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第九章 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14-32175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05 18:22:45 来源:网络

第九章 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

一、领导关系的含义与属性

领导关系是指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的过程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及领导者和领导者相互之间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一种工作和感情交往的关系,即领导主体在领导活动中与组织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的工作关系和非工作关系的总和。在整个社会的宏观范围内,领导关系是包括所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领导者与领导机构、领导机构与领导机构之间的关系;在某一组织体系的微观范围内,领导关系就是领导者之间及其与所在组织之间的关系。

任何一种领导关系,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领导关系的自然属性是指只要人类需要共同的劳动和生活,就需要分工协作,需要有人从事组织、指挥、协调和引导的工作,这是所有生产方式中一种普遍的、共同的规律。领导关系的社会属性是指领导活动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之上,直接表现了某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领导关系的两重属性中,社会属性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着领导关系的本质,对领导关系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

二、领导关系的特点

1.客观性

领导关系的客观性是指领导关系作为领导活动过程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一种现实结果,其形成与运动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首先,领导关系的产生和发展都来源于人类丰富的领导实践,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其次,领导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自身运行也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人们对领导关系的认识和调控,归根结底是对领导关系客观存在的反映。最后,领导关系是一种与领导活动关系密切的人与人、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具有闭合性,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各种因素具有客观性,它们包括既定领导关系、领导体制、领导环境等。因此,对领导关系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以各种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的。

2.社会性

领导关系的社会性是指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的领导关系都是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中的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之间的关系。

3.动态性

由于构成领导关系的两极,即权力和服从都是不断变化的,因而使领导关系呈现动态性。

4.强制性

领导关系的强制性主要基于使权力客体服从的需要。权力和服从是领导关系的实质。

5.扩张性和渗透性

领导关系的扩张性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对其权限和权力行使领域的扩张。权力是领导关系的存在前提,人类权力扩张的本能使得渗透性成为领导关系中普遍具有的一种趋势。渗透性既存在于正式组织内部,也存在于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

在正式组织内部,领导关系的渗透性主要表现为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非正式影响和“超范围”“超权限”影响。

6.复杂性

随着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组织成员的不断增加,领导关系的复杂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表现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纵向关系上,而且表现在领导者之间的横向关系上。

三、领导关系的作用和影响

领导关系对领导活动的影响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两个方面。正面效应,就是积极、友好、和谐的领导关系,它有助于调动领导集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活力,促进领导活动的顺利开展和领导效能的提高。负面效应,就是消极、庸俗、内耗的领导关系,它严重干扰领导活动的正常开展,导致领导集体内耗丛生,降低了领导效能。良好的领导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领导格局,使领导集体富有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创造出优秀的领导业绩。

第一,良好的领导关系能使领导集体内部形成优势互补,激发领导活力,增强领导集体整体的适应能力,优化领导格局。同时,良好的领导关系还可以使组织中的不同成员正确理解在领导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权力、地位的差别,摆正位置,调整心态,认真有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良好的领导关系有利于保证领导活动和领导事业的持续发展。良好的领导关系不但能保证领导集体的稳定、和谐,而且能促进领导集体不断更新,并有助于领导集体在代际转换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保证领导活动和领导事业的延续,避免出现“人存事兴,人亡事废”的局面。

第三,良好的领导关系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它能够有效整合领导活动中的各个方面,促进各种信息的交流,使各种领导资源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的利用,塑造团结协作、同心协力的领导集体,提高领导效能,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具备迎接未来各种挑战的应变力。

总之,领导关系是对领导活动的综合反映,它产生于领导活动的实践,同时又直接制约着领导行为,直接导致某种现实的领导结果和社会结果。正确地把握和处理领导关系并加以充分合理的运用,有助于领导职能职责的履行和领导成功的实现。

四、非正式组织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非正式组织是以成员的感情、兴趣、价值观、信息沟通等非工作性因素为主要联系纽带的,以满足成员个人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无固定成员和明确职责分工的组织类型。

非正式组织的特点主要有:1.自发性;2.不稳定性;3.有自发的领袖人物且作用突出;4.非正式组织的归属感。

从不同角度对非正式组织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各种不同类型,其中,与领导关系联系最为密切的是非正式组织中的纵向寄生型、纵向共栖型、横向进取型和横向防守型四种类型。

五、非正式组织与领导关系的互动作用

在任何组织或社会的构成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必然性,许多组织目标和组织职能的实现都是直接通过或借助于非正式组织来完成的。由于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广泛性和必然性以及在领导活动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使其成为诸多组织类型中与领导关系关联最为密切、影响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在正式组织的沟通和指挥协调遇到问题时,非正式组织往往成为影响和制约领导关系的关键因素。

当非正式组织的组织结构和行为取向与正式组织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时,非正式组织往往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助于营造良好融洽的领导关系。主要体现在:(1)协调组织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缓和或改善领导关系中存在的问题;(2)调节组织成员的心理情绪,有利于保持和创造组织内和谐的领导关系;(3)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提高领导效能。

当非正式组织不配合正式组织的工作时,特别是非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与正式组织的领导行为发生严重冲突时,非正式组织就会发挥消极作用,破坏既有的良好领导关系,或者激化矛盾,使得已经出现问题的领导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

在领导活动中,作为领导行为主体的领导者不但要对正式组织进行科学的规范和有效的领导,而且要对正式组织中大量存在的非正式组织给予充分的关注和重视。对待非正式组织,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承认;第二;分析;第三;利用;第四,控制。

总之,对待非正式组织,要根据其特点和类型,坚持因势利导和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这不但有助于减少领导活动的阻力,优化领导关系和提高领导效能,同时也是检验领导者领导能力强弱和领导艺术及方法高低的重要方面。

六、竞争与合作的客观性

竞争与合作作为领导关系互动行为的运动形态,实质上是构成领导关系的各种因素和力量之间的矛盾性与统一性的必然反映。领导关系中竞争与合作的存在,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领导关系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竞争的客观性,其统一性和共同性决定了其合作的客观性。

七、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

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是由竞争与合作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决定的。活跃和富于变化是竞争的特点,它具有使系统不断发生变化的功能。这种性质和功能,既可能使系统发生积极性变化,也可能使系统发生破坏性变化。在领导关系中,竞争的破坏性往往造成系统的动荡和裂变,导致内耗现象的发生。

与竞争相对应的是合作。以内容为标准,合作可以分为目标合作、权力合作、信息合作、心理合作、利益合作等。无论哪种合作,其基本功能都在于最大限度地克服由于竞争而产生的各种内耗,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最优化地实现组织目标。

八.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性

竞争与合作不仅具有矛盾性,而且具有统一性。竞争与合作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

1.竞争与合作都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与竞争相比,合作注重全局性和总体性,是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力量,有利于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竞争也能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

2.竞争与合作都能推动系统的有序化。领导关系建立之后,随着领导活动的进展而不断发展,其有序性在质、量两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生着变化。合作有助于系统的稳定和团结,有助于推动系统的有序化。竞争能够充分展现系统不同元素的个性和差异性,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为有序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竞争与合作同时存在于领导关系中,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领导关系运动的基本规律。合理的竞争并不纯粹是一种对立,它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合作和互助。

九、冲突的基本含义

1.冲突的概念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之间,由于各自的目标、特点和利益的不同,所产生的对立态度或行为。冲突一般表现为对抗和目标受挫,这两种情况会同时发生。冲突属于高对抗性行为。

2.冲突的性质

冲突不同于竞争,它的特殊性质在于目标的不相容性。也就是说,冲突双方都认为对方的目标是己方达到目标的障碍,双方的目标是不可调和的。

从现代的观点看,冲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正常、健康的群体行为不在于没有冲突,或一味地消灭所有的冲突苗头,而在于巧妙得当地处理冲突,并把冲突维持在一个最佳水平上。

3.冲突的类型

从冲突的规模来看,可以把冲突分为两类,即个体冲突和群体冲突。

从冲突的表现形式来看,我们可以把冲突区分为四种类型:(1)目标冲突;(2)认识冲突;(3)情感冲突;(4)行为冲突。在一般情况下,这四种类型的冲突表现形式是依次出现的,行为冲突是冲突的最高表现形式。

十、产生冲突的原因

1.个体冲突产生的原因

个体心理冲突主要是指个体自身所面临的不同形式的冲突。常见的个体心理冲突主要有:(1)个体目标冲突;(2)个体角色冲突;(3)个体之间冲突;(4)个体与群体冲突。

2.群体冲突产生的原因

(1)目标因素;(2)资源因素;(3)责权因素;(4)信息沟通因素;(5)结构因素。

十一、调适和冲突的解决

1.调适的含义

调适是以不同的方式调节或缓和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的一种互动方式。针对冲突的具体调适方式有和解、妥协、容忍、调节和仲裁等。在冲突的调适处理中包含有两种因素:合作意向,即关心对方利益的程度;固执意向,即执着于自身利益的程度。这两种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调适处理冲突的五种行为模型:(1)回避型;(2)争斗型;(3)克制型;(4)妥协型;(5)协作型。

2.调适的原则与方法

(1)中庸原则;

(2)无为原则;

(3)竞争原则。

3.领导关系中解决冲突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1)整合群体目标;

(2)合理确立群体行为的规范,限制冲突;

(3)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冲突的解决。

十二、领导角色的含义与特征

1.领导角色的含义

领导角色是指符合领导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及其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这个概念包括领导角色规范、领导角色期待、领导角色知觉和领导角色实践。

2.领导角色的特征

(1)导向性;(2)服务性;(3)感染性;(4)非我性;(5)多重性。

十三、领导角色的学习

1.角色学习的内容

角色学习是指组织成员掌握社会理想角色的行为准则、技能,提高角色认知水平,缩短与理想角色的差距的过程。角色学习的内容由扮演角色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决定,主要包括角色义务、角色权利、角色行为规范,以及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2.角色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2)互动性;(3)连续性;(4)综合性。

3.通过领导角色学习建立角色知觉

领导者要想成功地扮演领导角色集,首先要“入戏”,即要有明确的角色知觉。所谓领导角色知觉,就是在取得领导地位以后,领导者对领导角色在权利、义务、职责和社会期望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在新时代领导者应扮演以下三类角色:

(1)领导者应是知识、经验和智慧的传播者,这种新角色被称为“教师”“师傅”“教练”和“导师”等;

(2)领导者应该联合群众,设计组织,成为变革的控制者,这类角色常被称为“设计师”“社会建筑师”和“组织缔造者”等;

(3)领导者应该传播领导技能,做未来潜在领导者的培养者,这类角色被称为“领导铸造者”“栽培者”和“超级领导者”等。

第九章 领导关系与非正式组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