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5号文库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14-975473 5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5 18:11:36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航空事业的孕育时期。从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起,西方关于气球、飞艇和飞机等方面的航空知识陆续传到我国。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发明飞机后不久,一些外国人曾携带飞机来华作飞行表演,激发了中国人对航空的兴趣。从此,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中国人,也相继投身于航空器的研究工作,出现了不少航空设计师和飞行家,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航空先驱者中,较具代表性的当数华蘅芳、谢缵泰、冯如、厉汝燕、谭根、杨仙逸„„

研制气球的数学家――华蘅芳

华蘅芳(公元1833~1902年),是中国清末的数学家、气球制造家(见图一);字若汀,江苏无锡人。他之所以扬名中国早期航空界,是因其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

他早年在安庆曾国藩军中办过洋务新政;在上海江南制造局从事过翻译工作,译有大量数学和科技方面的书籍,对数学和机械制造颇有研究。

清朝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华蘅芳在天津武备学堂任数学教习。当时,该学堂购买了一只申法战争用过的法国旧气球,请德国教习修复,以供学生实习气球放飞,但久修未果。于是,华蘅芳便自行设计了一只直径5尺(约1.67米)的气球,充入自制的氢气,放飞成功。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只氢气球。此后,清政府曾从日本购买了两只侦察气球;还在陆军中相继成立了三个气球队,进行侦察演习,开创了中国气球军用的先河。

中国飞艇创始人――谢缵泰

谢缵泰(公元1872~1937年),是中国航空先驱、飞艇设计家(见图二);字重安,号康如,广东开平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定居香港。从青年时期起,他就善长数学和技艺。

当西方研制飞艇成功的消息传到香港后,引起了谢缵泰研究飞艇的兴趣。他从1894年开始研制飞艇,直至1899年才设计出“中国”号飞艇。

这艘飞艇主要由气囊、艇身和动力装置组成。艇身悬挂在气囊下,主要由铝制造;其上装有电动机带动的螺旋桨,驱动飞艇前进。设计完成后,谢缵泰想把“中国”号飞艇献给当时的清朝政府建造,但遭冷遇,从而断送了中国发展飞艇的大好前景。他不得已,才把“中国”号飞艇的设计图纸和说明书,寄给了英国的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的评价。他设计的飞艇虽未制造和使用,但却为中国飞艇的发展开拓了前进之路。

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如

冯如(公元1883~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飞行家(图三);字鼎山,号九如,广东恩平人。他出身农村,17岁漂泊美国打工,经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曾制作过一些精巧的机器。

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立志从事飞机制造。在当地华侨的赞助下,他于1907年在美国的奥克兰建厂制造飞机;成立了“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制造飞机。1910年,冯如研制出一架双翼飞机并于当年9月试飞成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飞行。当时,当地媒体报道说:“在航空领或中,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天才的中国人冯如,自己制造飞机进行试飞。”

1910年10月,冯如带着自己的飞机,参加了在旧金山(一说芝加哥)举行的国际飞机飞行比赛,夺得全场之冠,并荣获了国际飞行协会的优等证书以及美国国际航空学会的甲等飞行员证书。

冯如研制飞机成功之后,誉满海外。他拒绝了一切邀请,决心回国发展航空事业。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听到冯如制造飞机的事迹后,欣喜地说:我中国有杰出的人才了!

辛亥革命后,冯如曾任广东革命军飞行队队长。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作飞行表演时,因飞机失速坠毁牺牲。他为中国的早期航空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尊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

航空飞行家――厉汝燕

厉汝燕(公元1888~1944年),是中国近代航空活动家、飞行家、设计师(图四);字翼之,浙江定海人,190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纳生布敦工业学校。当时,正处于航空发展初期,厉汝燕立志从事航空事业;他曾多次上书清朝政府,呼吁重视航空。

经清朝军队首脑批准,厉汝燕于1910年进入英国布里斯托尔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毕业后,经英国皇家航空俱乐部考试合格,取得了飞行员执照。1911年,厉汝燕受中国革命军的委托,从奥地利买回两架“鸽式”单翼机。这是中国从国外购买的第一架飞机。

回国后,厉汝燕受命荣任沪军航空队队长。1912年4月,他曾驾驶“鸽式”飞机,在上海江湾跑马场作飞行表演并散发革命传单,受到好评。1913年,他随“鸽式”飞机一起转到北京南苑的陆军第三师,任飞行训练班飞行主任兼飞机修理厂厂长。同年9月,他又改任新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主任教官,培养了不少飞行员。1914年3月10~11日,厉汝燕与另两各飞行员,完成了从北京至保定的中国首次航线飞行;同年,他还设计、制造了一架水上飞机。此外,厉汝燕还撰有《航空学大意》、《世界航空之进化》等航空论著。他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国水上飞机第一人――谭根

谭根(公元1889~?年),是中国近代航空先驱、水上飞机设计师(见图五);原名谭德根,广东开平人,出生于美国旧金山。1910年,他从美国希敦飞行学校毕业,曾获加利福尼亚飞行会和万国飞行协会的证书。

随后,在华侨的资助下,谭根开始研制水上飞机。他是世界上早期水上飞机设计者之一。1910年7月,他携带其制成的一架船身式水上飞机(见图五下部),参加了芝加哥万国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夺得水上飞机冠军,为中国人争了光。1912年,谭根出任留美华侨组建的“中国飞船公司”的设计师和总教练,负责制造水上飞机并培训飞行员。此后,他相继在檀香山、日本和菲律宾等地,进行飞行表演数百次。谭根曾驾驶水上飞机飞越菲律宾境内高达2416米的马荣火山,创造了当时水上飞机的飞行高度世界纪录;他还曾在小吕宋设厂制造军用飞机。

1915年,谭根应邀回国,在香港、广州等地作飞行表演;同年7月,他筹建了广东航空学校并任飞行主任,培养了不少航空人才;1916年,他出任广东护国军讨袁航空队队长,参加了讨伐军阀龙济光的战役。虽说谭根后来改行从商,但他还是为中国近代航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

杨仙逸(公元1891~1923年),是中国军事航空先驱、飞行家、设计师(见图六)。他生于广东省中山县,自幼侨居美国,在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考入美国加弥斯航空学校学飞行,毕业后取得万国飞行协会水陆飞行执照。

1818年,杨仙逸出任美国华侨创建的“图强飞机公司”董事;同年,他又应孙中山之邀,回国筹建革命空军飞行队。为给飞行队购买飞机,他亲赴海外向华侨募捐筹款。其父杨著昆为此捐献4架飞机,并出资培训中国年轻飞行员。1919年,杨仙逸出任正式成立的广东革命军飞机队总队长。1920年秋,他率队参加了讨伐军阀莫荣新的战役,并亲自驾机参战,胜利而归。

1922年12月,杨仙逸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航空局局长兼飞机修理厂厂长。1923年3月,他从美国运回4架“詹尼”式飞机和一批飞机零配件及器材。同年6月,在他主持下,以“詹尼”式飞机为基础,研制出一架双翼教练/侦察/轰炸机,并由孙中山命名为“乐士文”号。这是中国研制的首架此类飞机,曾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战役。

“乐士文”号机长6.4米,翼展10.16米;全机重约730公斤;最大飞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该机装一台功率为66.5千瓦(90马力)活塞式发动机,可携带25公斤炸弹4枚。

杨仙逸虽然公务繁忙,但在军情紧急时常常亲自驾机参加战斗,能身先士卒。1923年9月20日,他亲赴惠州博罗前线,在梅湖船上将水雷改装炸弹时,因水雷意外爆炸而牺牲。

杨仙逸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早期军用航空作出过卓越成绩,被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誉为“革命空军之父”。

责任编辑:晓 祝

第二篇:中国近代航空发展史[最终版]

中国航空发展史

(西安航空学院 陕西西安710000)

摘要: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古代发明和创造的风筝、火箭、孔明灯、竹蜻蜓等飞行器械,被认为是现代飞行器的雏型,对航空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从18世纪后半叶,气球、飞艇先后在西方研制成功。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航空知识传入中国。首先是航空新闻和科学幻想小说,其次是外国飞行家来中国作飞行表演。中国政府也派留学生出国学习航空,购买气球和飞机。但直到1949年,中国的航空事业还十分落后,发展极为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航空发展史的浅述,意图使大家对中国的航空有一个粗浅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同时引发人们对于中国与西方航空发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思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找到未来的方向。

关键词:近代史;航空;发展

1855年,上海墨海书店刻印了《博物新编》,其中介绍了氢气球和巨伞图。《天上行舟》画的是航空设想。在中国最早介绍飞机的文章是1901年石印的《皇朝经济文编》中的《飞机考》。1903年以后开始出现翻译和编著的航空科学幻想小说。

博物新编

气球 光绪十三年(1887),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制成直径5尺(约1.7米)的气球,灌入自制的氢气成功飞起。这是中国人自制的第一个氢气球。飞艇 澳洲华侨谢缵泰于1899年完成“中国”号飞艇的设计。“中国”号飞艇用铝制艇身,靠电动机带动螺旋桨推进。谢缵泰没有得到清朝政府的支持,他不得已把“中国”号构造说明书寄给英国飞艇研究家,获得很高评价。

飞机 冯如于1909年9月造出一架飞机,9月21日试飞成功。在国外制造飞机著名的中国人谭根于1910年成功地设计和制造了水上飞机,夺得国际飞机制造比赛大会冠军,后在菲律宾创造了当时世界水上飞机飞行高度的纪录。

中国航空先驱——冯如

中国航空事业的建立是从筹建空军开始的。1913年9月正式成立的南苑航空学校,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航空学校。南苑航空学校先后训练出4期飞行学员,共159人。之后成立的还有广东军事航空和东北军事航空,为我国的早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飞行员。1913年,北洋政府在筹办南苑航空学校的同时,也购买了修理工厂的设备和器材,建立了中国最早的飞机修理厂。从1919年起,各省相继办起了修理厂。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先后建立了杭州笕桥航校修理厂、南京首都航空工厂、上海高昌庙海军制造飞机处、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武昌南湖修理厂。

1934~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与美国、意大利合办了几个工厂,其中有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主要也是装配、仿造和修理飞机。近代中国航空工业起步于1918年的海军飞机工程处,以后有广州飞机修理厂,以及30年代建设的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南昌飞机制造厂、广州韶关飞机修理厂和杭州保险伞厂,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和大定发动机制造厂等。

海军飞机工程处:中国第一个正规的飞机制造工厂,以制造水上飞机著名。广州飞机修理厂:是中国早期制造飞机的第二个工厂。

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1934年2月中美合办杭州中央飞机制造厂。

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1935年1月,中国与意大利4家航空公司合办南昌中央飞机制造厂,制造意式飞机。

成都第三飞机制造厂:1942年4月在成都成立第三飞机制造厂。大定发动机制造厂:1940年,航空委员会在贵州大定县(现大方)羊场坝乌鸦洞设立大定发动机厂,又名云飞机器制造公司。

中国自办的航空工程教育起步较晚。早期主要是派员赴外国留学。中国最早训练大学程度航空工程人才的学校是海军飞潜学校。

1935年,南京中央大学创设航空工程系,初时只设航空机械特别班,招收各大学工科毕业生,学习航空课程一年半,实习2月后毕业,共办了3班,先后毕业学生33人。1936年底,北平清华大学成立航空研究所,由顾毓琇和庄前鼎分任正副所长。1939年,研究所迁到昆明。清华大学研究所在昆明设计和建造五尺小风洞,进行空气动力学、高空气象、结构和材料、直升机和滑翔机设计制造等项研究。所写论著和研究报告共108篇,其中4篇曾在国外杂志发表。

1939年7月7日在成都成立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所,下设器材、飞机和空气动力3个组,1941年8月扩大并改名为航空研究院,分器材和理工2个系并附设飞机试造场和机工场。1934年,航空委员会从意大利购买航空风洞,交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使用。北平清华大学于1936年建成中国第一个自己设计的风洞。

风洞中的飞机模型

新中国民航业的初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拉开了新中国民航事业发展的序幕。从1949年到1979年,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在艰难探索中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后的改革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新中国民航业的发展起步于1949年,建立起发展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而真正的起飞则是在90年代。

从1910年到1949年,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我们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工业,便是在这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一步一步,一砖一瓦地建设起来的。五十年以来,无数航空工作者为了新中国的航空事业献出了毕生的心血,终于使我国跨入了航空大国的行列。

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诞生。初期阶段主要承担修理军用飞机以保障战争需要的紧迫任务,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歼教1,于1958年7月26日首飞成功。初教6于1958年8月27日首飞成功,随后解决了改装国产发动机等问题,于1962年1月定型.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歼5型飞机。歼5飞机1956年7月19日首飞成功,同年交付部队正式服役。

歼教-1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文革”的严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到70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

5、歼

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航空工业经过一百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航空已经成为21世纪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该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标志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歼-10战斗机

回归今时今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这一点在航空领域尤其明显,因为在对航空航天技术要求不断提高的未来,落后的航空技术就意味着落后的国度,意味着国家的领空安全将无法保障。而在未来的多时空时代,失去了领空,就如同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感官,必将无法达到最优的状态。请相信,这不是危言耸听,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而气馁。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属于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李红军.航空概论

[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社,北京,202_。

钱昌祚.三十年来之中国航空工程

[M].中国工程师学会三十年周年纪念刊,南京,1946。刘佐成.中国航空沿革纪略

[M].飞行杂志社,南京,1930。厉汝燕.世界航空之进化:最近之五十年

[M].申报馆,上海,1923。

第三篇:伟大的先驱[推荐]

伟大的先驱——陈嘉庚先生

集美区 杏南中学高二(8)班郑联旭 指导老师:陈美娇

往往提到集美,就会想到陈嘉庚。在去集美的路上,就听到许多关于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他的贡献得到人们的尊敬。“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是毛泽东主席对陈嘉庚先生的崇高评价。身为厦门人的我,为有陈嘉庚先生这样的伟大先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十七岁时协父到新加坡经商。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深知,国家落后必然遭受到挨打,而只有富强,人民才能安康,民族才能站立在世界之峰。陈嘉庚在几十年的商战中赢得了主动权,获得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取之社会,用之社会”。财富为陈嘉庚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保证。这种可贵的精神正是陈嘉庚作为一位资本家但却超越了资本家唯利是图的本性。拥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后的陈嘉庚,用自己的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祖国和南洋人民的抗日斗争和兴办教育,用教育拯救祖国和推动世界人类文明的进步。他继承中国儒家传统的思想,以超越普通人的思想情操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了数万名华侨同胞,同心协力,共赴国难,为击败日寇,挽救危亡线上的中华民族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陈嘉庚把“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作为改变贫穷,富国强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号召千千万万的华侨,投入到兴学报国的伟大行列中。在推进祖国和世界人类和平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陈嘉庚的崇高思想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能凸显而出,华侨领袖地位逐渐形成并日益巩固。

为了教育,1913年,他在家乡集美创办小学,陆续兴办起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校共十所;另设幼稚园、医院、图书馆、科学馆、教育推广部,统称“集美学校”;此外,资助闽省各地中小学70余所,并提供办学方面的指导。1923年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集美学村”之名就是由此而来。规模这样宏大,体系这样完整的“学校”,全国还找不到第二个。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他独力维持了16年。在他面对艰难境遇,态度仍很坚定地说:“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卖了,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陈嘉庚在解放后,不余己力,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亲自指挥工程进展,检查工程质量,群众称他为“超级总工程师”。

他是爱心与智慧的结晶,他拥有的不仅仅是亿万资产,更多是他对国家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他的名字——陈嘉庚,将会永远被视为教育的先驱,爱国的象征,将会被子孙后代永远的怀念。

第四篇:中国近代音乐史

1、我国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有哪些?

答:昆腔、高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2、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代表性曲艺音乐品种有哪些?各举一例

答:北方的鼓词(山东大鼓,京韵大鼓),南方的弹词(苏州弹词)

3、什么叫“学堂乐歌”?

答:自1904年左右开始,在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上教习的歌曲(1903年,张之洞首先将音乐课作为课程在新学堂中施行)。这些歌曲的曲调太多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歌曲(包括一些艺术歌曲),由一些留学欧日回国的学人填上具有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内涵的新词而成。代表曲目有《何日醒》(夏颂莱编词)《中国男儿》《十八省地理历史歌》《黄河》《扬子江》等。

4、创作和教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答:沈心工(重点了解)曾志泯,李叔同(重点了解),高寿田,冯亚雄等

5、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答:1学堂乐歌是欧洲音乐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的开端,也是中国新民族主义文化在音乐领域的萌芽,2学堂乐歌为中国“新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开启了源头;3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和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了先河;4为欧洲音乐文化的知识和技能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5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音乐家。

6、歌曲《满江红》(岳飞词)的来历?

答:1925年,“五卅运动”中杨萌浏将元代诗人萨都喇作词的《金陵怀古》一曲,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而成,这首歌曲从1920年代下半叶以来,在我国传唱甚广。

7、从20世纪以来的“新民歌”看民歌的传承演变规律。

答:民歌在传承中,其曲调的变化比较缓慢,但歌词总是在满足现实需要的动机作用下随时处于变化之中,如《五更调》《孟姜女》《苏武牧羊》等,以及30-40年代的“红区民歌”和“解放区民歌”等都体现这一规律。

8、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

答:上海国力音乐专科学校,成立于1927年,这所学校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音乐的开始。

9、“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价值判断是什么?

答:(P53-P54)欧洲音乐中心“以西为师”和“西化”;中国音乐“落后”和“不科学”。

10、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

答: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欧亚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的理论。

11、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贡献。

答:(P58)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他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教法,音乐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本土的专业音乐人才,中国的专业音乐作曲也自他而始,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音乐的“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

12、赵元任的“中国化”音乐发展观与实践。

答:(P62—P69)要点:第一个注意到中国语言与中国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化”的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对于其“中国化”音乐发展观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中国化的和声探索等)。此外,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大型合唱曲《海韵》的曲作者。

13、刘天华对中华民族乐器发展的贡献。

答:(P75—P80)要点:1在五四及以后西化之风甚嚣张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进国乐”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应该“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华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4、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

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等;/后者的曲调来源则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歌曲,故而以西洋和东洋音乐为主。

15、瞿秋白对工农革命歌曲传播和创作的贡献。

答:(P84—P86)要点:《国际歌》传入中国的最早介绍者和译词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赤潮曲》的作者(1923年6《新青年季刊》)。16、1920-30年代红色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

答:(P88—P93)与工农革命歌曲相似,主要由民歌(城市小调)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传统民族化音乐风格),如《红区干部好作风》就是用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曲同填词而成。

17、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

答:(P106—P108)《长恨歌》1932年—34年,上海“一"二八事变”,黄自。

18、聂尔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答:(P124—P134)要点: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音乐家,电影和戏剧音乐的早期重要创作者之一;《国歌》(《义勇军进行曲》,1932)的曲作者。

19、冼星海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重点)

答:(P153—P170)要点:抗日救亡音乐的旗手;中华民族新音乐(中国传统+西方风格的音乐)的成功实践者;中国现代合唱套曲的最伟大创作者之一(《黄河大合唱》1939年,中国合唱套曲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20、什么叫“秧歌剧”?

答:1940年代初,在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的“新秧歌剧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小戏,其特点是:以故事化的歌舞表演为主,人物,情节,化装,表演上都比较简单,一般在露天的广场演出,其音乐多采用陕北民歌曲调和地方戏曲,曲艺音乐填词改编,其内容大多与抗战,生产和反帝反封建相关。其代表性剧目有《兄弟开荒》、《夫妻识字》、《周子山》等。

21、什么叫“新歌剧”?(定义重点)

答:以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上演为起始标志的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风格特征的歌剧体裁,新歌剧产生于西方歌剧与边区秧歌剧相融合的实践基础之上,其音调广泛地采用了中国民歌(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和戏曲曲艺音乐教材,并吸纳了欧洲歌剧中戏剧化的音乐表现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的不同功能应用,人物的主导性音乐主题及其发展,和声、复调、合唱、伴唱、重唱和管弦乐队的应用等)。新歌剧的代表性歌剧作有《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柯山红日》《红珊瑚》《洪湖赤卫队》等。

第五篇:中国近代建筑师

1吕彦直,(1894—1929),我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个人概况

中文名: 吕彦直 别名: 吕仲宜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安徽滁县 出生日期: 1894 逝世日期: 1929 个人背景

职业: 建筑师 毕业院校: 美国康奈尔大学

个人贡献

主要成就:

担任美国建筑师墨菲助手 代表作品: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

2刘鸿典先生,字烈武,1904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

193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后在上海市中心建设委员会建筑师办事处任技术员,在此期间曾获实业部颁发的建筑师证书。1936~1939年在上海交通银行任建筑师。

1939~1941年在上海浙江兴业银行总行任建筑师。

1941年在上海创办宗美建筑专科学校,兼营建筑师业务。

1947~1949年成立鼎川营造工程司,执行建筑师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任东北工学院建筑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和建校设计室主任。

1956年任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首任系主任。历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二、五届理事会理事,建工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建委科学研究审查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他还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进、《美术辞林》、《陕西省地方志》等大型辞书的编撰工作.他的主要建筑作品有上海市中心游泳池、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福州交通银行、南通交通银行、杭州交通银行、上海南京西路美琪大厦。上海虹口中国医院、上海淮海中路上方花园风格各异的独立别墅群。东北工学院校园总平面设计、东北工学院冶金馆、长春分院教学楼。沈阳工学院采矿馆、淮南矿区火力发电厂等他还主持了华山风景区及多个城市规划的评议会。参加了兵马涌二、三号坑、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临潼贵妃池重建,广州市游乐园。西安火车站、西安市南大街拓宽工程等多项设计方案的评议。

刘鸿典先生于1995年在西安病逝。

3陆谦受(1904~1992)广东省新会人。幼年随父赴英,1930年毕业于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Dip.A.A),为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会员(A.R.I.B.A)。1930年回国,任上海中国银行建筑科科长。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

1949年联合留英归来的王大同、陈占祥、郑观宣等组成“五联建筑师事务所”。1949年后赴香港。50年代曾以自己的事务所与甘铭、周耀年及李礼元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参与香港大型村屋——苏屋村的部分设计。

他的建筑设计作品主要有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上海中国银行西区分行、汉口路华商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行行员宿舍、南京珠宝廊中国银行、青岛中国银行行员宿舍、苏州中国银行、南京金城银行等。其中,上海中国银行总行位于上海外滩,是该地众多高层建筑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由英商公和洋行担任顾问工程师)。

他倡导的建筑主张是,一件成功的建筑作品,第一不能离开实用的需要;第二不能离开时代的背景;第三不能离开美术的原理;第四不能离开文化的精神。

4刘致平(1909~1995),字果道,辽宁铁岭人,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著有《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建筑》等。

5张鎛(1911—1999年),建筑学家,一级工程师。山东无棣人。王华彬,192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1931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硕士学位。1933年回国。任沪江大学、之江大学教授。曾主持上海市中心区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建国后,历任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建筑师、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四届常务理事和第五、六届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主持长春、上海、西安、沈阳等地建筑小区规划设计。主持了全国住宅标准设计。主持制定了建筑标准模数制。崔恺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有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办公楼、北京现代城公寓、宁波天一家园住宅社区等十余处作品

8庄惟敏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主要建筑思想是无为而治;专业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策划,设计方法学。朱小地,202_年引荐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与世界之旅洽谈合作,组织了多批国外建筑考察活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参加世界之旅考察活动最多的单位,对世界之旅的工作给予鼎力支持,是世界之旅的领路人。余立,江苏泰兴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山东青年中学教导主任。建国后,历任中共上海市委教育卫生工作部高等教育处处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教研究》主编。王兴田,以“博风汉骨”为建筑创作的基本思想,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博采世界诸文化之精华,探索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建筑,寻求建筑的地域性、本土性。

12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1987年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后从师于汪坦教授,1989年获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4黎志向: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所所长。

15杨雨林,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伯英清华大学副教授,曾获获国家优秀建筑设计金奖1项,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北京市评标专家 研究领域: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7李兴钢,国家体育场,中方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毕业于天津大学建筑系,1998年赴法国留学,15年的建筑设计生涯,曾荣获英国世界建筑提名奖、亚洲建筑推动奖、中国建筑艺术奖等20多项国际国内奖项。202_年1月,出任国家体育场——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

18李祖原(1938年12月30日-),出生于中国广东省,台湾建筑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毕业,国立成功大学建筑系学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硕士。致力于研究继承具大中华传统特色的新建筑,发展“圆气”建筑理论。台湾第一与第二高楼台北101、高雄85大楼即由其设计。

19何玉如,男,1939后2月出生,浙江省平湖人,汉族,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部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建设部等学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郑时龄,建筑学专家,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941年11月生于四川成都,原籍广东惠阳。1965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1993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教授。长期事于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工作。运用建筑本体论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方法论,引用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撰写了著作《建筑理性论》,建构了“建筑评论”体系,出版了《建筑批评学》专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筑评论的具体方法。对上海近代建筑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出版专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积极参与建筑创作实践活动,主持设计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上海复兴高级中学、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车沿线方案等。202_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近代的航空先驱
TOP