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郑 江 王会龙 周卫江
摘 要: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实践基地的建设却十分落后,因此积极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运作机制和实施途径是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对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践基地 运作机制
一、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意义
实践教学是有别于理论教学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也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以及市场化趋势下,独立学院办学应该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积极培养大量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成为众多独立学院的共识,而如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组织实践教学活动却是各独立学院迫切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独立学院由于其自身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从创立至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并不长,许多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仍十分不完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更加落后,这无疑会严重阻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些独立学院尽管建立起了自身的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然而,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十分有限。独立学院与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决定其必须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因此必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强化实践基地建设。独立学院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滞后一方面在于资金投入的制约,另一方面在于没有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和运行机制。因此,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和运行机制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理念
独立学院实践基地的建设必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1.依托母体与社会力量,资源共享,互惠双赢
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其自身办学机制的灵活性,一方面依托母体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母体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教育资源,建立资源互惠共享的长效运行机制,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寻求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积极广泛参与,建立独立学院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合作机制,努力争取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和投入,人力加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2.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实践基地建设是不仅是独立学院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注重学生专业素养与技能的提高,体现其自身的特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贴近和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需求,必须贴近当地企业生产和管理实际,并且反映专业领域高新技术应用的内容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3.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
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息息相关。目前,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大部分是“共享”举办学校的师资,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其师资力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实践教学环节更是捉襟见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十分迫切。为此,独立学院应结合实践教学需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他们一方面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可以将科研活动与学生的培养挂钩,使学生能直接参与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研究,创造性的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是某一领域的技术能手或者高级技师,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指导学生接触生产实际,了解生产工艺、设备和流程,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强化产学研合作,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
独立学院除了重视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外,还应与相关行业或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按照共同受益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可以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企业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而且可以参与独立学院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独立学院也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并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促进“双师型”教师队
伍的培养,为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途径
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策划,统筹安排,结合独立学院自身发展实际和需要,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循序渐进。
1.创办生存期:依托母体,资源共享
按照教育部202_年8号文件的精神,独立学院必须保持其教育教学独立运作和管理的基本条件,同时应积极利用举办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一定程度的共享。这种共享不仅体现在教学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而且也体现在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独立学院的举办高校经过长期的办学积淀,已经拥有了一批布局较为合理的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因此,独立学院在发展初期,应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实践基地建设的“资源共享”机制,使资源共享各方均能从中受益。
2.成长扩张期:联合社会力量共同建设,互惠双赢
随着独立学院的不断发展,单纯共享举办高校的实践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与举办学校或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同出资建设一部分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共建”过程中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共建实践教学资源的管理,切实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此外,对实践基地的“付费使用”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即独立学院享用举办学校或其他高校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教学资源,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进行付费使用。
总之,一方面独立学院要积极建立与举办学校的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以及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互惠合作机制,使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为独立学院与企业搭建合作的平台,使企业积极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与实践的机会,切实保障合作机制的有效运行,进而实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四、独立学院实践基地建设的创新实践
独立学院应积极探索建立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和
运行模式,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1.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实景式实践基地探索
独立学院应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进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是建立一些专业模拟实验室或场景式实践基地。以经济管理类为例,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可建立“企业管理模拟与仿真实验室”。通过引进ERP沙盘演练系统,模拟企业物资采购、生产制造、市场销售、财务管理和战略决策等业务,为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环境,锻炼专业实践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可建立“国际贸易场景式实践基地”。一方面引进先进的国际贸易业务模拟软件,使学生熟悉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另一方面可以把国际贸易业务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场景式实验模块,如贸易谈判模拟、贸易单证处理、报关、商检、收款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业务工作环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
此外,要将校内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纳入学院的发展规划,在资金投入、人员配备上予以保证,不断改善校内实验、实践基地的条件,拓展实践教学的能力。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机制
校外实践基地是高等院校校外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单位或场所。它是加强学校和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经验的获取有机地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专业与行业、教师与企业、学生与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外应用型大学的校外实践基地,一是依靠公共教育培训机构,如日本政府在1986年就设立了实施专业能力开发的公共教育机构——专业能力开发服务中心,开设各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教育课程和讲座;二是依靠企业教育培训机构,如德国“双元制”的一元就是企业参与培训。而我国独立学院的实践基地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认识型,以学生参观、走访为主;生产(毕业)实习型,以顶岗实习为主;产学研合作型等。许多独立学院的实践基地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主要是认识型或生产实习型,而产学研合作型不多。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为了更好的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独立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特点,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建设与运作机制。独立学院以教学为主,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但是,与研究型大学强调科研在学校中占据主导地位不同,独立学院的科研主要是为教学服务,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独立学院应当关注科研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必须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因此,独立学院要紧密依托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重视校企联合、合作办学,使校内外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践基地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的基地。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及推广、设备支持、学生就业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形成独立学院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产学研合作的途径有很多,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订单培养”、“校中企”等各种务实有效的形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独立学院可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校外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基地,改善这些实践环节的办学环境和办学条件。同时,通过聘请一批优秀的企业人才来担任指导教师,可以减轻校内毕业设计的压力,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通过产学研合作,也可使独立学院切实发挥对地方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与服务能力,从而实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的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林,王爱军.“国内外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比较”.《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_年第1期.[2]尤克,陈恒荣等.“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_年第4期.[3]伍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高等理科教育》,202_年第1期.本论文系202_年度院级教改课题《独立学院与母体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探索与构建》成果之一,发表于《现代企业教育》202_年第1期。
第二篇: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独立学院教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 巍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2_年第01期
摘要:一所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而教务管理工作又是教学管理中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务工作的成败优劣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地运转。文章就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相对独立管理现状进行开创性的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务;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473
文献标识码:A
第三篇: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独立学院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_-8-8 9:29 黄延霞
随着独立学院的快速转型和发展,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目前由于独立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过分强调理论,不注重实践教学,使得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影响就业率和单位满意率。这就要求独立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制订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整体效率,培养能够与社会需求零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一、目前独立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独立院校都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但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不适应独立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合理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综合性教学环节,也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内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目标应定位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多数独立院校目前并未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大部分只是把实践练习分散的穿插在理论教学中,导致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提升对会计理论的理解。而目前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基本上还是以“老师讲、演示→学生听、看→学生操作→老师辅导”为教学流程,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应用范围窄,层次低,学生停留在操作层面,但对于利用财务软件生成的信息来解决企业实际中的问题则显得不足。
3.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标准
很多独立院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有的只是通过应试教育来量化,这种考核标准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客观评价。学生对实践教学要考核的内容、方法、标准也含糊不清,势必影响学生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实施方面存在较大局限
目前很多独立院校的教学软件层次较低,版本老化,跟不上财务软件更新的步伐;计算机硬件配置不足;从师资情况来看,学历、职称、知识更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独立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目标
在会计电算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应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教学体系改革为基本内容,以校企协作、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特点,高度强调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的比重,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会计电算化的特点,构建一个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实践教学环节,建立金字塔形的实践教学结构。首先是基本能力培养。在该层次中,通过对各知识模块的单项实践训练,为培养专业能力奠定基础,主要内容包括有关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专业基础课综合实践、认知实践等,采取边理论边实践的形式。其次是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分模块应用能力,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教学实践基地,结合会计电算化证书等进行各模块的应用技能培养。再次是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是以综合实训为主,培养综合能力。按照真实企业的业务流程为主设计实践教学流程。在此阶段利用前面所掌握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后是顶岗实习,在该阶段要以顶岗实习为主要手段,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和爱岗敬业精神,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该环节是关系到学生能否直接上岗的重要实践环节。
3.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质量保证措施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有科学合理的实践内容、优良的实践环境,更主要的是要有时间保证。而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则非常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弹性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从而保证该系统的实施质量。在实训场所管理上,采用开放性的实训教学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和独立自主的能力。对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计划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4.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方案
为了使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要求制定相应的技能训练计划,在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整体目标的同时,还要有阶段性的实践目的、作用及与其他环节的关系、具体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为了配合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要求,根据不同的实践环节,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评方式: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理论知识理解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实习成果的质量与实习中的表现相结合,以突出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综合评定。
总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已经刻不容缓,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合理有效地实践教学体系,共同推动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
随着现代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我国金融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财务公司通过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公司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客户服务等各方面水平的提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信息化也必将成为财务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财”或“公司”)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中国电力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改组成立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国家电网公司控股,注册资本金50亿元,目前拥有东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北5家区域分公司和20家省级业务部,员工800余人,经营范围涵盖资金结算、存款、贷款、融资租赁、票据、贴现、债券承销、证券投资以及财务顾问等。中国电财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并始终将信息化纳入公司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之中。经过多年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电财建设完成了覆盖全公司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实现了业务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中国电财信息化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其总体内容主要包括一体化平台、业务应用及信息化保障体系:一体化平台就是建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公司上下信息畅通和数据共享;业务应用就是建成适应公司管理需求的业务运营、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提高公司各项业务的管理能力;信息化保障体系就是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信息管控等六个信息化保障体系,推动信息化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在一体化信息平台方面,信息网络形成了公司光纤专线和备份链路的广域专网,规范和统一了网络出口和网络安全管理,实现了公司总部、25家分支机构以及集团成员单位的网络互连。按照国家A级机房标准建设了生产数据中心和测试培训中心,使得业务数据能进行充分共享和安全管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完成了“两地三中心”数据级容灾。完成了数据交换系统的安装部署,实现与国网系统的数据级联。全面实公司核心业务系统的一体化应用集成,实现了业务间流程协同作业,人力资源系统、综合管理系统、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门户级集成。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的典型设计建设了企业门户,实现了分公司虚拟门户、即时通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了审计系统、办公系统、内部网站等多种应用系统集成和单点登陆。
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技术策略,实现核心业务系统数据、应用大集中和综合管理系统的部署大集中。核心业务系统是支撑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的生产系统,覆盖中国电财25家分支机构,涵盖了业务运营、客户服务以及财务管理三大应用,实现了公司业务“在线运营、在线管理、在线监控”的目标,全年通过系统处理集团资金结算量超过10万亿元。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建设,构建企业集团到14家商业银行的统一资金结算通道,搭建了集团统一高效的“资金池”,有力支撑集团的资金集中化管理与集团化运作。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统一部署,积极推进ERP系统实施,在国网金融平台首家完成试点上线及单轨验收,顺利完成项目实施和人资、财务两个专业基础应用,实现SAP与核心业务系统、财务管控系统应用集成,初步实现“人财一体化”和“业财一体化”。积极推进协同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审计管理系统、纪检监察管理、企业年金管理系统的推广实施,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的首批试点或推广应用单位。
在信息保障体系方面,中国电财针对不同的体系制定了不同的建设方针和原则,并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在制定完成中国电财“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并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的示范评审,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全面建设中国电财SG-ERP的工作目标与发展思路。建立了符合ISO20000国际运维标准、覆盖全公司范围的“两级三线”信息运维体系,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金融行业特征和中国电财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确定了“以统一管理为龙头,集中建设与优质服务为两翼”的信息化管理管控模式。遵循“立足财务公司特征、遵循国网相关要求、借鉴商业银行标准”的建设原则,按照定时间、定人员、定方案、定措施的“四定”工作方法,开展信息化评价考核体系建设。按照“从项目中来,到项目中去”的原则,着力解决信息化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难点技术和重大问题,依赖有效的管理机制、人才组织和资金资源保障进行技术研究的构建。按照“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关键技术、发动业务部门、培养运维团队”的策略,构建信息化人才队伍,形成了层次鲜明、科学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财信息化工作得到了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银监会、财务公司协会等上级单位的高度肯定与认可,先后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示范单位”,“国资委央企首批信息化示范工程”、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及二等奖、第十五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等荣誉,连续4年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初步建立了一套“安全稳定、架构合理、功能完备、标准规范”的一体化企业级信息系统,有力支撑了集团资金管理与财务公司经营管理的各项工作。
二、推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支撑财务公司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的直属金融机构,中国电财具有独特的内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两化融合”在金融行业的具体体现,就是要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中国电财的业务运营具有典型的金融行业特征,业务主要围绕结算、信贷和中间业务开展,服务对象限于国家电网公司及成员单位。同时作为集团的直属单位,在内部管理、组织人事、行政和审计等方面,要遵循和执行集团统一的管理要求。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电财通过公司总部、分公司和省级业务部三级机构,直接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及网省公司,向电网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信贷,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形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有力的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整体效益和资金管理效率。作为财务公司,中国电财要适应符合行业监管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与多家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家电网公司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支持,支持电网建设,成为连接集团和银行的纽带和桥梁。
面临内外部环境要求,在公司信息化建设初期,中国电财按照国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要求,结合公司金融行业特征,提出了“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以应用系统为核心,以六大信息保障体系为支撑”的SG186企业信息化体系,明确了信息化发展思路:一是按照“业务应用一体化、应用部署集中化”的架构策略,自主建设应用系统;二是在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司总部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支撑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服务并重,通过集中建设、分级服务的模式,实现集约化管理下的高水平的客户服务。
中国电财在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总体技术框架下,采取自主建设与达标贯标两条路线并行的技术策略,最终要建设一个既符合集团统一要求又有财务公司自身特色的信息系统。回顾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支撑、协同、融合”三个阶段。
(一)基础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
以业务数据大集中和信息网络全面覆盖为标志,实现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在信息化建设初期,由于未建立起有效的需求管理机制,且各部门和分支机构对业务系统建设需求把握不足和配合不够,主要以信息部门为主推动信息化建设。信息部门通过主动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协调,提高项目开发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积极推动系统建设工作,取得以下成果。
业务系统建设方面,中国电财主要开展了业务运营系统的建设工作。业务运营系统(CPFBOS)是中国电财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中的核心重点内容,主要依据金融行业特征,借鉴先进金融企业成果,采取自主建设的方式,以满足公司业务需求。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目标可概括为“建设四个平台,体现四个原则,实现三个在线”。四个平台即支撑核心业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信息平台、运营客户服务系统的客户服务平台、进行统一业务管理的业务运营平台和进行业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管理决策平台。202_年,中国电财自主建设了业务运营系统项目一期工程,信息化对业务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202_年,核心业务系统实现全部机构应用大集中和数据大集中,实现了从“应用大集中”到“当日日结”到“跨机构业务”的三大步跨越,以“数据大集中”为模式的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基础设施方面,202_年,建立了覆盖全公司的广域网络,实现了公司总部与所有分支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公司集中式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基本形成公司“互连互通、分级管理、统一出口、安全可靠”基础网络平台,构建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业务环境建设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
以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为指引,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协同。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司上下对信息化工作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上取得了一致、企业内部形成了较好的信息化建设氛围,业务需求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建设从以支撑业务运营向整合业务渠道转变,信息部门与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共同推动,将公司信息化建设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合力,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在一体化平台方面,公司信息网络、数据中心、数据交换、应用集成全面实现,企业门户投入试运行。在应用系统方面,不断提升和优化业务运营系统,深入开展技术架构优化工作,搭建了基于企业服务总线(ESB)的SOA系统架构,增强了对业务拓展、客户差异化服务等需求的支持能力;以需求管理办法为抓手,建立业务需求窗口期、业务需求评审会等工作机制,提升需求管理水平。推进资金结算系统并纳入国家电网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环节,成为国家电网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协同办公、企业门户、人力资源、审计管理、纪检监察等系统的上线应用,实现了信息化对公司各类综合业务的全覆盖。在保障体系方面,信息化管控体系得到加强,监控中心三期完成,完成运维体系详细设计,建立了过渡期业务系统运维模式;信息安防体系、技术研究、人才队伍、评价研究体系基本建成,标准规范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在国家电网公司首批通过信息化SG186示范单位测评并通过竣工验收。
(三)信息全面整合阶段,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
以企业信息架构管控为抓手,实现业务与信息化的融合。经过多年建设,中国电财信息化实现了重要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上线,但原有信息化建设管理方式缺乏统一企业架构约束,尤其是涉及到跨专业、跨部门、跨机构的业务需求,容易出现“局部功能最优,整体效率下降”的情况,导致需求不稳定、系统功能重复开发等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电财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项目管理向架构管控与项目群管理转变,主要做法如下。
坚持架构引领。结合国家电网公司架构管控要求,有效融合公司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公司企业级流程架构设计。构建全面和完整的企业级架构蓝图,形成以统一企业架构为依据、以项目可研为前提、以项目储备为基础的信息化建设管控体系,抓住项目可研、概要设计与架构遵从测试“三个关键点”,确保信息化项目对整体架构的遵从,从全局高度实现对信息化企业架构的管控。实现业务驱动。经过多年信息化实践,业务部门积累了一定的项目管理实践基础,具备了实现专业归口项目管理的条件。以业务为主导,建立以业务部门为主导的项目管理方式,发挥业务部门在专业和资源上的优势,实现具体项目管理工作从信息部门主导向业务部门主导转变。确保技术支撑。信息技术部门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项目群管理,确保各信息化项目有效服务公司战略发展目标,充分运用架构管控手段,确保各项目推进方向与公司战略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确保项目群各项目的协调发展,对整体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控制和协调,确保各信息化项目关键路径的有序衔接与高度协同,确保信息系统之间接口标准的规范统一与高效集成。
三、信息化建设经验与体会
信息化本质上是管理变革,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企业领导层高度重视,把握正确的方向和定位,采用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就能确保信息化取得成效,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是明确方向定位。坚持信息化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中国电财信息化始终坚持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不断适应公司各阶段战略目标,提出各阶段信息化建设规划并不断进行滚动修订。满足行业监管标准。高度重视信息系统风险,对照银监会《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评价和分类监管指引》要求,开展信息系统评价,公司将信息系统风险纳入公司经营风险统一管理;落实银监会《银行业重要信息系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范》要求,完善公司信息系统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按照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要求,聘请国家安全权威认证机构对公司客户服务系统进行安全评测认证。满足集团主管标准。深入开展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步伐保持一致并达到先进行列;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达标贯标。
二是掌握科学的工作方式方法。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是指信息安全理念贯彻落实到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全过程;系统建设与安全运维并重,特别是数据大集中,集中了数据,也集中和放大力风险,所以在系统建设和安全运行发生冲突时,要确保安全第一;信息安全的关键在预防,要做好安全规划和有效的防范计划;做好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是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重要措施。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借鉴商业银行和同行成功经验,发挥专业咨询公司的技术优势,包括借鉴银行体系架购和系统设计思想;引入专业咨询机构,业务系统需求分析引入毕博咨询,业务系统项目监理所引入IBM公司;在业务系统项目建设前,走访中石油、中石化、华能等财务公司,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遵循客观规律、探索科学有效方法。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尊重规律,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包括遵循软件开发的一般规律(需求-设计-开发-测试-试运行-验收-推广应用-评估-效益分析-持续优化);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如引入高水平监理,实施项目质量和过程控制;组织开展安全测评和认证,提升系统品质和客户信任度;关键阶段组织集中攻坚,短期内度过问题井喷期等。三是信息化须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领导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要素是领导重视、业务配合、认识到位、方法科学、组织有序。没有领导层的重视,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人财物资源,信息化建设只能是一纸空谈,没有广泛的员工参与,就无法保障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业务流程规范。规范化是信息化的前提,企业战略、业务和信息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模式决定信息系统的架构,只有规范、统一的业务流程才能转变稳定系统需求、系统功能,信息化才能推动业务管理跨越式发展。推进管理变革。信息化推广应用是一个变革的过程,但实施变革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的动荡过程。特别是大型应用系统上线前,都应该进行主动的变革管理,同时,信息技术部门应该积极改善和优化系统,各业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引导、正确认识、主动适应。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
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并在其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从而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会分析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自主探索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最佳方案.教具准备:投影仪,自制胶片.学具准备:边长为10cm的正方形硬纸板,剪刀,胶带纸,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