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4号文库
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之我见(★)
编辑:梦里花落 识别码:13-862590 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1-06 17:00: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之我见

企业审计项目主要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代表国家所实施的企业审计活动。国家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组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加剧,经营范围横跨多个领域,从而导致企业审计项目难度的增大,也给企业审计项目质量带来了相应的挑战。与此同时,审计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领导、审计机关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审计事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借鉴现代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审计制度、审计方法和审计监督上加以不本文由断完善,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对提高审计质量,促进企业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在分析影响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影响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分析

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对加强社会廉政建设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国家审计环境的逐步优化,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期望值越来越高,审计的风险问题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影响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众多,主要表现在:

1.制度因素

审计制度是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家审计机关虽建立了一系列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对降低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影响着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一是企业审计项目业务规范制度存在的不足,如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前未进行系统的审前调查,审计实施方案的内容不具体,审计实施未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等等;二是复核、审理制度实施存在的不足,如相关审计人员尚未认识到审计复核、审理的内涵,仍停留在基础工作层面;三是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存在的不足,如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缺乏责任确认和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可操作性不强。

2.技术方法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企业财务、业务管理及办公应用等各个领域,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企业的业务运营、财务账务处理等均具有了网络化的新特点。这些都对企业审计项目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审计理念和技术手段正受到强力的冲击和影响。鉴于此,加快审计技术方法的改革创新成为审计机关的一项重点工作。然而目前,在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力度上,部分审计机关尚未从审计战略发展、全面体现审计职能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高度上认识到审计技术方法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审计方法信息技术化程度低,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尚未形成,审计方法仍然停留最基本的抽样审计中,审计技术仍以手工操作对会计凭证、账簿、报表进行的审查为主等等。这些传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技术明显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严重制约着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提高。

3.监督管理因素

目前,我国政府转变职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意味着审计职能必将相应的发生变化,它要求国家审计机关重视审计的监督、鉴证、评价三大职能作用,建立完善有效的审计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提高审计质量,确保

审计成果的可信性、权威性。然而目前,部分审计机关监督管理环节较为薄弱,存在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日记、现场管理四个方面流于形式的问题,导致项目质量不高,成效不明显。如部分审计项目审计建议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未能引起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领导重视、采纳;部分项目对查出的问题未能从体制和机制上分析原因进而促进制度建设,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还有待提高等共性问题。

二、加强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针对影响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应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从完善制度、技术方法、监督管理措施等方面着手,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1.完善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夯实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基础保障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制度遵守工作程序,提高工作规范化程度,减少工作随意性是加强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的基础环节。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度的建设和规范工作,明确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目标,夯实审计质量管理基础保障。

首先,完善审计业务规范制度。完善的审计业务规范制度是企业审计工作有序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审计方案管理、业务会议审定、审计结论落实、审计限时制、综合业务考核、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社会审计组织委托、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方面全面制定业务规范管理制度、规定、办法和规程,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升企业审计的执行力。

其次,强化复核、审理制度的实施。制定二级复核制度,即审计组组长和审计组成员之间的复核、法制专职复核人员对审计组的复核。明确审理办法和各级复核、审理的内容和责任,并根据企业审计项目业务的实际需要,赋予复核审理机构职权,把好复核审理“五道关口”,即审计程序关、审计实施关、审计报告关、审计决定落实关和审计建议落实关,确保复核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针对复核、审理中发现的业务质量和不规范问题,定期进行研究分析,提出改进审计业务管理的措施。同时,为保证审计项目质量,使审计报告真实、准确的反映审计事项,可制定审计项目审理会议制度,确保审理意见是法规处集体讨论决策的结果,以提高审理复核工作质量,增加审理复核意见的公信度。

最后,健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机关应制定责任追究的具体规定,对如何评估质量责任、如何确定责任的轻重,同一问题怎样相应追究各环节、各层次责任应具体加以明确。从而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执法意识,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2.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促进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标准化控制

创新企业审计技术和方法是有效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审计质量管理标准化控制的重要环节。企业审计质量管理实践工作中,应遵循世界审计的发展规律,不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审计的经验和做法,跟上世界审计信息化的发展潮流,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把信息化建设和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看成是提高审计效率的重要手段,将审计技术创新作为提升审计工作水

平和成果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并在审计实践中强化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创新及应用,鼓励和引导审计技术创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创新审计技术。首先,成立计算机攻关小组,以电子数据审计为切入点,运用数据挖掘、智能信息处理、知识发现与管理等先进技术,通过OA信息平台,有效整合审计资源,统一采集电子数据。同时,利用环境数据分析技术、关键工艺分析技术和管网分析技术等新型审计技术,准确快速地锁定企业审计重点。其次,积极学习内控测评、全面审计等现代审计方法,综合运用内控测评、审计抽样、分析性复核等技术方法,在较短的审计时间内审查出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重点问题。精确地筛查常规审计数据分析难以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线索,更侧重于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和审计建设性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和层次。

二是创新审计方法。一方面,创新“跟踪审计”方法,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模式,进行全程介入、全过程审计,充分做到计算机数据分析和抽样审计相结合,全面审计和重点审计两手抓的审计方法,使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处理、及时纠正,避免重大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掌握审计的分析、筛选、比对方法,通过对企业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对财务、统计数据分部门、分险种、分年度,严格按照填报流程,细化步骤,规范动作,责任到人逐一上门填报,通过审查凭证、账簿、报表等相关资料,对各项数据逐笔逐项进行分析、整理、校验、归纳、汇总,以确保数据的合法、准确、完整,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三是通过审计技术创新推动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创新在促进审计资源节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推动审计工作深入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审计工作中应保证审计技术创新的普及性,形成审计技术优势,运用计算机的自动筛选、汇总、分析、计算等功能,改变过去手工逐笔分析的做法,使审计思路更为清晰,重点更为突出,从而推动审计方法的创新。

3.健全审计业务考核体系,强化审计项目质量监督管理

审计质量监督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监督管理措施。企业审计项目监督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而考核作为质量监督的重要手段,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中,只有建立审计回访和结果考核评价制度,严格贯彻落审计监督机制,把审计结果量化考核作为一把手履行经济责任考核的重要依据,约束和规范审计行为,对审计中发现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监督,才能切实解决审计问责的随意性问题,提高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水平。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分为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与取证材料、审计过程、审计报告四部分。针对每一部分,根据新审计准则的有关要求,从针对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出发,设置考核指标,形成审计项目质量考核指标体系。一是对审计项目质量影响较大,审计准则重点要求的内容,从重要性出发,量化为考核指标;二是对容易出错、易导致审计质量问题发生的事项,从针对性出发,设置考核指标;三是对审计准则中关于审计人员道德风险等方面难以量化的内容,从可操作性出发,不再单独设置考核指标。

且上述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应涵盖审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以起到规范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作用。

其次,采用合理的考核方法。建立“直接报告、垂直负责、逐级考核、能力导向、质量优先、综合评价”的考核机制,针对审计项目中各质量控制环节,从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和审计移送处理书、审计程序、审计文书档案、审计职权制度、审计揭露问题和审计取得成效等方面入手建立审计业务考核方法,并明确规定审计业务量化考核的时间要求、质量要求和得分标准,对各项审计业务进行细化考核。真正使审计考核与监督相统一,促进审计人员风气建设,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最后,做出全面的考核评价。根据审计质量考核结果,对参与企业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所从事的工作是否符合审计准则及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价,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掩盖,查找出的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和内部控制漏洞,并实施针对性的质量管理措施,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加快完善现有制度、办法和业务流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责明确、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促进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以提高审计质量。

三、总结

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是对审计项目立项、实施、结果、复核、报告、后续跟踪、考核等进行组织、指导、监督和检查的综合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经营特征的变化,影响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实践管理工作中,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应从审计制度体系建设完善、审计技术和方法创新及审计业务考核体系健全等方面全面加强和创新审计业务管理,强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促进企业审计项目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二篇:质量管理之我见

篇一:质量月后话质量

自从我开始从事质量管理工作以来,心底一直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对质量这个问题肤浅的见解一吐为快,与读者共享。

“质量是生命”这句话的正确性毋庸置疑,但这句话像一句形容词,从范畴上来讲,从属于意识形态里的东西。质量有其固有的特性及鲜明的定义,属性虽然抽象了些,将其通俗化倒也不难

理解。质量固有特性——泛指它的用途,譬如说:牙刷是用来刷牙的。质量的评判——泛指人们对其从感知感观上接受的程度,譬如说:牙刷外形粗糙,刷牙时掉毛,这样的产品,人们对它的感观接受的程度就差,这样我们就会说,这个牌子的牙刷质量太差了,下次购买牙刷时一般不会再将其列入采购计划之中。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我们真正做到“对待质量如同珍惜生命一般”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做。

一、遵守良好的职业操守。我们作为产业工人,是国家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有着最基本的职业操守规范,这是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一个失去质量意义的产品毫无价值可言,如同社会上频发的有毒、有害的食品一样,它们非但没有遵守职业操守,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没有,这样的人和生产组织,必将遭到社会和公众的唾弃。

二、强化工艺纪律的执行力。当一个产业工人具备了良好的职业操守之后,执行工艺纪律的执行力也是重要的一环,工艺纪律就是一部法规,一种无声的命令。纪律是用来规范和约束我们行为的一种工具,有的员工遵守厂规厂纪方面做得很好,因为他知道这是纪律,不敢贸然触犯,而偏偏没有关注和理解为什么在工艺后面冠以“纪律”二字。加工工艺从属性上判定,它是属于我们操作时的一个作业指导性文件,以保证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从这个定义而言,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艺纪律概念,强化我们工艺纪律的执行力,如同我们必须遵守厂规厂纪一般。

三、练就精湛的操作技能。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是对我们产业工人的基本要求,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苦练基本功,保持良好技能水平状态,不断提高经手加工的每一件零件的质量。

四、正确处理得与失的矛盾。俗语常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得失失,失失得得,这个浅显道理,深刻地诠释了事物的两面性本质。在工作中精益求精,精工细作,让一件件做工精巧、外形美观、让人赏心悦目的产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样的员工在我们公司大有人在,这是我们的质量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可我们也看到有的员工做出来的产品外观粗糙,整件产品瑕疵无处不在,类似的错误屡改屡现。追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得与失这一对矛盾之间的关系。我们通过劳动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天经地义,无可非议,当我们在拿到报酬的那一瞬间,有没有想过,自己生产出来的是一件不合格品!是一件毫无价值可言的产品!这样的行为从表面上看,虽然得到了一定报酬,但后果将会失信于客户,失大于得,不合算,不可做。倘若全公司的员工都这么做,失去的将是客户的信赖,失去的将是市场,最终失去的将是我们的工作岗位。

“质量月”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质量是一个企业永恒的主题,质量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质量永无止境!

篇二:质量的思考: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管理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驾驭市场赢得效益的保证。质量的地位如此重要,不仅要“老生常谈”,而且要常抓不懈。因为,对质量从来算不得足够重视。

到底什么是质量?国际标准组织的定义是:一组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个定义很抽象,非专业人士很难理解。不过,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有值得思考的现象:同样的设备工具,同样的工作方法,同样的生产环境,各人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却大不一样。这是为什么?事实证明:

质量是一种态度。产品质量掌握在人的手中。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重视质量,不仅说在嘴上,重要的是在真抓实干的行动上。生产中各工种、工序、工艺要倡导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增强凝聚力,努力提高技术素质,技术过硬,一丝不苟,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无可挑剔。

质量是一种态度。产品质量取决于每个员工的认知。日常生产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产品质量事故,可以说都是因为我们质量意识淡薄,操作粗心大意造成的。这就表现了整体上对质量的认知度不够。要知道,产品质量不过硬,不仅伤害企业的生命、输掉市场,损害了效益,而且给用户带来隐患甚至危及操作者的生命。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用户观,时刻以“用户至上,质量第一”为工作准则、做好每一件小事,共筑企业质量的大堤。

质量是一种态度。事实,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我们都是企业的一份子,只有企业的发展才能带动我们自己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每一个细微的工作环节都

要敬业,如果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就有可能造成质量事故。一次粗心,一个疵点,都是不起眼的小问题,可就是这些“小问题”决定成败。质量与我们每一次操作、每一道工序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操作规程,严把质量关卡,就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质量是一种态度。它不仅体现在基层,重要的是也体现在管理层、执行层。一个

企业对待质量的态度是这个企业领导者带头引导,管理层专注如一地执行而长期坚持下来形成的一种品质,不动摇地深入每一个人心里的一种潜在规则,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稳定的保障,是企业的质量文化。只有认真的把对产品质量的态度始终贯穿于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产品质量、工作质量才能有根本保证。

现在,人人讲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也有人对质量淡化甚至疲沓,可见产品质量问题是态度决定一切!关键是认真负责,付诸行动。

第三篇:浅议审计质量管理

江苏省常州市审计局 王晴川

一、引言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既包括审计工作的总体质量,还涵盖具体项目的审计成果质量,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审计质量管理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质量标准,制定审计项目控制程序或政策,以使各项管理和业务工作按照预定目标和程序运作,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对于充分发挥审计职能,规范经济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是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证。审计机关把审计质量管理作为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对各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可以增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准确性、效率性,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为经济建设和领导决策服务。同时,通过加强审计质量管理,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敢于审计、善于审计的优质团队。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是遵循世界审计发展规律,适应国际标准化要求的需要。《国际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构必须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按照基本原则进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明确提出质量保证是从事审计工作组织应履行的职责,这充分说明,强化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实现我国审计业务与国际惯例接轨,推进全球趋同和交流合作。

二、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审计资源配置没有做到科学合理近年来随着审计监督领域的不断拓展,上级审计机关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交办或要求审计配合的工作越来越多,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一些项目时效性强、难度大,审计人员受进度计划、考核评比等因素的影响,忽视了保证质量要求,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从而影响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质量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审计质量管理制度包括审计质量检查、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这三部分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但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审计复核工作流于形式,仅停留在文字修改的较低层次;有的审计责任考核缺少细化的程序及内容;有的审计质量管理责任追究主体不明确,造成责任无法落实到人,其结果是不了了之。

(三)审计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 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审计信息产品的提供者,对审计质量起着决定性影响。从目前审计人员的知识构成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具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审计队伍中懂审计、会计、工程、法律其中一方面的人员较多,而既懂会计审计,也懂法律工程的综合性人才较少。二是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一般以单纯的财务会计知识来查错纠弊,就账审账,审计人员的视野和思路还不够开阔。三是综合分析能力不高。审计人员对政策的分析判断能力比较差,发现大案要案的本领还不够强,难以满足复杂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强化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组织保证机制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基础,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分级质量控制管理。责权对等是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在审计业务实施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审计组、业务部门、审理机构、审计业务会议和审计机关负责人作用,形成一个层次分明、权责明确,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全方位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一般项目实施方案由审计组组长审定,报业务部门备案。重要项目实施方案和调整事项报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原则上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审计机关负责人对审计项目实施结果承担最终责任。(2)加强审计机关纵向、横向间联系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要对现有审计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以提高工作效率。应加大上下联动的行业和专项审计,提高审计成果层次,扩大审计的宏观效果。要加强协作和配合,共同促进审计整体计划的实施。要加强与纪检监察、财政、税务和工商等职能部门的交流,畅通协调和联络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监督合力。

(二)构建制度保证机制 要促进审计项目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审计机关必须强化制度约束,通过减少行为的随意性,满足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要求。(1)建立审计质量检查制度。应当强化审计全过程控制,采取内部自查、部门互查、同业检查等形式,注重事前跟踪、事中监督、事后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通过开展审计业务考核和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方式,对审计质量管理情况进行持续评估,进一步强化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夯实审计质量制度基础。(2)建立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应制定奖罚分明、责任到人的过错责任追究制,对审计人员、审计组长、复核人、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审计实施环节中的过失或故意行为,设定确认标准和惩罚措施。对履职过程中出现缺位、越位等行为,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3)引入第三方监督检查制度。近年来国际质量认证的外部检查是审计领域逐渐引入的一项新的监督机制。该制度的引入,让审计业务质量接受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监督,可以有效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提升审计工作的公信力和认可度。其有效性己经得到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的认可,并被写入了《国家审计质量管理指南》。因此必须:将业务精、能力强的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和符合条件的专业人士纳入人才库,并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具体指标体系,提高检查的可操作性,扩大监督内容,除现有的投资审计外,逐步增加单位财务收支审计、企业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其他审计领域;将检查结果与审计干部的考核、奖惩直接挂钩。要注重分析监督结果数据,及时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推动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强化执业保证机制 执业保证制度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审计业务流程包括立项、计划、实施、报告等,每个流程的完成质量,都会对最终的审计结果质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只有把好每一环节质量关,才能确保执业保证机制的实现。(1)科学论证审计项目计划。项目计划编制是审计业务执行的首要环节。在审计选题时要坚持群策群智,广开言路,通过媒体、网络、召开座谈会等方式,问审于民众、问审于领导、问审于部门、问审于一线,使审计立项更科学、更符合改革发展要求、更贴近社会和普通百姓。建立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对审计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信息,为合理确定审计项目打好基础。(2)充分做好审计调查。审计调查是确定审计范围、选择审计方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摸清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财政财务隶属关系和相关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运用职业判断,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细致分析,选准突破口。(3)合理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依据。审计方案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结合被审计对象的实际情况,突出重点,细化审计内容。对于重点项目审计方案,审计机关应组织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进行集体审议。(4)强化审计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审计实施的主要工作是取得审计证据、编制工作底稿。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机关要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具有证明力的原始资料,注意证据的客观性、充分性、时效性和合法性。在编制底稿时,必须符合审计质量标准要求。(5)认真撰写审计报告。高质量的审计报告不仅要严谨求实,问题定性准确、评价客观公正,处理处罚适当,同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为有关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审计报告在审批后还需征求被审计(调查)单位和拟处罚责任人的意见。如果被审单位或个人对审计报告认定的事实提出异议,要进一步核实修改审计报告。对拟作出罚款的处罚决定,符合法定听证条件的,审计机关应当履行听证程序。在正式出具的审计报告结尾处,要明确告知相关单位和个人可以提起申诉、行政复议和诉讼等法定权利。(6)严把文书审核关。审计证据、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文书资料实行二级复核和审计机构审理。审计负责人应把好第一道关口,对审计目标偏差、审计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等问题责成审计组补充完善;审计机关业务部门要增强复核意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发现主要材料不完整、定性错误的,通知审计组限期补正。审理机构要重视对审计文书间一致性的审查,减少审计质量缺陷。(7)注重审计后续跟踪检查。审计结论跟踪整改情况是确保审计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机关除了敦促被审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严格按审计意见建议进行整改外,对不按规定落实的可以通过召开通报会、提交审计专报信息、制发审计建议函等方式,切实维护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8)健全审计结果公告制。审计的最终结果应向社会公布,接受舆论监督。近年来审计结果已有所公开,但数量和比例还有限。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披露的广度、深度和时效性,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扩大审计部门的影响力。同时要推进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要检查审计计划执行情况,为修正以后的审计立项目标提炼经验;对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评估,防范审计风险,巩固审计成果。审计质量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质量管理活动,它涉及审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然而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立、健全,需要审计机关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推动影响审计质量的各要素、各环节持续改进;需要审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将质量意识贯彻到审计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编辑:彭秋龙

第四篇: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之我见

近年来,随着中央对“豆腐渣”工程的严厉整治,住宅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工程质量的严格监管,建筑市场监管日益完善,建筑企业特别是项目经理质量意识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建筑产品质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必须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项目施工的纲领性文件。通过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我们可以认真分析工程的特点、难点,明确项目的质量目标。

很多施工方案的针对性较差,编制施工方案应该贯彻规范、标准的要求,也可参考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但绝不应该是简单的摘录、拼凑,而应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和吸收,再结合本工程的特点加以运用。

编制施工方案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应该编制的重要分部、分项工程或工序恰恰就没有编制。比如防水工程,涉及到屋面、厕浴间、地下室等几个分部、分项,所使用的防水材料、施工工艺等都不一样,而且防止这些地方发生渗漏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点。

通过对工程总体的全方位的质量策划,一方面要提出质量控制的要点、重点、难点,另一方面就要针对这些要点、重点、难点制定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都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和处理,那么这项工程在质量方面就会有突出的亮点。工程质量的特色是由策划、措施、实施、总结这几个步骤实现的。所以,策划工作必须做在前面,统筹考虑,与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技术交底的编制和交底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技术交底的编制中首先注意的就是“可操作性”。技术交底的对象应是作业班组的技术工人,所以交底的编制必须针对工人的技术水平、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深入浅出,使他们充分理解并牢记自己所做工作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

二、组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班子

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能否达到质量管理目标的第一关键因素。项目经理必须有创优的积极性和热情,具有较强的质量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综合管理、技术、成本控制),并且具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和控制全局的协调能力。

项目班子必须对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控制到位。为此,必须配备各专业配套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人员,并且这些人员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将无法达成最终的目标。

三、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严控进货渠道

1.编制施工工艺指南。对工程的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必须有指导性的文件依据。根据规范规定的“验评分离,强化验收,完善手段,过程控制”原则,施工企业必须编制高于规范要求的企业标准和施工工艺指南,这是项目编制施工方案质量标准的依据,也是施工工艺的具体指南。

2.加强质量意识教育。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和质量意识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又一关键因素。对他们进行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是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之一。项目部必须做到奖罚分明,形成制度,严格执行,方能行之有效。

3.严控进货渠道。材料(成品、半成品)的采购是质量管理的又一关键所在。必须加强物资采购和进场材料的把关。除了严格实行合格证和复试制度以外,采购人员的素质也是关键所在。

四、严格过程控制是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工程产品的质量管理,从事后检查把关,转到事前控制,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必须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1.工序质量控制。一方面要监督每道工序的投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另一方面要检测工序施工完成后的工程产品是否达到有关质量标准。

2.设置质量控制点。项目要根据工程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的要求,全面、合理地选择质量控制点。

3.质量预控。对那些需重点控制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事先分析可能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原因,找出对策,采取措施加以预控。

4.完善“三检”制度。每道工序完成后,各班组长要带领班组成员进行自检,然后报项目质量员,由质量员进行检查。下道工序在操作前必须对上道工序进行检查,凡不符要求的,上报项目让前道工序进行整改。这样一环扣一环,环环不放松,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

5.加强巡视检查。公司对项目的工程质量也必须严格把关,加强对项目质量的巡视检查,对违章操作、质量隐患和不符规范要求的要责令及时纠正、整改,以防患于未然。

五、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工程资料是施工过程和工程内在质量的重要的、唯一的证明。由于工程中绝大多数部位的质量在施工完成以后是看不见的,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档案就成了唯一的,能够说明(证明)工程内在质量的资料。应该将这些资料的形成、收集、整理作为工程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给予高度的重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是国家建设事业的根本方针。只有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创建优质工程,项目和施工企业才能赢得社会信誉,才能拿出让顾客满意的建筑产品。企业自身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五篇:班组质量管理之我见

浅淡班组质量管理

班组是企业产品的直接生产单位,是产品质量的直接执行或实施者,班组生产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长品质量的优劣,而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抓好班组产品的质量,是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的头等大事。

一、影响班组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

生产的连续性,决定了某一个班组不可能独立完成产品的全过程,而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质量指标或为了达到某一个质量指标而进行的指标控制。这种对部分或某个质量技术指标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道工序或整个产品质量的优劣。着就说明了班组的工作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因此,班组产品质量的主要环节和存在问题,也集中反映在工作质量上,即操作波动。

产品质量波动一般有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正常波动一般因原料的质量差异,设备磨损,操作调节的变化,工艺指标控制范围的正常波动等因素引起,对产品质量影响不大。异常波动一般不按规程进行,工艺监控不严,设备带病运转,材料不符合标准引起的,对产品的质量影响较大。影响班组生产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操作波动,指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异常操作因素,影响班组的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人,设备工艺,材料。把这些因素 控制起来,及时消除异常波动,就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产生操作波动的主要原因,一责任心不强,没有做到勤观察勤调节,只重视进度而忽视质量;二是执行工艺和操作规程不严,不按工艺要求放臵绝缘件和金属件,使金属异物进入器身,影响产品介损局放;三是技术素质低,既不会分析又不会处理;四是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带病运转;五是上下工序协调配合差。这五点是导致操作波动的主要问题。只有把操作问题解决好了,把影响产品质量的“五个原因”控制起来,才能稳定生产,提高产品质量。

二、班组提高产品质量的对策

强化质量意识教育。强化质量意识是抓好班组产品质量的思想基础,进行质量意识。首先教育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懂得产品质量如何是关系企业前途的大问题,优质产品能给企业带来兴旺和发达,劣质产品导致企业亏损,甚至倒闭。作为企业的主人,物质产品的直接生产者,要有企业光荣我光荣,企业收益我受益,我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度主人翁责任感。

一是严抓平稳操作。平稳操作就是要稳定工艺,抓好交接班,交接班是了解上一班生产,工艺,质量,安全,设备运行及遗留为体的过程,对稳定下一班生产工艺和质量至关重要。二是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要求班组成员能够熟练掌握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如工艺操作法,工艺条件,安全技术要求等。三是开 2 展岗位练兵,提高技术素质。以练基本动作,基本技能和学习基本理论为主,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实际训练,通过岗位练兵,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岗位实际操作本领。

广泛开展QC攻关活动。QC攻关小组是群众性的质量活动,是群众参与质量管理的好形式。班组要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班组成员的聪明才智,开展此项活动,组织攻关,小革新,小改革和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解决班组产品质量存在疑难问题和薄弱环节,提高工作质量和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完善岗位质量负责制。建立,完善岗位质量负责制是确保产品的可靠保证,在生产过程和工作张必须严格执行,实现对产品质量自我监控,自我检查,从而实现优质高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企业发展。

王莉

二〇〇九年一月三日

企业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之我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