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范文模版)
编辑:静谧旋律 识别码:13-808592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23 16:56: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范文模版)

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

一、问题提出和现状分析

特殊家庭学生是指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是学习上和生活上处于特殊地位的受教育者。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成,社会利益格局也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社会多元化、家庭多样化,人们的需求日趋旺盛,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化、差异性明显增强,因而产生了特殊家庭,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也无疑成了特殊群体,其特殊性表现为:一是农业企业化新机制的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离开农村的土地进城务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由于经济负担以及政策滞后等诸多原因,进城农民工的父母无法解决孩子在城里的衣食住行及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上学问题,因此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进行隔代抚养或亲属抚养。这些农民工大多是长年在外,打工挣钱,并且务工的地域流动性大,路途遥远,一年难得有两三次回家和孩子见上一面,这些由祖辈亲戚代养,亲自关系失衡的农村儿童就被称为留守儿童,他们是学校特殊群体中的主流;二是由于父母的感情破裂等诸多因素造成近年来离婚率不断上升,或是父母单方或双方亡故,使其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甚至不复存在,他父母的亲情荡然无存。由于家庭的破裂,使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的心灵遭受了了沉重的打击,从小就饱受家庭动荡所带来的磨难,形成了心理上的残缺,因而就成为了离异家庭学生或单亲(无亲)家庭学生,他们是学习特殊群体中之一;此外学校中还有这样的特殊群体——特困家庭学生,残疾学生、犯罪家庭学生、富裕家庭学生等,这类特殊群体为数不多,特困家庭学生一般因天灾人祸突发事件或以领取失业救助金度日而造成,其子女的吃穿用等落后于一般人; 残疾家庭学生因家长生理上的残疾或长年疾病丧失劳动力、经济来源,负担重,困难大,犯罪家庭学生因其父(母)违法犯罪而领刑入狱,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而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

上述种种特殊家庭学生表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在学校越来越凸显,带给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越来越重。如何加强对这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使

他们能健康成长,已成为当今学校和社会的一大课题,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开展“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非常必要,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正因为特殊家庭学生所具有的普遍特殊性,所以其教育与管理对学校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社会各级对这类特殊群体的教育给予高度的重视,各校也正积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研究、想方设法寻找解决对特殊群体教育与管理的对策。由于特殊家庭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生活环境与氛围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受到的影响较为复杂,有的人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从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击、逃学等行为,这些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这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身心健康,影响着班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同时,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将有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对特殊学生进行特殊教育,使这些特殊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既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从维护社会稳定,关心民生发展的需要。

农村小学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研究的方法,应根据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以班级观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媒体咨询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学校方面:学校内部管理机制、学校环境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影响,老师与特殊家庭学生的沟通帮助、特殊家庭学生自身在校的思想动态、道德情感、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以及心理变化等等。家庭方面通过深入访问,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对子女的关心程度、教育手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了解特殊家庭学生在家参与工作的情况、生活自理的能力、了解周边环境对他们的影响等等;社会方面,通过调查、掌握党和政府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种种政策和措施,以及社会各层面对他们的影响等。总之,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多形式的方法。

三、研究基础和研究目标

该课题负责人黄小军老师是有三十三年教龄的中年教师,现任学校常务副校长,担任校长近二十年,具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曾多次参加市、区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多次获得市、区优秀工作者等荣誉,所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有着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组织能力,完全能胜任这次的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之一叶成浪老师,是镇中心学校的教导主任,肩负着对中心学校小

学教育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有着较丰富及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化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改革创新精神,组织并参加过多次镇级教育教学有关问题的研讨,对学生教育与管理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常务副校长亲自担任该项目课题负责人并具体组织实施。同时,学校从课题组织成员的课程安排上做了充分考虑,尽量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用在教研上,他们可充分利用每周三的教学理论学习时间进行课题研究交流,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时间保证。学校的远程教育网、图书室、教科书、电脑室等都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提高保证。此外,学校为课题研究组专门安排了四台电脑,一个小会议室给课题组成员专用,同时从学校公用经费列支5000元作为课题组研究经费。以上这一切都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证。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通过进行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构建多管齐下的育人对策,采取特殊教育的方法,形成多种的育人措施,提高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关注,促使全体师生和全社会在反思中重视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以达到社会和谐。

四、研究内容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特困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2、残疾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3、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4、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5、犯罪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

6、留守儿童学生的教育研究

7、富裕家庭学生教育研究

本课题的实施步骤:

以学校班级观察、家庭访问、社会调查、媒体咨询等案例为依据,组织研究人员对研究内容按层次、分阶段进行研究,从而在访问——调查——分析——实践——反思——提出对策中达到课题研究的圆满完成,其实施步骤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12月)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召开课题组全体会议,充分认识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

(二)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至12月)观察、调查、探访、记录,开展各层面的调查、探访,初步形成调查报告、个案分析文本。

(三)分析反思阶段。(2010年元月至3月)找准切入点,小组讨论分析,反思并整理成文,做好阶段性成果汇报。

(四)总结阶段。(2010年4月至6月)形成研究成果,总结、推广。

五、成员分工与经费管理

课题组成员共9人,全部大专或本科学历,均为小学高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成员全部是教学一线的教师,且大部分是班主任,有较好的研究场所和时间保证。课题组负责人黄小军常务副校长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撰写课题设计方案,课题报告,做好总结工作;副组长叶成浪:负责做好组员的协调与材料的构建工作,具体指导各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分工:黄艳萍,负责离异家庭、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徐聪娣、赵翰瑜负责留守儿童学生的研究;林晨,负责特困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官煌清,负责犯罪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黄小娟,负责残疾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黎玉梅,负责富裕家庭学生的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要做到精心筹划、深入各层面,既分工又合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包括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撰写相关报告或个案分析等)经费管理:本课题研究经费5000元,主要用于课堂组成员调查活动经费以及论文的发表等费用)。

六、主要成果以及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等,并附主要参考文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是: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与课题相关的个案分析、调查报告;

3、与课题相关的实录片段与评析等。课题研究目前行动情况是:接到立项课题的通知后,举行了开题仪式、课题组召开了第一阶段第三次会议,部署了课题《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的有关工作。主要参考文献有:《教育学》、《心理学》、《当代教育》以及网上查找的相关文章资料。

第二篇:《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特殊家庭”这一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和谐的家庭而言,是指特困家庭、残疾家庭、离异家庭、单亲或无亲家庭、犯罪家庭、领养家庭、再婚重组家庭、寄宿寄养家庭和留守家庭等。

(二)研究背景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不断地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重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残疾人家庭、特困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我国自1995年以来,离婚对数突破100万,离婚率突破10%。据全国妇联统计,中国离婚家庭中有67%的家庭有孩子,这意味着,大量的孩子因为父母婚姻关系破裂而成为特殊家庭子女。有关调查材料还显示,我国有14%的中小学生有心理障碍,其中尤以特殊家庭子女为甚。据介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中特殊家庭孩子占78.5%。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由于这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正常的父母之爱,造成爱的残缺,过早地承受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其智力,性格,情绪,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良好发展受到压抑或扭曲,并造成学生成绩下降,思想道德品质下滑,而且也导致行为异常和心理异常和心理偏常,甚至出现犯罪的现象。

可见,对特殊家庭孩子管教不到位,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这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国家人才的竞争,人口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不利因素。因此,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的研究,并针对其异常心理行为特征进行预防和矫治,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对学校和社会都将起着积极作用。

2、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现如今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已引起了各地教育部门的重视,各方也从多种角度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如南京附属中学的《特殊家庭问题学生赏识教育个案研究》、广西省已进行了《特殊家庭学生情感优势智能开发的研究》、江苏省的太仓市进行了《特殊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研究》等,国外及我国和重视家庭教育的台湾地区对于特殊家庭教育都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指导学校的教育,但是对于针对性及实践指导意义符合本地区、本校及依据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的具体研究还不是很精细,这也是我校进行此课题研究的意义和重点所在。就此而言,此课题在原有研究基础上,在深入的同时亦有所突破。

(三)、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探索到行之有效的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开展的特色教育,是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在温暖、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通过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引导、关爱,对特殊家庭家长的教育,对学校各方力量的积极调动、温暖、和谐氛围的全面营造,有利于学生合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利于特殊家庭学生个性的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为期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基。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岗位成才。

本课题研究,针对性强,研究范围和视野范围较宽广,这对广大教师多点切入、把握研究重点提供了针对性,课题研究过程的调研研究、建立档案、归因研究、教育叙事、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实践探索、教育模式的研究等过程渴望对引领骄傲是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提高和教师的高位成才踢狗实践依据。

3、为全校的教职工营造温暖、关爱的良好校风,促进学生的理解、包容、平等、团结、友爱的良好心理品质,懂得珍惜生活。

4、通过本课题研究,有助于形成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德育对学校的价值不仅表现在德育能够活化校园氛围,彰显人文关怀的魅力,而且反映在生成德育特色,构建的与文化的底蕴,展现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元作用,而课题研究也能够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新的亮点,课题研究赋予学校新的发展机遇和利时使命,它将引领学校德育工作走向扎实、纵深、精细和有效方向发展。

二、研究目标

深入探索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有效对策,以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体验到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引导他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及理想的道德人格,正确理解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责任心,增强其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积蓄学生内心的爱,激发学生内在的力量,进而保证特殊家庭的学生阳光、健康的成长,提高生命质量。

三、研究内容

1、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现状及特征的调查与分析研究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殊家庭越来越多,这些家庭的孩子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孩子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异及因家庭变异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都有着差异。行为偏差,学习困难,心理发育偏异的人数都多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对于不同类型的特殊家庭的学生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及特征不尽相同,教育的对策也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这些资源的有效挖掘、获取,对于探究特殊佳通学生教育对策至关重要,我们将采用问卷调查、学生个体访谈、寻访教师、家访等多种形式获取准确信息资源,以服务于教育对策的探索。

2、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研究 特殊家庭的学生经历这不同于一般家庭学生的成长故事,体验着过多的消极的情感,爱的缺失,他们较之一般家庭的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出现偏差,更易呈现心理问题。

3、特殊家庭学生及家长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

除了学生自身的关爱、引导、调试之外,对于他身边的家长、教师及环境的教育及渲染也不容忽视,所以针对这两个群体开展相关的讲座、沟通互动活动很必要。

4、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的探索研究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对多途径、多样式的活动开展的观察、记录、分析,科学评价活动的效果,确定实践活动价值的操作性,进而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时间:2011年3月——2015年12月,历时近五年。

(二)研究对象:在校的特殊家庭的学生、家长及相关教师

(三)研究方法:依据本课题为应用性研究的性质,决定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配合以调查访问法、个案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四)研究进程计划

1、撰写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2011年1月——3月)

搜集相关资料,对当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统计整理成文,确定课题题目、目标、意义、内容、方法及研究过程等内容,形成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进行开题申请。

2、开题初始调查(2011年3月——5月)

(1)编制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当前我校特殊家庭学生现状。调查问卷要进行科学验证,形成有效问题,最终编成问卷,并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答完后收回。(2)进行个体访谈,旨在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成长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3)与相关教师访谈,旨在了解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等情况;

(4)进行个别的家庭走访,旨在了解特殊家庭学生的生活背景、成长环境、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模式等。

3、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索(2011年6——2015年1月)(1)各类特殊家庭学生特征的调查分析(2)论证特殊家庭学生的有效教育对策

(3)对各种已论证的教育对策进行实践探索

(4)对各种对策进行有效性验证,运用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

(5)确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并进行科学教育模式研究,即如何将有效教育对策进行科学延伸,以有限的资源带动并实现无限的教育效果。4结题验收(2015年7月——12月)(1)整理课题实践资料

(2)提炼课题成果,形成成果资料(3)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五、研究保障

1、机制保障:我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关爱教育、赏识教育,营造温暖、健康向上的教育氛围的教育机制与模式,校领导对此课题的重视与责任心,有利于各种措施的实施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人员保障:本着课题即是工作的理念,本课题研究的进程里,学校众多的关注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教师都踊跃的参与到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中来,对于形成浓厚的课题氛围及取得丰硕的有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题成果提供了雄厚的是自保障。

3、经费保障:重视科研是学校不断发展的基础,学校将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学校关于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研究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全力支持课题研究工作的经费支出。

六、预期成果

1、《特殊家庭学生教育个案集》

2、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库

3、《特殊家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集》

4、《特殊家庭学生个体访谈录》

5、《特殊家庭学生成长记录汇编》

6、《特殊家庭学生作品集》

7、《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讲座汇编》

8、《关爱特殊家庭学生主题班团会实录集》

9、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模式

10、《特殊家庭学生教育对策结题报告》

第三篇:浅谈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谈谈怎样做好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

通常一个温暖的家庭应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父爱,又有母爱,父母之爱有机融合,维系着家庭的平衡,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离婚率、犯罪率、交通事故等大幅度增加,致使现代正常家庭体制分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正常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单亲家庭、离婚后从新组合家庭、寄养家庭、犯罪家庭等多种特殊家庭类型。

一、特殊家庭学生的特点

生活在特殊家庭里的学生与生活在一般家庭的学生相比,因家庭的种种变故及因家庭变故所带来的教育方法不当,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等方面都有着差异。特殊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这些孩子由于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导致了其行为和心理的偏差,无疑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很不利的。所以,我感到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只有对他们异常心理行为特征及时进行矫治,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才能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学校、社会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三大课堂,因此,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家庭、学校和社会要齐抓共管,各尽其责。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来讲,首先应该是家庭要努力改善外因,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氛围;其次,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积极主动改变内因。

二、加强对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我们不仅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和一般家庭学生一样按教育大纲进行教育,更要从这些学生的家庭特点出发,从行为习惯、学习成绩、心理发育方面加倍关心,对症下药。

1.生活上多给一些关心。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一些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导致性格内向不擅交流,老师要多组织活动,拉近他们和同学的距离,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同学、老师对于他们的关爱。

2.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帮助。为了帮助特殊家庭学生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要偏爱这些学生,经常询问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业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差。当他们稍有进步时,老师应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班主任要经常找这些同学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供正视现实的方法,向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他们培养在逆境中成长的勇气。家庭的不幸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一面,但也可以增强自己的耐挫能力、自理、自立能力。

三、指导特殊家庭的家长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切成功教育的幼芽就扎根在家庭之中,一切失败的教育,也往往与家庭教育有关。特殊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父母教育失误有关。

1.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

通过家长会、个别家访,让家长明确孩子不仅是自己的后代,更是我们国家、社会的未来,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生活在特殊家庭的孩子生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作为家长更要从各方面进行教育和呵护。但光给孩子良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个好家长,而从孩子成长的各方面来关心、教育、引导孩子的这才是一个好家长。只有让家长在思想上明确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才可能让家长使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2.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

学校开设家长道德讲堂,请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请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进行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指导。学校召开不同类型家庭学生家长会,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同步共商教育对策。

当然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的指导,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1)父母离异家庭:要求家长明确不管谁是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双方都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双方要定期到校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协调好孩子的教育问题,教育方法要一致,以免出现抵消的反作用。

(2)父母再婚家庭:要求继父、母明确对非亲生的孩子,要克服教育上的心理障碍。严是爱,宽是害,只要出于一片爱心,孩子是能理解的,但在表达上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免让孩子出现逆反的心理。

(3)祖辈代管家庭:因父母离婚或把孩子托给祖辈代管的家庭,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教育观念陈旧,文化水准较低,教育孩子表现出力不从心的特点。学校对这些监护人更要作更多更细的指导。经常与这些监护人联系,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观念,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避免溺爱型、放任型教育方式的出现。

总而言之,对待这群特殊的群体,我们应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要各方面全方位的积极配合,对这些孩子的教育要格外细心、特别关心、充满爱心、非常耐心!特殊家庭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特殊关注,教师从学校角度去促进特殊家庭学生的健康发展比较容易把握,但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促使家庭和社会同心协力,才能使教育更有效。

第四篇:特殊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特殊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江海涛

每个班级都有几个“特殊”的学生。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所谓“特殊”的学生有三类:一是行为习惯较差的,二是品学兼劣的,三是身心残障的。这三类学生,同样也出现在我所教的这个班级里,在接任班主任的这个一学期里,我一直在尝试着如何去教育他们、感化他们、引导他们,从而使他们在各方面不断进步,逐步摘掉其“特殊”帽子。

一、调整心理,去“爱”这些“特殊”学生。

上述三类学生急需师长的关心和指导。教育学家裴斯塔洛齐早在上个世纪就提出“教育爱”的观点,所谓“教育爱”应包括两种特色:一是教育爱的对象,是指那些教育条件较差的学生(即我们所说的“特殊”学生);二是经由教育爱的滋润而提升学生的价值。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教师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用“爱”去感染“特殊”学生,不歧视甚至放弃他们,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进而陶冶其性灵,变化其气质,使其逐步转变成为有用之材。

二、与家长配合,寻找学生“特殊”的根源,从而对症下药。

上述三类学生之所以特殊,都有各自的原由,做教师的,应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家长配合,寻找其“特殊”的根源,对症下药,逐渐根治“顽症”。作为班主任的我更有义务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常常就他们所犯的一些错误找他谈心,让他们先说说自己错在哪儿,为什么会犯,再适当的引导他们总结出再遇到此类问题应怎样做,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行为观。

三、培养“特殊”学生“我能行”的心理素质。

事物的发展变化需要外因和内因的相互配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特殊”学生的转变不但需要教师关心和正确的引导,其本身的心态才是其转变的关键。我班的李浩、邓凯峰同学,上课从不举手发言,老师请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声音轻得根本听不见,找他们谈心,他们就低着头,不敢看你,表现出拒绝与你交流的行为特征。他们的内心,始终是封闭、自卑的。对他们的教育,我先从和他们交朋友做起,平时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他们,不刻意的大声斥责,消除其局促感,轻轻抬起他们的头,请他们正视我,从而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过了一段时间,他们逐渐消除了自卑心理,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了、作业也能自觉上交了。

总之,“特殊”学生需要教师用加倍的爱、加倍的心思去关心他们,用正确的方法去教导他们,调动一切力量帮助他们逐渐进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材。

2014年12月20日

第五篇:特殊学生教育工作计划

龚家铺小学特殊学生教育帮扶工作计划近年来,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品德缺陷、学习困难、或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已构成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特殊群体。教育好他们,既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稳定学校秩序、打造我校教育品牌的关键。为此,学校经过排查后,对全校特殊学生进行了分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帮扶方案,具体如下:

一、学生教育帮扶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陈飞鹏

副组长:刘涛 王善祥 孙立群 组 员: 各年级主任及科任教师

二、帮扶对象:

留守儿童、潜能生、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单亲或失亲特殊家庭子女。

三、职责分工:

1、政教处负责全校学生教育帮扶工作档案的制定、收集;学校教育帮扶活动的开展,并与总务处建设相应的功能室(家长学校、亲情家园、连心桥、知心屋、绿色网吧)及有不良行为倾向学生方面的教育工作。

2、教务处负责潜能生方面的教育及法律进课堂工作。

3、办公室负责班子成员“一对一”结对帮扶人员的分配及档案收集。

4、各年级主任负责本年级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单亲、失亲)学生的全部工作。

四、主要措施

1、班主任每期开学要认真调查,同时注意调查方法,摸清本年级特殊学生的人数,协同政教处建立专门档案。

2、建立三类帮扶组织:学校针对特殊学生的不同特点,将采取“一对一”的结对帮扶、帮教形式,成立领导班子(党员)——学生、班主任(科任老师)——学生、学生——学生帮扶、帮教组织,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在留守学生中落实“代管家长”制、在潜能生、特殊家庭学生(单亲、失亲)、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中采取帮扶、帮教制。中层干部与班主任负责本班学生之间“一对一”帮扶,注意必须是本班优秀学生来帮扶特殊学生,不安排学生帮扶单亲、失亲学生。老师和优秀学生在帮扶学生时一定注意方法,保护好特殊学生的隐私、自尊心,在帮扶、帮教过程中最好采取“单独”帮扶,保护好学生的“面子”心理,保守好学生的秘密,切实让学生感到亲情。

3、开展多样活动,增强特殊学生的自信。每月给留守学生集体过一次生日;每月留守儿童集体活动一次;根据特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每期组织一次个人作品展;每期对帮扶对象分类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辅导。

五、帮扶具体要求:

留守儿童、特殊家庭子女方面:

教师必须尽到“代管家长”的义务,要了解这方面学生的基本

情况、监护人(或托管人)情况、父母外出务工情况,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实施相适应的帮扶、帮教计划及措施。要求每月与学生谈心、谈话不少于2次;每期与监护人、委托人交流沟通(电话和家访)各不少于2次;每月组织留守学生通过电话或视频与父母交流一次;每学期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年让留守学生过一个快乐的生日。

潜能生、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方面:

帮教老师要细心了解,认真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以便因材施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要定期与家长、学生交流,注意与家长结合起来,共促学生进步。要求每学期给孩子写一封信;与家长会一次面,并进行一次家访,每月与家长通一次电话,每星期与孩子交流、沟通一次。

其他:

1、班主任要配合好其他老师对本班特殊学生的帮扶,帮扶教师要制 定计划、措施、做好记录、期末做好总结;填好各类成长记录表,每月底年级主任送交政教处。

2、心理咨询室的老师,要与帮扶教师沟通好,了解特殊学生的一切情况,做好心理辅导,每学年要对全校帮扶对象进行一次心理辅导,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召开一次不同类型的心理讲座。

3、每期期末将评出优秀帮扶教师、优秀帮扶学生,并纳入量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发展,体验学习的快乐,进步的乐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为了抓好日常教学工作,在学期末能取得全班大面积丰收,就必须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实施特殊学生辅导教育计划,分层教学,在班级中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好学困生转优辅导工作。

二、学困生名单

黄涛、谢祥颖、池万熺、张鸿、乐开生、池美惠、张如炯、池依萱

三、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我班有36个学生,经过近近两周的了解,发现学困生占全班总人数的20%。这些学生大致上是一下几种情况:

1、基础不好,思维不是很灵活,接受知识较慢。家长监管不力。对后进生辅导不及时,缺少有效的方法,他们自己放松要求。

2、学习成绩差,平时行为又不很端正,作业马虎,上课不专心,还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自己不学,也不想叫别人学。

3、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少聪明的学生怕吃苦,怕经受挫折,经受磨难,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一遇挫折就一蹶不振,丧失信心与勇气,加上父母溺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辅导学困生措施

1、对学困生多宽容,少责备。对学困生给以“偏爱和厚爱”。要做到“三心”:诚心、爱心、耐心。对他们一视同仁,不歧视,多鼓励,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上进心,要全面渗透激励教育,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激励他们进步。

2、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学困生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定期做好家访,及进了解后进行的学习和思想状况,努力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促进学困的转化。

3、教师备课要想到学困生,要备学困生的转化情况,要明确学困生理解教材的难点是什么,学困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什么?教师备课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后进生同时并进。

4、教师上课要想到学困生,一是课堂提问教师要把较难较大较深的问题分解成较小较易较浅的问题,让学困生也有回答的机会,而不是将他们放在角落里无人问津。二是操作时要想到后进生,要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贵在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三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

5、布置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要让学困生“吃小灶”,一是从数量上照顾,只求准确度,不求数量多,他们的作业可减半,对特别学困生甚至可以用课堂笔记来替代作业的办法;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6、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困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上评讲课时,要想到学困生,对于学困生哪怕是只有点滴进步,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7、抓学困生特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补课要课内外结合,以课内为主,并和优生结对子;双向选择,“一帮一,一对红”,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中,只要树立信心,坚持不懈,满腔热情的努力,倾注爱心,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抓好反复教育,循序渐进,巧妙疏导,采取妥善的方法,经常关心教育他们,从小事做起,从今日做起,今日含苞待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

社会转型期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的研究(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