罚劣”。第一个层面的探索,其实这些年一直在进行,后一个层面的推进,则是科学发展观在计划管理领域的一个实践。

细想起来,这一改革思路的形成,也是土地计划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回顾土地利用计划的发展历程,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这一脉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被打破,国民经济计划的领域大大缩小,而土地利用计划却作为鲜有的指令性计划得以保留。我国对土地利用计划实行指令性管理,未取得计划指标,不能批准用地。尤其是202_年将土地作为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之后,计划的强制性、约束性作用凸显,从调控土地利用走向调控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层面。

土地利用计划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方分解计划指标,从原来的局长办公会,到市长办公会、省长办公会,有的还是常务会来讨论。计划对于落实规划、落实国家调控政策、促进集约节约和耕地保护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这就使得每年下达的计划指标,都会受到各地的高度关注,同时也使得用地计划在土地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就是说,计划作为实施土地差别化管理的一个基本工具,时机已经成熟。

改革源起“科学发展试点”

事实上,对计划管理进行改革,应该说源于去年初国土资源部党组深入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就是这次活动确定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今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思路。也正是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提出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建立用地计划的奖惩机制,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根据各地在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以及计划执行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差别化管理。从而改变土地管理管好管坏一个样的局面。

202_年年初,国土资源部领导曾在一份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大意是各地差异大,各个方面新情况、新问题不少,要求抓紧研究土地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在接下来的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中,国土资源部将实行计划管理的差别政策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列入了整改方案。落实这些要求,去年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以下四件事展开:

一是出台了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办法。要求以计划管理台账和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依,据,开展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提出计划评估考核结果和指标奖惩建议。土地利用计划“奖优罚劣”的思路初步形成。

二是开展了202_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这是我国第一次对土地利用计划的台账管理、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核。同时,对考核情况进行了全国通报。这次考核虽然还处于“尝试”阶段,但却收到了很大效果。其最大的收获是让各地意识到,计划管理正从单一的业务转向土地管理的方方面面。

三是提出了落实差别政策的初步方案。起草了关于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的若干意见,总的考虑是从完善计划指标体系,优化计划的指标配置,改进计划的分解方式,落实计划的奖惩措施这四大方面提出了计划差别管理的初步方案。

四是奖惩措施初步得到落实。依据计划考核和补充耕地、节约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工作绩效,全面实施计划指标奖惩。用地计划鼓励先进、惩罚落后的导向作用得以显现。

“深圳会议”为改革奠定基调

202_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土地利用计划工作座谈会,可以说是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工作的重要转折点。会议选择在中国改革的前沿阵地深圳召开,似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次会议浓厚的“改革”意味。

正是这次会议为土地利用计划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调。会议将主题确定为:以改革的精神,进一步推进土地利用计划工作,争取更大作为。要求各地以改革的眼光来审视计划工作的过去,以改革的思维来谋划计划工作的未来,以改革的勇气来推进各项决策的落实。同时提出了“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变平均管理为差别管理,变单一管理为复合管理,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的计划改革新思路。传递出变过去单纯的指标管理为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核心理念。

同样在这次会上,国土资源部规划司负责人向全国各地的规划、计划工作负责人提出“重新认识计划功能”。第一,计划是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规划是管长远、管大局、管总量、管方向的;而计划是管近期、管增量、管速度、管时序的,长远规划要依赖计划来落实,这就要求计划必须与规划衔接。过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划和计划相脱节,两张皮。第二,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闸门。宏观调控有多种手段,但是落实在生产要素的调控上,一是资金,二是土地。近年来土地利用计划作为土地调控的闸门,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防止经济由偏热到过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功不可没。同样,在当前国家扩大内需的新形势下,计划仍然大有可为。第三,计划是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在国家相继批准的一批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最近国务院批准的集约节约示范省等一些改革试验中,都能看到计划的影子,计划一定程度上成了改,革试验的发动器。第四,计划是差别管理的基本工具。根据各地耕地保护、集约用地、土地执法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实行土地的差别化管理,是改革的大势所趋。

改革思路逐渐明朗

细读这份《草案》,至少有以下几点引人关注。

一是充分体现了对中央扩大内需决策的贯彻落实。要求各地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切实发挥计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确保国家保增长、扩内需目标的落实,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一要优先满足保增长、扩内需建设项目用地需求。积极配合新增中央投资计划,合理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切实保障列入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建设项目的用地,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带动经济增长。二要切实保障促进科学发展的建设用地需求。安排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等的用地计划,严禁计划指标用于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行业,既保障经济发展,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三要切实加大民生领域建设用地供应力度。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建设用地,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二是体现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要求适度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并按照新农村建设部署,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力度,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住宅建设必要的用地,统筹城乡发展。将农村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统一安排,保障农村建设必要的用地。各省(区、市)要合理测算农村建设用地需求,在分解下达市、县土地利用计划时,必须将农村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单列,计划指标安排量不得低于国家下达当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总量的5%。同时要求加强监管,确保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专项使用。

三是体现了发挥计划对整个土地管理统领作用的理念。要求将所有涉及用途转变的用地,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建设、未利用地开发、围海造地等,纳入计划统一管理。创造条件,逐步将存量土地的使用纳入计划,确保各地批地和用地都严格控制在土地利用计划范围内;进一步完善计划台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计划安排使用报告制度,计划台账管理要与审批统计、供地统计、变更调查等紧密衔接。

四是体现了差别化管理的改革思路。要求切实做好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建立计划奖惩制度。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发挥计划的导向作用,鼓励依法用地、保护耕地、集约用地,惩罚违法用地和滥用土地;国土资源部将对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超计划批地或超计划用地严重、农用地转用征用后供地率较低、耕地减少幅度较大、违规违法用地严重的,要相应扣减用地计划指标;对计划执行严格、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和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显著的,要相应给予计划指标奖励。

自此,从去年初国土资源部门就频频议论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创新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篇:差别化信贷

差别化信贷

差别化信贷 对不同信贷采取差别对待的办法。这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差别化信贷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初的差别化信贷是基于目前房价飞涨中信贷宽松流动因素而提出的,主要体现在二套房贷,即首套房是按照政府的优惠政策向银行借钱买,如果想继续向银行借钱买房,房贷必须坚持“首付四成+利率1.1倍”的政策。如果没有这样的差别买房人就有可能拿银行的钱去炒房。因此,国家在满足人们基本住房要求的同时又要限制投机性购房。202_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抑制投机性购房。加大差别化信贷、税收政策执行力度,完善商品房预售制度。” 差别化信贷的类别和目的:

1、地区差别: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信贷投入,在信贷建设的差别化上向欠发达地区些倾斜,切实满足欠发达地区有效的信贷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2、行业差别:适当放宽高新企业信贷条件,严格限制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量大行业的信贷。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3、群体差别:适当支持弱势群体的信贷要求,遏制两级分化趋势,促进社会公平。

4、用途差别。202_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差别化信贷政策具体体现:

1、加强对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医疗卫生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力度;

2、加大对直接消费的信贷支持,鼓励消费。

3、严格控制产能过剩以及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信贷。

第五篇:农村信用社服务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及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1红花岗区信用联社基本情况。截至202_年12月,遵义市红花岗区信用联社存款总额148617.7万元,贷款金额96869.1万元,贷存比65.18%。服务区域的总人口数54.1万人,其中农村和农业人口45.1万人,分支机构总数35个,社员总数8311户,其中个人(与家庭)8,309户,存款人总数19.38万户,平均贷款余额6.5万元,员工总人数256人,社员持股占比77.4%,员工持股占比20.9%,涉农分社4个,最近三年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情况是(百分比):202_年52.3%、202_年29%、202_年22.2%;近三年涉农产生的贷款利息在总利息收入情况为(百分比):202_年70.4%,202_年40%,202_年21.7%。1.2红花岗区县信用联社服务“三农”及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红花岗区农村信用联社下辖17个分社当中,涉农机构只有4个,占23.5%,其余13个分社几乎不涉及“支农”信贷投入,据信贷负责人介绍,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优质的国营企业也考虑了一部分,当然主要还是中小.....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对支持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至今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刘乃云同志如是说:“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摆脱困境;只有良好发展,才能产生经营效益;只有自身发展,才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保持良好发展势力,才能真正承担起党和政府赋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解决历史上遗留的、前进中伴生的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开拓创新、提高服务”,稳健经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金融领域和竞争性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历程及其现状

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三农同发展,服务社区共繁荣”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自建立至今的50多年里经历不断的发展和体制变革。在1978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后,农村信用社交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在中国农业银行管理的十几年里,于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的报告》,从而恢复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继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管理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202_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案》,并首批选择贵州、吉林等8个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202_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国人民银行脱钩成立省联社并由省政府直接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省级信用社联社,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委托统一管理辖区内农村信用社。

如今,农村信用社直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主要开办了个人储蓄;结算业务;代理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代理收付款项;以及以农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农户联保、农村经济组织为主的存贷款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随着农户贷款比例的增加,农户贷款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2_年10月,伴随着全国通存通兑(农信银)业务的开通,已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联网;之后银信通业务的开通,初步建立手机电子银行信息平台服务功能。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领域市场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明晰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核心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建立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运行模式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以法人单位为主体的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关系不够明晰,入股的农民和社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享有独立的产权,丧失了所有者权益保护机制。由于股权的过度集中和分散,导致内部人控制股权的局面,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所谓“三会”流于形式,不能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原则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在人事用人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监督问责制度等经营管理制度方面出现僵化,不利于农村信用社通过多渠道筹集股本资金,提高运作效率和加强企业管理,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二)人员素质偏低,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

人是生产力发展的能动因素。当今经济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在信息全球化的带动下,新金融产品,新金融业务的衍生层出不穷,这必须要求农村信用社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开拓创新业务发展。因此对信合员工文化技能素质水平的要求更高。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现代金融业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和金融法律法规等知识。从目前信用社的发展情况而言,农村信用社存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文化水平结构不协调、人员结构趋向老化、裙带关系严重的现象,缺乏一系列科学的人事制度和员工激励机制。而运用大量的人力投资模式,不仅增加经营成本,又造成劳动薪酬制度的不平衡,导致人才资源的流失,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率,严重地制约了信用社的创新和发展,不利于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信用社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中间业务形式低,金融创新力度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也逐渐趋向多元化。目前,农村信用社受金融体制和经济环境的制约,经营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资金的借贷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体现于资金借贷业务。信用社开办的中间业务发展滞后,主要集中在支付结算、代收代付等金融品种形式单一的传统业务,且效益值较低,服务质量不高,信用社员工普遍缺乏金融创新意识。比如中国农业银行之信用社前,已经开办了代理保险、代理证券、买卖债券、汇票贴现、个人理财、外汇、担保业务等其他中间业务。农村信用社只有在不断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积极培养员工创新意识,针对客户和市场需求,大力推进拓展中间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优化经营结构,提高信用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信贷资产质量低,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信贷资产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是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的保证,也是实现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持续转好的关键。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主要服务于以农户和中小企业为客户主体的信贷业务,其行业的投向过于集中,并且贷款对象数量多,金额小,客户普遍承贷能力较弱;再加上自然环境、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使信贷风险不能得到有效分散,信用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程度降低。农村信用社内部也存在“重业务发展,轻风险管理”的不良思想,进一步扩大了资金的恶性循环,造成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根据当前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要结合农村经济环境,利用国家加快扶持农业的政策,充分利用信用社信贷业务的特点,进一步优化资产组合,加强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控制机制以降低信用社金融风险。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金融网络信息技术落后

农村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和办公自动化是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必然,同样也是成为农村信用社加快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效率、降低金融成本,加强金融管理的动因。虽然农村信用社已实现了储蓄和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化,但在信贷档案管理电子化、中间业务的研发、金融电子产品及衍生金融产品、ATM业务等发展缓慢,网络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很多信用社至今还没有自己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缺乏一系列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信息系统、现代网络支付系统、交易系统和与各类通讯网络相联接的最安全、有效、便捷的业务网络系统。由于信用社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网络金融服务系统本身还存在汇兑结算速度慢等方面的问题。面对金融领域的网上银行,也由于缺乏现代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网络优势,也只有几家信用社初步完成。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步伐下,金融信息化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整体业务水平的质量和特有的优势。

三、深化农村信用社发展改革的建设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开展差别化服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