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政策 持久承负作为公民的责任
持久承负作为公民的责任 理性地承负公民责任
上世纪80年代中,桑枣中学实验教学楼建设时,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新的实验数学楼盖好了,教师和学生谁也不不愿意搬进去,哪个都知道没有人敢验收的楼,建筑质量是什么样的成色。当时,他还是普通教师,是学校为数不多的赏党员之一,别人不敢搬,他只好不带头搬。搬进新楼时,新楼的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灯泡各式各样,参差不齐,教室本应雪白的墙上,只有底灰,什么都没有。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生定要修好这栋楼。
叶校长在这里表现出来的一是种清醒的责任意识,即对个人与公共事务之间的责任的理性的认同。尽管现有的楼房的好坏与叶校长没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点上,他尽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他看到的不仅是他与楼房建设之间的责任关系,他看到的是住在楼房里的学生和教师,他必须对他们的生命负责,他不能因为前于的楼房质量而推脱自己的责任。当别人急于推脱自己的责任的时候,叶校长给出的答案是,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理性地担当责任,无疑是公民行动的起点,它所显明的乃是公民进入公共空间的一种责任的意向和姿态。公民不仅仅是一种法律所规定的身份,更是一种关系的实践,是作为社会的个人与公共事务之间的真实关涉,公民意味着对公共事务的理性承担。
二、默默地、持续地行动
仅仅认识到自我身上的责任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动。行动意味着不断地行动,意味着持久地对抗加在个责任之上的各种阻力。
1997年,他把与这栋新楼相连的一栋厕所楼拆除了。因为他发现,厕所楼的建筑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他怕建筑质量不高的厕所楼牵连同样质量可疑的新楼,要注施工队生新在一楼的安全处搭建了新的厕所。1998年,他发现新楼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他很生气,找来正规建筑公司,重新在板缝中老老实实地灌注了混凝土。
1999年,他又花钱将不大的新楼上华而不实却又很学生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三七厘米直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五十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十五厘米。这栋实验教学楼,建筑时才花了十七万元,光加固就花了四十多万元,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领导支持,他修楼的钱就这样左一个五万元,右一个五万元的化缘而来。教学 时刻要用,他就与施工单位协调,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十六个教室的楼修好。
一时的行动并不难,难的是坚持。这是公民行动的时间性,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韧性的战斗”,默默地、持久地行动,这种韧性首先是与加之于个人职责身上的阻力相抗衡,其次-甚至更重要地-是与个人自我在行动遭遇阻隔的过程中不断内生的惰性与阻滞力相抗衡。
三、公民责任:向空间的延伸
公民行动不仅在时间中,而且在空间中。成熟的公民实践不仅仅是时间中的浮光掠影,更是空间中的紧抓不放。这在叶志平校长对新建楼房的要求上表现突出。
楼外面贴的大理石面,只贴一下不行,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都打四个孔,然后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此,即便是如此大的地震,教学楼的大理石面,没有一块掉下来。
时下,当我们渐渐轩陷于豪华现代、信息化的漩涡中,高大时尚的校门、信息化的教学装备等等。这些时尚的事物最容易为校长赢得美誉,恰恰叶校长抓住的是学校事务中最基本的,是从师生生命安危出发的大问题。
我们今天的人们更习惯于锦上添花,不习惯雪中送炭,导致责任的本末倒置。只有当我们能够长时期地守住根本性的责任,我们才可能为教育,也为社会,守住一道最厚重的基石。当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见异思迁可以说成了现代生存的本质。对新异事物的追逐,使我们更多地迷失在新玩物眩惑之中。只有那些成熟的公民,能够抓住事物的要害与关键,默默地把作为公民的责任向深度空间扩展,坚守自己最根本的责任,而不是流于一些花哨与浮躁之中。
四、面向未来的理性筹划
公民行动不仅需要我们面向过去,查漏补缺;面向当下,紧抓不放;还需要我们面向未来,不是面向空洞的未来,而是面向从现实出发,通向未来的可能性。
叶志平校长从202_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教室里面一般是九列八行,前四行从前门撤离,后四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走哪条通道,孩子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他们事先还被告知,在二楼、三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更快些,以免堵塞交通;在四楼、五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学校紧急疏散时,他让人计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教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玉为组织站好,用时一分三十六秒。那天,连怀孕的教师都按照平时学校的要求行事。地震强烈使得挺着大肚子的教师站不稳,紧抓黑板站在讲台上,也没有优先学生跑出教室。唯一不合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怀孕的教师同时下了楼。
当叶志平校长一次次地训练有序逃生时,他就是在实践作为公民面向未来的、个人想象中展开的责任。大多数人不习惯于思考、缺乏深度的思考,往往要经历之后才明白,不能把握掩藏在时间深处的内在责任。唯有叶校长这样的人,他们理性的目光远远系住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他们的行动敞开了通向未来的健全的通道。面向未来的理性筹划,把公民的责任向着时间的深处延伸。
五、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实现
地震发生时,叶校长在绵阳开会,他从绵阳疯了似的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作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的沉重,十一岁到十五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教师们站在最外面,四周是教学楼。他最为担心 的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坍塌。
那座楼上的教室当时,地震时坐着七百多名学生和他们的教师。教师们迎送他报告:学生没事,教师们都没事。那一刻,他浑身都软了。五十五岁的他,哭了。通信恢复后,教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都会大声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教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含着泪。这一刻,正是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最充分的实现。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政治的动物”,在他看来,政治乃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之为人的卓越正在于个人在城邦中的合理位序的实现,离开了城邦,人就不复为人,而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城邦乃是人显现为人的存在的空间。阿伦特试图承续亚里士多德的古典政治传统,以个人置身社会中的行动,超越于个人个体生存层面的劳动和工作,来彰显个体存在的卓越。公民身份是个体存在的基本的社会身份,是我们走向政治民主的基础。政治即对正义的追求,或者说求得正义。这种正义乃是双重的,既指向民族国家,这社会正义的追求,同时又指向个人,即对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合理位序的认同与实践,也就是个人正义的实现。正义意味着理性地认识自我在公共生活中的合理位置,承担自我作为公民的责任。正是基于个人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个人置身社会中的合理位序的认同与实践,叶志平实现了古典政治的理念,也实现了现代公民的责任。当我们凭借对社会正义与个人正义的追求而成为政治的动物,也就是成为实实在在的国家的公民,我们就是在走向政治民族。身虽卑微的叶志平,乃是在进行着一场高贵的个人福址与公共福址相统一的公民实践。
六、以人性之光弥补制度的缺失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就在努力谋求现代转向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社会现代化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无疑是人与制度。鲁迅改造国民性和胡适再造文明、谋求现代民主政治的尝试乃是两者之间不同选择的典型代表。直到今天,现代化诉求依然是我们社会内在的基本精神折向。我们经常 在抱怨之中,抱怨制度的不健全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更多地冀望于社会制度的完善。但制度的完善是一个过程,现代化也绝不是一劳永逸地行动,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被动等待、消极抱怨,抑或空洞呐喊,还是积极地行动?
显然,抱怨或者呐喊,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其的意义,但重要的,在我们的社会公共空间吕最缺少的就是行动,是建立在个人优良人性之上的行动。
制度不是一切,一是任何制度下个人都有作为的空间,一是制度的改良依赖于优良的人性,优良制度本身就是优良人性实践的结果。制度的改良和人性的卓越是互为表里、互动发展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达到制度的改良,在口号之上,我们更需要实实在在的改良行动。叶志平的意义正在于其默默而持久的行动所折射出来的公民品质的可贵。事前,他完全可以把的责任却之不顾,即便事故之后,他也满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自己推得一干二净,并转而把责任归于以前的或者上面的主事者,但他根本性的在意点并不是谁来担当事故的责任,而是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负责,对每个真实的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不是给自己的不作为寻找借口,平凡的叶志平以他不平凡提示我们:以自我人性的力量来弥补制度的缺 失,并以个人的行动,为制度的完善提供可能的路径,这才是真正的行动。
七、以朴实的行动实践对公共空间的启明
人之为人,就在于实现人之本性,实现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实现人作为政治动物的存在,并以此来实现个体人性的卓越。人是凭借对正义的追求而成为正义的人,人在求得社会正义的同时实现个人正义,公共福祉和个人福祉就在行动之中达到统一,行动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此。我们太习惯说,领导趾高气扬地说如何如何重要,专家趾高气扬地说应该如何如何,愤青趾高气扬地说为什么不如何如何。
问题没有显现时,大家高谈阔论,问题一旦出来,彼此又忙于推诿。正如叶公好龙,许多时候其实我们好的是假龙。只有他,是在真做。一个普通的中学校长告诉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最重要的是行动。叶志平校长的实践深刻地阐释了公共的要义:理性、责任、行动和韧性的坚持。他是在举个人之力来对抗我们软弱的时代,言不由衷的时代,只说不做的时代,平庸与堕落的时代。
一个人的高贵与否,与他的职业、地位、身份,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我看来,叶志平是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十分少见的真正的高贵者。他以持久而智慧的努力,成就了学校七百多个生命的安全,也成就了个人的卓越与灵魂的高贵。叶校长的价值之所以要大,乃是因为大部分人的价值仅仅是基于个人自我的,而叶志平则是坚定地、持久地走向社会、走向未来,他的价值是基于社会正义的。
也许,在很多看来,叶志平校长就其身份、事迹、成就而言,都微不足道,但在我看来,叶志平校长的价值正在于其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和行动,构成对当下中国社会公共空间的真正的朚。公民实践乃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行动,叶志平校长是在倾个人卑微之力,理性地担负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责任,凭借理性、责任和踏实、稳健的行动,自觉地抵抗个人之上的周遭世界的不义。他是在进行一种真正的公民实践。
他的实践深刻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民族国家的建立最重要的基础,也就是公民人格的基础,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建设性的价值所在。可以不无夸张地说,他代表着中华民族在当代精神发展的方向,优良的心智、理性的担当,持久而深度的努力,积极面向未来的态度,敞开我们社会通行理想未来的根本性路径。
第二篇:202_十大责任公民及事迹
202_年十大责任公民的事迹
1、大连消防支队支队长,丛树印
每个人存在于世间,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和职责,对于他,那是担负城市安慰,国家融入的特殊使命,是参劾着血与火,见证着生与死的特殊责任,在春天火光中,在烈焰浓烟里正是因为面对经济情况时沉着冷静的判断,正是这种不畏生死,敢于担当的大义,驱使着他带领他的千余名勇士和嚣张的火焰进行殊死搏斗,得以保卫六百万市民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消防史的奇迹。
2、中国中铁电器化局一公司,知识型新型工人、农民工楷模,巨晓林 他是农民工,长年野外作业,居无定所,记下了70多本工作笔记,洋洋洒洒,230万字,他只有高中文化,却革新工艺43项,创造经济效益六百万多万元,独立编写出我国铁路电气化史上第一本施工教科书。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却被千万工友称为鼎天立地的巨人,最具影响的技术导师,他就是型新型工人,农民工楷模,来自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巨晓林。
3、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第11届全国政协委员崔永元
作为央视知名主持人,崔永元曾以《实话实说》而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公众人物,近年来转型之后的他将更多精力投向了公益领域,承载着自己作为新闻人的使命和责任。202_年,国产纪录片《我的抗战》重磅出击,这是一部运作时间长达八年,总耗资1.3亿元的诚意之作。做口述历史是电视崔永元的爱好,我就喜欢历史,崔永元这样慨言。
4、湖南省湘潭市社会福利圆义工,湘潭市劳动模范许月华
十多岁就因意外事故失去双腿,这对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意味着怎样的痛苦和绝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生命的坚持,一直怀抱着乐观向上的心态,用两条板凳学会走路,用自己脆弱的身躯照顾扶养孤儿,简单的缝补在一般人看来获取轻松,但对于用板凳走路的他来说却并非易事,他做到了,并且坚持了三十年。经许月华照料的孤儿已有130多个。在许月华身上看到了一种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那就是坚忍、执着和有担当。
5、辽宁鞍钢工人郭明义
当人们的生活重心越来越向物质倾斜之时,无私助人似乎成了非主流。而几十年来一直坚持助人为乐的郭明义却似乎已成了异类,正是因为这样的异类用心去把在生命线挣扎的病人拉回亲人身边,让世界上少了一丝悲痛,多了一些惊喜。用微弱的工资资助濒临失学的孩子,让世界上少了一些不满,多了一些感恩。郭明义对生活的定义质朴而真实,我做好事就最幸福,因为只有做了,我才能保持与善良人们的沟通才能这个世界的欣喜奇,感受社会的力量。这样的异类多了,社会才更有力量。
6、福建省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
身为福建省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曹德旺,我做慈善是为了延续财富,没有责任感,充其量是富豪。从1983年第一次捐款至今历年来曹德旺共计捐款达人民币近16亿元。202_年曹氏父子捐款10亿元,善款分别如下,玉树一亿,西南五省区市两亿,福州市图书馆四亿,重庆市公益事业三亿。
7、香港义工黄福荣
黄福荣生于香港,原是一名集装箱货车司机,202_年开始做慈善工作,在202_年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地震中冒险英勇的救出了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却在余震中不幸遇难。斯人之逝,神州同悲。
8、在外务工人员,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和其母亲
哥哥孙水林遭遇车祸,弟弟忍痛“接力”还钱,令人动容,我们绝不拖欠一分钱。在哥哥一家遭难后,弟弟孙东林朴实和坚定的话语折射出这对兄弟的道德魅力,孙氏兄弟给我们带来的温馨、感动和震撼,为我们这个社会培植了一方道德沃土。
9、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干达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叶青 地震袭来,叶青将放牧的姑娘一把推出了木门,就在此时房屋倒塌了,老伴停止了呼吸,他被震塌的房梁砸断三根肋骨,救出116名村民,在叶青的号召下所有党员始终坚守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确保了甘达村的抗战救灾工作有序进行,61岁的老支书,灾难中始终坚持组织营救,他的心中只有老百姓。
10、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张君达
张君达本是一位事业成功、生活优越的中国台籍籍企业家,61岁时他把工作交给儿子,一头扎进了慈善事业,担任浙江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理事长,他积极推进“捡回珍珠计划”帮助因为家贫无法读高中的优秀学生,这项计划202_年开始实施,如今已经在全国23个省份建立了珍珠班,资助了近8000名珍珠生。
第三篇:第五课 政治参与 公民责任
第五课 政治参与 公民责任 第一节 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第一框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教师提问: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作为公民,对于国家大事,应该如何当家作主呢?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一)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公民。
依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项政治自由,以及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
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1)政治选举:阅读教材第3页《知识窗》
(2)政治结社:在我国,公民参加共产党或者民主党派,都是政治参与。活动:学生介绍“我们身边的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
主要介绍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在工作中以及各种政治生活中的情况。1,民革:原国民党民主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2,民盟:从事文化,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高级中级知识分子 3,民进:教育,文化,出版工作高级中级知识分子 4,民建:经济界人士 5,农工:医药卫生界高级中级知识分子 6,致公:归侨,侨眷的中上层人士 7,九三:科学技术界高级中级知识分子 8,台盟:台湾省人士
教师提问:经过与他们的交流,同学们对于共产党员和民主党派人士有了怎样的认识?(复习:政治面貌有哪些?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员,港澳同胞,群众(现称普通公民)等)
教师:从他们的身上,其实就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缩影。他们的行动和奉献,也就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体现。
(3)政治表达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
言论:网络上的言论自由。但也不能突破一定的界限,否则构成诽谤罪。出版:中国比原来开放多了。李承鹏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集会:群体性事件。表达诉求的事件不断增加。原本的处理方式是瞒报少报,可现在的网络是非常发达的,那种被动的应急处理方式只会让事件更加复杂。表达诉求也需要有理有据合法合情合理,否则诉求也是得不到解决的。“医闹:大闹大给,小闹小给,不闹不给”的处理方式也是让人特别寒心的,违法乱纪的人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将“正不压邪”,受苦的是整个民众。
游行示威:往往和集会结合在一起,也是表达诉求的一种方式。教材《阅读与思考》
教师:公民政治表达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操作平台》
教师强调重点: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有序的政治参与。所谓“有序”,即指“依法”。依法是有序的必然方式。
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合法的政治参与。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应当是自主,理性的政治参与。
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要求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仅是政治民主的体现,而且能进一步促进民主的实现与发展。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
教师: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动力机制。经济决定政治的政治 学
原理。
教师提问:说说身边居委会选举的变化。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评,小结:居委会选举的变化和居民关注度的上升,就是直接的体现。因为 小区的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和每位居民,都有切身关系。
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带来利益的多元化。各阶层为谋求和维护自身利益,就会谋求通过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经济决定政治)
上海政府网站:www.teniu.cc
翁铁慧,分管教育。市长信箱。(2)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政治参与开辟广阔途径。
教师讲解:公民利益的越来越多元化,使听证会等各种民主形式,成为了时代和人民的选择。
(3)依法治国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教师:依法治国在立法本身,也要依据《宪法》进行。
举例:教材中引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第一条就指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同时受《宪法》和法律的保护。《宪法》保护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保护。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载入国家的根本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也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进一步的法律保障。《相关链接》
人权首先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中国人民最根本的人权。
小结: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表现。
第二框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导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需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针,是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在公民政治参与问题上的具体化。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是要在完善现有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政治参与方式。
(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则(1)坚持党领导的政治参与原则;
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失位了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根本保证,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2)坚持法治化的政治参与原则;
扩大参与、健全法治与确保社会政治稳定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政治参与只有在稳定而有序的社会中才能健康地扩大,一个稳定而有序的社会离不开有效的法治,而法治的真正实现又有赖于政治参与的扩大。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发展,才能使预期的政治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所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必须以法治为基础,依法、有序地进行,注重规则和程序,而不能随心所欲、无法无序。历史经验证明,无序无法的政治参与方式将会使社会付出较高的发展成本,对社会的稳定、和谐甚至人心造成消极的影响。教学活动:《操作平台》讨论。学生讨论:略。
教师点评:稳定不只是速度上的要求,更是要结合法律规范下的良性发展。(3)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
公民的政治参与,“扩大”与“有序”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相互促进的,“扩大”要求“有序”,“有序”利于“扩大”。
坚持渐进式的政治参与原则,有助于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义
(1)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关注更加突出,公民的政治参与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将促进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教师提问:市场经济中体现公民政治参与较多的就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价格听证会制度。同学们把你们所了解的听证会制度,彼此交流一下你们的调查结果。
教师点评:时下越来越多见的价格听证会制度,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现;但同时,听证会往往变成“涨价会”,则说明了我国民主制度的发展还有需要努力和改进的地方。如何使听证会更科学有效,有待于实践。
(2)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3)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密切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要求。
(4)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增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保证国家机关的决策顺利实施的要求。
课堂小结: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举措;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位公民的支持和参与。
第二节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一框 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参加选举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广泛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一)我国的选举制度
教师讲解:
我国的选举制度,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制定。(1)平等性。
A《宪法》和《选举法》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凡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投票权。
B“一人一票,每票等值”
C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中的代表名额,按各民族、各地区、各方面都有适当的原则进行分配,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平等。
(2)广泛性;
A我国有99.97%的18岁以上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全国的参选率一直都在90%以上。
C全国各个民族、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代表当选。(3)真实性;
《刑法》和《选举法》保证选举真实性。
(4)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教师讲解: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差别。教学活动:《相关链接》: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教师讲解:选举制度从根本上受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制约。
(二)投出庄严的一票:
公民参加选举,必须依法进行登记;
公民参加选举,才能维护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参加选举,是对国家和人民履行的重要政治责任,也是公民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学活动:《阅读与思考》
讨论:对这几位同学的说法,你是怎么认为的?
第二节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二框 依法参与民主决策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一、依法间接参与民主决策:
人民通过选举出的人民代表,参与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履行参与决策的重要责任。教师举例:上海市和全国人民代表的人大议案;教材列举的政协议案分类。
二、依法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的决策。教师提问:我们身边有哪些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机会?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举例:居民委员会、共青团、学生会等。附资料:
孟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有关于民主的阐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让君主把自己看轻,而把老百姓放在最尊贵的位置。很多人为了证实民主在中国古已有之,都会将孟子这句话拉出来作为佐证,好像康有为也有过类似论断(而我们都知道他是一位改良主义下的君主制拥戴者)。可孟子的这句话,真的是一种民主思想或民主观念吗?
1979年版的《辞海》,上面对民主的定义是:“指多数人的统治。在古希腊,民主指人民(自由民)掌握国家政权。”今天,我们对民主的概念已更为清晰。所谓民主,简单来说即“主权在民”,也就是我国《宪法》第二条所明确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民为贵……”其实仅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老百姓谋福利,这种思想在专制时代固然“民本”,也很了不起,但说到底仍只是一种教化君主采用什么手段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已,而绝不是让君主把权力交给人民。而“主权在君”,那还叫民主吗?如果说民主还包括民治、民权、民生等观念,“民为贵……”顶多就是其中的“民生”一项,而没有“民治”、“民权”的“民生”岂会长久?我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看到过短暂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而后者在“君主的体恤”下还恩威并施着“民 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家法”,大兴文字狱。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所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那“君主之轻”,实在是一种“贵民”们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第二节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三框
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随着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也在日趋提高。其中参与民主管理则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教师总结:依法参与民主管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间接参与,就是通过选出的代表参加管理,如第一组同学所采访的白老师,在区人大提案、参与区人大活动的过程中,发挥人大代表参与管理的作用:另一种是直接参与,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社会事务,第二组同学所参与的见习居委会主任活动,即通过居委会或者村委会组织实行基层民主,管理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就属于这一类,同时我们各行业的人员在各自的行政、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工作实际上也是分别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下面请大家看一个实例:
【多媒体显示】案例:某女士向新闻晚报反应,她当初因为环境优雅、闹中取静而选择了宝山区的某小区,可是入住后不久,恼人的事情就来了:每天早晨六点不到,小区里就有很多老人起来晨练,三三俩俩放着录音机或是做操或是跳舞,而同时,小区里很多年轻人晚上工作要加班睡得很晚,早晨工作时间是九点,不用早起,可是不到六点就会被无处不在的晨练音乐声吵醒,痛苦不堪,在找老年人多次交涉未果后,年轻人在听 到音乐声后会往下泼水扔东西,老年人毫不相让,音量调得更大,使小区里的对峙乘水火之势。很快这种情况反映到了居委会。
师:同学们,这是今年年初报纸上登载过的一件真实的事例,大家都做过二个月的见习居委会主任有了一些初步的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经验,那么请大家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这个居委会的主任,你们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
学生可能提到的建议有:实行民主管理,增强小区里每个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特别是让老年人参与体会小区管理的不易,增加他们的理解;召开居民代表会议,在双方互相谅解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等。
师:确实这件事在居委会充分听取民意,与双方充分协商和征询意见后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年轻人停止了不理智的行为,老年人也充分体谅了年轻人的苦衷,变分散晨练为有组织的在固定地点的集体晨练,小区又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同学们可以再结合书本41页的阅读与思考中的四村小区居委会的事例思考这些小区居委会民主管理经验给我们了那些启示呢?我们把它作为课后思考作业布置给大家。
第二节
拓宽政治参与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第四框
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一、公民监督的必要性
【问题】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是为了保证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问题】怎样从民主监督的目的来归纳出它的必要性?
【说明】只有日趋完善的监督机制与公民的具体监督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各项国家权力的行使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并取得最大的收益。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是一种责任感和勇气的表现,而除了通过监督机构外,公众的直接监督是民主监督的最重要的方式。
二、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方式
教师讲解:监督机构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公众的直接监督。公众的直接监督是各种监督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的基础。【板书】
1、直接监督是最重要的方式
【举例】关于把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制度 纳入人大监督机制的探讨 【问题】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监督方式? 【学生发言】略
【总结】公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来参与民主监督是一种间接监督,而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则是一种直接监督。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权力监督机构,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
2、通过监督机构参与民主监督
3、舆论监督是直接监督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相关链接》
教师小结:公民政治参与是国家政治生活具有活力的源泉。作为学生,也应从身边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实践;同时,关心国家大事,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四篇: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的困境及优化路径选择专题
杨 森
(郑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摘 要:公民能否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参与公共政策的程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因素,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然而,当前公民社会的发展还不完善,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意识的薄弱,参与机制短缺以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导致了公民参与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阻碍了公民参与进程和民主治理的推进。因此,依据公共政策性质和合法性要求,选择适度且均衡的参与途径与策略,辅以具体的完善公民参与的措施,是消解公民参与实践困境的有效路径。关键词:公共政策;公民参与;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_)05-0046-03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公民参与国家公共政策的商定与出台,已经发展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是公民个人与政策体系的互动,是政治民主的一个表现。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公民参与在很多美国联邦政府项目运作中迅速展开,随着它的持续发展,当代民主国家已经普遍认同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性。20世纪80年代,受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西方国家普遍认识到了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随之开展了影响深远的政府再造运动,鼓励公民努力投身到地区事务的管理,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以及自主组织能力。到了20世纪90年代,治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政府理念和价值追求。治理是一种联合行动,是为了整合各方存在理念,协调各方利益冲突或差异的持续过程,是一系列相关机构,包括私人的和公共的,对其所涉及的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全部方式的总和[1]。在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如果参与主体过于单一,势必会造成治理能力的低下甚至缺失,在这种情况下,治理与善治理论所提倡的政府与公民共同管理公共事务、分享公共权力的理论,有利于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公民参与的内涵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组织或公民个体依法行使投票选举权力,选出能够履行重要职责的政治代言人,充当政府的合作伙伴,间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共同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并对政府行为实行合法监督的活动。当代政府处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数量与复杂度不断扩增的多元环境之中,“政府失败”和公共事务的反复性说明了政府本身无法独立完成提供多元化、高品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任务,这种情况的持续会大幅度降低公民对政府及其执政方式的认可度,在极端情况下,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会受到动摇和质疑。
为了实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必须在政府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充分重视公民参与的重要价值。公民参与的价值意义表现在:有利于弥补和改善政府失灵,提高政策制定质量。有利于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的实现及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主动性的增强。有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二、公民参与的困境分析
随着公民参与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接受和传播,我国相关理论也逐渐兴起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前形势下,公民参与存在着一系列限制性因素,这些因素被学者们大致分类为三个方面,即政策制定者的限制、公民自身条件的限制以及政策设计本身的限制[2]。据此,公民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即困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参与意识淡薄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公民对政治问题缺乏最基本的参与意识,参加公共事务管理的动力与积极性更是严重不足,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总结如下: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影响下,我国公民大都以经济学概念中的“理性人”自居,公民是否进行政治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完全取决于能够得到的利益,公民参与和自我利益之间存在难以消除的关联性[3]。公民参与的精力、金钱与时间等成本如果大于其收益,公民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受“搭便车”观念的影响,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企图坐享其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公民参与的动力,人们对政治参与活动普遍持着消极等待的心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参与。最后,我国历经数千年封建文化的发展,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我国公民思想深受此影响,公民政治观念淡薄甚至缺失,绝大多数公民对政治行为冷漠视之。艾森斯塔特指出:“中国皇帝的合法性,要求他关怀他的臣民并使之处于监管之下;但是政权的意识形态取向,却几乎没有在民众之中造成多少积极而长久的政治参与。”[4]
(二)行政主体作为“经济人”的困境
事实上,行政主体具备着双重身份,它既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为职责,同时又难以克服人类本身的欲望,最大程度地努力追求个人利益的实现。毋庸置疑,“公民个人”身份就意味着获得个人利益,“公务员”身份就代表着实现公共利益,行政主体这双重角色的身份就决定了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追逐的巨大矛盾,这就形成了一种现实中主体的人格化与理想中组织的非人格化之间的矛盾。依据公共选择理论,行政主体作为理性的、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往往会在履行自身所具备的政策执行权和政策制定权时,最大限度地攫取公共利益。然而,行政主体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必然会严重降低行政主体在公民心目中的形象,损害公民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参加社会公共管理活动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垄断政策制定过程,形成公民参与的巨大障碍。
(三)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
对公民的参与行为存在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其所对应的参与机制。我国学者胡伟教授恰当地运用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方法,在其代表作《政府过程》一书中,他认为精英决策是当代中国公共决策最具代表性的特点,精英决策的典型特征:(1)精英内部输入;(2)决策无序性和有序性并存;(3)决策过程中内部精英政治折中[5]。
在党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和领导下,我国公共政策机制的建设取得飞跃性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需要改进之处,具体表现在:首先,我国独特的政府结构造成决策程序上的无序性。公共政策的决策权掌握在一部分高层领导手里,社会公众影响力很小,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权基本为这些社会精英所垄断;其次,综合我国整体社会力量对国家公共政策的影响,能够发现其“内输入”的集中特点,换句话说,就是决策过程的利益要求是由权力精英根据自身特点和自身利益进行的输入。这一决策模式的特点是,社会力量对决策的影响力很是微弱,而权力精英则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如此,在决策过程中,公共政策过程就基本缺失了社会互动环节,权力精英特别是重要领导人的长官意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就会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使决策过程的态势显得更为错综复杂。
(四)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缺失
公民的利益表达需求与政府对公民参与的制度化规定之间存在着很大矛盾。在当前形势下,参加信访、听证和投票选举等是公民参与的主要形式,这离标准化、组织化、程序化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标准化即要求将公民参与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确定,并以法律的形式将公民参与的各种具体细节确定下来。组织化是指在公民参与过程中,尽可能保证消除公民个人表达方式的不良影响,而是通过社会团体(利益集团)表达利益诉求。当然,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排斥公民的个人参与。在利益博弈中,组织参与比个人参与具备更高的的效率,也更能形成有效的利益聚合机制。程序化能够保证公民参与不至于成为一种无关紧要的随意性较大的安排,而是作为政策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公民参与的制度化缺失,会导致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使得公民参与政策决定的愿望难以实现,或者即使能够参与,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这样就会大大降低社会资本的投资效益。
三、公民参与的优化路径选择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实践所遇到的困境,不仅会阻碍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道路,还会影响到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尽快制定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参与发展方式。
(一)完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公民参与意识
首先,增强公民意识,构建一个良好的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通过在教育制度中发挥核心作用,促进人力资源的积极开发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单一目标和非营利性组织无法替代的。”[6]其次,通过制定合理政策引导公民参加政治活动。针对我国公民的具体特点,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进行引导,建立政治参与和公民普遍关心的社会利益、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增强公民参与的动力。最后,增强公民对政治的影响力,使公民认识到自己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激励公民积极参与。因此政府实现政务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使公民掌握与行政主体对称的信息很重要。
(二)克服行政主体的“经济人”取向,加强其伦理自主性建设
进行行政主体的伦理自主性建设,首先要明确行政主体的职责,提高其对组织的忠诚度,着重培养其系统的、积极的和有意识的政治参与方式,对领导的命令要“合理服从”,而不是盲目服从。因此,行政人员的伦理自主性限定,是要灵活地处理公民、组织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强调行政人员对组织和领导的服从。其次,行政主体的伦理自主性建设,还必须树立行政组织及其固有准则之外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价值观,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制止行政组织的集权主义,加大行政组织谋取自身利益的难度。加强行政主体伦理自主性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杜绝行政主体追逐个人利益的行为,在制度层面上保证公民参与顺利进行,从而将公平、正义等价值观真正引入到公民参与轨道。
(三)创新公民参与机制,拓宽公民参与渠道
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公民参与的合法性基础,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和宣传,保证大多数公民能够熟知自身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知情权、结社权、集会权、听证权等是公民能够进行政治参与的前提条件,国家必须通过各种法律措施保证公民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些权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口头层面。另外,国家要通过立法形式,明确公民参与在国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还要严格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从根源上杜绝一部分决策者的专制行为对公民参与的藐视和亵渎,对这些违法行为必须追究其行政和法律责任。
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还必须努力拓宽其参与的渠道,结合国外发展模式和我国以前的实践经验,必须要尽快发展和完善以下制度形式:(1)国家公共政策透明化制度。国家公共政策决策者以及参与者,必须通过申请或主动方式,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公民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公开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结果;(2)国家公共政策征询建议制度。国家公共政策决策者在制定政策之前,必须提前征求专业机构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建议,最大程度地提高所制定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3)国家公共政策听证制度。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允许和鼓励公民特别是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共政策听证,并针对相关事项进行陈述、辩论和质证。实施听证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增强决策机构和行政主体在群众中的权威,是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个价值体现,是实行公民参与的一项理论创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国必须努力推动听证制度的制度化进程,并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立法形式确定选择听证代表的标准和具体措施。
四、结语
公民参加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世界民主政治的一大发展趋势和改革方向,是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和地位的重要措施,也是约束公共权力、防止官员腐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促进我国公民参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全方位、深层次地强化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改革,提高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扩大公民参与的广度,加深公民参与的深度,使公民参与成为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第五篇:作为财务部的责任领导
开场白:大家请静一静,会议马上开始。
今天是202_财务总结大会,首先欢迎各位领导的到来,下面,我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今天大会分三项议程:
首先进行第一项议程:各财务负责人作述职报告,下面请***财务负责人徐会计给大家做一下报告,讲完,拍手,下面有请****财务负责人~~~~
最后有我来做***本财务报告,今年叫去年来讲,~~~~销售数,应收,应付款等~~~~~
接下来进入第二项议程:有请史经理给大家讲话
最后,做一下会议总结
今天大会各地财务负责人都做较详尽的述职报告,***也做了进一步工作总结,根据总经理刚才的会议内容,我将本次大会概括为一下几点精神:
一是肯定了202_在爱邦辛勤工作的全体员工取得的成绩,二是指出了202_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要求我们在202_积极改进,不断
进取
三是明确了202_年的工作计划及目标
202_年随着什么什么的开展,业务或是什么的 随便在说点总结性的话就可以啦
作为财务部的责任领导,即是一名财务工作人员,也是财务管理制度的组织者,要有严谨、廉洁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对职工要积极引导,做到上行下效,帮助职工解决问题,成分发挥团队的合作态度。爱邦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不管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使足劲发挥团队的力量,都拧成一箍绳,我相信这样下去 我们的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