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布置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查阅作者相关的资料;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初步判断全诗的朗读节奏。教学过程:
一、导语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文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研习诗歌
1、初步感知,把握感情基调。
(1)放录音配乐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在节奏,把握感情基调。
明确: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在诗中的体现。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首先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该如何断句呢?应该断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2)学生齐读,感知全诗。
2、具体研习,欣赏品味。(1)轻声读,边读边思考。(小组交流)诗人对土地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诗歌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由“爱”字可知,诗人对土地是一种热爱和眷恋之情。
诗歌的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了他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学生互读全诗互相评价,注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情感。
(4)了解意象,思考: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那些事物?“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这些客观物象,但入得诗来,注入了作者的感情,则为诗中的意象了,明确:还歌唱了“河流”“风”“黎明”。这些是诗的意象。(5)了解象征的手法,这里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象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明确: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分析时要紧紧咬住“暴风雨”“悲愤”“激怒”“温柔”等词语加以分析。“河流”“风”可以理解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行。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我们就体味到了诗人的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看到了一个充满深沉炽热的爱国之情的诗人形象。
(6)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没有严格的限制,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鸟儿歌唱的这四句诗中,你认为哪些该重读呢?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讲,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就应该重读;但对诗句的处理又可以不乏个性色彩。这个问题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对话,并要及时追问“为什么”,从而进一步加强对诗意的理解。这四句中,“暴风雨”“土地”“永远”“悲愤”“河流”“无止息”“激怒”“无比温柔”等词语应该重读。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可以重读,它们能突出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也是“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即使诗人化为鸟儿,也不会改变对祖国执著的爱,哪怕喉咙“嘶哑”,也念兹在兹,至死不渝。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句中“死”“羽毛”“土地”等词可重读,诗歌化“羽毛腐烂”这种被动的结局为主动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感情逐步深化。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句中“为什么”“泪水”“爱得深沉”等词语可重读,诗人在作了必要的间歇和停顿之后,开始转换角度,由比而赋,由细致生动的描绘转变为质朴遒劲的直抒胸臆,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重读上述词语,能渲染出国难当头、山河沦亡时诗人歌唱“土地”的悲愤之情。
3、深入体味,诵读演绎。
学生自己再自由读全诗,为个人朗诵做好准备。个人朗诵。配乐全班齐读。
4、小结。
三分诗七分读,掌握节奏、感情基调、重音、语速、语调等。把握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从而理解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阅读刘湛秋《中国的土地》一诗,试与课文相比较,说说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明确:设计此题,意在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课文,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能力。完成本题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比较,答案不必追求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下面提供的内容供参考: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前者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后者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写法不同:前者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后者是直抒胸臆。但主题相近:前者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后者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恋的感情。两首诗都注重形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悲愤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和希望,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了典型新颖的形象当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再如“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泻千里”的“长江”形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民敦厚而顽强的性格特征。那“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挂霜的葡萄”,更表明中国人民已摆脱了幼稚和愚昧,开始走向成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探究性学习: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火把》等诗歌,初步了解他诗歌创作的风格特色。板书设计
内容
我爱这土地
第一节鸟儿生死眷恋土地
第二节“我”对土地深沉的爱
李慧
表现手法 诗
意
象征 递
直抒胸臆 进
第二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营口市实验中学 张春彦
《我爱这土地》教案
营口市实验中学 张春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歌:----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凝聚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举着你-------让学生谈谈听完这首歌的感受,表达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苦恋)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今天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赛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诗歌。
第二课时
一、研读赏析
1、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他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重要“意向”,希望大家了解物象与意向的区别。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草一木等等。意向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
3、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
明确:“河流”、“风”、“黎明”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
“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而礼赞。
5.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明确: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请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三、比较阅读。阅读下文《中国的土地》,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第三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一首新诗,它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和生死眷恋,形式简洁,寓意深厚。诗歌是最利于朗读的艺术,在学习时,应该反复朗读本诗进而读出诗歌的韵味,理解诗意、体味诗人深挚的感情,要因读成诵。在锻炼记忆、学习背诵的前提下,反复朗读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本诗画面形象,内容生动,暴风雨后的大地的状貌,汹涌澎湃的河流,不停息地刮着的大风,来自林间的若有若无的黎明„„这些景象学生只要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联想,就能转化成活灵活现的生动的画面,理解它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本诗学习的要点应该是能够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体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初一学生具备了不同程度的语文自学能力和对诗歌语言的感受能力,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朝气,对学习现代诗歌显得更乐于接受,情感上更容易交流。学生对本诗的写作背景了解甚少,体会不深,对该时代历史有一定了解但不熟悉。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形式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单元所选四首现代诗歌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学生虽是第一次学习现代诗歌,教师也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总结出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语文版七年级下教材。
2、作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
3、专门制作的ppt课件。
4、相关的音频资料。
5、配套实用的“导学案”资料。
五、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能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运用声音、形象、情感等多媒体环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受,走进 作者所处的时代,更直观的理解中国曾经的苦难。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讨论、交流情感的参与意识,掌握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体会诗人的炽烈的爱国之情。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关键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象征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七、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
(1)板块式教学法
板块式教学法教学思路清晰,授课环节清楚,利于在初中第一次学习新诗的学生掌握。本课设计三大板块,分别是:深情地朗读、细腻地感受、诗意地仿写。
(2)问题教学法
本诗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又采用象征的写作手法,如果老师不加以点拨,学生可能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认识层面。所以,教学本文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思考和体悟,从而与朗读教学配合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本课学习就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给学生以及时的启迪和帮助,促使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感悟和体验。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2.学法选择
(1)朗读法
多次重复可以使生疏演变为熟练,可以从熟练中产生机巧,具有了熟能生巧的活力。要在朗读训练、朗读体味中尝试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学习该诗,要反复朗读,可以采用学生个体自读、小组互读、提出问题思考促读、教师或优秀生范读等朗诵形式。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关注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2)练习法
结合诗句内容、意象、句式特点等,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中记忆、背诵诗歌,学习记忆、背诵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朗读练习,体味诗歌的深刻含义;在背诵的基础上,模仿本诗的结构体例,仿写诗歌,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八、教学时数 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会读诗的民族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里,读诗能够涵养性情,启迪智慧,丰富情感,修养气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流传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让我们感受诗人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和隽永的诗味。(导语的设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急于阅读、体味、感悟的愿望。)
(二)板块一:深情地朗读
1、自读诗歌,要读得准确、流畅。
学生练读之后,教师请两至三名学生朗读,探查自读效果,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识读的基础。
2、结合文章中的一个时间标志“1938年11月17日”,进一步了解作者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学画,1923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代表作: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2)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再读诗歌,说说诗的感情基调
引述语言:面对破碎的山河,遭难的人民,诗人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再读诗句,找出能够表现这些情感的词语,加上着重号。
通过“打击着、激怒、悲愤”这些词,可以看出作者悲怆、愤怒和热爱的感情基调。在“打击、悲愤、激怒、温柔、泪水、深沉”这些词与下面加上着重号,并重读、体味。
4、结合诗的写作背景和感情基调,探寻读出诗的韵律的方法
(1)用“/”划出诗的节奏。
(2)为每句诗最后一个词加上着重号并朗读,要求把语音读完满。
(3)在整体语速较为缓慢的前提下,依照上述练习要求,练读课文。
(4)指名朗读,体味诗歌的韵律,教师再作指导和示范。
(三)板块二:细腻地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突出完成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习的方式包括想象和联想,朗读和练习;内容包括品味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体味诗歌深挚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学习环节设置了五个层次如下:
Ⅰ、第一层次:结合时代背景再读诗歌,品味“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悲愤的感情。
1、请阅读诗句,说说诗句中哪个词说到了日本侵略?
明确:暴风雨。
2、请想象:暴风雨来临后大地是什么样的状况?
明确:万物凋零,房屋残破,良田被毁,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由这样的景象,想象日本侵略者对中华大地的残暴和惨绝人寰。
3、“打击着”的“着”可否去掉?由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不可以。“着”表示日本对中国的打击、侵略正在进行,表现作者悲愤、愤怒的情感。
Ⅱ、第二层次:品味“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三句诗,理解诗人的感情。突出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物象、意象和意境及象征意义之间的联系,获得对诗歌学习的初步认识。
1、“我们的悲愤”与“永远汹涌的河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河流的波涛汹涌澎湃,此起彼伏,正与中国人民悲愤、愤怒、不可遏制的情感相像。中国人民的愤怒的情绪是不可打压并且是越战越勇、不屈不挠的,这一句是中国人民反抗精神的写照。
2、“无止息地吹刮着的风”说明了“我们激怒”到怎样的状态?
明确:我们的激怒就如不停怒吼的狂风,越刮越烈;这句诗形象地刻画中国人民激怒而不停反抗的情状。
3、“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前景?
明确:温柔的黎明展示的是一幅红日将要喷薄而出,大地一片光明的景象。作者选用“林间”做修饰词,一方面符合鸟儿活动的场景;一方面写出欲出未出、不很强烈的光芒带给人的希冀和力量。
Ⅲ、第三层次:学习“意象”及“象征”手法。找出诗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完成“思考与练习”一)。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1、“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和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愤、对光明的向往之情。
3、最后两句。
Ⅳ、第四层次:分析诗歌的抒情特色。
(1)诗的前两句内容很明了,展示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填空:一只 的小鸟,在 地鸣唱;它的喉咙已经嘶哑,因为,为了这片 的土地。
(完成以上填空,需要学生反复品读诗歌语言,加入想象和联想,调动情感体验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明确:悲愤 嘶哑 不停地歌唱 灾难深重
(2)请比较所改诗歌与原诗句的优劣,说说理由。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就要歌唱:
土地、河流、风、黎明
如果我死了,要葬身在这片土地上
(为了体味诗歌的创作特色,把握诗人与祖国生死相依、眷恋不已、血脉相连的情感,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比较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明确:改写的诗句干巴、生涩,不如原诗句形象、生动。尤其是改写的最后两句,不能体现与祖国生死相依,毫无保留的奉献的情感。
(3)诗的第二小节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末两句,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经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紧跟其后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引起读者的共鸣。
Ⅴ、第五层次:概括内容。
第一节以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一问一答,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的心;“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更可见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四)板块三:诗意地仿写
1、假设艾青还健在,要赞美今天的富强、壮美的中华大地,会选用哪些词语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点?屏幕出示诗歌空出关键词形式,引领学生调动情感经验仿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的土地;
这永远 着我们的 河流,这 地吹刮着的,和那来自 的 „„
——然后我,连 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因为
如果学生仿写出现困难,即将以下仿写的示例展示给学生,启迪他们打开思维,完成质量较高的练习。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嘹亮的歌喉欢唱:/这片被春潮浸润过的土地,/这永远承载着我们的激情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春天的希望的风,/和那来自苦难的无比辛酸的泪痕„„ /――然后我拍打翅膀,/连梦想也埋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仍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另外选择物象,选择想要抒发的一种情感,模仿本文的格式完成创作。
假如我是,我也应该,这,这,这,和那......在仿写之前,先给学生以仿写的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抒情地写诗歌,如:
假如我是一棵草,/我也应该用婀娜的身姿舞蹈:/这被阳光沐浴着的土地,/这永远激荡着我们的欢乐的山谷,/这吹拂在我们耳边的优雅的风,/和那充满朝气蓬勃的未来„„
3、交流、欣赏自己写的诗歌:教师要给学生以及时的鼓励和帮助,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五)课堂小结
诗歌能够涵养性灵,修养气质。大家在读诗歌时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的情感、读出的韵味都证明了这一点。今天这首诗的学习,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诗歌大门的窗户,透过它,你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以激越的情感、奔放的诗情构筑的世界!
(六)作业布置及延伸拓展
1、课外阅读艾青的诗歌,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背会本诗,并进一步完善所仿写的诗歌。
3、搜集其他新诗,朗读并体味。
(七)、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一)预测教学过程的成功之处及原因
本教学设计,采用板块教学法,学习重点放在朗读和品味诗歌上,学习的过程设计比较清晰,深浅适度,既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又因为部分设计的新颖而充分地吸引学生,所以,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能够得以突出和突破。
(二)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足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仿写的要求,但要完成这个要求,得通过四首诗的学习才能达到。本诗是单元第一课,为仿写学习做个铺垫,换词仿写还能勉强完成,但是另外选择抒发情感和意象的仿写,相比较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课上恐怕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预设改进的设想
在教学之前,更多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学习诗歌的现状,还应该相信,学生虽然不是白纸一张,但也不一定能达到课堂所需的知识储备、心理预期和学习习惯的要求,要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学定教。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生:歌唱————土地————祖国和中华民族
河流、风——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鸟
黎明————光明的斗争前景
死:腐烂在————土地中————与祖国生死相依
我——直抒胸臆————————————对祖国深沉的爱
(九)、教学反思
第四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张玉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热爱我们的祖国么?(大部分同学会说热爱,也许会有小部分的同学说不热爱,请回答不热爱的同学说出理由,让回答热爱的同学反驳,形成一个激烈讨论的范围,然后让同学们以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如果所有同学都回答热爱,则直接由同学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教师总结: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国家给予我们安全,国家给及我们财富,国家给予我们骄傲,我们每个人都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着祖国,不仅仅是我们历史上无数的人也如同我们一样深深爱着祖国大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诗人对祖国大地爱的倾诉《我爱这土地》(教师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艾青,哪位同学知道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请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完或者同学不会回答,教师展示PPT补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了解了艾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艾青对祖**亲的倾诉。首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课文,在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诗歌节奏的划分,以及语调变化和重读。同学读完后老师示范朗读,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认真听要标出老师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老师示范朗读完毕后,请同学们说说老师读的和自己读的有哪些区别,怎样读更好一些。(这里根据同学们的反馈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争取更多的同学参与意见,将所有有疑问的地方搞清楚,同时将本诗的节奏明确)。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明确节奏之后,让学生推荐一名同学范读,范读完毕后,请其他同学指出他读的好或不好的地方,同时教师再次强调节奏,语调和重读。然后全班齐读,全班齐读完毕后,教师提出读本诗时候的感情基调问题,有同学们讨论回答,这时候老师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老师讲解完背景后和同学们总结出读这首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悲怆而深沉。明确了情感基调,全班同学一起配乐有感情的朗读一遍。全班齐读完毕,在由男生女生分别比赛齐读,通过男生女生朗读对比体悟其中的情感。然后自由带感情的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多次反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这首的情感有了基本的把握)最后要求同学们自由背诵全诗,课堂最后检查集体背诵本诗。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呢合上书,一起背诵一遍这首诗。同学们都背的非常熟练,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首诗。
首先同学们概括两节诗的内容,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明确答案)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分为两节,首先我们一起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请同学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先由同学们找出这三个这,以及所指的中心词,并分析这三个中心词所代表的意象。请同学们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来回答,教师明确答案)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教师首先要带领同学们分析鸟儿,土地,河流,风等意象,然后再有小组讨论进行分析,最后教师明确答案)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对祖国的感情去分析这个问题,最后教师明确答案)
回答:“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5.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同学们自由的回答讨论)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赏析完第一节我们接着赏析第二节诗
教师提问:第二节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是会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诗歌,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分条总结,并进行补充)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最后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课后作业:课后朗读赏析艾青的《大堰河》这首诗,并写出两百字的感悟。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
歌唱
土地,河流,风,未来
祖国
第五篇:《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共和国之恋》这首歌:----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着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凝聚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举着你-------让学生谈谈听完这首歌的感受,表达出歌者心底怎样的呼唤?(对祖国的热爱、苦恋)
是的,故国、故乡、故土与我们每一个人血脉相连,也是我们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向饱经沧桑多灾多难的祖国唱了一首深情的恋歌。今天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男生、女生分别齐读、赛读:全班同学集体朗读。背诵诗歌。
一、研读赏析
1、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中“土地”一词是否具有深刻的含义?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事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也可理解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的暗示。他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重要“意向”,希望大家了解物象与意向的区别。
物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草一木等等。意向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思想的客观事物。
3、第一节诗歌当中,鸟儿除了歌唱土地,还歌唱了哪些事物?
明确:“河流”、“风”、“黎明”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种事物或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我们已经知道诗中的“土地”象征祖国,那这里的“河流”、“风”、“黎明”又分别象征了什么呢?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的“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即是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做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而礼赞。
5.第二节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一节诗有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1)揭示全诗主旨。(2)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3)最后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
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
明确:嘶哑的喉咙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沉、执着的爱。
2、请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三、比较阅读。阅读下文《中国的土地》,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一词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假如────────我 歌唱
爱──→土地(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