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材料
艺术之花遍地开 欢天喜地奔小康
——方城县古庄店乡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纪实
一、古庄店乡概况
方城县古庄店乡位于方城县城东南13公里处,辖44个行政村,279个自然村,1.86万户,7.5万人,耕地15万亩,乡域总面积216平方公里。
古庄店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驿站,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国史前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岩书岩刻闻名海内,金汤寨新石器文化遗址、一里坡仰韶文化遗址熠熠生辉,春秋时期楚国北通中原的要道‚夏路‛途径此地,黄巢坟、刘秀行军歇马店、晾甲岗等历史文化遗迹点缀其间。厚重的历史文化,便利的交通条件,繁荣发展的商贸经济成就了如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统筹协调发展的古庄店。
近年来,古庄店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群,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务实重干,取得了一个有一个骄人成绩,先后荣获‚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省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乡镇‛、‚全市文化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烟叶工作先进乡镇‛、‚全市粮食生产先进乡镇‛、‚全市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市沼气建设先进乡镇‛、‚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先进单位‛、‚全市 清洁家园行动先进单位‛、‚全市林业生态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古庄店乡综合实力竞争力显著提升,202_年综合目标位居全县第一,人民安居乐业,民间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居民幸福指数连年提高,全乡人民正阔步走在凝心聚力谋发展,欢天喜地奔小康的和谐发展大道上。
二、古庄店乡的民间文化艺术
上千年文化的浸润,深厚的艺术底蕴,使这片土地民间文化盛行,被誉为‚民间文化之乡‛。农闲时节,人们舞文弄墨、吹拉弹唱,舞狮、旱船、秧歌、腰鼓、高跷、杂技、武术、戏曲等民间文化繁荣发展、遍地开花,尽情地释放劳作的辛苦,崇尚文化之风薪火长传、经久不衰。最为突出的、最为闻名的还是风靡一地的传统民间艺术——民间舞蹈。民间舞蹈使古庄店成为远近皆知的文化名乡,也为这里带来了淳朴的风土人情,这里成了古时驿站、现代名乡,成了人们倾慕的一方‚世外桃源‛。
乡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工作,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丰富农民业余精神生活的事摆上议事日程,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加大投入,使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乡现有大型演出文化团体5个,中小型文化团体20余个,参与人员近万人,良好的文化氛围、优越的艺术环境,为全乡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肥沃的土壤。金汤寨村202_ 年被命名为‚河南省特色文化村‛,余林村‚振亚狮子社‛今年5月份荣获南阳市农运会舞狮选拔大赛第二名,古庄店乡也连年被评为市、县文化工作先进单位。
三、舞狮等民间舞蹈的历史沿革及艺术特点
1、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多为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舞蹈动作千姿百态,各具民族及地方特色。这些舞蹈表现的内容有古代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战争经历、图腾信仰及生殖崇拜,也有现代生活中各种传统节日里人们表达欢喜之情的娱乐活动,有的则渗透了各种民俗、祭祀、礼仪活动的遗风。
民间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它没有国家地域的界限,能够沟通世界各国,因此是最社会化、最国际化的舞蹈,本地的舞狮等民间舞蹈可能就是张骞通西域时传入。
中国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数量之多也是世界上所罕见的。就其历史发展及现状而言,可分为传统民间舞蹈和现代民间舞蹈,本地以传统民间舞蹈为主,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以广场自娱性为主的民间舞蹈。这种民间舞蹈是舞蹈艺术不发达阶段所产生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舞蹈形式,在历代相传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尊重它、爱护它,使之发展至今。在豫西南地区,舞狮等通常是在节日、庆典活动等场合表演,到了农闲,老百姓不分男女老 少都在学习、交流、创作,锣鼓伴奏,载歌载舞、如痴如醉,尽情享受生活的喜悦。
2、民间舞蹈的特点:
①自娱性。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
②即兴性。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者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
③稳定性。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甚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民间舞蹈是专业舞蹈创作主要素材来源。各国封建社会的宫廷舞蹈、各国各民族的古典舞蹈、剧场歌舞和舞会舞蹈,都和民间舞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过专业工作者加工,运用在芭蕾中的穿插性民间舞,被称为‚性格舞‛。中国的戏曲舞蹈和新的创作舞蹈中,也大量地吸收了各种民间舞蹈。同时,民间舞蹈仍然独立存在于自己原有的范围内,沿着自己的途径世代相传。中国各民族各地区都有各自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其共同的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自由生动的表演形式和借助故事传说,形象鲜明生动,内容与形式紧密结合。
四、发展规划
第二篇: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
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办法
第一条
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推动我省民间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规范“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命名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广泛开展某种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开展活动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并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第三条
“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已被市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命名为各类文化艺术之乡。
(二)当地政府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并将其纳入当地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对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三)广泛开展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被当地群众普遍熟知和认同,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对当地群众文化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四)拥有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代表人物和骨干队伍,经常性开展有关民间文化艺术的创作、演出、展示、培训、交流等活动,建有规范和完备的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档案。
(五)具备经常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场地、设施等条件,并有开展活动的基本经费保障。
第四条
凡符合第三条规定条件的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及社区均可提出申报“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凡申报“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单位须经当地政府同意,方可向上一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第五条
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及社区提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请时,应当提供以下申报材料:
(一)申报表:主要内容包括所在县(县级市、区)、乡镇(街道)或社区基本情况(地理位置、行政区域概况、人口情况)以及开展特色文化艺术活动的历史沿革、特点、发展情况、代表人物、骨干队伍、所取得的成绩、地域影响力、发展规划、措施和经费来源等情况。
(二)申报片:拍摄一部全面反映“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情况的DVD申报片,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三)申报图片:包括造型艺术作品图片、表演艺术演出照片及有关活动的现场照片。
(四)其他有助于说明“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情况的相关材料。
第六条
各市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申请进行审核后,提出“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申请名单,名单按推荐顺序排列,名额不限,并将全部申报材料上报省文化厅。
第七条
评审期间,省文化厅成立“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委员会,设评审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第八条
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对各市文化行政部门提出的申报名单进行综合评审。必要时,委派考察小组,对各市进行实地抽查审核。
第九条
评审工作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第十条
省文化厅通过媒体对评审专家委员会所提出的“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荐名单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第十一条 省文化厅根据评审推荐和公示结果,确定命名“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颁发证书和标牌。
第十二条
“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每两年命名一次。第十三条
“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行动态管理。省文化厅和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在督查、检查中,发现已命名“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存在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须及时提出限时整改意见。经过整改,仍不能达到标准的,由市级文化行政部门提出取消命名申请,经省文化厅审核后,取消“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并予以公布。
市级文化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单位进行督查和审核。
省文化厅将不定期对全省“安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单位进行抽查。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文化厅负责解释。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乡镇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总结
乡镇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总结
普安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弘扬民间文化艺术为宗旨,把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工作纳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效组织、协调各部门经常开展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经常性和传承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形成了广大群众喜爱并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开展活动以来,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是领导重视是关键。镇党委、政府把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工作纳入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到了“四有”,一有班子:由党委书记邓可万同志任总指挥,镇长蒋为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郑琼同志为副组长,成员:综合文化站4位专干,财政、老协、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二有队伍:全镇有“水族闹春、腰鼓、各种舞蹈、木兰剑(拳)、柔力球、铜鼓、龙灯、彩龙船、省非保《薅秧歌》、《拗棒》等等13个队伍。三有活动:每年春节和重大节日都安排了活动,平时天天晚上的坝坝舞、广场舞蹈坚持不懈,文化艺术表演围绕普安场镇辐射周边带动力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并参与,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有经费:为了搞好此项工作,党委、政府每年拿出1万元的业务经费购置服装道具。增添了设施设备,使演出队伍人员达到了千余人。
二是文化艺术之乡项目抓重点,具体体现在民间文化艺术《水族闹春》民间舞蹈的表演。普安镇在抓住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经常性和传承性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特色项目《水族闹春》、《薅秧歌》。水族闹春是普安镇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民以食为天,由于普安镇地势平坦,流经普安镇境内两条河道不畅通,常年遭受洪涝灾害,从清代年间以来广大劳动群众为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上幸福安康生活,借用古代神话《水漫金山》的故事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水族闹春》民间舞蹈节目表演得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水族闹春》来源于古代神话戏曲故事《水漫金山》,在逗蚌人的引导下,伴着节奏鲜明的开江民间打击乐,蚌壳精翩翩起舞,时而偶露精连,婀娜娇美,时而羞容闭合,妙趣横生,随后的鲤鱼精、乌龟精、团鱼精、虾子精等一些水怪精灵粉墨登场,神情各一,千姿百态,有的起伏灵动,扭肢摆尾,有的步履蹒跚,有的玩性十足,左顾右盼,通过表演者的激情表演,配上色彩艳丽的传统戏曲服装,惟妙惟肖的彩绘水族道具,整个舞蹈打、蚌、鱼、虾、龟、鳖等水族精灵起舞闹春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在伴之已燃放的烟花,使之更加神化,其场面流芳四溢,热闹非凡。《水族闹春》不但反应了普安人民的智慧、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融入了普安人民的勤劳、质朴和善良。此节目在开江地区及周边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面,通过开展活动,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人物和作品涌现出来,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龙光灿、张一珍等老艺人的代表作《薅秧歌》象雨后春笋活跃在普安镇的乡村田野、山川河流响成一片。202_年4月14日我们在XX县美术家协会的指导下,开展了请进来的方法,邀请了XX县美术家协会的专家到普安镇的宝塔坝村综合服务体农家书屋开展书法、国画交流会,创作了大量的好作品、精作品。经常性的开展活动提高了普安镇的知名度,同时也为普安镇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是活动阵地有保障基础设施完善。普安镇在全面完成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同时,在原来几个点的院坝、空地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场所外,又在富康花园新建了320平米的文化广场,音响设备齐全。今年,又将普安镇综合文化站纳入了省级综合文化站的建设任务,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中。202_年基本配齐了调控音响、电脑、电视等设备。通过广泛的开展民间文化艺术活动,而且活动形式又多样化,健康有益,寓教于乐,受到了上级的赞可,广大群众的认可,形成了广大群众喜爱并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我镇在创建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极大的调动却广大文艺爱好者的积极性,基本了民间艺术之乡的条件。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离组织的要求的一定的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镇决心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锐意进取,努力搞好文化艺术之乡,使普安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喜气洋洋的大步迈向小康生活。
第四篇:202_-202_“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因价格浮动周期比较频繁,此报价仅参考作用,具体联系咨询 【联系电话*** 小文 QQ3448388645 微信mr9wen】
附件
202_-202_“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
(共32个)
1、兴国县山歌之乡
2、乐平市赣剧之乡
3、上栗县赤山镇傩舞之乡
4、青云谱区青云谱镇灯彩之乡
5、宁都县石上镇灯彩之乡
6、信丰县嘉定镇合唱之乡
7、瑞昌市剪纸之乡
8、青山湖区灯彩之乡
9、婺源县工艺雕刻之乡
10、武宁县打鼓歌之乡
11、鄱阳县戏剧之乡
12、湘东区傩面具之乡
13、永新县书法之乡
14、铜鼓县漫画之乡
15、修水县书法之乡 因价格浮动周期比较频繁,此报价仅参考作用,具体联系咨询 【联系电话*** 小文 QQ3448388645 微信mr9wen】
16、吉安县民间灯彩之乡
17、黎川县油画之乡
18、湖口县戏剧之乡
19、新建区昌邑乡戏剧之乡 20、青山湖区南钢街道书画之乡
21、安义县龙津镇唢呐之乡
22、袁州区版画之乡
23、新干县剪纸之乡
24、永丰县潭城乡农民画之乡
25、安远县采茶戏之乡
26、丰城市花镲锣鼓之乡
27、庐山市蛟塘镇戏曲之乡
28、广丰区书法之乡
29、分宜县版画之乡 30、芦溪县农民画之乡
31、铅山县太源畲族山歌之乡
32、上高县摄影之乡
因价格浮动周期比较频繁,此报价仅参考作用,具体联系咨询 【联系电话*** 小文 QQ3448388645 微信mr9wen】
第五篇:xx县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解说词
郏县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郏县大铜器)申报片解说词(草稿)
这是一个承载厚重历史的千年古县,也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新型城市,资源物产丰富,区位交通便捷,发展平台优越。(郏县古战场上的击打大铜器的模拟场景、郏县现在的发展图片或场景、郏县区域图)
她拥有众多的国字号头衔: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唐钧基地、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这些荣誉的展示图片)
她的名字曾经响彻中国大地,毛泽东主席曾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手迹碑、毛主席批示时的场景图)
她的名字叫郏县!(出申报题目郏县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专题申报片)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377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民间文化艺术专业队伍424支,从业人员16900人,其中仅大铜器队伍就有285支之多,占全部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67%以上,从业人员近万人,受众达89%以上。(郏县优美风景和工农业生产场景、郏县大铜器表演场景)
根深叶茂
代代传承
在郏县,每到节庆时候,全县大街小巷都会响起“咚咚锵”的旋律,这就是郏县大铜器特有的音律。
(小孩子追着跑着去看大铜器的身影)
郏县大铜器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是中原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始于东汉晚期,距今1700多年的历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5月,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襄樊大战获胜后,曹操在郏县长桥镇青龙寨(摩坡)给将士庆功受奖,命郏县人和宫中乐师打铜器助兴,以鼓士气,激励再战。从此,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代代不绝。到明清时,打铜器已演变为驱邪消灾,祭天,唤雨,婚姻贺喜,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佳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形式。
(古战场大铜器场景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大铜器场景)郏县大铜器是我国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它的古谱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表演风格粗犷酣畅、铿锵有力、感情真挚,时而如蛟龙蹈海让人惊心动魄,时而如大鹏展翅令人心旷神怡,时而如行云流水使人目不暇接,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昂扬精神。(翻页的曲谱)
发展到现在,郏县大铜器的音律和舞步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重塑,获得了众多荣誉,为郏县乃至河南省、平顶山市增光添彩。
1988年,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2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中荣获金榜第一名。同年12月,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群星杯”评奖中,又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1993年元月,参加北京“龙潭杯”民间舞蹈大赛,再次夺魁,荣获三连冠。1994年代表河南省到深圳市“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时报》等新闻媒体先后给予报导,外国专家称郏县铜器舞为“中国农民的迪斯科”。202_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郏县大铜器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代代传承,与郏县人民对大铜器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分不开,仿佛骨肉,分隔不离。
自1985年开始,郏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重点是安排各乡镇大铜器表演队进城展演。每年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郏县县城万人空巷,群众全都聚集在表演赛场地县城行政路两侧,观看扣人心弦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看到精彩之处,会情不自禁大声叫好。
1985年2月,全县举行了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参加铜器9路,观看群众10万余人,民间艺术表演赛变成了郏县大铜器擂台赛,场面热闹纷呈,音律快速拨动着人们欢快的神经。202_年2月15—16日,郏县举办了第四届“信合杯”唢呐大赛和民间艺术大赛。202_年2月1—5日举办了“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202_年春节民间艺术大赛。202_年2月18—24日,举办第二届“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第六届“信合杯”民间艺术表演赛。202_年2月12日,郏县组织参加平顶山市第二十一届民间艺术大赛,荣获金奖。202_年7月,郏县大铜器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_年2月17日,我县李口镇、白庙乡、安良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月2日,我县城关镇、冢头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_年2月21—25日,举办郏县“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民间艺术大赛。202_年2月10—17日,举办的“移动杯”郏县第15届农村业余剧团调演、“信合杯”郏县第20届民间艺术大赛。3月30日,广阔天地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山街道办事处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龙山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文化先进社区。202_年1月30日—2月6日,举办“信合杯”首届优秀业余剧团展演和“信合杯”郏县第21届民间艺术表演赛。9月28日,郏县大铜器泥塑布艺在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大展活动中,被授予泥塑手工艺系列一等奖和布艺手工艺系列二等奖。202_年2月15日—22日,举办了郏县第五届地方优秀剧团展演、“农信杯”第25届民间艺术表演赛。202_年2月4日—11日,举办了郏县第六届地方优秀剧团展演、“农信杯”第26届民间艺术表演赛。
国家AAAA级景区郏县三苏园景区是郏县大铜器定点培训地,每当有大铜器表演团体来这里表演时,附近前来观看的群众之多,总是把三苏园门前的道路都拥堵得仅能行人侧身而过。
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着郏县大铜器,同时对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广大群众的集体合作意识与社会族群联谊,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郏县博物馆第四单元,还设臵了“郏县大铜器”专题陈列板块,专门介绍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动的奏出了郏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旋律。
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郏县大铜器的从业者不断吸收艺术营养推陈出新,新编了“庆丰锣鼓”、“吉庆太平”、“花好月圆”“排山倒海”、“万紫千红”、“龙飞狮舞”、“欢天喜地”等七章曲牌,并且和舞狮、秧歌舞、踩高跷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相融合,使郏县大铜器的更具观赏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满灵动,极大增加了群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郏县大铜器的队伍中来。
领导重视 鼎力支持
要想火车快,还要车头带。
郏县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不仅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还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和投入保障政策,多次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会议和以创建工作为中心的动员会、协调会,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郏县县委、县政府对大铜器的传承保护工作尤为重视,近5年来,郏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实现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为思路,以保护发掘为中心,以繁荣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视民间文化艺术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繁荣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郏县提出了“ ”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郏县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责任目标管理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创建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形成较为完善的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投入保障机制;把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纳入“十二五”、“十三五”,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订了《郏县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同时,为确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创建办公室和督查室,督促检查保障规划和目标的实施。
多方协作
各界参与
独木难成林,百花方为春。
做好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需要参与创建人员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需要社会各届的共同努力。
为确保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的各项举措顺利实施,郏县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凝聚起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强大力量。
在以县人大主任郭国顺同志任组长的郏县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中,专门下设了以县政府副县长杨涵同志为组长的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组,全面负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事宜,同时还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张贯钊任组长的郏县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支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近年来,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直致力于开展传承保护工作,派出专人集中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曲谱,深度挖掘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以防珍贵资料流失,使曲谱从原先的24个,增加到目前的44个。尤其是近5年来,先后从上级政府争取到资金100多万元,扶持发展铜器队58个,为其配备了服装、大铙、大镲、鼓等表演道具,如今的队伍焕然一新,民间文艺团体达到了424个,基本上达到了村村都有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建成民间文艺家协会12个,仅冢头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就多达8000余人,覆盖襄县、禹州等地。其中尤以郏县大铜器队伍人数最多、阵容最大,而技艺纯熟的大铜器队伍就有10多个,如安良南街铜器队、城关西街铜器队、城关小东门铜器队、渣园乡宋堡铜器队等,代表人物有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宝军、薛宗锋等和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恩彩、程囯贞、程金锋等。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郏县的民间文化艺术,保证创建工作顺利推进,郏县财政局建立了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对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活动组织开展等提供固定的经费保障。
多年来,郏县各乡(镇、街道)都特别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年有规模的文化活动至少有3场,每一次大型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各村群众几乎都是倾巢而出,观看群众熙熙攘攘,把表演者围得水泄不通。各乡(镇、街道)设立专人担任文化站站长一职,专门管理本辖区内各村民间文化艺术演出团体,同时搜集、整理本辖区内各村民间文化艺术开展情况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为确保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成功,各乡(镇、街道)都制订了创建工作方案、工作规划和长期目标,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向相关单位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随着各级各部门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郏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郏县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总面积1762平方米;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总面积1560平方米,藏书5.1万册;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总面积1560平方米;全县15个乡镇街道都有综合性文化站,每站建筑面积均不少于300平方米,一房三室一厅和设备配置齐全;有农家书屋37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点)376个,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广场30余处;有各类博物(纪念)馆9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9处;有中国传统村落15处,省级传统村落62处;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郏县大铜器),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4个;有国家AAAA级景区1处(郏县三苏园景区),AAA级景区1处(知青园景区),其它优势文化旅游资源9处(郏县文庙、郏县山陕会馆、临沣寨、张良故里、曹沟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地、姚庄清真茶食苑、眼明寺森林公园、青龙湖、紫云寺等)。
铿锵有力的郏县大铜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沿袭,依旧在郏县这片热土上,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旋律,展示着独特的舞姿和步伐。而孕育了郏县大铜器这朵艺术奇葩的郏县大地,又将开始新的征程,她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高昂的激情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不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迎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