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柏纪荣事迹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14-1088918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2 17:50: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柏纪荣事迹

“我愿做一支彩笔,为山村的孩子描绘美好未来;我愿做一只渡船,为山村的孩子摆渡波涛彼岸。”这是赣榆县黑林小学柏纪荣老师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一信念,28年来她始终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如同绽放在山间的野菊花,质朴而素雅,散发出淡淡的菊香。

一、无悔——到山村当教师

赣榆县黑林镇地处江苏省最北部,在苏鲁两省交界处,属于偏远山区,也是革命老区。当年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领导苏北鲁南地区人民开展革命运动。1986年,柏纪荣师范毕业分配到该镇大树村小学任教。

黑林镇大树村是市、县有名的扶贫村庄,柏纪荣的父亲骑自行车把她送到大树小学。一进校门,他们面对的是无围墙的校舍,教室是排成两行半的土房子,课桌凳破旧,宿舍、做饭都在教室山墙外垒起的一间草棚里„„看到此情此景,父亲又生气又心疼:“当初考学填报志时,你的班主任说你很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不希望你报师范。我和你妈也希望你永远走出祖辈贫穷的山区,可你就是不听。你看!学校条件这么差,让我们怎么放心?我得找人把你调到条件好一些的地方” 柏纪荣理解父母的心情,可是家乡很贫穷,家乡需要她,她有什么理由弃之而去呢?艰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就骑车到外校找人借回来抄,没有挂图,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门窗坏了她就带领孩子们修补。柏纪荣在这偏远山区一干就是28年。

二、抉择——经得住考验

1993年柏纪荣的丈夫停薪留职到深圳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经过精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收益颇丰,并形成了良好的商誉。这年盛夏,丈夫写信让她放弃当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去深圳闯一闯。因为在深圳一个月的收入比她在家一年的工资还要高,她当时有点动心。可是第二天一早,当她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想到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苦日子,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走。就这样,柏纪荣又留了下来。说来也巧,那一年她们刚满三岁的儿子不慎落入池塘,差点性命不保,幸亏被人救起。于是她写信要求丈夫回家重返讲台,以便共同照顾孩子,丈夫发怒了:“不是让你带孩子上深圳来的吗?我这里的事业刚刚起步,如果我回去了就前功尽弃了!”柏老师哭了,“我喜欢这里的学生,我已经没法离开这些孩子了。” 丈夫拗不过妻子的执着,最终放弃了他喜欢的摄影专业,硬是让柏纪荣给拉回了家。

三、教研——骄人的成绩

参加工作以来,柏纪荣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途径,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凡事都要争第一的她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储蓄了丰厚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带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同学科中总是名列前茅,老师没有不佩服的,几任校长对她也都赞不绝口。

“如今借助教育博客、QQ群等网络资源,教师可以足不出户地走进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教育专家的讲座和课堂,实现与名师、名家零距离的对话交流。”勤于学习的柏纪荣,积极参加网络学习与网络教研,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教育教学平台。202_年,她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三人行”网络班级;202_年她在凤凰教育网上创建的教育教学随笔主题帖被评为一等奖;202_年她创建的连云港教育博客被评为市一等奖、市十佳教育博客;曾获连云港市“十一五“教科研成果奖、连云港市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她执教的录像课被评为全国优质课堂一等奖;202_年被中国教育新闻网评为优秀通讯员;主持的省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结题,课题研究成果获省二等奖。近年来,她还相继获得省爱生模范、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数学学科带头人、市“

十、百、千”龙头工程教学骨干、市“333”骨干教师、市家校结合教育优秀教师,县首批名师、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等荣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多篇,主持省、市教科研规划课题5项,获奖论文近百篇。平时,柏纪荣还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训,通过结对帮扶,一部分青年数学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市、县骨干教师。

四、亲情——难舍难分

“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是柏纪荣常挂在嘴边的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有多少令人感动的故事。

202_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柏纪荣心情沉重地坐在一辆从厉庄医院开往黑林的专线车上。一路上,她红着双眼,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母亲卧病在床后,作为老人最疼爱的女儿,她本应该陪在老人身边尽孝,可是她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啊,于是就把照顾老人的重担托付给了弟弟和弟媳。如今母亲住院,每个星期日的早晨,她都会带上母亲最爱吃的食品,搭车赶20多公里的路到医院探望。一天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给老人喂饭、擦脸、剪指甲、翻身子,忙活一阵子,她就得往回赶。每次要离开的时候,母亲都会拉住她的手不放,眼神中充满了留恋。她真想留下来多陪老人一会儿,可是她心中牵挂着学生,只好含着泪对母亲说:下个星期我再来看您啊!就这样她从来没因为母亲的病请过一天假。

五、爱生——满腔柔情

教孩子首先要爱孩子。28年来,柏老师始终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把“情”倾注在每一个山村孩子身上。对于教学中遇到的特殊孩子,她总是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他们实现读书梦。

镜头一:“爱心小组”呵护重病孩子成长

五年前,黑林镇中心小学刘广芳老师所带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女孩小廖,手臂手指无力,腿脚不能走路,最大的难题是不能自己上厕所。刘老师积极帮助这个孩子,但有时候课多,小廖的妈妈仍要每天请假过来照顾。柏纪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决定组成一个以刘老师为中心的“爱心小组”,得到课任老师杨雪的支持,“爱心小组”筹资为小廖购买了价值千元的轮椅。从此“爱心小组”的三个人承担了抱小廖上厕所及课间活动的所有事务。外人能看到的只是她们几个老师推着坐在轮椅的廖铄穿梭于校园内外的轻松场面,却无人能体会到她们抱小廖入厕的艰难。由于小廖浑身无力,双脚没有一点支撑力,单是抱她上、下轮椅就会让她们很吃力,而抱她入厕时至少需要两个人同时在场,一个人先要从她后背用双手掐着她的胳肢窝把她从轮椅上提抱起来,另一个人再从前面接抱过来,在吃力地抱她蹲下时她们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而在把屡把尿时厕所里那熏人的气味就更不用说了。“爱心小组”把爱给了残疾女孩,也在默默地把爱传递下去。在爱的感召下,殷伟、樊灵艳、单秀清等年轻女教师及一些女学生主动加入“爱心小组”,甘愿给小廖当活动“轮椅”。五度春秋,五个年头,校园见证了“爱心小组”和小廖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爱心小组”的呵护下,小廖的脸上一天天地露出笑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被评为市、县优秀少先队员。

镜头二:一个也不放弃

202_年9月开学时,有个家长送来了一位白血病患儿小龙,家长点名要求安排在柏老师所带的班里。看着这个紧紧抓住母亲衣角,脸色苍白的孩子,柏纪荣义无返顾地对家长说,“放心交给我吧,我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孩子。”从这天起,柏纪荣时刻把这个孩子放在心上,为减少意外发生,亲自陪护他参加课间活动。后来,她发现小龙在学习上也存在障碍,简单的数字“1”反复教他多次,可第二天会忘得干干净净。有人劝她放弃,别让孩子拖累了班级名字。柏老师断然拒绝了,而是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把学习融进游戏中,不厌其烦地教他认数识字。一年过去了,小龙能掰着手指计算20以内加减法了,成绩提高很快。

镜头三: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黑林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作为学校女工部主任的柏纪荣,号召全校的女教师组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爱心妈妈”团队成员轮流值班,通过开设免费亲情电话和网络视频,让孩子们和父母面对面交流。开设“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成员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沟通,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开展爱心资助活动,成立“爱心妈妈”一毛钱基金会,筹措助学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每当学校的孤儿、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尽力所为。

小韦今年读五年级,是一名留守儿童,家里姊妹多,父亲远在外地打工,母亲体弱多病。为了开导这个闷闷不乐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两年前柏纪荣主动和这个小男孩牵手,当起了他的爱心妈妈,成了名副其实的“代理家长”。平时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好用的、好吃的柏纪荣总是第一个想到这孩子。“每天和他见一次面,帮他检查一下作业;隔三差五地把他叫到家吃一顿饭;每月给他借一本书,每年帮他交一次生活费、买一次学习生活用品、带他外出参观游玩一次。”这些都成了柏纪荣日常的必修课。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小韦脸上。

镜头四:深藏心中的记忆

在记忆的长河里柏老师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聋哑女孩——刘蕾。忘不掉收她入班时她兴奋得手舞足蹈的样子;忘不了课间活动时她俩用手语比划交谈的情景;忘不了那次期中考试,她的数学考了78分时激动得通红的小脸;更忘不掉她咿呀学语费力地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是(谢)——是(谢)——老——丝(师)”,忘不了这句含糊不清却意味深长的话语„„

28年来,柏老师就是这样把自己丝丝缕缕的爱、点点滴滴的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她的爱生故事数不胜数„„202_年9月她被评为江苏省爱生模范;202_年她被评为赣榆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202_年10月她入选“港城叶欣仁”榜首,被评为“港城叶欣仁”(港城热心人)。江苏教育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江苏公共频道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过她。近年来她作为师德报告团成员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作师德报告几十次,她的事迹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今年1月份,作为连云港唯一入榜的在职教师,柏纪荣又一次感动江苏,入选“江苏好人榜”。柏纪荣的事迹感动了省教育厅领导,沈健厅长亲自写信祝贺,称赞柏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将爱无私奉献给山村孩子,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是我省广大教师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连云港市教育局王家全局长、韩金山副局长及赣榆教育局徐健局长亲自到黑林小学慰问柏纪荣老师,在全市范围内欣起了学习身边典型的热潮。

28年,柏纪荣把点滴的关爱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教给他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而自己仍坚守在山村教育的讲台上。正如柏纪荣所言:“我就像一只渡船,把学生一个个送向理想的彼岸。为了山村的孩子,我甘愿做一辈子渡船!”是啊,柏老师就像一只渡船,载着成功与智慧驶向孩子的心田。

第二篇:关于柏纪荣同志培养青年教师的证明

关于柏纪荣同志培养青年教师的证明

柏纪荣同志学习、工作认真,廉洁从教,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教学中她充分发挥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在她指导和培养下,青年教师熊纪鹏、张一强、刘树金等人都已成为县镇骨干教师。

特此证明

黑林镇中心小学

202_年8月7日

第三篇:组织开展“向柏纪荣老师学习”征文活动的方案

赣教办„202_‟22号

关于组织开展“向柏纪荣老师学习”

征文活动的通知

各中小学、中专,各直属单位,局各科室:

柏纪荣同志是黑林小学的一位女教师,从教近30年来,一直扎根山乡,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谱写了华美的教育乐章,先后被授予“最美港城人”、“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光荣称号。为了放大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形成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推进全区教师队伍建设,经研究,决定在全区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向柏纪荣老师学习”征文活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由区教育局主办,区教育管理学会承办。

—1—

二、征文对象:全区教育系统在职教职工。

三、征文要求:

1.突出柏纪荣老师先进事迹的一个方面,阐述学习感悟。

2.标题自拟。

3.字数控制在1000字左右。

4.各学校要广泛动员教职工参与征文活动,并组织校级评选。在此基础上选报不超过5篇优秀征文参加区级评选。

四、征文时间:即日起至10月16日止。

五、征文由学校统一于10月17日报送,纸质文稿报送至区教育管理学会,电子文档发至gyjyglxh@163.com。

六、区教育局评定优秀征文一等奖10篇,二等奖50篇,三等奖100篇,颁发获奖证书。部分优秀征文在《赣榆教育》刊发。

附件:《她,把青春献给红土地》——记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

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五日

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办公室 202_年9月15日印发

—2—(附件)

她,把青春献给红土地

——记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柏纪荣

柏纪荣,是边远山区小学教师,现任教于苏鲁两省三县交界处的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这里是市、县有名的扶贫乡镇,又是革命老区。“家乡要脱贫,教育须先行”。柏纪荣在读初中时就确信了这一理念,期盼着能早日成为一名教师,把青春献给家乡这片革命前辈曾经浴血奋战的红土地。

无悔——到山村当教师

1986年8月,中师毕业的她,义无反顾地回到赣榆县最偏远的山村小学——黑林镇大树村小学执教。父亲送她到学校,一进校门,他们面对的是无围墙的校舍,教室是排成两行半的土房子,课桌凳破旧,宿舍、做饭都在教室山墙外垒起的一间草棚里„„看到此情此景,父亲又生气又心疼:“当初考学填报志愿时,你的班主任说你很有希望考上名牌大学,不希望你报师范。我和你妈也希望你永远走出祖辈贫穷的山区,可你就是不听。你看!学校条件这么差,让我们怎么放心?” 柏纪荣理解父母的心情,可是家乡很贫穷,家乡需要她,她抱定了一个信念:要把毕生心血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献给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闭塞宁静的山村、简陋的教学条件、清苦的工作环境没有使她退缩,相反,她以实际行动改变着周围的一切。没有教参,她就到外校找人借回来抄,没有挂图,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门窗坏了她就带领孩子们修补。柏纪荣在这偏远山区一干就是28年。

抉择——经得住考验

1993年柏纪荣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这一年她的丈夫在深圳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婚纱影楼,经过精心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收益颇丰,并形成了良好的商誉。这年盛夏,丈夫写信让她放弃当教师,带着孩子一起去深圳闯一闯。因为在深圳一个月的收入比她在家一年的工资还要高,她当时有点动心了。可是第二天

—3— 一早,当她走上讲台,面对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神,想到了山里人祖祖辈辈的苦日子,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她意识到自己不能走。就这样,柏纪荣又留了下来。

1994年5月的一天,柏纪荣不满三岁的儿子不慎落水,当一群人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送到她跟前时,柏纪荣禁不住失声痛哭,“孩子,你可不能出事呀,都是我不好,是我没有带好你!”同事赶紧帮她找来乡村医生,在医生的急救下,儿子才转危为安。事后柏老师得知下水救儿子的正是当年她教过的脑瘫学生小徐,当时要是小徐稍迟一步跳下水,前面就是下水道的水泥管,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一个多好的学生啊!柏纪荣给爱人写信说明家里发生的一切,要求丈夫回家重返讲台,以便共同照顾孩子。丈夫大为不解:“不是让你带孩子上深圳来的吗?孩子到这里上学条件比家里好多了。我这里的事业刚刚起步,如果我回去了就前功尽弃了!”柏老师哭了,“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喜欢这里的孩子,我已经没法离开这些孩子了。”丈夫拗不过妻子的执着,最终放弃了他喜欢的摄影专业,重返乡村讲台。毫不夸张地说,对于学生,柏纪荣做到了问心无愧;而对于她的亲人,柏纪荣深感内疚。如果不是她的执着,丈夫早就发财了,如果不是她心里总惦记着学生,她的儿子也不会吃那么多的苦。

教研——骄人的成绩

凡事都要争第一的柏纪荣,参加工作后一面深入钻研教材,一面探索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途径,尝试着把课堂作为学生求知、实践、交流、创新的场所,并很快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储蓄了丰厚的教学基本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个人教学风格。听过她上课的人都会感到她的课上得严而有爱,扎实而不失灵活。她教过的学生,都喜欢上数学课,学生回家都说“俺班的数学老师是最好的。”在28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带的数学教学成绩在全镇同年级同学科中总是名列前茅,老师没有不佩服的,几任校长对她也都赞不绝口。

“如今借助网络资源,可以实现与名师、名家零距离的对话交流。”勤于学习的柏纪荣,通过新媒体技术不断拓宽教育教学平台。她创建的网络班级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网络班级;创建的“凤凰散记——我的教育教学随笔”主题帖被评为省一等奖;她参加首届微课大赛获市一等奖,她的教育博客202_、202_连续

—4— 两年被评为市一等奖、市十佳教育博客。先后获市“十一五”教科研成果奖、市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市教师专业研究能力大赛奖、全国优质课堂录像课一等奖、全国教育技术成果奖等奖项。近年来,还相继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333工程高层次人才骨干教师、市“千名农村基础教育人才引进”先进教师、市家校结合优秀教师、县首批名师、县311名师工程骨干教师等荣誉。她主持的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农村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成效显著,获省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202_年主持的连云港市重大调研课题《农村薄弱学校现代化达标后的运行现状调查研究》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得到市教科所领导的认可。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40多篇,实现了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202_年2月被评为连云港市数学学科带头人。由于成绩突出,今年,柏纪荣被国家人社部、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

爱生——满腔柔情

28年间,很多教师不甘山区寂寞,来了又走,学校一直教师缺编严重。柏纪荣课务重、杂事多,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她的肩周炎越来越严重。然而,面对各种利益诱惑,柏纪荣始终坚守三尺讲台,与山村孩子不离不弃,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把“情”倾注到每一个山村孩子身上,留下了一串串感人的爱生故事。

5年前,黑林镇中心小学刘广芳老师所带的班里有个特殊的女孩小廖,手臂手指无力,腿脚不能走路,最大的难题是不能自己上厕所。为帮助这孩子,柏纪荣征得班主任刘老师及课任老师杨雪的同意后,组建了一个以刘老师为主的三人“爱心小组”,并筹资为小廖购买了价值千元的轮椅。“爱心小组”义务承担了抱小廖上厕所及课间活动的所有事务。抱她上厕,把屎把尿,推她到操场参加活动,陪她聊天、陪她一起观看其他孩子做游戏,这些都是她们每天的必修课。在爱的感召下,殷伟、樊灵艳、单秀清等年轻女教师及一些女学生主动加入“爱心小组”,甘愿给小廖当活动“轮椅”。五度春秋,校园见证了“爱心小组”关爱小廖的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在“爱心小组”的呵护下,小廖的脸上一天天地露出笑容,学习成绩直线上升,被评为市、县优秀少先队员。

黑林小学地处偏远山区,很多父母外出打工。为了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作为学校女工部主任的柏纪荣,号召全校的女教师组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建

—5— 立留守儿童之家,由“爱心妈妈”团队成员轮流值班,通过开设免费亲情电话和网络视频,让孩子们和父母面对面交流。开设“阳光心语”心理咨询室,成员及时和留守儿童交流沟通,解决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开展爱心资助活动,积极筹措助学资金并动员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每当学校的孤儿、留守儿童有困难时,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尽力所为。

小韦今年读五年级,是一名留守儿童,家里姊妹多,父亲远在外地打工,母亲体弱多病。为了开导这个闷闷不乐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两年前柏纪荣主动和这个小男孩牵手,当起了他的爱心妈妈,成了名副其实的“代理家长”。平时家里有什么好玩的、好用的、好吃的,柏纪荣总是第一个想到这孩子。“每天和他见一次面,帮他检查一下作业;隔三差五地把他叫到家吃一顿饭;每月给他借一本书,每年帮他交一次生活费、买一次学习生活用品、带他外出参观游玩一次。”这些都成了柏纪荣日常的必修课。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小韦脸上。

小静是一名孤儿,在她患病的那段日子里,七天,柏老师在学校与小静家之间一连跑了七个来回,小静的吃饭、用药她都帮着过问,直到小静病好了,柏老师才想起儿子还在发高烧。回到家,儿子一个劲地哭喊,“妈妈,你不要我了吗?妈妈,你不要我了吗?”柏老师感到心酸的同时也很欣慰,儿子有爸爸照顾,可小静只有一个80多岁的奶奶,她必须那么做。

小蕾是一个聋哑女孩,在柏老师的班级里随班就读。对于她,柏老师给予更多的是鼓励。课堂上小蕾依依呀呀的“发言”总能收到柏老师竖起的大拇指和孩子们的掌声,课后柏老师试着用对口形、手比划的方法和她交谈,没想到有一天小蕾真的开口讲话了,她艰难地发出的那一句“是(谢)„„是(谢)„„老„„丝(师)”的话语永远刻在了柏老师的记忆里。

小龙是一个白血病患者,柏纪荣时刻把这个孩子放在心上,为减少意外发生,亲自陪护他参加课间活动。后来,发现小龙在学习上也存在障碍,简单的数字“1”反复教他多次,可第二天会忘得干干净净。有人劝她放弃,别让孩子拖累了班级名次。柏老师断然拒绝了,而是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来陪孩子,把学习融进游戏中,不厌其烦地教他认数识字。一年过去了,小龙能掰着手指计算20以内加减法了,成绩提高很快。

—6— 柏老师的爱生故事不胜枚举,202_年评为省“爱生模范”,202_年评为“港城叶欣仁”,202_年评为“最美港城人”,202_年评为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近年来她为全县中小学教师作师德报告30余场,江苏教育电视台、连云港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过她的事迹。今年1月,她荣登“江苏好人榜”,江苏省教育厅沈健厅长亲自写信祝贺,称赞柏老师扎根乡村教育,将爱无私奉献给山村孩子,彰显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理想情操、高尚师德和人格魅力,是全省广大教师员工学习的榜样和楷模。连云港市教育局王家全局长、韩金山副局长及赣榆县教育局徐健局长亲自到黑林小学慰问她,在全市范围内欣起了学习身边典型的热潮。因事迹典型,今年教师节,柏纪荣双喜临门,又一次感动江苏,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及“202_感动江苏教育人物——江苏省最美乡村教师”。

28年中,柏纪荣放弃过进城的机会,也放弃过发财的机会,但是她从没后悔过。正如柏纪荣所言,“我喜欢农村孩子,在山区教书更能体现我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山区教育的坚守者,我无怨无悔。”

—7—

第四篇:纪稳浩主要事迹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记东小三好标兵纪稳浩同学

东陈小学四(3)班

纪稳浩

雄鸡破晓,淡蓝的天空还镶着几颗稀松的残星,几家窗户刚透出些许灯光。“啪!啪!啪!”一个身材矫健的少年正在抬拳踢腿,练得有模有样。圆圆的小脸上挂满汗珠,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坚定,自从学习京剧以来,无论酷暑严寒,他已经迎着晨露坚持练习了一年多。他就是东陈小学四(3)班的优秀少先队员纪稳浩。

这个勤奋好学、自律自强、聪慧敏锐的小小少年,在同学心中,他是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好班长;在老师眼里,他是学习优秀,办事得力的小助手;在家长眼中,他是孝顺懂事,能分担责任的小大人。

周六学完京剧课回家,知道奶奶身体不好,他就一挽袖子,自已刷锅洗菜做饭,边唱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边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奶奶床前。奶奶腰椎骨折养伤的日子,他倒屎端尿,帮奶奶擦洗毫无怨言。家里的米、油吃完了,他就拿着钱去超市,用自已的小小自行车一趟又一趟将米和油载回家。看着孩子坚强的背影,奶奶怜爱的目光里又感动又欣慰。

他学习上从来不要父母操心,完成作业一丝不苟,遇到难题绝不放过,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有一次,遇到一道高年级有难度的数学题,想不出来答案,急得直掉眼泪。于是,打电话向姑妈请教。姑妈用他还没学到的方法解出了答案,姑妈讲给他听,但是好几遍他却还是听不明白。他一边擦眼泪一边认真听姑妈讲题目要点,细细思考,忽然他想到了解题方法,比姑妈解的方法还要简单,他终于破涕为笑。每次奶奶问他:“有没有不会的题目要问姑妈?”他摆摆手,我要自已想想,先不麻烦姑妈。有时侯,请教来的答案他认为不够准确,会说出自已的想法仔细辩一辩。他踏实钻研的学习精神连大人都佩服不已。

他不仅学习优秀,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还兴趣爱好广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校的大小活动都积极参加。202_年至202_年第一学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202_年至202_年第一学期,获得优秀播音员荣誉证书;202_年,他参加东陈小学第二届“棋文化节”,在象棋棋王争冠赛中,获得三年级组一等奖,在象棋故事大王比赛中,获得中年级组铜奖;202_年至202_,第二学期被评为首届“东小好少年”;202_年6月获得首届“南通好少年称号”。

他人小志气大,立志做个让人敬佩的人。面对荣誉的光环,他不骄不躁,一如既往,踏实、沉稳、健康的成长。在老师的辛勤培育、鞭策鼓励之下,他一定会再接再厉,取得更优秀的成绩。

第五篇:杨文纪事迹简介

杨文纪事迹简介

杨文纪,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1985年3参加工作,现为桦甸市八道河子镇中心校茨芽岗教学点教师。在茨芽岗这个几乎与外界隔离、极其偏僻的山沟小屯子的校点里,杨文纪一干就是29年。他把全部的爱,深藏在这条山沟里。

杨老师教的复式班,学生虽不多,但年级不少,少则两组复式,多则四组复式,开设的课程和科目齐全,要同时进行几个年级的学科教育,他常常是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每天像毛驴拉磨一样跟着学生转,课堂上一会儿给一年级讲,一会儿给三年级讲……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202_年3月的一天,他被诊断为早期肝硬化,医生要求住院治疗,可他开了些药就匆忙地回了家,第二天照常上班。就这样,长达一年多的治疗,每逢双休日去医院,从未请过一天假,从没有耽误过一节课。家人的关护,同志们的鼓励,精神上的自强,杨老师奇迹般地战胜了病魔。他经常说:“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就是我生命的继续!”

杨老师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他任教的第十一个年头开始,茨芽岗屯每年都有考入高校的学子,三十几户人家几乎平均每家一名大学生,其中有六人考入名牌重点大学。

柏纪荣事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